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新加坡移民】
《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描写真挚爱情的现代诗歌(一)
总 目 录
论文正文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5)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6)
1、大胆浪漫„„„„„„„„„„„„„„„„„„„„„„„„„(6)
2、真挚细腻„„„„„„„„„„„„„„„„„„„„„„„„„(7)
(二)热烈地渴求爱情„„„„„„„„„„„„„„„„„„„„„(8)
(三)执着地坚守爱情„„„„„„„„„„„„„„„„„„„„„(10)
(四)勇敢地捍卫爱情„„„„„„„„„„„„„„„„„„„„„(12)
(五)理智地对待爱情„„„„„„„„„„„„„„„„„„„„„(14)
二、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15)
(一)爱情可贵,信仰价高„„„„„„„„„„„„„„„„„„„(16)
(二)不图暂时拥有,但愿天长地久„„„„„„„„„„„„„„„(17)
1、要含蓄典雅,不能卿卿我我„„„„„„„„„„„„„„„„„(17)
2、要专一忠贞,不能朝秦暮楚„„„„„„„„„„„„„„„„„(17)
(三)自尊自爱,保持理智„„„„„„„„„„„„„„„„„„„(18) 参考文献„„„„„„„„„„„„„„„„„„„„„„„„„„„„(19) 谢 辞„„„„„„„„„„„„„„„„„„„„„„„„„„„„(20)
附录
1. 任务书„„„„„„„„„„„„„„„„„„„„„„„„„„„„(21)
2. 中期检查报告„„„„„„„„„„„„„„„„„„„„„„„„„(22)
3. 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24)
4. 结题报告„„„„„„„„„„„„„„„„„„„„„„„„„„„(25)
5. 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26)
6. 答辩过程记录„„„„„„„„„„„„„„„„„„„„„„„„„(28)
从《诗经》婚恋诗看周代女性的爱情观
摘 要:婚姻是历来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我国最早的婚恋诗汇集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此类婚恋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了古代女性对唯美爱情的执着追求,其内容或是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或是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或是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或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还有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等。这些诗描绘了古代女子或精彩或悲情的爱情故事,以及她们或幸福或悲凉的婚姻生活。通过贴近人们生活的这种直白的描写,给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人们尤其是女性对待感情生活的纯真、朴实、热烈,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大胆追求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本文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分析,探讨周代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现在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诗经;婚恋诗;女性;爱情观;思想内容
目 录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5)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6)
1、大胆浪漫„„„„„„„„„„„„„„„„„„„„„„„„„(6)
2、真挚细腻„„„„„„„„„„„„„„„„„„„„„„„„„(7)
(二)热烈地渴求爱情„„„„„„„„„„„„„„„„„„„„„(8)
(三)执着地坚守爱情„„„„„„„„„„„„„„„„„„„„„(10)
(四)勇敢地捍卫爱情„„„„„„„„„„„„„„„„„„„„„(12)
(五)理智地对待爱情„„„„„„„„„„„„„„„„„„„„„(14)
二、周代女性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15)
(一)爱情可贵,信仰价高„„„„„„„„„„„„„„„„„„„(16)
(二)不图暂时拥有,但愿天长地久„„„„„„„„„„„„„„„(17)
1、要含蓄典雅,不能卿卿我我„„„„„„„„„„„„„„„„„(17)
2、要专一忠贞,不能朝秦暮楚„„„„„„„„„„„„„„„„„(17)
(三)自尊自爱,保持理智„„„„„„„„„„„„„„„„„„„(18) 参考文献„„„„„„„„„„„„„„„„„„„„„„„„„„„„(19) 谢 辞„„„„„„„„„„„„„„„„„„„„„„„„„„„„(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它主要反映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从内容来看,《诗经》反映的面十分广泛,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也十分深刻。有涉及奴隶主对奴隶压迫剥削和奴隶悲惨处境的,
