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藏的

| 意大利移民 |

【www.guakaob.com--意大利移民】

篇一:《关于西藏的十个秘密》

关于西藏的十个秘密

一、红雪之谜

说到雪,大家的第一个反应肯定都是诸如“纯白”“无暇”之类的词语吧,又说到红雪的话,喜欢看刑侦片的读者朋友们肯定脑子里面就想到了大雪封山的早上,一片雪白的学弟里面躺着一具尸体,旁边没有脚印,太阳照射着地上被血染红的雪。哈哈哈,其实我就是一个悬疑小说爱好者。我们说回正题,说到红雪,中国登山队员和科学考察者,登上了喜马拉雅山的5,000米以上的冰锥表面和雪地,映进视野的一望无际的冰雪,却点缀着血红色和玫瑰色,红白相映构成自然界的美画。这红雪是怎么回事呢?

喜马拉雅山上的红雪是由雪衣藻、溪水绿球藻和雪生纤维藻等藻类组成的。藻类是低等植物,它们具有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它们所含的色素比例不同,能呈现不同颜色。这些雪藻含有特殊的色素——血色色素。当白茫茫的冰雪被这些雪藻染成血红色后,在阳光的照射下,使被覆冰川和瑞雪的喜马拉雅山,更加绚丽多彩,生气盎然。在永久性冰雪中,它们分布广,耐寒性强。零下36゜C也不至于死亡,但在4゜C以上反而难于生存。这些雪生藻类生长适宜温度是0゜C左右,常常在夏季冰雪融化时生长最好。它们怎样获得养料和抵抗低温而生活的呢?雪藻周围的湿空气可能是矿质盐类的主要源泉。由于它们含有特殊的血色色素,能吸收短波长的紫外光和蓝色光等,提高光合作用能力,制造大量

可溶性糖,降低细胞内含物的冰点,使细胞的胶体结构在低温下不起剧变或被破坏,从而提高了抗寒能力。有的含有较高的脂肪。这些都可能是雪生藻类在低温的冰雪中能生活的原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上,它们获得了这一特性,成为高山冰雪的征服者。

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由来之说

传说冈底斯山有三男一女,老大是雅鲁藏布江,老二是狮泉河,老三是象泉

河,小妹是孔雀河。

有一天,冈底斯仁波切把他们召集到自己面前,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

长大了,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们正是闯荡天下、开阔眼界的时候了”。于是他们四个兄妹各自奔流而去。

老大雅鲁藏布江过了许多村庄,拐了许多弯路便到贡布地方。那儿连绵的描写西藏的

群山被郁郁葱葱的树木覆盖,花儿处处争妍、香气四溢、鸟儿自由鸣唱,蝴蝶和蜜蜂翩翩起舞,这优美的景色使他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缓缓地继续向东流去。这时看见有一只鹞鹰从遥远的天边朝着自己飞来,雅鲁藏布江想这只鹞鹰是从老远老远的地方飞来的,也许知道我的弟妹们奔流的方向。当鹞鹰快要接近自己时便问道“你知道我的弟妹们去向何方?”,这只鹞鹰想了一会儿,便谎说:“你的两个弟弟和还有一个妹妹都往南向印度洋那边去了。”雅鲁藏布江一听这话焦急万分,立即卷起大浪,拐了个大弯向着印度洋的方向匆匆忙忙地呼啸而去。于是便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描写西藏的

三、谢珠林寺的肉身菩萨

位于拉萨贡嘎机场咫尺之遥的谢珠林寺,在西藏多如繁星的大小寺庙中,绝

对是不起眼的。每天,在贡嘎谢珠林的小山脚下,来往于拉萨市区内至机场的车

辆川流不息,然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山顶的小庙中,供奉着一尊神奇的菩萨像。

她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因为这尊佛像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更令人惊奇的是她是一位一千年前存留至今的女肉身像!她坐化于一千年前,圆寂时只有十二岁,圆寂后身体自然收缩至只有一肘高,呈度母坐姿。传说她是绿度母现吉祥天母身的真实化身,后被信徒供奉于此庙中。穿越悠长的岁月,如今,她仍静静地安坐于谢珠林寺的山巅,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圣洁的土地。 “谢珠林”是藏语的译音,意思是“讲修洲”,属于格鲁派寺院,它于五世达赖喇嘛时发展至最大规模,当时成立有显密二院,有僧人500多人,讲辩,修学佛法,至今保存有五世达赖喇嘛的法座。经过了岁月的沧桑,十年浩劫后,色拉寺的钦则活佛重修了该寺,把原供于山下的肉身吉祥天母像迎至山顶的寺中,供信众观瞻。于是,此千年少女得以与谢珠林一起重现于世人面前。

