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坎坷遭遇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一
《屈原列传》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二
《屈原列传》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三
《屈原经典》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四
《屈原《九歌》》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五
《屈原》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六
《屈原《湘夫人》》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七
《《楚辞》的阅读》

《楚辞》的阅读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楚辞,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 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ǚ)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①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f其?r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あ荻?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①??(?括常?:搅混。②哺(bǔ)其糟而?f(chuî)其?r(lí):哺,吃;?f,饮;?r,薄酒。③察察:洁净。④汶汶(wèn):玷辱。⑤鼓?ぃ?yì):打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难度不大,要求学生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并仔细概括。

答案: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特立独行的人;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回答此题与上题相似,先要寻找标志,快速定位。将描述渔父的句子找出来并认真分析概括。 答案:文章还塑造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回答时要注意阅读原文,在

文中找答案,屈原与渔父的形象在作者心中形成对比。二者相互映衬突出中心。 答案: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据题意找出相关语句,加以概括。而作用方面,应在整体阅读,在总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作答。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层次与内容,明确基本信息。 答案: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

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遇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张本、铺垫。

【技法指津】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和《楚辞》犹如两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们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双璧”。上期我们讲解了《诗经》的阅读。那么,怎么阅读《楚辞》呢?

一、比较《楚辞》和《诗经》

1.具体内容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而且《楚辞》中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操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真”是《诗经》的切实表现,“奇”是《楚辞》的形象展示。古朴的春秋时代氛围和温婉的中原风气给予《诗经》众多平民作者淳朴的思想意识,他们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创作出和谐自然的诗歌;纵横洋溢的战国时代氛围和奇异的楚地风貌给予屈原丰富的想象力,他怀着对国君的诸多复杂的情感写下《楚辞》。《诗经》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包括奴隶等下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如屈原的《离骚》就是他遭逐之后苦闷之情的表述。

2.在语言上,它们也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短小、用词凝练,运用词头词尾、叠音词,语言朴素,呈现出简洁精练、和谐中正、平实自然的特点。《楚辞》以六言为主,篇幅较长,多状貌语和虚字,运用楚地方言、以奇花异草为喻,感情热烈却不乱章法,呈现出铺张渲染、恢宏奇丽、激奋沉郁的特点。而且《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气助词“兮”“些”等。

3.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开拓,也把赋比兴发挥应用到极致。辞家们往往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在《离骚》中,屈原笔下描绘的善鸟香草、恶禽臭物、灵修美人、虬龙鸾凤、飘风云霓、高冠奇服、玉鸾琼佩„„它们或配忠贞,或比谗佞,或媲君主,或譬贤臣,或托君子,或喻小人,或示超俗,或表追求,这些都已不再是作为喻体或借以起兴之物的客体,而是融合了主体情感、品格和理想的象征,成为蕴含艺术趣味的意象了。这突破了《诗经》以借物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比兴手法的局限,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在中国传统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口而诵,心而悟

相较于《诗经》阅读的“口而诵”,《楚辞》阅读要讲究“心而悟”。就是要求我们在专注地读时,心专注地想,这样才可能“悟”,“悟”不仅仅是理解,还要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读《离骚》时,只有联系屈原的坎坷经历,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汹涌和涨落。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写到草木的地方甚多:或用香草(白芷、秋兰)作为妆饰的材料;或用香草(椒、桂、薰、芷)隐喻贤臣;或用种植香草象征培养人才。写到“美人”时,

用男女之爱来象征君臣、朋友之谊。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白屈原作为楚辞的创始人和发扬者的伟大之所在。作为政客,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楚王信任。然而在“举世混浊”的时代却要保持“唯我独清”,必然会受到排挤,于是在那个“众人皆醉”的国度里,独醒的屈原就注定被放逐,最终只能投江而死。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楚辞,回答后面的问题。