如《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作品;有批判无休止的兵役、徭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如《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作品;还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欢乐和痛苦的,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卫风·氓》等等。爱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爱情主题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中国历代的民间文学,爱情主题往往十分突出。《诗经》中最耀眼的、最有价值的、最受后人青睐的就是《国风》中的爱情作品,《国风》中有大量篇目是写婚姻爱情的,涉及到爱情、婚姻的各个层面。总之,爱情主题的作品是《诗经》的精华。而在爱情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便是女性,女性有其特有的细腻、敏感、大胆、坚定、执着,在婚姻爱情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爱情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捕捉的闪亮元素。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爱情为主题的篇章更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诗经》的精华在《国风》,《国风》中又以描写爱情、婚姻为主题的“婚恋诗”最为精彩动人。在《国风》160篇作品中,有52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此外还有许多以家庭婚姻为题材的诗歌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爱情内容[1]。对《诗经》中的爱情诗进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女子纯正、健康的爱情观,对现代女性也有很好的启示,可以让我们领略到爱情的真谛所在,对爱情有更理性的认识和更高尚的理解。
一、《诗经》中周代女性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婚恋诗是我国爱情文学的滥觞,对人类最为普遍的情感的描述与抒发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为后人展现出古代人民多姿多彩的爱情婚姻生活。《诗经》中写爱情婚姻问题,突出女性对爱情大胆追求的诗,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点内容:歌唱男女的相悦之情;抒发男女的漫漫相思;描述幽会的动人情景;体现追求爱情的反抗精神;以及嗟叹弃妇的不幸遭遇。可以将其简要概括为:爱河初涉;漫漫相思;甜蜜约会;为爱反抗;悲伤怨歌。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女子对待爱情的态度,简单概括为五个方面:大胆地追求爱情;热烈地渴求爱情;勇敢地捍卫爱情;执着地坚守爱情;以及理智地对待爱情。
(一)大胆地追求爱情
《诗经》主要反映的是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当时原始性文化自由发展,人们的感情尚未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追求爱情婚姻的追求上显得更加自由、热烈、浪漫。《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大都描写男女从互相爱慕慢慢发展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表达出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和人们朴素纯洁的爱情观。歌唱男女相悦之情的婚恋诗多表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热烈率真的追求,同时也不忘体现男女主人公细腻真挚的感情。比如《周南·关雎》、《郑风·狡童》以及《郑风·子矜》,这几首诗就体现出了大胆浪漫和真挚细腻两个方面,表现出了周代女子对待爱情时表现出的大胆、真诚。
1、大胆浪漫
男子见到好姑娘怦然心动,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感情冲动。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此类事分成两小类:一类是男对女的爱慕和追求,另一类是女对男的倾心和思念。
先看第一小类。以《周南·关雎》为例做以说明。首篇《周南·关雎》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情歌之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于这首诗,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诗序》以及朱熹《诗集传》说这首诗歌咏的是“后妃之德”。而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认为“《关雎》,女子采荇菜于河
[2]滨,君子见而悦之。”笔者偏向于闻一多的解释,认为这是一首青年男子表达
