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日本移民】
古诗词中如何写水?
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一)
姜白石词云:石榴一树浸溪红。写水写得很好。写出了水的颜色。水的颜色其实不是水的颜色,是石榴的颜色。但不写石榴红,写溪红,就有味道。这种味道前人不是没有用过,白居易“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后来“夕阳夕照桃花坞,飞来柳絮片片红”也是。只是,在白居易手里还不刻意,到“飞来柳絮片片红”就有意地用巧了,这是诗词流变的很一个重要关节。
“飞来柳絮片片红”,据说是清人金冬心之笔。这是可以想象的。最早恐怕也是明人的东西。因为唐人写诗不这么用巧,宋人虽用巧,却也不在这种地方。
《红楼梦》有一联写水:“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是贾宝玉拟的,众清客叫好。为什么说它好?好在写水却不著一个“水”字。“绕堤”,有堤,便有水。“隔岸”,有岸,水自然在其中。“三蒿翠”,是柳的高,也是水的深。“一脉香”,是花的香,也是水的香。花气溶在水里了。一个“借”字,表示要凸出的不是柳,是水,如写“三竿翠”就意趣全无,坏了味道。曰“花分一脉香”,其实是“水分一脉香”,花气本是一团,因有水流过,分成两簇,虽曰两簇,在水中却是一脉。“脉”字同“蒿”、“堤”、“岸”,虽不云“水”,却处处是水。而水之深、水之色、水之形、水之香,尽在其中了。所以众清客拍手叫绝,是它真好,不是拍宝玉的马屁。
但不要以为这就是诗的高处。这是诗的极巧处,但极巧处和极高处有区别。极巧处见人工,极高处见天然。之所以诗词到了清朝,演进出极尽雕琢之能事,正因前人已经在“道”的层面上走完了,逼得后人无路可走,要想提笔写诗,只能在“器”的层面精研发挥。
北宋词人张子野诗云:“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浮萍”一联便是写水。“过桥”一句也是写水。虽写水,依然不著一个“水”字。云“浮萍破”,自然有水;云“山影”,又暗中见水。云“小艇归”,则水在艇下,云“闻草声”,在水声兼在。
这还是北宋笔法,不像清朝那么刻意。雕琢痕迹比曹雪芹一联轻了许多。若从细处商量,“见山影”一句实际上已经把水比喻成镜子了,“过桥人似鉴中行”又再一次作同样比喻,有些重复和外露了。如清人写诗填词,懂行的会讲究这一点,避过去,但北宋人并不介意。若论天然的味道,张子野要比曹雪芹舒服得多。
但张子野的诗也不是没有来历。唐人王昌龄诗云,“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张子野的意趣,同王昌龄此诗颇为相近。而王昌龄又比张子野自然了许多,这就是唐人境界,简直不带雕琢痕迹,“闻歌始觉有人来”,意思就出了。
唐人既已如此写过,宋人再如此写,就一钱不值了。所以,不妨说,宋人是被唐人逼成“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王昌龄是先听见歌声,才知道有人来;张子野是先见小艇归来,才听得草声。而“浮萍破处见山影”,便是“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是芙蓉破,张子野是浮萍破;张子野是见山影,王昌龄是见美人。张子野逆用王昌龄之思。若论意趣,犹恐王昌龄更胜一筹。张子野的巧思在于,将浮萍、小艇一联工稳对仗,而“水”在“见山影”中体露得更加明显,至于王昌龄的诗,并不曾将注意力聚于“水”之一字。这便是张子野出新的地方。
司马池也是北宋人,他的《行色》云:“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冷于陂水淡于秋”,不是写水,是写旅人容色。古代的旅人不像今天旅游的人,那种在诗词里叫“游人”,旅人更像今天的“X漂”,离家远行,未知归期,一脸倦容和漠然,就是旅【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人之行色。司马池提笔云“冷于陂水淡于秋”,一句连用两比喻,将羁旅之愁容摹写得传神。而“远陌初穷到渡头”又宛转开出新境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远陌”之“穷”处,却不是终了,只是羁旅之一段落,是“初穷”,又有“渡头”横在眼前。再从渡头行去,又与旧乡远隔了一层。所谓“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是也。
可惜司马池不是诗人里的行家,前两句妙手偶得,极有天趣,后两句却跌落了。“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太露了,平庸得不得了。
再往上追溯,到晚唐,晚唐人怎么写水?