四、西藏起尸秘闻

起尸又叫行尸。“行尸”是藏语“弱郎”是指人死后再起来到处乱闯,危害

活人。所谓“弱郎”既非复活也不是诈尸。描写西藏的

许多老者和天葬师都说,他们曾经见过起尸,并且见过多次。但起尸都不是突发性的,而是事先皆有预兆。那些将要起的尸,其面部膨胀,皮色呈紫黑,毛发上竖,身上起水泡,然后缓缓睁眼坐起,接着起身举手直直朝前跑去。所有起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会讲话,不会弯腰,也不会转各,连眼珠子都有不会转动,只能直盯前方,身子也直直往前跑。假如遇上活人,起尸便用僵硬的手“摸顶”,使活人立刻死亡的同时也变成起尸。这种离奇而可怖的作用只限于活人之身,对别的动物则无效。

人们常言起尸具有五种类型:第一肤起,第二肉起,这两种类型的起尸,是由其皮或肉起的作用。第三种叫做“血起”,此类起尸由其血所为。这三种起尸较易对付。只要用刀、枪、箭等器具戳伤其皮肉,让血液外出就能使起尸即刻倒地而不再危害人了。第四种叫做“骨起”,即导致这种起尸的主要因素在其骨中,

只有击伤其骨才能对付。第五种则叫“痣起”,就是使他变为起尸的原因在于他身上的某个痣。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起尸,尚未击中其痣之前四处乱闯害人,所以只能诱歼而无法捉拿。

无论是现实还是传奇,这无疑给藏民族的心灵之上铸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预防可怕的起尸冲入,根据起尸不能弯腰的特点,藏区专门设计和修建了一种矮门的房屋,其底楼的门仍较矮,比标准的门少说也矮三分之一,那就是给起尸设置的障碍物。

五、神秘“大脚印”为侏罗纪恐龙足迹

在西藏昌都地区距离昌都镇20公里处的一处悬崖上,赫赫有名的神迹“大脚印”周围摆放着数不清的洁白哈达,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人来感受神秘。

因为工作关系,阿旺顿点经常往来于西藏昌都镇和邦达机场之间。每次经过,阿旺顿点都要特别留意下“大脚印”。悬崖上至少8对“脚印”由上往下而行,其中一对脚印最长达1.7米,近观犹如巨人光着脚丫踩在泥泞上而留下的印迹。

当地信徒坚信这是威震藏区的格萨尔王留下的脚印,许多人不辞辛苦朝拜而来并敬上一条哈达。在昌都地区广电中心任主任一职的阿旺顿点见多识广,自然是不信神迹一说,但他也不知道用哪种科学道理解释这奇怪的现象。

昌都“大脚印”是格萨尔王,是史前巨人,是山神,还是什么神秘之物所留?15日出版的《地质通报》刊登了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博士生邢立达等学者撰写的研究报告——《中国西藏恐龙足迹的首次纪录》。

报告揭示:“大脚印”遗址是来自侏罗纪时期的大型恐龙足迹,这是西藏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对研究西藏恐龙的分布、古环境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描写西藏的

六、西藏真的有龙吗?

