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时的心情描写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一
《写心情时可以用景物描写》

写心情时可以用景物描写

正衬,即用跟主体事物相似的事物来陪衬,可以景写情。如“时候既是深冬了,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故乡》)作者用阴冷的天气和“没有一些活气”的景象来衬托内心的悲凉。

反衬,即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陪衬,多用于赞颂某人或突出主题,如: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以悬崖恶劣的环境衬托梅花坚强的品质,突出梅花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

写景类记叙文不能只顾写景,借景抒情才有味道。也就是说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及情感。例如有个学生在作文中描绘了各种菊花的风采:瘦弱纤细的“金钩挂月”;粗壮硕大的“金甲黄”;群星荟萃的“千头菊”。他还写出了展区的新颖造型——中国地形图,但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我在面批此文时,向他提示:为什么把花摆成中国地形图,你能揣摩摆花者的用意吗?他想了想,重新修改了作文,其中有这么几句:摆花者的用意是说祖国处处象花园,使看花者动情,把赏花的感受转变为报国的激情。这样一改,使文章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可以用引用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以物烘托人。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高适的《别董大》

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二、 以人烘托人。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难怪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三、 以物烘托物。如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再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若耶溪山林一片幽静,唯有不时传来一两声“蝉噪”、“鸟鸣”。静寂,本是无声,有声则打破了静寂。但是诗人偏偏说因为那一两声“蝉噪”“鸟鸣”,山林愈发显得幽寂了。作者有意识地运用“蝉噪”“鸟鸣”之动来烘托一种静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匠心独运

之功。王籍在这里通过“寂外有音”的烘托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不已。

烘托是从周围的事物慢慢突出描写对象,是渲染;衬托是两件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正面比较和反衬,突出描写对象。

造句:这样的雨天,烘托出了她忧郁的心情。

这两株憔悴的梅花衬托出了繁茂的桃花。

其实以物烘托人也就是以景写情,以人烘托人就是通过描写别人的反应来烘托主角,而以物烘托物类似于以闹衬静,如“鸟鸣山更幽”。

写景文:此类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写景文用到的词语:象声词、形容词、叹词

叙事文:通常用来写人,通过叙述一件事情,对文中人物或褒或贬,此类文贵在有教育意义或者能揭露某些现象,写作技巧有【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以人烘托人 描写(语言 动作 神态)】,也可用于讽刺一些现象如通过写一个故事,勾画出某种类型人物的丑恶嘴脸。

抒情文:通常有借景抒情,借人抒情,借物抒情。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欣慰地笑了。她的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了很久很久。”通过对妈妈笑了、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看等行为描写,来表现妈妈因“我”的进步而高兴、“我”因自己的行为使妈妈欣慰而自豪的情感。这是“借人抒情”。有的借助于物,在对事物状态的描摩中抒发感情。如:“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引自《金色的鱼钩》)

有的“借事抒情”,将主观感情隐藏在对事件的记叙之中。有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达到抒情的目的。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几句点睛式的议论之中,如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引自《一夜的工作》)。

抒情文还有另外一种是忏悔类的,例如写自己以前如何如何不懂事,到后来才明白之类的,不过写这样的文章要有说服力。

议论文:凤头:开头漂亮吸引,好像凤凰的头一样虽然小,但是五彩缤纷;

猪肚:中间内容充实,猪肚子,充实、有内容,不要泛泛空谈,光是喊口号;

豹尾:结尾响荡有力,老虎或者说豹子的尾巴,抽起来是很有力道的。这里是指点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说理要有说服力,这是议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增强说服力可以引进第三方的经历和观点,在当你写自己的主张时,将你的主张用人们已经接受的事实来进行类比的时候,你将非常容易的让人们折服于你的观点。

想象文:描述自己对未来的幻想或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假如我能……”再有就是通过写一个故事,使人产生对某些问题的思考,例如通过描写未来的恶劣环境,引发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也适用于忏悔类型,例如有过一篇题目是{忏悔录}的作文,作者通过幻想今后的事,忏悔自己过去的选择……

设置悬念就是描写情节的时候,笔锋一转,给读者一个想象不到的结局,也就好像是正写着一件不好的事时,忽然不好的事成了好事了,就是这个道理。通常用于反映人品、现象,适用于记叙文。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效果。

例:1871年目睹了(爆发了)英勇的巴黎公社起义。

饥渴的土壤在雨中畅饮。

你看到暴风雨的愤怒吗?

