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荷兰移民】
篇一:《仁义道德》
仁义道德
宣 传 提 纲
天有天道高明覆物也,地有地德博厚载物也,人有人情善美也,人义真诚也。是以圣人体三才之本质,立万代之教化,将道德仁义综合而述作之。其用心之良苦也。故从(背)教化则明而通(晦而塞)。其人行正向善(走歧效恶)。中华传统美德是有史以来无数圣贤祖先的心血、结晶。是国魂(粹、教、学)是经邦之法宝,安民之国器。作为后代后生只能继承弘扬不能遗失淡忘。官民上下老幼尊卑皆可学。特别是出校的青少年与在校的学生更不要错过机会。《国学宝鉴》的宗旨是维护一党领导,谴责一切歪风邪气。汇古今之纯粹,集文史之大成,树春秋之师范,立教化之箴规。取精用弘,将旧瓶装新酒使之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新道德新风尚。家长老师有一本是南针好教人,学生子弟有一本是准绳好安身。
诗 代 序
奉教育献文化,文教两家悬卧榻,巨制焉能视等闲,民生国计此为大。说文明道文明,我为文明献爱心,人民日日盼仁教,我还仁教与人民。曾讥俗子论文章,偶见庸才称大王,休怪文林嘉树少,只缘儒雅是糟糠。 实用书上不贵 ,效盖文下自费。文章自许若潘江(恬不知耻),无术登龙枉断肠。或假宽屏传信息, 东方不亮亮西方。古稽今远合近,非腐谈是确论 。一从秦火毁诗文,幸有汉家重振兴。近代又逢多劫难,文明光复待来人。为政若轻书与字,言如乱丝无宗旨。取士倘贱才与德,群小钻营居显赫。圣言道德传诸子,祖述文章又一家。敢以驽才追上乘,誓将瑰宝献中华 。欲明姬孔圣人言,当绍箕裘效祖先,道德文章安社稷,我惧佞幸妬才能。怀才无慧眼,作赋写凌云。经籍曾扫地,南华多误身。文章能华国,华国是文章。倘若大邦行大典,勿忘特色与特长。教子贵教严,育才贵育贤。唐虞垂让范,周孔立仁言。古竹频遭伐,旧章久失传。怀诚聊献曝,祖述谱新篇。茫茫商迹志士多,纵负才情亦坎坷。骥服盐车无伯乐,人哀楚璞唯卞和。殷周崇德秦崇法,古昔尚文今尚科。诲尔圣言重撰述,是非善恶定规模。人文道德五千年,日月新天换旧天。说爱萦屏恣浪漫,谈情口吻至胶沾。三千马首奸为术,数万鼓吹巧得钱。蜜裹砒霜常见撒,人间处处有泥潭。民族古风毋忘却,中华美德有弘扬。后生木讷少灵犀,涂抹吟哦总醉迷;举步维艰磋日暮,等身鸿宝怨同归。欲圆中国梦,先起读书风。心如老骥志千里,言似醍醐乐万民。品行学君子,文笔效春秋。杯水欲将车火救 ,
才膠誓把黄河澄。懿德家珍人人爱好,中文国宝世界流传。书是人间宝,儒为席上珍。为免一生犯罪,且来三月谈经。挽文澜于既倒,扶风教以将糜。争夺金银天下满,讴歌道德世间稀。份外钱财不撮取,书中文字可游玩。官(民)学圣人道,官(民)家党政廉(子弟贤)。尧汤昭道德,教化在诗书。异国皆尊孔,同胞偏贱儒。国家怀大爱,地塌汶川川未竭 ;民族有真情,天崩玉树树长存。但恨口才难叙述,且修文字代言谈。相如徒有凌云志,赤子空怀报国心。案上群书凡见圣言必先点染,人间万事每闻善举顿生爱心。中华懿德流传亿万口,古国文章演绎五千年。国学不提倡,邪教必猖狂。东风不刮西风起,正气未兴邪气来。竭智慧穷心力,行古训啟后昆。周孔不尊何知仁礼,诗书拒读休说文明。学习古文愧为笨鸟,弘扬美德敢辟新河。异端邪说害仁义,传统圣言利子孙。科学兴邦,文章利国堪为主;练操强体,歌舞怡神应作宾。撰旧章昭圣教,言世道写人心。遵循道德行无差(忒),学习文章自然生光。可借他山攻玉石,勿忘祖统绍箕裘。圣人道德千秋准则,国粹文章万丈光芒。古籍编修除冗杂,旧章整理取精华。为人作嫁或可充饥腹,报国竭诚只能渴清风。怀才无见遇,壮志易消磨。孔孟二儒倡仁导义,程朱三子主敬存诚。上司大部轻文化,和璧随珠变石头。途穷谁不哭,身老自然愁。小子有心撰道德,大邦无意颂诗书。文明火炬匆忙先接力,道德文章急待后来人。文德渊源人人可学,圣贤训诰字字生辉。常道烝民好懿德传承影响,每逢劫难献爱心联动中央。颂说先王
先圣道,饷遗后学后来人。懿德锦旗人人仰望,文明玉树岁岁繁荣。麟经垂日月,孔苑满寰球。三千人明道义,七十子肖仲尼。述圣鲁宣父,通经汉仲舒。勿忘儒术与仁道,宜教诗书和礼仪。好古圣人语,唱新正气歌。赌近小人道精神耗尽破家产,书亲君子儒智慧增加美我心。道德全凭文章叙述,文章须赖道德领衔。万国皆兴尼父院,一家独闭轲母堂。道德诗书常律己,官民上下贵修身。人才素质分高下,贵贱文章有抑扬。收拾良知为大愿,遭逢鸿雁杳长空,立言有情志,务本无心思。事事侈靡违圣训,人人俭约好家风。
道 德
道德之人心神澄澈似明镜止水,意气和平惠日春风。立天(地、人)道阴与阳(柔与刚、仁与义)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伯阳识礼仲尼访问。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有圣洁天真的良心(敦厚慈善的品行)便是完美的道德(真正的仁义)。文以载道道以言文,文章道德相辅相成。有道(礼)则有礼(道)。物(德)有好汝勿好(则效),以淡泊宁静为道,宽大慈厚为德。道德乃圣贤之代名词,生命之保护神,人格之奠基石。圣人守道抱一秉德
