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形容词

| 德国移民 |

【www.guakaob.com--德国移民】

玉的形容词(篇一)
《描写玉的词语》

描写玉的词语 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家家抱荆山之玉,人人握灵蛇之珠。

藏玉显真情,佩玉升情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无阳不看玉,月下美人多。

太平盛世玉生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年玉、荒年谷,无瑕胜美玉,化干戈为玉帛,莱霞倚玉树,玉貌花容,玉石俱焚,玉洁冰清,玉波静海,玉鱼之敛,玉皇大帝,玉姜避难,玉燕投怀,玉扇之报,玉昆金友,玉人吹萧,玉粒桂薪,玉川之奴,玉润珠圆,玉马白驹,玉山自倒,玉马朝周,玉石难分,玉山将崩,玉田娶妇,玉关人老,玉后无当,玉斧修月,玉石之美也,玉不琢不成器,金吊珠玉,金题玉嫂,金玉货赂,金科玉律,金玉良言,金相玉质,金玉满堂,金声玉振,金校玉叶,金口玉言,金马玉堂,金浆玉醒,金童玉女,冰壶玉尺,冰肌玉骨,冰清玉润,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亭亭玉立,温润如玉,守身如玉,以色辨玉,堆金砌玉,抛砖引玉,浑金瑛玉,琼浆玉液,东方玉文化,珠玉溅雾,清脆如玉,良金美玉,良玉不豫,白玉为皇,昆山之玉,昆山片玉,白玉楼成,伯雍种玉,出玉生金,大宋玉音,饭玉炊桂,封金刊玉,赴召玉楼,改步改玉,怀珠抱玉,兰摧玉折,兰田生玉,佩玉晏鸣,窃玉偷香,求玉索剑,精金良玉,象等玉杯,不吝金玉,萧史弄玉,以玉抵鹊,切玉断金,如花似玉,蝇粪点玉,投瓜报玉,候服玉食,葬玉埋香,芝兰玉树,钟山之玉,紫玉成'烟,美如冠玉,炫玉贸石,珠玉在侧,珠磐玉敦,被褐怀玉,夏玉敲金,琼枝玉叶,琼楼玉宇,喷金吐玉,怜香惜玉,香消玉硕,飞珠溅玉,玉树临风,美玉如斯。

玉的形容词(篇二)
《描写玉的词语》

描写玉的词语

三尺玉[拼音]:sān chǐ yù

1.喻剑。

东西玉[拼音]:dōng xī yù

1.原指玉酒杯。代指酒。

丰年玉[拼音]:fēng nián yù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世称庾文康为丰年

玉,稚恭为荒年谷。"

刘孝标......

丰年玉荒年谷[拼音]:fēng nián yù huā

ng nián gǔ

比喻有用的人才。

乃玉乃金[拼音]:nǎi yù nǎ

i jīn

乃:是。语言像金玉一样。形容文辞优美。

乌玉玦[拼音]:wū y

ù juã

1.墨的别名。

九华玉[拼音]:jiǔ huá y

ù 1.

绚丽多采的玉石。

乱琼碎玉[拼音]:luàn qiïng suì yù

指雪花。

仙姿玉貌[拼音]:xiān zī yù mào

形容女子姿态容貌都美。

以玉抵乌[拼音]:yǐ yù dǐ wū

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同“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拼音]:yǐ yù dǐ quâ

抵,抛掷。比喻有珍贵之物而不知爱重。

伯玉知非[拼音]:bï yù zhī fēi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似玉如花[拼音]:sì yù rú huā

似:似乎,好像。像美玉和鲜花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美艳。

八珍玉食[拼音]:bā zhēn yù shí

泛指精美的肴馔。

冰壶玉尺[拼音]:bīng hú yù chǐ

玉尺:玉制的尺。比喻高尚纯洁的人品。

冰清玉粹[拼音]:bīng qīng yù cuì

比喻德行高洁。

冲激玉[拼音]:chōng jī yù

1.即冲龙玉。鼻神。

冷暖玉[拼音]:lěng nuǎn yù

1.传说中冬温夏冷的玉棋子。

击玉敲金[拼音]:jī yù qiāo jīn

如金玉被撞击而发出的声音。形容言辞铿然有声,正确无误。

切玉[拼音]:qiē yù

1.割玉。形容刀剑锋利。 2.切开的玉。形容洁白。

切玉刀[拼音]:qiē yù dāo

1.宝刀名。即昆吾刀。 2.喻利器。

劈破玉[拼音]:pī pî yù 1.民间曲调名。流行于明代中叶以后。一般为九句五十一字。与《挂枝儿》相似,仅末尾

......

劚山觅玉[拼音]:zhú shān mì yù

比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

含玉[拼音]:hán yù

1.蕴藏着宝玉。 2.形容颜色洁白如玉

和玉[拼音]:hã yù

1.卞和之玉。喻稀世之宝。 2.卞和之玉。喻不为世重的贤才。

咳珠唾玉[拼音]:kã zhū tuî yù

比喻为文措辞优美。

哀玉[拼音]:āi yù

1.指如玉声凄清的音响。 2.比喻诗文的清妙。

唾玉[拼音]:tuî yù

1.口吐珠玉。形容工于诗文。

唾玉钩银[拼音]:tuî yù gōu yín 唾:出言;钩银:形容字的笔划刚劲有力。字如银钩,出言如美玉。用作对他人书

法诗文的......

