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

| 澳洲移民 |

【www.guakaob.com--澳洲移民】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一
《十《柳叶儿》学案》

十 《柳叶儿》学案

设计者:曾宪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

2、从理解“苦”与“乐”来让学生感念生活。

3、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在诗人眼里,柳是充满着浪漫的;在我们眼中,柳是多情而丽的。但是有谁知道它却曾以食物的角色见证了一段苦难的岁月!现在我们来学习《柳叶儿》这篇散文,去品尝一下柳叶的滋味,体会一下祖辈们那食不果腹的感觉!

二、了解作者

三、加拼音或者写出汉字

luō( )下来 zuàn( )干 微sè( )

凉sōu sōu ( ) chěng( )能 一 茬( ) 噌 噌( ) 勒紧( ) 兀( )地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2、作者围绕“柳叶儿”写了哪些内容?(试在“柳叶儿”前面加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来概括。)

3作者当时想吃点柳叶容易吗?柳叶儿好吃吗?什么味道?为什么吃呢?“我”对柳叶儿的感情是怎样的?

4、小组探讨:抢柳叶儿本是一件极苦的事,童年的“我”为什么感到快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快乐的?

四、品味语言

1、“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有什么作用?

2、“ 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表明了我什么特点?“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写出了什么?“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去,摆过去”当时为什么会这样呢?表现我此时什么心理?

3、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把太阳称为一个“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有意这样写的,还是真的这样看的?联系作者当时的实际情况说说为什么?

课外阅读

(一)那条河流

我怀念那条河流。

a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荫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芳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鹏鸟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

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

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波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

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的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我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

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堆上,有人....

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象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惟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b.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节选自《散文》2001·2)

1.第3段有四个由“理所当然”构成的排比句,强调了“我”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取首尾词,中间可打省略号)

2.结合语境,揣摩并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

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两个“小小..........

的”描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的恐惧”、“过分的伤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前面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本句采用了拟人手法,“遗体”描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惨境,“无..

言诉说”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全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结合全文,简析划线句a和b的深层含义。

a句为什么把河流比喻成“孤独的琴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怎样理解“我们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为什么说“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答问。

①统观全文,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写河流,当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差强烈;写”我”对河流的认识,当初以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现在意识到要“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巨大。

②结尾部分,“我内心的河床”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希望”复活?的不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感受,以“我怀念„„,它曾使我„„”的形式写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

答:

(二)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

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

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肴,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

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3.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点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白杨礼赞》也在写白杨树的同时写了楠木,两篇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白杨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二
《一、诗意春风》

丹韵词音(一、诗意春风)丹韵词音(一)诗意春风  今天我们在这儿说说中国的诗歌。其实每一个中国人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我们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做思乡,但是孩子的眼睛会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的。谁小的时候没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许,我们起起落落背诗的声音就像啼鸟一样。谁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的时候,没有想起李商隐的那个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炬成了我们心里两个可以寄托的意象。谁在忙碌烦恼的时候不知道陶渊明呢?都在想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吧!可以说,千古夕阳之下,陶渊明的心,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再长大,我们心事沉沉,有了更深沉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都知道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浩荡的悲伤跟我们自己的一己之悲比起来,是不是我们的心会稍稍放下一点呢?  年华再老去,我们都会轻轻地叹一声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但是那种淡淡面对逝水流光时候的窥探,不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所有这一切,里面其实都有一个核心的传承,那就是意象。不管明月、啼鸟、菊花、蜡烛、春蚕、江水还是樱桃、芭蕉,中国人在时光中的感悟,从来不是直接去说我或喜、我或悲、我或愁、我或激扬慷慨,他一定会托付给某一个意象。  走到今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了,我们的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更繁盛了,每一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都在增长。但是我们的诗情有托付吗?我们总会有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思上涌,但是吟不出口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去找到一个什么样的载体,而这个载体在诗中就是意象。很多人会说,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孩子的学费,还有我们的医药费,还有每一个人工作中的那些梦想,诗歌真的变得很奢侈。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什么是春天呢?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中国人爱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就是说,春光之中一切还都来得及。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过程你还可以企望,所以春天来得总是格外细腻。中国人为什么诗情

