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 韩国移民 |

【www.guakaob.com--韩国移民】

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篇一:《后宫词(白居易)》

后宫词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 夜深前殿按歌声①。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②。

[注释]

① 按歌声:打着节拍唱歌的声音。 ②薰笼:竹笼焚香,用来熏香衣服,亦可取暖。

[赏析]

以宫怨为题材的诗歌是唐诗百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枝奇花异葩。著名诗人如王昌龄、李白等都写下了不少宫怨诗,揭露了封建制度广选妃嫔的罪恶和残酷,表示了对广大妇女的深切同情。这类诗歌惯用新人受宠来反衬旧人失宠后的凄凉心境,白居易这首《后宫词》即是如此。但是,与普通宫怨题材的诗歌不同,这首诗还隐喻着诗人政治上的失意。

首句“泪湿罗巾梦不成”是说因为伤心把衣巾都哭湿了,无法入睡,伤心已极。第二句则说前殿歌舞阵阵,已至深夜,显见是快乐之极。一方悲伤得泪湿罗衣,一方却沉醉于轻歌曼舞,而悲伤者又时时听到快乐一方的歌舞声,两相对比,悲伤者便愈加悲伤。第三句“红颜未老恩先断”揭出宫人伤心的原因。因为皇帝另觅新欢,她再也得不到皇帝的宠爱了,这对于一个深居皇宫的宫人来说,自然是再悲惨不过的伤心事。“斜倚熏笼坐到明”和“梦不成”遥相呼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出宫人内心的伤痕,仍在无休止地被重创着,她的心还在不停地流着泪和血。诗人另一首《宫怨诗》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可作此诗注脚。

注解:

1、泪湿:犹湿透。

2、恩:指皇帝对她的恩爱。

3、熏笼:薰香炉子上罩的竹笼。 韵译:

泪水湿透罗巾,好梦却难做成;

深夜,前殿传来有节奏的歌

声。

红颜尚未衰减,恩宠却已断

绝;

她独倚着熏笼,一直坐待天

明。

(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赏析: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

怨词。首句写夜来不寐,梦想

君王临幸;二句写忽闻前殿歌

声,君王来幸无望;三句写红

颜犹在,君恩已断之苦;四句

写再幻想君王可能来幸,于是

斜倚熏笼,坐待至天明,终成

泡影。语言明快自然,感情真

挚而多层次,细腻地刻划了失

宠宫女千回百转的心理状态。

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

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

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

通而绝不平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篇二:《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到其曾祖父

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a、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b、强调恢复古乐府的写实传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要求语言通俗浅易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

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

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他的讽谕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其诗主要分成讽喻、闲适、伤感、杂律四大类,最精华的部分是讽喻诗 诗歌风格: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意象特点:着重描写显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生活的疾苦

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篇三:《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在总结我国自《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新乐府运动的形成和开展,白居易先进的诗论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他的《与元九书》,便是一篇最全面、最系统、最有力的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

首先,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他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所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针对当时的社会特征,他特别强调“为民”,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其次,白居易还认识到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他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秦中吟序》说:“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与元九书》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便是这一理论的实践。

第三,他阐发了诗歌的特性,并结合这种特性强调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 他以果木成长过程为喻,形象地、系统地提出了诗的四要素。“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其中尤以“实义”为最重要。“义”即《诗经》的“六义”,主要是指那种“美刺”精神。“实义”即以义为果实,也就是要“经之以六义”,使诗具有美刺的内容。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感人至深,并感人为善,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效果。所以说“莫深乎义”。白居易强调诗歌应为政治服务,也正因有见于诗歌的巨大感染力。

第四,为了充分地发挥诗的功用,更好地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

治目的,白居易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

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而力求做到语言的通俗平易,音节的和谐婉转。这对于“雕章镂句”的时代风尚以及“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都是一个革新。

白居易的感伤诗——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

一,《长恨歌》: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1,诗的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⑴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

劈头第一句就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喝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意是极明显的。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

⑵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紧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

但在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如诗的结尾两句,便暗示了正是明皇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读者往往深爱其“风情”,而忘记了“戒鉴”。这不仅因为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而且和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情上着力更多也很有关系。

2,《长恨歌》的艺术成就

⑴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

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便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写照,特别是海上仙山的奇境。虚构中仍有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人物形象生动,使人不觉得是虚构。

⑵语言和声调的优美,

⑶抒情写景和叙事的融合无间。

二,《琵琶行》

1,主题:琵琶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反映了当时妓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一种对被压迫的妇女的同情和尊重,使诗人把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艺术特点