喷玉[拼音]:pēn yù

1.(马嘘气或鼓鼻时)喷散雪白的唾沫。谓马势雄猛。

2.借喻人才智不凡。

喷珠吐玉[拼音]:pēn zhū tǔ yù

嘴里喷吐出珍珠美

玉。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

喷珠噀玉[拼音]:pēn zhū xùn yù

口中喷出珠

玉。形容口齿伶俐,文辞优美。

噀玉喷珠[拼音]:xùn yù pēn zhū

形容口齿伶俐,说话悦耳动听。

埋玉[拼音]:mái yù 1.埋葬有才华的人。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

庾文康亡,何扬州临葬云......

天公玉戏[拼音]:tiān gōng yù xì

1.称下雪。

守身若玉[拼音]:shǒu shēn ruî yù

保持节操,象玉

一样洁白无瑕。也泛指爱护自己的身体。同“守身如玉”。

头玉[拼音]:tïu yù

1.

如美玉一般的头骨。

夷玉[拼音]:yí yù

1.

美玉之一种。

封金刊玉[拼音]:fēng jīn kān yù

1.

古时帝王封禅,在玉版上刻字涂金,用金绳系联,并以金泥加封。

屑玉[拼音]:xiâ yù

1.碾碎玉

石。多指仙家屑玉为食。

尺玉[拼音]:chǐ yù 1.直径一尺的宝玉。常用以比喻大而珍贵的东西。语本《尹文子.大道上》

:"魏田父有......

玉的形容词(篇三)
《还怕词穷吗?形容玉的词语和句子!》

还怕词穷吗?形容玉的词语和句子! (文章摘自:中国和田玉爱好者联盟,微信平台号:zghtyahzlm)

人们对玉怀有深深的喜爱之情,这不仅仅是因为玉的美丽所致,这样的情愫,还来源于中国悠久灿烂的玉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影响熏陶。玉石的使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代的众多艺术品中,制作之作认真莫过于玉器;美轮美奂、历尽沧桑而光彩不改者,莫过于玉器。中国人敬玉、爱玉、赞玉、赏玉、戴玉、藏玉之风历史不衰,玉在世人心目中有着无比美好的形象、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

在中国历史的悠悠进程中,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丰富和完善过程中,人们提炼、创造、产生了许多玉有关的词汇、成语、语句和诗编,来表达人们对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珍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凡是用玉来形容人、事、物、理,都是美好的;用玉组成的词,都是褒义词,没有贬义的词句。

由此可知,中华民族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基础的,中国人爱玉之风决不是偶然的。现汇集一些常见的、与玉相关的成语,词句,诗赋等,以供大家欣赏:

以玉喻人喻情

亭亭玉立,玉貌花容,玉洁冰清,温润如玉,怀珠抱玉,如花似玉,美如冠玉,洁身如玉,金相玉质,美玉无瑕,玉昆金友,金声玉振,香消玉殒,金口玉言,金枝玉叶,金童玉女,怜香惜玉,精金良玉,金麒玉麟,金龙玉凤,冰心玉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以玉喻事喻物

玉润珠圆,玉斧修月,金帛玉珠,玉粒桂薪,金科玉律,兰摧玉折,金铸玉雕,玉马朝周,出玉生金,白玉楼成,金凤玉露,玉燕投怀,投瓜报玉,切玉断金,灵壁护主,玉女香车,金波玉液,金龟玉兔,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

以玉喻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不琢,不成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抛砖引玉,改步改玉,化干戈为玉帛,玉为石,宁为玉碎,不为瓦金;荒年谷,丰年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鉴玉显学识,藏玉见真情,佩玉升情操。

以玉喻景

琼楼玉宇,金玉满堂,金马玉堂,玉树临风,喷珠溅玉,金山玉海,玉海碧波,蓝田玉暖,紫玉生烟,瑶席玉宫,翠惟玉账,碧玉生辉。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人们赞玉、形容玉的词语、诗句和诗篇美不胜收,可以说还有很多,愿大家的引玉之举,能引出更多的金玉良言。

玉的形容词(篇四)
《从玉词语看中国的女性文化》

从玉词语看中国的女性文化

玉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的玉石混用,到新石器时代的精美玉器,人们对玉的审美意识在逐步提升,当时人们将玉转化为神物而顶礼膜拜。到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观赏功能被人们重视,其审美价值渐渐掩盖了社会价值。汉代以后,玉的功能主要以观赏为主。在如此漫长的玉文化演变中,人们用玉比拟一切走到了极致的“美”。玉成为财富、美德、学识、容貌、信义等美好事物的比拟物。玉所折射出的丰富文化内涵,我们能够从语言中得以证实。

在《汉语大词典》里以玉为词根的词和词组就多达1268个。汉语词汇里面的同根词恐怕没有哪一个能够与之相比了。在如此浩大的玉词语中与女性相关的词语又居多数,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人们在描写女性的时候特别喜欢用玉作为比拟物呢?这中间反映出人们怎样的审美心理?玉与女性之美又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呢?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加以剖析。

(一)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这句诗是李白《南都行》中的佳句,此处用“玉色”比喻女子貌美。用“玉”象征美貌的用例,早在《诗经•国风》中就有记载:“彼其之子,美如玉,殊异乎公族”,“白纯束,有女如玉”等。以《诗经》为契机,人们沿用以玉比美的传统,创造出一大批词汇。这些词语产生在不同的时代,反映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力。笔者试从有记载“玉”的书证起算,剖析“以玉比貌”在各个朝代的用例及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战国时期楚国宋玉在《笛赋》中曰:“赤颜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吕氏春秋•贵直》中记载:“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这里的“玉貌”、“玉女”都用借代的手法,代称美貌的女子。晋代王嘉《拾遗记•后汉》中也有类似记载:“灵帝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以执篙戟,摇漾於渠中”。从这些史料中可看出,用“玉”代指的绝代佳人,似乎毫无尊严和人格而言,处于一种被欣赏、把玩的附庸地位。 当然,也有单纯用“玉”形容女子貌美的诗句。晋代的陆机就有:“玉容谁得顾,倾城在一弹”的绝妙佳句。“长眉横玉脸,皓腕卷轻纱”是南朝梁代丘迟的诗句。诗仙李白也有“玉

