【www.guakaob.com--法国移民】
篇一:《小儿垂钓诗句意思》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篇二:《20、古诗两首——小儿垂钓》
20、古诗两首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课后记:
篇三:《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教案小儿垂钓的诗意是什么。
]
《小儿垂钓》教案
时间:2008年5月14日
地点:广新小学 四(1)班
课题:小儿垂钓
执教:许崖冰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小儿垂钓的情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蓬头、垂纶、遥招手、应”等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引导想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4.通过加强课外阅读,培养自学古诗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小孩钓鱼的专心,以及他的稚气、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诗中为什么用的是“招手”而不是“摇手”。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小儿垂钓的诗意是什么。
1、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对钓鱼感兴趣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一个小孩子钓鱼的场景,题目叫《小儿垂钓》。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2、理解题目意思:小孩钓鱼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读——说——悟
二、初读感知。
1、生轻声读,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指名读,学习生字:稚、侧。
3、齐读。
三、品读感悟
过渡: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胡令能所写的这首诗描绘的场景就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吧。
1、出示课件,看图叙意。
(1)说说图上画着谁,正在那干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蓬头”“莓苔”“垂纶” “草映身”。
(3)观察周围的环境,谈小孩钓鱼的神态以及动作。
(4)小孩有什么反应?你猜他可能要告诉路人什么?说出理由。理解“遥”“应”。
2、合作学习,自悟诗意
(1)请学生说说读懂了哪些诗句?
(2)交流诗歌大意。
3、合作探究:作者为什么用“遥招手”而不用“遥摇手”?
4、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
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四、迁移创新
1、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大家理解了诗意,在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怎样的小男孩的形象呢?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表达我们对诗句的理解。今天我们大胆改革创新,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唱、跳、演等方式表现诗意。(生自由组合,准备表演)
4、学生分组表演,评价。小儿垂钓的诗意是什么。
5、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学钓鱼的情景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仿佛也置身于诗中,与诗人一起看到那有趣的场面。
6、你喜欢这钓鱼的小孩吗?为什么?
7、指名背诵。
五、拓展阅读
1、 过渡:《池上》和《小儿垂钓》这两首诗都刻画出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像这样描写儿童的古诗还有一些,我今天找来了一首。
2、出示《所见》
3、 学生自由读。
4、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
5、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集体讨论。
6、 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小儿垂钓》和《所见》。
2、 搜集其他描写儿童的古诗,读读背背。
游戏名称:古诗游戏《小儿垂钓》
编辑时间:2010-11-29 20:42:43 发布人:儿童智慧园 阅读数量:122小儿垂钓的诗意是什么。
游戏目标:
1.通过游戏、表演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热情。
2.发展幼儿的记忆力及动作表现力。
2.培养幼儿按韵律诵读古诗的能力。
游戏准备:斗笠、斗篷、鱼竿等
游戏玩法: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古诗、整体感受诗的意境及内容。
2.以故事的形式,将古诗的意思表达给孩子:这首诗抒写了学垂钓的小儿钓鱼时的动作及心情。
3.根据诗意用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增强孩子的记忆及动作表现力。
4.幼儿边念古诗边做相应的动作。一名幼儿扮演钓鱼小儿,另一名幼儿扮演过路者。路人借问,钓鱼者急忙摇手,表现出害怕惊动小鱼的心情。
小儿垂钓
【教材解读】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侧、稚”,理解“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在诗境里的意思。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的童真童趣,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感受童真与童趣,体会作者向往孩童般淳朴自然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题,读题探究
1.同学们,咱们先来欣赏一组画。
2.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随便说说。
3.对了,这些是历代名家的垂钓图,画中洋溢着悠闲自在,轻松快乐的垂钓情趣。注意图中那些钓鱼的人了吗?他们都是大人,有的甚至是老人了。
4.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也讲的也是垂钓的事,那么是谁垂钓呢? 齐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儿呢?他垂钓又是怎样的一番情趣呢?
5.让我们走进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古诗《小儿垂钓》
二、初读古诗,敲响韵律
1.打开书,先自己读,轻轻地读上两三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字字正确,字正腔圆,注意几个字的读音)
3.“稚”、“侧”是本课的生字,“稚”是翘舌音,“侧”是平舌音。 谁来读好这两个字,指名读。
你能记住这两个字吗?
“稚”禾字旁加一个隹字,“侧”单人旁加一则古诗的则字。 一起读读这两个字,打开语文书,描红。
4.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
字都读正确了,小儿在悄悄地垂钓呢,轻轻地读,谁来。
钓鱼时很静,读出幽静的意境。很静,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读出了诗中情境,自己有些体会了,齐读。
5.读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听老师读,注意停顿。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6.知道怎么读了吗?自己试试,再读一次。指名读 。齐读。 别着急,慢慢来,你一定能读好的。
好,进步了,你真棒!
你不仅读正确、流利,还能读出诗的节奏来了。
三、勾勒形象,体会小儿之小(可爱,天真„„)
1.孩子们,这首古诗写的是(指板书)——小儿垂钓。读读古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小儿呢?
预设:
① 蓬头
古时男孩子都是从小就开始留长发的,头发分两边在头顶扎成一个发髻,扎的松松的;而有的孩子呢,年龄小,头发还扎不到,这样的头发都叫——蓬头。
② 稚子
稚子,就是幼儿,小孩子五六岁的样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一年级的小弟弟可以称为稚子。
看来小儿比我们小多了,你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这是一个小孩子? ③ 读读“蓬头稚子”看看图,你有什么疑问吗?
怎么图中的小孩头发一点都不乱啊?
这个问题有点难,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叫过你“小毛孩”“黄毛丫头”?
那是不是你的头发很黄呢?
是呀因为你们可爱啊,爸爸妈妈才这样叫的。
所以这里的“蓬头稚子”这样叫,小孩子就显得?显得很可爱!
2.学垂纶
现在来读读诗的第一行,“蓬头稚子学垂纶”——纶,是指什么?(钓鱼用的丝线。)是的,垂纶本来是指钓鱼时垂下来的丝线。
诗句中的垂纶就是题目中——垂钓的意思。
可是诗人这儿为什么不用垂钓,而用垂纶呢?
古诗讲究押韵,这首诗一、二、四句是押韵的,师范读,再读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味。
3.刚才我们读出了小儿很小,很稚气,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小呢?说说理由。
④ 草映身
是呀!因为身子很小,河边的小草都把他遮掩住了。映:在这里是遮,隐藏的意思。小儿好像躲在了草丛里一般,真是个有趣的孩子!
篇四:《小儿垂钓古诗》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1、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2、稚子:年龄小的孩子。小儿垂钓古诗。
3、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4、莓:一种小草。
5、苔:苔藓植物。
6、借问:向人打听。
7、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8、应:回应,答应。小儿垂钓古诗。
9、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稚子,小孩也。“蓬头”写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态,草映其身,行为情景,如在目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当路人问道,稚子害怕应答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理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警聪明。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呀!
篇五:《描写儿童的古诗》
1、<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描写儿童的古诗。
3、<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5、<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描写儿童的古诗。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6、<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9、<观游鱼>
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10、<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1、<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2、<花影>
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3、<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4、<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5、<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6、<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7、<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8、<牧童>
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上一篇:西游记精彩语句理解
下一篇:表面很好内心脆弱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