怀 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①。?兮杳杳②,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③,离?O而长鞠④。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方以为圜兮⑤,常度未替⑥。易初本迪兮⑦,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⑧,前图未改。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巧??不?圪猗幔?孰察其拨正。玄文处幽兮,?瞍谓之不章{10};离娄微睇兮{11},瞽以为无明{12}。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兮{13},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14}。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15},穷不知所示。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材朴委积兮{16},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兮{17},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何故也?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也{18}?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O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19}。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20}。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曾伤爰哀{21},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22}。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注]①汩(gǔ)徂:急行。{2}?(shùn):通“瞬”,看的意思。{3}纡轸:委曲而痛苦。{4}离?O(mǐn):遭忧患。鞠:困穷。{5}?\(wán)方以为圜(yuán):把方的削成圆的。?\,削。圜,通“圆”。{6}常度:正常的法则。替:废也。{7}易初:变易初心。本迪:变道。{8}章:明也。志:记也。{9}??(chuí):人名,传说是尧时的巧匠。?蓿?zhuï):砍,削。{10}蒙瞍(méng sǒu,蒙叟):瞎子。章:文彩。{11}离娄:传说中的人名,善视。睇(dì,

弟):微视。{12}瞽(gǔ):瞎子。{13}?@(nú):竹笼。{14}臧:通“藏”。指藏于胸中之抱负。{15}瑾、瑜:均美玉。{16}委积:丢在一旁堆着。{17}?](è):遇。{18}邈:遥远。{19}大故:死亡。{20}错:通“措”,安排。{21}曾:通“增”。爰(yuán)哀:悲哀无休无止。《方言》:“凡哀泣而不止日爰”。{22}爱:吝惜。

1.请探讨这首诗让后人产生共鸣和敬慕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在语言上有何独特的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八
《屈原列传》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九
《经典议论文12篇》

经典议论文12篇

1、 坚守与变化

从书信到邮件,变化的是式样,坚守的是问候;从马车到汽车,变化的速度,坚守的是轮子;从嫦娥奔月到天宫一号,变化的是形式,坚守的是飞天。万变不离其宗,他们坚守的本质没有变,变化的只是方式,让本质实现的方式更迅捷更现代化。坚守信念,依时而变,成就人生。

刘伟:坚守生命的音符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是刘伟的豪气许诺,但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必须停止游泳。走进音乐的圣殿是刘伟无奈的选择,为了练琴,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血,刘伟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足球,游泳,音乐。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

杨善洲:坚守荒山的书记

“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自那以后,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每天从早忙到晚,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积少成多,用马驮上山。20多年,分文不取,却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吴孟超:坚守肝胆的医者

上世纪50年代,他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1999年他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年近90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九十高龄,依然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信念的坚持,遥远苍穹,坚守信念的星,追踪它的轨迹,点亮璀璨的人生。

2、制 怒

怒是兼天涌的江间波浪,接地阴的塞上风云。

怒是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

怒是梨花院落的溶溶月,柳絮池塘的淡淡风。

制怒,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轻易发怒。 发怒,于己伤身,于人伤和,损人不利

己。制怒,控制情绪,收放自如,遇事就可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冲动是魔鬼,至怒是祸水。 人情绪激动就容易发怒,冲动就要至怒。一旦至怒,轻则祸己伤人,重则丢命灭族。比干心忧商朝安危,至怒谏纣王,结果被剖心而亡。薛刚喜欢打抱不平,至怒踢元宵会,结果满门遭抄斩。林则徐痛恨鸦片祸国,至怒虎门销烟,结果虽然点燃了抗击外辱的热潮,自己却流放伊犁。因为怒,比干被剖心;因为怒,薛刚几灭族;因为怒,林则徐遭流放。如果不是冲动的魔鬼引火,至怒的祸水上身,会误了卿卿前途、性命吗?任凭至怒的祸水泛滥,迟早会祸己伤人,甚至丢命灭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制怒先治怒,忍退海天空。 怒伤肝伤肺,怒火中烧则烧身伤人,因此要治怒。治疗发怒的良方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陶渊明因官场污浊黑暗的歪风邪气而怒,但他退了一步,只是悄悄挂印而去,种豆南山下,登东皋而舒啸,过上了快乐的田园生活。李太白因遭排挤不受重用而怒,但他退了一步,只是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游出了人生的别样风景。王安石因新皇排斥被罢官而怒,但他忍了一时,只是轻叹“明月何时照我还”,隐居老家,将心事付纸笔,书写了光耀古今的诗文。陶渊明、李太白、王安石都有怒,但他们没有怒发冲冠,而是都后退了一步,演绎了怒后的精彩。愤怒当头要忍退,后退海阔天更空。哪怕只是一小步,就能看到灿烂的阳光。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止怒平心气,干戈成玉帛。 泰山崩于眼前而不惧,黄河溃于眼前而不乱,这就是平心静气。怒火中烧而不止,犹如泰山崩,黄河溃。怒火不止则地崩山摧壮士死,平心静气则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勾践兔死狗烹的残酷迫害,范蠡没有发怒,而是平心静气携西施弃官经商,成为了世人敬仰的富翁。面对乌台诗案的劫后余生,苏轼没有发怒,而是平心静气面壁黄州,思过罪己,焕发了政治和文学生命的第二春。

