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坐爰枫林晚坐的意

| 意大利移民 |

【www.guakaob.com--意大利移民】

篇一:《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全诗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这两句诗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让人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不仅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的气氛,还给人以一种“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感受。

篇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初红也陶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初红也陶然

2015-11-17

粉墙黛瓦,天蓝云白,枫红叶黄,苏州的深秋一点儿也不寂寞。

枫叶是这个季节的主角。

遥想唐代,杜牧被夕照枫林吸引,特地停车观赏。他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杜牧感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如今,“天平红枫甲天下”,大伙儿驱车慕名而来,只为天平那一片红。

阳光温热的周末,约了好友一起,去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还未到景区,周边道路上车辆已经排起长队缓慢行驶。景区门口的停车场,各地牌照的车辆早已停满。红枫的魅力真大!

走进景区,一大片的枫园集中了整个天平山区域内大部分的红枫,称得上“层林”,但却没有“尽染”,而是色彩纷呈。红、黄、绿各种颜色都有,而且每种颜色又是或浓或淡,很有层次,像是画家精心的点染。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硕大的画廊中。不,不是画廊,而是自己分明就在画中。不少游客在和枫树亲密接触,或“凹造型”,或拾几片枫叶,全方位享受这场视觉盛宴。

捡起一片枫叶细细观察,叶子上有七个小小的叶瓣组成,它的边有些毛躁,红色的茎细长细长的,像一只张开的手掌。枫叶还有一个特点,它的色彩是变化的。春天枫叶是绿色的,可是一到了秋天,就渐渐变成红色,等到天再冷一点,满树的叶子火红火红的,美艳极了。

和杜牧相比,我更喜欢明媚的午后,阳光照在五彩的枫林中,洒在清冽的水面上,叶子的倒影,随水波荡漾。游客可以穿行在九曲回廊,水中赏枫。那树,那林,那水,那石,那光,那影,融合得如此完美。在这样的午后,这样的枫林,这样的小河旁,静静地手捧书卷或手持画笔,抑或三五知己围坐闲聊,该是何等的惬意。停车坐爰枫林晚坐的意

枫红叶黄,除了赏枫,银杏也是苏州深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说起道前街,老苏州们脑海中,自然就会跳出“银杏”两字。西起姑胥桥,东至饮马桥,整条道前街的马路,被一棵棵银杏树装点得更加诗意。这两天路过道前街,两旁的银杏叶已经泛黄,相信过不了多久,这里又将是美不胜收。而在文庙里,有四棵数百年的老银杏,它们的名字也很有趣,分别是:连理杏、福杏、寿杏和三元杏。四棵中个头最大的是连理杏,植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年龄最大的是寿杏,植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古老的银杏配上古老的庙宇,再加上古老的故事,观赏银杏的意境就更加深远了。

小贴士:

枫叶为什么是红色的?

准确的说,枫叶在春夏时节是绿色,到秋天会由于叶绿素减少、类胡萝卜素增多,导致枫叶呈橙黄或红色。

变红具体原因:所有的树叶中都含有绿色的叶绿素,树木利用叶绿素捕获光能并且在叶子中其他物质的帮助下把光能以糖等化学物质的形式存储起来。除叶绿素外,很多树叶中还含有胡萝卜素、黄色素、红色素等其他的一些色素。虽然这些色素不能像叶绿素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其中有一些能够把捕获的光能传递给叶绿素。在春天和夏天,叶绿素在叶子中的含量比其他色素要丰富得多,所以叶子呈现出叶绿素的绿色,而看不出其他色素的颜色。停车坐爰枫林晚坐的意

当秋天到来时,白天缩短而夜晚延长,这使树木开始落叶。在落叶之前,树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制造大量的叶绿素,并且已有的色素,比如叶绿素,也会逐渐分解。这样,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逐渐减少,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渐渐显现出来,于是树叶就呈现出黄、红等颜色。

为什么叶子有这么多种颜色?

叶子的颜色和叶子中的色素有关。不仅仅是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还有叶黄素,胡罗卜素,花青素等等。叶子里的各种色素的成分含量会随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叶子在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会有不同的颜色。

此外,叶肉细胞里的液泡的色素决定,非绿色植物的叶子颜色就是由液泡里的色素决定,如火红的枫叶。

秋天,对于苏州而言,是最具姿色的季节。枫叶红、银杏黄、菊花开„„交错而来,令人沉醉。

篇三:《停车坐爱枫林晚——浅谈语文课堂需要慢慢欣赏》

停车坐爱枫林晚停车坐爰枫林晚坐的意

——浅谈语文课堂需要慢慢欣赏

运城中学 史毅平

苏教版有一个专题题目“慢慢走,欣赏啊”,初一见,内心即怦然一动,浮躁的社会掩盖了多少生命本该享受的美好,浮躁的教风又销蚀了多少语文课堂本该拥有的诗意。“停车坐爱枫林晚”,我们的生命该停一停奔跑的脚步,等灵魂赶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少些急躁,多些对文本的深入挖掘,细品滋味。放慢速度,放眼视野,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含英咀华。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学生们脚步匆匆,这匆匆的脚步中,有家长的压力,有朋友的激励,有老师的严厉,但惟独少了最该有的自己的“心里”,学生的各科都在高速前进,而语文恰恰该给孩子们一个安静下来的课堂,一个可以沉浸其中,细细咂摸的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的美好与诗意。而这一切,引领者在教师。

