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乐曲声音的诗句

| 荷兰移民 |

【www.guakaob.com--荷兰移民】

篇一:《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

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描写乐曲声音的诗句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

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就可想而知了。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这里没有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如响在耳边,令人嘘唏不已。

《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也是如此吗?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 僧,故以绿绮切之。 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 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 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 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 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 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

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听颖师弹琴》赏析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篇二:《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鉴赏诗中的音乐描写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治性情的熔炉。”-------冼星海

一、《琵琶行》中作者描写音乐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结合文中诗句具体分析。

二,(2004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①②题。

听蜀僧睿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 ① ,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② ,余响入霜钟 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描写乐曲声音的诗句

【注】 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①、 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②、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习题

闻筝 康海(明)

宝靥西邻女,鸣筝傍玉台。

秋风孤鹤唳,落日百泉洄。

座客皆惊引,行云欲下来。

不知弦上曲,清切为谁哀。

注: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他本抱负宏大,不幸因罪落职,遂狂荡不羁,郁愤终生。

1、 诗的颔联蕴含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后两联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 请概括分析。(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 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 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 江南歧路洛阳城

一、 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

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描写乐曲声音的诗句

【鉴赏】: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那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地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象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象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逼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

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描写乐曲声音的诗句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欣赏: 听颖师弹琴①

韩 愈

呢呢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②划然銮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③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④

【注释】

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李贺有《听颖师弹琴歌》记其事。 ②相尔汝:关系亲密,互称尔、汝。 ③未省(音醒):不懂。丝篁:丝、竹,即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④冰炭置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剧烈冲击。

【赏析】

一开头即紧扣“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两句写琴声细柔宛转,仿佛小儿女切切私语,谈情说怨。三、四句写琴声骤变昂扬,有如勇士冲锋陷阵,杀声震宇。七、八句形容在一片和声泛音中主调高扬,怡似百鸟喧啾声中忽有凤凰朗吟。九、十句摹写声调由高滑低,戛然而止,就像攀登险峰,在再也无法升高分寸的时候突然失足跌落,直跌到谷底。以上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视觉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例如前两句比以儿女之情,十个宇除“相”字外,没有开口呼,语音轻柔细碎,与儿女私语的情境契合。三、四句拟以英雄气概,便以开口呼“划”字领起,用洪声韵“昂”、“扬”作韵脚,中间也多用高亢的语音,恰切地传达出昂扬奋进的情境。

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恻面烘托作用,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呜,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听琴而“起坐在一旁”——忽而站起,忽而坐下,又忽而站起,——顾不得对“一旁”的弹琴者有无干扰;仅五个字,便以形传神,通过听琴者情感波涛的剧烈变化,烘托了琴声的波澜叠起、变态百出。写琴声由高滑低而用“跻攀分寸不得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比喻,并且“推手遽止之”,不让颖师再弹下去,而他的反应是“湿衣泪滂滂”,表明正是这种情境触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仕途“跻攀”,“分寸”之升,巳极艰辛,而一旦“失势”,即“一落千丈”。由琴声而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原是很自然的。

答案:16. (6分)

(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二、1、颔联是表现西邻女演奏筝曲的(1分):天上孤鹤长鸣,地下水流回旋,充塞其间的又是落日的余晖,习习的秋风。(2分) 颔联用比喻、通感,从视觉、听觉、触觉诸方面,描绘了西邻女筝声所蕴成的那种孤高、凄清、深沉的音乐境界。(2分)

2、颈联选择“人”的反应和“物”的表现用侧面描写和夸张、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西邻女弹奏的神妙:座客们引颈谛听,天上的行云也要下来看个究竟。(3分) 尾联用 疑问句,既正面写出了筝曲的凄切哀伤,也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哀伤及对社会的隐忧。

篇三:《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浅谈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我国的音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不仅古代乐师给我们记录一些美妙的音乐,诗人们也用文字记载了当时乐师们高超的演奏技艺。唐诗的音乐描写在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三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些诗皆是摹写声音的至文。

做为历代传送的名篇《琵琶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音乐摹写相当真切动人,诗人是这样记述这次音乐演奏的:

先写转轴、拨弦、调音,在这两三声中,虽然未成曲调,却已脉脉含情了。在一弦一音中,都倾述着自己的情思。她先弹一首《霓裳羽衣曲》,接着又弹了一首《绿腰》,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宛如一阵急雨;小弦切切,柔和而细促,恰似一阵私语,嘈嘈切切错杂着,就好像大珠小珠落入玉盘一样。一会又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去;一会儿又像冰下的泉水,幽咽难通,曲调是多么富于变化啊!渐渐地泉水冷涩,好像弦被折断了一样,声音凝住了。但那是断若断续的余音,似乎更能撩动人的情思,引起人的回味。忽然,声音如银瓶咋破,水流喷泻,似铁骑突出,刀枪齐鸣。音乐又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进入高潮。这时她忽然用拨子一划,四根弦一奇发出声响,好似猛烈撕开丝帛一样,乐曲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了。

