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溪诗歌赏析

| 意大利移民 |

【www.guakaob.com--意大利移民】

篇一:《洪咨夔《泥溪》赏析》

洪咨夔《泥溪》赏析

泥溪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

宋人写诗爱用典,此风至杨万里为之一变,直接取法自然,创制了清新活泼的”诚斋体"。洪咨夔的泥溪诗语言平易、格调清新,颇有诚斋之风。

诗从途中落笔,首句从路写起:一条沙路沿着江边蜿蜒,忽隐忽现。诗人在轿中向外眺望,轿在行走,外界的景物也随之移动。诗人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景象,"曲"字似乎随意拈来,却细贴物情。 次句点明时间已近黄昏,也说明诗人已赶了天路,与后面"疑昏屡问程“相呼应。"塞"字想得奇,用得活。化虚为实。与"明"相反相成。本来塞满了是黑暗的,但塞进阳光就更明亮了。

对此斜阳江曲之景,诗人的兴致勃勃。左顾右盼路边丛丛野花,静水上偶尔荡起的一丝波纹,于是奇思妙想联翩而至,那夕阳映照下的野花不正像姑娘酒后脸上淡淡的红晕吗?而那涟漪又多么像浅浅的笑靥!诗人敏锐地捕捉住野花和平水的特征,又通过形象美好的比喻,把这些呈现到人的眼前。以美人脸色喻花色,并不新鲜,但以"轻“"浅"略加点染,便形神兼备,极有韵致。晚花与"斜阳"关合,一片嫣红,楚楚动人。"轻“写波纹之细,著一"笑"字,更仿佛姑娘们轻轻的笑语在随波荡漾。"轻""浅"二字,是诗人在大自然中真切的体验,饱含着诗人的主观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可见诗

人内心的轻松愉快。

后四句于叙事中写景抒情。"时""屡“点出轿在行进中。"喜荫"表明诗人对树荫的流连。"疑昏"又透露出诗人急于赶路的心情。"喜荫"而”休驾",”疑昏“而"问程",诗人的表情神态尽在其中。当苍茫的暮色中,升起了几缕炊烟,飘来一丝丝炊饼的香味时,诗人不禁感叹:这饼的味道可真要胜过珍馐玉馔了。(齐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之剂。)八珍自然是美味,诗人却说饼胜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合理,因为它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心理,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小诗的题材平凡,手法质朴,但由于作者从自然出发,从生活的真实感受出发,不拘泥于典故辞藻,所以天真自然,诗味浓郁。

作者简介

洪咨夔 (1176~1236年)宋代诗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人。公元1202年(宁宗嘉泰二年)中进士,授如皋主簿。继中教官,调饶州教授。为楼钥所赏识。又应博学宏词科。公元1225年(宝庆元年),迁金部员外郎,因忤丞相史弥远,被罢黜,归故山读书躬耕达7年。弥远死,如为礼部员外郎,拜监察御史。公元1234年(端平元年),乞理宗下诏求言,登进诸儒,擢殿中侍御史、中书舍人,后又进刑部尚书,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卒谥文忠。著有《 两汉诏令 》《 春秋说 》《 平斋文集 》《 平斋词 》等。《 全宋诗 》辑录其诗8卷,计906首。

篇二:《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之唐代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了山水诗在唐代不同时期的变迁。结合不同时期诗人山水诗的典型作品,将不同时期的山水诗特点和诗人的写作风格加以简单的描述。

关键词:唐代、山水诗、意象、山水意境

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中国古代山水诗孕育于先秦两汉,形成于魏晋,至唐朝时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本文重点写山水诗在唐代的变迁,并依据唐棅在《唐诗品汇》里将唐诗流变分为“四唐”之说,分别从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四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作品风格进行阐述。

一、 初唐山水诗——从宫廷到林野的吟颂营造工丽而又质朴的山水意象。

初唐,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到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约1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诗人,大多跨越了隋唐两代。虽然朝代有变,但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初唐诗坛沿袭着隋代的文风,以唐太宗喜欢的宫体诗及上官仪的“上官体”为主。诗歌创造的主要内容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大多为歌功颂德的作品,追求浮艳。至唐玄宗至武后时期,初唐四杰的创造力求摆脱齐梁诗风及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楼台庭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这不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抒情性,还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推动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在山水诗创作方面,局势虽未打开,但六朝细微描摹的特点使山水诗显得工丽齐整,诗人的目光也逐渐从都城向林野转移,吟颂出质朴自然的园林、山水。