不二,耽乐道德安仁弘义,中华王道羲轩首造,文明渊薮典漠训告。民族美德,周孔先导,兴平梁肉传统风教。圣人之德顺天应人,聪明圣智达天德,忠孝礼义立人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立人道之正也。礼之用和为贵,德之则人为重。德隆三王,功羡五帝,道隆虞夏,化盛隆周,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人文长才,人道长德。千秋万代,传家传国。斟酌道德之渊源,肴覈仁义之林薮。尚背孔讲仁,乖李说道,犹塞源求水长,伐木求木茂也。圣人立教化之纲格,后人蒙雨露润泽。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言动周旋中礼者盛德,苟不至德至道不疑。有道者帝,有德者王。为明君者道格区宇德被苍生。是以仁义道德乃利国安民与接人待物永恒之准则。圣主崇至仁尚至德,行惠政施膏泽。天生烝民好是懿德。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之心美哉善哉有浩大之德广被之爱,子美千间厦,乐天万里裘。莘莘学子知书达理,吟道咏德。内省不疚道,临难不失德。鬼伯虽恶(人妖虽凶)终不胜道(德)。一年四季春为好,四海一君德为上。有博大公正之道专致精明之德,教行于家德施人。治世以大道大德不以小恩小惠,天道服善不服淫,人心服德不服力。乱赏人道之靡,乱罚人德之毁。以致诚(仁)为道(德),博爱行宜仁义规格。积仁礼(义恕)厚以成道(德)。故道德二字大若乾坤,光若日月。文王之德克明(类、长、君、顺、比),武王荫暍人。天下怀其德。要以正道斥邪道,不以秽德乱有德。敢以正
篇二:《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仁义道德近义词。
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
万光军(山东政法学院)
摘要:《老子》提出了“道德仁义”的表达,《庄子》有所强化,反映了道家对儒学的优越和歧视。《孟子》以仁义为道德,多方面深刻展开了仁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愈完成了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的转变,为后世所认可。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的转变,反映了儒道互补以及儒学对道家的相对胜出。仁义道德近义词。
关键词:道德仁义,仁义道德,老庄,孟子,韩愈
常规而言,道德仁义、抑或仁义道德,说明道德与仁义、或仁义与道德之间关系密切,几乎可以互相替代、互相转换;但细想一下似又不尽然,其间虽有密切联系、但亦应有区别。本文拟对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的转换历程简要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老》《庄》之“道德仁义”仁义道德近义词。
“道德仁义”的最早表达似可上溯至《老子》。《老子》三十八章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暂不考虑“礼”,这里就出现了“道德仁义”的表达。从结构顺序上,是由道而德而仁而义;在地位上,是前者优于后者、或后者堕落于前者;在含义上,不管是前者优于后者、还是后者堕落于前者,如果我们大体以“道德”为道家的产物、以“仁义”为儒学的产物,则大体可以看出道德对于仁义、也就是道家对于儒学的优越和歧视。考虑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为道家所言,可以较为明显看到:先秦时期,道家虽然与儒学有密切联系、互有影响,不是势同水火、完全无关,但在各自立场上抬高自身立场、相对贬低对方是不难看到的。《老子》这句话对于把握儒道之间这种既有联系又有歧视的复杂关系,是很有帮助的。《老子》十八章还有“大道废,有仁义”,这句话在宽泛意义上似也可以理解为“道德仁义”,可见《老子》强调道德对于仁义、道家对于儒学的优越和歧视是比较明显、比较自觉的。
《老子》的这种立场在《庄子》这里得到了更为明显、更为自觉的彰显。“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庄子.天道》)“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庄子.骈拇》)分析以上诸多表达可以看到:一,在《老子》这里,“道与德”、“仁与义”各自为一组,即“道德”与“仁义”分为两组还不十分明显,在《庄子》这里就十分明显了,即所谓“道德仁义”实际上就是“道德”与“仁义”。如《老子》还讲“大道废,有仁义”,《庄子》直接就讲“道德不废,安取仁义”,这实际上就是讨论道德与仁义之间的关系。二,在《老子》那里,道德对于仁义、道家对于儒家的优越虽然存有,但相对还比较委婉和缓和;而《庄子》这里,道德对于仁义、道家对于儒学的优越则非常自信和张扬。如把“仁义之操”和“淫僻之行”放在一起,如称圣人讲仁义是错误(过),这固然是对《老子》既有立场的进一步推演,但《庄子》这种立场的自信和张扬远远超过了《老子》尚存有的委婉和缓和。在此,儒道关系似乎不能说是有密切联系、而近乎严重对立了。这种严重对立在道家立场就表现为公开以道德批评仁义:极力强调道德的完美和仁义的缺陷、一再突出道德对于仁义的优先。这种立场和表达对于道家可以理解、甚至大为欢迎,但对于儒家,这种立场和表达显然是极为被动、极为尴尬的;儒学要想成为主流文化或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这种被动和尴尬必须要被意识到、必须应被克服掉,否则,儒学在“道德仁义”这一问题上就会受制于道家。