老是围绕着早春呢?因为春天写的总有一些美丽的发现。一个早春冉冉升起,直到年华渐远,一个新的岁月开始了,在这个早春中,人心中一切的舒展,如此从容。  小学课本里就有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寥寥四句,一首七绝,读起来每一个字那么耐人寻味。天街小雨润如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想一想,那种酥软酥麻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今天会觉得雨打下来是潮的是湿的,你说它润,我们能理解,你能感觉到什么叫小雨如酥吗?  他的这一句诗,总是让我想起来汤显祖写《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二八芳华少女对春天的那种形容。她说“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她说你看袅袅的晴光,它是摇漾着吹来了我闲闲的院落。我眼前的春天是什么呢?春天如同细细的彩丝彩线一样,到我的眼前,一痕一痕地抽开。  春天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春光如线袅袅袭来呢?韩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曾记得,远远看去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朦朦绿色了,但是你近了去看,不管地上的草还是眼前的柳枝,分明还没有绿意,只有离得很远的时候,淡淡的一抹,这就叫“遥看近却无”。柳丝已经摇漾了,什么样的柳呢?他用了一个字,叫做“烟”柳。“最是一年春好处”,最好的春天是摇漾的烟柳满皇都。我们知道,形容水上含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有一个词,叫做“烟波”。烟波浩渺那也是如烟,柳丝荡漾依然如烟,人心事如烟,看世事岁月也如烟。有些往事不如烟,它还缭绕在心,我们能够知道烟字里面,袅袅荡涌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对我们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打动。只有早春才是如此,春光再盛、再晚的时候,都不是这番景色。  我们小的时候,都背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个诗词我还记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开始教我背,而且带着我去看什么叫做细叶新裁出,等到我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回来,又是奶声奶气地在念这首诗,所有人的年华都曾经从早春经过,我们都曾经天真地用小手拈着柳叶,去用孩子一样浪漫的幻想去想什么叫做“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一缕一缕的,像我们做手工剪彩纸那样,把柳丝裁成了这等婀娜的模样。其实在累了的时候,我喜欢对着一盏春茶,淡淡地在心里去回忆这些小时候念熟的句

子,心渐渐地就柔软了,就松弛了,被春雨滋润了,被烟柳感动了,心渐渐地就轻盈了,被春风托举了。  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我们今天忙得已经分不出一年四季了。我们试一试跟着白居易走一走钱塘湖边。  “孤山寺北贾亭西”,这个地方是哪儿呢?“水面初平云脚低”,显然这是西湖了。只有春天的水面渐渐渐渐地涨起来,可以用“初平”,因为它从冬天的低落已经春水上涨。而远处天边的春云渐渐垂下来,水和天渐渐要相连了。再看近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得如此之工,但是新鲜、玲珑、活泼、流利。他用的是“几处”,用的是“谁家”,想想看如果我们换一个字,说,处处早莺,那就用不着争暖树了,因为已经到处莺歌,显然春已盛;我们再换一个字,用家家新燕,那就不用小心翼翼地啄春泥了,因为那已经到暮春了,莺歌燕舞都已经多出来的时候,哪有这点“几处”和“早春”的时候,人心里蓦然相逢的惊喜呢?渐渐地,春真的深了。“乱花渐欲迷人眼”,花逐渐开得纷盛了,纷纷扰扰乱红之间,人眼开始变得迷离了、沉醉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花绽放的时候草跟着长,但是草还未深,在这一条笔直大道的白堤上,多少人踏马游春,你想过吗?马蹄下的小草刚刚长出来,将将没了马蹄,这是早春气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条白堤,是白居易的政绩,白居易在杭州任上,看着如此风景,内心那样的一种感动。  其实我们对比一下,他从洛阳来的时候写过洛阳的春天,洛阳的春天什么样呢?他写的《魏王堤》写得也很好,他说,“花寒懒发鸟慵啼”,北方的花比南方的花要懒,它没那么勤快,太早的时候寒气尚重,起不来。所以,“花寒懒发”。你看北方有的时候,很冷的早晨,人伸个懒腰,都不愿出热乎乎的被窝。所以花也随人,在北方的寒冷中,懒懒的、渐渐的,要晚晚的再出来。你再看鸟,“鸟慵啼”,也是一份慵懒。寒气还重,哪有那么多生命的欢欣?那人要去寻春了,“信马闲行到日西”,一直找到沉沉落日都西斜了,“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终于我找到这个地方,在魏王堤上,还算是未春先有思。春意还没萌动,这儿有柳树,我在这个地方托付一点我的思情吧。看见这点柳条,还是柳条无力的魏王堤,白居易这种刻画,今天看起来真是让我们动心动情。南北方的春天,我们曾经这么深地感受过吗?  大概在穆宗长庆三年的七月到长庆四年的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所以他在他的白堤之上去这样咏春