杜牧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开头七字,是写水的千古名句。水、月、烟、沙,四象毕在,用两个“笼”字系住,不繁不乱。而一脉寒气,浸出纸外。
《红楼梦》里,秦可卿闺房一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表面上看,下联是剿用陆放翁“花气袭人知昼暖”,但这只是皮相之见。骨子里,此联正是化用杜牧之“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下联七字中分量最重的,是一“笼”字,而非“芳气是酒香”五字。
不过,秦可卿闺房这一联,并不像“隔岸花分一脉香”那样,有典型的清人气味。所谓“清人气味”,也只是一种方便的权说,究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清人气味”和“南宋气味”,就好比词里并不存在“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分别。但清人无论是在炼字还是在造境功夫上,都不能不说是直承两宋而来,尤其是南宋。
像“嫩寒”、“锁梦”、“春冷”,这种遣象与造意,颇类北宋词人秦淮海居士。但在秦淮海的时代,炼字还没有那么登峰造极,“轻寒”要比“嫩寒”更流行一点。秦淮海自己的词就是“漠漠轻寒上小楼”,在同时代的画家王诜词里,有了“西城嫩寒春晓”。这里用“嫩寒”,也是因为“嫩”字处必须仄声。到了明朝,高启诗“嫩寒江店杏花前”,就是可用“轻寒”而取“嫩寒”的例子。清人陆以湉词“嫩寒春晓”,近人鲁迅诗“枫叶如丹照嫩寒”,不胜枚举,而北宋初年以前,“嫩寒”在诗词里极罕见,这便是炼字发展的结果。
周汝昌曾有一篇文章,谈秦淮海的词到底是“天连衰草”还是“天黏衰草”,他认为应是“天连衰草”,理由就是秦学士的时代还没有太讲究炼字。他的判断结果虽不一定对,但理由本身却极有见地。为什么说他的判断结果不一定对呢?因为两宋之交,词的发展变化极其复杂。唐五代与北宋初年的词,和南宋词风格差异十分大,但在两宋之交,既有一部分词仍是承接此前传统而来,也有一部分词着力求新求变。这有些类似中晚唐的诗。唐诗和宋诗风格差异极大,但你去读李商隐、温庭筠、罗隐,就知道这种差异是如何转变实现的。
前面虽已提到晚唐杜牧之如何写水,这里我们再将目光返照到两宋之交,看看宋人境界与唐人境界的对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宋人境界与唐人境界,单指写景状物的境界,不分诗词,而并非指唐诗境界与宋诗境界的分别。诗分唐宋这一点,前人讲过许多了。最重要的区别当然是宋诗重理,这一方面和宋代理学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诗本身的发展有关。但这里,我们只聊唐人写景与宋人写景境界的区别。
张元干:“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张元干是北宋人,此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曳杖危楼去”一句很见造境功夫。而“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其实都是唐诗境界的宋词表达。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单从境象上论,和此句几无分别,但在遣词上,却分明见出诗与词的歧趋,唐与宋的分野。
论气魄,杜诗比张词气魄大得多。张元干词用“万顷”、“天”,这种“大”字眼儿,包括“危楼”,也是要营造大的气象。但在诗里,芥子可以纳须弥,“万顷”不见得就比“千顷”大,一谈及数,便有限,有穷。未必及得不谈“大”的大来得更大一些。