面对敌人的谩骂和侮辱,鲁迅没有发怒,而是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继续横眉冷对千夫指,治疗了中华民族的大病。置身残酷迫害,劫后余生,谩骂侮辱,几人能不怒?范蠡、苏轼、鲁迅不但不怒,反而平心静气,既保住了性命,还成就了伟业。临大事而止怒,止怒则心气平,心气平则智慧生,智慧生则干戈划,干戈划则玉帛成。

至怒如昙花,盛开至美,旋即凋谢;治怒如良药,服用几贴,大病痊愈;止怒如太极,借力打力,转危为安。

制怒,不需要“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冲动,需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从容,需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淡定。

3、渺 小 的 高 大

一滴水微不足道,却可以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一株草势单力薄,却可以蔓延成一片绿茵;一粒种子毫不起眼,却可以带给人丰收的喜悦。

同样,茫茫尘世中,一个人就像一粒尘埃,几乎可以忽略。但是,渺小的个人却可以在某些时候活得高大。只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渺小的个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的高大,集体的高大,甚至是民族的高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就是在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后不断前行的。在强大的困难面前,人显得那样渺小,但只要我们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并切实付诸行动,就能把困难踩在脚下,就于渺小中显示了高大。文王被囚禁,他战胜了不见天日没有自由的困难,推演出了惊世骇俗《周易》,震古烁今;孔子战胜了四处碰壁穷困潦倒的困难,编纂出了前所未有的《春秋》,名垂青史;屈原战胜了报国无门几次放逐的困难,吟诵出了浪漫主义的《离骚》,彪炳千秋。困难高一尺,文王、孔子、屈原们高一丈,于是他们战胜了困难,活出了高大。山高人为峰,当我们在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时,要像文王、孔子、屈原们奋斗,要像求木之长、欲流之远一样故其根本、浚其泉源,何愁不会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断攀登。在高远的目标面前,人显得那样渺小,但只要我们“不畏浮云遮望眼”,努力向目标攀登,最终身在最高层,就于渺小中显示了高大。在滔天洪水面前,大禹是渺小的;为了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并且降伏了洪水,于渺小中显示了高大。在万恶的疾病面前,在重重的穷山恶水面前,唐僧是渺小的;为了佛经,他踏遍千山万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了真经,于渺小中显示了高大。李时珍渺小的,为了治病,他走遍千山尝遍百草,编写了《本草纲目》,于渺小中显示了高大。为了自己的目标,大禹、唐僧、李时珍们锲而不舍,执著地奋斗,渺小的他们显示了高大。不断攀登,执著奋斗,渺小的个人就能活得高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渺小的高大还体现在为了正义,敢于对抗邪恶;为了正义,敢于蹈赴危难。人们都崇拜英雄、伟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敢于在邪恶面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敢于在危难面前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那一刻,他们就显示了高大。为了朋友,司马迁,一个区区史官,在噤若寒蝉的大汉朝堂上掷地有声地为李陵辩护,顶撞汉武帝,他是多么高大。为了民族,文天祥,一个区区文官,视元人的高官厚禄为粪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是多么高大。为了国家,林则徐,一个区区总督,高擎火把点燃了祸国殃民的鸦片,警醒了大清王朝,点燃了国人抵御外辱的激情。他是多么高大。坚持正义,渺小的个人也可以高大;坚持正义,渺小的个人也一样能顶天立地,与日月同辉。

