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话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沉重的话篇一
《沉重的15句话》

句话,你看到第几句会哭? 沉重的 15 句话,你看到第几句会哭?1.如果以后你会不经意地想起我,请别忘记我曾那样深深地爱过你:偷偷地看 你,偷偷地想你,偷偷地爱你—— 最后,偷偷地哭了! 2.只要你能记住我,哪怕用恨的方式也好. 而当我试着恨你,却想起你的笑容。 只要你能记住我,哪怕用恨的方式也好. 而当我试着恨你,却想起你的笑容。 只要你能记住我 3.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去今生对你 当爱不能完美, 当爱不能完美 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 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回里有你! 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回里有你! 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 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睁大眼睛,千万别眨眼!你会看到世界由 清晰变模糊的全过程, 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 清晰变模糊的全过程,心会在你 泪水落下的那一刻变得清澈明晰。盐。注定 要融化的,也许是用眼泪的方式。 要融化的,也许是用眼泪的方式。 5.原来,寂寞时是自己的手指数脚指;原来,思念时是连呼吸也会心痛;原来, 原来,寂寞时是自己的手指数脚指;原来,思念时是连呼吸也会心痛;原来, 一个人就是一辈子 6.哭,并不代表我屈服;退一步,并不象征我认输; 放手,并不表示我放弃; 并不代表我屈服;退一步,并不象征我认输; 放手,并不表示我放弃; 微笑,并不意味我快乐! 微笑, 并不意味我快乐! 在爱情没开始以前,你永远想象不出会那样地爱一个人; 7. 在爱情没开始以前,你永远想象不出会那样地爱一个人; 在爱情没结束以 你永远想象不出那样的爱也会消失;在爱情被忘却以前, 前,你永远想象不出那样的爱也会消失;在爱情被忘却以前,你永远想象不出 那样刻骨铭心的爱也会只留淡淡痕迹; 在爱情重新开始以前, 那样刻骨铭心的爱也会只留淡淡痕迹; 在爱情重新开始以前,你永远想象不出 还能再一次找到那样的爱情 8.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 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上的泪…… 9.痛过,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哭过,才知道心痛是什么感觉, 傻过,才知 痛过,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哭过,才知道心痛是什么感觉, 傻过, 道适时的坚持与放弃, 爱过,才知道自己其实很脆弱。 道适时的坚持与放弃, 爱过,才知道自己其实很脆弱。 10.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

人, 10.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 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 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 前行, 前行,因为习惯了 11.你不知道我在想你,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 11.你不知道我在想你,是因为你不爱我,我明明知道你不想我,却还爱你,是 你不知道我在想你 因为我太傻。也许有时候,逃避不是因为害怕去面对什么,而是在等待什么。 因为我太傻。也许有时候,逃避不是因为害怕去面对什么,而是在等待什么。 12.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心里没有被刀子割过, 12.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心里没有被刀子割过,但疼痛却那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 么清晰。这些胸口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爱人伤害过的伤口, 么清晰。这些胸口里最柔软的地方,被爱人伤害过的伤口,远比那些肢体所受 的伤害来得犀利,而且只有时间,才能够治愈。 的伤害来得犀利,而且只有时间,才能够治愈。 13.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 13.很多人,因为寂寞而错爱了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错爱一人,而寂寞一 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 生。我们可以彼此相爱,却注定了无法相守。不是我不够爱你,只是我不敢肯 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 定,这爱,是不是最正确的。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 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 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 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14.我放弃你的时候也放弃了自己,没有你我的心也死了。并非别无选择, 14.我放弃你的时候也放弃了自己,没有你我的心也死了。并非别无选择,只 是不想一错再错。 是不想一错再错。 15.有些事不管经过多久都不会淡化,虽然总是用冷漠去对待, 15.有些事不管经过多久都不会淡化,虽然总是用冷漠去对待,可是他却是我 心中永远痛,一旦稍稍触及便痛不欲生。 心中永远痛,一旦稍稍触及便痛不欲生。

沉重的话篇二
《沉重的话题》

沉重的话题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似乎已经多次听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位男孩喜欢上班里的一位女孩,但遭到了对方委婉的拒绝,但这个男孩儿却走不出单相思的泥潭,终日恍恍惚惚,甚至感到活着没意思,想去死,当我再次听到类似故事时,不由得心酸起来,中学生早恋,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说,恐怕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犹如一座小山,压的人喘不过气,压碎了少男少女那颗纯真的心。

对于爱情,我不知道是否应该,对我的学生们谈起,或许会有人说,别以为我们什么都不懂,但说无妨,那我就敞开心扉,想告诉你我的感受。

爱情对于中学生而言,绝对应该是一种奢侈品,尽管很多书籍影视告诉我们爱情是甜蜜的、美丽的,你也许会欣赏和羡慕男女主人公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海誓山盟,但你还不了解爱情的另一面,爱情有时也是苦涩的,痛苦的,在平凡的日子里,互相关心爱护,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度人生之路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爱情是需要负责任的,试想一个中学生,连自己尚且不能负责,能为他人负责吧,连对自己的承诺尚且不能实现,如何向别人承诺虚幻的未来呢?

爱情是需要独立的,独立的经济和成熟的思想是爱情的必要条件,试想,如果请对方吃顿饭,或者送个礼物,都要向父母伸手,这种爱情能算爱情吧,自己尚且不能独立,如何去爱别人呢?