对淑女爱慕之情的恋歌。诗中河畔采荇的“窈窕淑女”心善貌美,引起一位男子的爱慕之情,并从一见钟情发展到一往情深,“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男子沉迷其中,醒着睡着都不能自拔,情感发展至最深处“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男主人公夜夜思念。可是姑娘却还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导致君子“求之不得”。而这位聪明的男子采取了一种积极乐观的解脱方法——想象那种求而得之的欢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出于男主人公的想象,他希望将来能和自己的心上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友之”“乐之”他幻想着一旦追求到这位“窈窕淑女”,将会千方百计让她高兴快乐。这首诗的感情热烈率真,基调健康积极。孔子曾赞
[3]之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再看第二小类。以《郑风·狡童》和《郑风·子矜》来探究姑娘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恋爱有甜蜜有快乐, 但也有痛苦与烦恼。《郑风·狡童》真实地表达了一个女子与情人怄气时的痛苦心情。“彼狡童兮, 不与我言兮。唯子之故, 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 不与我食兮, 唯子之故, 使我不能息兮。”[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女子在与自己相恋的男子产生矛盾后, 由于男子不与她说话, 不和她一起吃饭, 使得她食不甘味, 夜不成寐, 度日如年的情景。虽然我们不得而知他们为何而产生矛盾, 但从女子的焦灼和痛苦中, 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她对男子的感情是多么强烈而深厚, 以至于不能自拔。
与《狡童》中女孩的率直相比, 《郑风·子矜》中的女主人公在表达得不到男子信息, 见不着面的烦恼时, 则多了一份女孩的矜持。“青青子矜, 悠悠我心。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5]虽然她那么想给他送去消息, 那么想去与他相会, 但是她却不愿采取主动, 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埋怨着她粗心的情郎。“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又爱又恨的表情仿佛就在眼前。《子矜》中的女孩虽然不满情人的冷落, 但她仍然在心急如焚、度日如年地等待, 虽然也责怪男子的用情不深, 但却不曾想过要与他分手。相比之下《郑风·褰裳》中的女子则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与好耐心, 她生气而且不耐烦地宣布:“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子不我思, 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对于男子对她的冷落, 她的不满已经演变成为最后通牒: 如果你心中还有我, 就赶紧过河来找我, 如果你心中没有我, 难道就没有别的人了吗? 她那泼辣而率真的性格跃然纸上, 这肯定是一个风风火火, 爽快而且自信的姑娘。
2、真挚细腻
古代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困乏,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丰富多彩的,表达感情的方式也不是如出一辙,不同于面所介绍的那种热烈率真,《郑风·出其东门》就采用一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表现人们内心细腻真挚的情感。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窝思存。缟衣綦巾,聊我乐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窝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纯洁专注的爱情。诗中用“如云”、“如荼”写出了城外女子多
且美的情形。这样简单的描写便让读者由云由荼产生联想,云和荼花使人想到女子的轻盈素雅,又充满活力。这首诗的妙处也就正在于诗人在对这些如云如荼的美丽女子的赞美中,表达出了男主人公的真挚情感:他爱的仅仅是那个人群中衣着朴素的姑娘。
在《诗经》时代, 恋爱、婚姻方面的种种限制还没有后世那么严格。据《周礼· 媒氏》记载:“ 仲春之月, 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 这可看出, 当时的青年男女在择偶和同居方面还是比较自由的。《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男女自由恋爱的诗篇,无论是描写幽期约会的“ 静女其妹, 侯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 “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卫风·桑中》),还是描写同歌同舞的“叔兮伯兮, 倡予和女”(《郑风· 摔兮》)“ 君子阳阳, 左执簧, 右招我由房”(《王风·君子阳阳》) 以描写别后相思的“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6](《王风采葛》) , “ 未见君子, 忧心钦钦” (《秦风· 晨风》)等,都