花儿在微风中点头。

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

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通常用于抒情文。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写作要注意使文章有文采。例如写景时要注意多用形容词和比喻句,尽量使文章生动出彩,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和形容词类似的是形容类型的语句,如“这朵盛开的鲜花,犹如最完美的艺术品般,美得让人心颤。”一些写作高手能把成语用的炉火纯青,而文章也很吸引人。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二
《同是离别,心情各异——《雨霖铃》与《别离辞:节哀》之比较》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三
《关于毕业感想作文:离别的记忆》

关于毕业感想作文:离别的记忆

仅剩下4天了

4天后,我就要告别初中生涯,踏进高中大门。3年的时间,比流水都快,3年的友情,说散就散。

是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是,又在这宴席还没吃完时,就被外来力量弄乱,草草散了。。看着倒计时牌,内心一阵紧张,可更多的,是数不出的失落。

曾经,我们共同欢笑过,曾经,我们共同努力过,曾经,我们共同拼搏

过„„那么多的曾经,却被毕业给敲散,那么多快乐,却在分别的骊歌中逃逸,剩下的,只有不舍得泪水,和难忘的记忆。友情可贵,能真心待你的朋友更是难得,友情,是陪伴我们一辈子的,不是有句话吗“心情低落的时候;当一个人在孤寂的时候;当一个人在沮丧的时候;当一个人在人生低谷的时候,知友就是你的精神支柱„„”面对人生的第一次抉择,和正规的第一次分离,让我们还年轻的心灵无比悲伤。

拍毕业照时,并没有小学时那么开心,人人都是心情沉重,满脸不舍。毕业照,意味着我们就要分开了„„站在椅子上,面对相机时,最坚强的男生红了眼眶,最严厉的老师流面露哀伤„„个个牵扯着嘴角,露出来比哭还难看的笑。

同学录又开始流行起来了,漂亮的纸张中,装满了三年友谊。不管是谁,落笔时都有千斤重。话,有很多很多,纸,却很小很小。每一句话,都包含种种不舍,每一个字眼,都蕴含最真挚的感情。没有人愿意在离别时有坏的印象,即使曾经是冤家、仇家的人,都红着眼,互相诉说。平时巴

不得你早点翘掉的人,到真要分别时,才知道友情的可贵,分离的悲伤„„

这场宴席散的太快,让我们都没尝够它的滋味。在不舍中,我们又要奔赴令一场宴席,结交新的朋友,有一个新的开始,或许,不舍会被时间冲淡,哀伤,会被快乐掩盖。可记忆是深刻的,离别是痛苦的,让人想要逃避,想要失忆,回想3年度酸甜苦辣,味道真好,让人无法遗忘。真想让时间就此停止,让记忆在此温存„„

或许,离别也是一种美,让大家都懂得了珍惜。所有的不和谐,被离别烟消云散„„让我们去适应吧,今后的离别还有更多,只需心中牢记对方,总有再会碰面的一天。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四
《: 雨霖铃》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五
《九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古代诗词文背诵默写检测题

一、理解默写

1、在《秋水》一文中,表现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的句子是:“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2、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 ” 3、孔子认为什么可以拿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 ? , 。” 4、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帮助他人,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 _____, ____。” 5、表述了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的句子是:“ 。” 6、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7、在《使至塞上》中,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流畅,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8、在《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 , 。” 9、借眼前景,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名句是:“ , 。” 10在《无题》中, 、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的句子: , 。” 11、使用比喻,曲折丰富地表达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句子是:“ , 。”

12、在《水调歌头》中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的赋予哲理的词句是“ , , 。”

13、体现作者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思想,表达对离别的人们的美好的祝福的名句是:“ , 。” 14、在《浣溪沙》中,被誉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 , 。”

15、更为直接抒发寂寞和忧伤,表现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

16、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生动地表现诗人以释往日积郁,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的句子是:“ , 。” 17、表现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的句子是:“ , 。”

18、在《滁州溪涧》中,诗人渲染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蕴涵对无声息者一丝同情的句子是: “ , 。”

19、蕴涵诗人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句子是: “ , 。” 20、在《约客》中,揭示内心世界的点题佳句是:“ , 。” 21、在《如梦令》中,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未醒的情态的句子是: “ , 。”