杜甫之大,倒不在“月涌大江流”一句,乃在“星垂平野阔”一句。“月涌大江流”是写“动”,“星垂平野阔”,才是写“大”。这两句,用今天的时髦话说,真可谓“动词大词”了。 无往不复。张元干写了“斗垂天、沧波万顷”,要想再体现比“大”更“大”,bigger than bigger的气象,就难了,所以下面接一句,“月流烟渚”。但“月流烟渚”就小了,和“沧波万顷”、“斗垂天”不是特别搭。月不是不可以流烟渚,月流烟渚,和“夜泊秦淮”更搭一些。“流”是那种寂静希声的气象。而“烟渚”本身,又略嫌小而美,“渚”的意思是水中小块陆地,况且被烟笼着,这种寂静而美的景象,和“沧波万顷”稍有不侔。虽然,由大而细,也是一种笔法。
而杜甫诗,“星垂平野阔”一句,已将“大”写尽。“垂”字本义是“远边”,“边陲”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星既然“垂”,一定是在遥远的天际,一个“垂”字,不言“天”,而“天之尽头”自见,既能望见天之尽头,则平野之无际可知。如此,虽不写大,境界之大自见。今天新手学写诗词,往往喜欢拼凑些“大词”、“巨词”,以体现大的襟抱,这是很小家子气的。杜甫虽然写“万里”、“百年”,他可以,因为他在那个时代,今天人再写,就要慎重。毛韶山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甚是俗气。
像“星垂平野阔”这样的句子,不写“大”而“大”在其中,是自觉的,不像清人不写“水”而“水”在其中,有斧凿的痕迹。“大”是形容词,“水”是名词。世上没有一物是形容词,形容词只是吾人对境界的体会。老杜擅长写象,只写象,则对“象”之体会,自在其中。若不擅长写象的人,却又想传达对“象”之体会,就堆砌各种形容词,就蹩脚了。所以,后来的诗家词人,为避免常见字眼带来的体验不新鲜,往往自铸新词,喜用僻典。前边举过的将“轻寒”作“嫩寒”就是一例。
不过,要插一句,读词少的人和读词多的人,对同样的表达,生起的体会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一个人读词很少,会觉得“轻寒”就蛮好,“嫩寒”倒刻意了。但读词既多,就容易觉得“轻寒”太常见了,唤不起新鲜感——要读“轻寒”,从秦少游那里读就可以,何必从今人词里读“轻寒”呢。这就是为什么,初接触诗的人,会以为六朝以下,唯有唐代才是诗的巅峰。这是读诗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寓目既多,转而以为唐诗除老杜外多不足取,更加青睐清诗。(为什么除老杜外?因为老杜的诗不是典型的唐诗,宋诗、清诗都流着老杜的血脉。)但若要真识得诗中三昧,就需要在广阅清诗之后,依然识得唐诗的好,唐诗的无可替代。这是第三阶段。
老杜虽然有本事不写“大”而令“大”自在其中,但老杜不会刻意避开“大”。刻意避开,那是清人习惯的手段。老杜此诗下句“月涌大江流”就用了“大”字,但用“大”却不是为了写“大”,而是为了写“动”。这也是无往不复。若上句写“大”,下句写“小”,这就太拘泥了,是合掌的思维。“大”写尽了,再写“动”,则境界毕出。
盛唐以前的诗人,虽也炼字,却往往不甚著意。到中晚唐,风气开始慢慢转了,像孟郊、贾岛那种,为了考究用“推”还是用“敲”,琢磨比划半天,其实已在不经意地开启诗的另一个时代。方干有“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的说法,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说法。他们都是贾岛之后不远的人。但要问这种时代开启的鼻祖,恐怕还要追溯到老杜身上,李白诗云:“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老杜自云,“颇学阴何苦用心”、“晚节渐于诗律细”,可见老杜对遣字造境的刻意用心,在他所处的时代是罕见的。
杜甫的伟大不仅在“地负海涵,包罗万汇”,那些只见出他的广,杜甫除了广,还有深的一面。这也是为何苏轼在词学上的成就远不及杜甫在诗学上的成就的原因。杜甫是天才,却肯
