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荷兰移民】
篇一:《《论语》八佾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後素。”曰:“礼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10』子曰:“ 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 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寿也。”
『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篇二:《论语第三 八佾》
八佾篇第三
【本篇引语】
《八佾》篇包括26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文】
3·1 孔子谓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2)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3)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文】
3·2 三家(1)者以《雍》彻(2)。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又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首诗。
(3)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诗中的两句。相,助。维,语助词,无意义。辟公,指诸侯。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译文】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对于这些越礼犯上的举动,孔子表现得极为愤慨,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因此,“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
【原文】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评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原文】
3·4 林放(1)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2)也,宁戚(3)。”论语第三篇八佾内容。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治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
(3)戚:心中悲哀的意思。
【译文】论语第三篇八佾内容。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原文】
3·5 子曰:“夷狄(1)之有君,不如诸夏(2)之亡(3)也。”
【注释】
(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译文】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评析】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
【原文】
3·6 季氏旅(1)于泰山,子谓冉有(2)曰:“女(3)弗能救(4)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5)乎?”论语第三篇八佾内容。
【注释】
(1)旅:祭名。祭祀山川为旅。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
(2)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3)女:同汝,你。
(4)救:挽求、劝阻的意思。这里指谏止。
(5)林放:见本篇第4章之注。
【译文】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评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他竟然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此章仍是谈论礼的问题。
【原文】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1)乎!揖(2)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释】
(1)射:原意为射箭。此处指古代的射礼。
(2)揖:拱手行礼,表示尊敬。
【译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
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评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原文】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
(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原文】
3·9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1)不足徵(2)也;殷礼吾能言之,宋(3)不足徵也。文献(4)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注释】
(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文】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评析】
这一段话表明两个问题。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其次,他认为对夏商周之礼的说明,要靠足够的历史典籍贤人来证明,也反映了他对知识的求实态度。
【原文】
3·10 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3)。”论语第三篇八佾内容。
【注释】
(1)禘:音dì,古代只有天子才可以举行的祭祀祖先的非常隆重的典礼。
(2)灌:禘礼中第一次献酒。
(3)吾不欲观之矣:我不愿意看了。
【译文】
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评析】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等级名分,不仅活着的时候不能改变,死后也不能改变。生时是贵者、尊者,死后其亡灵也是尊者、贵者。这里,他对行禘礼的议论,反映出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也表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
【原文】
3·11 或问禘之说(1),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2)乎!”指其掌。
【注释】
(1)禘之说:“说”,理论、道理、规定。禘之说,意为关于禘祭的规定。
(2)示诸斯:“斯”指后面的“掌”字。
【译文】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一面说一面)指着他的手掌。
【评析】
孔子认为,在鲁国的禘祭中,名分颠倒,不值得一看。所以有人问他关于禘祭的规定时,他故意说不知道。但紧接着又说,谁能懂得禘祭的道理,治天下就容易了。这就是说,谁懂得禘祭的规定,谁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了。
篇三:《论语八佾篇第三章1》
论语八佾第三
kǒngzǐwèijìshìbāyìwǔyútíngshìkěrěn孔 子 谓 季 氏 ,“八 佾 舞 于 庭 , 是 可 忍 yěshúbùkěrěnyě
也 , 孰 不 可 忍 也 ?”
sānjiāzhěyǐyōngchèzǐyuēxiàngwéipìgōng
三 家 者 以 《雍 》彻 。 子 曰 :“ 相 维 辟 公 ,tiānzǐmùmùxīqǔyúsānjiāzhītáng
天 子 穆 穆 。 奚 取 于 三 家 之 堂 。” zǐyuērénérbùrénrúlǐhérénérbù子 曰 :“ 人 而 不 仁 , 如 礼 何 ? 人 而 不 rénrúyuèhé
仁 , 如 乐 何 ?”
línfàngwènlǐzhīběnzǐyuēdàzāiwènlǐ林 放 问 礼 之 本 。 子 曰 :“ 大 哉 问 ! 礼 ,yǔqíshēyěnìngjiǎnsāngyǔqíyìyěnìngqī
与 其 奢 也 , 宁 俭 ; 丧 , 与 其 易 也 , 宁 戚 。” zǐyuēyídízhīyǒujūnbùrúzhūxiàzhīwūyě子 曰 :“ 夷 狄 之 有 君 , 不 如 诸 夏 之 亡 也 。” jìshìlǚyútàishānzǐwèirǎnyǒuyuē
季 氏 旅 于 泰 山 。子 谓 冉 有 曰 : “汝 ( rǔ ) fúnéngjiùyúyuēbùnéngzǐyuē弗 能 救 欤 ?”对 ( duì ) 曰 :“不 能 。子 曰 :
hūwèitàishānbùrúlínfànghū
“呜 呼 !曾 ( céng ) 谓 泰 山 不 如 林 放 乎 ?” zǐyuējūnzǐwúsuǒzhēngbìyěshèhūyīràng子 曰 :“ 君 子 无 所 争 , 必 也 射 乎 ! 揖 让 érshēngxiàéryǐnqízhēngyějūnzǐ
而 升 , 下 而 饮 , 其 争 也 君 子 。” zǐxiàwènyuēxiàoqiànxīměimùpànxīsù子 夏 问 曰 “:巧 笑 倩 兮 ,美 目 盼 兮 ,素 yǐwéixuànxī
héwèiyě以 为 绚 兮 ,何 谓 也 ? ”
zǐyuēhuìshìhòusùyuēlǐhòuhū
子 曰 :“ 绘 事 后 素 。”曰 :“ 礼 后 乎 ?”