数年之前,网上出现了一张照片,说是一个乘飞机去西藏的人,在飞机上拍摄到的照片。一条似龙生物在云层中蜿蜒飞行。对于这张照片的真假和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龙,人们争论至今,依然没有结论。

篇二:《写景作文:西藏的阳光》

写景作文:西藏的阳光

写景作文:西藏的阳光

对于西藏,最不好描述的,就是她的阳光。说她灿烂,但怎样的程度才算是灿烂?说她明媚?但怎样的亮度才算是明媚?是的,灿烂和明媚这样的词,过分通俗,实在一般,用这样的词汇去描述西藏的阳光,显然是愧对了那轮充满了雄性风采的太阳。在被西藏的阳光晒得发红时,晒得发黑时,照射得完全睁不开眼睛时,我才觉得这阳光是那么刚烈,那么威猛。她是一种光的倾泻,光的奔腾,光的瀑布,从九天之上,狂野地飞泻而下,将一个辽阔的青藏高原,照射得山是山,水是水,树是树,草是草,一点不黏糊,丝毫不朦胧,没有暗角,惟有亮堂、清晰、分明,使人宁静,也叫人疯狂。

在西藏的阳光下,我就想喊,想吼,或者是胡乱狂叫,而且声音是越大越好,最好是在峡谷间撞出金属般回声,最好是经久不息,让这歇斯底里的狂叫声,梭子一样在密密麻麻的光线中穿来穿去,织一条光与声的哈达,献给这个世界屋脊和她的民族。就想大声唱歌,让飞出胸膛的歌声被这阳光晒亮,晒红,晒得像一匹野性十足的枣红马,在山野间奔驰,在旷野里扬鬃,给西藏高原留下一串心灵之马激越的蹄音。

在如此明丽的阳光下,谈恋爱,与心爱的人儿在一起,总有一种彼此拥抱着滚过整整一面山坡的冲动。是的,在西藏,没有搂抱着恋人滚过几次山坡,这哪里够得上热烈,称得上爱情?因此,藏民族的爱,阳光一样强烈,阳光一样亮堂,阳光一样炽热。在这样的爱中,什么山盟海誓,什么卿卿我我,就显得文弱,变得萎靡,惟有阳光一样热烈与灿烂的爱,才配这高原,才会有高原人的风采。

在刚烈而威猛的阳光里,就是再萎靡、再猥琐的灵魂,也会被晒得强健与粗犷。所以,那些藏族汉子,全都那么健壮,像松,像塔,像大山,与他站在一起,立即感到矮小、单薄、寒碜,就暗暗怨恨自己为什么不是藏族人。而那些藏族姑娘,全都那么健美,她们脸蛋上的高原红,像霞,像火,像太阳,冲着你一笑,立即感到无限的温暖,不尽的热情。面对着粗犷而又厚实的藏族人,就觉得西藏的阳光是一把刻刀,一定要刻出这样一个人种,才足以匹配西藏,才足以立足高原;就觉得西藏的阳光是补品,惟有祖祖辈辈都被她补着,才有这样的血统,才有如此的强健;就觉得西藏的太阳是一个巨大的喷头,喷出那么多阳光雨,把偌大一个西藏高原,洗得明净,洗得透亮,让人一看,就透着心窝地舒畅。

在西藏的阳光里,那些山,钢蓝;那些树,翠绿;她的空气,没有浮尘,吸上一口,淤积在肺腑深处的浊气,立即被荡尽。她的河流,那么清澈,那么明净,每一朵浪花都晶莹得脱俗,每一层波浪都透明得纯真,那些旋涡,回旋着的似乎不是水,而全是明净、清澈、鲜亮等等这样一些词汇。在这样的环境

里,藏民族的房子,就显得尤其艳丽和华贵。那些房屋,几乎所有的窗户都是大红色的,被阳光一照,那一个个红色的窗户就像是一个个相框,站在房子外看,它里面镶嵌着藏族姑娘甜美的笑脸;站在房子里看,它里面镶嵌着雪域高原的风光。在这个相框里,牛羊在远处的山坡上吃草,河流在它们的身边静静地流淌,那些翠绿得淌汁的树叶,在微风中悠然地轻摇着,像在舞蹈,像在歌谣,又像在述说。而那远处的人家,就成了这个相框里的风景之一,依然是红红的窗户,红红的房檐,红红的廊柱。因此感到,这边山坡的藏家与那边山坡的藏家,就彼此成为风景,你看这边的房子是那么艳美,我看那边的房子还是

