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荷兰移民】
篇一:《唐代诗词赏析《孟浩然篇》》
唐代诗词赏析:《孟浩然篇》35首
【作者小传】: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事,不久,患疽而卒,终年五十二岁。有《孟浩然集》。
生平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 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 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 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 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总之,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 01《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春晓:春天的早晨。
闻:听。
【白话译文】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赏析】1:
这是一幅“春晓图”,极富诗情画意;春眠怡然,春鸟嘹呖;春风骀荡,春雨淅沥;春花飞谢,落红满地。“情意”隽永,咀嚼无滓。
本诗在1992年香港“唐诗十佳”评选中,被评为第六佳。
【赏析】2:
诗歌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通过听觉,然后运用想象的思维方法,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非常独到。诗歌语言自然朴素,通俗易懂,却又耐人寻味: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思想着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
【赏析】3: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赏析】4:
──明刊本《唐诗画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
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张燕瑾)
【赏析】5: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02《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
违:分离。
当路:当权者;
假:宽假,优容的意思。
作品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自己的理想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提携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赏析】:
篇二:《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doc陈明燕》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孟浩然。
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作者:陈明燕
摘 要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在现存的二百多首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吟唱山水田园的,与王维一起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善于发掘自然美,把自己的主观情志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努力做到情与景相融合、情与景相契合。孟浩然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了“清”的意象群和“淡”的意象群,从而形成了以清旷冲淡为主的艺术风格,使诗显示出平淡自然、以真入境、幽旷凄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关键词】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意境美
山水田园诗以自然界山水、田园景物为审美对象,意境隽永幽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艺术地再现或表现自然美以及田园生活情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审美享受。对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研究,论者或重宏观述评,如通行的《中国文学史》,有章培恒本、袁行霈本等,还有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史》、许总《唐诗史》等;或重微观阐释,较早的、富有奠基性的论文有闻一多的《孟浩然》。在该文基础上,诸多著名学者如傅璇琮、葛晓音等,或谈其隐逸思想,或谈其艺术风格。本文主要研究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这些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线索和借鉴。对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意境美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孟诗,同时对了解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意境,是我国古代诗人所极力追求的审美境界,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术语,指的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的生活形象融为一体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情与景浑然融合,使感性的物象心灵化,而心灵也借助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又能超以象外,以特定的形象触发丰富的艺术想象,给人以无限悠远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带给人深刻的精神启示。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署名王昌龄的《诗格》,其中提出诗的境界分为三种情况:物境、情境、意境①。意境,顾名思义,包含“意”和“境”两个要素,是意和境的有机结合。“意”,是诗人由客观景物感发的主观情① 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华文出版社,2001.
思;“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对客观生活进行的艺术改造而创造出来的景象与氛围。