琵琶的演奏,抒发了艺人的复杂的感情。诗人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述平生不得意”等诗句,就把诗中人物感情和乐曲联系起来,琵琶女年轻时曾风流一时,后来年长色衰,被人遗忘。她一生饱经世间冷暖,深切体会到了世态的炎凉,社会的黑暗。她怨恨那种强欢卖笑的说话,对侮辱、摧残了自己身心的社会强烈不满,因此她把这种感情传于琴弦,使乐曲由婉转流畅到低沉难通,“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又由低下难通到异常缓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种感情由悠悠的怨恨到压抑的激情,又到无声的抗议。这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是无声的控诉,是苦涩的眼泪,她集聚了无穷的力量,压抑的“幽怨”一下子像破银瓶,突出重围,画作当心以画。四根琴弦发出强烈的声音,这是从琵琶女心中迸发出的不平之声。

琵琶女的演奏,引起了白居易的感情共鸣。他想了起自己的坎坷经历。《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秋天,这是他被贬江州的第二年。他有满腔的怨恨无法倾吐,恰巧遇到了琵琶女。贫困潦倒家境、颠沛流离的生活、惊人的才华、“兼济天下”的抱负,促成了他和琵琶女的感情交融,他的笔下饱含激情,大弦的高亢之声化为乱世的滂沱急雨,小弦轻柔的细雨化成知音的私语,碰撞有声,珠圆玉润的和弦倾述的是成就理想的欢乐和奉旨缄口的苦衷,它们就像大大小小的珍珠一样落入玉盘之中,即悦耳动听,又光怪陆离。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间关莺语”之声流畅轻快,可只能“花底滑”而悲抑哽塞的幽咽却是“冰下难”。这都是冷酷的现实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影,诗人激情冷涩,凝聚在乐曲的休止符上,作者此时暗然伤神,足见所受摧残之苦,长期压抑的痛苦无声的扩大……终于“水浆迸”“刀枪鸣”冲破喉咙发出撕心裂肺的呼喊,向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音乐的表现正是作者强烈的情感体现。乐曲的一音一符,都表达出琵琶女的欢乐与痛苦,同时也表现了自己

篇四:《描写音乐的句子》

1、催人前进,达到意境合人,这就是音乐。

2、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细细听来,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理科占据认得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

3、更如朗照松间的明月,清幽明净。

4、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描写音乐的句子

5、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6、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7、让人陶醉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里而“沉醉不知归路”。

8、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欢快洒落在心窝里,9、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

10、宛如“又绿江南岸”的春风,悄声无息。描写音乐的句子

11、宛如阳春白雪,天籁之音,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啊!

12、因形创声,随时造曲,应物无穷。

13、音乐,人类的灵魂,只有懂得音乐的人才懂得生活。

14、音乐给人灵感,给人奋起。

15、音乐就是记忆。

16、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

17、返璞归真的童乐。

18、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细细听来,一种深沉却飘然出世的感觉会理科占据认得心头,()仿佛一切尘嚣都已远去,只有这天籁之音。

19、气势恢弘的歌。

20、清纯不一般的歌。

21、让人深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之感

22、温暖明净的歌。

23、拥有阳光般温暖美好的歌曲。

24、优美的灵魂,优美的歌谣。

25、这首歌声音悠扬婉转,纯洁好听。

篇五:《描写音乐的诗歌》

诗歌一:音乐
月光透明般流淌
悦耳的曲调,一汪春水
穿过人心透明的宁静
仿佛有浅浅花香,婉转吐露的芬芳
飘荡在百花丛中
风逃回自己的洞穴
忧伤也原回幽暗的城堡
在灵魂燃烧的原野
一片生机在跳跃,旋转
攀着彩虹似的梦
星儿渐退,山流动深情,远方
清笛响起的地方,鸟儿在欢唱
诗歌二:音乐
1234567,刀来咪发少拉西。
五彩生活不可少,愉悦身心常伴依。
诗歌三:音乐
音乐
常常帮助我
处理一些心理创伤
它是
我精神上的法宝
给我沉淀浮躁
音乐的美
是无以伦比的
美的极致
它给了我一种智慧
一种满足
一片湛蓝的天空
一方心灵的净土
音乐
你真的让我依赖
让我神往
在欣赏音乐中
美妙的旋律
常常
让我在不经意间
撞个满怀的惊喜与感动
有时让我热泪奔涌
卸下坚强的外表
有时让我沉浸
它所描述的境界里
难以自拔
寂寞了
我需要她来陪伴
伤感了
我需要她来慰籍
疲倦了
我需要她来放松
压抑了
我需要她来宣泄
它总是不经意的靠近我
让我迷恋着它
诗歌四:音乐
人们总喜欢用黑色的眼眸看世界,
尽管它带着扭曲的微笑;
没有什么能够拯救他们,
除了在某个心碎黑夜的沉思。
在盲人的世界里,
声音和心脏是他们的全部。描写音乐的诗歌
有时羡慕,就像变色龙的死亡
有时怜悯,因为我无法在麦田边行走。
音乐是为他们而生的
而对于我们,
音乐是注定要分手前的恋人,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1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