那么艳美。在如此艳美的相框里,藏族人,就世世代代繁衍与生息,直到永远。 最使人感到神圣的,是阳光下的寺庙。那些寺庙,或是在山凹里,或是在山坡间,或是在山顶上,无论在哪里,全都是那么庄严、肃穆、宁静而圣洁,而且十分透亮与醒目。在晨曦中,当整个高原还是一片黛青色,而寺庙就已经非常明亮了,它洁白的墙、朱红的窗、五彩缤纷的檐,似有圣光,又像有神韵,以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般的灿然,吸引着心灵,呼唤着灵魂。而在黄昏中,从云霞里射出的夕光,奇就奇在正好照射在寺庙上。这时候,寺庙的四周,沉静下来了,幽暗下去了,呈现出一片宁静的墨蓝。在无边的墨蓝中,惟有寺庙,光辉得像在燃烧,明亮得像在雄浑地唱着一曲不朽的圣歌。望着此刻的寺庙,就觉得它与阳光融为一体了,或者,是太阳派来的使者,是神灵献给西藏的灵魂,否则,它就没有这么耀眼,没有这么光亮,就不会如此地灵光四射,辉耀苍茫。在这一刻,我终于明白,那一代又一代的朝圣者,为什么要跋涉千山万水来朝拜心中的圣地,因为这明净、这透亮、这辉煌,是天堂里才能有的,走向天堂,其实就是走向明净与辉煌。

在太阳完全沉下去后,天空中依然还有余光,这时候,站在远处了望,那山崖上寺庙的剪影、经幡的剪影,是暗红色的,像远梦,像圣歌,像凝固的钟声,又像圣者的背影,或者像天堂的幻影。望着寺庙和经幡的剪影,心头的浮躁就被抹去,血管中的欲望就彻底沉寂,剩下来的,只有神圣与庄严,满当当地装满心灵。这样的时刻,不愿离去,只想坐在剪影的对面,遥遥相望,静静地想,深深地去感受、去领悟、去发现„„西藏的阳光勾勒出的寺庙与经幡的剪影,雄浑、苍茫、悠远、厚重而又深邃,潜心读上一个黄昏,就足以影响漫长的一生。

如果说阳光是因为有物体的折射才变得有意义,那么,西藏的阳光如此地光亮,是不是因为她的山、水、人本来就明净得如镜子,所以才使得这里的阳光无比地灿烂与辉煌?如果就是这样,那么,朝拜山,朝拜水,朝拜神,其本义就是在朝拜太阳。

是的,世间的一切朝拜,归结拢来,就是在朝拜光明,而太阳就是光明的象征。在西藏这块土地上,无论是土著民族,还是来自于远方的游人,她的阳光,总会使人感到神圣,总能把人变得神圣„„

篇三:《关于西藏所想到的》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西藏和中央政府自古以来的关系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国。

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期,吐蕃国成为中国的属国。

元朝时期,蒙古人攻下西藏,把西藏正式并入元朝版图,派遣官吏。

明朝时期,在西藏设18个土司。向各土司派特派员。

清朝,康熙册封达赖喇嘛,西藏为清朝的将军辖区。命名为西藏,派驻藏大臣,与达赖共管西藏。乾隆时期,又册封藏西教派首领班蝉。

民国时期,历届南方国民政府都往西藏派官员,在西藏设立政府。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赶走了在西藏的国民政府驻西藏的军政官员(国民党在西藏和西康的大批党军政官员在拉萨降下青天白日旗,经不丹、印度撤回台湾)。解放了西藏。 1965年,西藏直治区成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族,在公元7世纪初曾经建

立吐蕃王朝,与当时统治中原地区的唐王朝友好相处达200多年。9世纪中叶,吐 蕃王朝瓦解。在此后的300多年内,西藏地区处于分裂状态;中国其他地区也出 现了由不同民族统治的中原政权和割据一方的地区政权。

13世纪,位于中国北部的蒙古族崛起,于1206年建立了蒙古汗国。此后,成 吉思汗及其后裔经过60多年的征战,终于消灭了统治中国东北部的金国、西北部 的西夏国、西南的大理国和长江以南宋王朝等政权,统一了全中国,于1271年建 立了元明。西藏地区的各个势力集团,早在13世纪40年代就先后归顺蒙古汗国。 元朝建立以后,西藏地方即为元朝中央政权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

从元朝开始,700多年以来,西藏地方一直是处在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即 使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阴谋把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割裂出去的年代里, 这种中