(一) “林园诗心”的王绩山水意境

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他一生中曾三仕三隐。在他的著作中可感受到他在仕途上的失意和内心的不平。王绩对陶潜很是仰慕。在对朝野不遇的无奈之下,他转而投向林野,“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不用功名暄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解六合丞还》)。王绩晚年隐居在东皋,以山水田园为伍,并留下了富有林园诗心的作品。

王绩的山水诗,有描摹山水景物的,如《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以质朴的风格,写出了秋日落暮时的景色,也写出作者对荒原偏爱的诗心。而在《夜还东溪中口号》一诗中,山水林园中的自然景色似乎都为人们而设:

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王绩的诗继承了南朝山水诗的描写技巧,质朴自然,真正脱尽了六朝的脂粉气。

(二) “写心状景”的王勃山水意境

王勃(650-676)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代表。他十四岁时便开始出游,而在二十岁游历巴蜀时写下的诗作更能体现其在山水诗上的成就。

在王勃的诗中,有表现羁旅情思的作品,如《深港夜宿》: 津途临巨壑,村宇架危岑。堰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对山水的刻画,引出作者“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的思乡之情。

而另外一些诗作,则将个人的经验与感受融入到对山水景物的塑造中。在描写景色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代表作品有《泥溪》:

弥棹凌奔壑,低鞭蹑峻歧。江涛出岸险,峰登入云危。溜急船文乱,岩斜骑影移。水烟笼翠渚,山照落丹崖。风生萍蒲叶,露泣竹潭枝。泛水虽云美,劳歌谁复知。

还有以写心的形式来绘景,表达作者情致的《滕王阁》: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泥溪诗歌赏析

王勃的诗,在写景中加入了抒情色彩,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怀。

(三) “渐近自然”的卢照邻山水意境

卢照邻(约634-685?)的一生曾游历了很多地方,见识了不同的山水风貌,也留下了不少风景诗作:

霞明深浅浪,风卷来去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 ---《晚渡滹沱敬赠魏大》

野径浮云断,荒池春草斑。残花落古树,度鸟入澄湾。 ---《绵州官池赠别同赋湾字》

诗中用似乎不经心的白描,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整体意境。泥溪诗歌赏析

他笔下景物比较写实,常以平实的语言表现渐近自然的意境。这是卢照邻山水诗的一大特点。

二、 盛唐山水诗——以行云流水般的语气描写自然朴实而又清远深邃的山水境界。

盛唐,从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到代宗大历初年(766年),约五十年左右。在此期间,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百姓殷富,倾心于诗文成为一种时尚,盛唐气象也在此时产生,诗歌繁荣达到了顶峰。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人,也有边塞诗人,还有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其中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人们钟情于山水四周,用手中的笔表现眼前的景物和自我情怀,以景状物,达到了融情于景,融情于物的境界。而诗人们以流畅的诗文描绘出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朴实而又深远,让人心旷神怡。这一时期山水诗的共同特征是自然、平淡,亲切而悠然神远。自然山水做为具有情感、品格的一种存在与诗人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诗人也不仅是寄情山水的隐逸心态,而是表现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及表现积极高昂的生活情趣。

(一) “江清月近人”的孟浩然山水意境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田园诗的盛唐诗人,诗史上以王孟并称。他的一生虽有求官的举动,但主要过着隐居生活。在人们心中也是一个隐士的形象。他的创作题材主要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时所见的山水。其山水诗的特点可以用清淡两个字来概括。闻一多先生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

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一多《唐诗杂论》)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天。愁固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万山寄张五》

落暮之愁与清秋之兴是诗的中心,而清愁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田园恬静的风光下,更进一步传达了清新雅淡的意境美及作者高远的情趣。

又如《宿建德江》,作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移舟泊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在白描手法下,日暮、旷野、清江、烟渚展现出秋江夜泊、乡情缭绕的情景,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

孟浩然的诗作中也不乏具有豪气的佳作,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作者以浓笔泼墨的气魄绘出极具生命力的江山。这也是盛唐气象的透露。

孟浩然的诗歌成就独树一帜,自成境界。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清淡自然的意境中,表现出淡淡的思绪。这种描写山水隐逸的特点对唐宋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诗中有画、字字入禅“的王维山水意境

