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马来西亚移民】
《最好听的句子》
好听有意义的句子 第一篇
最好听的句子
你当我是个风筝,要不把我放了,要不然收好带回家,别用一条看不见的情思拴着我,让我心伤。 你认识我时,我不认识你;你喜欢我时,我认识你;你爱上我时,我喜欢你;你离开我时,我爱上你。
请叫我傻瓜,而不是一个任由人摆布的地瓜
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如果爱上,就不要轻易放过机会。莽撞,可能使你后悔一阵子;怯懦,却可能使你后悔一辈子。
如果有一天,不再喜欢你了,我的生活会不会又像从前那样堕落,颓废,我不想再要那样的生活,所以,在我还没有放弃你之前,请你,至少要喜欢上我。
如果最美好的早已留在心中,只会对其他的选择视而不见
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永恒。如果它流动,它就流走;如果它存著,它就干涸;如果它生长,它就慢慢凋零。
世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
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却并不多。
所谓记忆,就是因为要保存住“喜欢”才奢侈的存在吧
为什么要那么痛苦地忘记一个人,时间自然会使你忘记。如果时间不可以让你忘记不应该记住的人,我们失去的岁月又有甚么意义?
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
喜欢一个人,是不会有痛苦的。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要轻易说爱,许下的承诺就是欠下的债!
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真的,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暗恋是成功的哑剧,说出来后,就是悲剧。
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等你离开,我才发现心里没有你会空虚,而你的心里却有另一个她了。
地球上两个人相遇不容易虽不能和你在一起但我仍感激。
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不曾向人提起的故事悲伤的快乐的。
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海。
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
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如果青春平淡一点,如果我没有遇到你们,我们会不会就不会有那么多故事。
我爱她她爱他爱情简直就是一场玩笑却不是所有人都承担起结局。
我们的人生就像漂流瓶,在茫茫人海漫无目的的漂流,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彼岸。 我们说好要一辈子在一起,开始现在你在哪里?
我想着我曾经的过去回忆着那些逝去的美丽。
我站在灰暗的天空向上張望,那裏已經沒有你的微笑。
我只想在我最單純最開心的17歲認認真真喜歡一個人而已,就這麽簡單.
我終於明白,自由的背後,是無限感傷```````
習慣了一個人的早餐,一個人開始新的一天,沒有不確定,沒有無奈。因為沒有期待。 喜歡就是在一起時感覺愉快,愛,是時刻想在一起,即使不愉快.
夏風輕輕吹過。記住的。遺忘了。
好听的伤感句子
最好听的句子
最好听的伤感句子
《好听唯美的语句 没忘掉为你圆的慌》
好听有意义的句子 第二篇
1、忘掉感伤,忘掉为你圆的慌。
2、爱情不过是一个充满奇幻的谎言,它在等着你一点一点的揭发。【好听有意义的句子】
3、爱情成了一种患得患失的迷惑,尤其是接近尾声时,更加难以把握
4、被误会没关系,我有做坏人的勇气。
5、不是不敢回头看,只是不想让自己太难堪。
6、茶喝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轻风。
7、弹一曲离殇,奏一段悲凉。
8、踮起脚尖,我们就能离幸福更近一点吗?
9、读你会读到白发苍苍;等你会等到地老天荒。
10、房子,那是一个温暖的家,而不是豪华的奢侈。
11、给你最简单的温柔,最放肆的幸福。
12、记忆的时光机,岁月没有了青春的色彩,情感没有了思念的力量。
13、静沉落花,捧起一世哀愁。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经典语句请关注:非主流唯美语句 超感人的语句 好听唯美的语句 没忘掉为你圆的慌(2)
14、就算我身体不好,但是把你弄翻还是可以的。
15、慢慢的才发现,为自己活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16、那苍白的烟头,再也吸不回昨天的你。
17、男人只说三分话,留得七分打天下
18、你是巴黎的风景,我值得拥有。唯美的句子
19、如果你一次次伤我,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你跪着求我。
20、如果有一天,你说想我了,那我会对你说:晚了。
21、上课想下课,下课想放学,放学想回家,回家想上网,上网想睡觉,挺纠结的人生。
22、上一刻爱旳轰轰烈烈,下一刻恨旳刻骨铭心。
23、时间让我的生活变得愈加平淡,没有激情,没有欢乐,没有兴奋。
24、没接触过,也不要太了解。没法给出有意义的建议。
25、我的泪变成雨,也舍不得淋湿你。
26、我的心会一碰就碎,只有你才能给我一丝欣慰。
感谢欣赏本文,更多经典语句请关注:非主流唯美语句 超感人的语句
好听唯美的语句 没忘掉为你圆的慌
27、我喜欢听音乐,总是单曲轮回,听到厌烦,然后再删掉。
28、我想变成太阳,暖暖的照耀着你。
29、想要的生活非常简单,追寻它的道路却始终迂回翻覆。
30、笑得没心没肺,哭的撕心裂肺。
31、遥不可及的想触手可及,唾手可及的毫无顾忌,
32、一起踏过了几座春秋,领悟了爱不是追逐占有。
33、英语不及格?正常!我们都是中国人。
34、有首歌这样唱相爱的人不受伤,有句话这样讲相守的人不能忘。
35、遇见你的瞬间,就是空白的偶然!