。后来又转任苏州刺史,到55岁的时候回到了洛阳,那么再看洛阳北方那一片慵懒沉重的春色,他的心中对江南有什么样的牵绊呢?如果说在钱塘湖边,他看着西湖咏一个早春,那个时候还有从容细腻的发现,那么人远归之后,在轮转十多年,他对江南的那种思念就已经不是这么纤弱精细了,那是一种蓬勃热烈、魂牵梦萦。  我们都熟悉白居易在67岁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多好?江南的花儿、江南的水,居然如此明艳。日出江花红,红得比火还艳;江水绿,绿得比蓝还要浓。过去大家知道,杜甫写诗是特别善用色彩的,杜甫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说江有多么绿呢?鸟倏地一下过去,碧江更衬出鸟的洁白,而山又有多么青呢?朵朵的鲜花像燃烧一样。这个色彩很明丽。再比如我们更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很显眼。但是你看,白居易在回到北方之后,那种诗情欲燃的时候写出来照样是鲜亮的色彩,这样的诗写出来的,其实就是随物赋形,充满所在。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  其实我们今天想起来,每个人大概都曾经看过白居易也曾见到的春色,但是我们既没有那样一种细腻婉约的笔触去点染早春,也没有远离之后魂牵梦系那种蓬勃热烈去忆江南。我们曾经相逢过的春天,在这些古人的诗句里面。让我们一点一点的,去唤醒回忆吧。  李山甫在《寒食》这首诗里说“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这就像刚才我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写的也是“有时”而不是“时时”,“到处”——不同的地方——有的都是“三点两点雨”、“十枝五枝花”。这点生动就在于它的蓬勃刚刚透出一点消息,还没有到烂漫,还没有满眼满目都是春意。  陆游说得更好,“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夜枕上无眠,听着沥沥淅淅的春雨,然后诗人就想,到明天早晨,应该早早的就有卖杏花的人了。这一夜春雨吹开了多少早春的花?今天读一读这样的诗,我们去感受一下已经久违的春天,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够细细地在春光里去看它的变化,从早春到暮春有什么变化?  苏东坡写他看见的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你知道那个杏子树上,原来开的可以卖的那些杏花,逐渐逐渐就花瓣凋落了,这叫花褪残红,然后你渐渐就看到花蕊里面包裹着的那个小果子渐渐长大了,看出来那是青杏了,但是很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一个“飞”一个“绕”,你会觉得眼前一切风景是流动的,绝不僵死。“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柳老不吹绵,你会知道柳絮吹着吹着就少了,那说明柳条已经很密了。在这一个时刻,放眼四望已经芳草萋萋,“天涯何处无芳草”。  写春天,有许多的玲珑与烂漫。我们对春天的描述,要说最细腻,那我们还是来看一位女词人。  李清照在她少女时光写的《如梦令》,眼中是什么样的春天呢?一首小词,几句问答而已。“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说的是一个贵族少女,她听着昨天晚上雨疏风骤,按照周汝昌先生的解释,这里的疏,不是疏朗之疏,而是雨很狂,哗哗夹杂着风,密集地打过来。她说那样的风和雨打下来,人听着听着,因为她带酒,所以她入睡了。睡醒的时候,心事还没有放下,还惦着昨天夜里的风雨,所以一撑起来就赶紧去问自己的丫鬟,说你去看看外头的海棠树怎么样。这个粗心的小丫鬟一边卷帘一边在那儿说,还好还好,虽然说下了一夜的雨,但是海棠花没怎么变。然后这个主人公就说,你这个傻丫头,你太粗心了,你再去看看,应该那些红的少了很多,但是绿的却添了不少!这就叫做“绿肥红瘦”。  今天要用这么多话来描述的一个场景,六句小词,无数曲折,一步一景,就如同我们去游一座园林,那种惜春之心,就在这样少女问答之中尽显纸上,这不动人吗?  古人和今人隔的,只是一段岁月吗?有的时候我想,我们隔了多少心情?年年春来,但是我们还有当年人们的那种心事吗?其实春天意识的苏醒,有的时候也是人心之中春意荡漾,有的时候也是春天那种女儿心情去看自己娇嫩的青春生命。  欧阳炯的《春情》里面,真是写尽了一个少妇的春情。寥寥八句,连用十个春字,“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蒂,春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其实,在诗词里头,一个字来回反复用,这是大忌。八句里面连用十个春,你觉得累赘吗?你觉得罗嗦吗?你只觉得满纸生春、扑面春风。你就看这下半阙,写的这个春中少妇的心情,“春幡细缕春缯”,春幡是什么?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子和少妇,去迎春的时候,或者插柳树上,甚至就插在自己鬓角上,用春天薄薄的漂亮的丝绸做的那些小旗子,所以春缯就是那些薄纱。也许这个巧手的少妇,自己桃红柳绿做了很多小春幡,想要插在自己的鬓边去迎接她的丈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三
《第2课咏柳春日诗意》