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也没有改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了自己的祖国。西藏地方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的。 (1)汉藏民族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据公元5世纪初叶成书的《后汉书》记载,在公元前477年至公元4世纪间,就有被称为“发羌”的藏族先民同中原汉族之间有了一定的交往。这是现已发现的关于汉藏交往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公元7世纪初,西藏雅隆地方的悉勃野部崛起,藏族古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松赞干布兼并了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建立了吐蕃王朝(629-846年)。松赞干布为了巩固和发展吐蕃奴隶制政权,积极吸收汉族在中原建立的统一政权唐王朝的先进文化。松赞干布与唐朝文成公主(?-680年)联姻,同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展了密切的联系。公元821年,吐蕃与唐朝结盟,“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由此,结成了亲密的政治联盟,为后来共同建立统一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2)公元13世纪,西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公元1206年,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后,其势力逐步伸展。1244年蒙古汗国皇子阔端派遣使臣多达那波持手谕进藏,特召西藏萨迦教派的班智达贡噶坚赞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商议西藏和平归顺蒙古汗国事宜。1247年双方商定了西藏归顺的条件后,由贡噶坚赞写信给西藏

地方各派头领。这两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均收入藏文《萨迦世系》中。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继承蒙古汗王位,封贡噶坚赞的侄子、萨迦派法王八思巴(1235-1280)为国师,赐玉印。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并于1279年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把西藏地方作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域,行使了主权管辖。描写西藏的

实行宗主分领,把西藏地方分封为忽必烈第七子奥鲁赤的世袭领地。

在中央设立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其职责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方行政事务。

建立帝师制度,封授政教首领。西藏萨迦派法王八思巴被封为第一任帝师,兼领总制院院事,成为中央政府一名重要官员,并掌管西藏地方政治宗教大权,开创“政教合一”制度。 在西藏设最高行政长官“本钦”(意为大官)制度。“本钦”由帝师举荐,皇帝任命,协助帝师掌管西藏行政事务。

划分行政区划,任命地方官员。元朝经过户口调查,将西藏地方划为13个万户,万户长由朝廷直接封任。

在西藏和其他藏区分设三个宣慰使司部元帅府统辖驻军和各万户的行政事宜。 设置驿站、兵站,并派军队驻扎在各战略要地。

(3)此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一直行使着有效的主权管辖。

明朝(1368-1644年)中央政府基本沿袭了元朝统治西藏的制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诏谕西藏诸部归顺明朝。对元朝封任的官员予以承认。册封了统治卫藏地区的历代帕竹政权首领。在西藏地方设置军政机构,遣使进藏招抚,封授、任命、赏赐西藏地方僧俗首领,并恢复了驿站。

清朝(1644-1911年)对西藏的管理更为严密。达赖、班禅的封号就是清朝皇帝正式册封的。清朝设置驻藏大臣衙门,建立噶厦(西藏地方政府)和噶伦制(西藏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员制度),派兵击退外敌入侵,颁布著名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在用人、行政、财政、军事、外事等各个方面,作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这标志着中央政权在西藏地方行使主权管辖的施政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民国时期(1912-1949年),历届中央政府反对和抵制了帝国主义列强策动的“西藏独立”活动,维护了中国对西藏地方的主权。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实行五族(汉、蒙、满、回、藏)共和,领土统一。在民国《临时约法》、《宪法》中,规定中国为统一国家,西藏为中国领土。中央政府设立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在拉萨设立办事处。西藏派代表出任议员、出席国民代表大会,设立驻南京、北京、重庆等地的办事处。十三世达赖和九世班禅圆寂后,国民政府派员致祭,批准其转世灵童继位,派中央代表主持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的坐床典礼。

以上事实表明,自元朝以来,中国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关系,就政体而言,先后实行过万户长制、土司制、郡王制、驻藏大臣和噶伦制,就实质而言,西藏的地方政权一直隶属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1956年11月,达赖·丹增嘉措、班禅·确吉坚赞应邀赴印度参加释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纪念活动。在访印期间,早年居住境外的西藏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立即包围了达赖喇嘛。他们在帝国主义和外国势力的怂恿支持下,阴谋策划“西藏独立”。

