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城市的雨篇一
《城市排水中的雨污分流》
第19卷第4期2005年7月株洲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19 No.4
Jul. 2005
城市排水中的雨污分流
陈泽平
(株洲市规划设计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摘要:雨污分流是按可持续发展要求,减轻城市污水对受纳水体污染,完善城市污水排放
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设计到实施,从决策层到工程技术人员,都应该树立统一的认识,特别在旧城区的改造之中,要自始至终地认真落实。
关键词:雨水;污水;分流中图分类号 :TU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11(2005)04-0122-03
城市排水系统既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
也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一种尺度。因此,排水系统要求能安全、及时地收集与排放城市雨污水。城市排水一般分为雨水排水、生活排水、工业排水。雨雪排水、道路冲洗排水、绿化排水、消防排水等排水情况与雨水排水情况相似,基本可归入雨水排水范围。城市排水是影响受纳水体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雨污水对受纳水体水质影响情况不一致,其中尤以污水和初期降雨水所含的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最为严重,如果不加以处理,任其随意排放,就可能造成水质污染,影响整个受纳水体水质,甚至影响排水城市及相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一般,当初期降雨水排水水质较差时,应列入治理范畴,中后期降雨排水污染物含量低,可直接排放。城市污水包括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两部分,必须加以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允许排放。雨污水混合一起排放影响环境,如果合并一起处理,往往由于水量大等原因,导致处理过程不经济。所以,实行雨污分流是既经济又安全地解决城市排水治污的途径。
砖砌水沟、石砌水沟、水泥沟、混凝土排水管等并存。不少城市排水管渠的排水断面,由于受建筑物挤占、垃圾倾倒的挤占,以及沉积物的侵占,出现了过水断面积减少的现象。此外,由于管渠的过水断面没有及时修整,许多沟渠的粗糙度大,导致了过水断面积减小,影响了排水管渠的排水能力。
管道排水方面,由于雨水管多采用平口连接,当地基沉降不均匀或地面荷载影响,造成上下游的雨水管错位时,往往导致过水受阻,从而出现地面排水不畅通,甚至造成积水。污水排水中的杂物较多,如木棍、破布,这些东西被挂在排水管渠周边时,常常导致雨污水冒出,甚至有的检查井盖也被顶托开。
1.1雨水排放
城市降雨除一部分蒸发、一部分渗透为地下水外,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如果不及时将城市降雨(特别是暴雨)排除,就可能造成地面积水、交通受阻等,从而影响城市的生活、生产。
雨水排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Q=Ψ・F・q,式中:Q为雨水设计流量(L/s);
Ψ为径流系数,其数值小于1;
F为汇水面积(hm2);
q为设计暴雨强度(L /(s・hm2))。
对于同一座城市某一场指定进行观测的降雨而言,F、q值可以视为常数,不同的地面,径流系数Ψ值不同,雨水设计流量Q值也不同。从表1可见,要降低城市的径流量,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是有效途径之一。
1城市雨污水排放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的污水排放量很大,2000年全国
污水排放量已达到了640亿吨。由于城市的扩大,人口增加,许多城区的污水排放量猛增,地下排水设施却还是沿用过去的,势必造成排水不畅通。
城市雨水和污水合流排放的排水设施中,土沟、
收稿日期:2005-04-15
作者简介:陈泽平(1968-),男,湖南湘乡人,株洲市规划设计院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市政公用工程,建筑工程类的给 排水专业设计工作.
第4期 陈泽平城市排水中的雨污分流123
124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5年
3
3.1
城市雨污水分流的实施
雨污分流的现状
目前,全国660个城市中,有61.5%的城市没有污
低于70%。要达到这个目的,搞好城市排水的雨污分流是先决条件,不管有多大难度,都必须实施,而且应该是长期、连续、逐步地实施。雨污分流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既要搞好污水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又要充分利用当地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达到经济、高效处理污染的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当地不同排水区域的含污情况、受纳水体的水文条件,酌情处理。
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污染治理的任务相当大。由于污水排放过程受到地形地貌和受纳水体的约束,很难全部实行重力流,往往需要建造提升泵站;在城市改造过程中进行雨污分流,受现状建筑物、构筑物设施影响制约大,同时需要对各种地下设施、地下管线进行交叉移位,且原来雨污水共用的一套排水体系要分为两部分,这样势必增建一套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产生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是近期的或直接可以用货币衡量的。因此,对实现城市排水的雨污分流,无论是政府、施工单位还是维护单位,都多少带有抵触情绪,不很重视。新建城区,由于排水系统和其它设施都是重新设计、重新施工,实行雨污分流困难小得多。
4结语
实行雨污分流,是解决城市排水污染环境的关键工作,是为了进一步搞好治污。要搞好雨污分流工作,就必须坚持经济、科学、认真地进行。
参考文献:
[1][2][3]
王建华,江(5):47.旗
帜. 我国城市污水与污水处理[J]. 给水排水,2004(9):68.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理委员会秘书处. 全国勘察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排水专业)考试复习教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东. 中国水资源的忧虑[J]. 百科知识,2002
3.2雨污分流的前景
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到2005年,我国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45%,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要达到60%,到2010年,所有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得低于60%,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风景旅游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得
Diversion of Rain and Sewage Water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
CHEN Ze-ping
( Zhuzhou Planning & Designing Institute, Zhuzhou Hunan 412008, China)
Abstract: Diversion of rain and sewage water, an effective means to improve the urban drainage system, canreduce water pollution. As a systematic project, all the technical staff concerned should realize its importance in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especially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 city.
