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 韩国移民 |

【www.guakaob.com--韩国移民】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第一篇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内容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魏国把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迫迁居到洛阳。有一天,魏国的司马昭请刘禅喝酒,给他特意表演了蜀地的舞蹈,当时在场的人看了都感触颇深,十分难过,可是刘禅却毫不在意,还笑嘻嘻地欣赏。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了今天,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高兴地说:“此间乐,不思蜀!”

后来人们用“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者表示身处幸福之中却忘了过去的痛苦。

不知所云:

三国时期,蜀国南部彝族头领孟获,兴兵反蜀。诸葛亮为了维持安定局面,积聚力量,派人前去安抚。经过几年,蜀国恢复了元气,兵强马壮,粮食充足。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归于蜀汉。南方平定后,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表章《出师表》。《出师表》中,诸葛亮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安排妥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百官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多远。

成语“不知所云”就因此而得名。

万死不辞:

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奸臣董卓手中。董卓骄横拔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供他玩乐。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王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到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走近一看,原来是貂蝉。王允问道:“三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貂蝉回答说:“大人把我抚养大,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近来见大人双眉紧皱,知道必定是为国操事,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今天又看见大人发愁,因此,也长叹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如果大人有用到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觉不推辞。”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给貂蝉跪下,纳头便拜。貂蝉慌忙扶起。王允流着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善战,天下无有敌手。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这样才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不知你意下如何”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地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刀下!”王允与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出初茅庐: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匡扶汉室,曾三顾茅庐,请隐居南阳的诸葛亮出山当了军师。对此,军中很多人不理解,刘备身边的两员虎将关

羽和张飞尤其如此。张飞不服气地对刘备说:“孔明年纪尚轻,能有多大本事!您对他是不是敬重得过了头······”刘备答道:“我有诸葛亮,犹如鱼儿得到了水。你们绝不可造次。”不久,曹操派夏侯惇带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对刘备构成了强大攻势。寡不敌众,情况危急。刘备立即召集众将商议退兵之计。张飞吹胡子瞪眼说:“哥哥不是辛辛苦苦请来个军师吗,何不让他去带兵御敌?”诸葛亮缓步而出,在刘备身边坐下,手摇羽毛扇道:我是要带兵遣将的,只是恐怕有人不服.”刘备闻听,就把宝剑和帅印交给了诸葛亮,一切由他指挥;不听令者,按军法处置。诸葛亮有了指挥权,便开始发号施令:令关羽带一千人,去博望坡左边的豫山埋伏,曹军来时放过不打,见南面起火再出兵截杀,切断曹军粮草;令张飞领一千人,埋伏在坡右边的山林,望见火起,就向博望城方向猛攻,务必把曹军大本营的粮草全部烧掉;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士卒,备齐放火用具,在博望坡后山谷两翼等候,待曹军的一半进到山谷,立即放火点燃芦苇;令赵云做前锋正面迎击曹军,但只准败不准胜,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又请刘备亲率一支精兵,在博望坡下驻扎,敌军到时就弃营而退,看见火起时再挥军掩杀。号令完毕,诸葛亮走下点将台,众将疑惑不解。张飞说:“把我们都派出去了,军师你干什么呢?“诸葛亮笑道:“我在大营为各位准备庆功酒!”张飞听了,愤愤不平,正想说些什么,关羽劝道:“三弟,咱们姑且照他的计谋行事,若打不赢,回来再跟他算账不迟!”于是,众将遵令而行。这天傍晚,夏侯惇引军前来,远远望见迎面而来的赵云兵马,不禁哈哈大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

人都说诸葛亮善用兵,现在他让赵云这千把人马作前锋,真是以羔羊和虎豹相斗。今天我一定能活捉刘备!”于是他亲自与赵云交战。只几回合,赵云佯装败走,夏侯惇策马紧追。曹将韩浩喊道:“将军,休要急迫,恐有伏兵!”夏侯惇道:“敌军这点兵马,纵有十面埋伏,又能奈我何!”他不听劝告,一直追到博望坡。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迎战。战了一阵,刘备弃营退走。此时已近深夜,浓云密布,月光灰暗,大风突起。夏侯惇只顾催军追赶,闯进一条山谷,两边都是芦苇。曹将于禁对夏侯惇说:“将军,此处地形险要,我们要防备敌人火攻。”夏侯惇猛醒,急令撤兵。话音未落,背后杀声震天,火光四起。曹军顿时乱成一团,烧死的,踩死的不计其数。这时,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各引兵杀回,直杀到天明,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这就是诸葛亮出山后指挥的第一个漂亮仗,后人根据以上故事提炼出“初出茅庐”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刚进入社会,缺乏经验;也指刚刚参加工作。