zǐyuēyǔzhěshāngyěkěyǔ子 曰 :“ 起 ( qǐ ) 予 者 商 也 ,始 ( shǐ ) 可 与 yánshīyǐyǐ
言 《诗 》已 矣 。”
zǐyuēlǐwúnéngyánzhībù子 曰 : “ 夏 ( xià ) 礼 吾 能 言 之 ,杞 ( qǐ ) 不 zúzhēngyělǐwúnéngyánzhī
足 征 也 ;殷 ( yīn ) 礼 吾 能 言 之 ,宋 ( sòng ) bùzúzhēngyěxiànbùzúgùyězúzé
不 足 征 也 。文 ( wén ) 献 不 足 故 也 。足 , 则 wúnéngzhēngzhīyǐ
吾 能 征 之 矣 。”
zǐyuēdìzìjìguànérwǎngzhěwúbúyùguān子 曰 :“ 禘 , 自 既 灌 而 往 者 , 吾 不 欲 观 zhīyǐhuòwèndìzhīshuōzǐyuēbúzhīyězhī之 矣 。” 或 问 禘 之 说 。子 曰 :“不 知 也 。 知 qíshuōzhězhīyútiānxiàyěqírúshìzhūsīhū
其 说 者 之 于 天 下 也 ,其 如 示 诸 斯 乎 ?”
qízhǎng
指 其 掌 。
jìrúzàijìshénrúshénzàizǐyuēwúbúyù祭 如 在 , 祭 神 如 神 在 。 子 曰 :“ 吾 不 与 jìrúbújì
祭 , 如 不 祭 。”
wángsūngǔwènyuēyǔqímèiyúào
孙 贾 问 曰 : “ 与 其 媚 于 奥 , 宁 ( nìng ) mèiyúzào
héwèiyězǐyuēbúrán媚 于 灶 , 何 谓 也 ? ” 子 曰 “:不 然 , 获
wū
( huò ) 罪 于 天 ,亡 所 祷 也 。”
zǐyuēzhōujiànzuìyútiānsuǒdǎoyěyúèrdàiyùyùhūwénzāiwú
子 曰 :“ 周 监 于 二 代 , 郁 郁 乎 文 哉 。 吾 cóngzhōuzǐrùtàimiàoshìwèn
从 周 。” 子 入 太 庙 ,每 ( měi ) 事 问 。 或 ( hu
yuēwèizōurénzhīzǐzhīlǐhū
ò ) 曰 :“孰 ( shú ) 谓 鄹 人 之 子 知 礼 乎 ?
tàimiàoshìwènzǐwénzhīyuē
入 太 庙 , 每 事 问 。” 子 闻 之 , 曰 :“是 ( sh
lǐyěrù
ì ) 礼 也 。”
zǐyuēshèbùzhǔpíwéilìbùtóngkēgǔ
子 曰 :“ 射 不 主 皮 。 为 力 不 同 科 , 古 zhīdàoyě
之 道 也 。”
zǐgòngyùqùgàoshuòzhīxìyángzǐyuēcìyě
子 贡 欲 去 告 朔 之 饩 羊 , 子 曰 :“ 赐 也 ,
ěràiqíyángwǒàiqílǐ
尔 爱 其 羊 , 我 爱 其 礼 。”
zǐyuēshìjūnjìnlǐrényǐwéichǎnyě
子 曰 :“ 事 君 尽 礼 , 人 以 为 谄 也 。”
dìnggōngwènjūnshǐchénchénshìjūnrúzhīhé
定 公 问 :“ 君 使 臣 , 臣 事 君 , 如 之 何 ?