王维(701-761),字摩诘。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为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美的风景写照之作。他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在他的诗作中,诗情与画意融合为一个整体,以不多的笔墨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各种山水景物。他的诗中有“日落江湖白,潮来田地青”(《山中》)的色彩;有“泉声咽危石,白色冷清秋(《过香积寺》)的构图和音响。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在朝廷做官,中年以后遭遇挫折,从此人在朝廷而心却向往着山林和佛门,求隐不求仕。受佛教的影响,他的诗自然地追求和表现空灵静寂的审美境界。以《辋川集》为代表的诗中,充满禅

意,创造了清幽静谧的诗歌意境,如王渔洋所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在他的这些诗中,可以看到“空”字。但在空寂的意境之后,还有大自然热烈喧闹、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也是作者对于生命热烈向往的意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王维的这类诗,虽然有空寂的感觉,但是诗人将禅理寄予山水的描写中,其中意境让人玩味。而禅与画的结合,将王维诗歌的艺术风貌表现的淋漓尽致。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正是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三) “弥散仙气漫游”的李白山水意境

李白(701-762)身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受道教文化影响,漫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寻仙访道,“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写出了不少在山水中仙游的诗作。

李白的山水诗善于用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加以神话传说的运用来描写高大、壮美的自然山水。雄奇、豪放是他的山水诗的总体特色。他的山水诗作合慷慨激昂的壮阔胸怀和豪放浪漫的奇想于一体,“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自屈原之后我国诗坛上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望庐山瀑布》一诗表现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直观感受:

篇三:《广东省汕头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汕头市2016届高三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医药学伴随中国古老的社会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从自然环境中采集药物,运用从生活、生产实践尤其是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而探索、总结和积累医疗技艺和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总体特点。同汉字因保留了原始的象形文字的特征,因而与世界各国文字相比独具特色一样,中医药学也因为直接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来,而同样独具特色。

最能体现中医药学的哲学建树的是其整体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天人一体观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人相应”论,在中医学上的运用和反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然界是个整体,而人则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二是认为人自身也是个有机整体。

整体恒动观是指在认为人是个有机整体的前提下,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通过经络系统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在患病过程中则又互为因果、相互制约。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充满朴素物本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理论上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特征,乃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所谓“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就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的这段话,把中医药学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理论特征,表述得淋漓尽致。

诊治上的辨证论治原则,是对相应时代所不断发展着的物本主义和辩证法在医疗实践上的运用。“辨证”就是在“四诊”即望神观形、听声嗅味、察言问病和按诊切脉的基础上,在整体观念、四诊和参等理论指导下,将四诊所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内外征兆方面入手,了解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探明并抓住病根,然后审因论治。具体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热病辨证”。

临床上集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为一体的特点,也充满深刻的哲理。诸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三因制宜和布阵用药中的“八略”立法、“八阵”制方等等,无一不渗透着辩证法。而在具体选药配方中的辨析药性、熟知药味、明晓归经、炮制适度、配伍确当、药量相宜、煎煮得法等等,也都无一不是对辩证法等哲理的灵活运用。

中医药学所蕴含的哲理远不止这些,诸如自然观、物质观、运动观、整体观、联系观、时空观、矛盾观、系统观、调控观、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认知观等众多方面,无一不在。

(摘编自宋定国《国学纵横·中医药学之哲学建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学的哲学建树体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整体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B.“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八个字集中体现了中医药学融医理、哲理和伦理为一体的理论特征。

泥溪诗歌赏析

C.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热病辨证则是其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

D.“八略”立法、“八阵”制方等布阵用药法以及辨析药性、熟知药味等选药配方法均体现了中医在诊治上的特点及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自然环境中采集药物,借助生活、生产实践经验来探索、总结和积累医疗技艺和方法,这是中医药学的总体特点,也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B.汉字因保留了原始的象形文字特征而独具特色,中医药学则因直接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来而独具特色,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一样的。

C.中医药学“治病求本”,但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对急病采用治标的方法,对缓病采用治本的方法,这也是辩证法在中医临床上的运用。

D.中医药学伴随中国古老社会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其哲学建树以朴素的物本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既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又是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这是中医学根据天人一体观提出的观点,也是中医药学提出整体恒动观的前提。