也许会有人说,我们的相爱是真心的,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没有什么害处的,这恐怕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我们青少年学生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无尽的大海,它给我们留下的也绝不是甜蜜的回忆,而是苦涩的,心灵的创伤。

也许会有人说,她(他)在我心里是最好的人,没有比她(他)更好的人,但我敢肯定,十年后你在看看你走过的路,你说过的话,你就会感到那时的浅薄和幼稚,登山的人都知道,越往上走,风光越是奇丽,同样爱情也是如此,你站的越高,你的的选择余地就越大,你身边的风光越美,一份幸福甜美的爱情,应该具备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是你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再寻找另一个优秀的人,中学生朋友,风雨兼程吧,请记住,前面风景更美好!

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在乎她(他)的条件,她(他)的家庭,就我们两个真心相爱就可以了,但是你想过没有,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你的这份爱犹如空中楼阁,一有风吹草动,就摇摇欲坠,甚至轰然倒塌,如果有人告诉你“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那我说,亲情之所以成为亲情,是因为天长地久,友情之所以成为友情,同样是因为天长地久,经典的爱情之所以被人传颂,也是因为天长地久,没有了天长地久,你所拥有的,不过是空虚的满足,不过是无聊的刺激罢了。

我的中学生朋友们,你们担负着父母的希望,社会的责任,任务还很重很沉,如果累了,你们可以停下来歇歇脚,欣赏一下身边的风景,然后继续朝着前方,迎着初升的太阳,扬起拼搏勤奋的风帆,一路高歌,驶向理想的彼岸吧!

沉重的话篇三
《家庭教育—— 一个沉重的话题》

沉重的话篇四
《沉重的话题》

杂文撷英!"##$%&’

沉重的话题

吴!非

现今一说到教育乱收费及教育腐败,就把教师说!!近年来,有关教育的话题总是让人感到沉重。在上海参加了一次会议,回来的列车上,看会上发的新一期《教育参考》,心情却又沉重起来。从这本杂志上,能知道中国教育的一些弊端,可贵的是多数文章能作冷静而有价值的思考,寻找建设性

的对策。可是,我喜欢看它,也怕看它。之所以会怕,是因为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你会觉得,它提出的问题你躲不开,人魂牵梦绕,无处藏身。

当今纠缠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犯罪,漠视生命,落后习俗等等,最后无不归结于人的素质差,而素质差的具体表现,如决策能力不强,劳动力技能差,公民法制观念淡薄,文明水平低下,等等,也无不归于中国教育落后。可是一谈到发展教育,全力投资教育,马上就响起一片哭穷声。而全国每年三项公款消费(吃喝招待、公车和旅游考察)数额之巨,加上投资决策错误而损失的数目,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那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吃不消的事。

有关方面宣布,若干年后,九年义务教育将实行免费,这将是使中国教育在世界上免除耻辱的举措之一。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尚未实现的承诺,而很多识者尚未等来这个承诺已经离开了人世。我和同行说到这一承诺时想到,我们中国,许多事不是没有条件办好,实在是社会认识不一致,众口纷纭。一说到办教育,不独官员喊没钱,社会上也有许多人喊没钱。各色人等都考虑自己阶层、集团的利益,就连教育界本身,反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也大有人在。而从世界发展形势看,中国的教育已经严重地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如果把教育落后的责任全归于教育界,实在打错了板子。农村少年儿童辍学率高,刘海洋硫酸泼熊,马加爵杀人,家长交不起学费自杀,全被说成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因素却被忽略了。比如

得很不堪。可是现在广大教师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我到过一些还不算贫困的地区,看到不少教师的基本生活保障已经出了问题,在当地过不上有尊严的生活,甚至有的生了病只能等死。由此想到,现在需要对中国教育状况作出全面的正确的判断,否则就无从改革。

同样,兴教育需要全民族全社会的关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国民作出一定的牺牲。这就不牵涉到教育观念的转变,仅仅空喊重视教育而无实际举措,只会令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蒙受羞耻。对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评价及其国际地位的评定,是要考虑这个国家教育发展状况的。以今天的国力,中国人已经做了许多前人不敢想象的事,这足以证明我们的社会可以形成这样的实力。如果不关注民族教育的进步,往下几十年中国的进步将会减速。

当然,中国教育界的腐败确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不铲除教育腐败,再多的投入也无济于事。教育界有许多以前无法想象的腐败现象。几年前,我到江西参加一次支教活动,遇到一教育干部,级别大概算是科级,他抱怨政府教育投资太少,他深情地谈到山区教师收入太低;他认为目前社会的腐败影响了教育环境,他说机关人浮于事尸位素餐……后来他说得高兴了,就谈起自己走遍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并六次出访到过十几个国家考察,只遗憾没到过非洲云云。两天时间里,我发现他从不谈业务,而除了业务,他样样精通,特别是唱歌跳舞。———所以要论发展教育,可能不完全是有没有钱的问题,教育界也该打扫打扫,讲点卫生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张功杭

#"!