生命的渺小甚至命运的渺小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只看到生命的渺小,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敬重渺小,使我们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坚强。让那灿烂的阳光沐浴渺小的自己,让那蒙蒙的细雨滋润渺小的自己,让那娇嫩的鲜花芬芳渺小的自己吧。相信在人生的尽头,渺小的自己依然如此美丽,如此高大。

我们每个人就如一滴水、一株草、一粒种子般渺小,但也可以可以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蔓延成一片绿茵,却可以带给人丰收的喜悦。

4、耕耘人生田野的希望

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烂的;灼灼红叶,我采一片最热烈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温馨的;融融月光,我掬一丝最澄澈的。漫漫田野,我耕耘最宝贵的——希望。

播种人生希望的田野,耕耘人生田野的希望,收获田野希望的人生。

也许是茫茫沙漠,也许是戈壁荒滩,好像无论怎样苦心经营也开垦不出层层田野,也不能播撒种子。但只要满怀希望,大力开垦,茫茫沙漠也能变绿洲,戈壁荒滩也能种希望。

人生田野漫漫,难免壮志不酬,需要我们有对生活的热爱,才能收获到生活最畅然的希望。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挂印而去,但他热爱生活,躬耕南亩,收获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李白不甘作御用文人,凄然被贬回乡,但他热爱生活,游历名山大川,收获到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自由。苏轼不愿同流合污,流放黄州赤壁,但他热爱生活,面壁思过,收获到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陶潜、李白、苏轼仕途失意,但内心却并不为之所动,而是依然热爱生活,播种人生别的希望,于是成就了他们驰骋诗坛,流芳千古的伟业。壮志不酬,只要有对生活的热爱,就能收获人生的希望。

人生田野漫漫,难免遭遇坎坷,需要我们有对生命的渴望,才能找寻到生命最光辉的希望。文王被囚于暗室,不见天日,但他凭着对生命的渴望,终于推演出了《周易》,化繁复为简单,找寻到了人生的希望;仲尼被诸侯拒绝,志不得伸,但他凭着对生命的渴望,终于编纂出了《春秋》,梳理历史轨迹,找寻到了人生的希望;屈原遭几次放逐,不能理政,但他凭着对生命的渴望,写作出了《离骚》,开创浪漫主义,找寻到了人生的希望。文王、仲尼、屈原遭遇坎坷,就像黄山绝壁松。他们也像绝壁松一样凭着对生命的渴望,终于腐蚀了人生田野坚硬的岩石,孤傲地生长在人生的悬崖绝壁上,笑迎四方风雨,八面困难。遭遇坎

坷,只要有对生命的渴望,就有人生的希望。

人生田野漫漫,难免纷扰芜杂,需要我们有对人生的判断,才能获得人生最彪炳的希望。文天祥面对元人的高官厚禄,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慨然赴死。史可法面对明朝的衰败无能,悲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血染扬州。谭嗣同面对朝廷的嗜血屠刀,吟诵“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慷慨刑场。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身处纷扰芜杂的乱世,面临生死的抉择,他们坚持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人生。纷扰芜杂,只要有对人生的判断,就能获得人生最彪炳的希望。

如果人生的田野冰封雪飘,那么希望就是冷冷冰雪中灿然开放的梅花,让人生在严冬中感觉到春的气息;如果人生的田野漆黑暗淡,那么希望就是茫茫田野上明亮耀眼的灯塔,让人生在暗夜中找到航行的方向;如果人生的田野干涸枯裂,那么希望是就漫漫沙漠中水草丰美的绿洲,让人生在绝境中饮到生命的甘泉。

希望是萋萋芳草中最灿烂的一束,是灼灼红叶中最热烈的一片,是落落余晖里最温馨的一缕,是融融月光里最澄澈的一丝。

播种人生希望的田野,耕耘人生田野的希望,收获田野希望的人生。

5、阳光总在风雨后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不经一番风霜苦,哪来梅花彻骨寒。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现彩虹。