下笨功夫。苏轼是天才,却喜用小聪明。也因为这个原因,苏轼是非常受流行爱戴的一位词人。正因为他的不拘小节,不甚考究与精研,让他的词作比较接地气。老百姓就能读出好,读出味道与共鸣来。而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在老百姓眼里就不及苏轼风趣动人,虽然他们的词作更加当行本色一些。
我们回头说诗里如何写水。方才已说到盛唐的老杜了。唐以前的诗,此文不说,再说两个人。第一个,孟浩然。孟浩然比杜甫大了二十多岁。在孟浩然的诗里,炼字的迹象甚少,几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比如《宿建德江》。此诗作于730年,比杜甫《旅夜书怀》早了三十五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江清月近人”一句写水,单看此句,并不是特别好看。一定要把它放在全诗里,味道才出来。孟浩然不讲究气象的宏大与开阔,虽然他之后的老杜也讲,张元干也讲,但他不讲。他只是说“移舟泊烟渚”。这和后来杜牧之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张元干的“月流烟渚”,都有四种象在:水、月、烟、沙。而杜牧之和张元干的区别,在于杜牧之明写“水”与“沙”,张元干暗写“水”与“沙”,有“流”和“渚”字,就暗含了“水”和“沙”在。
但孟浩然,和二人的区别,却不是明写与暗写的区别。而在于,杜、张笔下,都在烘托诗意,孟浩然却于诗意不甚留意。孟浩然只曰,“移舟泊烟渚”。杜、张二人,都在摹写景象,渲染诗情,其中并没有什么动作在,虽然“笼”字和“流”字都是动词,却不能说这两句是动作,而孟浩然的诗,起头五个字里,“移”、“泊”二字,两个动作,且都是人发出的,这里的诗意,是不甚留意而自在其中的。
“日暮客愁新”,“客愁新”,就是“客愁生”。不曰“生”,而曰“新”,乃见“新愁”与“旧愁”交相层叠。旧愁未灭,新愁又生,真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何以又生新愁呢?只因一颗诗心,对着此景此境,不容不生。
“野旷天低树”,同“星垂平野阔”是一路味道。只是,杜工部的“垂”字犹是炼字,而“野旷天低树”连炼字都无,只是白描。“野旷天低树”,是空无一人。“星垂平野阔”,也是空无一人。虽曰空无一人,却不是一人都没有,还有诗人自己在。有天,有树,有星,前不见一人,后不见一人,而对如是之平野,平野之如是。这像极了陈子昂之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孟浩然、杜工部,此时此地的情绪,与陈子昂的情绪是一例而有别的。一例处,是都将无处驱遣的孤寂藏在诗里,待身后有一人来,有一人能懂得。而有别处,则在各人性情不同,而孤独亦不同,此外,表达亦不同。陈子昂已直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孟浩然、杜工部便不能再说同样的话。他们要用具体的境,来摹画这种孤独。对于诗来讲,陈子昂此诗,虽是名句,却不是高处。
孟浩然结句云:“江清月近人。”月何以近人?月亮本来高高在天上呢。只因这幽幽天地之间,再也不见第二个人。于是月亮,映照在荒烟寒渚的水上,成了此刻此境里,诗人唯一可以亲近的物事。虽曰亲近,也只可遥观而已,无计盈手相掬。
这便是孟浩然的高处,是盛唐诗的高处,而清诗无与焉。不过,有清一代的诗词,仍不能不说是诗歌史上的另一座高峰,正因为清代的诗词,在“器”的层面上,几乎发挥到登峰造极。在诗的发展史上,对技术的追求和用力,自杜甫而大,自清人而极。假如清人写了“星垂平【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句子,是要扔到垃圾堆里的,不是因为它不好,是因为你不是生在盛唐。就好比造瓷器,今天的工艺岂能不及唐宋,但造出的东西价值岂能和唐宋相比?