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的佳句。这里的“玉容”、“玉脸”、“玉面”都是形容女子仪态万千,貌美如玉。

到了唐宋时期,形容女子像玉一样美好的词语大量出现。如:“玉人”、“玉仙”、“玉姝”、“玉童”、“玉润”、“玉颊”、“玉蛾”、“玉奴”、“玉芙蓉”、“玉儿”、“玉真”、“玉京人”。这些丰富的词语大多产生于文人墨客的笔下,从这些描写女子容貌的诗词中,可感受到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古人辨玉的标准,在陈性《玉纪》中概括为“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声音洪亮。”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内敛含蓄,温文尔雅,刚柔一体的女子方达到至美的境界。这样,玉与女性在审美实质,审美方向上形神相合。语言经过长久的积淀,充分的反映了这种思维。

到了元明清时期,出现在戏曲中以玉比貌的词语也不少。如:元朝张鸣善的“雾鬓云鬟,楚宫腰素妆打扮,恰便是玉天仙谪降人间”中的“玉天仙”;班惟志套曲中的“是谁家玉卿?只恁般可憎,唤的人一枕蝴蝶梦儿醒”里的“玉卿”;王仲元套曲中的“把一固玉臂蝉娟,闪在瑶台月底”中的“玉臂蝉娟”;还有“玉娉婷”、“玉靥”、“玉 盂”、“玉簪”都指女子貌美。为什么有这么多以玉为词根的词来指美女呢?这与玉在中国社会的审美地位和文化地位相关。在长久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在逐步地对玉的审美变化中,似乎能够悟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民族习惯、一种社会心理、一种集团气质。玉作为一种丰富的文化载体,不仅体现了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和一些典章制度,还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模式。正如清朝俞樾在《群经平议•尔雅二》中所言:“古人之间,凡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以玉比貌”是众多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辜鸿名曾指出:“一个民族中的女姓正是该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该文明国家的国家之花。”

中国人对美女的认同或期望,是温文而雅,轻柔悠然,内敛含蓄。如《世说新语•贤嫒》中形容两位女子之美:“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而玉质之坚洁,玉色之温润,真玉之难求,美玉之赏心悦目,这种审美心理和审美享受,与美貌女子带给人们的心理美感相得益彰。在这种审美的趋同下,产生了丰富的以玉比拟女子美貌的词语。这是我们从事物的积极方面入手去看待问题。而实质上中国古代社会里女性的处境告知人们如此多的带有玉的词用在女性身上,也许反映的恰是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我们试从这个角度加以分析。

(二)青莲两瓣开,玉荀双尖跷

“青莲两瓣开,玉荀双尖跷”是明朝玉磬《清江引•蒲靴》中的诗句。此处用“玉荀”指女子经过缠足后的小脚,这在当时被喻为最美。小脚成为中国古代人们审视女性美的一个重要尺度。唐朝杜牧《咏袜》中有诗句“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荀裹轻云。”蒲松龄《聊斋志异•织女》中也有:“隐约画廉前,三寸凌波玉荀尖”的词句。人们用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去欣赏这种残缺美。“玉钩”、“玉弓”也指该含义。见于元代吴昌龄的套曲《端正好•美妓》“衬缃裙玉钩三寸,露春葱十指如银。”以及明代徐霖在《绣襦记•逑叶良俦》中的:“掀罗幕荡玉钩,弓鞋裙衬双凤头。”都用“玉钩”再现女子的玲珑俊俏和美丽无比。“玉弓”见于清代汪懋麟的《姑苏竞渡曲》:“欲识真珠裙带动,凌波一对玉弓来”。从这些史料中可看出:小脚在元明清时代已蔚然成风。这种风气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史书记载,最初女子缠足大约产生于五代末年南唐李煜宫中有位宫女娘,善于歌舞,李煜命人制作了一朵金莲花,让 娘用帛缠脚,使之纤小上屈,然后在莲花上跳舞,舞姿因而显得格外轻灵飘逸。后世的学者据此认为,缠足自此而始。缠足在产生之初是出于男性对女性轻灵舞姿或纤巧身姿的一种审美欣赏。当这种审美成为主流之后,缠足就演变为风俗。女子争相缠足,那些想让自己的女儿成长为真正的小姐并嫁与体面人家的母亲们从小就要给女孩子缠足。“玉钩”、“玉荀”、“玉弓”就形成于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从这样的文化词语中,我们可探究出这种审美倾向对女性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男性把小脚作为一个爱恋对象而予以崇拜、赏玩、歌咏。女子为求得认同、青睐,心甘情愿地入俗,忍受身体的这种迫害。缠足之风蔓延整个中原大地。清朝康熙皇帝禁止中国人缠足的敕令在几年后被撤回。满族姑娘很快就开始模仿中原姑娘的缠足。清代的方绚曾把小脚分为五类,十八种。一双小脚应该具备如下条件:肥,软,秀。他说:“瘦则寒,强则娇。俗遂无药可医矣!故肥乃腴润,软斯柔媚,秀方都雅。然肥不在肉,软不在缠,秀不在履,且肥软或可以形求,秀但当以神遇”。人们把小脚当作一种艺术品来把玩、欣赏。缠足风俗演变至此,这种审美心理发展成为束缚妇女的一种手段。文人墨客争相在诗文中赞赏、诗化这种美。并且用“玉”加以比拟,提升这种美。