沉重的话篇五
《一个沉重的话题》

一个沉重的话题

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 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

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沉重的话篇六
《高中语文作文 从“一些沉重的话题”说起》

从“一些沉重的话题”说起

国学与大师

(一) 国学拯救不了精神危机

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国学热”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文化现象,各类媒体上国学类栏目比比皆是,众多高校开设国学类专业或相关课程,国学研究机构纷纷组建,书店里国学类书籍持续热卖,古典戏曲进入中小学课堂,一些重要传统节日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一切都在说明,传统文化在当代已经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在人们眼中原已显得陌生的国学已渗透到学术研究与生活当中,重新体现在中国人民深层价值观中。 精神危机弥漫于当下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国学被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拯救精神危机,理由是古典时代的人们内心相当和谐。我们当然赞同在文化中承接传统,比如在教育中增加古典的内容,文字繁简并用,但是对国学拯救精神危机的说法不抱希望。 什么是国学?这是谈论国学时遇到的最尴尬的问题。一般而言,国学指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但是对国学的具体界定,要么过于广泛,要么过于狭隘。研究印度学的季羡林先生被称为“国学大师”,这种国学过于广泛;认为只有原教旨的“国产学问”才是国学,又过于狭隘,还有人把国学限定为儒学,这是独尊儒术的思维,不是诸子百家的观念。 “国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里出现过,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学热,则是受到了日本的影响。有人倡导“国学”,排斥外来文化,如果这样的话,首要就要拒绝使用“国学”这个受日本文化影响的词。更何况,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之所以繁盛,与它的开放性有关,传统文化学术已经包含了很多外来文化。 寄望于国学拯救精神危机,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国学鸡汤化”和“国学产业化”。 “国学鸡汤化”以百家讲坛为代表,于丹领衔的坛主,以励志散文的方式讲述典籍,这种方式符合了观众“深入浅出”的需求。生产心灵鸡汤的作家,多如过江之鲫,但是他们过于注重“浅出”,通过一些简单的故事讲述一些平易的人生哲学,读者虽然喜欢,却很难对这些作家产生崇敬之情。他们的心灵鸡汤只是“家常菜”。于丹把心灵鸡汤贴上古代典籍的标签,如同厨师宣称自己的鸡汤添加了各种名贵药材,“家常菜”立即成为“国宴”。“深入”仅仅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可以对食客、观众、读者产生巨大的心理作用。以心理作用解决精神问题,于丹可谓对症下药,其中原理与唱革命歌曲治疗精神病异曲同工。如果有人认为是国学大显神威,未免有些自作多情。

“国学产业化”,以各种国学总裁班为例。几乎各大名校的哲学专业,都在办国学班,对象不是有志于国学研究的后学,而是总裁。在国学班学习的总裁,能够在国学上有多少长进,值得存疑,但也不算误入歧途。李一曝光之后,没有人会认为他的旁门左道是国学,可是在他曝光之前,他的缙云山国学院声名显赫。很多企业家(不仅企业家,也包括一些“文化精英”)对国学的理解就是旁门左道,一个人如果不会点旁门左道,便会被认为境界还不够深,这使得“国学产业化”最后成为“国学神仙化”。 能够应对精神危机的,只有信仰。一个人不去寻找信仰,却到处寻找信仰的替代品,最后只能走火入魔。如果这个人再把魔当成神,就不可救药了。

(二) 吴宇森拒称“大师”

最近,冯小刚认为当代中国电影界没有大师,而张艺谋的代言人张伟平表示不同意,称中国电影界还是有大师的,而且认为大师是谁,“大家心里都明白”。看来,对“大师”头衔的热衷已经从学术界“传染”到了影视界,而一贯被业界和影迷称为“电影暴力美学大师”的吴宇森也 就成了最先被议论的,不过,对于“大师”,吴宇森是敬谢不敏的,他说:“我不是大师,也不喜欢别人称我为大师,做大师太孤独。”

当然,吴宇森认为,中国内 地还是有几位导演堪称“大师”的,他表示,“国内有好几个很好的导演,张艺谋、陈凯歌、贾樟柯、冯小刚,他们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风格,称他们为大师也不为 过。但从整体来说,中国电影的质量还需要再进一步。”这也许是吴宇森自己表示谦虚和对同行表示尊重。作为在好莱坞已经能“玩得转”的华人杰出导演,表达这样的意见是很值得重视的。

吴宇森拍了不少的影片,有的影片在好莱坞也已是艺术性和票房都很成功的,无论是就拍高质量的影片来说,还是就对国际影视界,特别好莱坞电影界的了解来看, 或是就在国际电影界的影响来比,当今的华人导演,该数吴宇森和李安最具大师素质,不知李安是否视自己为大师,反正吴宇森是不喜欢被称为大师的,是否是大师 对他来说并不在乎。也许,真正有大师素质的,并不热衷于被称为“大师”。

由此,我们想起了大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事,季老在学术领域涉猎很广,其学术成就和贡献都十分突出,确实是一位大师级的杰出学者,但是,当人们称季老为“国学大师” 时,他坚辞“国学大师”头衔,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真正有大师素质的,并不喜欢人家称他为“大师”,如季老,专门撰文坚决拒受“国学大师”的头衔。 拿着“大师”头衔到处套的人往往缺少的就是大师的素质和心态,贩卖“大师”帽子往往是有种种目的的,其目的之一是:为长辈、老师、师父带上了高帽子,一则 是为了让师长们高兴,他自己也算是拍了个正着的马屁,二则是因为师长们头衔大了,他作为“徒儿”,也能“长高点”,跟着沾了光,为师辈吹大了气球,自己也 能跟着飘起来;其目的之二是:为某人戴高帽,拔高头衔,如果是利益相关者,他自己也能因名牌效应,广告功能,媒体的呼应等,得到大大的利益,把关系密切的 人吹上去,目的是让自己的口袋鼓起来。