1.《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描写了在早春二月时分诗人的见闻及联想。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将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成的,长长的柳条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早春二月的风,那么温暖,就像是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

2.《春日》诗意: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河边观花赏草,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人们一半都知道春风的温暖,其实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景都是被春风点染而成的呀!

这首诗中的“泗水”其实是暗指孔子讲学的地方,因为孔子曾在泗水流过的地方讲过学,因此所谓“寻芳”其实是指“学习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其实是在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1.《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描写了在早春二月时分诗人的见闻及联想。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将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成的,长长的柳条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早春二月的风,那么温暖,就像是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

2.《春日》诗意: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河边观花赏草,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人们一半都知道春风的温暖,其实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景都是被春风点染而成的呀!

这首诗中的“泗水”其实是暗指孔子讲学的地方,因为孔子曾在泗水流过的地方讲过学,因此所谓“寻芳”其实是指“学习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其实是在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1.《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主要描写了在早春二月时分诗人的见闻及联想。这首诗借柳树歌咏春风,将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春天,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诗意:高高的柳树长满翠绿的叶子,好像是用碧玉装扮成的,长长的柳条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早春二月的风,那么温暖,就像是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

2.《春日》诗意: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泗水河边观花赏草,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人们一半都知道春风的温暖,其实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美景都是被春风点染而成的呀!

这首诗中的“泗水”其实是暗指孔子讲学的地方,因为孔子曾在泗水流过的地方讲过学,因此所谓“寻芳”其实是指“学习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其实是在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四
《古诗诗意》

《赠刘景文》的诗意: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

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咏柳》的诗意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浣溪沙》诗意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赐萧瑀》的诗意

疾风中可知哪是韧草,动荡里可识谁是忠臣。勇猛之人岂能深识道义?只有智者才一定满怀仁爱。

《八阵图》诗意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五
《诗意盎然》

《诗意盎然》小时候,外婆教我一字一句地念唐诗,还说:“你长大了就能读出诗中的韵味了。”我不懂“韵味”是什么,只是外婆读诗很陶醉,让我无端地觉得读诗是件很美妙、很神圣的事,只要读懂了诗,就能走进诗中的美妙天地。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一个春天,因为我会背的第一首诗就是《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哦,这句诗我理解,春天来了,粉嫩的花苞绽放了,一场春雨后,这些娇贵的花儿不就零落一地了吗?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雨后落花的画面,就这样,我第一次读出了诗的“韵味”,走进了诗的境界中。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外婆屋前种着一色儿杨柳,每逢春天,柳树争相吐出嫩芽,发了新叶,浑身都是通透的嫩绿,每当有人经过时,它便轻舞枝条,用尖细的柳叶轻轻地挠你,让你感到心仿佛被这清澈的绿所洗涤。想到这,这首诗的意境就隐隐地浮现出来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我也懂得,只是我并不喜欢一丛丛杂乱的野草,让我浑身难受,使我无端地想起脏乱的蜘蛛网。读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能联想起一幅写意画了,水面刚解冻,鸭子一家就已经在上面玩乐了,该是多么其乐融融的画面啊!杜甫有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整首诗虽然没有一个“喜”,却处处透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渐渐地,我不仅读诗,还关心起作者的身世际遇了,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我深深喜欢这一片诗意盎然的世界。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六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古诗及诗意》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处处可以领略到东风的面容,万紫千红都呈现出春的意境。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 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 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料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光水碧,由于江 花红,所以江南显得更加碧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从京口到钟山,中间只隔几重山。春风又一次把江南岸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呢?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