B.人体的脏腑器官、气血津液之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

C.在孙思邈看来,不能慈悲为怀,没有恻隐之心,不为病人着想,贪图名利,计较个人得失,顾虑个人安危,妄论是非,自夸自许者是无法成为医生的。

D.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病变部位、原因及性质,抓住病根,最后审因论治,这就是中医药学辨证诊治的基本过程。

泥溪诗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知抚州金谿县。郡督输赋急,大中请宽.其期,不听,纳告敕投劾而归。已而主太常寺簿。光宗受禅,除监察御史。大中谓:“国之大事在祀,沿袭不正,非所以严典礼、妥神明。”上疏详述。迁殿中侍御史。奏言:“进退人才,当观其趣向之大体,不当责其行事之小节。趣向果正,虽小节可责,不失为君子;趣向不正,虽小节可喜,不失为小人。”陈贾以静江守臣入奏,大中极论其“庸回亡识,阴废正人,傥许入奏,必再留中,善类闻之,纷然引去,非所以靖国”。命遂寝。江、浙四路民苦折帛①和买②重输,大中曰:“有产则有税,于税绢而科折帛,犹可言也,如和买折帛则重为民害。今令纳折帛钱,大失立法初意。”朝廷以其言为减所输者三岁。马大同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大中曰:“是尝为刑部,固以深刻称。”章三上不报。又论大理少卿宋之瑞,章四上,又不报。大中以言不行,求去,改吏部侍郎,辞不拜,乃除大中直宝谟阁,而大同、之瑞俱与郡。城南民田,潮溢不可种,大中捐公帑治石筑之,民不知役而蒙其利。郡讹言夜有妖,大中谓此必黠贼所为,立捕黥之,人情遂安。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及侂胄诛,即召见,落致仕,试吏部尚书。嘉定改元,兼太子宾客。是年六月卒,年七十有八,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谥正惠。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胜衣,及其遇事而发,凛乎不可犯。自少力学,趣向不凡。所著有奏议、外制、文集三十卷。

(节选自《宋史·林大中传》)

【注】①折帛:指折纳绢帛的一项重赋。

②和买:指政府于春季贷款给农民,至夏秋时令农民以绢偿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中请宽其期 宽:宽延。 .

B.非所以靖国 靖国:使国家安定。 ..

C.命遂寝 寝:罢免。 .

D.固以深刻称 深刻:严峻苛刻。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B.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C.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D.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大中正直敢言,他认为应提拔志趣志向端正的君子、退抑不正派的小人,他曾多次上奏章检举大理少卿宋之瑞,但朝廷最终不予回应,未作处理。

B.林大中关心百姓,他看到江、浙四路的百姓苦于折帛、和买的重赋,就向朝廷进言减免,看到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进无法耕种,就用公款为百姓修筑田地。

C.林大中颇有见地,听到郡中夜间有妖怪的谣言,他认为这一定是狡黠的盗贼干的,立刻捕获并对之施以墨刑,使人心得以安定。

D.林大中从小学习努力,志趣志向不同一般。他清心修行不嗜欲,平时表现出来的样子很柔弱,等到遇事发作起来时,却凛然不可侵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之大事在祀,沿袭不正,非所以严典礼、妥神明。(5分)

(2)马大同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泥 溪

【宋】 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①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谁家刚齐②饼,味过八珍烹。

泥溪诗歌赏析

【注】①笑窝:同“笑涡”。②齐:(jì)调和味道。

8.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颔联。(5分)

9.诗人为何“屡问程”?请结合诗句分析其“问”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动物的鸣叫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 “ ? ”。

(2)《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 “ , ”。

(3)《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捉鳖大王

孙方友

陈州多湖,湖内多鳖,屡捉不尽,便造就出一批捉鳖能手。刘二就是远近闻名的捉鳖大王。 世间凡事称王者,必有绝技。刘二捉鳖,一是眼真,二是手准。他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鳖”,知其行,懂其道,手到擒来,可谓神奇之极。

鳖,食居有规律。夏天浅水滩,冬天暖水窝。夏天头仰起,秋季头朝里。刘二能按照不同的季节寻找出那仅露一点儿的鳖头或鳖鼻——冬春二季寻鳖鼻,夏秋之际找鳖头。有人说他能闻出鳖味儿来,此说有所失真。但无论冬夏春秋,皆逃不脱他的火眼金睛这一点无疑。鳖还有向阳向绿之脾性,更有“两不卧”之习——不卧污泥窝,不卧石头窝,一般爱卧在清水浅沙处和多螺蛳的绿色水草下。一看便准,刘二就蹑手蹑脚,出手如箭,一举之劳,鳖便成了瓮中之鳖。