人们不仅用“玉”比喻女子的小脚。女性的肢体、身材、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被赋于玉的含义,用来表达人们对女子的赞美、欣赏和倾羡。如:玉甲、玉爪(指女子指甲的美丽);玉尖、玉指、玉葱、玉粳、玉纤、玉纤纤(手指之纤细、美丽);玉肌、玉软、玉雪、玉质、玉娇(肌肤的洁净细腻);玉柄、玉臂、玉藕(指女子的手臂);还有玉齿、玉腕、玉手、玉掌、玉腰、玉骨、玉体等玉词语,几乎女子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用“玉”来美化。这些词语全面的展示了女子的静态美。形容女子动态之美的词也有很多,如:“玉亭”、“玉姿”、“玉亭亭”“玉精神”都形象地再现了女子的优美姿态。还有丰富的以玉比貌的成语,全方位地

用玉比拟女子,体现其审美标准。内在之美,冰清玉润;外在之美,仙姿玉色;具体之美,粉妆玉啄;抽象之美,瑶环瑜珥;身材之美,亭亭玉立;肌肤之美,冰肌玉骨。美女流泪,是抛珠滚玉;美女娇嫩柔弱,是玉软花柔、软玉娇香、温香软玉、温香艳玉;美女的声音,是珠圆玉润;女子的贞洁之美,是冰滑玉洁,守身如玉;出生名门的女子是金枝玉叶,琼枝玉叶;女子的不幸身亡是香消玉减、玉殒香消、玉碎珠沉、玉葬得埋、珠沉玉没。

玉与女子被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紧紧地连在一起。经过历史长长地积淀,产生了丰富的玉词语。当我们运用和赏析这些词语时,一方面我们从中领悟到了人们对女性美的欣赏,对玉价值的认可,以及人们对二者审美价值的认同与首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暴露了中国社会里,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社会现实。而中国社会重男轻女之观念,实自殷代即已有之。”《韩非子》里有这样详细记载“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这种杀女婴恶俗,在商代开始流行。即认为生女不嘉不吉,杀而求吉理所当然。当“玉荀”、“玉钩”、“玉弓”所代表的审美标准走向另一个极端时,它已成为迫害和约制女性的一个枷索。

(三)结束语

刘大同在《古玉辩》中提出:“伏思吾国文化之开化,以玉为最古,其他皆在其后。”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玉器时代,这样的设想尚未定论,但从中感受到玉文化在中国的深远影响。正如英国伟大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赞许:“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它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的灵魂。”丰富的玉词语就产生于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玉与女性在形神相合的审美趋同下走到一起。以玉为词根的词语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化的两个方面。本文对此略加剖析,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玉文化的丰富内涵。

玉的形容词(篇五)
《浅析“玉”词语的使用及文化内涵》

浅析“玉”词语的使用及文化内涵

王雪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密不可分。我国的汉字属表意文字,其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玉集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灵气,象征着权力、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高尚的品德。因而“玉”字及带“玉”的词语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被广泛应用,从而形成了大量丰富的与玉有关的美称词语、敬称词语、象征词语,形象的表达了词语所要表现的内容,影响和推动了汉语语言的发展。这些词语的形成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从它们的被广泛使用中进而可以窥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

关键字:语言;玉 ;词语;文化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以传递信息和交流感情的工具,文字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明的。《现代汉语词典》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的文化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语言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因而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还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唯一的凭借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离。任何民族的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有着该民族悠久而多姿多彩的文化历史深深的印记。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属于表意文字系统。所谓表意文字,是不直接表示文字读音,而是用特定的书写符号来表现语义。汉字“因形示义”,正是从语义着眼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具特殊性的一种文字,由于它的表意性,它与汉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每一个字都代表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它往往是对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态、古人思想发展状态的吸精抽髓式的精确描摹和记录。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下的精华,是中国文明历史传承的活化石。

我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钟鼎文,这两种古文字中均有“玉”字。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有这样的解释:“玉,石之美者”,这一注解从物质上(石)和艺术上(美)两个方面科学地阐述了“玉”字的概念。[1] “玉”是一个象形字,古人用玉象征万物。许慎以他对玉的了解,提出了玉有五德的说法。这五德不仅包括了玉的质地、颜色、声音、雕饰等内涵,同时也包括了人的品质。

早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前,玉便作为美好、神圣、贵重和祥瑞的珍宝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对玉的崇拜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历数千年而不衰。汉字中就有大量是以玉为意符的。玉以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对汉语“玉”语言的形成与丰富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玉”词语的解构和分析也可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斑。

一、使用形式

(一)用于美称的词语

1.月亮:“玉宫”、“玉盘”“玉鉴”“玉蟾”“玉娇”“玉弓”“玉腰”,月亮里的“玉兔”;

2.居住之所:神仙居所叫“玉虚宫”,神秘的天界是“玉宇”,“玉宇琼楼”“琼台玉阁”“玉楼金阙”,闺房称为“玉闺”;

3.雪:“玉花”“玉絮”“玉蝶”“玉鸾”“玉龙”“玉妃”