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

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回想当年我出征时,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如今我归来之日,已是满天飞雪的冬天。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 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 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 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 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零汀的 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 “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 “流水”是意境,“人家”是夙愿,却难 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 水,愁绪任横流。驿站飘失了,残留 的“古道”依然通向天际,功名利禄, 仕途失意,难耐凄凉,是是非非,融进 萧萧悲凉的“西风”。瘦弱羸马,驮着 书卷,催着旅人,行吧行吧。人生失意常八九,文人的落魄,漂泊的流离,谁道世事不唯艰?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七
《《柳叶儿》教学设计》

《柳叶儿》教学设计

一、导入: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三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世纪80年代,童年的鲁迅在后花园的残垣断壁间斗蛐蛐、玩斑蝥、拔何首乌,倾听神秘刺激的美女蛇的故事,进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还在抓紧一切机会寻找乐趣,儿童爱玩的天性表露无遗。《月迹》,20世纪50年代,吃喝穿戴如何,我们看不出来,我们看到的是贾平凹的幸运,有一位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引导孩子的奶奶,幼年的贾平凹观察到了美丽、奇幻、无处不在的月亮,感受到了生活的诗意。《三颗枸杞豆》,虽然是虚构的小说,我们同样看到了主人公的幸运,热爱自然、聪明可爱的淘气鬼,因为有了三叔的现身说法,将天性和后天的努力结合起来,终成大器。今天,我们将随着宋学孟的笔触感受另一种童年。他的童年画面离不开一种事物——柳叶儿。

二、初读·整体

1、 出示生字词

2、师生共读全文:老师读1、2、15段,学生读3——14段(自愿读,一人一段),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3、理清全文思路

提问:猜猜老师为什么自己读1、2、15段,大家读3——14段?

明确:1、2、15段是成年的“我”,3——14段是童年的“我”

4、用一个词语评价一下“我”的童年生活。

三、精读·品味

1、提出学习任务:逐字逐句品读3——14段,说说你从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出了“我”童年生活的滋味。

2、学生自读,勾画。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交流过程中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1)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

(2)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3)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四、质疑·释疑

作者一会儿让我们体会到“乐”,一会儿又让我们体会到“苦”,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出现在同一篇文章里,是不是矛盾呢?他究竟要表达什么情感?

点拨重点:苦涩是基本的感情基调

少年不识愁滋味 苦中取乐 以乐写苦,苦上加苦

五、再读·回味

引导学生读1、2段和15段,把握语气语调和语速。 六、拓展·延伸

“每个时代的孩子,享受的是那一个年代特有的乐趣,同时承受那个年代带给他们的缺憾。

老师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是70后,我小时候已经衣食无忧。虽然吃的是粗茶淡饭,但基本可以果腹,过年还可以吃到白面饺子;穿的是旧衣破衫,但不用挨冻,过年还可以穿上妈妈亲手做的花衣裳。我们玩的很快乐,虽然没有电视电脑游戏机,但就地取材也玩得不亦乐乎。请看我们的游戏:摔元宝、弹玻璃球、滚铁环、斗鸡、弹弓、手枪、堆泥巴、画丁老头、折纸飞机、捉虫子、用烂砖垒台子打乒乓球„„

七、布置作业:

也来想想你童年的苦与乐,为本周作文积累素材。

板书设计

柳叶儿 乐 写 逞能 吃到豆 饱吃包子 苦 饥饿 起早、路远、天凉 吃豆 吃包子到肚儿圆 以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八
《一年级(1-4班)《诗意校园》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目 录

1. 咏鹅 …………… 第2页

2. 七步诗……………第3页

3. 咏柳……………第4页 4.出塞 ……………第5页

5. 普天乐 江头秋行……………第6页 6. 普天乐·平沙落雁……………第7页 7. 普天乐·秋怀……………第8页 8. 普天乐·咏世……………第9页 9. 诉衷情……………第10页 10. 夜书所见……………第11页 11. 饮湖上初晴后雨……………第12页 12. 题西林壁……………第13页 13. 满江红 怒发冲冠……………第14页 14.江城子 密州出猎 ……………第15页 15.水调歌头 ……………第16页 16.梅花绝句 ……………第17页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1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一、作者我知道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 (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們称为“初唐四杰”。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又调长安主簿。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二、译文注释