意境是山水田园诗的灵魂,完美的意境是诗人与自然,主观情感与客观之境,无形之情与有形之景的和谐统一中完成的,是情与景的高度统一。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生不仕的一位作家。40岁以前,他隐居于鹿门山不远的汉水之南,曾南游江、湘,北去幽州,一度寓寄洛阳,往游越中。孟浩然追求冲淡清旷、宁静悠远的审美理想,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所呈现的意境美与同时期的其他山水田园诗人的诗的意境美有所不同。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其意境多以冲淡清旷取胜。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说:“间游秘省,秋月新霁,诸英华赋诗作会,浩然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由这一记载可以看出即在当时孟诗也足以“清绝”颠倒群英的。杜甫有诗称誉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闻一多也有诗评说:“孟浩然不是将诗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分散在全篇中,看不见诗了,才是孟浩然的诗②。”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表现为平淡自然、以真入境、幽旷凄清、情景交融等。
一、 平淡自然之美
所谓自然,“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孟浩然长期隐逸田园,因此田园生活和周围环境就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他经常描绘朴实而又自然的农家生活,以及自然而又真实的景物。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朴实平淡的语言,纯真的情感,诗歌色彩的清淡上,可以看出孟浩然对平淡的偏爱,因此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具有平淡自然地意境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平淡实际上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是深到极致而复归于平淡,而非寡淡无味。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是“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孟浩然。
这种平淡自然之美,可以从具体的诗中去感受。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初读觉得平淡无奇,然而反复读之,才觉得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其语言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得。写春之色,本应该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但诗中却不见色彩描写。诗人却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一声声的鸟啼,那潇潇的雨声。加上“处处”二字,大有起落之感,使人有置身山道之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和春雨,在寂静的夜间洒向大地,这沙沙声响让人想到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以及雨后万物的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雨却暴②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选刊之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体味春天的美好景象。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把平常话语点缀入诗,不假雕琢,不尚工巧,在‘不觉’之中写出了‘觉’。清新淡雅之致,而又韵味无穷。又如《过故人庄》的“就”字,清人朱之荆《增订唐诗摘抄》:“‘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近人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实境实情,面面都到,末句‘就’字妙,谓不邀自就,则主人情重,自在言为。”《过故人庄》中“具”、“邀”、“至”三字,毫无渲染,在不着痕迹中将诗意与情景自然导入,写绿树掩映,青山环抱的农庄,以及宾主在一片泥土的气息中忘情的谈论这农事等,这一切都是一时兴到之语,无雕琢之迹,使读者在平淡中感受到农庄的乡情美和人情美,以及宾主之间的真挚友谊之情。再如“莓苔异人间,瀑布当空界”。(《越中逢天台太一子》)写瀑布:绿苔满壁,翠色可人。诗人以平淡的色彩来描写瀑布的颜色,使瀑布的颜色具体化,让读者可以通过绿苔的颜色想象到瀑布的颜色。这些诗都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花瓣的凋落,可以联想到诗人那种梦想如花而易凋零的惆怅。从《过故人庄》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农村待客的那种氛围和场面,以及待客的热情和农村的景色。这三首诗中所描写的景和事都是我们平时所见所遇的,但作者却能通过平淡自然的语言表现出不一样的美。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地意境美。
二、 以真入境之美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孟浩然。
近代词学大家王国维认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金代诗人元好问说道:“何谓本?诚是也。”真人才能写真文,真文才能传至情。这是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夫惟不诚,故言无所主,心口别无二物。”诗中只有真率自然地抒写才能创造出清新隽永的意境。孟浩然长期隐居,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其诗中不乏真实的生活。他的山水田园诗的“真”体现在写作内容的真实和抒发情感的真实。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真实地撷取山水田园生活中最能引起他感情共鸣的平常之景,这些生活场景极其普通,极其琐碎,但这些平常之景在他看来是清新美好的,融入了他的感受,给读者一种极高的审美愉悦。他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具有朴实清新的自然美,也富有率真醇厚的人情美,表达了淳朴的乡情和深厚的亲情以及诗人隐逸生活的闲适之情。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该诗在淡泊淳朴而有平易自然地艺术风格中表现出了至淳至浓的乡情美与人情美。首联写故人以鸡黍相邀,纯任农家风情,简朴而真淳;颔联写进入村庄所见,既