刘二能日捉几十只,自然称得起“王”。

鳖称团鱼,又叫甲鱼,味鲜美,能壮阳延寿。刘二家特备养鳖池,池内有浅沙,捉了便放进去,冬夏皆有鲜货。

刘二不但卖鲜团鱼,也出售团鱼汤。刘氏团鱼汤,肉色鲜活,味美别致,堪称陈州一绝。刘氏团鱼汤不在街上出门面,更不挂招牌,只在家中做。若有人前来定汤,他便到鳖池内捉出一只,用草戏出鳖头,一刀剁了,放入热水中,褪去鳖衣,掀开鳖甲,取出五脏,只留苦胆。刀解数块后,把胆汁搦进肉里,然后爆炒。等五味“吃”进肉里,方添水烧汤,顿时满屋异香。

据传鳖之最贵处便是这股异香和鳖裙,因而刘家人皆长寿。

大凡来陈州的官员或贵客,除去品尝蒲根儿外,更不忘喝一顿刘氏团鱼汤。每每酒过三巡,刘二便按时送来了鲜汤。客人盛情不过,敬酒三杯。刘二也不客气,一气喝干,双手抱拳晃一周说:“见笑!”然后便端起托盘出门,并不急走,直等满棚赞誉声起,方心满意足回家忙活。泥溪诗歌赏析

刘氏生意极红火。

这一年,陈州沦陷。一日本大佐听说刘二汤绝,便派人命令其日送一汤。刘二应下,做了,端汤直送宪兵队部。那大佐正在院里纵使狼狗撕一个女人的衣服。那女人惧怕地惊叫着。大佐哈哈大笑,双目放出淫光„„刘二面色苍白,双腿禁不住地打颤,鳖汤溢了一托盘。

日本大佐见刘二送汤来了,便止了狼狗,放刘二进了他的卧室。刘二余悸未消地放了汤,正欲回走,突然被大佐喝住。那大佐的鹰眸时而盯汤,时而盯着刘二那苍白的脸,突然冷笑一声,命人从食堂内端出两只碗,把鳖汤一分为二,指着其中的一碗命令刘二道:“你的,先喝!”

刘二擦了一把被吓出的汗水,端汤先喝了。好一时,大佐方喝,喝毕,伸出拇指对刘二说:“汤的大大的好!你的良民大大的!”

刘二如万针刺心。

即日起,刘二每天皆来送汤,照例是一分为二,他先喝,大佐后喝。

大佐喝过鳖汤,精力旺盛,杀人作乐,强奸妇女,无恶不作。

街人大骂刘二,说他用鳖汤养肥了一只狼。这只狼杀人成性,南京大屠杀时曾砍卷三把柳叶刀的刃。刘二对狼如此孝敬。可见是一条没有血性的叭儿狗!

此后,再没人去刘家订汤。

刘二有苦难诉,仍得垂着眼皮去送汤,每日一次,从不敢怠慢。

这一天,刘二照例前来送汤,大佐照例一分为二,刘二先喝,大佐后喝。没想半夜时分,大佐泥溪诗歌赏析

七窍流血,一命呜呼。宪兵队第二天才发现大佐身亡,便火速捉拿刘二。谁知到了刘家,刘二也早已七窍流血,命丧九泉了„„

据陈州人说,刘二为寻这种慢性剧毒药,曾送人二十只大团鱼。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二送鳖汤,客人盛情敬酒,连日本大佐也要刘二与其共享鳖汤,说明鳖汤“味美别致”,刘二因鳖汤而享有很高的威望。

B.街人因为刘二天天给日本大佐送鳖汤而大骂刘二,这体现了民众对侵略者的反抗意识,但他们并不理解刘二内心的痛苦。

C.面对侵略者,刘二是个弱者,但他身上隐藏着一股血性,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书写了一个小人物生命辉煌的一笔。

D.小说视角独特,作者以历史的眼光去观照现实,写出了一个民族英雄在压抑中扬起民族气节的那种壮烈,感人至深。

E.品尝蒲根儿、喝刘氏团鱼汤是陈州风俗,小说携带着“陈州”这片土地的气味,体现着乡土文化对人性的诠释。

(2)小说运用哪些手法来突出刘二的捉鳖绝技?(6分)