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

三、原文大意

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四、诗文赏析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

察事物的能力。然而,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2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2.七步诗

[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作者我知道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二、译文注释 (1) 持:用来。

(2)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 漉(lù):过滤。

(4) 菽(shū (5) 豆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 釜:锅。

(7) 本:原本,本来。

(8)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9) 何:何必。

(10) 燃:燃烧。 三、原文大意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把豆渣压干做成豆豉。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你我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何必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

四、诗文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3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3.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作者我知道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晚年更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其排行第八,人称“贺八”。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武则天证圣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失,现仅存诗二十首。

二、译文注释

(1) 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此诗描写的是垂柳。 (2) 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的颜色如碧绿色的玉。 (3) 妆成:装饰,打扮。

(4) 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5) 绦(tao):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 (6)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 似:好像,似乎。 三、原文大意

如同碧玉妆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柔嫩轻盈,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不知道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就是这早春二月的风,温暖和煦,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裁剪出了一丝丝柳叶,装点出锦绣大地。

四、诗文赏析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形象地描摹出柳的美姿,点出了柳迎春的特点。作者不仅能摹其形,而且能传其神。先介绍了柳的种类,然后介绍柳的外形,最后介绍其功用。对柳的介绍,有直接的描写,也有资料的引用,既有说明性的文字,也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读之能使人对“柳”这一树种有清晰的了解。文章语言细腻、优美,用大量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柳风姿绰约的形态,给人以美的享受。最后,发出“我们应大量植柳、护柳”的号召,极具感染力。

4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一册

4.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一、作者我知道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二、译文注释

(1) 但使:只要。

(2) 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 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 “飞将军”。 (4)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三、原文大意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四、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小学部

5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九
《古诗及诗意注音》

liángzhōucítángwángzhīhuàn

《凉 州 词》 (唐)王 之 涣

huánghãyuǎnshàngbáiyúnjiānyīpiàngūchãngwànrânsh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qiāngdíhãxūyuànyángliǔchūnfēngbúdùyùmãnguān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bēnliúdehuánghãyuǎnyuǎnwàngqù

xiānglián

jiān

láichí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hǎoxiànghãtiānshàngdebáiyún奔 流 的 黄 河 远 远 望 去 , 好 像 和 天 上 的 白 云 yùmãnguāngūlínglíngdesǒnglìzàichïngshānjùnlǐngzhīzhãyángliǔláimáiyuànchūnguāng相 连 ,玉 门 关 孤 零 零 的 耸 立 在 崇 山 峻 岭 之 bùyàoyîngnàāiyuànde间 , 不 要 用 那 哀 怨 的 << 折 杨 柳 >> 来 埋 怨 春 光

来 迟 ,因 为 春 风 根 本 吹 不 到 玉 门 关 一 带。 yīnwãichūnfēnggēnběnchuībùdàoyùmãnguānyīdài

cūnjūqīnggāodǐng

《村 居》 (清) 高 鼎

cǎochángyīngfēiâryuâtiānfúdīyángliǔzuìchūnyān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

ãrtïngsànxuãguīláizǎo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 mángchândōngfēngfàngzhǐyuān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

nïnglìâryuâ

yīngfēiláifēiqù

dîng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cūnzǐqiánhîuqīngcǎojiànjiànfāyáshēngchánghuángyángliǔpīzhechángchángdelǜzhītiáosuífēngbǎi农 历 二 月 ,村 子 前 后 青 草 渐 渐 发 芽 生 长,黄 莺 飞 来 飞 去 。杨 柳 披 着 长 长 的 绿 枝 条 ,随 风 摆 hǎoxiàngzàiqīngqīngdìfǔmōzhedīàn

yānwùbāndìníngjùzhezàishuǐzãhãcǎomùjiānyángliǔsìhūwãizhânïng动, 好 像 在 轻 轻 地 抚 摸 着 堤 岸 。在 水 泽 和 草 木 间 zhēngfādeshuǐqì

