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荷兰移民】
篇一:《茜草的功效与作用》
茜草功效与作用
茜草的功效: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茜草别名蒨草、血见愁、地苏木、活血丹、土丹参、红内消、五爪龙等。茜草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茜草主治血热咯血、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症。 凡瘀血经闭者,茜草可与蒲黄、赤芍、红花、当归等配伍,以增强活血通经作用;凡血热所致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者,茜草可与大小蓟、白茅根、栀子、牡丹皮等配伍,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凡热郁心胸,心中烦热者,茜草可与栀子、黄连配伍,以增强清心泻火之功。
功效分类:凉血止血药;活血化瘀药。
别名:茹藘、茹卢本、茅蒐、藘茹、蒐、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
茜草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经、心经、肾经、脾经、胃经、心包经。 功效:凉血止血;活血化瘀。
主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来源: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
茜草的作用:
茜草根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其性寒,味苦,入心、肝经,具有行血止血、通经活络、止咳祛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等症。
1、茜草治疗妇女经水不通:茜草一两.黄酒煎空心服.(《经验广集》)
2、茜草治吐血燥渴:用茜根、雄黑豆祛皮,炙甘草等份,研末,井水糊丸如弹子大,每次温水化服一丸。《圣济总录》
3、茜草治疗吐血不定:茜草一两.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放冷食后服之.(《简要济众方》)
4、茜草治鼻血不止:茜根、艾叶各一两,乌梅肉两钱半,研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乌梅汤送服五十丸。《本事方》
5、茜草治疗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茜草丸)
6、黑髭乌发茜草一斤,生地黄三斤取汁,用水五大碗,煎茜草绞汁,将渣再煎三次,用汁同地黄汁微火煎成膏,瓶装;每日空腹温酒服半匙,一月髭发如黑漆,忌萝卜,五辛。
7、五十岁行经:妇人五十后,经水不止,作败血论。用茜根,又名过山姜一两,阿胶、侧柏叶、炙黄芩各五钱,生地黄一两,小儿胎
发一团烧灰,分作六剂,每剂用水一盏半,煎七分,入发灰服。《唐药经验方》
8、茜草用于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兼热者尤宜,因茜草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凉血。治瘀血经闭,可单用,或配丹参、赤芍、当归等药同用,则可增强活血通经作用;若为血枯兼瘀之经闭,又当配制首乌、熟地黄、川芎等,以养血活血通经。
9、茜草用于血热妄行之多种出血证。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证,轻者单用,重者可配小蓟、白茅根、山栀子等,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药神书》十灰散。治大肠蕴热之肠风便血,常配黄芩、地榆、槐角等药,以清肠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药,以凉血止崩;若气虚不摄,冲任虚损,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黄芪、山萸肉、乌贼骨等药,以补气摄血,收涩固脱。
10、茜草用于风湿痹痛。茜草活血通经,故亦治风湿痹痛,若属热痹者,常配忍冬藤、络石藤、秦艾等药,以清热通络止痛;属风寒湿痹者,又当与川乌、独活、海风藤等同用,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痹。
11、茜草治产后瘀阻腹痛,属热者,常配败酱草、红藤、赤芍等药,以清热化瘀止痛;属寒滞者,常配当归、川芎、炮姜等药,以散寒暖宫、化瘀止痛;兼气虚血亏者,常配炙黄蔑、人参、当归等药,以补虚化瘀。治跌打损伤瘀肿,常配红花、川断、骨碎补等药,以活血消肿疗伤。
12、茜草用于疮痈,痔肿。茜草能凉血化瘀以消散疮痈,治热毒疮疡或乳痈,常配蒲公英、银花、地丁等药;治痔疮肿痛,常配大黄、虎杖、地榆等药。
13、茜草用于黄疸。茜草凉血清瘀热而退黄,用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山栀、大黄等药,以清热凉血,利湿退黄。
茜草用药禁忌: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茜草;茜草畏鼠姑;茜草勿犯铜铁。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茜草;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茜草。
茜草图片:
茜草图片1
茜草图片2
茜草图片3
茜草图片4
茜草图片5
茜草图片6
茜草图片7
茜草图片8
茜草图片9
茜草图片10
茜草图片11
茜草图片12
茜草图片13 茜草图片14 茜草图片15 茜草图片16 茜草图片17 茜草图片18 zuocao
篇二:《巧记中药功效》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解表散寒 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 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 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 +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 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肠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 (中焦) +
黄柏 (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穿心莲 +凉血,燥湿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 +利咽
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 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 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肿
马勃 +止血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茜草侧柏叶泡水的功效。
白头翁 +
贯众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4)清热凉血药
生地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
玄参 +泻火解毒,消痈茜草侧柏叶泡水的功效。
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清透阴分伏热(治无汗骨蒸要药) 赤芍 +止痛,清泻肝火
紫草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 +定惊
(5) 清虚热药
青蒿 清虚热,退骨蒸,凉血+解暑,截疟
白薇 +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清虚热,退骨蒸+凉血止血,清肺泻火,生津止渴 银柴胡 +除疳热
胡黄连 +除疳热,清湿热茜草侧柏叶泡水的功效。
地骨皮 退蒸,凉血止血+清泻肺热
丹皮 +清热活血
胡黄连 清热燥湿(下焦)+退虚热,除疳热
黄连 (中焦)+清心胃实火,清热解毒
(三)泻下药
(1)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击,外用清热消肿+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芒硝 +润燥软坚
番泻叶 泻下通便+
芦荟 +清肝,杀虫
(2)润下药
火麻仁 润畅通便+滋养补虚
郁李仁 +利水消肿
篇三:《中药功效抄》
中药功效抄
11级本硕中医一班赵阳制作茜草侧柏叶泡水的功效。
辽宁中医药大学
第一章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降冲气
紫苏叶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生姜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白芷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 散寒解表,祛风止痛,宣通鼻窍,温肺化饮
苍耳子 散寒解表,宣通鼻窍,祛风除湿,止痛
辛夷 散寒解表,宣通鼻窍
2.发散风热药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润肠通便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解痉
桑叶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菊花 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 和解少阳,疏肝行气止痛,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
第二章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生石膏 (内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 (外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竹叶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利尿通淋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退黄,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龙胆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白鲜皮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
绵马贯众 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紫花地丁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野菊花 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山慈菇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
