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马来西亚移民】
《临洞庭 赏析》
洞庭湖景色描写 第一篇
临 洞 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词释义】
涵虚:指水映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混为一体。此指水天一色。 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 端居:指闲居无事。 垂钓者:喻已入仕的人。 羡鱼情:这里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出仕的愿望。
【参考译文】
八月洞庭涨秋水,湖波浩荡与岸平齐,
水气弥漫充塞虚空,湖天相连浑然一体。
气雾蒸腾笼罩云梦泽,浪涛翻滚摇动岳阳城。
想渡大湖又没有舟楫,闲居无事愧对盛世贤君。
坐下观看垂钓者,怅惘空怀羡慕情。
【摘要题解】
此诗题宋本作《岳阳楼》,明代各本作《临洞庭》,一作《望洞庭增张丞相》。张丞相,指张九龄。此诗约作于开元四年或五年。诗中前半写洞庭湖景色,颔联景象壮阔,气势雄伟,历来传为名句。后半表示用世情怀,望张丞
相汲引,却写得不露痕迹。
【文本赏析】
首联概写秋汛中的洞庭湖景,它涵混一片,水天一色,极为
壮阔而有气势。颔联从水气和波涛两个方面具体描写洞庭湖景,
它水气蒸腾,苍郁混茫,波涛汹涌,震天撼地。至此,波澜壮
阔、气势雄伟的洞庭湖,便有声有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洞庭湖景色描写】
里,作者赞美洞庭湖,实际上含有对盛唐这一“圣明”之世的歌颂,因而诗篇很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首的希望出仕与请求荐引。
颈联写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出仕的迫切愿望。诗就洞庭湖景生发,说欲济湖而苦无舟楫,实际上是表明自己欲济世而苦无荐引的衷曲,委婉地说出了出仕之意。尾联又就湖景延伸,说出了自己的羡鱼之情,实际上也是在表达自己艳羡从政的急切愿望。这样,诗人的出仕之意,在后半首便含蓄委婉而又明白无误地传达给了张丞相。
这首五律,对偶工整,写景宏阔,绘景与述志抒情巧妙结合,是孟浩然雄浑壮逸风格的一首代表作。
【佳句集锦】
1、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侍御维》【洞庭湖景色描写】
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与诸子登岘山》
3、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4、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渡浙江问舟中人》
【推荐阅读】
《夜归鹿门山歌》 《渡浙江问舟中人》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岳阳楼记试题及答案》
洞庭湖景色描写 第二篇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山岳潜形 则有去国怀乡 至若春和景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微斯人 至若春和景明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薄暮冥冥 .....
多会于此 春和景明 不以物喜 是进亦忧,退亦忧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月不开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朝晖夕阴 ...
谪守巴陵郡 而或长烟一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7.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8.(1)山岳潜形 (2)长烟一空 (3)静影沉璧 9.(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10.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2.商旅不行,樯倾楫摧。1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三.简答题
1.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2.从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③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4.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5.《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______;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_________。
6.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7.本文第⑤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 , “退”指的是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
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9.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2分)
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11.选文第二段结尾说“?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你用自己的话并结合引用原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各是怎样的?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2.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3.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感极而悲”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 “其喜洋洋”源自:___________________
1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你认为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15.结合全文谈谈作者写“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观中不同心情的用意。
16.读了本文,你可能会联想到我国古代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人物,请举出一位,并写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17.本文中表现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和____;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
18.第③段描绘了__景色,表达了___心情。第④段描绘了___景色,表达了___心情。
19.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20.文章第二段作者用神来之笔再现了岳阳楼的宏伟景象,照应了文题,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21.请在文章第三、四段中任选一段,就其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22.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2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⑴形体(形迹)⑵离开 ⑶日光(阳光) ⑷探求 无,没有2.⑴景色 ⑵一起 ⑶持、拿、执
3.(1)迫近 (2)在,到 (3)日光 (4)因,因为4.进:在朝廷做官 退:隐居江胡 雄伟景象 放晴 迫近 “日光”或“阳光” 同“俱”,全,皆 日光 古代官员降职或远调(被贬)5.放晴;有时;曾经 ;处、处在 ;在朝廷上做官(居庙堂之高) ;归依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3.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4.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5.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6.我看那(依我看来)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7.太阳和星星隐藏(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8.(l)山岳隐没了形体。(2)大片烟雾完全消散。(3)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9.(1)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10.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南,抬眼望去,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非常悲伤。11.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12.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13.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三.简答题
1.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2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或用自己的话回答。【洞庭湖景色描写】
3.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