蒸 发 的 水 汽 ,烟 雾 般 地 凝 聚 着 。杨 柳 似 乎 为 这 浓 lìdejǐngsâsuǒtáozuìle

jiācūnlǐdeháizǐmenfàngxuãjímángpǎohuíbǎfēngzhēngfàngshànglántiān丽 的 景 色 所 陶 醉 了。 村 里 的 孩 子 们 放 学 急 忙 跑 回 家,趁 着 东 风 劲 吹 的 时 机 ,把 风 筝 放 上 蓝 天。

chânzhedōngfēngjìnchuīdeshíjī

zângwānglúntánglǐbái

《赠 汪 伦》 (唐)李 白

lǐbáichãngzhōujiāngyùhánghūwãnànshàngtàgēshē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táohuātánshuǐshēnqiānchǐbújíwānglúnsîngwǒqíng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hūrántīngdàoànlǐbáizuîshàngxiǎochuángānggāngyàoqǐchãng

李 白 坐 上 小 船 刚 刚 要 启 程 ,忽 然 听 到 岸 shàngchuánláigàobiãdetàgēshēngtáohuātánshuǐzîngrányǒuyīqiān上 传 来 告 别 的 踏 歌 声 。 桃 花 潭 水 纵 然 有 一 千 chǐnàmeshēnyěshēnbùguîwānglúnsîngbiãwǒdeyīpiànzhēnqíng

尺 那 么 深 ,也 深 不 过 汪 伦 送 别 我 的 一 片 真 情 。

yǒngliǔtánghâzhīzhāng

《咏 柳》 (唐)贺 知 章

bìyùzhuāngchãngyīshùgāowàntiáochuíxiàlǜsītāo

碧 玉 妆 成 一 树 高 , 万 条 垂 下 绿 丝 绦 。 bùzhīxìyâshuícáichūâryuâchūnfēngsìjiǎndāo

不 知 细 叶 谁 裁 出 , 二 月 春 风 似 剪 刀 。

chángchángdeliǔ

zàirútongbìyùzhuāngbanchãngdegāogāodeliǔshùtiáorïunânqīngyíng如 同 碧 玉 妆 扮 成 的 高 高 的 柳 树 ,长 长 的 柳 xiàngqiānwàntiáolǜsâdesīdàidīchuízhe

zhâyīpiànpiànxiānxìrïuměideliǔyâ

jiùshìzhâzǎochūnâryuâde

cáijiǎnchūle条 柔 嫩 轻 盈 ,像 千 万 条 绿 色 的 丝 带 低 垂 着 , 在 chūnfēngzhōngpïsuōqǐwǔ春 风 中 婆 娑 起 舞 。 这 一 片 片 纤 细 柔 美 的 柳 叶 ,shìshuíjīngxīncáijiǎnchūláidenefēngwēnnuǎnhãxù是 谁 精 心 裁 剪 出 来 的 呢 ?就 是 这 早 春 二 月 的 qiàsìshãnqílíngqiǎodejiǎndāo

风 ,温 暖 和 煦 ,恰 似 神 奇 灵 巧 的 剪 刀 ,裁 剪 出 了 yīsīsīliǔyâzhuāngdiǎnchūjǐnxiùdàdì

一丝 丝 柳 叶 ,装 点 出 锦 绣 大 地。

fēngtánglǐqiáo

《风》 (唐) 李 峤

jiěluîsānqiūyânãngkāiâryuâhuā

解 落 三 秋 叶,

guîjiāngqiānchǐlàng能 开 二 月 花。 rùzhúwàngānxiã

过 江 千 尺 浪, 入 竹 万 竿 斜。

fēngnãngshǐwǎnqiū

tājīngguîzhâshǒushīràngrãnkàndàolefēngdelìliàngdeshùyâtuōluî这 首 诗 让 人 看 到 了 风 的 力 量 :风, 能 使 晚 秋 nãngcuīkāizǎochūnâryuâdexiǎnhuā

的 树 叶 脱 落 ,能 催 开 早 春 二 月 的 鲜 花 , 它 经 过 jiānghãshínãngxiānqǐqiānchǐjùlàng

cuìzhúchuīdãwāiwāixiãguājìnzhúlínshíkěbǎwànkē江 河 时 能 掀 起 千 尺巨 浪 ,刮 进 竹 林 时 可 把 万 棵