36、再给我点勇气,我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37、总有那么多的话无法向人诉说,喜欢用文字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凤卓 《王小波杂文话语的时代意义》》
好听有意义的句子 第三篇
王小波杂文话语的时代意义
凤 卓
(巢湖学院 安徽〃巢湖 238000)
摘 要:王小波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通过话语理论与文化、政治、实践三个角度进行整合性的剖析,对王小波杂文话语的时代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对其独具的话语特色进行详尽的解析。
关键词:《沉默的大多数》 文化 政治 实践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in Wang Xiaobo’s Essay Discourse
FENG Zhuo
(Chaohu College Anhui·Chaohu 238000)
Abstract:Wang Xiaobo's Miscellaneous Works Silent Majority, analyzing of the integrated through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and three perspectives such as culture, politics, practice. Tentatively exploring on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in Wang Xiaobo’s essay discourse. Detailed analyzing on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ourse.
Key words: Silent Majority; Culture; Politics; Practice
评论界以为,王小波的猝死成就了他的文学,李银河和媒体的炒作也成就了他,笔者却坚信正是90年代社会转型成就了他。王小波是那个时代的不幸,却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事,“王小波热”作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突破点正是在于他的杂文作品引起的巨大反响。今天看来,王小波的杂文话语依然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对于王小波,这么一位“非主流”作家的祭祀始终是热闹非凡的。一周年祭,五周年祭,十周年祭,这些民间有组织的自觉纪念活动,一直备受媒体的青睐。但是,一个作家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主要还是取决于其作品本身。
90年代以来的中国学术界,有一个词语越来越受到关注,那就是“话语(discourse)”一词。“话语是由陈述组成的,陈述是话语的单位,是话语的原子,陈述之于话语,就象句子之于本文。话语就是一些陈述群。”[1]147话语不仅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和媒介,它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经验和智
[1]33慧的宝库,“为什么这个话语不可能成为另一个话语,它究竟在什么方面排斥其他话语,以及在其他话语之中、同其他话语相比,它是怎样占据任何其他一种话语都无法占据的位置?”福柯认为其原
因在于:“在任何特定的场域中都有一套特定的话语形成机制,使得该说的东西得到明确的言说,而不该说的东西则严格地受到排斥。结果导致一种话语的产生,必然以牺牲和剥夺其他的知识话语的资格为代价。”[2]220一种话语形式一旦形成,它便拥有了一套特定的话语形成机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场域,从而极力排斥其他话语。简言之,话语即权力,权力即话语。
笔者通过研究王小波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从文化、政治、实践三个角度剖析,试图阐释其杂文话语的时代意义,以期为更全面地认识他杂文的时代意义提供依据。
一、文化上——高举“自由”这面现代性旗帜
9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社会、文化进入大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空间逐渐走向多元化,在市场、传媒、话语等各种权力的缝隙之间,知识分子个体从各自的社会政治立场、思想学术背景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口号、主张:保守主义、人文精神、民族主义、激进主义、自由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反思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命运。这些喧哗的“主义”“思潮”为争夺话语权,难免不发生或激烈或平和的交锋。
王小波注定是与自由、自由主义紧密相连的,他用短暂的一生给世间留下一笔丰硕的遗产,阐述了一位纯粹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王小波杂文话语里永恒的主题,就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王小波是“在经历过思想浩劫的国度里硕果仅存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结晶”
[3]1,“人们喜欢王小波,首先是喜【好听有意义的句子】
欢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4]。自古而然,中国并没有思想自由、话语自由的历史传统和社会背景,知识分子始终是国家权威话语、政治话语的阐述者、附庸者。自康梁变法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包括胡适这样鼓吹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也没有真正认识、理解与西方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包蕴着科学、理性、智慧、天赋人权、个人本位、个人意志自由与人格独立这样一些内涵的自由主义”,而是刻意地欲借“自由主义”设计出一套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改革方案。
更可悲的是,随着“救亡图存”革命时代的到来,自由主义作为“反动”阵营被逐渐瓦解,以至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在随后的思想改造和“反右”等政治斗争中,几乎所有自由主义者都清除了自由信念,接受了革命理想主义信念,直到1989年前后自由主义才又“小心翼翼”地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90年代,在中国大陆,自由主义终于重新拂去历史的尘封,虽然意识形态的紧张氛围有所缓和,但文学创作依然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主流的影响。王小波却早以自由灵性的写作姿态,大胆自由的独立创作,勇于做一只摆脱体制束缚的“特立独行的猪”,在杂文里他大胆地提出:“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3]43[5]