4.乐器、声音:“玉笛”“玉箫”“玉笙”“玉琴”,“金声玉振”“珠圆玉润”

5.文字:“字字珠玑”“玄圃积玉”“戛玉敲冰”“金相玉质”;

6.美味:“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

7.人美:“玉容”“玉颜”“玉容花貌”“如花似玉”“仙姿玉色”“粉妆玉琢”“面如冠玉”“玉肤雪貌”“璨然若玉”“玉树临风”“亭亭玉立”“玉体纤柔”“香肌玉润”“冰凝玉洁”“冰肌玉骨”“冰姿玉质”

8.死:女孩子的死为“香消玉殒”“玉碎花销”“玉碎珠沉”;少年文人的死为“玉楼赴召”、“兰摧玉折”

9.与女子相关的:女子肌肤娇嫩,如“香软玉嫩”“香肌玉体”“软玉温香”;美女,如“玉环”“玉簪”“玉搔头”;女子的照片“玉照”;

10.书、印:汉字字典《玉篇》,帝王封诰的文书叫“玉册”,印信是“玉玺”。

11.名字:人名,如三国时代的周瑜,字公瑾,还有刘璋、刘琮、诸葛瑾、蔡琰、陈琳等;《红楼梦》中,和贾宝玉同辈的兄弟取名都从“玉”字旁,如琏、珍、珠、环、瑞;清代著名音韵学家段玉裁、现代文化名人南怀瑾;普通人的名字,如祥玉、景玉、清玉、漱玉、曼玉、碧玉、玉英、玉莲、玉山;地名,如甘肃有玉门市,河北有玉田县,广西有玉林市,云南有玉溪市,青海有玉树藏族自治州,贵州有玉屏侗族自治县,北京有玉泉山;植物名,如玉米、玉竹,槐树花有“玉树”之称,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

还有很多,如对他人兄弟美称为“玉昆金友”,对别人的子弟美称为“芝兰玉树”;祝颂语“玉燕投怀”;成人之美专门的词语“玉成”;茶叶称为“玉爪”,豆芽称为“玉髯”,酒为“玉友”,柑橘为“玉果”;人的心说成“玉房”,嘴说成“玉池”,这里不再一一分类。

(二)用于象征的词语

1.高尚纯洁的道德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冰壶玉衔”“冰壶玉尺”“精金良玉”、“金玉其质”“守身如玉”“松贞玉刚”“璞玉浑金”“冰清玉洁”“被褐怀玉”“玉界尺”“玉壶”“玉立”

2.人才、才华:“玉笋”“握瑜怀瑾”

3.富贵:“堆金积玉”“金玉满堂”“锦衣玉食”

4.真命天子:“玉玺”

5.和平:“化干戈为玉帛”

(三)用于敬称的词语

1.权威:“金口玉言”“金科玉律”

2.皇族后裔:“金枝玉叶”

3.天地神:“玉帝”、“玉皇大帝”“玉皇”;

4.女性书信:“玉音”“玉札”“玉,”请受信人展阅书信为“玉展”;

5.人的行止:“玉趾”、“玉步”

6.男、女:“璋”、“瓦”

还有称君王所赐为“玉赐”;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之为“玉清官”;旧时对他人之女敬称为“玉女”;称人身体的敬称“玉体”(犹言“贵体”);称人容貌的敬辞有“玉面”、“玉貌”,不再一一举例。

二、文化内涵

(一)祭祀、祈福、宗教崇拜,人神沟通

上述分类中的美称词语中有“琼浆玉液”一词。“琼”就有美玉的意思,词典上对这个词的解释是“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 这个词的出处是:汉·王逸《九思·疾世》:“吮玉液兮止渴,啮芝华兮疗饥。”战国楚·宋玉《招魂》:“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这些词的背后与人们对玉的宗教崇拜等有很深的内涵。

玉最初是被人们混同石器的,作为生产工具被大规模使用。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和铁取代了石器,人们逐渐放弃了玉作为生产工具的用途,而玉石的美丽色彩、温润光泽吸引了原始初民的注意力。正像他们无法解释闪电雷鸣便在脑海中创造出一个雷公电母一样,无法解释的玉石的美丽使他们将玉视为自然界的神奇产物而顶礼膜拜,认为玉可以与天地鬼神沟通,是通灵之物。人们认为玉是精灵、灵物等神秘化的超越自然的神的载体,于是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人通过拜神获得精灵的保佑,袪除灾难。这是一种精灵崇拜或玉崇拜,但还不是宗教,或者可以认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土著原始宗教。[2]

佛教于东汉正式传入中国,东汉朝廷于洛阳白马寺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经南北朝,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这时便与玉发生了联系,以玉造像。这种观念在印度佛教中是不存在的。在佛教影响下,中国道家在民间秘密结社中发展成道教,也主张“食玉”以轻身成仙。在《周礼·典瑞》中记载了古人食玉的说法。古人食玉也是由玉的祭礼作用而推广开来的,希望食玉之后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与神仙互相交流。据说食玉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来进行,在以务实著称的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介绍了多种以玉入药的方子,详尽记录了其入药的采制方法、主治病痛和后效。如玉屑,“捣如米粒,乃以苦

酒焙消,令如泥,亦有合为浆者。”历代帝王求仙、道士炼丹,也是以玉为主。所以食玉可以健康长寿成为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看法。有很多文献也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从这这样的原因可以个看出,“琼浆玉液”、“锦衣玉食”这类词并非只是单纯的修辞说法,而是的确有所依据的。