当然,也有人喜欢弄了顶“大师”帽子自己戴,本来没有大师的素质,经别人客气地一说,好像自己就成了大师;别人稍微对他一吹,他就飘飘然地往上升了,鲁迅先生当年曾说过:有些人“老想着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吴宇森拒绝当“电影大师”,季羡林拒称“国学大师”,前者客气地说:“做大师太孤独”,后者谦虚地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这其实都是很有哲理的话,一旦成了“大师”就容易被“悬挂”起来,就容易成为众人和媒体吹捧的对象,因而也就离大众越来越远,这能不孤独吗?只有能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小师” 的,才有可能成为大师,也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大师的素质,大师的才学,大师的成就,大师的贡献,不是高帽所能“戴”出来的,也不是贴个头衔就能有的,我们渴望时代涌现更多的大师,但我们对“吹”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大师”,特别反感!

(三) 钱文忠:传统文化的呼吸与叹息

最近十年来,我国内地兴起了一股来势汹涌的“国学热”。这股“热”绝对不仅仅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是切实可见的社会现象:电视上的“国学”节目掀起收视热潮,报刊上的“国学”文章连篇累牍,书架上的“国学”论著触目皆是,社会上的“国学”讲座此起彼伏。 “国学”进入了中小学,乃至学龄前教育,很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能够将《三字经》、《弟子规》等倒背如流备感骄傲„„

毫无疑问,上述现象都是可喜的;最起码,这说明我们对按照时下做法,统归入“国学”名下的传统文化开始珍惜和热爱。其次,我也必须表明我的担忧:我们对这股“国学热”的背景是否有足够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国学热”的背后是否还隐藏着一些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国学热”都应该是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重新树立起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文化自豪感。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漠视到重视,从批判到肯定,从贬斥到尊崇。“月亮是西方的圆”已成陈词滥调,在当今的中国恐怕是不会有什么大市场的了。我们开始满怀热情地重拾、追寻、学习、珍爱、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将之一股脑地装到贴着“国学”这个标签的篮子里,丝毫不顾虑这张标签的模糊与可疑。

然而,我们同时也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地去亲近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暂且就算是“国学”吧,却在身心两方面都无法拉近和它的距离;更令人担心和不安的是,现在的我们似乎还不能抗拒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大趋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学传统,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拥有足够的历史感。特别是在当下,缺乏历史感的一个证据就是我们有个习而不察的“心魔”。我把这一“心魔”称之为无来由的狂妄:我们不是拥有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吗?我们不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的健在者吗?我们或许没有足够的能源,比如石油,但是我们绝对不会缺少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我想,有识之士大概都不会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自信吧。只有用长程的历史感,才能消除我们莫名的“心魔”,才能使我们以如履薄冰、戒慎戒惧的心态对待劫余的传统文化 “文革”刚结束的中国,濒临破产的又何止是经济呢?改革开放初期所面临的不仅是残破的国民经济,还有残破的国民精神。传统文化资源被摧毁殆尽,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历史事实。“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流行一时,反映的固然是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全民认同,同时,难道不也折射了传统文化的命运带给我们的惨痛记忆和全民后怕吗?

经过这样的历程之后,今天的我们还能够拥有多少传统文化资源呢?先不说别的,我们今天能够有把握读懂《论语》吗?我们今天能够有把握读懂《三字经》吗?人类的历史早已昭示了,我们毕竟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传统文化是不会被摧毁的,是有永恒的生命的,即使美其名曰为“国学”也不行。 改革开放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问题。这些其实就是当下的“国学热”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其中最应该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经济的纠结。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口4亿件衬衣才能换回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至今日,当我们面对蜂拥而来的好莱坞大片、巡回演出、电脑游戏、世界名牌、留学教育等等的时候,我们忽然意识到,原来文化也是生产力。

在经济发展业已取得重大成就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正在快速地成为全民的共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把中国从一个大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关键在于,能否在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和国防力量的同时,成功地形成文化软实力;特别是,能否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并且使其成为全人类文化价值宝库里的珍藏。中国核心文化价值的建设资源,毫无疑问只能首推自己的传统文化。

当下的“国学热”在相当程度上,正是泛商品化推波助澜的结果,形形色色收费昂贵而内容可疑的“国学班”就是明证。这不能不让人隐隐担忧,当下的“国学热”是否会转化成,或者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虚热。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虚热更会烧坏本身已经虚弱的传统文化,过度的商品化消费会掏空传统文化的躯体,消解掉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国学虚热”还会让我们的头脑发昏,使我们忽视传统文化自身的局限性。现在有一种对传统文化全盘肯定的倾向,其思维逻辑和上述的凡“新”皆好、凡“旧”皆坏,表面相反,实则相同。几千年的历史已经用无数的事实提醒我们,无论我们多么珍爱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无法不承认,其中确实还有很多必须批判和放弃的糟粕。由此,“国学虚热”还会诱导我们将民族自信心扭曲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使我们忘记,我们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更主动、更虚心地向其他国家和文化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无愧于这个开放而多元的时代。

诺贝尔奖的反思与联想

(四) 诺奖是面镜子 照出中国作家的“小”

中国作家对诺奖的态度很有意思,有人以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对待之,以为不足观或不足论。此言已酸气扑鼻,却还听到另一种更可爱的说法,以为自己的不能获奖,是没有好的翻译将其作品推荐给评委,而评委亦抱有对中国作家的成见;更有人索性指责诺奖被政治化,以有色眼镜看中国作家,自然看不出其好来。这就颇有点怨妇的情绪了。

诺奖固不足论,每年诺奖颁布前后的那些天,一些人总是啧有烦言,以为我们太看重诺奖了。其实并非我们太看重诺奖,而是诺奖本身已经成为文学乃至政治思想文化不可忽视的一种存在。我们不妨冷静地、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和诺奖作家相比,我们的文学写作究竟有哪些差距和不足?