Key words: rain water;sewage water;diversion
城市的雨篇二
《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WHQ
摘要:城市缺水日益严重, 泛滥的雨水却使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本文阐述了雨水资源利用的必要性。由国内外部分城市,地区合理利用雨水资源的成功典范,阐明利用雨水资源的可行性,提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城市雨水 收集 利用
前言:
每当暴雨来临,泛滥的雨水总会使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道路积水、低洼地被淹、民居进水现象时有发生,给居民的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与此同时,由于不合理使用、污染和环境影响,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现代城市饱受“干渴”的煎熬。目前,在我国660多座城市中,缺水城市有400多座,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0座。前些年,我国川渝等地遭受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造成几百万市民饮水困难,经济损失逾百亿元。缺水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改善的一大制约因素。
一、雨水收集利用的必要性
把雨水收集起来,经简单处理用于土地入渗补充地下水、城市的浇灌绿化、冲洗马路、消防、洗车、冲厕、洗衣服及其他生活用途,既能减少城市雨洪危害、减轻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压力,又能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在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城市建设中,由于偏重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对城市自然调节功能的保留和培育,导致整个城市被钢筋水泥覆盖,市区地面大面积硬化,雨水难以下渗,大量雨水通过排水系统白白流走,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据测算,北京市城区每年可利用的雨水量有2.3亿立方米而目前,全市年收集水量仅为150万立方米,大量雨水白白地流走了,非常可惜。因此,在水资源危机和雨洪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加强雨水的收集利用,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新兴课题。
二、雨水收集利用的成功案例
在美国芝加哥,为了解决城市防洪和雨水利用问题,大多数的建筑安装了屋顶蓄水和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美国不但重视工程措施,而且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如科罗拉多州、佛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条例规定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在注重环保和细节的德国,他们在城市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采用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便可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通过采用新的卫生原则,并有效地同雨水收集相结合,实现了雨水的最大收集。 丹麦过去供水主要靠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含水层已被过度开采。为此,丹麦开始寻找可替代水源。在城市地区从屋顶收集雨水,收集后的雨水经过收集管底部的预过滤设备,进入贮水池进行储存。使用时利用泵经进水口的浮筒式过滤器过滤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洗衣服。在7个月的降雨期,从屋顶收集的雨水量,就足以满足冲洗厕所的用水。而洗衣服的需水量仅4个月就可以满足。每年能从居民屋顶收集645万立方米的雨水,占居民冲洗厕所和洗衣服实际用水量的68%,占居民用水总量的22%。
日本于1963年开始兴建滞洪和储蓄雨水的蓄洪池,还将蓄洪池的雨水用作
喷洒路面、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而建在地上的也尽可能满足多种用途,如在调洪池内修建运动场,雨季用来蓄洪,平时用作运动场。近年来,各种雨水入渗设施在日本得到迅速发展,包括渗井、渗沟、渗池等,这些设施占地面积小,可因地制宜地修建在楼前屋后。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
而就在发展中国家——印度的贫穷边远地区,地方政府通过政府投资、居民自己筹资以及民间捐资等手段,为农民修建了不少雨水收集设施。一些大型的雨水接收装置还派专人管理,统一分配用水。2005年,被称为水资源领域“诺贝尔奖”的“斯德哥尔摩年度水奖”颁发给了印度科学和环境中心,以表彰其成立25年来对于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充分收集及利用雨水,印度一些城市的地下水位稳定上升。新德里11个雨水收集项目资料显示,两年中该市地下水位上升了5-10米。新德里年降雨量为611毫米,城市面积是1486平方公里,假定收集效率是50%,每年可收集4500亿升水,相当于整个城市水需求量的35%左右。
三、雨水收集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从基础的收集技术到小区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目前在国内已一些小区或是学校试点使用。例如北京海淀区的双紫园小区就建成了具有储雨、过滤、沉淀、收集和输送等功能,容积为850立方米的地下储雨池以及1120平方米的透水地面。 在2006年,北京夏季最大的一次暴雨中,小区内不仅没有积雨,而且一天的蓄水量达到500多立方米。
第二,成本问题。
建造雨水综合利用的成本比普通排水系统高出了2到3倍。但是我们来算一笔帐,一个2万平米的办公区,按北京的年降雨量每平米500毫升计算。办公区可收集的雨水为10万吨水,而办公区每年的用水量也只有8万吨左右。按目前平均水价5元/吨计算,一年办公用水要花费40万元。如果建造时使用了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需要的花费在400万左右。按照一年节省水费40万元计算,整个雨水综合利用系统需要10年才能收回成本。
四、雨水收集与利用的具体方案
方案一、广场雨水的收集利用
集蓄利用系统是将广场作为集雨面,通过收集-输水-净水-储存等渠道利用雨水。其收集到的水可以用于绿化用水、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洗、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这里的中水是指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我们可借助广场中心的较低地势,将雨水收集到预先建好的蓄水池中,然后将收集到的雨水应用于广场中央喷泉用水。由于广场占地面积较大,能够收集较多的雨水,经过净化后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用水,及人工喷泉的用水,在节水方面效果十分明显。对于严重缺水的城市而言意义重大。
下面是设计简图:
渗透盲沟+渗透管
广场雨水的收集利用
方案二、绿地雨水的收集利用
雨水经过绿地后,会有相当一部分被截留在绿地土壤中,但仍有一部分多余的雨水会以地面径流的方式浪费掉,而这部分水经过绿地后,得到大幅度的净化,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收集起来进行利用。
绿地的雨水收集可以采取建造雨水贮留设施的方法,雨水贮留设施可分为地面蓄水和地下蓄水两种:
地面蓄水设施可以是蓄水池、水库、也可以是塘坝。直接的也是最经济的办法是将城市低洼地进行优化改造,并配以适当的引水设施,能很好地蓄存雨水径流;
对于收集后的雨水,我们采取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的方法。
直接利用是将雨水径流收集起来,据用途的不同进行不同程度处理后用于绿化、洗车、道路喷洒、厕所冲洗等。
间接利用是使用多种措施强化雨水就地入渗,使更多雨水留在城市境内并渗入地下以补充地下水。
绿地中,雨水的利用途径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雨水利用的可行性与可靠度、投资额以及管理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来决定。对于缺水地区来说,以较少的资金获得较大的生态效益,我们应该采取以大部分渗透,小部分收集排放为主要设计方案。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四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增加植被或其他材料的覆盖,减少硬质铺装和裸露地表面积 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度对径流量的影响极为显著。植被覆盖能够有效的影响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下垫面的粗糙度和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间的水分交流。随植被的覆盖度的增加,径流量明显减少,特别是覆盖度从30%增至80%时,径流量减少尤为明显,当覆盖度超过80%后,径流量就基本趋于稳定。如图