22、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被王士祯认为 “人

工天巧,可称绝唱。”的句子是:“ 。”

23、在《菩萨蛮》中以喻明志,表达诗人及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不可阻挡的句子是: “ , 。”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但决不向敌人屈膝的坚定的报国志向的句子是:“ , 。” 25、在《〈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

26、在《无题》中,运用美丽的神话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的诗句是“ , 。”

27、在《菩萨蛮》中,言简意深,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 。” 二、根据提示默写:

1、野语有之曰: , , 。 2、征蓬出汉塞, 。大漠孤烟直, 。 3、烟笼寒水月笼沙, 。商女不知亡国恨, 。 4、春蚕到死丝方尽, 。晓镜但愁云鬓改, 。 蓬山此去无多路, 。

5、无可奈何花落去, , 。

6、人有悲欢离合,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 7、见贤思齐焉, 。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 。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 。 子贡问君子,子曰: 。

8、 ,初闻涕泪满衣裳。白日放歌须纵酒, 。 9、独怜幽草涧边生, 。春潮带雨晚来急, 。 10、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 11、 ,浓睡不消残酒。知否,知否, 。 12、西北望长安, 。江晚正愁余, 。 13、《秋水》一文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 写河伯见到海神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 。 14、《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愤激的句子是 。描绘出一幅塞外夕照图的千古名句是 。 15、《泊秦淮》抒发忧国之思的句子是 。 16、《浣溪沙》中抒发惜春伤时之情的对偶句,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 。

17、李商隐的《无题》中借景物描写表达有情人离别时痛苦心情的句子是 。通过比喻表达生死不渝的爱情的句子是 。 借助神话表达深切关怀思念的句子是 。

1

18、《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并包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 表达作者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1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出了诗人初闻收复消息悲喜交集的句子是 。 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句子是 。 20、《滁州西涧》中表明诗人恬淡的心境的句子是 。

含蓄表达了诗人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情怀的句子是 。 21、《约客》中写江南夏夜之景的句子是 。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绝妙佳句是 。 22、《如梦令》中词人用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 23、《菩萨蛮》中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 用比喻手法写军民收复失地之心不可阻挡的句子是 。 直接表露诗人坚定的报国志向的句子是 。 24、《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这句话被后人浓缩为 。 25、《论语》中,孔子要求人们对于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该是: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曾子认为每天应从 三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省。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 26、 根据语言环境填诗句。

①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请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两句诗词表达分别后对老师、同学们的良好祝愿: , 。其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 , , 。 ②“ , 。”晏殊见春花凋谢,燕子归来,心中不禁产生了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

③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景色的句子是: , 。

④李商隐的《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诗句是: , 。

⑤《泊秦淮》中写统治阶级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诗句是: , 。 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李白《把酒问月》诗“ 、 ”两句脱化而来。 6.按要求填空。

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表达诗人欣喜、准备还乡的诗句是 , 。

②《滁州西涧》中写雨中的景色,有动有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句子是 , 。

③《约客》中刻画主人公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的句子是 , 。

④《如梦令》中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 ? ”。

⑤《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写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 , 。表明军民收复失地决心的句子是 , 。

名句鉴赏

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两句诗描写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听到政府军队打仗胜利,收复失地时的欢欣喜悦,意象极为明快、可爱。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从“春潮”、“野渡”句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好像在急剧变化的潮水中寻求一种自由和安静。作者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心迹融于写景之申,给人一种妙不可言之感。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描写春日深闺的情趣,但从文字里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寂寞,情思幽渺,感怀无限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词,现今引用来比喻任何恶势力都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正义之心是不可挡的。

2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六
《浅析柳永的离别词_雨霖铃_》

古典与文言

古人云:“问世间情为可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情为何物?不言而喻。在离别之际,它最能令人伤感与凄切。通常,《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因此上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出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原文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柳永这首

《雨霖铃》慢词,更是将离别之情写得哀婉、悲伤、凄清。全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惜别的场景,又想象了离别后刻骨铭心的思念无处诉说的孤绝情景。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由于擅长词曲,常替歌妓填词作曲,深深表现出了一种浪子作风。《雨霖铃》是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惜别时所作,词人在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仕途不幸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清晰,语言明了。首写离别之前,勾勒了凄清的环境;次写离别时刻,描写出了悲伤的情态;再写别后想象,表现出