荀子曾说“君子之学,不问而告谓之傲。”就是说人家没向你求教,你就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著名的教育家陶维林老师对此有过一段很形象的言论“经常想一想‘体育教师是怎样上课的’很有好处。你见过体育教师说‘同学们站好,我在跑道上跑五圈给你们看看’吗?没有,绝对没有,而‘在跑道上跑五圈给学生看看’的老师多得很。”两点说的极是,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现状,教师为了赶进度图方便,赶成绩图名利,多了急躁,少了缓慢。让教师安静地讲,让学生安静地读,让师生安静地思索。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生发的“慢慢走,欣赏啊”不但是美学的观点,更应成为我们的一种语文课堂理念。停车坐爰枫林晚坐的意

这种慢慢欣赏的课堂理念需要靠我们的教师渗透到课堂中,教师总想急匆匆地让学生说出答案,但课堂不是你问我答的课堂,不是仅把问题回答出来就可以,更应该有情感的体验与灵魂的深入。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没有直接从导入开始进入正题,而是在没有任何铺垫的前提下,让学生细细朗读文章,多读多品,而不是直接去分析地坛中的小生命带给作者的生命震撼,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读出这些不难,难的是沉入其中。不让学生大声读,因为文中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是不需要“广而告之”的,多读多融入情感,结合父母对自己的爱,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作者在文中传达为理想而活,为爱我的人而活,也为母亲的骄傲而活,爱母亲,学会回报等等。在朗读中,学生不由得对周围的同学说“我每次出门时妈妈就是这样看着我的”“每次冲妈妈发火以后,我内心也是很愧疚不安的”“我曾经也看到过这样衰败的风景,可我没有如史铁生一样对风景发出如此多的生命感悟”,这就

够了,学生其实已经读出了作品中的深意。于漪曾说“课堂里出现生命的涌动,简直就是充满求知的生命交响曲。”课堂的生成性已经在诵读中了,学习这边文章时,我用了两个课时的诵读,能说我的课堂是低效的课堂吗。

教师一定要让语文课堂慢下来。课堂慢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定要把学生“卷”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自己去做,不要越俎代庖,因为没有过程就没有思想。我们如今的课堂多的是“听”,少的是“说读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文时,我用了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不但要说,更要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写在旁边的对话栏里。学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闪光点不断涌现。“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哀伤”,故乡是一个人成长、奋斗、耕耘的地方,自己的生命与故乡融为一体,自己的喜怒哀乐、甘苦荣辱都与故乡丝丝相连。这付出的“悲”才会使人留恋与这“悲”水乳交融的故乡,故乡因留恋而美。学生甚至举出了沈从文的话“美丽总是令人忧愁”和艾青《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生需要慢下来欣赏文本,教师也该在浮躁的社会中让灵魂躲进小楼,慢慢解读文本,反观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当多的老师不是自己在解读文本,而是照搬照抄参考资料,课堂上除了说教就是重复,惟独少了教师自己对文章的解读。试想,一篇文章都没有打动教师,那教师又如何用这篇文章打动学生呢。著名教师沈大安曾说“文本细读,从短期看,是为了上好课;从长期看,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素养;也是在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诗意生活的组成部分。”说的真好,这一路走来的慢慢欣赏,何尝不是对教师语言智慧和精神境遇的一种洗礼和提升呢。

各地的新课改进行的如火如荼,那我想,核心应该是对人的关注,着眼的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而不是教师的名利。那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要让教学行为慢下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涵,要有自我的生命解读,让课堂在深入情感的内核下进行。我们的教学不是告诉,而是一个生命在与几十个生命的对话,慢慢欣赏。

不管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语文的课堂就该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因为喜欢,所以停下,因为停下,所以愿意付出我们的心力与情感去欣赏。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就是让我们停下脚步,环顾四周的风景,课堂恰恰就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所以一定要慢慢走,欣赏啊!

篇四:《古诗山行的诗意》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古诗山行的诗意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古诗山行的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篇五:《古诗山行的意思》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古诗山行的意思
3、斜:此字读xiá。
4、径:小路。
5、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6、坐:因为;由于。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
在山上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看见几户人家。
我所以停车不走,是因为喜欢夕阳映照下的枫林,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古诗山行的意思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39739.html

    【停车坐爰枫林晚坐的意】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