⑴叙述的层次分明,前后映带,

⑵描写的细致生动,

⑶比喻的新颖精妙

如形容琵琶一段,使飘忽易逝的声音至今犹如在读者耳际

⑷景物烘托的浑融,

如用“惟见江心秋月白”来描写听者的如梦初醒的意态,从而烘托出琵琶的妙绝 入神。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讽谕诗,是和他的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一致的,同时也是他的现实主义诗论的实践。如《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

一,从“惟歌生民病”出发,

1,讽谕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

⑴这首先是对农民的关切。

如《观刈麦》中,他描写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动的农民,和由于“家田输税尽”不得不拾穗充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自愧”。

⑵妇女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对此,白居易也有多方面的反映,对于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宫女,尤为同情。

如《后宫词》:“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不只是同情宫女,而且把宫女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认为“上则虚给衣食,有供亿糜费之烦;下则离隔亲族,有幽闭怨旷之苦”(《请拣放后宫内人》),要求宪宗尽量拣放。因此在《七德舞》中他歌颂了太宗的“怨女三千放出宫”。

2,讽谕诗的另一特点,就是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

⑴中唐的弊政之一,是不收实物而收现钱的“两税法”。这给农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如《赠友》诗质问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为了换取铜钱,农民只有“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结果是“岁暮衣食尽”、“憔悴畎亩间”。

⑵中唐的另一弊政,是名为购物“而实夺之”的“宫市”。

所谓宫市,就是由宫庭派出宦官去市物。这遭殃的虽只限于“辇毂之下”的长安地区的人民,问题似乎不大,但因为直接关涉到皇帝和宦官的利益,很少人敢过问,白居易这时却写出了《卖炭翁》,并标明:“苦宫市也!”

⑶中唐的弊政,还有“进奉”。

所谓进奉,就是地方官把额外榨取的财物美其名曰“羡余”,拿去讨好皇帝,谋求高官。白居易的《红线毯》,虽自言是“忧农桑之费”,其实也就是讽刺“进奉”的。

3,讽谕诗的第三个特点,是爱国主义思想。这又和中唐时代国境日蹙的军事形势密切相关。

如《西凉伎》通过老兵的口发出这样的慨叹:自从天宝干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

这种情况原应激起边将们的忠愤,然而事实却是:“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

(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二,讽谕诗的艺术特点:

(一)主题的专一和明确。

1,白居易自言《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其实也是他的讽谕诗的一般特色。一诗只集中地写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这就是主题的专一。 2,白居易效法《诗经》作《新乐府》五十首,以诗的首句为题,并在题下用小序注明诗的美刺目的,如《卖炭翁》“苦宫市也”之类;利用诗的结尾(卒章)作重点突出,不是惟恐人知,而是惟恐人不知,所以主题思想非常明确。 这也就是所谓“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3,在题材方面,所谓“一吟悲一事”,也不是漫无抉择的任何一件事,而是从纷繁的各类真人真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事物。

例如,受害的下层人民很多,但他只写一《卖炭翁》;当时的“进奉”也是形形色色的,但他也只写一《红线毯》。这当然也有助于主题的明确性。

(二)运用外貌和心理等细节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卖炭翁》,一开始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样两句,便画出了一个年迈而善良的炭工;接着又用“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来刻画炭工的内心矛盾,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动、感人,并暗示这一车炭就是他的命根子。这些都有助于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化。

(三)鲜明的对比,特别是阶级对比。

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

如《歌舞》在畅叙秋官、廷尉“醉暖脱重裘”的开怀痛饮之后,却用“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作对比。这种阶级对比的手法也是由阶级社会生活本身的对抗性矛盾所规定的。

(四)叙事和议论结合。

讽谕诗基本上都是叙事诗,但叙述到最后,往往发为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明确的评价。这也和他所谓的“卒章显其志”有关。他有的诗,议论是比较成功的。

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提出正义的诘责,给人比较强烈的印象。

(五)语言的通俗化。

平易近人,是白诗的一般风格。但讽谕诗更突出。这是因为“欲见之者易谕”。他仿民歌采用三三七的句调也是为了通俗。

(六)广泛地运用比兴手法,

有的用人事比喻人事,如“托幽闭喻被谗遭黜”的《陵园妾》,“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的《太行路》,更具有双重的讽刺意义。

后宫词白居易阅读 篇四:《后宫词阅读答案_后宫词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后宫词>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古诗全文如下: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译文]
泪水湿透了罗巾无法入睡好梦难成,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后宫词阅读答案_后宫词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鉴赏]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
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后宫词阅读答案_后宫词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梦既不成,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37116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