六十年的话且不说,因为太遥远了,我们只说三十年。近三十年的文学写作大致经历了这样一条轨迹:从最初的伤痕文学,走向寻根,走向语言、文体的试验,走向内心,走向零度写作,走向自适,走向轻松娱乐,走向类型化、商业化,中间虽然有过新写实,却几乎是昙花一现。这种概括也许太过粗疏,却也能看出中国文学的基本倾向和面貌。 事实上,这些年来,不少作家们几乎是在集体上演一场“胜利大逃亡”,逃离现场,逃离现实,放弃作家的历史责任、社会关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这时,如果我们将诺奖看作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它一定照出了中国作家“皮袍下的小来”,照出他们的小情调、小情感、小历史、小时代,照出他们的委琐与没落。 从诺奖作家写作实践来看,作家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当然,此政治绝非彼政治,绝非庸俗的为政治服务,为某种政治歌功颂德,唱赞歌,而是基于作家对现实社会和芸芸众生的政治情怀与人性情怀,基于作家从现实观察和体验中所建立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这是回避不了也不应该回避的。刚刚获得本年度诺奖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就曾说过:“拉丁美洲的作家必须首先是政治家、鼓动家、改革家、社会评论家和伦理学家,然后才是创作家和艺术家。”他始终坚持“文学要抗议,要控诉,要批判”的主张。他是以一个拉美作家的身份说这些话的,他的话,对中国就一点借鉴意义也没有吗?不必说拉美的社会现实与中国有多少相似之处!

文学不能作为作家逃避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借口,是显而易见的。巴尔加斯·略萨不是把政治情怀以及对小说结构、叙述形式的探索结合得很好吗?我们现在仍然希望文学回归自身,特别是在文学日益沦为金钱的奴仆的时候,找回文学的尊严,就显得更为迫切,但这个文学又不仅仅和叙述形式有关,它还包含了作家的叙事态度、叙事立场,包含了作家对现实的发言和回应。

(五) 从略萨看诺贝尔文学奖

从来没有一位作家获奖像略萨这次令我感到激动。略萨是当代所有诺奖得主中、唯一一位在三十岁之前就确立国际声誉的作家。他也几乎是唯一一个在资本主义世界,既批判右派、也批判左派,并为此饱受质疑的健在文豪,堪称是自加缪之后又一位不受缚于立场的独立公共知识分子。而在小说对性与社会的描绘与剖析的成就方面,近年的诺奖热门

沉重的话篇七
《养老-沉重的话题》

沉重的话篇八
《教育 现代人一个沉重的话题》

沉重的话篇九
《大学生就业一个紧迫而又沉重的话题》

圆园园6年员员月黑河学刊Nov.,圆园园6大学生就业:一个紧迫而又沉重的话题

张曙光

河南信阳464000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揖摘

要铱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遥作为国家接班人和建设者袁大学生的就

业问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遥可以说袁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袁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袁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遥

揖关键词铱大学生曰就业曰对策揖中图分类号铱C913

揖文献标识码铱粤

揖文章编号铱1009-3036渊2006冤0远-0136-0猿

据教育部统计,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毕业生总数为2001年的3

[1]

倍。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扩招52万人,实际招生160咱1暂

本科生当万,比前一年增长了48%。教育部2001年宣布,

“过剩”了吗?(一)大学生真的

截至1995年,中国每10万人有大学毕业生461人,世界平均水平为1434人。西方发达国家每10万人中大学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毕业生达4110人,相比之下,

咱6暂

我国从业人口具是非常低的。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

“待业”阶段。2003年,年初次就业率为70%,34万人处于

咱2暂

“待业”状态。本科生约有50万人处于据新华社报道:“农

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1998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为26%。咱4暂相比之下,我国高学历、高素质的劳动者不是“饱和”,而是远远不足。朱镕基总理曾经高声呼

咱7暂

吁:“我就不相信中国的大学生多到找不到工作的份上。”

,民工和大学生是中国未来五年内的两大就业群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

[3]

72.6%”。这些数字似乎印证了一个结论:大学生就业创造

了一个新低,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

据《中国教育与人才资源报告》统计,我国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非农业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比例为20%。咱8暂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走向“平民化”了吗?(二)高等教育从“精英阶层”(elite)原意指处于社会上层的社会群体和成“精英”

智商高,收入丰厚,社会地员,他们拥有较高的教育程度,我国教育界就有人称:“大学生要以位受人尊敬。前不久,

教育大众化时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加就业竞争,

‘精英’,而应定位为普通劳动代的大学生不能自诩社会的

咱9暂

者。”我国高等教育真的从“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了

一、中国大学教育面对的三个问题

有媒体称,高等学校连年扩招导致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他们提供了如下数字:200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为212万人,2004年280万,2005年340万,2006年达413万。咱4暂他们认为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也有学者认为2001年全国大专院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毛入学率为13%;2002年在校生规模增至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2004年在校生规模达1900万人,