当然,严格说来,道家虽然排列了“道德仁义”的顺序,但也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老子》25章)。这里与“道德仁义”下降的顺序不同、而是上升的顺序,似乎说明
道家不但排列了从道德到仁义的下降堕落的序列、也安排了从仁义到道德上升学习的序列;这里固然仍有道德对于仁义的优越、但也能看出仁义与道德之间可以有所联系,这与《庄子》猛烈以道德嘲讽仁义、甚至有隔断仁义与道德的倾向是有明显差异的。人法天、仁义法道德、儒家法道家,既是可以法、也是必须法,这种表达在超越特定学派各自是是非非的哲学立场上是应该的、可能的。当然就特定学派而言,道家可能非常喜欢“道德仁义”和“人法天”的表达,而儒学可能就比较尴尬于“道德仁义”和“人法天”的表达;或者说,即使儒学认可了这种“道德仁义”和“人法天”的表达有合理性、会进行一些实质上的吸收和借鉴,但在形式上儒学也会进行一些调整,不会无条件地、原样地、照抄照搬道家的如此表达①。
二、孟子“仁义即道德”
仔细检视早期儒学经典如《论语》和《孟子》,其中都没有“道德仁义”的表达,《论语》中有“道德”的表达,即“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但《论语》中没有“仁与义”放在一起的表达②。《孟子》中有很多“仁与义”放在一起的表达,如“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居仁由义”(《孟子.尽心上》)、“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孟子.尽心下》),但《孟子》中没有“道德”的表达。就儒学而言,早期儒学多实质地讨论问题,形式并不太注重,没有“道德仁义”或“仁义道德”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就孔子而言,虽然提到了“道德”,但也没有细致分析、且没有讨论过“仁义”,所以讨论道德仁义或仁义道德也就以孟子为代表。就孟子而言,如果说“道德仁义”显示了道家对儒学的优越和歧视,那么在儒学立场上运用“仁义”(而不用道德)似可说既是对道家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儒学自身立场的自信坚持。换一角度,虽然孟子没有提到“道德”,但是如果“道德”(形式上)已是道家的产物,那么儒学要(实质上)讨论道德,当然可以避开“道德”一词,转而用“仁义”的表达;甚至可以说,在孟子这里,所谓仁义就是道德、只要深入讨论清楚了仁义也就从实质上揭示清楚了道德,也就没有必要在形式上纠缠于“道德仁义”还是“仁义道德”的区分。当然这种从仁义角度解释道德,对于仁义地位的实质突出和“道德仁义”的最终出现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在内容上,《老子》那里,“仁义”是比较抽象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但在《孟子》这里,“仁义”却展开了其相当丰富的内涵:如孟子开章就讲“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显然是对墨家讲功利(“义,利也”)的回应,是以道义论立场来批评功利论立场。如孟子在培养志为主导、志气结合的浩然正气(“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时,明确指出“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孟子.尽心上》)。如孟子劝说君主“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如虽然孟子抽象地以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之心来解释仁义礼智四端,似乎仁义礼智四端各有其内容且地位平等,但在现实上则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孟子.离娄上》)。可见,所谓仁义礼智四端在抽象角度似乎平等、但在现实上只有“仁义”有实际内容、而“礼智”就没有实际内容,这说明孟子更为关注“仁义”。如在现实中“仁义”有时指向父子与兄弟(“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有时仁义指向父子与君臣(“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父子与君臣是社会人所应处理好的两种社会义务,对于破坏这两种社会义务的学派孟子是毫不客气的(“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从积极角度上,孟子认为大舜既是家中孝子又是国中天子、所以对之十分推崇(“人皆可以为尧舜”、“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从消极意义上,孟子认为纣王是贼仁贼义、害家害国、亲离众叛的独夫民贼(“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可以说,