118

快乐阅读

词人的复杂心理。三个层次,不断深入,写尽了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时间、地点、景物。深秋的夜晚,阵雨才刚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好像也在催着人早点上路。长亭下,离人泪,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傍晚时分,这蝉鸣、这冷秋、这长亭无不倍添悲凉,一开始就营造出了“凄切”的氛围,为这首词定了哀婉、悲伤、凄清的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描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账中,本想多“留恋”片刻,怎奈天色已晚,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呢?欲留不得,欲饮无绪,这样的离别怎能不让人悲伤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面对分离,情人十指相扣,诉无语,泣无声,更显离别的悲切,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柔情蜜意千千万,也只有泪眼相看,“无

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情感,写出了情人之间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波动,真挚动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念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也是词人内心的独白。“千里烟,有如浩瀚长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全词一咏三叹,“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写尽离情别绪,体现了极强的艺术特色。

首先全词托物言情,如“寒蝉凄、“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切”

一泻千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通过写景设想到离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离心爱的人会越来越远,心也变得越来越苦,愁思也必然地越来越深。想象着就此一别,对情人的思念将会有如楚地的沉沉烟波,压抑与苦闷将会伴随左右。全句写景,又全是写情。一个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落与惆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句在全词中,上承离别之情景,下启别后之情怀,是全词的主旨句。自古以来,多情人总是在离别时变得更加悲伤,何况又是在这凄冷的秋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朝借酒浇愁,明日酒醒该是在秋风残月下落寞的杨柳岸边吧。这是离别后的

想象之景,词人将最能触动人心的暗示离愁之物组合在一起,整句无一“情”字,却是字字含情,说不完、诉不尽,营造了浓烈的愁思氛围,表现了词人微妙的心理活动,同时也挑动了读者的心弦。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佳节良辰、花朝秋月,都如同虚设。两情分离,佳音难觅,越是有良辰美景,越发使人念情伤神。

沉沉楚天阔”,实写景,句句含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景展现情思,通过捕捉杨柳岸旁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离别后的凄清境遇,依依杨柳,绵绵别情。另外,该词白描手法运用得也相当好,如在刻画人物神态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了情人分手时的那一刹那,内心的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的情态。

其次是意象中蕴涵的丰富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代表的乃是离别的伤心之地,“船”则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着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或缺之物,“杨柳”暗指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第三是恰到好处的点缀渲染。如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出离别之凄清、冷落,然后“今宵酒醒何处”,则是对上句意思之渲染。词人精雕细刻,反复渲染,大胆泼墨,从而使全词前后照应,委婉自如。在点染之间,也写出了词人心境的凄凉、悲伤。柳永词的点染技巧,对后来的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者单位:河南省杞县城关高中)编辑/牛萌

E-mail:jdjx_100@126.com

119

快乐阅读

“““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七
《昨天离别时26》

昨天离别时

明天将要随着南下的列车一路远行,对于生长的故乡有着恋恋不舍的感情,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和蔼可亲,今日的心情是复杂的,能做的只是有一个好的留念,当远行在外时,偶尔也会有一个家乡的影像在脑海中存在,时间已经到了五六点,接近黄昏,每当离别的时,母亲都会特意准备一些东西,即便是繁忙的时侯也不例外,可以看得出,虽然口里不说可心里还是非常不舍的,而每当这个时候,我也是故作坚强,能给父母留一个好的影像。

明日的离别也像往常一样,将要乘着列车奔向远方的异地,对于我的离别父母即便有点不舍,可还是高兴,毕竟不是什么特别艰辛的事,而是出去求学,对于我的成长父母一直是赞赏鼓励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得会更好些,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他们不惜一切,只是让我安心的学习,不要受到生活的艰辛,不要吃太多的苦。

看着太阳慢慢的西下,渐渐要下去了,可还是依然美丽,望望太阳,想想明天将要远离家乡,离开亲人,为父母做点事,于是就想到了,土豆已经长大了,刚长出的土豆吃起来还是很好的,而在这几天几乎每天都吃母亲做的饭,尤其里面有土豆的面条,总是慢慢回味,希望再想起家乡时,能更多的回忆,能清晰的浮现在眼前,拿起锄头,与框子,从家门口的路上走去,心情异常复杂,只好打开音乐,希望能在心里有所占据,听着音乐,慢慢拿的走去,