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这些诗, 犹如一幅幅爱情风俗画, 真实地展示了我国古代淳朴无邪、自然健康的民风, 也维妙维肖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的纯真感情。
(二)热烈地渴求爱情
情人约会见面,肯定是快乐无比的,二人都沉浸于一种你侬我侬的幸福感之中,《诗经》中涉及这方面的也有不少,看《诗经》中描写约会的欢快、幸福,使得人们对于古代人民的热情浪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深了我们对于古代人民那种自由真挚的向往,尤其是领略到周代女子对待爱情的热烈真挚。下面主要以《召南·摽有梅》《邶风·静女》以及《郑风·溱洧》为例来感受一下《诗经》所传达出的男女对待爱情的那种热烈的感情。
先以《召南·摽有梅》为列来探看姑娘的情感世界。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首诗是一首炙热的情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而又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一位少女苦苦企盼有男子前来向她求婚,姑娘以梅子的成熟、零落,比喻青春易逝,表现了急于寻求伴侣的迫切心情。树上的果实越来越少,姑娘的呼唤也越来越迫切,从“迨其吉兮”告诫对方不要错过好时光,到“迨其今兮”今天正是好时候,到“迨其谓之”我就等你一句话,只要你开口,我就跟你走,姑娘那迫切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追求爱情的自由,和男女平等的社会现象。
再有《召南· 野有死糜》:
野有死康, 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才软, 野有死澡。
白茅纯束, 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使龙也吠,无感我悦兮。
这首诗只写了一对正热恋的青年男女在郊野幽会的情景。诗人抓住了最能体现山乡风俗和人物本色的两件“ 道具”—糜鹿和朴撇进行描写, 精雕细刻出一幅古代山乡的爱情风俗画: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一位年青英俊的猎手向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献上了求爱的礼物—糜鹿和朴才钦。满怀喜悦的少女接过礼物, 把猎手带回家去。她一边走一边叮嘱猎手:你要放轻脚步慢慢走, 不要拉我的裙, 也不要惹起狗叫惊动了家里的人。诗歌的最后一章通过少女的嘱咐, 把男子的憨厚、鲁莽和少女的多情矜持, 刻画得栩栩如生。
《邶风·静女》是地点在“城隅”的约会。笔者认为这大概是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描写真挚爱情的现代诗歌(二)
第三单元 爱的心语
教学目标
一、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真挚美好的情感。
二、学习爱情诗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三、探究诗歌的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的五首诗歌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爱情是人类的永恒情感,这些诗歌通过不同的意象,抒发了现代人对爱情浪漫而深情、缠绵而珍爱的独特感受,体现了高贵而典雅、神圣而优美的情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现代诗歌的抒情技巧和创作风格。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爱情观,学习诗歌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用“爱的心语”作为单元的题目,是因为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通过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爱情是非常个人化、心灵化的。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例如诗人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以“窗”“你的名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这种写法特别具有生命感应的持久性,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
一、体味诗歌的认识价值、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都具有真挚的情感,深情而执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来朗读,体验不同的爱情,体会诗人的情感经历,唤起心灵共鸣,引发对人生和爱情观的思考。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爱情的正确态度,诗人们抒发的真诚而执著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和正确理解。
本单元诗歌具有丰富多样的审美情趣,例如写爱情中苦苦相思的《蛇》,求爱而不得的《预言》《窗》,热烈歌颂爱情的《你的名字》,对传统爱情观“反思”的《神女峰》,无论是成功的爱情,还是失败的爱情,都抒发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和对爱情的尊重,都表现了爱情诗创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传统。爱情的态度首先源自个体价值的独立,彼此尊重,才能携手同步。
