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山行留客篇一
《山行留客》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
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
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
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
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山行留客篇二
《山行留客》
阅读与理解(6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两小题。 (6分) 山行留客 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7.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答案: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8.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答案: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1
山行留客篇三
《古诗词鉴赏》
山行留客篇四
《我和古诗阅读答案》
我和古诗阅读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
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雪:指梨花。
新课标第一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
(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2、想得、遥知。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
山行留客篇五
《经典》
1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
2 五千年的奔流,五千年的绩业,五千年的孕育,造就了一部部宏伟的典藉,一首首诗辞曲赋,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
1、2合:如今,我们与经典同行,我们聆听先哲们对世界、对人间的感悟,感受道学空灵的境界,感受儒家仁爱的光芒。
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与经典同行,我们还能感受一颗颗激越跳动的民族心,我们感受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国情。屈原、杜甫、岳飞、文天祥,或忧民长叹,或豪迈高歌。
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与经典同行,我们还可以走进山山水水,李白的浪漫,王维的清洌, 2还有那大漠的孤烟,长河的落日,那北国的雄壮,江南的温暖我们怎能不为之心醉呢?
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中华经典的铿锵音律在我们耳畔回响,
2中华经典的馥郁芬芳在我们的心头荡漾,
合: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的文化智慧支撑我们民族的脊梁!
诵读经典 润泽生命
发表日期:2010-12-5 21:45:00 出处:未知 作者:未知 发布人:sdjdsw2006 已被访问 1187 次
诵读经典 润泽生命
平果县第一小学 廖葆玲
我国历史悠久,古典诗文更是灿若星河,它语言精湛,意境深远,情韵悠长,在与经典诗文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亲近自然,启迪人生,修身养性 ,自强不息。它像丝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灵,润泽着一批又一批炎黄子孙的生命。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汲取中华经典之精华,打造我们人生美好心灵。
随着时光飞逝,蓦然回首,我校2007年1月启动的《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的子课题研究已经圆满结束,在学校提倡的“诵读经典,营造书香校园”办学目标的引领下,我们努力地追寻着书声琅琅、文墨溢香的校园文化品味,“书香校园”已成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今年,学校又开始了《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双文”素养深层次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认识也不断得到升华:经典诗文诵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延续而是成为建设书香校园的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载体,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从关注课堂,到关注生命;从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到关注语文素养的发展,再到关注人文素养与生命品位的提升,经典诵读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与经典同行,圣贤为友的短短三年时间,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知仁爱、懂礼节;有了读书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感受、体验着传统文化的博大,无痕的溶入了爱的教育。家长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经典诗文,伴随孩子们一起快乐成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诵读水平。
一、走进经典诗文 浸润孩子人生
1、走进经典,养成了好习惯
随着诵读活动的开展,逐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爱读书、爱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乐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就拿我家的小侄儿来说,平时吃饭的时候,他总是不等我们一起吃饭,只要饭菜端到饭桌上,他就拿起筷子,去夹端上饭桌上的菜,然后捧着饭菜去看电视。在家里,他对家里人总是大呼小叫,和外人接触,他却像只小绵羊,不敢大声说话。自从读了经典以后,他知道了以前那样做是太没有礼貌的。自那时起,他和别人交流是态度开始变了,吃饭时候,他恭恭敬敬地站在饭桌前,等我们来了,就请我们坐下。我问他是谁教你这么听话,是不是老师教的?他小声说:“除了老师教我之外,还有一位老师她就是——《弟子规》。”于是他就背起“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可见,经典能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走进经典,陶冶了思想情操
当孩子们谈起诵读经典的体会,总是津津乐道。班里的杨乐在写读后感时写道:我最喜欢读《游子吟》这首诗。这首诗后使我渐渐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母亲以前对我的关心、爱护全都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以前总觉得母亲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批评我,我简直恨透了母亲,觉得她一点都不爱我。但是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母亲平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着想。其实母亲并不是在批评我,而是在教育我,让我辨清是非黑白,但是我却不领情,有时还会顶嘴,我真后悔这样做。黄智旺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我从《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两句诗文中明白了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顺父母,要听妈妈的话,要学会感恩。韦柳伊写道:从《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白了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用的人„„ 经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千锤百炼,是美文中的美文,其中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3、走进经典,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蕴涵着丰富美学价值,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吟诵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生在阅读古诗时,除了接受它们理性教育外,更主要的还在于感受古诗给予的轻松、舒适、愉快的感
染力。学生在理解诗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配音唱歌、画画、表演等,根据诗的特点弹、唱、画、演。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展现了一幅醉人的春景图:开满小路缤纷的花朵,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和谐动听、柔美圆润的鸟鸣声。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下这烂漫的春景,从而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盎然春意,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思想感情。古诗根据内容、思想感情、节奏、韵律、句式等能配上不同曲调的乐曲。再如《清平乐·村居》诗中所描绘的场面,表演时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为人物加上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表演生动活泼。让学生获得了愉悦的同时,也达到了巩固所学诗歌的效果。这样学生既心情愉悦,又提高了学习古诗的兴趣,还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走进经典,营造和谐家庭