1
图1
第二种方式,降低地表坡度值,并将单一坡度变为陡缓结合的坡度
坡度是一个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一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坡度越大,产流速度越快,径流量越大。但从各坡度范围分析,径流量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并非连续的,而是存在一个临界坡度,这个临界坡度大约为26o—30o,从26o到30o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大于30o后,径流量又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进行绿地设计时应尽可能控制地表坡度,坡度越趋于平缓,雨水汇集的速度减缓,增加了雨水渗透的时间,同时也增加了渗透量。将单一坡度变为陡缓结合的坡度可以有效延长雨水下渗量。如图
2
陡缓结合的地形有利于雨水的渗透 图2
第三种方式,降低绿地标高,形成下凹绿地
在建设绿地时应协调好绿地周边高程、绿地高程的关系,使周边高程高于绿地高程,形成下凹绿地。这样,降雨后雨水径流进入绿地,经绿地蓄渗、补充消耗的土壤水分后,多余的雨水再流入雨水管道。北京市在1990年—1991年做了草坪高度对入渗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若草坪低于路面,其入渗量是高于路面时的3~4倍。如图
3
城市的雨篇三
《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
城市的雨篇四
《城市雨洪管理 -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城市雨洪管理
水力学研究所 张宏伟
1 调研背景概述
1.1 背景概述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伴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水系统和自然水过程受到影响,水生态系统退化严重[1],自然水体水质恶化[2]~[4],水患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天然流域受到破坏,土地利用状况改变,混凝土建筑、柏油马路、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停车场、街道等不透水面积大量增加,建筑密度不断提高,导致城市地表径流汇流时间缩短,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增大,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大增,危害加剧。据住建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专项调研显示,2008—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同时随着城市人口资产密度提高,同等雨洪强度的灾害损失在增加;城市空间立体开发,雨洪不仅给各种地下设施易带来遭灭顶之灾,高层建筑也会因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系统的瘫痪而难免损失;城市资产类型复杂化,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类资产设施受水灾破坏所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且恢复困难;城市对生命线系统的依赖性及其在区域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中枢作用,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受淹范围,间接损失甚至超过直接损失。
雨水污染加重
我国多数城市的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尤其面源污染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新挑战[5][6]。由于城市中人类活动强,土地不透水面积比例高,径流来势猛,流量大,水质差,初雨污染严重。在发达国家城市基本完成二级处理以后,受纳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降雨径流。降雨对地表沉积物冲刷是引起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的主要根源,是仅次于农业面污染源的第二大污染源[7]。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非点源污染也逐渐成为影响河流湖泊水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雨污合流排水系统,一些分流制管系存在严重的混接、错接和乱接现象,污水溢流问题严重。大量雨水进入污水管道,还增大了污水处理厂的负
荷,增加了运营能耗和处理成本。
水资源短缺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时空分配极不均衡。调查显示,全国660座城市中,供水不足的达400多个,严重缺水的110多个,城市年缺水量达60亿m3,城市经济因缺水所造成的影响难以估计。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急剧膨胀,使城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城市地表水资源呈进一步减少的趋势。为应对城市水资源的短缺,很多城市超采地下水并由此引发了地面沉降等相关的环境地质问题。花巨资兴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可缓解北方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对当地水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需要重新认识。
为了解决由于城市化所带来的这些问题,早在上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探索。到上世纪末期,多样化的可持续雨洪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和实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8-10]
;1990 包括 20 世纪 70 年代起源于北美的最佳管理措施(BMPs: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年代美国在 BMPs 基础上推行的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11];同时期在英国发起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12];澳大利亚墨尔本作为示范城市开展了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的研究[13];新西兰集合了 LID 和 WSUD 理念的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LIUDD: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14]。这些理念是城市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们都着力于寻找一种能缓解城市水患,改善城市水环境的雨水管理解决途径。这些雨水管理理念或措施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40多个国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仍采用传统的雨水管网措施,将雨水视为灾害尽快排走,很少有城市在雨洪综合利用上下功夫。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雨洪问题日益突出,雨水管理的理念在我国逐我国城市雨渐引起了关注,部分学者对国外先进的雨洪理念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些建议[15-18]。水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借鉴西方城市雨水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1.2 调研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建设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内涝灾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城市雨洪管理理念落后,规划不科学,雨洪设施建设滞后,政策法规欠缺,公民环保意识淡薄,雨洪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国务院2013年先后两次发文[19-20],强调城市化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明确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调研国外雨洪管理发展动态及先进经验,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雨洪管理提供借鉴具有重大意义。