翠 竹 吹 得 歪 歪 斜。

jiāngshàngyúzhěsîngfànzhîngyān

《江 上 渔 者》 (宋) 范 仲 淹

jiāngshàngwǎngláirãndànàilúyúměi

江 上 往 来 人,

jūnkànyīyâzhōu但 爱 鲈 鱼 美。 chūmîfēngbōlǐ

君 看 一 叶 舟,

jiāngshàngláiláiwǎngwǎngderãn

měi

dàng出 没 风 波 里。 zhīshìxǐàilúyúdewâidàoxiǎnzàifēnglàngzhōngpiāo江 上 来 来 往 往 的 人 ,只 是 喜 爱 鲈 鱼 的 味 道 鲜 nǐkànjiāngzhōngnàxiǎoxiǎodeyúchuányīhuìãrkàndãjiànyīhuìãrkànbùjiàn美 。你 看 江中 那 小 小 的 渔 船 ,在 风 浪 中 飘

荡 ,一 会 儿 看 得 见 ,一 会 儿 看 不 见 。

chánggēxínghànyuâfǔ

《长 歌 行》 汉 乐 府

bǎichuāndōngdàohǎihãshífùxīguī

百 川 东 到 海,

shǎozhuàngbùnǔlì何 时 复 西 归? lǎodàtúshāngbēi

少 壮 不 努 力, 老 大 徒 伤 悲。

shãnmeshíwúshùtiáojiānghãbēntãngzhexiàngdōngliúrùdàhǎi

hîucáinãnggîuzhîngxīnfǎnhuíxīfāng

shíjiānnǔlìxiàngshàng无 数 条 江 河 奔 腾 着 向 东 流 入 大 海 ,什 么 时 niánshǎoshírúguǒbùzhēnxī候 才 能 够 重 新 返 回 西 方 ?年 少 时 如 果 不 珍 惜 dàolǎozhīnãngbáibáidìhuǐhânyǔbēishāng

时 间 努 力 向 上 ,到 老 只 能 白 白 地 悔 恨 与 悲 伤 。

chìlâgēběicháomíngē

《敕 勒 歌》 北 朝 民 歌

chìlâchuānyīnshānxià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

tiānsìqiïnglúlïnggàisìyě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

tiāncāngcāngyěmángmáng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

fēngchuīcǎodījiànniú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

yīnshānjiǎoxiàāyǒugâchìlâzúshēnghuïdedàpíngyuán

tādesìmiànyǔdàdìxiānglián

mãnggǔbāoyībān阴 山 脚 下 啊 ,有 个 敕 勒 族 生 活 的 大 平 原 。 chìlâchuāndetiānkōngā敕 勒 川 的 天 空 啊 ,它 的 四 面 与 大 地 相 连 , kànqǐláihǎoxiàngmùmínmenjūzhùde

lántiānxiàdecǎoyuánā

nàfēngchuīcǎodīchùā看 起 来 好 像 牧 民 们 居 住 的 “ 蒙 古 包 ” 一 般 。 fāngǔnzhelǜsâdebōlányǒuyīqúnqúndeniúyángshíyǐnshíxiàn蓝 天 下 的 草 原 啊 ,翻 滚 着 绿 色 的 波 澜 ,

那 风 吹 草 低 处 啊 ,有 一 群 群 的 牛 羊 时 隐 时 现 。

柳叶和烟入酒中诗意篇十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古诗及诗意》

三年级上册】(第5册)

1、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3、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4、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

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5、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映在野草丛中。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非常地自然、可爱与真实。“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问,就是因为看得见他。

【三年级下册】(第6册)

6、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不知道这细细的

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7、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处处可以领略到东风的面容,万

紫千红都呈现出春的意境。

8、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

的空间,

9、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缝制着衣服给将要出外远游的孩子。在孩子出发前夕,慈母还在细心地一针一线缝着,心里却恐怕孩子会很迟很迟才回来。谁又说孩子幼小的心灵,能

够了解慈母的苦心,能够报答那象春天三月的阳光那么温暖的爱呢?

10、嫦娥

唐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

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四年级上册】(第7册)

1、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

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2、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4、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

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5、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xiá)。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四年级下册】(第8册)

6、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

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7、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8、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min/7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