(二)权利、地位、财富的标志

用于敬称的词语中有“金科玉律”一词。词典中解释是:金、玉,比喻贵重。科、律,法律条文。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它的出处是:前蜀·杜光庭《胡常侍修黄箓斋词》,“金科玉律,云篆瑶章,先万法以垂文。金科玉律是指皇帝说的话或是比较有地位、有威严的机构所定立的法律条文。

另一个例子就是汉字“璋”的使用。古代社会,男孩称为“璋”,女孩称为“瓦”。《诗经·小雅·斯干》中就有“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录之瓦”的记载。“璋”为“玉”旁,与玉有关,代表着尊贵,因此在男权社会的古代,对男孩自然要敬称为“璋”,意为男孩前途远大,可以走仕宦之途;瓦乃俗物,代表着低贱,历来被歧视为命贱的女子自然被称为“瓦”,意为女孩资质不行,只能做贤妻良母。[3]

玉有神圣的审美价值,是神物,又是瑞信,自然就成为了无价之宝。远古时代,各部落、联盟、酋邦的统治者便将玉收贮珍藏起来。在当今,与玉有关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有权势人物都占有大量玉器,并视之为最贵重的财富。最初,玉有通神的功能,于是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的符号而为王室服务。中国原始社会后期以及文明时代,各诸侯国和帝国的统治者都收藏有大量的玉器,作为镇国之宝或当作财富,保存起来。周代以后,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对玉的名称、形制、规模及用途作了严格的规定。其后,每个朝代都对玉器的作用作了严格的规定。宋代甚至下令规定:“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圣及主字者悉禁。”

[4]等等。玉的礼器作用给玉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玉作为财富的炫耀,常被用来行贿或赠送、赏赐或作抵押品。于是,玉作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意义逐渐形成。

玉作为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日益显得尊贵,从民间到皇宫,都认识到了玉的珍贵价值。由此在熟语中,用“玉”来比拟宝藏、财富的用例不胜枚举,如使秦王愿以十五城来换取的和氏璧。各种词句从不同的角度用“玉”体现了事物的罕见、珍贵和占有大量财富。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逐渐用与玉有关的词来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反映在汉语词汇上便是大量与玉有关的敬称词语的形成。

(三)德行操守的象征

“被褐怀玉”属于象征词。这个词语的解释为:被,通“披”。褐:泛指粗布衣服。意思是: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用来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这个词的出处是《老子》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是大家熟悉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于(唐·李百药《北

齐书·卷四十一·列传第三十三·元景安传》):“景皓云:‘岂得弃本宗,遂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后人将“宁可玉碎,不能瓦全”这个句子,改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原指宁如珍贵之玉器被击成支离破碎,而不作贱价之瓦器得以保全。后来被比喻为宁可保全气节,为正义之事而死,也不愿忍辱屈从,而苟且偷生的时候经常用这个语。这两个成语中都用到了“玉”字,都是运用了“玉”的道德内涵。

玉被认为是石中之精美者,玉的纯净、温润、坚硬、绚美等受到人们的重视、喜爱。人们不仅认为人如玉一般的美丽,而且上升到了一个高层次的境界,还认为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也要如玉无暇般的洁净。这使玉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提到一个词“君子”。君子是指才德出众、爱国爱民、高尚正派的文人,并非确指帝王,他们的出身、成分和地位也不是一样平起平坐的。君子性情温顺纯粹、宽缓和柔,与良玉的“温润而泽”之美相契合,受到君子的爱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君子比德如玉”,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中,人们就已经找到玉作为自己象征的物质,以标榜自己是德行高尚、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所以孔夫子云“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见《礼记·聘礼》)。[5]那么,由于玉有美好德行的象征,于是,君子都佩玉在自己的身上,用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规出格,不遇凶丧的事情不能将佩玉解下来。文人以佩玉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理应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也可以说君子与玉可以画一等号,君子就是玉,玉也就是君子。君子与玉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玉是德的载体,也是君子的化身,故君子以玉比德。《诗经》中的的一句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也说明玉的可贵之处。将玉道德化,体现了儒家思想之道德规范,贯穿于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影响至今。

道家认为,“圣人被褐怀玉”,意思是说,穿着朴素,但怀揣美玉。[6]这个境界,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人玉合一的。它强调了玉的品质,薄外而厚内。玉是有属性的,而人是要有收获的。所谓收获,就是得到什么。德者,得也。因此,道家并不把“德”看成是西方伦理道德中的道德。人要有什么收获呢?人天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赋予了什么,就是天赋,而行走这个世界,便是在天赋的基础上获得后天的东西,以此来完善自我的属性。“圣人被褐怀玉”,讲的是人应守住自己的天赋,不要迷失。而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穿金戴银,却往往丢失了怀揣的美玉。[7]

儒与道都认识到玉的完美,玉由单纯的石头进而被认为是道德操守的象征,进而产生了大量的喻义高尚品德的象征词语,丰富了语言的使用。

玉积山川之精化,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等多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玉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时至今日其意义仍然是丰厚的。“玉”族词句在语言的使用中仍然充满生命活力,是美好、财富、吉祥、崇高的象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玉文化在今天仍然传承不息。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语言文字本身是一种文化。[8]

玉的形容词(篇六)
《玉器名词大全》

玉器名词大全.txt我都舍不得欺负的人,哪能让别人欺负? 一辈子那么长,等你几年算什么我爱的人我要亲手给她幸福 别人我不放心

我想你的时候我一定要找得到你不许你们欺负他!全世界只有我才可以!放弃你,下辈子吧!!玉器名词大全2009-08-12 10:53五玉 古代祭祀时所用的五种玉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 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是六种玉石,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玉,用来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六瑞 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计六种,故名"六瑞"。《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异,以示爵位等级之差别。