先进的雨水管理体系是建立人水和谐城市的需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1.3 资料来源
美国环境保护署官网
英国环保局官网
CIRIA(construction industry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英国建筑工业研究与信息协会官网
澳大利亚环保部官网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官网 澳大利亚墨尔本水务网站 维基百科英文官网 CNKI 数据库
百度搜索 谷歌搜索
2 近年来发展新动向和关注点
2.1 近年来的关注点
2.1.1 最佳管理措施(BMPs)[8-10],[21-24]
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的概念是美国在1977年《清洁水法》修正案中首次提出,主要针对面源废水处理和工业排放有毒污染的控制。后在1987年《清洁水法》修正案和2001《潮湿天气水质法案》中,进一步提出雨水最佳管理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控
制非点源污染和管理雨水排放和污水溢流。发展至今,BMPs已经注重利用综合措施来解决水质、水量和生态等问题。
雨水管理BMPs就是采取措施减轻由于土地开发利用对城市径流和水质造成的负面影响。BMPs通过蒸发、渗透、截留、过滤或生化反应等手段处理雨水,以达到减少雨水径流,消减洪峰和减轻面源污染的目的。
美国环保局对BMP的定义是:在一系列给定条件下,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管理雨水径流流量和提高水质的技术、措施或结构控制。雨水最佳管理措施通常可以分为结构性措施和非结构性措施。两者最显著的区别是非结构性 BMPs 侧重“预防”,而结构性 BMPs 侧重“缓解”暴雨产生的径流及对水质的影响。结构性措施是一系列用于雨洪管理的具体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雨水池(塘)、雨水湿地、渗透设施、生物滞留和过滤设施等。非结构性措施则指各种管理措施,甚至可以包括政策、法规和公民教育,它是多种可以提高雨水水质和雨水管理效益的实践的集合。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BMPs已成为控制径流水质的常规方法,其有效性在美国、欧洲及其它地区得到评价。BMPs根据介入的形式或所处水生态圈的位置分为4种主要类型(见表3-1):
1)源头径流收集技术
源头技术位于不透水地面上或附近,降低降雨产生的径流量和峰值流量。其雨水的截留和滞留特性可通过工程介质的选择得到提高。
2)峰值流量的蓄存和滞留技术
截留和滞留措施暂时贮存雨水径流,然后通过管道或其它排水设施排入河流或其它水体。有各种形式的截留和滞留设施,最常见的有滞留池塘,湿池塘等。
3)径流净化与处理技术
捕获与处理技术最难定义。包括从自然过滤技术如结构性湿地、盆地、草地过流带到工程浮力技术如水质入口、连续偏转分离以及路边雨水收集器。
4)径流渗透技术和地下水回灌
联邦公路管理局(The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FHWA2003)定义渗透技术为:所有渗透盆地、沟渠、生物滞留区,在土壤和水之间使用化学、物理、生物过程过滤城市径流中的沉淀物和可溶物质。雨水经BMP过滤后进入地下,细小悬浮物被土壤过滤,可溶物被吸收,有机成分经生物降解,经处理后的径流进入地下水。
渗透是控制雨洪最有效的方法,它阻止了雨水及其污染物进入径流。在洛杉矶,雨水过滤后进入含水层,变成了有价值的资源。径流流经地下被冷却,降低了不利热效应对水生态的影响。渗透并非适用于所有地区,至少需要适度渗透性的土壤,高污染的径流会威胁地下水。
表3-1 BMPs四大技术
BMP
透水 铺装
源头径流收集
植被 屋顶
描述
影响
采用多孔沥青、混凝土等材料。 允许雨水过滤、渗透进入土壤,而地用于停车场、休闲设施、购物中心、面仍保持停车、行人等功能 人行道等地。
从小花园到草皮、植被完全盖顶。包括防水储水层、排水过滤层、土壤植被层,可选择的隔热层。 利用水桶搜集顶部雨水,置于建筑物旁边,采用排水沟落水管进水漏斗与屋顶相连
暂时滞留径流的干池塘,雨后经排水设施排入河流、水体
有配套设备,滞留雨水时间更长,利于污染物去除
永久性水塘,促进颗粒沉降,提供水生植物生长,加强过滤,提高金属和营养物的摄取
上游深水池塘,下游湿地。 模仿自然湿地功能。
利用好氧和厌氧植物去污。
在新建和改建建筑中降低空调设备的尺寸和成本,减小能耗。 收集贮存雨水,浇灌草坪花园。 与雨水花园、小洼地、透水铺装结合使用,降低房屋密集区径流。 控制不透水区径流,降低峰值。 通过沉降、过滤,营养摄取,吸收,物理过滤,去除污染物。
滞留时间是池塘容积和流量的函数。初雨污染水质处理,降低小洪水径流峰值
去污效果取决于池深、滞留时间、排水区与池塘体积比、水生植物状况。美学与娱乐功能,如停车场、足球场。通过沉降、过滤、植物摄取、降解、生物摄取、转变来去除污染物。 通过植物摄取、碳酸盐沉淀、土壤吸收、藻类吸收交换等去除金属污染。通过过滤、吸收、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来去除固体及附着污染物如金属、营养物等。
有机过滤介质的去营养物功能。 去除泥沙,增强渗透。 常常位于路中或路肩。
土壤过滤去除细小悬浮物,吸收溶解物,生物降解进行有机合成。 处理后的径流进入地下。
阻止雨洪及其污染物进入河网。 贮存转移径流,直至深入土壤。 设计中最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适于小型城市排水区。
土壤层及微生物提高渗透和植被辅助成分的去除。
小面积,可布置于中隔带、停车场安全岛、街边绿化带,狭窄城区的理想选择。
雨桶
滞留 池塘
滞留技术
扩展型滞留 池塘 蓄水 池塘
结构性湿地
净化技术
利用多孔介质如土壤、沙、石、碳等材料及其组合去除水体颗粒。
过滤带
系统性能与颗粒形状、大小,过滤介质孔隙率、流速等有关。 草洼地
通过地形引导雨洪经过宽广平坦的草地。渗透性的土壤。
挖掘或围护而成的浅洼地,截留雨洪,促进向土壤的渗透。
利用土壤中的化学、物理、生物过程去除泥沙和其它可溶性成分。 开挖沟渠,回填石头,形成地表水池。
渗透 盆地
渗透技术
渗透 沟渠
生物滞留区
有条件的土壤层,包含碎屑、腐殖质、矿物、生物复合物,位于浅表低洼区。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3]
城市的雨篇五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2014-11-17 江苏省城研所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所
【编者按】
追求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及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是当前国际城市规划发展的共同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寻城市的低影响开发模式。海绵城市是低影响开发模式重要的技术形式之一。近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着力引导低碳生态的设施规划和建设思维方式在城乡建设上的综合应用,推动我国城镇排水防涝系统从灰色基础设施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变。本辑聚焦归纳梳理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国内省市的实践探索,以资借鉴。
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强调通过源头分散的小型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问题。德国、美国和日本是较早开展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我国的雨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逐渐起步,深圳、福建等地也开始规划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 国外经验
德国
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目前已经形成针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在政府的引导下,目前德国的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
1、通过制定各级法律法规引导水资源保护与雨水综合运用