1957年以后,达赖与西藏上层分裂主义互相呼应,支持由局部逐渐扩展至全面的武装叛乱。

1959年达赖撕毁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

协议》,发动武装叛乱、逃亡印度,继续搞分裂祖国、鼓吹“西藏独立”的活动。他们派人混在回国参观、探亲的人员中,散发鼓吹分裂的宣传品,挑拨、煽动群众,有的在西藏培植分裂势力。

60年代初,达赖喇嘛投靠西方,在印度成立了所谓的“流亡政府”。1987年9月,达赖利用访美之机,在国际上制造“西藏独立”的舆论。发表了所谓解决西藏问题的五点建议,并通过广播和各种渠道,把有关材料传进西藏。同时,分裂分子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暴力活动。例如,在1987年9月至10月和1988年3月发生的骚乱中,打伤数百名维持秩序的人民警察和公安干部,砸毁数十辆汽车。1987年10月18日,达赖在同法国一家报纸记者谈话时,也不得不承认骚乱与他到美国的活动有关。

在流亡海外的40多年里,达赖及其追随者不顾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始终没有停止过分裂祖国的非法活动。

(一) 西.藏藏族的起源:

藏族是我国境内非常古老的民族,本来属于我国古代所泛称的“西戎”中羌族的一部分。羌族最早是居住在以“西海”(今青海省)为中心的地区,早在传说时代就跟汉族的祖先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一部分先后融入华夏族以及由华夏族演化的汉族),所以它的语言与汉族语言有共同特点(如单音节词为主,每个音节都有固定音调,等等),都属于汉藏语系。从语言的谱系分类法来看,藏族与汉族的亲属关系比起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满族还要亲近。

大概东汉时,羌族中的“发羌、唐旄”等部落开始向西南迁移进入今天的西.藏。到公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第一次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音bō)政权,都城逻些(今拉萨),自称“赞普”。据《新唐书》记载,之所以称为“吐蕃”,是跟它的主要部落“发羌”名称有关:因为“发”的古音是bō,“‘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新唐书●卷二百三十》)。松赞干布几次遣使向唐太宗求娶唐朝公主,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宗女文成公主入藏与之结婚,并传入医药、养蚕、制磨、制笔墨等技术。710年,唐中宗又把养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另一个赞普尺带珠丹。唐朝时,吐蕃虽然有时也接受唐朝政府封号,如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但实际上只是关系密切而已,与唐朝同为中国境内的兄弟民族政权,这个时期还不存在任何的隶属关系。

吐蕃这一族称到清朝翻译时又音变为“图伯特、退摆特、图白忒、土伯特”,西方语言文字又根据“图伯特”转译而成Tibet。康熙初年又把今天西.藏地区称为“西藏”,西方仍翻译为Tibet。

(二)元朝(公元1288年)以来西藏一直是中国不可分割领土的历史证据

吐蕃政权建立后,其领土不断扩张。所以历史上被称为“吐蕃”的地区比今天的西.藏要大得多:极盛时它以今天的西.藏为主体,东面和北面包括了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西面包括了今克什米尔部分地区,南面包括了锡金、不丹等国及附近地区。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以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即是佛教的最高首领,统领全国佛教;又是西藏地区的最高政治首领,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

但我们之所以说元朝开始西.藏已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因为从元朝开始,对西藏不仅仅只是“加封”其首领或掌握其首领的废立权和外交权而已(如像宗主国对于附属国那样)。元朝对吐蕃地区的统治除委任帝师外,还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管理机构,进行直接管辖。中央机构是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其主要职责之一是管理吐蕃事务。地方机构是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即: ①乌思(今前藏)、②藏(今后藏)、③纳里速古鲁孙(今阿里地区)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此外,还在吐蕃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等。总之,从元朝开始,今天的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参看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第七章第三节)

下面列举公认为可靠的历史记载来作为以上叙述和论断的证明:

(1) 至元25年(公元1288年),元世祖设立宣政院,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a、《元史●卷八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三》:“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佛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按:指“分宣政院”,地方有事时临时设置)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二十五年(至元二十五年为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参议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二十六年,置断事官四员。二十八年,增佥院、同佥各一员。元贞元年,增院判一员。大德四年,罢断事官。至大初,省院使一员。至治三年,置院使六员。天历二年,罢功德使司归宣政,定置院使一十员,从一品;同知二员,正二品;副使二员,从二品;佥院二员,正三品;同佥三员,正四品;院判三员,正五品;参议二员,正五品;经历二员,从五品;都事三员,从七品;照磨一员,管勾一员,并正八品;掾史十五人,蒙古必阇赤二人,回回掾史二人,怯里马赤四人,知印二人,宣使十五人,典吏有差。”

b、《元史●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二●桑哥传》: “(至元二十五年)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用三台银印。世祖问所用何人,对曰:“臣与脱因。”于是命桑哥以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丞相兼宣政使,领功德使司事,脱因同为使。”

C、《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释老》:“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

d、据《续文献通考●二四八●乌斯藏》: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元政府置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其下又各设若干万户府,并在该地设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元朝所设沙鲁万户府的城址遗迹,至今犹存。(转引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117页)

因此元朝对西.藏的统治,绝不仅仅是给个封号把它变成“附属国”就完事了,因而像西方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在名义上管辖吐蕃地区”(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元朝中央政府为了实际上而不仅仅名义上统治西.藏,在西.藏当地还有着与之配套的下属政权机构和具体的措施。根据上引史料,这些设在西.藏当地的下属政权机构和行政措施可归

纳为以下几点:

[1]遇吐蕃有事,则临时设置“分宣政院”就地处理。

[2]“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就是把吐蕃地区当作跟内地省份一样“设官分职”,直接统治。那么设了哪些官呢?据上述,它们包括“诸宣慰司”——即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以及下面的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

[3]这些“官、职”并非只是摆设,它们要管理“军民财谷”,具体说就是“屯戍军队,调查户口,征收赋税”。

试问,这样还不算直接统治,还只算“在名义上管辖吐蕃地区”,那怎样才算为直接统治?须知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能做到这样已经是很不错了!比起中世纪时期西欧许多国家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强度来,绝对不在其下。

(2)明朝洪武年间在西.藏设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藏:

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洪武时,明朝在西.藏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即乌斯藏都指挥使司及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又设有指挥使司、宣慰使司、招讨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综理军民事务。永乐时,明朝还修了从雅州(今四川雅安)到乌斯藏的驿道,设置了驿站,大为便利了西.藏与内地的交通。(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第八章第一节)

火の意志 23:07:36

a、明朝建立不久就赐给西.藏地区宗教领袖以“灌顶国师”的封号

据《明实录●卷七十三●洪武五年四月丁酉条》:(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河州卫奏称:“乌思藏帕木竹巴(一种称号)故元灌顶国师章阳沙加(即释加坚赞)人所信服。”于是明太祖“诏章阳沙加仍灌顶国师之号,遣使赐玉印及彩缎表里,俾居报恩寺化导其民。”

b、1373年,明朝正式设立乌思藏、朵甘两个都指挥使司管辖西.藏

据《明实录●卷七十九●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癸酉》条:“诏置乌思藏、朵甘卫指挥使司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以故元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为指挥同知佥事、宣慰使同知副使、元帅招讨、万户等官凡六十人。以摄帝师喃加巴藏卜为炽盛佛宝国师。”

c、明朝在西.藏设立完整的军事机构进行管辖:

这一整套军事机构包括相当于今天省军区的“都指挥使司”和所属的“卫(驻军5600人)、千户所(驻军1120人)”等等。

据《明史●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番即古吐番。洪武初,遣人招谕,又令各族举旧有官职者至京,授以国师及都指挥、宣慰使、元帅、招讨等官,俾因俗以治。自是番僧有封灌顶国师及赞善、阐化等王,大乘大宝法王者,俱给印诰,传以为信。所设有都指挥使司、指挥司。

“○ 都指挥使司二

篇四:《描写新疆的句子》

1、走进西藏,你会听到狂风卷起的砂砾击打高山铿锵的鼓声,暴风雪压盖下,小草桀骜不驯嘹亮的放歌。

2、大昭寺前有一个讲经广场,我喜欢黄昏漫步在这个广场上。依旧是夕阳照耀大昭寺,依旧是转经的人群拥挤着围绕寺院,加上他们手中拿着的转经筒,此刻的拉萨,似乎也依旧是旋转的。