咱5暂

毛入学率升至17%。因此,他们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

“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大学生理所应当被视为“普通劳动者”,要放下架子适应社会,他们认为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大学生“眼高手低”。对此,议论多多,众说纷纭。

来回答中国高等我们可通过对以下三个问题的分析,“千家万户”。教育是否真正走入了

吗?借助我国现实的毛入学率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所谓毛(18-22岁)入学率是指在校大学生总数与相应年龄段人口总数之比例。我国权威部门认定我们目前大学生毛入学率但与真为17%。咱10暂这一数字比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不少,正实现“平民教育大众化”的一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挪威、韩国1995年,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

(1969-)河南信阳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揖作者简介铱张曙光,男,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部讲师,与经济。

窑136窑

万方数据 

等真正实现“平民化高等教育”的国家毛入学率达到50%。

[11]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还不能称为“大众化阶段”。(三)大学生受教育的成本有多高?

目前,我国教育、住房、医疗已成为人民群众难以承受

的“三大负担”。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2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年平均收入分别是7703元和2476元。要维持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城市居民要消耗一年的人均纯收入,而农村则需要3个劳动力的人均纯收入来维持。咱12暂2002年,安徽一个省的农村就有18000户农民无力支撑子女的大学学习费用,其中特困生就有3000余人咱12暂。中国青年报的数据显示:在吉林,每个大学生一年费用要11800元,而2004年该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元,这就是说一个农民四

年辛勤的劳作才能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费用。[8]我国培

养大学生所需费用占普通家庭开支的比重过大,已经远远超出普通百姓可以承受的范围。

二、“大学生就业难”

的原因我们通过对以下三个方面情况的分析,可以解析出“大学生就业难”

的真正原因。(一)高校扩招的相关因素

2003年我国迎来扩招后第一次就业高峰。高校扩招,一方面扭转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的格局,

使就业市场的总供给大大增加,

同时也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没有直接联系。他们认为劳动力供给总量是一定的。接受大学教育只不过是把这种供给“滞后”几年咱14暂。但是这些人忽视了一个事实:即使劳动力总供给一定,但供给结构是不断变化的。高校扩招使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教育结构得到改变,

但职业化教育结构却没有根本的变化。同时,用人单位盲目的人才“高消费,”既增大了大学生的教育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形成了教育和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李岚清同志曾指出:“人才是分层次的,结构必须合理。把大部分人都培养为博士,就没有人来从事第一线工作了”,这些话揭示了教育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有的学校一味上“热门”专业,排斥“冷门”专业,给我们的人才储备造成了误导,其实“冷”和“热”都是相对的。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他们走访了4860名受调查者,列出了“滞销专业排行榜”,统计后得出了以下数据:中文专业为43.5%排在第一,国际政治38.7%,法学35.6%,工商管理31.7%,计算机21.1%,经济学为20.2%。这些专业原来都是“紧俏专业”,录取分数线相当高,但为何今朝受“冷遇”?经过调查他们发现47.9%的学生认为所谓“热门专业”设置空泛,没有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咱15暂不少高校争设“热门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饱和,最终沦为“滞销产品”。在当前的高校专业设置上人们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许多高校不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万 

方数据局限于自身资源。这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一种僵化、封闭的办学模式,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第二,还有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追求时尚、相互攀比,不分析市场的需要,也不考虑自身条件,只看眼前利益,使得热门专业重复设置,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三)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我国正在实施改革和对外开放,

对外发展战略从最初的“进口替代”升华到目前的“出口导向”,这种战略把国内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国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起来,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品,从而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国工业目前仍以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知识经济不够发达。经济发展基本走粗笨化”模式,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知识性的服务产业发展不够。外向型企业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

低廉劳动力占主体,以至一些企业愿意雇佣民工而不愿录用大学生。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初级人才、蓝领工人为主体,中间人才较少,高端人才更少。

(四)人才接收模式的限制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式目前有以下几种:第一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毕业生持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户口和档案转至就业地;第二类,毕业生接受用人单位聘用,不通过学校办相关手续,学校不签发报到证;第三类,大学毕业生回到生源地,由当地教育部门安排(这类主要是师范类毕业生);第四类,自主创业,开办实体;第五类,考研,专升本;最后一类是出国留学。目前,大学生毕业一般是派遣证、户口和干部指标一并发送到就业单位。当到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就业时,往往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档案放在何处?户口落在何处?尤其是户口,落户意味着你不会被当作“盲流”,你可以享受当地的政策优惠。因此,户籍管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探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的途径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应抓好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

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高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败的关键。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

一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智力源的作用,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并加以推广和应用。二要发挥高校人才培育功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一批既有创新能力又懂市场经营的综合型人才。三要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业动力,走产学研并重的路子,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四要增强高校与市场的联系,

在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毕业生。

(二)强化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但要培养窑137学生窑

具“

基本技有高尚的理想情操,还要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努力做到理能的学习和训练。要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

适应社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独立生存与发展等能力。

(三)走多元化培养人才的道路

大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我们处于一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个多元化的社会,

还需要数量更多的高素质普哲学家、文学家等各类专家,在培通劳动者。高等教育应满足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养多样化人才上下功夫。在多元化的时代,

评价标准也是多样化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强调指出:“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

(四)高等教育应有不同的定位

为了适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应把高校细化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个体系,

为研究型、教学型和职业培养型三类,明确他们之间不同培养研究的定位。研究性大学,注重学术和基础理论学习,高等职业院型人才;教学型大学,培养通用型应用人才;校,培养实际操作型应用人才。要运用不同的政策导向和评价机制,让三种不同的学校发挥各自的作用。三类大学的毕业生各有侧重,各有强点,在人才培养层次上拉开距离,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也参考文献页

[J][1]汪伟.中国大学生太多了吗?.新闻周刊,2006,(19):20-21.