德国的联邦水法、建设法规和地区法规以法律条文或规定的形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水的可持续利用提出明晰的要求。联邦水法以优化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为政策导向,成为各州制定相关法规的基本依据。1986年的水法将供水技术的可靠性和卫生安全性列为重点,并在第一章中提出“每一用户有义务节约用水,以保证水供应的总量平衡”以约束公民行为。1995年德国颁布了欧洲首个标准“室外排水沟和排水管道标准”,提出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地减少公共地区建筑物底层发生洪水的危险性。1996年,在水法的补充条款中增加了“水的可持续利用”理念,强调“为了保证水的利用效率,要避免排水量增加”,实现“排水量零增长”。在此背景下,德国建设规划导则规定:“在建设项目的用地规划中,要确保雨水下渗用地,并通过法规进一步落实。”虽各州的具体落实方式不同,但都规定:除了特定情况外,降水不能排放到公共管网中;新建项目的业主必须对雨水进行处置和利用。
2、积极推广三种雨水利用方式
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日渐成熟,目前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如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院浇洒。如法兰克福一个苹果轧汁厂,把屋顶收集下来的雨水作为工业冷却循环用水,成为工业项目雨水利用的典范。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德国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均设有截污挂篮,以拦截雨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渗透地砖,以减小径流。行道树周围以疏松的树皮、木屑、碎石、镂空金属盖板覆盖。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3、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排污量
为了实现排入管网的径流量零增长的目标,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导则的指引下,各城市根据生态法、水法、地方行政费用管理等相关法规,制定了各自的雨水费用(也称为管道使用费)征收标准。并结合各地降水状况、业主所拥有的不透水地面面积,由地方行政主管部门核算并收取业主应缴纳的雨水费。此项资金主要用于雨水项目的投资补贴,以鼓励雨水利用项目的建设。雨水费用的征收有力地促进了雨水处置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对雨水管理理念的贯彻有重要意义。
4、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德国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的管理制度,即由水务局统一管理与水务有关的全部事项,包括雨水、地表水、地下水、供水和污水处理等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以市场模式运作,接受社会的监督。这种管理模式保证了水务管理者对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有利于管理好水循环的每个环节,同时又促使用水者合理、有效地用好每一滴水,使水资源和水务管理始终处在良性发展中。 美国
美国的城市雨水管理总体上经历了排放、水量控制、水质控制、生态保护等阶段,雨水管理理念和技术重点逐渐向低影响开发(LID)源头控制转变,逐步构建污染防治与总量削减相结合的多目标控制和管理体系。
1、立法严控雨水下泄量
美国国会积极立法保障雨水的调蓄及利用。1972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FWPCA)、1987年的水质法案(WQA)和1997年的清洁水法(CWA)均强调了对雨水径流及其污染控制系统的识别和管理利用。联邦法律要求对所有新开发区强制实行“就地滞洪蓄水”,即改建或新建开发区的雨水下泄量不得超过开发前的水平。在联邦法律基础上,各州相继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保证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同时,美国联邦和各州还通过总税收控制、发行义务债券、联邦和州给予补贴与贷款等一系列的经济手段来鼓励雨水的合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2、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开发与综合应用
美国的雨水资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宗旨,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对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实施“最佳管理方案(Best Management Practice,BMP)”,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雨水的控制和处理,强调源头控制、强调自然与生态措施、强调非工程方法。
在城市雨水利用处理技术应用上,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开发与综合运用。在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和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第二代“最佳管理方案 (BMP) ”中强调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如植被缓冲带、植物浅沟、湿地等, 大量应用由屋顶蓄水或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以获得环境、生态、景观等多重效益。。20世纪90年代,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的基于微观尺度景观控制措施发展而来的“低冲击开发”雨水管理技术,通过分散的、均匀分布的、小规模的雨水源头控制机制,用渗透、过滤、存储、蒸发,以及在接近源头的地方截取径流等设计技术,来实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缓解或修复开发造成的难以避免的水文扰动,减少开发行为活动对场地水文状况的冲击。
日本
日本是个水资源较缺乏的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早在1980年日本建设省就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近年来随着雨水渗透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带动了相关领域内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法律、技术和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1、发挥规划和社会组织作用
日本建设省在1980年通过推广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来推进雨水资源的综合利用,1992年颁布的“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要求在城市中的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1988年还成立了民间组织“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这些计划、规划和非政府性的组织为日本城市雨水资源的控制及利用奠定了基础,保障了雨水资源化的实施。
2、注重雨水调蓄设施的多功能应用
日本的雨水利用的具体技术措施包括:降低操场、绿地、公园、花坛、楼间空地的地面高程;在停车场、广场铺设透水路面或碎石路面,并建设渗水井,加速雨水渗流;在运动场下修建大型地下水库,并利用高层建筑的地下室作为水库调蓄雨洪;在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建设地下河将低洼地区雨水导入地下河;在城市上游侧修建分洪水路;在城市河道狭窄处修筑旁通水道;在低洼处建设大型泵站排水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技术手段是建设雨水调节池,在传统的、功能单一的雨水调节池的基础上发展了多功能调蓄设施,具有设计标准高、规模大、效益投资高的特点。在非雨季或没有大暴雨时,多功能调蓄设施还可以全部或部分地发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停车场、运动场、市民休闲集会和娱乐场所等多种功能。
3、加大雨水利用的政府补助
日本对雨水利用实行补助金制度,各个地区和城市的补助政策不一。例如东京都墨田区1996年开始建立促进雨水利用补助金制度,对地下储雨装置、中型储雨装置和小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补助,水池每立方米补40-120美元 ,雨水净化器补1/3-2/3的设备价,以此促进雨水利用技术的应用以及雨水资源化。
日本雨水管理围绕多功能调蓄设施推广应用经历了以下阶段:准备期(20世纪70年代),政府对多功能调蓄设施进行了一些研究和示范性的应用;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多功能调蓄设施开展广泛的应用并进行经验总结;飞跃期(20世纪90年代),多功能调蓄设施得以广泛应用,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 国内海绵城市探索