最后,还要举一首极好的写水的诗,是唐人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他比孟浩然小了九岁,比杜甫大十四岁: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这首诗太好,以至于没办法再解释了。
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和雪的名句
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二)
古代诗词中描写山水的名句: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8、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9、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1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1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7、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诗句:
1、逢雪宿芙蓉山 刘长卿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江雪 柳宗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3、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绝句 杜甫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7、《雪梅》卢梅坡【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8、《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9、《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10、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1、王安石 【作品】:梅花【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4、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15、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1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6、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7.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古诗词中如何写水
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三)
古诗词中如何写水
豆瓣一
Asakur2015-10-13 20:35:23
10184|40|2
文/王路
姜白石词云:石榴一树浸溪红。写水写得很好。写出了水的颜色。水的颜色其实不是水的颜色,是石榴的颜色。但不写石榴红,写溪红,就有味道。这种味道前人不是没有用过,白居易“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后来“夕阳夕照桃花坞,飞来柳絮片片红”也是。只是,在白居易手里还不刻意,到“飞来柳絮片片红”就有意地用巧了,这是诗词流变的很一个重要关节。
“飞来柳絮片片红”,据说是清人金冬心之笔。这是可以想象的。最早恐怕也是明人的东西。因为唐人写诗不这么用巧,宋人虽用巧,却也不在这种地方。
《红楼梦》有一联写水:“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是贾宝玉拟的,众清客叫好。为什么说它好?好在写水却不著一个“水”字。“绕堤”,有堤,便有水。“隔岸”,有岸,水自然在其中。“三蒿翠”,是柳的高,也是水的深。“一脉香”,是花的香,也是水的香。花气溶在水里了。一个“借”字,表示要凸出的不是柳,是水,如写“三竿翠”就意趣全无,坏了味道。曰“花分一脉香”,其实是“水分一脉香”,花气本是一团,因有水流过,分成两簇,虽曰两簇,在水中却是一脉。“脉”字同“蒿”、“堤”、“岸”,虽不云“水”,却处处是水。而水之深、水之色、水之形、水之香,尽在其中了。所以众清客拍手叫绝,是它真好,不是拍宝玉的马屁。
但不要以为这就是诗的高处。这是诗的极巧处,但极巧处和极高处有区别。极巧处见人工,极高处见天然。之所以诗词到了清朝,演进出极尽雕琢之能事,正因前人已经在“道”的层面上走完了,逼得后人无路可走,要想提笔写诗,只能在“器”的层面精研发挥。
北宋词人张子野诗云:“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浮萍”一联便是写水。“过桥”一句也是写水。虽写水,依然不著一个“水”字。云“浮萍破”,自然有水;云“山影”,又暗中见水。云“小艇归”,则水在艇下,云“闻草声”,在水声兼在。 这还是北宋笔法,不像清朝那么刻意。雕琢痕迹比曹雪芹一联轻了许多。若从细处商量,“见山影”一句实际上已经把水比喻成镜子了,“过桥人似鉴中行”又再一次作同样比喻,有些重复和外露了。如清人写诗填词,懂行的会讲究这一点,避过去,但北宋人并不介意。若论天然的味道,张子野要比曹雪芹舒服得多。
但张子野的诗也不是没有来历。唐人王昌龄诗云,“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张子野的意趣,同王昌龄此诗颇为相近。而王昌龄又比张子野自然了许多,这就是唐人境界,简直不带雕琢痕迹,“闻歌始觉有人来”,意思就出了。
唐人既已如此写过,宋人再如此写,就一钱不值了。所以,不妨说,宋人是被唐人逼成“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王昌龄是先听见歌声,才知道有人来;张子野是先见小艇归来,才听得草声。而“浮萍破处见山影”,便是“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是芙蓉破,张子野是浮萍破;张子野是见山影,王昌龄是见美人。张子野逆用王昌龄之思。若论意趣,犹恐王昌龄更胜一筹。张子野的巧思在于,将浮萍、小艇一联工稳对仗,而“水”在“见山影”中体露得更加明显,至于王昌龄的诗,并不曾将注意力聚于“水”之一字。这便是张子野出新的地方。【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
司马池也是北宋人,他的《行色》云:“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
“冷于陂水淡于秋”,不是写水,是写旅人容色。古代的旅人不像今天旅游的人,那种在诗词里叫“游人”,旅人更像今天的“X漂”,离家远行,未知归期,一脸倦容和漠然,就是旅人之行色。司马池提笔云“冷于陂水淡于秋”,一句连用两比喻,将羁旅之愁容摹写得传神。而“远陌初穷到渡头”又宛转开出新境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远陌”之“穷”处,却不是终了,只是羁旅之一段落,是“初穷”,又有“渡头”横在眼前。再从渡头行去,又与旧乡远隔了一层。所谓“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是也。
可惜司马池不是诗人里的行家,前两句妙手偶得,极有天趣,后两句却跌落了。“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太露了,平庸得不得了。
再往上追溯,到晚唐,晚唐人怎么写水?