孟子对仁义的多维阐释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道义论长期成为传统儒学主流、如孟子对人格的重视影响深远(文天祥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如孟子对杨墨的猛烈批评、如孟子对大舜的推崇使得大舜成为首孝、如孟子对纣王成为独夫民贼的家国阐释。这些重要内容都运用了仁义的表达,可见深入思考和多维考察仁义,不论是对于理解孟子思想、还是把握对传统文化都是极其重要的。就仁义而言,孟子对仁义的多维展开和深入阐释使得无论何人、何时、何角度讨论仁义或道德,都不能绕开孟子和仁义,孟子对于仁义的突出、在以仁义即道德方面是做出了相当大贡献的③。
此外在形式上,《老子》提出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简言之即“人法天”,孟子这里也有“人法天”、即天爵高于人爵(“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但孟子不是无条件讲天、不是无条件推崇天,他讲天还是落脚到人,如他还讲“天”不如“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体现了重心是“人”的儒学立场、与道家推崇“天”有所不同。
三、孟子之外、之后的仁义
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孟子对仁义的重视和展开,不但使得仁义极为重要、也使得仁义能够等同甚至替代道德成为正面的、积极的范畴,出现在中国文化中。下面通过几个方面看一看孟子仁义如何改变、影响了人们的道德思维。
虽然《老子》中有“道德仁义”,但相对比较简单和抽象,在《墨子》这里,仁义有着丰富的表达。分析墨家的仁义思想,可以看出,相对于道家的天道原则,墨家的仁义思想是一种典型的人道原则,其定义大体等同于儒家的道德(仁义),这多少反映了墨家与儒家的渊源关系。“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其友皆好仁义。”(《墨子.所染》)“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为不仁义,„„夫好攻伐之君,不知此为不仁不义也。”(《墨子.天志中》)其与儒家道德(仁义)的重要区别在于:一方面,墨子经常把仁义与功利相连。虽然儒家的道德(仁义)也处理功利,并在处理功利上与墨家有一定相通之处;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道德)理性指导感性(现实),对于理性来说表现为理性的外在价值;墨家运用理性来处理感性,明显过多地强调了仁义思想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而对仁义思想的内在价值(自身价值)则不免有所忽略。在此墨家的“义者,利也”(《墨子.经上》)颇具代表性。这类表述在《墨子》还有很多:“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墨子.非攻上》)“以厚葬久丧为非仁义。”(《墨子.节葬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聚敛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义也。” (《墨子.天志中》)按照儒学的理解,仁义思想作为道德理性原则,既有理性自身的价值,又要作为理论准则以处理与感性现实的关系,其中道德理性(仁义)的内在价值更为根本。墨家重视现实、考虑感性原则固然不错,但以此相对忽略理性的其自身价值、以至把理性(仁义)完全归之于感性、把人完全归结为感性生存,显然缺乏对二者的区分、也不能给予理性以合理的认识与定位了。对此,孟子很从容地以小大(身与心、感性与理性)解决了这一问题。“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孟子.告子上》)并且孟子还完善了儒学人格的重要性,“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的这些言论显然是针对墨家而言的,孟子的处理显然也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后来的中国文化中,仁义也基本上就是道德理性、而不是感性现实,这说明孟子对仁义的界定大大超过了墨子对仁义的界定。
就儒学和非儒学派而言,很可能孟子多言仁义被非儒学派注意到了,如果说由于孟子的多言仁义而使仁义逐渐成为儒学的重要范畴、甚至是儒学的专有名词,则诸多非儒学派对儒学进行批评也就涉及或对准了仁义。此种情况在《庄子》后学和《韩非子》那里最为典型。如《庄子》内篇出现仁义不过数次,但在外篇杂篇中却频频出现,如在《骈拇》一篇中就出仁义道德近义词。
