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的诗

| 日本移民 |

【www.guakaob.com--日本移民】

《杜甫写的古诗》
杜甫写的诗 第一篇

无家别 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写的诗}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春日忆李白

{杜甫写的诗}

杜甫

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杜甫写的诗}

望岳

杜甫{杜甫写的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杜甫写的诗}

戎马关山北,

{杜甫写的诗}

凭轩涕泗流。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漫兴(之一)

杜甫{杜甫写的诗}

肠断春江欲尽头, 杖藜徐步立方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 轻薄桃花逐水流。

解闷

杜甫

陶冶性灵存底物, 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 颇学阴何苦用心。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杜甫写的诗 第二篇

谈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杜甫写的诗}

紫金电大汉语言文学00级 朱玉兰

杜甫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高峰,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有广阔题材和深刻的思想,而且还因为他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从创作方法上看杜甫的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杜甫有他独特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他的诗多取材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为了真实地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他需要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这就是形成他的诗的这一特色的内在原因。

为了比较便于阐明杜甫诗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我们可以分别地就叙事诗和抒情诗两方面一谈。

杜甫的叙事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在他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的就更少。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这有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杜甫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最善于从生活中攫取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事物,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深刻地反映现实。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用两种现象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概括了阶级对立的现实本质。“三吏”、“三别”两组诗,最能说明杜甫的概括力。分别,本来是最令人伤心的事,作为历来文学中经常表现的题材。但杜甫写战乱中的别,选取了三个典型:一个是“暮婚晨告别”的新婚别,一个是“子孙阵亡尽”的老夫妻的垂老别,最后一个是被战争摧毁了家园、只剩光棍汉的无家别。这三个事件,三个典型,最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沉灾难,也说明了杜甫运用现实主义典型方法

的高超技巧。《哀江头》杜甫叙事诗特别出色的一首,它的形象丰富多彩,而形象之间若断若续,似联不联,好像有许多话要说,却又不愿一一说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余地。苏辙关于这首诗说得好:“予爱其词气,若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大胆略去次要情节,而强烈地表现与主题关系最深的部分,造成形象之间的跃动,再加上随之而来的跌宕顿挫的节奏,于是就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杜甫写作叙事诗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在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 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的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范例。例如《无家别》里,写战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嘘”的场面,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再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等,同样是以高度集中的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卢世点评“万

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具有“峻人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第三、重视细节的描写。浪漫主义诗人常常大笔挥洒、泼墨如云,现实主义诗人却着重细致入微的刻画。杜甫特别重视细节的描写。他善于抓住生动的细节,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反映事物的本质。如《垂老别》中写老夫妻分别的场面:“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这老妻的哭,不是“牵手顿足拦道哭”,而是“卧路啼”。她哭得太伤心了,又加上年老体弱,哭得躺在路边,而且边哭边喊,叫丈夫多吃点饭。这逼真的细节描写,最生动有力地表现这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妻之间的感情和战争的惨酷,具有摧心裂肺的艺术力量。再加上《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离去”,都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战乱中人们的心理状态。杜甫非常重视细节的表现,以达到以少总多、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这正是现实主义方法的重要特点。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便是这样一细节,它不仅提示了那个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丽人行》用“犀筋厌饫久下”这一小动作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气,都是很好的例证。他细节描写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写他妻子儿女的一段: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妖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

救汝寒凛冽。粉黛亦解苞,衾袖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甘受杂乱聒。……

这里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小儿女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其实就是细节描写。

第四、善于把主观意识隐寓在客观的描写中。李白常借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他火山爆发式的感情,而杜甫则用形象说话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情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他的爱憎之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比如“有吏夜捉人”这一句,无疑是客观叙述,但同时也就是作者的讽刺、斥责。不必明言黑暗残暴,而黑暗残暴之令人发指,已自在其中。此外,《丽人行》中对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只是从他们的服饰。饮馔和行动上作具体的刻画,不显加谴责,而讽意自见。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我们如果拿他同样是反对穷兵默武的名诗《新丰折臂翁》和杜甫的《兵车行》对照,马上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兵车行》里,杜甫终没有开腔,“行人”的话{杜甫写的诗}