思贤若渴{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刘备为曹操所破,往附荆州刘表,屯兵新野。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卧龙啊,将军愿不愿见他呢?”刘备说:“你陪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拜访,不能随便把他召来,您应屈尊去看望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刘备向诸葛亮请教,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形势,并献计说:“您既是皇族的后

代,信用和道义传遍天下,广泛收罗英雄、盼望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那么称霸的大业就能成功,汉王朝就可以复兴了.”刘备连声称好。

后世用“思贤若渴”比喻迫切地想得到有才德的人。

忍辱负重

三国鼎力时期,蜀汉战将关羽率荆州驻军士兵北伐曹魏,没有料到被东吴大将吕蒙钻了空子。吕蒙趁荆州空虚一举袭取荆州成功。关羽见荆州要塞失守,立即回兵援救,不想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慌忙中被东吴的伏兵活捉。堂堂的关羽哪里遭受如此失败,不屈而死。消息传到蜀国京城成都,刘备大为震怒,立即召集起全国六十万精兵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这时,为东吴夺回荆州的吕蒙已染重病在身,不久便死去了。孙权看到吕蒙死去,便仰天长叹道:“我吴国周瑜死去后有鲁肃,鲁肃死后有吕蒙。现在吕蒙也死了,以后谁还能与我一起分担忧愁呢!”谋士阚泽看孙权如此忧愁,便对他说: “主公不要过于忧伤,陆逊可为大将。前次在攻取荆州就是采用陆逊的计策才获得胜利的。就我们吴国目前而论,没有谁能比他担任大将更为合适了。”孙权认为阚泽的话很有道理,当即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三军与刘备决战。孙权的这一任命引起东吴许多老将,如周泰、韩当、朱然、徐盛、丁奉等人的困惑不解。他们认为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诸方面来衡量,陆逊都没有出任三军统帅的资格。但孙权的命令已经下达,不容更改,他们只好十分委屈地在陆逊帐下听令。陆逊见蜀军兵多将广,士气旺盛,便命令吴军避免正面交锋,凭险固守,任凭蜀国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第二篇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1、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舌战群儒(东吴)、羽扇纶巾、{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空城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

2、 关羽: 刮骨疗伤、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单刀赴会

大意失荆州、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

3、 曹操: 曹操献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青梅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败走华容道

4、 曹植: 七步成诗: 煮豆燃豆 ,豆在斧中泣,{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

5、 刘阿斗: 乐不思蜀

6、 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赔了夫人又折兵

7、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8、 刘备: 白帝托孤、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青梅煮酒论英雄

9、 赵云: 单骑救主

10、吕蒙: 非吴下阿蒙

11、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

《0三国演义经典及成语故事》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第三篇

三国演义经典及成语故事

一、 奸绝曹操、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

刘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携民渡江、入主西川、白帝城托孤、三英战吕布;北海救孔融、煮酒论英雄、跃马过檀溪、征吴赏六军、陆逊营烧七百里;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智取汉中、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木牛流马、秋风五丈原、巧布八阵图;

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战长沙、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张飞:鞭督邮、独挡长坂桥、战马超、义释严颜、智取瓦口关

赵云:初战文丑、古城相会、长坂坡单骑救主、智取桂阳、截江夺斗、据汉水以寡胜众、力斩五将

马超:潼关逼曹操、战张飞

黄忠:长沙战关羽、计夺天荡山、定军山斩夏侯渊{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庞统:献连环计、耒阳县理事、落凤坡

徐庶:走马荐诸葛

姜维:九伐中原

曹操:献刀、发矫诏讨董、报父仇伐徐州、大败吕布、挟天子令诸侯、下邳围城、许田打围、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割须弃袍、汉中败北 夏侯敦:拔矢啖睛

张辽:镇守合肥败孙权、威震逍遥津

郭嘉:十胜十败、遗计定辽东

司马懿:街亭之战、祁山拒孔明、扫平辽东、诈病赚曹爽

孙坚:窃取玉玺、跨江击刘表

孙策:神亭岭大战太史慈、统一江东、怒斩于吉孙权:遗书退曹操 周瑜:群英会、苦肉计、火烧赤壁、赔了夫人又折兵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甘宁、百骑劫曹营