同样,人生苦难有时尽,成功来自磨砺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从苦难走向成功,就必须怀揣梦想,用梦想去创造奇迹。文王被囚,在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时刻,他没有终止,因为他有推演周易以穷究天人的梦想。孔子困顿,在一路周游一路落魄的关头,他没有停息,因为他有编纂春秋使乱臣贼子惧的梦想。屈原放逐,在举世浑浊唯他独清的乱世,他没有放弃,因为他有吟赋离骚来拨云见日的梦想。他们不顾自己的苦难,而能追索真理,启迪后人,并且成功。在苦难之时,怀揣梦想,用梦想引导自己的人生,才会创造成功,迎来风雨后的阳光。

要从苦难走向成功,就必须坚韧顽强,磨砺意志。越王勾践,堂堂一国之君沦为吴王马夫,苦难够深了吧?但他坚韧顽强,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从苦难走向了成功。苏轼遭受乌台诗案的不白之冤,几乎性命不保,他的苦难够惨了吧?但是他坚韧顽强,在赤壁思过,顿悟人生,焕发了文学和政治生命的第二春。路瓦栽夫人因一夜风光而倾家荡产,她的失败够重了吧?但是她坚韧顽强,,毅然勇敢地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了债务。苦难总是令人沮丧的,但在人生漫漫旅途中,苦难总是难免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坚韧顽强,不断磨砺意志,去创造成功,迎接心中的那一缕阳光。

要从苦难走向成功,还必须激发潜能,奋发图强。老子过函谷关被官长刁难,激发了他的潜能,仅两天时间就写出了伟大的《道德经》。颜真卿听到侄子牺牲后,五内俱焚,痛不欲生,激发了他的潜能,抓起狼毫,一气挥就的《祭侄贴》,成为他书法创作的一个高峰。伽罗华知道第二天必死无疑,但未完成的创作激发了他的潜能,他一夜未眠,写出了数学研究心得,改变了整个数学的面貌。苦难常常把人逼到无奈和困惑的地步,可你也往往因此得以最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人奋发图强,去创造巨大的成功,去收获人生最绚丽的阳光。

苦难是我们生命之舟上的压舱物,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船才得以稳健地前行。如果说苦难是那破旧的花架,那么因为我们的梦想,将变得繁花似锦,光艳夺人;如果说苦难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我们的坚强,将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如果说苦难是那贫瘠的土地,那么因为我们的潜能,将变得葱葱郁郁、油油绿绿。

风霜后的菊花更坚韧,大学后的梅花更芳香,风雨后的阳光更灿烂,苦难后的成功更珍贵。

6、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争先恐后的幼龟面对群鹰的攻击,也许只会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小心翼翼的变色龙面对敌人的袭击,也许立即摇身一变,安然无恙。失足悬崖的野兔面对死亡的威胁,也许马上翻转腾跃,有惊无险。

历史在前进中,不免有挫折,有迂回,有后退,有失败。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方显英雄本色,才是中国的脊梁。

危难时刻需要大智大慧,方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兵临城下的秦军面前,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用一兵一卒,让秦军退却。在危机四伏的秦王殿上,蔺相如靠他的机智牵着秦王的鼻子走,不仅完璧归赵,而且毫发无损。在杀气腾腾的鸿门宴上,刘邦用他的机智与狡诈安全脱身,并从此由鱼肉而刀俎,斩项王于垓下。危难时刻需要冷静镇定,才能开动脑子,想出办法,如烛之武和蔺相如,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化险为夷。危难时刻,也需要急中生智,如刘邦假装如厕,逃回霸上,转危为安。

危难时刻需要气贯长虹,勇往直前,才可能震慑敌人,甚至在背水一战中寻找到出路。在戒备森严的大秦宫殿,荆轲在众目睽睽下图穷匕首见,无异于以孤羊投群狼,但他毫无畏惧,还差点杀了秦王,而与之同去的苏武阳早已尿了裤子。信凌君率门客前往救赵,无异于以块肉投馁虎,但他与赵同亡的勇气感动了侯赢,并最终窃得兵符解了赵国之危。颜佩韦等五人与阉党发生冲突,无异于以鸡蛋碰石头,但他们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英勇就义,视死如归。危难时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也许还能从绝境中杀出一条活路,如信凌君;即使不能成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能名垂青史,激励众人勇往直前。