深圳:研究、规范、示范三位一体实践低冲击开发理念
早在2004年,深圳市就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积极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和南方独特气候条件下的规划建设新模式。十年来,通过创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以及加强低冲击开发基础研究和国际交流,低冲击开发模式在深圳市的应用已初见成效。
1、开展相关技术交流与研究
2004年深圳市举办了第四届“流域管理与城市供水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圳市水务局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和美国联邦环保局签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成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基础研究与示范基地。通过将课题研究、国际交流与自身实践相结合,促进城市雨水系统建设理念从快排为主到“渗、滞、蓄、用、排”相结合的转变,为探索“自身可持续、成本可接受、形式可复制”的低冲击开发模式奠定基础。
2、编制完善地方相关导则规范
在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的基础上,深圳编制了一系列关于低冲击开发的地方技术规范。包括:①《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适用于深圳市的建筑与小区、市政道路、工商业区、城中村、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与维护,规定了雨水利用工程的系统组成、设施种类以及设计准则,比较详细地给出了径流污染控制、雨水入渗和雨水收集利用的设计方法,并以附录形式给出径流污染控制设施示意图;②《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水质规范》,规定了深圳市再生水、雨水利用的水源要求、利用水水质标准以及水质监测方法;③《深圳市低冲击开发技术基础规范》(在编),适用于深圳市低冲击开发及雨水综合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维护,规范要求低冲击开发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
3、创建国家低冲击开发示范区
针对我国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缺乏规模化应用和实证的现实困境,2009年起,深圳市政府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始推动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编制完成《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整体工作方案》。2011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光明新区列为全国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示范区的具体创建工作从2010年开始,通过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和追踪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管理条例和技术手册,到2020年全面建成低碳示范区。
福建:以省域专项行动和技术指南引导海绵城市建设
为减缓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引发的城市内涝等系列生态问题,福建省政府开展了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组织编制了试行的技术指南,围绕提高透水率的主要实现途径,从规划设计优化和工程措施推广方面,分别提出在规划设计中贯彻透水理念的设计要点和要求。
1、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途径
指南明确了提高城市透水率的途径包括加强城市绿化、推广透水性铺装和强化雨水生态管理。加强城市绿化的主要方式包括通过因地制宜多建设城市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小绿地、小公园等构建完整的城市绿色透水网络;通过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下凹式绿地建设形式,提倡屋顶绿化,提高绿地的雨水滞留和渗透能力;提倡建设城市片林,绿地内宜多种植乔木、灌木等涵养水分能力强的植被。推广透水性铺装材料是将目前采用的不透水硬化法改为透水硬化法,使建筑室外地面、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成为可透水地表,以便雨水入渗回补地下水。强化雨水生态管理主要是利用植物、砾石、沙土等自然要素,通过建造生物滞留池、渗井、渗透沟、砂滤池和采用透水路面、过滤带、植草沟、屋顶绿化等措施,对不透水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进行蓄留、过滤、传输、渗透等,实现对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处理和地下水的补给,缓解因不透水地表面积增加引发的一系列城市和生态问题。
2、明确规划设计目标和任务
指南提出,规划设计优化要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目标,将透水型城市发展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将低影响开发、精明增长、生态网络、生态补偿等理论内化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提高城市透水率。
3、明确工程设施推广的着力点
在工程设施推广方面,指南要求,通过各类提高城市透水率工程措施的应用,达到减少暴雨径流量、延缓地表径流洪峰生成时间、减少面源污染以及涵养地下水的目的;通过绿地透水优化措施、城市硬化区域透水优化措施以及入渗、存储设施等,以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方式,使地块开发后透水率尽量接近或优于之前的状态。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综合利用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优化园林景观设计,增加园林景观的雨水生态管理功能。
城市的雨篇六
《城市雨水利用现状及技术分析》
2009年12月第28卷4期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December,2009Vol.28,No.4
文章编号:1004-9762(2009)04-0382-04
城市雨水利用现状及技术分析
郎新城,王金山,奚 茜,胡逢秀
(包头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内蒙古包头 014030)
3
关键词:雨水利用;技术分析;雨水渗透系统中图分类号:TU991111+4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城市雨水利用是一个新兴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广阔领域1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可作为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为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1对国内外的雨水利用现状和技术进行了阐述,其中雨水的渗透、收集系统使用较为广泛,是目前雨水利用的主要技术措施1
UrbanrainwaterutilizationstiLANGXin2cheng,2xiu
(Baotouandou014030,China)
Keywords:on;aalysis;rainwaterinfiltrationsystems
Abstract:Rainwaterutilizationincitieshasgoodprospectsforfurtherdevelopmentinthemanyareas.Inthecaseofaseriousshortageofwaterresources,toactivelydeveloptheuseofrainwaterresourcescanprovideuswithanimportantsourceofwater,whichisoneoftheeffectivewaystothelong2term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aterresources.Thestatusofrainwaterutilizationandtechnologyathomeandabroadweredescribed,includingtheinfiltrationofrainwaterandthecollectionsystemsusedmorewidelyasthemaintechni2calmeasuresinrainwaterutilization.