五瑞

①古代五种圭璧,形制不同,等级各异,诸侯执之。《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榖璧,男执蒲璧。是圭璧为五等之瑞,诸侯执之,以为王者瑞信,故称瑞也。"

②指古代五种瑞玉。即玉珪、玉璧、玉琮、玉璜和玉璋。古时多为朝聘、祭祀之礼玉。

瑞玉 古代五等诸侯所执之五种圭璧。古代作瑞信之物,用于朝聘,故名。《仪礼·觐礼》:"以瑞玉有缫。"注:"瑞玉:"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 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大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天子所服,长三尺,作用如笏,插于衣带之间,记事备忘。

玠 古玉器名。大圭。一种玉器。《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

镇圭 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礼·春官·大宗伯》:"王执镇圭。"注:"镇,安也,所以安四方。镇圭者,盖为四镇之山为瑑饰,寺长尺有二寸。"

桓圭 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双植,谓之桓楹以架屋之义,犹言栋梁柱石也。见"命圭"。

命圭 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左传》僖十一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子赐之命圭为瑞。" 《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信圭 古代玉圭一种。为"六瑞"之一。周制信圭为侯所执,长七寸。《周礼·春官》载:侯爵执信圭。

躬圭 古玉器名。帝王授给大臣的玉圭。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顶圆左右两肩亦圆,琢像人躬之屈,其形小而俯,其文粗而略,取鞠躬不亢之义。参见"命圭"。

谷圭 古代礼玉之一种。天子、诸侯作为媾和或聘女之礼器。《周礼·考工记》:"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周礼·春官》:"谷圭以和难。"

介圭 古玉器名。大玉。《诗·大雅·嵩高》:"锡尔介圭,以作尔宝。"《笺》:"圭长尺二寸谓之介。"

日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长五寸。用于祭日,故名。《宋史·礼志》:"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

玄圭 黑色的玉,古代帝王举行典礼所用的一种玉器。同"玄圭"。

琬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上部浑圆,长九寸,古为瑞信之物。《周礼·考工记》:"琬圭九寸而缫,以象德。"

琰圭 玉圭名。上端锐。《周礼·考工记·玉人》:"琰圭九寸,判规,以除慝,以易行。"《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引郑司农(众):"琰圭有锋芒。"

圭璋 亦称"圭璋"。古代礼玉之一种。为一种贵重玉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礼制:诸侯朝王执圭,朝后执璋。古为瑞信之器。

圭璧 古代祭祀、朝会用玉器。古为瑞信之物。于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长五寸。《周礼·考工记》:"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后汉书·明帝纪》:"亲执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 古代玉圭之一种。用以测定土地和四时日月。《周礼·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

璧 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圆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玉璧用途很复杂。大致可分以下几类: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瑗 古玉器名。大孔的璧。《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边小。"《荀子·大略》:"问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而出土玉璧,与《尔雅》所说不符。认为"'瑗'字在古玉名称中今后似可放弃不用。大孔的璧环类玉石器在新石器时代墓中便已出现,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当是作为手镯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为古"玉镯"来解释。周南泉《试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一文认为"瑗"玉"古籍中有明文规定,且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玉环、瑗上,墨书文字写名,也与《尔雅·释器》一致。今就不心更改定名为宜。"同意《尔雅·释器》一书的解释。

拱璧 古代一种大型玉璧。用于祭祀。因其须双手拱执,故名。大璧径长尺二,天子礼天之器。

谷璧 古代瑞信玉器之一种。为"六瑞"之一,用于朝聘。周制,谷璧为子爵所执。《周礼·春官》载:子执谷璧。

蒲璧 古玉器名。刻有蒲纹的玉璧。

尺璧 古玉器名。直径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贵。《淮南子·原道训》:"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左思《魏都赋》:"明珠兼寸,尺璧有盈。"

瑄 古代一种祭玉。古为瑞信为物。圆形,直径六寸。用于祭祀上天。《尔雅·释器》:"璧大六寸谓之宣(瑄)。"《郊祀志》:"有司奉瑄玉。"

璧羡 古代一种长圆形玉璧。

戚璧 古玉器名。又称"璧戚"。一种异形的璧,它的两侧各有一段弧线切削平直,并有牙齿形突起各一排,刃部磨薄锋利。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有戚璧出土,作为武器类仪仗用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有两件出土,刃部分四段。

玉玦 古玉器名。玉饰的一种。 玦通"决"。形如环而有缺口。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战国墓葬中,常有发现,多放置于死者的耳旁。作耳饰玉器。到汉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说法甚多,概括起来有五种:一作佩饰;二作信器,见玦时表示有关者与之断绝关系; 三寓意佩戴者凡事决断,有君子或大丈夫气质;四刑罚的标志;犯法者待于境或一定地方,见玦则不许还;五用于射箭,使用时将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钩弦。

璜 古玉器名。是一种弧形的玉器。古代贵族朝聘、祭祀、丧葬、征召的玉制礼器。也作佩饰。玉璜最早之器,见于浙江姚河姆渡文化。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为此,"璧曰璜"的说法,与"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为佩饰物,故有"佩璜"之称。新石器时代的佩璜,一般两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环类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后,一般都进行再次雕琢,形成龙形、鱼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鳞纹和三角形纹等。