说完,诗也就结了。但在《新丰折臂翁》中,白居易在叙述那折臂翁的谈话之后,却自发议论,明白点破作诗的主旨。白诗的讽刺色彩虽然很鲜明,但杜甫诗寓讽刺于叙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沁人心脾。

第五、采用俗语,这是杜诗现实主义特点的又一体现。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人民的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新馔,”而在《遭田父泥饮》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其他如《兵车行》的“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新婚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也是很生动的例子。至如《前出塞》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更是如同谣谚了。杜甫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他自己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为死不休”,讲究千锤百炼,一丝不苟。如“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高度概括了现实的本质现象,以很少的字词,包含丰富内容。再如“身轻一鸟过”的“过”,“暮投石壕村”的“投”,“星垂平野阔”的“垂”,都非常准确生动,很难改换更易。“爷娘妻女走相送”;“射人先射马,擒贼王”;“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等,都是民间俗语,经过熔铸加工,增添了表现力。

作为一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风格,同样体现其现实主义的特点。他往往象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赴奉先咏怀》头一大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闻官军收河南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乍一看好象很抽象,其实仍很具体,他用“涕泪满衣裳”来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欲狂,下面四句虽然

《杜甫在四川时写的诗》
杜甫写的诗 第三篇

杜甫在四川时写的诗

生平概述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立功立言是这个家族的传统。

35岁以前——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天宝十四载(755)十月,44岁的杜甫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后改右卫率府曹参军;

44-48岁——陷贼与为官:公元755年11月发生安史之乱,次年六月长安陷落,杜甫流亡,被判军俘获,次年四月,逃归凤翔肃宗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就因上疏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次年(759)七月,杜甫弃官,先往秦州(甘肃天水),十二月又往成都。

48-59岁逝世——漂泊西南:48岁-50岁在成都草堂,后又漂泊,53岁又回草堂,友人严武保举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次年严武突然去世,他到夔州住了近两年,写了很多诗。57岁乘船出峡,想回家乡。59岁冬天,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一条船上。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

760年春-762年七月(48-50岁)初入草堂

上元元年(760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上元二年(761年)末,严武来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

762年七月-764年三月(50-52岁)梓州、阆州流亡

宝应二年(763年)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望回到洛阳,脱口唱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出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乐的高歌。但快乐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出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

764年三月-765年五月(52-53岁)重返草堂至离开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765年九月-769年(54-58岁)云安半年-夔州近两年-江陵半年-公安数月-岳阳

杜甫于765年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本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

769-770年(58-59岁)湖南湖北境内

大历四年至五年(769-770)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

初入草堂:

《蜀相》(760年春,48岁)

【背景】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

【注释】

选自《杜工部集》

蜀相:三国时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成都的别名。{杜甫写的诗}

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自:空。

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

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开创。济,扶助。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客至》(761年春,49岁){杜甫写的诗}

【背景】

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讲,这是761(上元二年)春天,杜甫四十九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即探望、相访。

客至①{杜甫写的诗}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②。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④。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⑤。

①客至: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 客至原文

崔明府相过”,明府,县令的美称。

②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市远:离市集远。盘飧(sūn)盘子装的吃的。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无兼味,谦言菜少。樽:酒器。旧醅:隔年的陈酒。樽酒句: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 ⑤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余杯:余下来的酒。

⑥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⑦ 呼取:叫,招呼

【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春夜喜雨》(761年春,49岁)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解】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杜甫写的诗}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早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译诗】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背景】《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文章中虽没有一个喜字,但四处洋溢着作者的喜。春夜喜雨》抒发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61年秋,49岁)

八月秋高(1)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4)长(5)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6)。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7)。公然抱茅入竹去(8),唇焦口燥呼不得(9),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10)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1)。布衾(12)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3)。床头屋漏无干处(14),雨脚如麻(15)未断绝。自经丧乱(16)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7)! 安得(18)广厦(19)千万间,大庇(20)天下寒士(21)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22)见(23)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0)诗中的茅屋指:草堂

(1)秋高:秋深。

(2)号:号叫

(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4)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5)长:高

(6)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7)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对面,当面。为,做。

(8)入竹去:进入竹林

(9)呼不得:喝止不住。

(10)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杜甫的诗有哪些》
杜甫写的诗 第四篇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的诗有哪些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的诗有哪些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2、<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3、<寒食>