近平畴,绿树合围自成一统,又远接苍翠,郭外青山连绵开去,使故人的村庄显得幽静而不冷僻,安谧而不封闭;宾主临窗举杯,在一片泥土的气息中忘情的谈论这农事,“话桑麻”一词给人一种强烈的农村风味,真实之感油然而生。最后与故人相约,重阳秋日,就菊饮酒,共庆丰收,在不经意间,其对故人和田园的倾情已溢出纸外。淡淡几句诗却导出了农村淳朴的人情美以及故人对诗人的珍贵的友情。又如《耶溪泛舟》:“落景赊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这首诗表现了傍晚泛舟时的散淡逸兴,浣纱,垂钓等词均让人联想到山村的幽静安宁,淳朴自然地生活画面。老翁少女相视而笑,情淳意洁,自然地流露出一种真实淳朴的乡情美和人情美。又如《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停车,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思,草虫寒不闻。横门犹不掩,伫立望夫君。”这首诗写了要下山的牛羊,在昏暗中寻找伙伴的樵子,倚在柴扉上等候丈夫的妻子,所以这些都可以在我们眼前呈现一幅真实的画面,诗中的生活就好像是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友爱,夫妻情深。所有这些诗都使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活以及真实的淳朴的情感,体现了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真淳之美,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自己隐逸生活的闲适悠然之情。
三、 幽旷凄清之美
孟浩然对于不被用,虽有过激愤,但他不同于杜甫,耗尽一生,采用外向的方式跟不平、污浊的社会抗争,而是逐渐内向,净化心灵,淡化心中郁积的愤懑,使自己的心灵的尽量归于旷达超逸。如《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这首诗由远及近,前四句写江行见闻,山寺昏钟,渔梁争渡,众人的喧闹与自己的独荡小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寂。后四句写夜至鹿门的隐听所见,葱茏的树木在月光下呈现一派清幽,一个“忽”写出了人不知不觉到达了目的地,也见诗人夜行时心情是何等的平静。隐所的寂寥,幽人的独往,窥见了山林隐逸的真意。通读全诗,可见诗人写出了鹿门山的精神——幽旷凄清、寂寥,而与诗人的自我写照——幽人恰好吻合,同时幽旷寂寥的景物环境描写,也映照了诗人内心的寂寥、凄清。又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鸣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士,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诗这首诗写客中愁思和念友之情,前二联写夜宿桐江的情景。山猿鸣愁,沧江急流,风声萧瑟,冷月照孤舟,写尽沧江夜泊时的幽旷凄清的氛围。后二联转为抒情,“非吾士”、“忆旧游”,
寄海西头则写尽客中孤独,思念有人而又不得相聚的凄苦。孤寂的情感与幽旷凄清的景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幽旷凄清的意境美。再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西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秦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佳作,抒发自己独自乘凉时的感慨。山光西落,池月东上,夏阳的躁动在傍晚时归于幽静,诗人散发弄凉,开轩闲卧,心情同时归于幽静。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幽静中有透出了凄清。诗人在这种幽旷凄清的环境中,感到了一丝孤寂,欲取琴弹,而无知音,故又陷入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中,体现了诗的幽旷凄清之美。
四、 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注意借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旷逸之情与静谧之景交融,营造了美妙的意境。孟浩然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具体的客观景物联系起来,把景物渲染成主观情景的诗歌意象,从而达到移情的效果。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茫茫,江水清清,举目四望,寂静无声,只有一轮明月倒映在水中,陪着船上的诗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到。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等等纷至沓来,客观景物被移入主观之情,构成了具有移情作用的清旷冲淡的意境。孟浩然用简练、清淡之笔选取了小舟、烟渚、落日、旷野和清江这些意象,再加上自己对景物的直接感受“天低树”、“月近人”,流露出一位羁旅异乡的游子在天边旷野中幽思难遣之情,构成一幅清旷而有韵致的“清江夜泊图”。又如《耶溪泛舟》一诗,诗人描绘了这样的画面,日落西山,余晖夕照,若耶溪碧波澄泓,水面轻舟荡漾,水底植物一一可见,溪这边坐着垂钓的野叟,彼岸则是浣纱的村姑,白首红颜相映成趣。诗以简单的景致勾勒出一幅清幽静谧的黄昏泛舟图。“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这四句诗以鱼在水中嬉戏和浣纱女的欢笑声概括的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以及诗人的悠然自得。结尾的“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恬静和乐的山村,与诗人失意后的隐逸心情多么和谐一致!因此,这“似相识”确是诗人的思绪所念,是情之所至。诗人的清悠之心、欣喜之情弥漫于此诗画般的境界中,且乐于斯、安于斯。整首诗通过清晖、溪渚、垂钓翁、浣纱女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悠然的江南生活图,意境优美,读之韵味悠长。再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
篇三:《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区别特点》
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区别特点.txt我的优点是:我很帅;但是我的缺点是:我帅的不明显。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令堂可是令尊表姐?我是胖人,不是粗人。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形成一个诗碑,至于山水田园诗之外的数量更多的写景诗反例显得不很突出了。古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佳山胜水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而王伟和孟浩然便是这类诗的代表人物。
王维十五岁便离开家乡赴长安谋求进取,并以自己的才能博得了上流社会的青睐。开元九年,中进第,为太乐丞,年仅二十一岁。但同年秋,便因太乐署中伶人违制舞黄狮子事受到牵累,被贬为济州司参军,后又在淇上为官,但不久又弃官隐居于淇上,约在开元十七年.回到长安闲居。并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后王维作《上张令公》诗献给张九龄,受到其推荐,官拜右拾遗。此后,他开