二、理解诗歌的抒情方法和风格特点
诗歌是一种抒情文体,爱情诗歌的抒情方式常常是以一定的意象来表达的,采用何种意象又源于诗人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例如冯至的《蛇》是看过一幅黑白线条、口里衔花的蛇的画后有所感悟,一反传统审美中蛇是阴冷的习惯,把蛇比做年轻时代爱情的寂寞心境。《预言》和《窗》几乎就是诗人的一段难忘的爱情经历,《你的名字》写恋爱中的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你的名字”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是心灵中最美妙的音乐,人们常常爱一个人不说出来而在纸上偷偷涂画那个名字。《神女峰》是诗人对爱情观一贯思考的产物,表达了诗人对“人的价值”的关怀。
作为现代爱情诗,这个单元诗歌的风格很有特色,这几位诗人都是现代意识较强的诗人,承传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新诗的某些传统,对抒情气氛的营造,对诗歌意境的重视,以及细腻柔和的抒情风格的追求等等都是中国诗歌注重含蓄蕴藉的体现。同时,也都受到过西方诗歌艺术的影响,比如对意象特别是主观意象的重视,就有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特征。在本单元中有些诗歌体现了中西诗艺的融合,这一点比较突出的是《预言》。在表达方面有直接抒发感情的《你的名字》,间接抒发感情的有:比喻意象的《蛇》,象征意象的《预言》《窗》《神女峰》。
鉴赏诗歌应该注意意象的几个方面,知识短文作了具体说明:一是意象的来源,二是意象的种类,三是意象的选择。在本单元的几首诗当中还需要提及的是意象的组合问题,以及新诗的意象向古典和西方借鉴的问题。
1.意象是一个具有主客体内涵的生命体,意象组合是使这个生命体在诗歌整体结构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发挥、确认和规范的手段。意象组合的实质,是意象的有序化并置,是诗人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构思,根据审美形式规律,将一个个意象进行组接和排列。好的意象组合,应以诗人的情绪或意念为线索,将意象作有机排列,而达到对主题的逼近。当然,意象的组合,应在服从主题表达的前提之下,力求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表现出意象组合的条理性、层次性,是使诗的整体结构获得丰富性体现所必需的。举例说,意象的复沓式组合《你的名字》,意象的对比式组合《窗》,意象的叠加组合《蛇》《预言》。
2.注重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固有的传统。初期白话诗的倡导者胡适也注重“意象”在“诗的具体性”中的作用。现代诗人吸收中外诗歌深致含蓄的特点,把新颖的意象创造视为新诗艺术表现的首要任务。传统意象经过他们的改造,例如冯至笔下的《蛇》、舒婷的《神女峰》都对传统的意象思维进行了颠覆,具有了现代的色彩。现代诗人努力在西方象征派的暗示和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中间找到融合点。“以象征暗示情调”与传统的“意在象外”的意思确有审美的联系,现代诗人这种沟通的努力一直是很自觉的,例如何其芳的《预言》和陈敬容的《窗》。而纪弦的《你的名字》通过名字的意象进行动作性地展开,戏剧化地表达对爱情的赞美和期待。
精读
蛇
整体感知
《蛇》是冯至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抒情诗。古往今来,抒发寂寞之感是诗歌的恒久主题。正如专家所论:“《蛇》所表现的也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然而写得那样不落俗套,那样有色彩。不应该把这首诗的长处仅仅归结为构思的巧妙,而是由于作者青年时期对于‘寂寞’有深切的感受,因而就得到了一个奇异的比喻:它‘静静地没有言语’,像一条蛇。整首诗就是从这样一个想象展开的。”(何其芳《诗歌欣赏》)
我国传统的欣赏习惯,一般对蛇总是怀着厌恶、恐怖的心理。而冯至笔下这“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描写真挚爱情的现代诗歌】
全诗分为三节,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
“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
问题探究
一、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由于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可以充分暗示自己心灵世界的恰切的喻物,这里的“蛇”是诗人采用“远取譬”的手法为单恋的寂寞寻找到的“客观对应物”,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这“蛇”并非“蛇”,而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可以想见,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涵、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何等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因此,“蛇”这一形象喻体不仅被诗人赋予美好的感情,而且它始终成为诗人进行艺术构思和想象的触发物。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是美好的,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喜爱的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内向的、沉思型的美。