现了十几次(这比《孟子》都不逊色)。“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拇》)《庄子》后学以仁义非人之性、非人之情,显然体现了道家批评儒学的一贯立场。就法家而言,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一》里有一段话。季孙相鲁,子路为郈令。鲁以五月起众为长沟,当此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要作沟者于五父之衢而食之。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曰:“鲁君有民,子奚为乃食之?”子路怫然怒,攘肱而入,请曰:“夫子疾由之为仁义乎?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今以由之秩粟而食民,其不可也?”孔子曰:“由之野也!吾以女知之,女徒未及也。女故如是之不知礼也?女之食之,为爱之也。夫礼,天子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曰侵。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就仁义而言,《论语》中未见仁义,子路说“所学于夫子者,仁义也”,这种表达成立的可能性不大,《韩非子》如此表达,想必对于孔子与孟子有所混淆。或者说孟子之后,仁义的表达很可能成为了儒学的重要标志,非儒学派批评仁义也就是批评儒学了,只是仁义是孔子所言还是孟子所言就未能细究了。
其他情况在孟子之后,仁义大量出现了社会生活中,荀子、《易传》、贾谊、陆贾、董仲舒、司马迁、王充、王弼、嵇康、郭象、李世民等人(著作)皆涉及仁义,甚至如《春秋繁露》专门有《仁义法》、《贞观政要》中专门有《仁义》,反映了仁义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范畴,不管是讨论儒学、还是其它学派,讨论道德看来都已离不开仁义了。
四、韩愈“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
在孟子之后虽然有诸多仁义的表达、并且地位十分重要,但毕竟没有针对道家“道德仁义”而提出“仁义道德”;换言之,如果说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的转换是一个重要问题的话,可见在很长时间中,问题的自觉意识并不太强。这种情况在唐代开始不同了,在《贞观政要》中开始多次出现道德与仁义、或仁义与道德的表达。“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贞观政要.政体》)“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贞观政要.诚信》)“道德之厚,莫尚於轩唐;仁义之隆,莫彰於舜禹。欲继轩唐之风,将追舜禹之迹,必镇之以道德,弘之以仁义,举善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贞观政要.公平》)《贞观政要》还是“道德仁义”和“仁义道德”并存,而后来韩愈则明确以“仁义道德”超越“道德仁义”、即以儒学超越道家。简言之,实质上的根本变化源于孟子,形式上的明显变化则发生在韩愈这里。韩愈从虚实、公私角度入手,最终完成了由道家的“道德仁义”到儒学的“仁义道德”的转变,实现了儒学对道家的最终胜出。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韩愈全集.原道》)在表述上,韩愈已是典型的“仁义道德”,与老子的“道德仁义”顺序显为不同,这显然表明韩愈是典型的儒学立场,是在为儒学呐喊。韩愈不但给出了新表达结构,而且还从虚与实、公与私角度进行了合理分析:在虚与实上,“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韩愈全集.原道》)韩愈认为仁义是实(定名)、道德是虚(虚位),这应该是受到了孟子高度重视仁义的影响。韩愈的话表明,在韩愈那里仁义是实,而所谓的道德已经成为虚位、已经没有了实际内容、也就只能围绕仁义做文章,如此仁义虽然还与道德相连,但已经是以仁义为主了;仁义是实、道德是虚,仁义在前、道德在后也就理所当然。仁义是实、道德为虚,去“虚”而“实”仍在,于问题实质无伤大雅,但如果去“实”则“虚实”恐怕就要都去掉了。韩愈还言“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韩愈全集.原道》)公大于私、公优于私,在儒学这里是很容易得出的结论,由此认为儒学对、而道家(老子)错是不难的。韩愈认为儒学的立场是“合仁义”、而道家的立场是“去仁义”。按照韩愈结构,仁义是实、道德为虚,
“合仁义”当然仁义与道德都会存在、而“去仁义”则仁义与道德都会丧失。可见,韩愈把“道德仁义”转换成“仁义道德”的问题意识非常明确,不管虚与实、公与私、还是合与去,曾几何时道德对于仁义、道家对儒学的优越基本不见了,相反仁义对于道德、儒学对于道家的优越开始自觉和清晰。
十分明确的是,在韩愈这里,“道德仁义”与“仁义道德”的表达都有,且表达顺序就是应该从道家的“道德仁义”转变为儒学的“仁义道德”:“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而。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韩愈全集.原道》)仔细阅读可以看到:在韩愈这里,道家老子是“道德仁义”、儒学孔子是“仁义道德”;从“道德仁义”到“仁义道德”,二者虽仍相连,但顺序已然不同了。在立场上可以看到,韩愈的儒学立场相当明确、转换问题意识非常自觉,他虽知道但却不满意老子“道德仁义”的表达,因此反其道而行之、运用了“仁义道德”的表达来为儒学争取地盘。韩愈的立场明确、转换合理,从而在根本上完成了儒学对于道家、“仁义道德”对于“道德仁义”的超越。