始了长期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曾隐居终南山。又购置辋川别业,在公余暇时游息其中。到安史之乱前,他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长安陷落,他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虽被定罪下狱,但由于被俘时曾作《凝碧池》诗以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乱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仅降为太子中允,后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孟浩然出生于小庄园主家庭,自幼饱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这一点从他的诗“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书怀贻京邑故人》)中足以看出。四十岁以前,他在家闭门苦读,隐居于距鹿门山不远的岘山附近。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与王维、张九龄等人相交,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师.但却不幸落第,败必还乡。随后,满怀失意的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布江东沿海一带的山山水水。此外,他还游历过江淮、湘桂、巴蜀(时间也集中在中年)。开元二十五年,人九龄幕,但不到一年即辞职还乡,两年后因“疾疹发背”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由王维、孟浩然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二者同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却存在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正是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王维与孟浩然也同样存在着差别。“王诗丰缛而不华靡,盂却专心古澹,而悠远深厚”(《麓堂诗话》)。“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胡鹿麟《诗薮》)。具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王维受佛、禅影响较深,其山水田园诗常能揭示出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也表现山水的雄伟气魄,反映农村生活的情趣:孟浩然诗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风格恬淡孤清。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研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佛教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讲一切皆空.企图证明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这种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很大,常常能揭示出大自然的幽静恬适之美,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特色。进而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语)的意境创造。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
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显示出“临心境的空明与寂静。
当然王维的山水诗也表现山水的雄伟气魄,写得意境高远,气象开阔。如《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同单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全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从远处仰望、山中回望、峰顶了望三个不同的视觉角度,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幽深,笔力劲健,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此外。王维还有一些描写田园风光,反映农村生活情趣的田园诗。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通过对农村日暮生活的真实、生动刻画。表现了农村田园牧歌式的和谐美。以及诗人对田家淳朴人情美的赞美。
孟浩然诗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主要是写他村居生活的高雅行径与闲情逸致。大多表现的是“高士孤怀、隐居幽寂、登临清兴、静夜相思”。如其代表作《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鸡黍待客.闲话桑麻,农家情谊表现得十分淳厚。绿树、青山、村舍场圃、田园等景物,组成一幅质朴而优美的图画。全诗用淡抹的笔法,描绘出敦厚的乡情和幽静的意境,渲染出一种恬淡和平的气氛。使人们既能看到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也能体会出诗人忘却名利得失,隐遁恬适的心境。
又如《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将晚钟、昼昏、月照、岩扉、松径等景物一一概括入诗,并且融为一个和谐、静谧的整体,而这些又与人们在渡头争渡的喧闹景象形成对照。表现诗人摆脱尘俗的思想,抒发了隐逸的幽趣,末句更是显现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独来独往的超然情态。全诗寄托着诗人高尚的志趣,和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
其次,王维常刻画空寂的境界,寄怀山水以逃避现实;盂浩然对山水的描写,主观色彩甚浓,常融入游子的飘泊之感,在恬淡中缺乏热情。在政治上经历了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等一系列打击之后。王维的生活也由前期的积极出仕转变为后期的亦官亦隐,消极隐遁。这期间他寄怀山水以逃避现实,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隐居辋川、畅游山林、一心奉佛,唯以禅诵为事。因此他诗歌创作的基调也变为幽静恬淡,常常刻画空寂的境界。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就是王维隐居地辋川别墅的一景。诗人全用反衬法。以一阵人语晌,反衬空山空寂;义以一缕夕阳映照青苔,反衬树林深幽,写出了一种极其寂静清幽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沉浸在这一境界中的无限意趣。又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描写秋雨之后的山村晚景,宁静清幽,欢快清新。写出了一个极其优美的世外桃源。