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蛇》在艺术上的特点,既有中国古典诗歌那种优美的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融入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东西,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在格律形式方面,这首诗注重语言的整饬和内在的音节美,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而又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每节四行,
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另一个特点是感受的深挚和比喻的新颖贴切。象征主义诗人主张摈弃自然主义注重外在描写的方法,要求通过具体物象来感知或喻示抽象观念,并把表达内心作为“最高真实”来追求。这首诗曲折地表现诗人对姑娘思念时异乎寻常的特殊心理。诗人的思念之情被久久地缠绕着,但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静静地没有言语”“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的“蛇”来揭示自己的某种经验。其寂寞而又热烈向往的情感体验正是在冷与热、静与动、梦境与现实的交汇之中细细地表现出来。诗的最后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作比,是诗人审美感觉的快意和喜悦的些许透视。
语言品味
这首诗在词语使用上,注意细微的差别。蛇代表丑陋、凶残、冷漠的形象,可作者用蛇来比喻相思时的寂寞、郁闷、沉默,用“静静地没有言语”,把一种自我咬噬、自我折磨的心态,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这种情感显得更加触目,更具有张力。采用“悚惧”写出人们突然看到蛇时的惊惶、恐惧并且引起厌烦、回避的心理反应。是“乡思”而不是“相思”,诗人使用了谐音这一修辞手法,“乡思”可谐音为“相思”,而作者之所以使用“乡思”,又是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联系的,因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似乎是作者寂寞的心情的替代物“蛇”,“蛇”的“乡思”自然是在“那茂密的草原”。
紧接着,诗人又使用了一个隐喻,将“茂密的草原”比喻为“浓郁的乌丝”。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着“浓郁的乌丝”,像“茂密的草原”,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这也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下一节中还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这些丰富的修辞手法的使用,都很好地向我们暗示出作者想在诗中表达的“寂寞”这一人生体验。作者希望“蛇”能衔来姑娘
的“梦境”,意指自己的感情能与姑娘获得心灵上的感应,至于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在词语的选用上注重情感上的抑与扬、冷与热,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欲扬先抑,欲热先冷,欲浓先淡,从而反衬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涿州人。1921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参加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等人在北京成立沉钟社。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北京孔德学校任教。1930年赴德国攻读文学与哲学,1936年回国,任教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1939年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1941年创作了27首十四行诗,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十四行集》也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196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任所长,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已出版《冯至诗选》。冯至对新诗的贡献之一,是他的叙事诗创作。中国古典诗歌历来缺乏叙事传统,这种背景下,冯至的尝试就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追求。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几首叙事诗,如《帷幔》《蚕马》等被朱自清誉为“堪称独步”。但总体上看,冯至早期创作仍以抒情诗为主,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冯至的诗歌风格(朱自清)