宋代《三字经》有“《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在此,道德与仁义、仁义与道德,似乎已并无二致。王安石比较明确地说出了“仁义”与“道德”在实质上就是一回事(“无以异”),“不知仁义之无以异于道德,此为不知道德也。”(《道德经注》四章)清代如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题有:仁义为友道德为师。至此,可以说在韩愈之后,仁义越来越突出,仁义道德的表述逐渐代替了道德仁义的表达,或仁义道德的表达越来越多、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逐渐成为人民的共识了。如后世批判假道学,就讲“满口仁义道德”。现当代,如鲁迅也讲“仁义道德”。“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④ 吴虞称“仁义道德不足为是非的准的”⑤。这些虽然呈现反面含义,但也多少能反映出“仁义道德”的表达反而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表达、成为常识了。如瞿秋白说“至仁义道德说之真正的平民化及科学文明之真正的社会化时,就是一切旧社会的末日”⑥。如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提到“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艾奇逊是你们的好教员。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⑦ 如杨伯峻在解释孟子“万物皆备于我”时,认为“万物”“是最大的快乐,是自身本有仁义道德,既不是主观的虚幻世界,也不是超现实的精神作用”⑧。如有学者讲“仁义道德是人类的优秀性,是人与动物区别之所在。人们必须和应该遵循仁义、过道德的生活”、“‘仁义道德’的习惯用法表明人们把‘仁义’与‘道德’等量齐观、视为一物。”⑨ 如有学者讲“失去了仁义道德,名虽为人,而实无异于禽兽”⑩。如有学者称“人之所以为人,人与禽兽之别就在于有无仁义道德”11。如有学者撰文时讲,“在他(指李世民,引者注)看来,仁义道德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12
在看到道德仁义相对胜出之后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即便道德仁义代表道德,
篇三:《仁义道德,能近取譬-藏头诗》
仁义道德,能近取譬
仁风膏雨去随轮, 义旗已入长安宫。 道甫问信今何如, 德阳宫北苑东头。 能随轻辇共葱葱, 近窗卧砌两三丛。 取经海底开龙藏, 譬如元是九江人。
篇四:《呐喊读书笔记》
在今年十月份期间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阅读了<呐喊>一书,虽然还了解甚少,但愿意尝试着对其中的底层群众略加分析。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这14篇白话小说。
首先我要提到的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的外表看似癫狂但实质上却是一个反封建的战士形象,作者通过描写狂人癫狂的,看谁都仿佛要吃人的变态心理,实质上是为了反映当时看似充满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和家庭制度实质上就是?吃人?。本文中的狂人在我看来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封建战士形象,他具有很严重的疑惧心理,走在路上赵家的狗看他两眼,他便怕了起来,对于赵贵翁和七八个路人的眼色甚至是一伙小孩子,都认为是与他有仇,要害他,当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时狂人更是从顶上直冷到脚跟,其次我要说的是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孤高自傲不屑与短衣帮为伍,可他十分迂腐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只会死读书,因此读书虽是改变孔乙己命运的唯一途径,但他却不能考出地位。呐喊读书笔记。这就注定了他只能与短衣帮地位同等,孔乙己的迂腐着重表现在他不懂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读书的出路是不大的。当短衣帮揭开他考试不中的伤疤时,他只好?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此时孔乙己的痛苦难堪与众人快活相映衬,喻含了孔乙己悲凉的命运,他凄惨的经历非但不能博得人们的同情反而只能成为众人的笑柄。文中多次描写了孔乙己悲惨的境遇,如文中写道?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这句话中提到了众人的嬉笑声表现出了世态炎凉,我读到这儿不禁心寒。文章对孔乙己的肖像也刻画的入木三分。他沧桑的面容暗示了孔乙己年岁已老,饱受生活折磨,常常遭到欺凌侮辱。在我的心目中孔乙己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在他迂腐麻木的性格外表下实际上有着一丝善良。文章侧面描写短衣帮对孔乙己悲惨生活视而不见实质上是为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批判了封建社会民众爱心和同情心的缺失。文章最后写了一句看似矛盾的话,既用了大约又用了的确,实质上暗示了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必死无疑的悲惨下场。