王小波不是中国90年代自由主义第一人,他却是有意识地自觉争夺话语主动权“自由派”第一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王小波给刘晓阳发的人生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不妨看作是他关于“自由”的最后宣言:“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一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语,无疑表明了一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灵魂的本真。
在王小波的杂文里,看不到高深晦涩的自由主义学理和系统的思想见解,他通过简洁明了的话语传达着一个自由主义者的批判立场:“他第一次以文学作品呈现:一个自由主义的韧性风格,这一风格不仅对文学有益,对从事学术思想者而言,也是一副适时的清凉剂。不能要求人们都向王小波看齐,但是王小波的生存方式至少能提醒人,自由主义不仅仅是一套内治严密的学理,还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态度。”王小波的杂文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的杂文或许“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群体的声音,代表了自由知识分子在90年代最有力最正确的方向”。 [8][7][6]442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话
二、政治上——颠覆主流话语秩序,还原历史本身
历史是什么?事实又是如何?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还是他者的叙述,如报纸,书籍,谈话等。了解历史,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借助统治者以最终胜利者的立场选择和编篡的历史材料,如历来的钦定正史。另一种是通过野史传说,民歌民谣,家族谱系,个人回忆录等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因此,历史的话语权历来为官方(主流话语)所把持,任何历史都不是预先存在的,它始终处于权力网里,只有通过权力话语的阐释才得以反映。
王小波是90年代的异端,他的杂文明显区别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知识分子。可以说,王小波始终站在局外,挟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观察着中国的政治历史,在杂文中表现为:对主流话语秩序的颠覆,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所以,“如果可以说王小波成就了某种‘历史’写作,那么它不仅关乎于文革的历史,或中国历史,而且关乎于历史本身”。他把世界划分为“阳”(话语)和“阴”(沉默)两个世界,“这个世界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阴的一面”
光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 [3]13[3]8[10][9]。他认为,“世界不王小波的杂文,对“阴阳”的界定大体可分为如此两类关键词,“阳界”:愚昧、专制、强权、无智无性无趣、乌托邦、伦理、思想牢笼、话语圈、强势群体,它是话语权的世界,这里到处都是权力的争夺。“阴界”:自由、理性、有智有性有趣、科学、民主、人的尊严、沉默、参差多态、弱势群体,它是沉默的世界,由被遮蔽的许多个体组成。
王小波以为,从50年代开始,主流话语就一直在疯狂:既鼓吹过亩产30万吨钢,也炸过精神原子弹,说得不好听,它就是一座声名狼籍的疯人院。
[3] 15在云南当知青,有一天去集市买东西,“我身
上带的钱少了,搁下的钱不怎么够。那位傣族老太太——用当地的话来说,叫做蔑巴——就大呼小叫地追了过来,朝我大喝一声:不行啦!思想啦!斗私批修啦„„在当时,‘思想’这种状态成了‘害臊’.........
的同义语。”[3]165荒谬的权力话语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无孔不入地掺入,人们在主流“话语圈”影响下,自觉地对“文革话语”进行模仿。90年代在北方某城市,王小波曾见到一批耍猴人,锣鼓一响,耍猴人便开始训话,他们也用杨秀清的口吻说:“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满足大家的精神需......................求,现在给大家耍场猴戏。”.[3]76他听后反感至极,可又不能走开,因为走开就意味着“破坏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可见,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权力话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控制较前已大大削弱,但从美国留学归国的王小波,还是从街头耍猴人一番脱口而出的话看出了些许“文革遗风”。
诚然,“对历史的理解,标志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风尚和意识。过去的历史,不在于它已经过去,而在于怎样理解过去。对人而言,过去不仅过去了,而且现在仍然存在”[11]。笔者认为,王小波正是通过自己亲历的生活及经验,对特定历史时代的思考与反省,打破时代的局限性,深入到历史的本来面目。他完全不愿作政治话语的“传话筒”,而是独立地观察、思考文革及中国过往历史,将传统意义上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解构为“一切历史都是权力与欲望的历史”,这本身便是对传统历史观和主流价值观的解构与挑战。
三、实践上——自觉的边缘个人化写作
王小波杂文话语之所以“特立独行”,正是以那极具个人魅力的文字实践为载体的。王小波杂文话语的实践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我认为,王小波的杂文创作就是一种自觉的边缘个人化写作。个人化“并非特指纯粹的文学风格特征,而是对作家个性化文学话语的一种解读。个人化写作应该是捍卫个体独立人格的写作,写作主体必须具有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必须承担与生命相始终的责任、苦难和困境”。一位追求科学、理性、智慧的知识分子,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便是坚持独立思考,“真正的个人化写作,正是以真正的个人的真知灼见,面对时代和历史发言,面对存在领悟存在”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以自己的话语方式发表见解,参与社会批判。