学校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关注,我们学校开展的“亲子共读”活动,不仅加强校内外沟通,也提高经典诵读的效益。家长们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一起读童话,读诗文,读名著,放声朗读精彩的片段,同孩子们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孩子对美文诵读的兴趣。在征联比赛中,孩子和家长们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
在这个学期的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向我讲述了他孩子的巨大变化。他说:“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上班回家或身体不舒服时,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弟子规》中教导我们孝敬父母,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做的这些离古贤文中所说的还差的远呢!’”当时我真是感动呀!这是诵读经典到来的效果啊!另外一位家长也兴奋地说道:“有一次我和女儿到南宁去玩,在公车上主动让坐给一位离休老人,老人感动不已。下了车,女儿自豪地说:我们的《弟子规》中告诉我们:‘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敬老人的道理。”那位家长自豪地告诉我说:“我觉得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通过和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可乐而不为呢”。
三、诵读经典 提高教师素养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多么精炼的八个大字,它告诉我们,做一件事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去做,不要强迫别人做到,别人即使做但并不乐意,只是敢怒不敢言罢了。我们作为一个班的管理者,管理的对象是学生,虽然是年纪比较小,也同样要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更要做事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则先做到。在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时,我们老师应当先充分领悟诗词所蕴涵的意境,情感和语言韵律的组合甚至还要清楚它的创作年代,诗人的际遇等等。诵读现当代诗歌散文时,应熟知当时的背景,诗文中的意象,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只有理解作者,内化诗文的内容,才能把握神韵,从而把诗词文章范读好,让学生第一次听到它时,想读,会读,读好。
通过课题的研究,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题研究经验,积极投身课题实验,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老师的素质。
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时尚,处处可见学生手捧唐诗宋词的身影,时时可闻他们珠玉落盘的诵读。这样的耳濡目染是可喜的: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学生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学生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通过反复吟诵,引领了师生的思想,净化了师生的灵魂,润泽师生的人生。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目录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幼儿篇)
目录
山川四时
子夜四时歌·春歌
北朝民歌 敕勒歌
李峤 风
贺知章 咏柳
王维 鹿柴
王维 鸟鸣涧
李白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望庐山瀑布
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
杜甫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暮江吟
山行留客篇六
《诗歌鉴赏》
诗 歌 鉴 赏
第一步,读懂内容——看题目作者、看意象用词、看语言表达、看诗后注释。
一、看题目作者
1、看题目 题目有如下作用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当然,题目中还包含了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场景,即在“暮雨”之中。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读张旭的诗“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变沾衣。”不看题目,就可能使人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山行留客》,才能明白这首诗的写作用意是留客,是让朋友留下来,欣赏美景只是个理由罢了。再如读唐人朱庆馀的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了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庆馀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赋得暮雨送李胄》《望洞庭》《望庐山瀑布》《蝉》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喜”正是作者这个春夜的情感。
2、看作者——想作者常写的内容,作者的一般风格。
著名诗人,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其诗歌往往有特定的内容,如陶渊明的归园之乐,李白的怀才不遇,杜甫的忧国忧民。另外,这一类作家也往往有自己固定的风格。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愤世嫉俗,诗歌清新飘逸;杜甫忧国忧民,诗歌沉郁顿挫。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含蓄绰约,杜牧诗清丽俊逸,等等。所以,在看到这些诗人的作品时,脑子里就要想象他们的宽泛意义上的写作内容,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的风格。
二、看意象炼字
1、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一般是名词。如 菊花—往往表达“不畏权贵,追求淡泊”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隐士的形象; 月亮—往往指“思乡”之情,塑造的往往是游子思妇的形象。
杨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别之情”,塑造的往往是“送别者”“怀人者”的形象。鸿雁—指书信,指“羁旅伤愁”的情感,塑造的往往是“思乡者、思人者”形象。梅花—往往用其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等特点,比喻不怕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和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竹—往往用其“宁折不变”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比作君子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德修养。
草—随时序流转,碧草连天,常能触动诗人忧思,从而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常用以象征正气凛然、坚贞高洁之士。
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常表忧愁忧思。
捣衣—寒夜捣衣,寄予征人,常用以反映期盼战争停止,离妇思人和忧国忧民、征人思妇的主题。
夕阳—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常与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有关。秋—可以是满目苍凉,表现游子、思妇思乡怀人的主题;也可以是天高云淡,表现壮士、良臣心胸壮阔、保家卫国之情。
2、看用词(炼字)——炼字处或成为诗眼,或使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①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如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②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③运用叠词,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④运用拟声词,可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高,特单列一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⑤词性改变的活用词,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这些词有时就是一诗的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形容词作动词用,写出了江南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色,和江南岸逐渐变绿的动感过程。
三、看语句表达
1、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诗词中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到头补充完整。意象的罗列是使描写具有镜头感,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着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四、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注解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
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
第二步,划定类型——诗歌5类,手法5类,情感5类,形象5类。
一、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的?运用了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根据内容可分为下面9种类:
1、咏史怀古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一类诗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2、伤春伤别诗。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3、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对故里的无穷思念。
4、山水田园诗。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一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5、边塞征战诗。诗人或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思妇对心上人的思念,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
6、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对禅宗的顿悟或整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或以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取胜,或以深邃绵密的哲理流传千古。
7、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为伴,借以表达自己光辉峻洁的品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往往有不少独得之作。
8、赠友送别诗。“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主要题材。
9、悼亡游仙诗。诗人多有神奇的想像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从表达的途径上来讲,诗是含蓄的,诗人总要借助外物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或物、或景、或事、或古迹,所以,根据诗人借助的外物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借助外物来间接地表达事情的诗歌分为“借物、借景、借事、借古迹”4类,加上“直抒胸臆”,共是5类。
这5类诗歌最常用的基本的表现手法即:
不借助外物诗——直抒胸臆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叙事感怀诗——叙议结合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1、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常见的直抒胸臆的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直抒豪情壮志。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②直抒愤世嫉俗之情:如清代通州诗丐的《绝命诗》中“两脚踏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而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未休”就通过这愤世嫉俗的绝命诗,发出愤怒的抗争与呼号,展示了他贫贱不移、刚正不阿的铮铮傲骨。
③直抒悲思愁绪。如晚唐诗人罗隐的《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变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这首诗,在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消极人生态度的掩盖下,流露出诗人生不逢时的郁愤。
④直抒欢快喜悦之情:如《四喜诗》“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就直抒胸臆地道出了人生最为快意的四件喜事。
⑤直抒对事理的见解和看法:如明代文嘉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就饱含诗人的人生体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直抒胸臆以明事理,来教育砥砺人们要异时励志。
2、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对象。作者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四句写了石灰的四个特点,即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而作者也以石灰作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事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沪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3、写景抒情诗: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的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的心灵相应。
另一种情况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年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
对于诗歌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① 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② 留意作者描写的景物所属季节、具体时间、地点。
③留意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上下(由上而下、由下而上)、远近、点面、时空、分总等。
④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衬托对比(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色彩对比),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白描)和细节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细节描写,白描,点面结合,正侧结合,修辞运用等。
⑤语言运用方面,如盛唐诗人描绘的常是雄浑壮丽的景象,抒写建功立业的情怀,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晚唐诗人描绘的常是动荡不安、意境凄凉的景象,抒写的是哀怨、忧愁、感时伤世的情怀。
4、即事感怀诗:就是作者心中有某种情感,由于外界某件事的触发,从而将其激发,引发出作者的感情或议论,多采用叙事与议论或抒情结合的手法。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前面叙写了自己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景况,后面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
叙议结合:就是在前面叙述事件的基础上,后面发出作者的抒情和议论。前面的叙述是后面的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后面的抒情和议论是前面叙述的升华。 鉴赏即事感怀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如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是写路上遇雨,没带雨具,雨后遂晴,由这么一件小事诗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也不为喜乐而忘形的人生感悟。
在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的时候不能过于粗疏,即使相似的事,在不同的情形和不同的作者笔下会有不同的陈述。同是怀亲思乡,杜甫《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是在国破身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于引发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取的笔法也不一样。
②、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感怀诗重点在于诗中作者不是着重于客观冷静地叙述,而是比较明显地直抒自己的情怀。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
山行留客篇七
《诗》
山行留客篇八
《课外古诗词鉴赏答案》
诗词赏析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答案:1、这个“弄”字,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客人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仿佛是要让客人自己意识到——如此美景,留下来是值得的!2、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
样不同的情态?
(答案: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七、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注释】①吴越,指今苏杭一带。
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色?
“夜市桥边火”,请赏析“火”这个字的妙味。
(1、答案:江南水乡,风光秀美,物产丰饶,市镇繁荣,民风淳朴。2、“火”字,既可使人想象夜市繁荣、热闹的景象,而“火”与桥下的水相映照,波光粼粼,更增添诗情画意。)
八、江陵愁望有寄
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释】①⑴江陵:今湖北江陵县。②掩映:时隐时现。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呼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答案:1、“掩映”,通过“枝”字的重复,不仅写出了枫叶之繁茂,而且表现了思妇望君的急切心情。2、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
九、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解】 雪:指梨花。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十、
(一)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两首诗里“远行人”、“一人”分别指谁?
