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鱼肉的造句

| 日本移民 |

【www.guakaob.com--日本移民】

篇一:《祖逖练习题》

《祖逖》练习题

第一段练习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一、《祖逖》选自《资治通鉴》,它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主编是司马光,他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

二、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1.祖逖( tì ) 2. 少( shào )有大志 3.刘琨( kūn ) 4.主簿( bù )

5.蹴( cù )琨觉( jué ) 6.此非恶( è )声也

三、翻译下面的词句

1.与刘琨俱为主簿: 2.同寝:

3.中夜: 4.蹴琨觉:

5.恶: 6.因起舞: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

2.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五、回答下列问题

1.文段的主要内容是“祖逖北伐”,但开篇却写的是“少有大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少有大志”“闻鸡起舞”是后文的一个铺垫,它说明祖逖在晋王朝偏安一隅时,所表现的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都是有一定基础的。

2.“同寝,中夜闻鸡鸣”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闻鸡起舞。启示:把勤奋努力、不断磨练自己的精神用于自己的学习。

3.用文中原句填空。

表明祖逖少有大志的语句是中夜闻鸡鸣, 蹴琨觉,曰:“ 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第二段练习题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1.左丞相睿(ruì)纠合骁(xiāo)健, 2. 军谘( zī )祭酒

3.望风响应( yìng ) 4.戎( róng )狄( dí )乘( chéng )隙( xì )

二、翻译下面的词句

1.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2.纠合骁健: 3.怨叛:

4.鱼肉: 5.中土:指中原地区。

6.遗民既遭残贼: 7.自奋:

8.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9.统之以复中原: 10.群国:指全国各地。

11.望风响应: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逖居京口,纠合骁健。

2.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

3.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4.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四、回答下列问题

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答: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毒流中土(原文)。由于皇族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让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自己的话)。任命将帅,出师北伐,激起沦陷区人民奋起反抗的斗志,赢得天下英豪的响应,定能取得北伐的成功。自相鱼肉的造句

第三段练习题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给( jǐ )千人廪( lǐn )

二、翻译下面的词句

1.素:平素,向来。 2.廪:

3.铠仗:

三、翻译下列句子

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四、回答下列问题

1.“及渡江”,司马睿让祖逖做军谘祭酒,这是军事顾问一类的官,但祖逖却“纠合骁健”,向司马睿直言要收复中原。面对祖逖义正词严的请求,司马睿是怎么做的?他的这种做法和他的哪种心态是吻合的(原文)?

答:司马睿给他名号、军饷,但不提供铠甲兵器和人马,让他自行招募。他的这种做法和他“素无北伐之志”的心理是吻合的。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祖逖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没有。面对司马睿的这种做法,祖逖率领自己的部下渡江,而且在江中击桨发誓要收复失地。从祖逖的种种行为,可见他是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遇事果断,能身体力行的人。

第四段练习题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一、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1.击楫( jí )而誓曰 2.复济( jì )者 3.募( mù )得

4.起冶( yě )铸( zhù )兵

二、翻译下面的词句

1.将其部曲: 2.部曲: 3.中流: 4.击楫:

5.济: 6.屯淮阴:

7.起冶铸兵: 8.进: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自相鱼肉的造句自相鱼肉的造句

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3.遂屯淮阴,起冶铸兵。

四、回答下列问题

1.祖逖北伐之志实现的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他是如何做的?这给你哪些启示?

答:统治者的支持力度不大。做艰苦的努力,精心准备,招募士兵,打造兵器。遇到困难挫折时,应冷静 地审时度势,寻找有利条件,坚韧不拔。

2.结合课文谈谈哪些地方表现祖逖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答:祖逖念念不忘“遗民既遭残贼”,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即使不被重用,他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做准备。

3.课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并用它们各造一个句子。 中流击楫:在水流的中间击桨发誓。

闻鸡起舞:比喻志士及时奋发。

造句:

自相鱼肉:比喻内部自相吞并残杀。

造句:

望风响应:风,气势、声势。看见对方的声势而积极响应,或按对方的要求去做。

篇二:《22课》

22课《古文二则》

《孙权劝学》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板书)孙权劝学

二、设疑导学;

1、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2、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展示:

1、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3、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四、合作探究: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五、拓展练习: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

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六、小结

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大家谈得非常好。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学习本文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板书设计: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课后反思:

《祖逖北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领会文章精髓。

3、掌握重点字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语出《资治通鉴·晋纪》和《晋书·祖逖传》:“晋朝爱国名将刘琨,他和祖逖青年时代同为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对于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怀有共同的报国之心,为了练就杀敌建功的本领,两人同睡一床,每夜听到鸡啼,便跃然起床习武。后来祖逖果然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二、 设疑导学: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作品介绍《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图片)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2、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

3、整体感知,《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设想一下当时皇帝看

到了《祖逖北伐》后,会有什么感受?作为一名中学生,从《祖逖北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合作探究、展示

1、分析祖逖的人物形象。(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角度入手。)设计意图:结合重点字句的细致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精神。

四、知识归纳

1、古汉语特殊用法a.自相鱼肉 (名次用作动词) 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定语后置句) c.言于睿曰 (倒装句)

2、成语归纳闻鸡起舞中流击楫

五、拓展练习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读岳飞词,对比其与祖逖情感之异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篇三:《古文二则1》

古文二则

一、点拔导学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通过掌握文言重点字词句基础上疏通文意。

2.学习作者司马光以及《资治通鉴》的相关文学知识。

3、分析孙权、祖逖的人物形象。

4、学会吴下阿蒙、刮目相待、自相鱼肉等成语。

【学法指导】

1、通过了解成语的出处,结合课文掌握成语的意义和使用。

【知识链接】

1、文学作品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初名为《通志》,历时19年完成。后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其书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

2、认识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二、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孙权劝学》

【课前预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 但当涉猎 ( ) 见往事耳....

(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及鲁肃过寻阳( ) 即更刮目相待....

( )

蒙乃始就学( ) 权谓吕蒙曰( ) ..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

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过: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但: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自相鱼肉的造句

孤: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复: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即更刮目相待。

【交流展示】

1、小组长检测预习,组际间互查并由组长汇报情况。

2、熟读课文,学生上台讲故事(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润色故事内容)。

【互动探究】

1、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

习的。

2、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3、我想提问题:

3、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拓展延伸】

1、 你从吕蒙身上学到了什么?

【质疑问难】

小组交流,先由小组创设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再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问题

【总结】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5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