危难时刻,不仅需要智勇,有时还要忠,忠于自己,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屈原在混浊之世上下求索,不同流合污,自投汨罗以示清白,是忠于自己的理想。诸葛亮答应刘备辅佐扶不起来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于他人的托付。王昭君在大汉朝存亡关头孤身远嫁匈奴,终止了血腥杀戮,避免了生灵涂炭,是忠于自己的国家。正是他们的忠心耿耿,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危难时刻见真情。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小心翼翼的变色龙有智,所以安然无恙。失足悬崖的野兔有勇,所以有惊无险。争先恐后的幼龟既没有智勇,也没有忠,所以只有坐以待毙。

7、坚 强

坚强,是虽然承受风吹雨打,却依然耸立齐鲁大地的泰山;坚强,是虽然遭受黄沙袭击,却依然屹立黄土高坡的胡杨;坚强,是虽然蒙受冰封雪飘,却依然浩荡华夏大地的黄河。 坚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生存之道。一个人拥有了坚强,就拥有了美好的人生。 坚强,就是要人在“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之时不屈不挠,寻找生命的出路,走向生命的豁然开朗。孙子的脚固然无法行走,但他坚强的修列出《孙子兵法》,走出了一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兵法之路。左丘固然失明,但他坚强的写作出《左传》,看到了历史最深远最幽微的地方。邰丽华固然失聪,但她坚强的从不幸的谷地攀登上艺术的颠峰,于无声处展现出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出人性的高洁。天生一人,必有一路。孙子膑脚,左丘失明,邰丽华失聪,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的出路在哪里?只要坚强,天就无绝人之路。他们最后不是都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吗?路,是人走出来的,只要坚强,心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

坚强,就是要人在失败之后不自轻自贱,自怨自艾,而是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他的失败够惨了吧?但是他坚强,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家仇国恨。苏轼遭受乌台诗案的不白之冤,几乎性命不保,他的失败够惨了吧?但是他

屈原的坎坷遭遇篇十
《屈原》

摘要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屈原的作品以及他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人格美。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对于深刻了解屈原的学术思想,对于研究屈原特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对于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都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屈原是在社会大转型的风霜雨雪中磨练出来的巨人,其人格美既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又鲜活地表达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价值。屈原深受楚文化思想的熏陶,对当时的儒墨显学及诸子百家多有批判性的反思与审视,并在这种反思与审视的基础上确立了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崇奉与信仰,结合当时天下大势和楚国具体情况加以创造性的论说阐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人生目标。屈原的人格美是屈原思想和行为、作品和人生实践诸因素交相辉映的产物,反映了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屈原的人格美。

关键词:屈原;诗歌;人格

I

目录

一、崇尚真理,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1 二、崇尚冷峻,不流于俗的圣贤品质„„„„„„„„„„„„„„„„„„„„„2

三、刚正不屈,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3

四、真挚的爱国情怀„„„„„„„„„„„„„„„„„„„„„„„„„„„„4

五、上下求索,追求真理„„„„„„„„„„„„„„„„„„„„„„„„„„5

六、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6 参考文献„„„„„„„„„„„„„„„„„„„„„„„„„„„„„„„„„8

II

论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屈原的作品以及他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人格美。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对于深刻了解屈原的学术思想,对于研究屈原特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对于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都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屈原是在社会大转型的风霜雨雪中磨练出来的巨人,其人格美既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又鲜活地表达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价值。屈原深受楚文化思想的熏陶,对当时的儒墨显学及诸子百家多有批判性的反思与审视,并在这种反思与审视的基础上确立了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崇奉与信仰,结合当时天下大势和楚国具体情况加以创造性的论说阐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人生目标。屈原的人格美是屈原思想和行为、作品和人生实践诸因素交相辉映的产物,反映了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笔者认为,屈原的人格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真理,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不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惶舆之败绩”;“余固知之謇謇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 1

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屈原一旦认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二、崇尚冷峻,不流于俗的圣贤品质