冯至是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发现了诗。民国十四年(1925年)以来,诗才专向抒情方面发展。那里面“理想的爱情”的主题,在中国诗实在是个新的创造,可是对于一般读者不免生疏些。一般读者容易了解经验的爱情,理想的爱情要沉思,不耐沉思的人不免隔一层。后来诗又在感觉方面发展,以敏锐的感觉为抒情的骨子,一般读者只在常识里兜圈子,更不免有隔雾看花之感。抗战以后的诗又回到议论和具体的譬喻,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当然,这时代诗里的议论比较精切,譬喻也比较浑融,比较二十年前进步了,不过趋势还是大体相同的。
另一方面,也有从敏锐的感觉出发,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出精妙的哲理的诗人。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这种体味和大自然的体味并无优劣之分,但确乎是进了一步。我心里想着的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集》。这是冯先生去年一年中的诗,全用十四行体,就是商籁体写成。十四行是外国诗体,从前总觉得这诗体太严密,恐怕不适于中国语言。但近年读了些十四行,觉得似乎已经渐渐圆熟,这诗体还是值得尝试的。
(选自《朱自清全集(2)》,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三、《蛇》的意识流幻示(骆寒超)
“蛇”的冰凉、阴沉、无声的潜行,给予人的只能是恐惧而神秘的感觉联想。冯至在这首诗中,却竟然说“蛇”是“我”忠诚的伙伴!还“潜潜地”向“你”走去,把沉睡中“你”的“梦境衔了来”,这些表现潜在地反映着《蛇》里没有正常人怀春的艳美,而是心灵严重受损者阴郁的病态抒情。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的。想把人郁积的心力发泄于适当的行动就是欲望;人心成为欲望同社会影响的激斗场,而当后者取得了胜利,就会造成欲望的压抑。为了摆脱这种压抑,欲望只得逃入隐意识里躲起来,但它又随时要想乔装一番,通过检查作用而闯到意识中去,以求得满足。可是又毕竟出不去,这时它只有通过求梦或白日梦──幻想来获得满足。于是,这些以具体的意象为标志的梦或白日梦,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以显象代表隐义,就出现了象征。现在对《蛇》要进一步考察的,就是白日梦中一个蛇的显性意
象究竟象征什么意义或者情绪。不妨注意一下诗人写“蛇”对“你”的示爱:“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如果承认梦中的图像都是睡眠中器官状态的象征,梦中的“戏剧化”都是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欲望的,那么《蛇》中这些图像和“戏剧化”表现就可以解释成某种白日梦中性行为的象征,而隐义则是追求超文化的动物本能这一主体怪异情结的泄露。
(选自《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略读
预言
整体感知
《预言》首节如同一支充满柔情的小夜曲,把读者带进一个梦幻般的宁静、温馨、美丽的爱情世界里,引领我们进入诗人美好静谧的梦境。“渐近的足音”暗示着诗人即将和幻想中的“年轻的神”相遇,满怀欣喜之情,可以想象那位神灵的飘忽、美丽,听见她“银铃的歌声”。“年轻的神”可能是诗人梦中的爱人,亦或就是爱神。渴望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的心情,幻想中年轻的神突然莅临现实世界正处于青春期少男的身边,少男又惊又喜,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阵欣喜,一阵心跳。年轻的神是这样美丽、温柔、飘逸,轻盈的脚步如同夜的叹息,银铃般美妙的歌声又似乎熟悉。这里,幻想世界中的神同现实生活中的心上人融为一体,迷离、恍惚,仿佛置身梦幻世界。【描写真挚爱情的现代诗歌】
第二节诗人描绘了“年轻的神”生活的地方,那里是诗人梦中的天国,诗人由青春女神的仪态、绰约风姿肯定她来自美丽温郁的南方:那里有美丽的月色与日光,习习春风吹开百花,多情的燕子痴恋着绿杨。这个梦中的天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能使诗人留下美妙而又朦胧的记忆:“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第三、四、五节写他对“年轻的神”隆重地接待,热烈地倾诉,恳切地挽留,谆谆地告诫,缠绵地依恋,并把她引为知己。当她要执意前往时,他又表示愿与她结伴同行,用忘倦的歌,温暖的手,明亮的眼睛给年轻的神以温暖,以安慰,以勇气和亮光。至此,诗人已将预言中的神人格化了。诗人愿意陪伴她一路同行,“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诗人在最后一节委婉幽怨地诉说了自己的怅惘和眷恋。这一切只是徒劳,她如行云,如轻风,如流水般终于弃他而去了。神悄然而至又悄然而去,空留下无穷的眷恋与惆怅。
《预言》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对爱情由渴望、欣喜到惆怅的心路历程。年轻的神是诗人心中的青春偶像,是爱与美之神。据诗人自述,他在19岁那年的夏天,曾经受到一次爱情风暴的袭击,“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梦中的路》)。这首诗就是诗人经历了爱情风暴后从心灵里流出的真纯的清泉,它倾吐了“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这首诗在构思上十分精致,一个序曲,一个尾声与中间的四个乐章组合成一首优美的梦幻交响曲。中间的四个乐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同首尾两章有着内在的联系,开头意外的惊喜与末尾无尽的惆怅自然呼应,留下余韵无穷。
问题探究
一、“年轻的神”是什么的化身与象征?