(五)高校专业设置要有长远眼光

高校盲目开设热门、实用化的专业导致专业设置趋同,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降低了教育质量。高校要服务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人类进步,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求,还要考虑社会长远的发展需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就是要将一些冷门专业办下去,这些专业可能目前看不到市场还是要办下去,为将来储需求,但只要有潜在的社会价值,备人才。

严格把握好学校的升格、除此以外,高校要力戒攀比,从高校定位合并、新专业设置。要突出办学的特色和优势,“单色上打破趋同和培养理念单一,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的化”旧模式。

(六)改革用人模式,探索户籍管理的新模式

公正”的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要依据“公开、公平、原则,保障大学生公平竞争的机会,使所有大学生在竞争职位时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循“逢进必考”的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地录用优秀人才,防止录用走形式、走过场。鼓励他们到私企和民营企业去工作,引导他们从事法律、咨询等社会服务业。要进一步探索户籍管理改革与创新,保证人才流动正常化。

为大学生总之,社会各方面要大力关心大学生就业,顺利就业、施展才华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葺

[N][2]谢小庆.从助学贷款和大学生就业难谈起.中国青年报,2005-09-08.[J][3]张敏.高校就业率探底.半月谈,2006,(2):5-6.

[N][4]变革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中国教育报,2004-06-23.[J][5]万成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学习月刊,2004,(10):46-47.[N][6]江林.试为大学生就业难处方.中国信息报,2006-04-26.[N][7]陈志文.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青年参考,1999-08-27.

[N][8]王少男.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家庭贫困.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05-17.[N][9]原春林.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中国青年报,2006-05-22.[10]周济.2020年中国大学毛入学率40%[N].北京晨报,2005-10-21.

[EB/OL][11]唐亮.中国大学毛入学率世界第一.

阴编辑辕张明元

窑138窑

万方数据 

大学生就业:一个紧迫而又沉重的话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张曙光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信阳,464000黑河学刊

HEIHE JOURNAL2006,(6)1次

参考文献(15条)

1.汪伟 中国大学生太多了吗? 2006(19)2.谢小庆 从助学贷款和大学生就业难谈起 20053.张敏 高校就业率探底 2006(2)4.变革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2004

5.万成海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2004(10)6.江林 试为大学生就业难处方 20067.陈志文 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1999

8.王少男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导致家庭贫困 20069.原春林 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 200610.周济 2020年中国大学毛入学率40% 200511.唐亮 中国大学毛入学率世界第一 200512.胡显中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大学生收费标准 200313.何卫宁 也说穷人为何上不起大学 200614.赵成 1.4万空置岗位尴尬的背后 200515.邢佰英 当年热门专业缘何今朝遭冷遇 200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夏叶玲.陈晓梅.杨庚林.Xia YL.Chen XM.Yang GL 医科大学就业大学生202名人格特征调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0)

目的:调查分析就业与未就业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及就业的大学生人格特质是否有性别差异.方法:①纳入某医科大学临床、检验、放射、口腔、高护等专业毕业已就业的大学生和未就业的大学生.于2005-07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其中录取的202名,其中男生91名,女生111名.未就业的大学生204名,其中男103名,女101名.纳入对象均健康,且对调查项目知情意.②采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进行个体水平、人格特征和自我实现倾向测试.该量表共440个测试题,20个分量表,3个结构量表.主要包括4大因素.人际关系和适应性,包括支配性、进取能力、社交性、社交风度、自我接受;社会化成熟感、责任心和价值感,包括责任心、社会化、自我控制、好印象、同众性、适意感、宽容性;成就潜能和智力水平,包括顺从成就、独立成就、智力效率;个人生活态度和倾向,包括心理感受性、灵活性、女性化/男性化.另外还有2个通俗概念量表即独立性、通情.3个结构量表内外向、常规趋向和常规异向和自我实现.分数越高表明心理素质越适应就业.③计量资料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发出问卷406份,回收填写完整、准确的答卷406份,回收率100%.①就业与未就业大学生加尼福尼亚心理调查表分量表评分比较:就业大学生加尼福尼亚心理调查表分量表支配性、进取能力、社交性、社交风度、自我接受、独立性、通情、责任心、社会化、自我控制、好印象、同众性、适意感、宽容性、顺从成就、独立成就、智力效率、心理感受性评分明显高于未就业大学生(t=3.81~12.62,P<0.01).②就业男女大学生加尼福尼亚心理调查表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t=0.04~1.73,P>0.05).③加尼福尼亚心理调查表结构量表评分比较:就业大学生常规趋向和常规异向和自我实现评分明显高于未就业大学生(t=5.00~10.06,P<0.01).结论:毕业后能够就业的大学生人格特征较为成熟,较未就业大学更具备适应就业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质,此种人格特质无性别差异.

