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望远诗句

| 新西兰移民 |

【www.guakaob.com--新西兰移民】

登高望远主题诗歌分析
高台望远诗句(一)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文人通过登高——— 望远曹植的《杂诗》:“高台多悲风,朝日照高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

——— 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

《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凤凰台》、《乐游原》、《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登安定城楼》、《登柳州城楼》

第一,登高诗歌的悲秋、伤春。

第二,发“思古之幽情”。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的主题。辛弃疾的《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实为伤今,咏史实为咏怀

第三,怀人、怀乡之作。第四,抒发家国身世之慨。

古典诗歌“登高”主题分析

——兼论“登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

作者:纪丙奎

【摘要】“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和描写。登高题材的文学创作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一块始终不会被遗忘的角落。这类登高作品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为了进一步了解登高主题古典诗歌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以古典文学中的常见诗词为例,从我国登高主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心理因素与登高主题及登高诗歌主题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登高主题古典诗歌作了一下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歌;登高;主题;心理

Abstract:“The climb up” took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s specially a classical poetry traditional theme, a lot of year is recited repeatedly by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riter with the description. The climb up theme literature creates into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domain throughout not to be able together the quoin which forgets. This kind of climb up work subject does not lie in the simple climb up to describe the scenery, to recite composes a poem in response to one received, they often stayed the author to hold the word will, view reconsidering, I related with the aid of the nature and own thing to the society and the life makes widespread and the deep ponder determination or the unconscious inten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climb up subject classical poetry this culture phenomenon, this article take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common poetry as an example, had the development reaso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the climb up subject and the climb up poetry subject characteristic from our country climb up subject poetry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has made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to the climb up subject classical poetry.

Key word:Classicalpoetry,climb up, subject, psychology

“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的文人反复吟咏描写。从汉代王粲的文赋《登楼赋》到三国魏曹植的《杂诗》(高台多悲风)再到南北朝时期频频出现的沿用汉代铙歌十八曲旧题的《临高台》,登高题材作品渐渐增多。可以说,“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在文人情感和文人创作中一定程度上已经具有一种“情结化”的倾向。登高作品的写作成为文学创作领域一块从不被遗忘的角落。登高题材的诗歌也作为一块

传统的文学阵地,占据了古典文学的重要一隅并逐步走向成熟。以唐为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如《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凤凰台》、《乐游原》、《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登安定城楼》、《登柳州城楼》等大量的登高诗作的著名篇什。特别是杜甫的七律《登高》,在艺术上更是达到了律诗高峰的境地。显而易见的是,这类登高诗歌的主题不在于简简单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它们往往寄寓了作者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换句话说,登高题材诗歌作品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寄寓着一个沉重的“登高”主题。或是游子思乡,或是思妇怀人,或是壮士悲歌,或是文士不遇,然而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主题的一个共同特征。为进一步了解“登高”主题古典诗歌这一文学现象,笔者以古典文学中的常见诗词为例,从我国“登高”主题诗歌产生发展的原因、登高心理与“登高”主题及“登高”诗歌主题的特点等几个方面对“登高”主题古典诗歌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 “登高”诗歌产生发展原因概述

