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日本移民】
篇一:《论语作业,关于论语中一句话的感慨》
读论语之略有所得
——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点想法 论语,是一本书,一本大书。孔子,是一位圣人,一位至圣先师。
每周三晚,清风相随,皓月相伴,读论语,诵论语,在论语课上认真又学习了这门圣人之学说。如今,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已经过去,我对论语也有了新的认识,感谢颜老师带领给我走近论语、走近孔子,感谢颜老师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慨。
且不说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对于世俗教化亦影响重大。众所周知的是论语中充满孔子对弟子关于如何成“仁”的教诲,由此可见,孔子教育我们的是要“修身”,让自己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君子”,是将来才有为对家国社会服务、负责第一前提。修身养性,便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谨言慎行,礼行天下,强大内心,完善自我,善待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颜渊篇》和《论语·卫灵公》两次出现,意思是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我对这句话感触也很深。如果仔细对比这两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下的相同之处,我觉得都是孔子在教育弟子要知礼行礼,向仁学仁。而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人活于世,必有所欲所想,亦必有所厌所恶。我们行当所行,乐当所乐,得当所得,生活就应该充满如此乐趣。但是,在我们行自己所欲所想之事时,我们不仅要守法,还要一切行为要以“礼”为标准,在道德的标尺上写下越攀越高的注脚。我们应该时刻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准则,时刻提醒自己,让这句名言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尝试去强加给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学会“爱人”。有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我能和一些人成为关系很好的朋友,其实恰恰就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设身处地为彼此考虑,能够做到互相温暖,即便有时有了矛盾,彼此也能恕人恕己,最终以欢声笑语收尾。
从身边做起,从与朋友、与家人相处做起,再到与社会上各色人等相处,让我们秉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相信,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更加符合“礼”的规范,更加和谐。我觉得孔子所言的周礼,放在21世纪的今天,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制度和普适的道德。我们仔细思考设想一下两千年前,当时虽没有发达的物质条件,但是孔子携儒家学说横空出世,孔子以其宽广的胸襟、浩瀚的智慧、高尚的操守为后世树立起圣人的榜样。孔子以“仁”教育弟子,引导弟子知礼、学礼、行礼,不得不说当时的社会风气良好,民风淳朴。同时又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想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让我想起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现在生活水平比之两千年前简直有如天壤之别,但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即“礼”行的程度十分让人堪忧。
其实,一直以来新闻中总会有不和谐的事件产生,每次都使我开始思考社会和时代,却似乎一直不得要领。在仔细学习了论语之后,我意识到根源也许就是人的本性之一——自私。人的本性在没有受到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而显现出其丑恶的一面,所以十分有必要重新进行“礼”的洗礼。我们应该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刻反思己身。其实也可
以这样说,我们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方式,那么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方式对待他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意识和决心,通过努力,实现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具有健康价值体系的社会岂不之日可得?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去仔细诵读论语,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自我。
我们读论语,不仅是更深刻理解论语、了解圣人学说,更是要将论语中的精华在日常生活中发扬光大,让“礼”之实质得到践行,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为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让我们着微笑一起努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共同加油!
篇二:《论语必背重点句子1》
论语必背重点句子1
001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00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003 敬鬼神而远之
00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005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006 未知生,焉知死
007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008 不患人之不己知
00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1句。
010 鸟兽不可与同群
011 无可无不可
01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01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014 吾日三省吾身
0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16 不迁怒,不贰过
01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0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19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020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0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022 小不忍则乱大谋
023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024 巧言令色,鲜矣仁
02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26 朽木不可雕也
027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028 子不语:怪、力、乱、神
029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030 仁者,其言也切
031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032 邦无道,危行言孙
033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1句。
034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035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036 君子有三戒
037 乡原,德之贼也
038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039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040 不学诗,无以言
041 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042 有事弟子服其劳
043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044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045 礼,与其奢也,宁俭
046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047 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048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049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050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篇三:《《论语》经典50句1》论语1句。
《论语》经典50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音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音yùn),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音xiǎn)仁矣。” 3、曾子曰:“吾日三省(音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音ní),小车无軏(音yuè),其何以行之哉?”
14、孔子谓季氏,“八佾(音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4、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音wū)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25、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2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
可矣。”
28、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音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2、 子曰:“知者乐(古音yào)水,仁者乐山;知(同“智”)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3、子曰:“默而识(音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4、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音fěi)不发。举一隅(音yǔ)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9、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40、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1、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2、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4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6、颜渊喟(音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7、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1句。
4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9、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50、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篇四:《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则阅读答案》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则阅读答案。”(<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_论语十则阅读答案。”(<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
篇五:《论语十则读后感》
[篇一:<论语十则>读后感]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论语十则读后感。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篇六:<论语十则>读后感]
今天老师教我们论语十则,我没一边读老师又让有的同学说意思,尤其是读到这一句让我深受感悟。
读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我感受到:只要学习学过的知识你就比别人学的多了,做别的事也要这样做,你就懂这方面的知识了,就比别人学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