冲洗用水外,也可作为中水用于其他方面,如洗车用水、花草浇灌、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1此外,水质好[1]
的雨水还可以经处理消毒后供居民饮用1雨水利用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1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并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部分城市已经有了一些雨水收集利用的示范工程,效果良好1
1 城市雨水利用概述
111 雨水利用的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1城区道路、广场等硬化面积的扩大,使城市水问题愈发严重1一方面,地下水严重超采,而雨水不能入渗地下补充地下水,使得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大雨时,径流迅速汇集造成地面积水和城市局部洪灾1我国城市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和城市暴雨洪水等问题日益突出1如果将雨水资源加以有效利用,除可用作街厕
3
收稿日期:2009-09-08
112 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
雨水资源作为一种较丰富的水资源,对其加以
利用则可以有效地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1善
作者简介:郎新城(1959-),男,山东安丘人,包头市政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
郎新城等:城市雨水利用现状及技术分析
383
用这一资源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第一、城市雨水通过有效途径回收,作为中水加以利用,可直接节约生活用水资源,缓解城市供水紧张状况;第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雨水下渗,可涵养地下水,增加浅层土壤的含水量,调节所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区雨洪负荷,减少接纳水体下游洪峰流量和洪涝灾害威胁;第三,城市雨水得以有效利用,可以减轻城区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对城市河湖的水体污染,还可以减少扬尘污染1另外,回收的雨水还可以作为城市中水系统的一个重要水源,对城市给水系统、中水系统的供需矛盾起
[2,3]
到平衡作用1
总之,通过对雨水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还可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意义重大1
经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水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和应用1德国计划将国内80%的城市面积改建成透水地面1日本在1996年初,仅东京就铺设透水性铺装
2
49万m1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技术手册、规范和标准,制订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1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如德国联邦水法、建设法规和地区法规均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要求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鼓励雨水利用的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向使用不透
[5]
水地面的部门法人征收惩罚性费用1在一系列鼓励措施的引导下,国外专门生产雨水利用设备的厂家和公司也逐渐增多1例如,德国GEP公司的雨水过滤器、屋顶雨水利用控制设备、雨水储存罐等;荷兰WAVIN公司的孔隙雨水蓄水池填充料、整体式
[6]
雨水检查井、雨水口等1
2 城市雨水利用现状
211 我国城市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贫乏、均匀的国家11资源占我国的,,1时间分布为夏季降雨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严重干旱缺水1水资源年内随季节变化大,降水及径流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连丰、连枯年份交替出现,造成一些地区干旱灾害频繁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1
3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1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3
2300m,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1由于水资源分布的差异以及我国水资源污染的日益加重,我国城市的水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短缺的问题1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严重缺水城
[4]
市达110个1
213 国内雨水利用现状
,而真正意义上20世纪80年代,1总的来说技术还较,更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1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1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开始透水路面研究,近几年应用推广迅速,截止现在,北京市累积
2
应用透水路面达300万m,主要用于人行道、步行街、广场、庭院等场所1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透水路面普及速度较慢,推广面积小,存在很大差距12008年,北京在奥运场馆、水立方、中南海等地方均大量使用透水砖铺装1有关部门顺势加大推广力度,在广场、公园、商场前等地方提倡使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增加透水面积,达到减少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1一些地区发展较快,如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宁夏的“窖水蓄流节灌工程”等1其中,甘肃的“121雨水集流工程”获得了“特等奖”1这些省区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批成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此外,上海、大连、哈尔滨等许多城市都在对雨水利用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且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推动了我国雨水利用技
[4,7]
术的发展1
212 国外雨水利用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探索
雨水资源化利用1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了雨水的利用价值,采用各种技术、设备和措施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控制和管理1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法国、日本等五大洲约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
3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分析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从方式上还可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1其中直接利用可分为屋顶集雨、
384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12月 第28卷第4期
[9,10]
道路集雨和绿地水景水域拦蓄;间接利用主要为渗
[8]
透技术,应用较广1
节约水资源
1
314 间接利用技术———渗透
雨水渗透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是合理利用和管理雨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1与雨水直接排放和雨水集中收集、储存、处理与利用的技术方案相比,它具有技术简单、设计灵活、易于施工、运行方便、投资少、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1