陆逊:夷陵之战

董卓:称霸京师、凤仪亭掷戟

袁绍:率军讨董、官渡之战

吕布:三英战吕布、凤仪亭、辕门射戟、白门楼

貂蝉:连环计美人计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二、 曹操

1、 曹操献刀

董卓自封为相国后,欺主弄权,朝中正直的大臣们都想除掉他。校尉曹操,足智多谋并早有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他走到小阁,站在一旁等待杀董卓的机会。见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急问:"你要干什么?"这时吕布也牵马回来。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董卓接刀一看,长有盈尺,锋利无比,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得无影无踪了。

2、 陈宫捉放曹

曹操错杀吕伯奢一家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借宿吕伯奢家,吕伯奢安顿他俩休息后自己出去买酒,曹操与陈宫歇了一会,忽听院子里有磨刀之声,多疑的曹操误以为他们要谋害自己,将吕伯奢一家八口全都杀死了,后来才发现是错杀好人,后又杀死买酒回来的吕伯奢以绝后祸。曹操心里感到内疚,嘴上却不认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趁夜晚离开了他。

3、 望梅止渴

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因为口渴都不愿意再走。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我们只要走过这一片大原野,就有梅子可以吃喽。"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4、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出征张绣途中,正值庄稼大收之际,有战士不懂爱护,随意踩踏。为安抚民心,曹操下令战士不许践踏庄稼,违者斩。一次,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田中惊起一鸠,曹操坐骑蹿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为其开脱,此时曹操便顺水推舟,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以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

5、 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起兵三十万,径下江南。潼关一战,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6、 曹操梦中杀人

曹操生性多疑,常恐别人暗中加害于他。一天,他对侍从们说:"吾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一侍从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丞相非在梦中,说:而是汝等在梦中也。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他。{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三、 诸葛亮

7、 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惇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8、 火烧新野{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9、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训练水军,准备吞并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和战不定。为联吴抗曹,诸葛亮随鲁肃过江意图说服孙权。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最后被诸葛亮说得哑口无言,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诸葛亮在众多东吴群儒面前滔滔不绝的论战,与东吴君臣谈论天下大势,指出和战利害,终于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扭转不利的形势。

10、 草船借箭

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击需三日,并立下军令状。鲁肃来见诸葛亮,第一天不见动静,第二天也不动。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上。同时,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好,向曹营进发。此时,江上大雾迷漫,对面看不见人。五更时分,船只接近曹营。诸葛亮让军士们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周瑜来偷袭。无奈江上雾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调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满了箭,天已放亮,诸葛亮下令收船。军士们高喊着:"谢谢曹丞相的箭。"高高兴兴地往回走了。回营后,把箭取下,十万有余。

11、 祭七星坛借东风

赤壁之战,周瑜欲用火攻,可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于是诸葛亮主动请命,登上七星坛祭风,果然借来东南大风,助黄盖之船火烧赤壁曹营,完成大功。

12、 锦囊妙计

刘备利用周瑜,曹仁厮杀之际,乘虚袭取了南郡,荆州,襄阳。周瑜十分气愤,此时正值刘备丧偶,周瑜计上心来,想以招亲之计,借此来囚禁刘备以索讨荆州。赵云陪刘备前往南徐同孙权之妹孙夫人成亲。临走,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吩咐到南徐时打开第一个,到年底时打开第二个,危急无路时打开第三个。赵云照吩咐到了南徐打开第一个锦囊,大肆宣扬婚讯,结果周瑜安排的假戏成真,周瑜心里叫苦不迭。当刘备迷恋新婚生活时,赵云打开第二个锦囊,与刘备说曹军要报赤壁之仇,荆州危急要他赶快回去,刘备和孙夫人借口去江边祭祖,一路向荆州方向奔去。被孙权,周瑜派出的军队拦住去路,赵云打开第三个锦囊,刘备依计想孙夫人哭诉孙权,周瑜用美人计诱杀自己的阴谋,夫人大怒,斥退追兵。刘备安全回到荆州,周瑜派追兵追赶,被诸葛亮安排的伏兵杀得大败,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13、 诸葛亮三气周瑜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一气,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二气,周瑜孙权用美人计,甘露寺招亲,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14、 空城计

诸葛亮由于错用了马谡,致使街亭失守。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已向西城扑来,而且马上就要到了。这时,诸葛亮身边只剩下一些文官,连一员武将也没有。根本无法作战。诸葛亮稍一沉吟,计上心头,他披上一件宽大长衫,戴一顶便帽,登上城楼,赁着楼上栏杆端端正正地坐下,点燃香。然后,虚望前方,安然自得弹起琴来。司马懿来到城下看了许久,听了很长时间,无论从对方人物的表情动作还是诸葛亮所弹出的琴声中,都看不出丝毫破绽。其子和其他将士纷纷要求进兵攻城。可司马懿凝然不动,仍静静谛听。忽然他神色一变,露出紧张模样,忙下令:"后队改作前锋,先锋变为后队,马上撤退!"西城中的诸葛亮,见司马懿带兵疾忙退去,轻轻长吁一口气,用手拭了额上的冷汗,笑了起来。司马懿得中计后不觉由衷叹赞:"诸葛孔明之才,我不如也!"