2.期刊论文 何云景.于珍彦.He Yunjing.Yu Zhenyan 大学生的填空型就业与开拓型就业研究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3)

大学生就业分为填空型就业和开拓型就业.填空型就业是指在现实空余岗位上的就业;开拓型就业是自己将潜在就业岗位变为现实就业岗位的就业.大学生能够使自己顺利就业,关键在于调整择业思路,要把自己的择业要求调整到与客观实际需要相吻合的思路上来,调整到先就业,后创业,为创业而就业的思路上来.大学生有活力、有知识,如果建立起完善的创业支持系统,大学生必将成为我国开拓型就业的主力军.

3.期刊论文 黄艳芹 论大学生由知识性就业向能力性就业的转化 -邢台学院学报2007,22(2)

从大学生主观能动作用上入手,就大学生从知识性就业向能力性就业转化的问题进行阐述.促进大学生从知识性就业向能力性就业的转化,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学校改革的目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学生各种能力的积累创造条件;要处理好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避免走入误区;要处理好能力积累与品性修炼的关系,坚持转化的正确价值取向.

4.期刊论文 李海波.郎平 就业社团: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促就业的有效载体——以广西大学"就业协会"为例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2)

在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作用缺失现实存在的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社团"可以发挥内因(大学生)的主导作用,帮助大学生从低年级开始自觉、主动、积极地关注就业,发挥内因(大学生)的主导作用.这也是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实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员化的要求,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是解决大学生"有业不就"的要求.

5.学位论文 马頔 长春市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就业意向关系之研究长春市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2008

本研究以22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调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明确大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域、期望的就业薪酬、期望的就业行业,总结就业意向的规律。并探究大学生就业意向同自我效能感间的联系。为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为大学生建立适合自身的就业意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一般自我效能感值越高大学生的薪酬值期望越高。

(2)选择不同就业地域、不同就业行业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

(3)选择“工作”作为预期毕业去向的大学生占47%,与选择“考研”的大学生所占百分比相同,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4)35.6%的大学生表示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东南沿海地区”,60.3%的大学生倾向于在“中等城市”就业,有2.7%的大学生选择在“乡镇、农村”就业,这组数据说明,长春市大学生最倾向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中等城市就业,只有很少的大学生会选择乡镇、农村就业。可见,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是倾向于发展较快的城市,这类城市的就业机会多,留给大学生的上升空间大。

(5)近半数长春市大学生的首选职业是教师。

(6)多于半数的长春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期望值高于实际薪酬水平。可以看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部分大学毕业生仍不能正确的看待自身的价值。

(7)文科和理科大学生、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在期望就业地区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更倾向于本专业就业以及学科专业性限制是导致文科和理科大学生、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在期望就业行业上差异显著;近年教师待遇的提高是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大学生在期望薪酬上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文科和理科大学生在期望薪酬上无显著差异。

6.期刊论文 楼栋.郭红东.LOU Dong.GUO Hong-dong 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

运用浙江省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对影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愿受到大学生的主修专业、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与社会偏见压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高等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尊重大学生就业选择、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农村就业、提高"政策待遇满意度"、增加大学生农村就业宣传力度、支持高校专业改革、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等相关政策建议.

7.期刊论文 刘慧 大学生实现就业与创业的战略研究 -辽宁教育研究2006(6)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就业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经过调整,不断趋于合理.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要做到确保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这必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基本的就业空间.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对就业创业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阐述了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体系建设问题.

8.期刊论文 雷五明.赵北平 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心理学思考 -科技创业月刊2006(10)

合理定位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起点,人职匹配是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的关键.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西部与基层就业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一些消极的社会心理效应,从而以理性的思维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祖国必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

9.期刊论文 朱亦春 浅析大学生如何克服就业自卑心理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7)

就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大量企业不断倒闭的今天,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时时被人们提及.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缺少社会经验,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容量小且脆弱,面对分配制度的改革,人才竞争的激烈,不少大学生缺乏心理准备和就业技巧.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了普遍的就业自卑心理.笔者就大学生就业时自卑心理的其型的表现做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时自卑心理的调适和应对措.

10.期刊论文 吴成国 关于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理性思考 -教育与职业2006(36)

文章从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零工资就业现象出发,深入分析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的成因;从法律法规要求、就业市场管理等角度,审视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可能引发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从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增强大学生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转变大学生择业观念,创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方面,正确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理性地、审慎地对待零工资就业.

引证文献(1条)

1.饶睿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剖析及建议[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8(30)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沉重的话篇十
《学校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沉重的话题》

学校的品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沉重的话题,复杂在既包括教育的,还包括学生个人成长的。有思想上的,也有学科方面的。说它沉重,表现在: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自有学校教育开始,就一直研究探讨,而且是一个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的话题。

20多年以来,笔者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对此体会颇深。在学生中开展品德教育,步履维艰,任重道远。综合起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感觉突出的问题有:1、品德教育的规律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尤其是德育教育中得不到重视和遵守。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是“现上轿现扎耳朵眼”。要用了或者有检查了,才临时“抱佛脚”,搞突击,搞恶补,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始终如一。2、学校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实际有错位。在现实里,我们看到 的是每个学校的品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形式不断翻新,然而,学生中的情形却令人担忧,厌学、逃学、感情用事、自私自利、说脏话、意志薄弱、内心灰暗等等,问题很突出。3、学校的品德教育需要高素质的品德教育队伍。在现实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往往是边缘化的教师,年龄大,几近退休,专业知识缺乏,方法简单,理论和实际不能很好的结合,纸上谈兵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品德教育的工作开展。

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1119.html

    上一篇:唱的成语

    下一篇:关于荷花的占诗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