我第三个要分析的是阿q,阿q的人物形象看似简单,实质上是多重人格的拼凑,对于我来说最熟悉不过的便是阿q精神了。在我个人看来阿q精神就是一种自欺欺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的精神胜利法。阿q这个人物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以当众人眼中的小丑为骄傲,面对比自己弱小的人他表现出一副强者姿态,如阿q面对小尼姑和王胡时。但是他一旦面对有钱有势的地主少爷时,他是当面不敢吭一声的,但是事情过后,他总会在背地里骂上两句,并欺负一下其他人或者找些东西撒气。这就是阿q精神的具体体现了:当阿q被赵家少爷打后,他暗自说到现在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了。一句话便完全转变了阿q的心情,他居然得意起来了。其实阿q心中很清楚他的社会地位是远远不及赵老太爷的,而且人们对赵老太爷的尊重远远大于对他的尊重。可就是这一个巧妙的心理暗示让他完完全全转变了心态。让他觉得自己仿佛高人一等。类似的例子还有阿q与王胡战败后,调戏了小尼姑,赢得众人的喝彩,顿时所有的遭遇和不快全都抛至九霄云外。阿q其实是<呐喊>中底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不学无术,到处惹事生非。只不过他的人物性格被夸张和加以突出。阿q异于常人的一点就是他善于把握时机,当革命热潮刚刚掀起,而大家都在犹豫时,阿q已经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派,虽然他并不了解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革命的目的很简单讨回之前所受的屈辱。阿q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有骨气的真正的人。面对比自己有权势有力量的人,包括他之前非常鄙视的王胡在内,他都会低声下气显出一副奴才相。
我还需要做简要分析的是作品<药>中的人物。他们是农民阶级的典型代表。<这篇文章写了老栓的儿子之死,却也从另一个层面上分析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得到农民阶级的的支持,革命没能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失败是必然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很令人寻味:革命者夏瑜和华小栓的死有什么关系?文中多次侧面刻画了华小栓的人物性格,在我眼中他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活力的典型封建家庭孩子的形象。文中有以下一些描写:?小栓??你坐著,不要到这里来?;?小栓进来罢!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通过小栓母亲的几句命令就刻画出了这样一个无思想无主见的小栓形象。至于革命者夏瑜,他则和小栓完全相反,他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对推倒封建制度充满了希望,敢于奋斗,敢于献身。只可惜他没有认识到革命的观念并不能深入农民心中,最终落了个被人害死的悲惨下场。对于小栓的父亲,他是一个麻木,愚昧,不懂得革命的意义之所在的封建农民的形象。革命者为了他们的自由和幸福而献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而他却用馒头蘸着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的儿子治病,愚昧的群众不但不能理解支持革命者,反而认为革命者的牺牲是可以从用钱买来享用的!作者这样巧妙的安排情节从另一个侧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如此不仁不义之人,断了子孙也是天经地义。
<故乡>中的闰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他年少时活泼机灵,是个人见人爱的小英雄,可是当数十年之后当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己经不是之前所认识的那个闰土了,作者用了大量的语言和外貌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木头人。作者在表示悲哀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愤恨和不满。在文章最后作者寄希望于下一代,并希望他们能不要重复自己的路