杜牧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开头七字,是写水的千古名句。水、月、烟、沙,四象毕在,用两个“笼”字系住,不繁不乱。而一脉寒气,浸出纸外。
《红楼梦》里,秦可卿闺房一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
表面上看,下联是剿用陆放翁“花气袭人知昼暖”,但这只是皮相之见。骨子里,此联正是化用杜牧之“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下联七字中分量最重的,是一“笼”字,而非“芳气是酒香”五字。 不过,秦可卿闺房这一联,并不像“隔岸花分一脉香”那样,有典型的清人气味。所谓“清人气味”,也只是一种方便的权说,究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清人气味”和“南宋气味”,就好比词里并不存在
“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分别。但清人无论是在炼字还是在造境功夫上,都不能不说是直承两宋而来,尤其是南宋。
像“嫩寒”、“锁梦”、“春冷”,这种遣象与造意,颇类北宋词人秦淮海居士。但在秦淮海的时代,炼字还没有那么登峰造极,“轻寒”要比“嫩寒”更流行一点。秦淮海自己的词就是“漠漠轻寒上小楼”,在同时代的画家王诜词里,有了“西城嫩寒春晓”。这里用“嫩寒”,也是因为“嫩”字处必须仄声。到了明朝,高启诗“嫩寒江店杏花前”,就是可用“轻寒”而取“嫩寒”的例子。清人陆以湉词“嫩寒春晓”,近人鲁迅诗“枫叶如丹照嫩寒”,不胜枚举,而北宋初年以前,“嫩寒”在诗词里极罕见,这便是炼字发展的结果。
周汝昌曾有一篇文章,谈秦淮海的词到底是“天连衰草”还是“天黏衰草”,他认为应是“天连衰草”,理由就是秦学士的时代还没有太讲究炼字。他的判断结果虽不一定对,但理由本身却极有见地。为什么说他的判断结果不一定对呢?因为两宋之交,词的发展变化极其复杂。唐五代与北宋初年的词,和南宋词风格差异十分大,但在两宋之交,既有一部分词仍是承接此前传统而来,也有一部分词着力求新求变。这有些类似中晚唐的诗。唐诗和宋诗风格差异极大,但你去读李商隐、温庭筠、罗隐,就知道这种差异是如何转变实现的。
前面虽已提到晚唐杜牧之如何写水,这里我们再将目光返照到两宋之交,看看宋人境界与唐人境界的对比。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宋人境界与唐人境界,单指写景状物的境界,不分诗词,而并非指唐诗境界与宋诗境界的分别。诗分唐宋这一点,前人讲过许多了。最重要的区别当然是宋诗重理,这一方面和宋代理学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和诗本身的发展有关。但这里,我们只聊唐人写景与宋人写景境界的区别。
张元干:“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张元干是北宋人,此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曳杖危楼去”一句很见造境功夫。而“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其实都是唐诗境界的宋词表达。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单从境象上论,和此句几无分别,但在遣词上,却分明见出诗与词的歧趋,唐与宋的分野。
论气魄,杜诗比张词气魄大得多。张元干词用“万顷”、“天”,这种“大”字眼儿,包括“危楼”,也是要营造大的气象。但在诗里,芥子可以纳须弥,“万顷”不见得就比“千顷”大,一谈及数,便有限,有穷。未必及得不谈“大”的大来得更大一些。
杜甫之大,倒不在“月涌大江流”一句,乃在“星垂平野阔”一句。“月涌大江流”是写“动”,“星垂平野阔”,才是写“大”。这两句,用今天的时髦话说,真可谓“动词大词”了。
无往不复。张元干写了“斗垂天、沧波万顷”,要想再体现比“大”更“大”,bigger than bigger的气象,就难了,所以下面接一句,“月流烟渚”。但“月流烟渚”就小了,和“沧波万顷”、“斗垂天”不是特别搭。月不是不可以流烟渚,月流烟渚,和“夜泊秦淮”更搭一些。“流”是那种寂静希声的气象。而“烟渚”本身,又略嫌小而美,“渚”的意思是水中小块陆地,况且被烟笼着,这种寂静而美的景象,和“沧波万顷”稍有不侔。虽然,由大而细,也是一种笔法。
而杜甫诗,“星垂平野阔”一句,已将“大”写尽。“垂”字本义是“远边”,“边陲”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星既然“垂”,一定是在遥远的天际,一个“垂”字,不言“天”,而“天之尽头”自见,既能望见天之尽头,则平野之无际可知。如此,虽不写大,境界之大自见。今天新手学写诗词,往往喜欢拼凑些“大词”、“巨词”,以体现大的襟抱,这是很小家子气的。杜甫虽然写“万里”、“百年”,他可以,因为他在那个时代,今天人再写,就要慎重。毛韶山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甚是俗气。
关于水的优美古诗句
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四)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3、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4、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关于水的优美古诗句。
5、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6、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7、清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8、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9、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10、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11、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关于水的优美古诗句。