4.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5.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6.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7.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季节是冬季。“水落石出”的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出来了,比喻真相大白。9.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基本意思对即可。
10.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基本意思对即可。
11.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是看到天气好景物好以物喜,看到天气不好,景色悲凉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该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13.“感极而悲”源自: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其喜洋洋”源自:宠辱偕忘
14.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我们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15.用来反衬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进而歌颂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
16.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或“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8.阴天,悲伤;晴天,喜悦。
19.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0.领起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或为写法下文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作铺垫。
21.第三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阴雨连绵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感伤之情。
第三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与下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四段内容提示:写迁客骚人在春和景明之时登楼览物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第四段写法提示:多用骈句,句式工整,语言简洁生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排比、对偶比喻、借代);与上段文字形成对比。(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22.《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答案体现胸怀、抱负、情怀其中一点即可)
2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迁客骚人
24.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
《彭嘉琪-家乡的洞庭湖》
洞庭湖景色描写 第三篇
家乡的洞庭湖
深圳市百仕达小学三(2)班 彭嘉琪
在我的记忆深处,家乡的洞庭湖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地方,那里的景色至今仍令我恋恋不舍。洞庭湖在岳阳楼旁,洞庭湖非常美丽,那里的花鲜艳极了,那里的草绿油油的,看起来非常的鲜嫩。树木苍翠欲滴,鸟儿在枝头欢唱,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蜻蜓在草丛上飞来飞去……仿佛进入了奇幻仙境。
洞庭湖湖水碧蓝碧蓝的,简直就像一大块蓝水晶!湖水非常清,清澈得能看见湖底青褐色的石头,甚至能看见沉积在湖底的沙粒。鱼儿还在湖中游来游去,时不时还吐个小泡泡,仿佛在向我打招呼似的!翠鸟停在湖边那里的芦苇上,它的眼珠子滴溜溜地转着,好像在想着怎么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真是可爱极了!
在湖水和天相交一线的地方,灿烂的太阳出现在那边,一朵朵的白云围绕在它的四周,各种各样的白云有的像一只只可爱的小兔子在跳来跳去,有的像一块块诱人的面包,还有的像……
这就是我家乡的洞庭湖,它的美丽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
指导老师:胡菁
《古诗望洞庭的诗意_作者刘禹锡》
洞庭湖景色描写 第四篇
<望洞庭>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词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前言]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望洞庭的诗意_作者刘禹锡。<望洞庭>载于<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此诗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古诗望洞庭的诗意_作者刘禹锡。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赏析]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岳阳楼记读后感》
洞庭湖景色描写 第五篇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的出名,都与题咏它们的诗文有关。而岳阳楼则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由参知政事被贬为邓州知州,正当他郁闷之极时,接到好友藤子京为岳阳楼作记的请求,于是便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与朋友共勉。岳阳楼记读后感。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诞生。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这样一座名楼。范文正公认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尽这一句,然后,作者通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的两种迥异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岳阳楼记读后感。这本来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与?古仁人?的不同心境来驳论,他们不因外界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们却积极入世,在他们心里装着国家的兴亡和老百姓的苦乐。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当时正被贬官?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自在,可他没有像许多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任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当一个先忧之士建立了功勋之后还能后乐,更加难能可贵。
我喜欢作者用细腻逼真的笔触刻画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意义深远的文字所传达出的终极价值高标。读<岳阳楼记>实在是一种美的享受!
岳阳楼记读后感(二)
我在寒假期间背诵了<岳阳楼记>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对岳阳楼、洞庭湖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用优美的文笔为人们展示了壮丽的美景,而他在描写美景的同时抒发出的忧国忧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写。当时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气消沉、心灰意懒,思想很是消极。这时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贬谪,当他邀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范仲淹通过这篇文章奉劝滕子京,也是奉劝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这种力透纸背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成为每一个人学习的榜样。
这篇文章有许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取得一些小成绩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遇到一点挫折就裹足不前。而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拥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现在祖国的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三)
文/刘之洋
<岳阳楼记>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传世名作。()庆历四年,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做官,重修了历经战火动乱被毁的名楼---岳阳楼,修葺一新之后,邀请范仲淹为岳阳楼题写文章,以志纪念。范仲淹就创作了这篇广为传诵的文章<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通过不同的景物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对比描写,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平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