《预言》运用了女性特征的象征性意象,描绘了一位来自“温郁的南方”,有着“银铃的歌声”的“年轻的神”。《预言》中把爱情拟为“年轻的神”,“我”热切地盼望她来临表露爱恋,可她却“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消失了骄傲的足音,空留下“我”之感叹与失望。这种爱尽管略显飘渺,却也是一首真挚炽热的向往的梦之歌。
这首诗要表达的显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留恋,更深一层说,诗人是在通过这一与爱情失之交臂、得而复失的故事,传达一种对于流逝的青春与时间的惆怅和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的神”又象征着必将到来又定会离去的青春。终于,青春的足音走近又消失,时间的
关于爱情的现代诗
描写真挚爱情的现代诗歌(三)
1、《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2、《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 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描写真挚爱情的现代诗歌】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3、《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 头白了, 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 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 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者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 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4、《画廊里的美少女》
有蔬菜的静物画和注视它的你, 那么地静。 那静物画中的种种色彩以其自身存在的强度震颤。 假如没有光它们又能怎样? 陌生人, 我喜欢你如此静静地站立在你携带着的光的强度里。
5、《插曲的尾声》
爱情的光圈那时罩在你, 亲爱的,和我中间。 再也找不到当初让我们紧紧相依的地方, 当时看见我们相爱相聚的地方已经空空荡荡。 那些花朵和芬芳的空气, 他们此时会不会想起我们的来临? 那些夜鸟会不会尖声鸣叫, 发现我们曾经在这里流连? 虽然我们有过炽热的誓言虽然我们有过忘怀的欢乐, 可狂欢的极限之后苦难在今天判决。 深深的创伤; 没有呻吟:破声而笑; 但又倔强地忍耐; 这条爱情的道路,比顽石还要坚硬。
6、《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7、《独白》
在剥蚀的廊柱之下, 在梦和虚无之间, 你的名字的声音穿插进我不眠的钟点。 你那浅红的长发, 是夏日的闪电, 以甜蜜的强暴的力量起伏于黑夜的脊背。 梦里的黑暗的流水在废墟间涌淌, 从虚无中构成了你: 痛苦的发辫,已经遗忘。 夜色中湿润的岸边, 横陈着拍击着一片梦游里的海洋, 一无所见。
8、《再别康桥》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9、《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
我的心灵和我的一切我都愿你拿去, 只求你给我留下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在我的身上没有不曾被你征服的东西。 你夺去了它的生命, 也就将它的死亡携去, 如果我还须失掉什么, 但愿你将我带去, 只求你给我留下一双眼睛, 让我能看到你。
10、《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
在黎明的招呼中苏醒, 在因太阳的吻而繁华的地上, 它唱出了美妙的歌声。 我的爱情并不是可爱的园地, 有白鸽在安静的湖上浮游, 向着那映在水中的月光, 它的雪白的颈子尽在点头。 我的爱情并不是安乐的家, 像是一个花园, 弥漫着和平, 里面是幸福, 母亲似的住着, 生下了仙女:美丽的欢欣。 我的爱情却是荒凉的森林; 其中是嫉妒, 像强盗一样, 它的手里拿着剑:是绝望, 每一刺又都是残酷的死亡。
11、《紧紧地结合》
我生长起来只是为了你。 砍下我吧, 我这棵合欢树需要你这般殷勤。 我长成了一朵鲜花只是为了你。 剪下我吧, 我这株百合不知是含苞待放, 还是长成了花朵。 我是碧波一泓也是为了你。 饮下我吧, 连水晶都忌妒我的水儿是那么清莹。 我长出了翅膀也是为了你。 猎取我吧, 我是那灯蛾围绕着你的激情烈火翩翩飞翔。 为了你, 我甘愿受苦你的爱情损伤了我, 而又使我甘甜! 斧头和猎网也使我幸福剪刀和渴饮也使我喜欢! 倾全身的血液奉献给你, 我的爱人。 这血凝成鲜红的伤疤什么钮扣也比不上它美, 有什么首饰能比它漂亮? 我把七根骨刺别在头发上以此代替水晶发卡。
形容爱情的现代诗
描写真挚爱情的现代诗歌(四)
描写爱情的现代诗
描写真挚爱情的现代诗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