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
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田父要皆去,邻家闹不违。
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14、<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6、<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17、<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8、<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19、<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描写山的诗句》
杜甫写的诗 第五篇

1、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蒙。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描写山的诗句。——崔曙<山下晚晴>

2、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陈子昂<岘山怀古>

3、苍苍五老雾中坛,杳杳三山洞里官。手护昆仑象牙简,心推霹雳枣枝盘。描写山的诗句。春飞雪粉如毫润,晓漱琼膏冰齿寒。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包佶<宿庐山,4、处处看山不可行,野花相向笑无成。长嫌为客过州县,渐被时人识姓名。——陈羽<春日南山行>

5、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白居易<秋山>

6、粗衣粝食老烟霞,勉把衰颜惜岁华。独鹤只为山客伴,闲云常在野僧家。丛生嫩蕨粘松粉,自落干薪带藓花。明月清风旧相得,十年归恨可能赊。——处默<忆庐山旧居>

7、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自嫌恋着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白居易<游仙游山>

8、高高此山顶,四望唯烟云。下有一条路,通达楚与秦。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乘者及负者,来去何云云。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嚣尘。七年三往复,何得笑他人。——白居易<登商山最高顶>

9、牧野功成后,周王战马闲。驱驰休伏皂,饮龁任依山。逐日朝仍去,随风暮自还。冰生疑陇坂,叶落似榆关。躞蹀仙峰下,腾骧渭水湾。幸逢时偃武,不复鼓鼙间。——白行简<归马华山>

10、九华如剑插云霓,青霭连空望欲迷。北截吴门疑地尽,南连楚界觉天低。龙池水蘸中秋月,石路人攀上汉梯。惆怅旧游无复到,会须登此出尘泥。——柴夔<望九华山>

11、反照前山云树明,从君苦道似华清。试听肠断巴猿叫,早晚骊山有此声。——白居易<和行简望郡南山>

12、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神交作赋客,力尽望乡台。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白鸥元水宿,何事有馀哀。——杜甫<云山>

13、若到江州二林寺,遍游应未出云霞。庐山瀑布三千仞,画破青霄始落斜。——曹松<送僧入庐山>

14、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杜牧<怀紫阁山>

15、巫山苍翠峡通津,下有仙宫楚女真。不逐彩云归碧落,却为暮雨扑行人。年年旧事音容在,日日谁家梦想频。应是荆山留不住,至今犹得睹芳尘。——曹松<巫峡>

16、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杜甫<巴山>

17、幽人往往怀麻姑,浮世悠悠仙景殊。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鲍溶<望麻姑山>

18、白道行深云,云高路弥细。时时天上客,遗路人间世。烟花最深处,井臼得空刺。天寒鹤巢林,石长泉脉闭。()神化万灵集,心期一朝契。不见金板书,谁知阮家裔。终期太古人,问取松柏岁。——鲍溶<游山>

19、岸柳黄深绿渐饶。林塘初雨过,涨蒲萄。秋千亭榭彩旗交。莺声里,春在杏花梢。慵整翠云翘。眉尖愁两点,倩谁描。斜阳芳草暗魂销。东风远,犹凭赤阑桥。——陈允平<小重山>

20、点空夸黛妒愁眉,何必浮来结梦思。惭愧二年青翠色,惹窗粘枕伴吟诗。——崔橹<别君山>

21、东岩采薇人,岩际朝见月。怪堕幽萝间,非时更澄彻。绿萝就玉兔,再与高鸟歇。清光照掌中,始悟石上发。谁传阴阳火,铸此天地物。深影藏半山,虚轮带凝雪。早回谢公赏,今遇樵夫说。白日乘彩霞,翩翩对容发。我图辨鬼魅,信美留烟阙。形神乍相逢,竟夕难取别。如其终身照,可化黄金骨。——鲍溶<庐山石镜>

22、翠辇红旌去不回,苍苍宫树锁青苔。有人说得当时事,曾见长生玉殿开。——窦巩<过骊山>

23、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物象归馀清,林峦分夕丽。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常建<西山>

24、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杜甫<阆山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63026.html

    上一篇:嫁女儿贺词

    下一篇:与朦胧有关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