(3)请简要分析刘二的形象。(6分)

(4)小说题为“捉鳖大王”,而文中除了写“捉鳖”还叙写了刘二的哪些故事?这些情节是否离题?为什么?(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记黄际遇先生

梁实秋

先生字任初,广东澄海人。他性格爽朗,而且诙谐。

先生未携眷,独居第八宿舍楼上。闻一多后来送家眷还乡,也迁入第八宿舍,住楼下。所以这一所单身宿舍是我常去的地方。我经常是到一多室内打个转,然后偕同上楼去看任初先生,喝茶聊天。潮、汕一带的人没有不讲究喝茶的,我们享用的起码是“大红袍”、“水仙”之类。任初先生也很考究吃,有一天他邀我和一多在他室内便餐,一道一道的海味都鲜美异常,其中有一碗白水汆虾,十来只明虾去头去壳留尾,滚水中一烫,经适当的火候出锅上桌,肉是白的尾是红的,蘸酱油食之,脆嫩无比。此时主人方从汕头归来,携带潮州蜜柑一篓,饭后飨客,柑中型大小,色泽特佳,灿若渥丹,皮肉松紧合度,于汁多而甜之外别有异香长留齿颊之间。

任初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写在十行纸的本子上,永远是用毛笔写,有时行书,有时工楷,写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据云写了数十年未曾间断。他的日记摊在桌上,不避人窥视,我偶然亦曾披览一二页,深佩其细腻而有恒。他喜治小学,对于字的形体构造特别留意,故书写之间常用古体。他对于时下一般人之不识字深致感慨,有一次他告诉我某公高吟红楼梦的名句“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陇中佳人薄命”,把茜读作西。他的日记里更常见的是象棋谱,他对于此道寝馈甚久,与人对弈常能不用棋盘,即用棋盘弈后亦能默记全部之着数,故每有得意之局辄逐步笔之于日记。他曾遍访国内名家,棋艺之高可以想见。

先生于芝加哥大学数学系获有硕士学位。其澄海寓邸门上有横匾大书“硕士第”,真是书香门第,敦厚家风。长公子家器随侍左右,执礼甚恭,先生管教綦严,不稍假藉。对待学生也是道貌岸然。但友朋欢宴之间,尤其是略有酒意之后,他的豪气大发,谈笑风生。他知道的笑话最多,荤素俱全,在座的人无不绝倒,甚至于喷饭。

一日,省主席韩复榘来校,要对全校“训话”。训话之前,校长邀全体教职员在会议室和主席晤谈。我因为久闻“韩青天”的大名,以及关于他的种种趣谈,所以欣然应命。任初先生有一些惴

篇四:《泥溪翻译赏析_作者洪咨夔》

<泥溪>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洪咨夔。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泥溪翻译赏析_作者洪咨夔
谁家刚齐饼,味过八珍烹。
[译文]
<泥溪>是洪咨夔的五律名篇。在这首诗中,作者营构出许多新鲜独创、或雄奇或优美的意象,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宝库。
此诗写旅途的感受,用一连串的意象来表现:缘着江边蜿蜒隐现的沙路,“塞”满了夕阳光的轿子,好像少女酒后脸上淡淡红晕的野花,那宛若少女浅浅笑窝的水面涟漪,还有饥肠辘辘的旅人感到胜过珍馐玉馔的随风飘来的炊饼香味。这些意象,是诗人运用白描、比喻、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段,以新鲜活泼又精警峭拔的语言营构出来的。诗人借助这些具体生动、饶有生活气息的意象,真切地传达出他喜爱乡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篇五:《梦天翻译赏析_作者李贺》

<梦天>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
老兔寒蟾泣天色,去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梦天翻译赏析_作者李贺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译文]
天色凄清,老兔寒蟾正低声呜咽,月光斜照,半开的云楼粉壁惨白。玉轮轧着露水沾湿了团围的光影,桂花巷陌欣逢那身带鸾佩的仙娥。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片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鉴赏]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浪漫主义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此诗写梦游月宫的情景,前四句写在月宫之所见;后四句写在月宫看人世的感觉。诗人的用意,主要不在于对月宫仙境的神往,而在于从非现实的世界冷眼反观现世,从而揭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45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