满怀赤诚地追慕圣人,并不遗余力地自我圣化,构成了屈原高尚人格的一个主要方面。正是在这种追慕圣人、自我圣化的过程中,屈原的政治理想、政治人格及其悲剧性得以充分展示出来。人们肯定屈原,赞颂他高尚的圣贤品质,与当时特殊的文化氛围分不开。 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普遍王权的衰落,社会结构出现了大震荡,奴隶制日趋解体,昔日固定在旧有结构里的社会阶层发生了剧变。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使士阶层得以从封建的政治秩序中解放出来,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林立,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空前的心灵大解放,便成为这个时期最鲜明。由于屈原接受的知识比较全面,接受到儒家“圣贤明君”、“太平盛世”道德的理想主义,从而以“圣人”为榜样,不断地修身养性,形成了峻洁高尚,不流于俗的圣贤品质。儒家塑造的“圣人”是“人伦之至”、“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人物,具体而言,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这些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行和治国安天下的伟业。屈原自我圣化的自然是儒家塑造的尧舜等圣人形象。屈原追慕圣人的理想境界并且以圣人自居,实质上是对尧舜禹汤圣王政治的期盼。

屈原与一般儒家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屈原表现在以儒家的君子人格为行为追求模式,以道义为己任,于功利主义风行于世,整个社会丧失道德原则的黑暗环境中,仍然坚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屈原不仅以圣人作为修身的标准,而且以圣人自许,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有了这种圣人的修养,屈原在当时的楚国就显得鹤立鸡群,与周围格格不入。楚国有着充实的国力,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非他国可比。屈原为楚国世袭王族,与楚王同姓,门第身位都很高,他受的教育和人生的视野自然比一般人要优良和广阔。屈原生活于这样丰足的环境,获得了人格先天遗传与后天发展的最佳组合因素。如果他能交结权贵,随波逐流,那么他的处境后来不会很惨。但是在这样的良好的个人环境中,他不是象淘渊明那样弃官归田,消极避世,终穷一生。在战乱险诈的社会,他作为楚国的宗臣,义不容辞效劳于楚国,积极实行改革,促进楚国富强。这种忧患意识造就了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政治家的才能。然而在当时旧贵族势力强大的楚国,

2

屈原不以个人的利益得失,一切从道义出发,触动了贵族的利益,这就使得他的政治生涯坎坷不平,难以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立足。但屈原有着圣人的修养,满怀理想和抱负,意志坚定,以决不向一切妥协的精神和旧贵族势力做斗争。“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余将董道而不豫”,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选择。

屈原崇高的品行不仅表现在“圣行”上,还表现在他高洁的自身修养上。他通过自我道德修养,不断升华自己的品行。这更多地体现在他追求理想坚韧不屈的思想行为中。他一心报国,却不断被谗害、被流放而屈原不断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反而更注重自己美好品质的修养。《离骚》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所谓“好修以为常”,采撷芳草香花,高冠长佩,都是象征自己如何通过自我修饰以达到的人格高度。屈原由于忠于君国而受打击,但他初衷不改,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选择,“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离骚》),“余将董道而不豫”(《涉江》)。这里所表现的,既是他追求人格理想、坚持美政的执着态度,又是他人格修养的重要内容。如此多的优秀品格塑造了屈原超越流俗的高洁形象。

他追求的人格理想,是要在精神上自足,更主要的是要得到楚王的信任,从而实现“美政”。但是,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得他的“圣贤美政”理想破灭,而他个人不流世俗的自身修养难以展现,那么他只有以死殉国,坚持他的操节。 三、刚正不屈,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

当时楚国黑暗腐败,贤者遭斥,奸臣横行,这就给屈原的政治道路罩上了灰色。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嫉贤妒能,楚王是非不分,这就断绝了屈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道路。后来,楚怀王的继承人顷襄王听信令尹子兰等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更偏远的地区。屈原处在奸党的围攻之中,八面受敌,势单力薄,处境十分艰难。但他并没有低头屈服,而是用诗歌向奸党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他在《离骚》中这样勾画他们:“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而对众恶,诗人勇敢地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列举历史上的昏君,并指出其可悲下场:“(浇)日康娱以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他总结了一条历史教训:“固 3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0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