当挖好土豆,时间还早,放下锄头,在地边望望远处的土地,现在很少有人在外面,因为听说要造梯田,土地不能在种了,在家的也都闲着,回想起在村前几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可毕竟发生了,我们谁也无能为力去挽回,只有在记忆中慢慢消散,不知何时才能够忘记,也许会记忆一生,看看土地,刚下过雨,还是一片湿漉漉的样子。

记得在家里最爱看的节目是一套与八套,回家之后,再一次仔细品味了母亲做的面条,打开电视,慢慢的欣赏,即使没有什么节目,也感到很有意蕴,那些农家的小事,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可就是很平常的事也感到很有意义,因为在那里面重复再现了农家小院所发生的事,那些真实的事,是真的,没有太多的虚构,人们的思想观念虽然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别,但确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艺术追求真,善,美。而正是这样的场景中描写的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事件,人性真实的再现,没有太多的虚伪。

有时候喜欢在心情急躁事阅读散文,面对作者生活的在现,犹如与作者亲身交谈,亲自体会生活,我们都知道,只有全心的投入才能与作品达到共鸣,才能体会作者那时的创作心境。夜已深,休息之时也到了,就绪到此,但愿有个好梦。

2010.12.4于菊苑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八
《有关离别的说说大全:找到自己并不幸福的生活》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九
《雨霖铃》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

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赏析二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

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赏析三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现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实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认为,《雨霖铃》的成功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现手法:层次分明,语意明确,铺叙景物,倾吐心情,绝少掩饰;善于用“点染”法,反复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分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起头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凄切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受这离别的痛苦!这蝉鸣助添悲凉,而一开始即道出“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都门”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执手”两句,再加深涂抹,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留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呜咽。“念去去”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念”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辽远,“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句又将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受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杨柳岸”三字明写眼前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

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设想了。“此去”二句,再推想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便纵有”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余恨无穷,余味不尽”(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觉得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微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脍炙人口也。”(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认为“„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觉得刘熙载在《艺概》中的“点染”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认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念去去”三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描绘,反复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胆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巧妙运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感情极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伤心而又凄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巧运用,确是达到很高的成就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段秉武)

赏析四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

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赏析五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凄惨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哭泣。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隐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发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门帐饮”,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

离别时的心情描写篇十
《《雨霖铃》》

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如《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柳永《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3、骤雨:阵雨。   4、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5、方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9、暮霭:傍晚的云气。   10、沉沉: 深厚的样子。   11、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作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为“慢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是推动人的代表,但因经常为歌妓写词,曾被一度认为是风流之人而仕途不佳,郁郁不得志过。但后为宋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创作《鹤冲天》当年考取

进士。谁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入仁宗耳中,于是一句“浅斟低唱去罢”导致柳永成为了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的词人。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男女情爱的苦痛,三是羁旅行役的悲伤。其作品往往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作品集《乐章集》。   。 背景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题材  本诗的题材为“送别”,“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时至今日,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 评解地位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伤感,有消极影响。 解析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

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惜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惜别的恋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痛气塞而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是分别时的情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漫长。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离别”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原因。“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闷酒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杨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词通俗,以白描见长的风格。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婉约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恋人分手时的离愁别恨,艺术手法相当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手法相当好。刻画人物神态,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相当丰富。再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依杨柳,绵绵别情。二、点缀渲染,恰到好处。刘熙载《艺概》中谈到:词有点(点缀)、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它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画法论词,从中可看出柳词中有画,反复渲染。即精雕细刻,又大胆泼墨,前后照应,委婉自如。柳词的点染技巧,确实达到很高的成就。柳词对苏轼、秦观、周邦彦等名家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应看到柳词有的句子过于平俗,尚欠文雅。 意象内容摘要  分析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酒是别离场中不可少之物,杨柳依依伤别离,月是多情物,更是伤心物。 关键词  意象 寒蝉 长亭 兰舟 暮霭 酒 杨柳 月 伤离别 离愁   “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用“伤离别”三个字可以概括柳永这首《雨霖铃》词的主调。全词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柳永《雨霖铃》“留恋处、 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   4、【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0766.html

    上一篇:意境美的现代诗

    下一篇:自然美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