中国知识分子有追逐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悠久”传统,最缺乏的就是独立个体意识和思想魅力。“五四”现代思想启蒙并没有改变多少传统思维结构与道德价值理念,如集体主义、集权主义、大同主义等等传统元素,被融合在新意识形态中存续下来。“集体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它真实地记录了建国后“泛政治化”的社会生活,“在‘消灭私有财产’和‘实行经济平等’话语的掩饰下,个人话语淹没在‘国家、民族、集体’的洪流中,其结果便是政治势力堂堂皇皇流入各人胃部,所有的人必须仰其鼻息以求生存。个人的独立存在实际完全消失,沦为统计表上一个无关宏旨的小数点”。“文革”十年浩劫之后,“那些在社会上威望较高、影响力较强的知识分子往往寄希望于对政府的改革进程施加积极的影响,他们的身份仍然是作家协会的作家、研究机关的学者、大学的教授等等”。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写作的再度出现是在90年代,这既是意识形态统一体瓦解的文学自觉时期,也是文学创作争鸣时期。在盛行“市民写作”“意识形态写作”“都市欲望写作”的时代中,王小波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即拒绝说教,捍卫个人独立人格,维护个人价值,以英美经验理性为底线,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反思,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黄遵宪语)式的个人化自觉写作。作为“五四”时代的遥远回声,从个人话语视角出发,“在世纪末的焦躁情绪和喧哗声中,个人化写作以内心的独白和自我扩张的呐喊建构了知识分子的话语机制”。王小波的个人化写作思路,摒弃了一切政治、权力的侵扰,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自觉。
王小波坦言:“《独立宣言》里说:人人生而平等。这话是讲给英国皇上听的,表明了平民的尊严。这话孟夫子一定反对,他说过: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又简直是宣布说,平民不该有自己的尊严。总而言之,个人的体面与尊严、平等、自由等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没有的,有的全是相反的东西。”[3]139-140[16][15][14] [13][12]可以看出,王小波不仅走出了单位“体制”的束缚,更是在精神、思想、话语上全面地摆脱了传统知识分子的依赖性,独立地思考个人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在他心目中,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具有自足的价值,那就是智慧,实际上是指一种从事自由思考并且享受其思考的乐趣的能力,这就
透露了他的理性立场背后蕴涵着的人文关切,他真正捍卫的是个人的精神自由。”[6]365
个人最终从集体中剥离开来,大写的“人”终于在社会实践中确立了话语主体地位,在王小波看来,知识分子的责任正是卸去“集体”,回归“个人”。自觉的边缘个人化写作,如今看来依旧是一条陷阱密布、荆棘丛生的荒途,但它恰恰又是21世纪中国文学最有希望、最有生机的精神生长点。
20世纪90年代,综观王小波的杂文话语,无论是对自由的执着、历史的思索、还是现实的批判,他始终保持清醒独立的启蒙精神和冷静深邃的思考。那跃动在文本中的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良心和积极“为人生”的理性,依旧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王小波所引起的许多话题应该被延续下来„„
参考文献:
[1] 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 福柯.权力的眼睛[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4] 李银河.王小波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J].金色年华.2008(Z1).
[5] 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90
[6] 刘晓阳.地久天长[A].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C].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7] 朱学勤.1998年关于:陈寅恪 顾准 王小波[A].李世涛主编.知识分子立场——自由主义之争与中国思想界的分化[C].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218
[8] 葛红兵,邓一光,刘川鄂.谁是我们这个世纪的大师[J].南方文坛.1999(5)
[9] [英]卡尔.历史是什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1:18.【好听有意义的句子】
[10] 纪珊珊.关于王小波叙事艺术的一种解读[J].双语学习:学习版.2007(5).
[11]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38
[12]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M].上海:三联书店,2002:13
[13] 郭宝亮.个人化写作与公共性[A].白烨编.2000中国年度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325
[14] 殷海光.殷海光先生文集(二)[M].台湾: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0:763.
[15] 丁东,谢泳.论自由撰稿人——以王小波为例[J].东方.2002(3).
[16] 刘晓林.论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分子的个人化倾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2).
基金项目:
巢湖学院2011年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WY—201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凤卓(1982.11—),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传媒。
通联:238000 安徽省巢湖学院 凤卓
电话:0565—2600176 , 13805659360
邮箱:fengzhuo2005@163.com
上一篇:描写描写头发油的句子
下一篇:女人喜欢男人作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