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世的空而寂的境界,隐含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这首诗在艺术上以动写静.以普通景物写高洁意趣,以自然美来表现理想美,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既写出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幽美景色,又表现了诗人陶醉于这种景色中的恬适心情。在孟浩然的诗中,诗人的形象是独立的,“我”、“余”等带有主观色彩的字样常常出现在诗中。诗人的情感波动往往由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得以表现。而孟浩然的山水诗义多是写在离开长安之后。漫游秦中、吴越之时,因此考试落第、求仕不得的抑郁心情和烦闷激愤,常常表现在诗作之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乡愁和仕途的失意,流露出游子的飘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山水也不免染上一层冷清的色彩。如《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以木落、北风、孤帆、迷津、寒江、北雁南飞写初冬早寒时节的乡思和身世之感,先以木落雁归的景物起兴,引出乡思,接着抒发沦落天涯,路遥难归的凄凉。表现仕途渺茫,无由问津的忧伤。“孤帆”句更是寓情于景,极尽飘零的孤寂。旅途思乡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怅惘迷茫之中,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又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诗人日暮泊舟于建德江上,见到暮色苍茫,有感于独在异乡,不由得触景伤情.旧愁未去又添新愁,诗人又将这份愁绪融入后两句的景象之中,寓情于景,将诗人飘然一身、独在异乡的、孤寂无朋的羁旅之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途次望乡》: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孟浩然。
客行愁落日,乡思重相催。
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鸟来。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可叹凄惶子,劳歌谁为媒。
这首诗以落日起兴,抒发日暮乡愁,并由此联想仕途失意,飘零异乡。“雪深”、“云暗”既是所见。又是暗喻仕途茫茫,诗人的失意之情溢于言表。再次,工维的山水田园诗善于创造意境,“诗中有画”;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清新秀丽.风格较为疏淡.“淡到看不到诗”。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诗中有画”是说王维的诗善于创造意境,能通过无形的语言,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幅有形的图画。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通过对广阔无垠的大漠、垂直而上的孤烟、纵贯其中的长河、即将西沉的红日.四种景物的巧妙安排,构成了一幅壮丽、开阔的边塞风光图。另外,绘画中色彩的运用也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如“开畦分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饱红欲
燃”(《辋川别业》)都以色彩的对照,组成一幅鲜艳明丽的图画。而捕捉和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是他构成诗中画的又一个重要艺术手段。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闻一多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哩,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 是真正的盂浩然的诗。”(《唐诗杂论》)。盂浩然的山水诗都写得清新淡远,别具幽情。他在艺术上有较高造诣,善于采用朴素语言和白描手法,既不施浓彩重墨,也不求精雕细刻,淡淡写来,毫不费力,创造出清新秀丽的意境。如《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末停午,到家日已曛。
网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诗写出游归来,等待落后友人王白云的情景。先写“出谷”到“至家”用了半日时光。再写回家后“同瞻”归途所见景象:牛羊下山,樵夫的身影被暮色隐没,秋虫畏寒不再发出声音,一片萧条,暗含对友人的惦念。最后写诗人伫立在门口等待好友归来。虽是一首“淡到看不见诗”的家常话,但却写得非常真实,清新秀丽。又如《耶溪泛舟》:
落景馀清辉,轻桡弄溪渚。
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
自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
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传说若耶溪是古代美女西施的故乡,那儿有浣纱石等西施的遗迹,所以又被称为浣纱溪。诗人漫游越地,在傍晚时分来到山明水秀的若耶溪,荡舟观景,贻然自得。诗中老翁与少女相对视,落落大方。情纯意沽。语句平淡,淡得几乎看不到作诗的痕迹,而诗意却很醇厚。再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锘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先写日影西沉。月色东升时。诗人悠然自得地在家中“散发乘夜凉”,再写荷香、竹露,引出诗人“欲取鸣琴弹”的想法,可是知音却不在身边,进而引发诗人的些许愁怅及对友人的深深思念。整件事情看似平淡,却无处不浸透着一份风雅:明月、清风、荷香、竹露还有那诗人深深思念着的知音。全诗语句平淡自然而情致不减。王维、孟浩然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代诗人,在诗歌意境的刻画,语言的锤炼等到方面,尤其是田园山水题材作品的创作上,都或多或少受到王、孟作品的启发。
篇四:《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翻译赏析_作者孟浩然》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翻译赏析_作者孟浩然。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鉴赏]
出谷未亭午,到家已夕曛”,是说未午离观,傍晚还家。说明路途不是很远。由诗题可以知道,诗人与王白云结伴同游,途中两人走失,直到回家,才发现“王白云在后”。弄得孟浩然伫立“衡门”(简陋的门,语出<诗经·陈风>),大为着急——虽然诗中没有明说。
因此,全诗从第二联起,“淡到看不见诗”,是现象。“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这才是孟诗的本质。
篇五:《白云像什么的比喻句》
1、又是几朵小白云飘来,似软绵绵的棉花糖,使人看了要流口水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