从文学创作角度讲,寂寞投阁的书斋生活显然是有悖于登高题材作品的创作规律的。闭塞的书斋生活显然写不出登高之作。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认为:“受道家重返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文学家喜欢以自然为题材。”历代以来,登山观海、流连山水,是文人大夫们热衷的一种陶冶性情的方式。这也为登高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然而几千年儒家正统思想统治下,传统文学又始终难以摆脱儒家学说的影响,如传统文学的“重性情”。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尚书》有“诗言志”之说,这对我国传统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认为文学要讲求表达性情和体现性情。受其影响,我国传统文学十分讲究载道传情,而非一味的专情于山水,空泛地清谈。况且,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文人肩负着沉重严肃的文人使命。那种“入世”干政,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未曾稍怠。登高诗歌中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文人学士们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匡国无门之怨的。在这些重返自然、重性情、入世干政思想影响下,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的“登高”主题文学作品的产生便更容易理解了。正如学者韦政通说的那样:“中国传统中第一流的文学,不是纯粹写景的山水文学、自然文学,而是融情于自然山水之中,情景交感的性情文学。”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不歌而咏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艺文志》)以及“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能赋”在古代被认为是大夫必须具备的才能之一。其大概意思是指君子登高见广,要能赋诗叙述其感受。《韩诗外传卷七》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古人对大夫的要求标准及“圣人”之口的训导,对受儒家传统思想强力影响和具有保守性、尚古性特征的古代文人登高吟咏的风气无疑是一个强大的思想支持和观念诱因。它大大刺激了文人的神经,使他们纷纷追求和仿效,登高而赋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而后世文学理论著作,对登高之旨更是作了一番又一番理论上的论述,进一步发扬和推广了登高而赋、登高而咏的人文传统,也更加激发了文人登高而赋的信念和兴趣。例如,刘勰就认为:“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谢榛在《诗家直说》卷四也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登高,既能明雅乎义,又能巧丽于词;登高,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于文人来说这是种多么大的诱惑,是明了而无庸赘言的。这就构成“登高”主题作品纷纷出现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九”登高之作一直以来在“登高”题材文学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各地流传着的许多关于重阳的风俗中,最具共性者之一就是重阳登高风俗。重阳登高的风俗古已有之,源源流长。一般认为它始于汉代。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记载:“三月上巳,九月重阳,

诗歌鉴赏
高台望远诗句(二)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模拟题

一、海淀区二模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

③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高台望远诗句】

参考答案:

12.①(2分)送别 杨柳(2分)

②(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③(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

二、西城区二模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分)

西江月 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古人,故而问候湖边的春色。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游的感慨。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了东风的强劲。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给人轻柔之感。

(2)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4分)

(3)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1)C (2)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 (3)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期间;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的怡然情感相融。

三、东城二模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分)

临高台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 高 台

沈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

(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度,具体说明。(3分)

参考答案:(1)AE(2)答案示例: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去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3)答案示例一:萧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示例二:萧诗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

四、宣武二模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10分)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①。沙上并禽②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①后期:日后的约会。记省:记得清楚。

②并禽:成双的鸟,鸳鸯之类。

(1)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 ”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1分)

(2)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3)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高台望远诗句】

(2)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

(3)(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

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五、崇文二模

12.读下面两首小令,完成①—③题。(10分)

四块玉 闲适①

关汉卿

旧酒投②,新醅泼③,老瓦盆④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亩⑤耕,东山卧⑥,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注释】①《四块玉·闲适》是一组小令,共四首,以上选的是第二首和第四首。②投:再酿之酒。③醅(pēi)泼:未滤过的再酿酒。④老瓦盆:粗陋的盛酒器。⑤南亩:语见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⑥东山卧:用晋代谢安隐居东山的典故。 ①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所选第一首小令,写作者和友人喝酒、吟诗、欢宴的场景,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脱俗。

B.所选第二首小令中的“他”,不是单指某一人,而是指像陶渊明、谢安这一类的贤达人士。

C.小令题为“闲适”,但并无消极情绪,在闲情中表达的是洁身自爱、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美好情操。

D.作者用“争什么!”反问一句,其力量决不亚于慷慨激昂的作品,同样表现了作者傲岸的气骨和倔强的个性。

②作者在《窦娥冤》中大呼“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而在《四块玉·闲适》中却道“贤的是他,愚的是我”。这两处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③王国维评价关汉卿的戏曲语言“字字本色”。明代评论家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人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请从上在面第一首小令中任选一句,具体分析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3分)

参考答案:

①B 评分:3分

②前者直抒胸臆(直接呼告),后者以退为进(反讽、正话反说);(前者)对颠倒黑白的社会现实的愤嫉;(后者)对官场的厌倦、蔑视和憎恨,对清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③“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和山僧野叟凑菜肴欢宴的景象,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真切,自然,通俗易懂,表现了作者不俯仰随俗,追求安闲自适生活的志趣。

六、丰台二模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10分)

行香子(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故人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杉、与拂红尘。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释: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杭州郊游。

①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13分) ( )

【高台望远诗句】

A.“梅雪飘裙”,梅花似雪,飘沾衣裙。

B.“处处消魂”,无论何处,伤心断魂。

C.“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诗人游览过的名胜。

D.“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诗人欣赏过的美景。

答:

②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达效果。(3分)

答:

③说说这首小词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感?(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3分)B

②(3分)答案示例:这是留在诗人记忆中的杭州美景,借以抒发对美景的热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紧承前文的“何人”“相忆”,这里巧用景物作了形象的回答,使“何人”落到了实处,使情感有了附丽,别说那里的好友了,就连美景也在思念自己;看似句句写景,实则字字含情。

③(4分)答案示例:本词抒发了对友人的珍重思念之情以及对自己美景的热爱之情。本词既追念了与友人“携手江村”共赏美景、吟咏酬唱的欢乐情景,又抒写了“故人不见”,即分别以后的相忆相思;从而具体抒写出挚热的真情。

盘点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用法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高台望远诗句】

(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喝斥他是谁。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三、乎

(一)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三)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乃

(一)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高台望远诗句】

(二)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高台望远诗句(三)

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13年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必考题

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关于兰花的诗句
高台望远诗句(四)

1、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唐·唐彦谦<兰>

2、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关于兰花的诗句。——明·徐渭<水墨兰花>

3、远与村桥接,深春积雨时。兰芳人未捋,花发蝶先知。草密封闲径,林疏露短篱。别来锄久废,身老恨归迟。——宋·释文兆<幽兰>

4、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明·董其昌<兰>

5、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关于兰花的诗句。平易堂中无个事,一枝相对吐清香。——宋·刘宰<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一

6、幽兰花,在空山,美人爱之不可见,7、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元·余同麓<咏兰>

8、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唐·崔涂<幽兰>

9、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朱德<咏兰>

10、新妆才罢采兰时,忽见同心吐一枝。珍重天公裁剪意,妆成敛拜喜盈眉。——清·钱谦益<咏同心兰四绝句>

11、楚芳有幽姿,采采倏盈把。馨香满襟袖,欲寄同心者。道远不可求,余怀为谁写。佩服林下游,自爱逸而野。——<采兰吟>

12、无边蕙草袅春烟,谷雨山中叫杜鹃。多少朱门贵公子,何人消受静中缘。——<兰>明董其昌

13、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清·郑板桥<高山幽兰>

14、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唐·王勃<春庄>

15、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明·陈继儒<王楚玉画兰>

16、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韩愈<幽兰操>

17、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清·郑燮<题画兰>

18、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明·薛网<兰花>

19、石言曾非石上生,名兰乃是兰之类。疗疴炎帝与书功,纫佩楚臣空有意。——宋·梅尧臣<石兰>

20、燕泥欲坠湿凝香,楚畹经过小蝶忙。如向东家入幽梦,尽教芳意着新妆。懊恨幽兰强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明·李日华<兰花二首>

21、虚室重招寻,忘言契断金。英浮汉家酒,雪丽楚王琴。广殿清香发,高台远吹吟。河汾应擢秀,谁肯访山阴。——唐·李峤<兰>

22、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唐·唐彦谦<兰>

23、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白居易<题令狐家木兰花>

24、鶗鴃潜消百草芳,清芬散逐楚风扬。洛阳姚魏空增价,愧死喦隈有国香。——宋·刘宰<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三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401204.html

    上一篇:赖得住寂寞

    下一篇:论语八则满足

    【高台望远诗句】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