玉琮 古玉器名。一种外方内圆的管形玉器。玉琮用途,古今说法很多。综其说,有礼地、发兵、享后和夫人 、敛尸、饰辂辇竿头、古织机上持琮翻交等用。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江苏南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到殷代,玉琮常有出现,但器形比较短矮。汉代,玉琮可能已经不再制造,迄今为止仅在汉墓中发现几件,这几件都是由旧玉改制而成,改制后已不再作为仪礼用的玉器,而成为一种装饰或陈设玉器。汉以后玉琮不多见。明清两朝时有仿古制品,但已脱离先秦风格。

璋 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丧葬、发兵用以表示瑞信。其形犹如圭之上端斜削去一角,而形制大小、厚薄、长短,因所事不同而异。有大璋、中璋、边璋、牙璋等。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纹。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纹。祭中山川用边璋(即小璋),施一半纹。发兵用牙璋,首似刀,而旁无刃。

瑁 古玉器名。天子所执之玉,用以合诸侯之圭者。因冒于其上,故名"瑁"。通作"冒",又名"冒圭"。

珑 古玉器名。古人在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制品,其文皆作蟠龙之状,其形如璧。有缺口者, 有无缺口者。

珩 古玉器名。玉饰品,杂佩上部的横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环之上。

环 古玉器名。 一种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

玉环 玉制的环。 古时用作佩饰。

玉佩 古代一种佩饰。 古人认为佩玉祥瑞,君子必佩玉,故佩玉之风盛行。玉佩多作成扁平状,多圆形,亦有腰圆、菱形等。用透空、线刻、浮雕等手法雕琢。多为贵族佩戴。

环玦 古玉器名 。两种佩玉,圆形的玉环和环形而有缺口的玉玦。《汉书o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水苍玉 玉名。 古时用为佩玉。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也省作"水苍"。

玉带钩 古玉器名 。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发明,用以钩连腰带。带钩有铜、玉两种。流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铜带钩上有的镶嵌绿松石。

玉钩 古代用玉制作的带钩、账钩。通常多镂刻有纹饰,有的镶以金银。玉带钩,春秋战国已有,汉代玉带钩, 时有发现。

玉鹿卢 古代一种玉剑饰。 雕琢精致。鹿卢,亦作"辘轳"。

玉剑饰 指用于剑上的装饰玉件。 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

玉珥 玉饰的剑鼻, 即剑柄与剑身相连处,两旁突出的部分。一说玉制的耳饰。

玉衣 古玉器名。 玉制的葬服。又称"玉匣"。把玉石琢成各种形状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级不同采用金缕或银缕、铜缕联缀而成。关于玉衣的起源,从考古资料考察,早在东周时就有"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可能是玉衣的雏形。

金缕玉衣 即"玉柙"、"玉匣"。汉时帝、王的殓服。按等级分金缕、银缕、铜缕。这三种玉衣,在考古工作皆有发现。1968年,河北满城发掘出汉中山靖王刘胜(武帝异母兄)夫妇墓,皆裹玉衣,各由两千余玉片,四角钻有小孔,穿以金丝,连缀而成,故名"金缕玉衣"。每块玉片的形状、大小,都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精细加工。玉衣按部位,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

玉豚 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东汉、魏晋南北朝墓中,常有玉琢出土。

造型和纹饰较简单,因其随葬,主要为了起巫术作用。

含玉 古玉器名。"含"亦作"唅"、"琀",有的书上还称"押舌"。古时入殓时用来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含玉,多为蝉形。故又称"玉蝉"。

玉塞 古玉器名。 已知在汉代有九窍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的九件玉器。这九件玉器在河北满城两座汉墓中都有出土。

玉册 亦称"玉策"。 古代用玉版制作之册书。古制,帝王以玉册用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册文,亦用于册命太子及后妃。

玉牒

①玉牒书。 古代帝王进行封禅郊祀典礼,所用文牒以玉雕镂,故名。

②古代皇族族谱,用玉片镂刻,名"玉牒"。

玉函 玉制书套。 旧题晋王嘉《拾遗记o周灵王》:"浮提之国献神通善书二人,……佐老子撰《道德经》,垂十万言,写以。

玉牒,编以金绳,贮以玉函。

玉节 古代符节之一种。 玉制,作重要凭信之用,故名。

瑞 玉制的信物。 若后世的符玺。端玉,古代用为信物。

刚卯 古玉器名。 是用玉、金或核桃为料,制成的长方柱状物玉护符,中有贯孔。因制于正月卯日,故称"刚卯"。挂在革带上佩用,是护符的一种。刚卯的四面各有八个字,作两行书写。刚卯大约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王莽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

玉玺 帝王之玉印。 秦以后,为皇帝专用。

玉器纹饰 玉器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特别是龙纹和蟠螭纹,在古玉器中所占比重较大。此外尚有饕餮纹、谷纹、蒲纹、蚕纹、乳钉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各种人物、花卉纹等。随着时代的进展,纹饰也在不断演变发展。如新石器时代多素面;商、西周多龙、 蟠螭、饕餮、云雷纹;春秋、战国多蒲、谷、乳钉等纹;两汉多勾云纹,谷、蒲等纹亦较常见;隋、唐多飞天、花卉。

好 指圆形玉器中间的孔。《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当中的孔,"肉"是指周围的边。

北玉四杰 指北京玉雕行业中,具有独特技艺的四位名艺人:潘秉衡、何荣、刘德盈和王树森。俗称"北玉四怪"。

玉 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如宝石、玉器。古人说玉是"石之美者"。所以玉的概念不仅

玉的形容词(篇七)
《李玉芝形容词》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0316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