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这从哪两个词语上看得出来?
3、“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都是指诗人自己。2、想得、遥知。3、诗人抱着膝盖,对着孤灯,形影相吊一直坐到深夜,表达了孤独凄苦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十 五 夜 望 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 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东 栏 梨 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写到 ,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 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 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 、 的特点。
2、 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山行留客篇九
《古诗鉴赏综合能力训练》
--------------------------
【综合能力训练】
--------------------------
一、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计的体裁是五言 诗。
2.从诗中 和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二、阅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完成1~4题。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2.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A.设问 借代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D.夸张 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3题。
甲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乙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
2.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 节
景 物
甲
家家雨,处处蛙
乙
春天
?
3.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甲: 。
乙: 。
四、阅读张旭的《山行留客》及注释,完成1~2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辉①,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②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③。
注释 ①山光:山色。物态:各种景物的姿态。弄春辉:指在春天,日光时隐时现,不断变化的景象。②纵使:即使。③沾衣:这里指山中的雾气沾湿了衣服。
1.这首诗围绕一个 字,通过山行所见,歌咏了山地春天的美景,表现的主旨是 。
2.第三句诗中用“纵使”来写“莫为”,写出“入云深处亦沾衣”的又一景色。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
五、阅读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及注释,完成1~4题。
春夜洛阳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①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②。
此夜曲中闻折柳③,何人不起故园情④?
注释 ①玉笛:精制的笛子。②洛城:洛阳。③折柳:指一种离别的曲调。④故园:故乡。
1.这首诗是从写 入手,诗意是由 转 ,以 衬 。
2.说说用“暗飞声”、“满洛城”的传神字眼的表达效果。
答:
3.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深切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
4.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
六、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畅当的同一题目、同一内容的两首诗及注释,完成1~4题。 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注释 ①鹳雀楼:旧时在山西永济县西南的一座三层小楼,常有鹳雀栖息。②白日依山尽:夕阳傍着远山渐渐隐去。③更上一层楼: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层楼。
登鹳雀楼
畅 当①
迥②临飞鸟上,高出世尘③间。
天势④围平野,河流入断山⑤。
注释 ①畅当:(生卒年不详),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大历间进士,贞元初,为太常博士,仕终果州刺史。②迥:(音窘)高远。③世尘:人间。④天势:天空。⑤断山:指山间断峰。
1.王诗的特点是 。畅诗与王诗相同的表现手法和句式是 。
2.这两首诗都集中描写了鹳雀楼的的气势和作者登上鹳雀楼后远望的 胸襟,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句诗的哲学道理。
答:
4.解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二句诗的含义。
答:
七、阅读杜牧的两首《过华清宫绝句》及注释,完成1~5题。
过华清宫①绝句(其一)
杜 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②,山顶千门次第③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④,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①华清宫:唐玄宗和杨贵妃避暑之地,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华清池温泉区。②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③千门:无数的宫门。次第:按顺序。④妃子笑:据说杨贵妃喜欢吃鲜荔枝,后岭南有荔枝树,名“妃子笑”。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杜 牧
新丰①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②探使回。
霓裳③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第一首诗首句从“长安”入笔,写之景。二句用“千门次第开”,为“荔枝来”作 。
2.解说第一首诗的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答:
3.第二首诗首句“新丰绿树起黄埃”,先写 之景,二句点出 。
4.解说第二首诗的三、四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答:
5.说说这两首在艺术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答:
八、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及注释,完成1~2题。
浪淘沙
李 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①。罗衾②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③,一晌④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①阑珊(lán shān):衰残。②罗衾(qīn):丝绸被子。③身是客:是对自己被囚的含蓄的说法。④一晌(shǎng):一会儿。
1.这是一首倾吐亡国哀愁的词,上阕写,下阕写 ,把往昔的无限欢乐和现实的孤寂凄楚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有力地抒发亡国之痛。
2.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语言上的特点。
答:
九、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及注释,完成1~5题。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①中秋,欢饮达旦②。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④,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
宇⑤,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景,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⑥,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注释 ①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②达旦:一直到天亮。③子由:即苏辙,字子由,苏轼的弟弟。④宫阕:宫殿。⑤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檐。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⑥绮(qǐ)户:雕花的门窗。⑦婵娟(chán juān):指月中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线的词语。
(1)把() (2)不胜( )
(3)何似( ) (4)何事( )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山行留客篇十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实用)》
上一篇: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下一篇:关于竹子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