3、一场大雪之后,在白茫茫的大地衬托下,漂浮在空中的从烟筒里冒出的褐色烟尘就是一幅状况景象。描写新疆的句子

4、走进西藏,你会发现浩荡长风把乐谱描写在山的衣裳,粼粼碧波把雪峰镶嵌在心的深处,灿烂阳光把色彩纹刻在水的身上。

5、冬天的新疆是孩子们的天堂。雪后,他们在户外尽情玩雪。

6、印经院几个年轻喇嘛快乐的围绕我们,7、新疆人勤劳好客,冬天他们会拿美味可口的羊排招待你。

8、走进西藏,你就走进了雪山,走进了高原,走进了自然;走进西藏,你就走向了阳光,走向了理想,走向了天堂。

9、走进西藏,你才会发现浩浩皇天外还有皇天,荡荡后土外还有后土。描写新疆的句子

10、哇,一串串晶莹滴翠的葡萄密密麻麻吊挂在栅栏上面,我终于来到着名新疆的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北的山谷的葡萄沟。

11、这里的黄昏是静态的,当我从汽车上下来,心里突然有这样的印象。()一条并不汹涌的河水从德格县城中穿过,两座桥,三条歪歪斜斜的马路,沿街低矮的房屋在迷茫的光线里,散发出氤氲的气息。僧侣的房屋在山坡上比邻而建,县城中间,是新修的宾馆和政府办公地点。马路上散落着很多喇嘛和藏人,比我沿路经过的所有城镇都要更多的站在那里。他们互相交谈着,对几个陌生人的到来显得并不关心。

12、我的背后就是那条世人瞩目的青藏铁路,一条钢铁铺就的天路直入西藏。阳光那么好,强烈,线条明朗,普照整个高原。可在我看来,去西藏,最好的交通工具,还是汽车。虽然现在开通了铁路,但我依然倾爱公路。从拉萨到那木措,我们曾伴随着青藏铁路前行,缓缓弯曲的铁路一会在左边,一会在右边,巍峨的唐古拉脚下,那条铁轨显得张弛有度,沉默,闪烁着温暖的光。当我在路边下车,步行进入草原深处拍摄大雪山时,一列开往拉萨的火车从山谷里穿过。它像一条绿色的,移动的巨龙,无声无息的破云而来。

13、当我一踏进葡萄沟,就被眼前的景色所迷住,我往里走走,满眼都是晶莹欲滴的葡萄,绚丽多彩,长的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像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的,紫中带亮,滑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珍珠。葡萄有各式各样的:无核白葡萄;马奶子葡萄;珍珠葡萄等等。

14、格桑花就是杜鹃花。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娑萝。娑萝听起来,似乎是质地很好的感觉。我对词语的感受,大多源于直接的生命感觉。这两个字听起来,有点丝绸的意思。很单薄,又很复杂,比杜鹃,好听多了。

15、两进西藏,匆忙又充实。风景看了,宗教触了,觉得造化弄人,世间万物,谁都抵挡不了时间的抹杀,惟有精神一脉,可以转世重来。在青海塔尔寺,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第7世孟嘉活佛突然轻轻问了我一声:“请问,你从哪里来?”,我镇定的说:“大师,我来自武汉。”没有回头我走了。或许,回头就是另一个世界。

16、离开德格,正是中午,天色依旧阴沉。我回头张望着德格,山谷里,它宁静如处子,又如苍翠之中一朵绛红色的花朵盛开。这时候山顶祥云密布,一阵鼓声,破空而来。

17、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话能最完整,最准确的表达西藏,我想除了“嗡嘛呢叭咪吽”六个字以外,再无其他。如果说,人的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那么,“嗡嘛呢叭咪吽”六个字之外,一无所有。

18、在西藏,有人告诉我,说格桑花是通往幸福之路的意思。如果谁能够找到八瓣的格桑花,就意味着他找到了幸福。但传说格桑花是有毒的,连草原上的牦牛也不会吃。或许,美到极至的东西都是这样吧灿烂中隐藏着悲伤。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4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