15、 一出祁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汉建兴年间,诸葛亮出兵伐魏,一出祁山。因马谡不听将令,丢失街亭,致使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巧用空城计,下退魏兵。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挥泪斩谡,引咎自责。

16、 七擒七纵孟获{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蜀汉建兴,为平定后方,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对南蛮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他真心归降,从此,南方稳定,诸葛亮得以从容北伐。

17、 六出祁山,木牛流马,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吓走活仲达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兵屯渭水相拒。诸葛亮在上方谷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依样仿造中计,被蜀军劫去。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突然遇大雨,火灭雷哑,司马懿父子才死里逃生。司马懿受挫后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使者送去巾帼,妇人缟素之服以及书信,以激他出战。司马懿看罢来信,心中大怒,但却装出笑脸,说道:"孔明看我像妇人吧!"接受了衣物,并厚待使者,向使者打听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听了使者的话后,司马懿心中3盘算:诸葛亮食少事烦,看来活的日子不会长久。于是越加坚守不出,静观事态发展。诸葛亮强支病体处理军务,积劳成疾,吐血不止。他知命不长久,遂授兵书于姜维。八月,病逝于五丈原军中,是年54岁。姜维遵照诸葛亮遗嘱,以木雕为诸葛亮像坐于车中,从五丈原徐徐退兵。司马懿追兵至,姜维推出诸葛亮木像,司马懿吓得急令后退,被蜀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司马懿退兵。蜀汉全国举哀,葬诸葛亮于定军山。

四、 关羽{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18、 关羽温酒斩华雄

刘备随袁绍讨伐董卓时,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连斩袁绍手下俞涉,潘凤。这时关羽主动请缨,因为身份低微而受他人嘲笑。关羽于是立下军令状。曹操觉得他是英雄,捧温好的美酒一杯,让关羽饮了上马,关羽道:"酒且斟下,某去便来"。片刻果然斩得华雄之头回营,而此时其酒尚温。

19、 关公土山约三事

曹操进攻徐州,刘备军战败,落荒而逃。关羽与刘备,张飞失散,被困在土山,曹操手下大将张辽与关羽交情不错,就去劝他投降,关羽就跟曹操约定了三件事。曹操答应,关羽就投降;不然,宁死不降。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20、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挂印封金)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访刘备方便。听到刘备的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曹操留他不住,便赠给锦袍,路费,亲自送行。关羽经过五处关隘,斩了六员拦路的曹将。在古城会了张飞,终于重新与刘备相见。

21、 过五关斩六将

关羽护送刘备的两位夫人从曹营回归,一路上经过东岭关(孔秀),洛阳(孟坦,韩福),汜水关(卞喜),荥阳(王植),滑州黄河渡口(秦琪)五关斩杀六将,终于回到河北刘备身边。

22、 华容道义放曹操

赤壁之战曹军大败,所剩三百人马,跟随曹操向华容道退去。关羽领一支人马栏住去路。曹操见了,只得央求关羽说:"我今天无路可走了,望将军看在我们往日的情份上,给我留一条活路!"关羽说:"你的恩情我已报答,今天不能为私情误了国家大事。"曹操说:"将军还记得过五关斩六将吗?"关羽听了,心中暗想,如果不是曹操关照,我闯过五关也保不住性命。关羽是个重义之人,摆手让曹操他们过去,曹操终于保住了性命。

23、 关羽单刀赴会

孙权为索回荆州,屯兵于路口,让鲁肃写信,请关羽过江赴宴,打算威逼关羽交4还荆州,欲加杀害。关羽明知如此,仍独驾小舟,只带亲随10余人,单刀赴会,席上从容应变,使对方无法下手。

24、 关羽水淹七军

孙权因西蜀拒绝交还荆州,非常愤恨,与曹操结盟,共图荆州。关羽得讯,起兵突袭襄阳,杀败曹仁,乘胜进攻樊城。曹操忙命大将于禁,庞德前去增援。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不料中了庞德的箭。后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就在一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第四篇