大血藤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土茯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白蔹 清热解毒,散结消痈,敛疮生肌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鸦胆子 清热解毒,截疟,止痢;外用腐蚀赘疣
秦皮 清热解毒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射干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山豆根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马勃 清肺利咽,止血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玄参 清热凉血,滋阴泻火,解毒散结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赤芍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紫草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水牛角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5.清虚热药
青蒿 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
白薇 清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银柴胡 清虚热,除疳热
胡黄连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第三章 泻下药
1.攻下药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芒硝 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外敷回乳
番泻叶 泻热行滞,通便,利水
芦荟 泻下通便,清肝泻火,杀虫疗疳
2.润下药
火麻仁 润肠通便
郁李仁 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3.峻下逐水药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京大戟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芫花 泻水逐饮,外用杀虫疗疮
牵牛子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巴豆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独活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解表散寒
防己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
川乌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篇四:《黄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黄栀子的功效与作用:黄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果实与根都可入药,黄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黄栀子有疗治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发,目赤肿痛的作用,黄栀子用药禁忌是脾虚便黄栀子的功效:
黄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果实与根都可入药,黄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效,黄栀子有疗治热病心烦,
名称:黄栀子
别名:山枝子、大红栀
来源:黄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也可入药。
制法:
1、山栀仁:取净栀子,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
2、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黄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3、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4、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
5、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6、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黄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主治: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果实: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用法用量:6--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根1--2两。
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疗之要按,不可违也。<本草经疏>
黄栀子的作用:
1、黄栀子治湿热黄疸: 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2、黄栀子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脑: 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昧, 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3、黄栀子治伤寒身黄发热: 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栀子半,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栀子柏皮汤)
4、黄栀子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 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普济方>栀子汤)
5、黄栀子治妇人子肿湿多: 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丹溪心法>)
6、黄栀子治赤白痢并血痢: 山栀子仁四七枚。锉, 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圣济总录>栀子仁汤)
7、黄栀子治热水肿: 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丹溪心法>)
8、黄栀子治肺风鼻赤酒: 老山栀为末, 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本事方>)
9、黄栀子治火疮未起: 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千金方>)
10、黄栀子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普济方>)
11、黄栀子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
12、黄栀子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 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13、黄栀子治折伤肿痛: 栀子、白面同捣,涂之。 (<濒湖集简方>)
14、黄栀子治尿淋,血淋, 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闽东本草>)
15、黄栀子治疮疡肿痛: 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 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16、黄栀子治鼻中衄血: 山栀子烧灰吹之。(<简易方论>)
17、黄栀子治火丹毒: 栀子,捣和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18、黄栀子治烧伤: 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救急方>)。
19、黄栀子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丹溪纂要>)
20、黄栀子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入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圣济总录>栀子汤)
黄栀子又能泄热利湿,可用于湿热郁颉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等症,常与黄柏、茵陈蒿等同用。又用生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服,有消肿活络的作用,可用于跌仆损伤、扭挫伤、皮肤青肿疼痛等症,为民间常用的[吊筋药",尤其适用于四肢关节附近的肌肉、肌腱损伤。
黄栀子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症。栀子善能泻火泄热而除烦。在外感热病的气分症初期,见有发热、胸闷、心烦等症,可用栀子配合豆豉,以透邪泄热、除烦解郁。如属一切实热火症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可用本品配黄连等泻火而清邪热。
黄栀子用于热毒、实火引起的吐血、鼻衄、尿血、目赤肿痛和疮疡肿毒等症。山栀又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的作用,用治血热妄行,常与生地、侧柏叶、丹皮等配伍;治目赤肿痛,可与菊花、石决明等配伍;治疮疡肿毒,可与黄连、银花、连翘等同用。
栀子,一名山栀,轻清上行,能泻肺火,去肌表热,在外感热病、表里有热之际,能起双解的作用;本品苦寒泄降,又能泄三焦火,凉血清心热,可用于热病心烦;血热妄行及热淋尿血等症。故山栀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至于泄热利湿,可用治黄疸,也是它的特长。本品配黄芩,能泻肺火;再加淡豆豉,能双解表里之热,配以黄芩,能泻三焦火、清心热;配以生地、丹皮,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妄行、吐衄尿血;配以黄柏、茵陈,能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过去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山栀皮去肌表热、山栀仁清心热的用法,现在上海地区已予简化,均用整个栀子,不再分栀皮、栀仁。摘录<中国药典>
黄栀子用药禁忌:
1、脾虚便溏者忌服黄栀子。
2、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黄栀子。<得配本草>
3、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黄栀子。<本草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