至此我要详细分析的人物就告一段落了,当然<呐喊>中还涉及到了其他许多底层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就是一个勤劳,朴实乐于帮助他人,敬岗敬业的人民公仆形象,其实这对当今的社会现状有很大讽刺作用。在现在这个世界中,碰瓷,讹钱等现象屡见不鲜,如果人人都有文中车夫所具备的那种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精神,那么我想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很快就会被杜绝。除此之外<风波>一文中的九斤老太,九斤嫂,赵七爷也是典型的底层农民形象。譬如赵七爷,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人,可是大家伙却对他尊敬有加,对他所说的话深信不疑。七斤辫子的有无成了这篇文章的线索。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如九斤老太的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从前的??,是这样的么?从前的是??我活了七十九岁了???作者在文中反复写到这句话,从而描绘出了封建社会农民保守性以及狭隘性。<社戏>一文中塑造了一些朴实热情好客的农民形象。如六一公公,阿发,双喜等,都十分大方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拥有的好东西。这如果要是放在现代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以上就是我对<呐喊>中底层人物的一些个人看法和简要分析,其中必定有不少谬误,还请老师多加指正。
呐喊读书笔记(二)
<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
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
<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
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鲁迅<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呐喊读书笔记(三)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名书<呐喊>,这是由十四则鲁迅先生的作品节选,内容非常的好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车夫的故事>。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鲁迅夜晚乘车回家在路上看见了伤人,鲁迅认为他和车夫不会下去救人,没想到车夫却停到了伤人旁边,于是便救助伤人,对鲁迅先生说:?您可以往旁边一点吗??然后鲁迅点点头,于是车夫便把伤人扶上车,拿出医药箱包扎伤口,鲁迅被这一举动深深的感动了。这让我想起学的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其中有一小节是救助车夫,我想鲁迅先生一定是因为上面这则故事感染了他。
在生活中丶学习中,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一定要伸出援手帮助他人,做一个像鲁迅一样的人。
篇五:《简单的爱情句子》
1、选择你,是我这一生最明智的选择,我爱你,爱你依旧。
2、缘分是本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读得太认真会流泪。
3、你对一个人太好了,他就会得寸进尺不把你当回事。
4、和你做朋友这么久,才发现??陌生人都待我比你好。简单的爱情句子。
5、有些人莫名其妙地对你好,不是有企图就是有愧疚。
6、真朋友总是难求,哪怕就只有一个也感觉富有。
7、别满嘴的天荒地老仁义道德,没刷牙还是怎么的。
8、这天气就跟女人一样,善变。天气预报就跟男人一样,不靠谱。
9、只因为太年轻,所以不懂的该怎么去珍惜。
10、不联系不一定是忘记了,但一定是疏离了。简单的爱情句子。
11、一个懂你泪水的朋友,12、真的很讨厌谁突然一段时间对我特别好,又突然的不理不睬。
13、你是我的女人,你的眼睛和下体只能为我而湿。
14、我像个傻子一样狂奔在童年的美好生活里。
15、每个人只能活一次,但在别人心里却死过不知多少次。
16、只是等那戏散了,你才能懂也或者,你永远都不能明白。
17、当我选择放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以后不会在爱了。
18、没有什么是不可背叛的,只是背叛的筹码不够。
19、我爱你,爱你的全部,知道生命结束为止。
20、谁都可以可以无止境的对一个人好,但前提是值得。
21、虚心使人进步,进步使人骄傲,骄傲使人落后。
22、讨厌你对我很好之后看到你对别人一样很好。
23、爱你三年、为了等你接受、我拒绝了多少暧昧。
24、在那种没钱没势没利没权的年纪,真庆幸大家能走到一起。
25、我觉得、爱情是个高智商的东西、以我的智商不适合。
上一篇:意思和左膀右臂差不多的成语
下一篇:含有叙事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