1、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2、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3、伏弩齐飞万点星,木门道上射雄兵。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至今剑阁行人过,犹说军师旧日名。

4、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6、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7、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8、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9、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10、一身是胆(赵云):攻取汉中时,赵云偃旗息鼓大败曹操,得到刘备赞扬,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形容胆量极大。

1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12、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13、孔明妙算胜孙庞,耿若长星照一方。进退行兵神莫测,陈仓道口斩王双。

14、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着勋名。

15、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16、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17、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18、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9、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带火字的成语及解释》
三国演义成语典故 第五篇

带火字的成语及解释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形,全文如下:


一、“火”在第一位置的成语及其解释


火耕水耨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火光烛天火光把天都照亮了。形容火势极大(多指火灾)。带火字的成语及解释
火海刀山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火冒三丈形容愤怒到极点。
火然泉达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火伞高张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酪烈;张:展开。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火上浇油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带火字的成语及解释
火上弄冰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
火烧火燎比喻心里非常着急或身上热得难受。
火烧眉毛火烧到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
火树银花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
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火耕流种古代一种原始的耕种方式。先用火烧去杂草,然后引水播种。犹言火耕水耨。
火耕水种耨:除草。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
火急火燎犹火烧火燎。
火尽灰冷比喻权势消失。
火尽薪传火虽烧完,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火龙黼黻原指火形和龙形的文彩,后用以比喻作文只知雕章琢句,犹如补缀百家之衣。
火冒三尺形容愤怒到极点。同“火冒三丈”。
火灭烟消火苗熄灭,烟云消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不留一点痕迹。亦作“烟消火灭”。
火耨刀耕犹火耕。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
火妻灰子焚妻灭子。指毁弃家室。
火热水深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火山汤海比喻艰难危险。
火上加油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
火上添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同“火上浇油”。
火树琪花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
火烛小心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
火烛银花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二、“火”在第二位置的成语及其解释


趁火打劫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厝火积薪厝: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灯火辉煌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烽火连天形容战火遍及各地。
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膏火之费膏:点灯的油;膏火:灯火。借指求学的费用。
膏火自煎比喻有才学的人的人因才得祸。
篝火狐鸣夜里把火放在笼里,近火先焦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救火投薪为了扑灭火焰而将木柴扔进火中。比喻采取错误的办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救火扬沸沸:开水。比喻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形容情况危急。
烈火辨日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烈火轰雷形容性情暴躁,爱发脾气。
烈火见真金真金是不怕烈火烧的,所以只有在烈火中才能鉴别出是不是真金。比喻在关键时刻最能考验人。
烈火烹油比喻声势气焰很盛。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明火执杖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怒火中烧怒气象火一样在心中燃烧。形容怀着极大的愤怒。
炮火连天形容炮火非常猛烈。
惹火烧身惹:引;身:本身。引火烧自己。比喻自找麻烦或自找苦吃。
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如火燎原燎:烧;原:原野。如火在原野燃烧。比喻声势很大,难于阻抑。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石火电光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水火兵虫指使古书遭受损毁的四种灾害:水灾、火灾、战乱和书蠹。也泛指各种天灾人祸。
水火不相容容:容纳。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水火无交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
水火无情指水和火是不讲情面的,如疏忽大意,容易造成灾祸。
水火之中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
玩火自焚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香火因缘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向火乞儿向火:烤火;乞儿:乞丐。近火取暖的气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
星火燎原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以火救火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引火烧身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钻火得冰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抱火厝薪厝:同“措”,置放。薪:柴火。把火放在柴草底下。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抱火寝薪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抱火卧薪比喻处境险恶,而不自知。或指险事即将出现。
趁火抢劫趁着别人紧张时去捞取私利或害人。
厝火燎原放火燎原,比喻小乱子酿成大祸患。
灯火万家家家都点上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亦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
蹈火赴汤比喻不避艰险。
蹈火探汤比喻不避艰险。同“蹈汤赴火”。
石火风灯比喻为时短暂。
石火风烛比喻为时短暂。
石火光阴表示光阴之迅速,一眨眼就要过去。
放火烧山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烽火相连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指边防常抓不懈,比喻战火不断。
忿火中烧犹言怒火中烧。
饥火烧肠形容饥饿难忍。
救火拯溺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同“救焚拯溺”。
撩火加油犹言火上加油。在一旁助威增加他人的愤怒或助长事态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7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