kǒngzǐduìyuējūnshǐchényǐlǐchénshìjūnyǐ 孔 子 对 曰 :“ 君 使 臣 以 礼 , 臣 事 君 以 zhōng
忠 。”
zǐyuēguānjūlèérbùyínāiérbùshāng
子 曰 :“《 关 雎 》乐 而 不 淫 , 哀 而 不 伤 。
āigōngwènshèyúzǎiwǒzǎiwǒduìyuē
哀 公 问 社 于 宰 我 。 宰 我 对 曰 :“夏 ( xià ) hòushìyǐsōngyīnrényǐbǎizhōurényǐlìyuē
后 氏 以 松 , 殷 人 以 柏 , 周 人 以 栗 。 曰
shǐmínzhànlì
使 民 战 栗 。”
zǐwénzhīyuēchéngshìbùshuōsuìshìbújiàn
子 闻 之 , 曰 :“ 成 事 不 说 , 遂 事 不 谏 ,
jìwǎngbújiù
既 往 不 咎 。”
zǐyuēguǎnzhòngzhīqìxiǎozāihuòyuēguǎnzhòng子 曰 :“ 管 仲 之 器 小 哉 !” 或 曰 : 管 仲 jiǎnhūyuēguǎnshìyǒusānguīguānshìbùshè
俭 乎 ?” 曰 :“ 管 氏 有 三 归 , 官 事 不 摄 ,
yāndéjiǎnránzéguǎnzhòngzhīlǐhūyuē
焉 得 俭 ?” “ 然 则 管 仲 知 礼 乎 ?” 曰 :
bāngjūnshùsèménguǎnshìyìshùsèménbāngjūn
“ 邦 君 树 塞 门 , 管 氏 亦 树 塞 门 ; 邦 君 wéiliǎngjūnzhīhǎoyǒufǎndiànguǎnshìyìyǒufǎn
为 两 君 之 好 , 有 反 坫 , 管 氏 亦 有 反 diànguǎnshìérzhīlǐshúbùzhīlǐ
坫 。 管 氏 而 知 礼 , 孰 不 知 礼 ?”
zǐyùlǔtàishīyuèyuēyuèqíkězhīyě
子 语 鲁 大 师 乐 曰 :“乐 其 可 知 也 。
zuòrúyězhī
始 ( shǐ ) 作 ,翕 ( xī ) 如 也 ;纵 ( zòng ) 之 ,
rúyěrúyě
纯 ( chún ) 如 也 , 皦 ( jiǎo ) 如 也 , 绎 ( yì ) rúyěyǐchéng
如 也 , 以 成 。”
yífēngrénqǐngjiànyuējūnzǐzhīzhìyúsīyě
仪 封 人 请 见 , 曰 :“ 君 子 之 至 于 斯 也 ,
wúwèichángbùdéjiànyězhějiànzhī
吾 未 尝 不 得 见 也 。” 从 ( cóng ) 者 见 之 。
chūyuēèrsānzǐhéhuànyúsànghūtiānxià 出 曰 :“ 二 三 子 , 何 患 于 丧 乎 ? 天 下 zhīwúdàoyějiǔyǐtiānjiāngyǐfūzǐwéimù
之 无 道 也 久 矣 , 天 将 以 夫 子 为 木
duó
铎 。 ”
zǐwèisháojìnměiyǐyòujìnshànyěwèi
子 谓 《韶 》,“ 尽 美 矣 , 又 尽 善 也 。 谓
wǔjìnměiyǐwèijìnshànyě
《武 》,“ 尽 美 矣 , 未 尽 善 也 。”
zǐyuējūshàngbùkuānwéilǐbújìnglínsāngbù子 曰 :“ 居 上 不 宽 , 为 礼 不 敬 , 临 丧 不 āiwúhéyǐguānzhīzāi
哀 , 吾 何 以 观 之 哉 ?”
篇四:《论语取名》
1、素绘。<八佾3·8>“绘事后素”。绘事后素,意为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素”是白底,“绘”是绘画。论语取名。此名暗含人生哲学,人之初都是一张白纸,看你如何画出赏心悦目的画卷了。
2、从周。<八佾3·14>“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从周”本意是孔子说:“我主张周朝的(礼制)。”也可联系上下文理解,如<为政2·14>“君子周而不比”。此处“周”意为团结。
3、纯如。论语取名。<八佾3·23>“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这几个“×如”意思都还可以。例如写南京大屠杀书稿的已故作家张纯如。
4、贯之。<里仁4·15>“吾道一以贯之”。成语“一以贯之”即源于此,取始终如一之意,贵在持之以恒。例如日本平安王朝诗人纪贯之。
5、敏学。<公冶长5·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是孔子向子贡解释卫国大夫孔圉的谥号“文”的由来。话说笔者前上司的女儿就叫这个名字……
6、斯可。<公冶长5·20>“再,7、斐然。<公冶长5·22>“斐然成章”。有文采的样子。
8、文彬。<雍也6·1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仁静。<雍也6·23>“知者动,仁者静”。此句紧接名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后。
10、弘毅。<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毅”。谓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1、焕文。<泰伯8·19>“焕乎其有文章”。焕,光明之貌。
12、致美。<泰伯8·21>“致美乎黻冕”。谓极其华美。
13、卓尔。<子罕9·11>“如有所立卓尔”。成语“卓尔不群”,谓优秀卓越,超出常人。
14、如斯。<子罕9·17>“逝者如斯夫”。如斯,意为“像这样”。譬如林语堂的大女儿,名叫林如斯。(林语堂有三女,长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小女林相如,名字各有千秋。)
15、思远。<子罕9·31>“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16、怡如。<乡党10·4>“怡怡如也”。怡然自得貌。
17、时哉。<乡党10·27>“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时哉,译作“得其时”。
18、明远。<颜渊12·6>“……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明、远,谓看得明白、看得远。
篇五:《论语经典名句》
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经典名句。”——<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上一篇:描写房子的词语
下一篇:这不是什么,而是什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