1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鸿雁几时到,1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6、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17、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1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1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4、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6、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27、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28、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31、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3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关于水的古诗
古代关于水的古诗大全(五)
1、<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竹枝词>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关于水的古诗。
3、<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4、<望海潮>
宋·秦观
星分斗牛,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
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
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
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
追思故国繁雄。关于水的古诗。有迷楼挂斗,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
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
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
5、<水调歌头>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6、<玩止水>
唐·白居易
动者乐流水,静者乐止水。
利物不如流,鉴形不如止。
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中面红叶开,四隅绿萍委。
广狭八九丈,湾环有涯涘。
浅深三四尺,洞彻无表里。
净分鹤翘足,澄见鱼掉尾。
迎眸洗眼尘,隔胸荡心滓。
定将禅不别,明与诚相似。
清能律贪夫,淡可交君子。
岂唯空狎玩,亦取相伦拟。
欲识静者心,心源只如此。
7、<如鱼水>
宋·柳永
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
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
芰荷香。双双戏鸳鸯。
乍雨过、兰芷汀洲,望中依约似潇湘。
风淡淡,水茫茫。
动一片晴光。
画舫相将。盈盈红粉清商。
紫薇郎。修禊饮、且乐仙乡。
更归去,遍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8、<蝶恋花>
宋·张先
绿水波平花烂漫。
照影红妆,步转垂杨岸。
别后深情将为断。相逢添得人留恋。
絮软丝轻无系绊。烟惹风迎,并入春心乱。
和泪语娇声又颤。行行尽远犹回面。
9、<江城子>
宋·吴文英
西风一叶送行舟。浅迟留。
舣汀洲。新浴红衣,绿水带香流。
应是离宫城外晚,人伫立,小帘钩。
新归重省别来愁。黛眉头。半痕秋。
天上人间,斜月绣针楼。
湘浪莫迷花蝶梦,江上约,负轻鸥。
10、<江南行>
唐·罗隐
江烟湿雨蛟绡软,漠漠小山眉黛浅。
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船满。
细丝摇柳凝晓空,吴王台榭春梦中。
鸳鸯鸂鶒唤不起,平铺绿水眠东风。
西陵路边月悄悄,油碧轻车苏小小。
11、<巴水>
唐·白居易
城下巴江水,春来似麴尘。
软沙如渭曲,斜岸忆天津。
影蘸新黄柳,香浮小白苹。
临流搔首坐,惆怅为何人?
12、<湖亭晚望残水>
唐·白居易
湖上秋泬寥,湖边晚萧瑟。
登亭望湖水,水缩湖底出。
清渟得早霜,明灭浮残日。
流注随地势,洼坳无定质。
泓澄白龙卧,宛转青蛇屈。
破镜折剑头,光芒又非一。
久为山水客,见尽幽奇物。
及来湖亭望,此状难谈悉。
乃知天地间,胜事殊未毕。
13、<澄水如鉴>
唐·崔颢
圣贤将立喻,上善贮情深。
洁白依全德,澄清有片心。
浇浮知不挠,滥浊固难侵。
方寸悬高鉴,生涯讵陆沉。
对泉能自诫,如镜静相临。
廉慎传家政,流芳合古今。
14、<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15、<引水>
唐·杜甫
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
云安酤水奴仆悲,鱼复移居心力省。
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
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
16、<登楼望水>
唐·顾况
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
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17、<水>
唐·韩溉
方圆不定性空求,东注沧溟早晚休。
高截碧塘长耿耿,远飞青嶂更悠悠。
潇湘月浸千年色,梦泽烟含万古愁。
别有岭头呜咽处,为君分作断肠流。
18、<大水>
唐·白居易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木世)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上一篇:熔火激流的主宰火妖哨兵
下一篇:优美诗意的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