(1)下凹式绿地1绿地是一种天然的渗透设施1下凹式绿地是在绿地建设时,使绿地高程低于周围地面,以利于周边的雨水径流的汇入1下凹式绿地透水性能良好,建设成本与常规绿地相近,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对雨水中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截留和净化作用1因此,在城市绿化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设下凹式绿地,以增加雨水渗透量15~10cm为[7]宜),如多孔的嵌草砖、碎石地、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1人造透水地面能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过滤水中较大颗粒固态物质,从而达到净化雨水的作用1其特点是:可实施地点灵活,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等场所均可采用这种利用方式,运行管理也较简单1在城市道路、广场规划设计时,尽可能采用透水性地面替代传
[5]
统的硬化地面来增加雨水的渗透利用1
(3)渗透管1渗透管是由透水材料制成的管渠,在规划设计时可将常规的雨水管或明渠改为渗透管(穿孔管)或渗透渠,周围回填砾石,雨水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层渗透1
(4)渗透井1渗透井占地面积和所需地下空间小,适宜于表层土壤渗透性差而下层土壤透性好的场合实施,但渗透井的净化能力较低,对水质要求高,不能含过多的悬浮固体,雨水须经预处理再进入渗透井1
(5)渗透池1当可利用土地充足且土壤渗透性能良好时,可采用地面渗透池1地面渗透池可大可小,也可多池联合使用,视地形条件而定1地面渗透池有干式和湿式之分,干渗透池在非雨季常常无水,雨季时则水位较高1湿式渗透池常有水,类似一个
[5]
水塘1
城市雨水利用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为了达到较高的利用效果,往往将以上几种技术结合起来使
311 屋顶集雨
屋顶集雨,即利用建筑物屋顶面积蓄雨水,蓄水
[8]
池或集雨罐储存,生活使用1
(1)蓄水池1该技术系统主要由屋顶面积、檐槽、引水管道、蓄水池、水泵、供水管道和过滤器或反渗透过滤器等组成1蓄水池可用混凝土浇筑1蓄水池设拦污网和拦污池1供水管道可借用原屋内供水管道,管道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安设过滤和反渗透过滤器1
这种装置可以单户使用,也可以用于居民小区、商业小区、办公大楼等1城市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鼓励居民和居民小区推行屋顶集雨工程1
(2)集雨罐1利用集雨罐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具有应用灵活、安装快捷的优点,适用于雨水收集量较小的建筑场合1
312 道路集雨
道路集雨,即利用街道、水,分段设置蓄水池储存,道,制1,水量确定1,不仅可应用于市内街区,也可用于居民小区,自蓄自用1该利用措施可由城
[9]
建部门统一规划,辅以经济、行政措施推行1
313 绿地、水域拦蓄
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了稀缺资源,挤占排水河道和市区湖泊、洼地、绿地等现象十分突出1不仅减少水域、绿地栏蓄能力,而且增加暴雨汇流强度和内涝的机率1而通过有计划地恢复城市水域空间和绿地面积,可以增加雨水拦蓄能力,减
[10]
免涝灾,恢复生态,从而达到雨水利用的目的1
(1)利用湖体贮存雨水1如果城市建设区域内有湖体,可以利用湖体作为雨水收集池,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工程建设费,获得较大的雨水贮存空间,而且有利于改善人工湖体的水质,是直接进行雨水收集利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
(2)建设蓄水池贮存雨水1如果建设区域内没有可以利用的雨水贮存设施,可以根据雨水的回用量建造地下或地上蓄水池来贮存雨水1
(3)利用景观水池贮存雨水1利用景观水池贮存雨水也是对区域内现有贮存空间的科学利用1不仅可以节约工程投资,而且可用雨水替代景观用水
郎新城等:城市雨水利用现状及技术分析
385
然资源学报,2000,(2):18921931
[2] 车 武,李俊奇1城市雨水利用技术与管理[M].北
用1总之,在雨水利用工程规划设计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水,并做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
机统一1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
[3] 翟学峰1城市雨水利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24(4):612631
[4] 王永磊,姜水平,王德民,等1我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
4 结论
城市雨水利用作为公益事业,不仅具有环境生态效益,还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
城市雨水得以有效利用,可以减轻城区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减少对城市河湖的水体污染,涵养地下水,维护生态平衡1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可以减少用于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线和排洪设施的政府投资;实施雨水利用工程对补充城市水源,缓解城市供需水矛盾具有积极作用;雨水利用有良好的产业前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雨水与中水利用设备产业可以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进入,形成一个新产业,吸纳就业减轻社会负担1可以肯定,城市雨水利用对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城市整体可持续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1参考文献:
[1] 刘小勇,1[J自
及对策[J].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1(2):1512
1531
[5] VillarrealEL,DixonA.Analysisofarainwatercollec2
tionsystemfordomesticwatersupplyinRingdansen,Norrkoping,Sweden[J].BuildingandEnvironment,2005,40:1174211841
[6] 任杨俊,李建牢,赵俊侠1国内外雨水资源利用研究
综述[J].水土保持学报,2000,(1):882921
[7] 李 勇,程满金,柳剑锋,等1加强城市雨水收集与利
用的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水利,2007,(4):12021211
[8] [Z].北京:北京市
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1
[9刘国茂[J].城市
,4631
10[J].环境经济,
(10):502531
(上接第376页)
现学院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城市特色的校园空间设计方法,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建构更加
灵活有机的空间发展模式,塑造统一整体化的特色校园风貌,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更有利于学习、交流和生活的理想家园1参考文献:
[1] 邓 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
313 注重校园的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使
空间模式与未来发展的需求有机结合
校园的更新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空间在
功能的可调节性1方案中这些复合空间在设计之初本着灵活多用的原则,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依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布置为各种空间,如校史展览馆、艺术中心、研发中心等等,这样,整个校园的建筑群体也
[4]
实现了功能运作的整体性和空间形态的统一性1
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4):3241
[2] (日)高桥鹰志+EBS1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陶
4 结束语
有怎样的教育模式,就会出现怎样的校园模式
和空间环境1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不仅要在专业特色、科技特色和招生就业特色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在适应当代教育模式时,规划与建筑设计也应该有所体现和创新1笔者在方案设计中努力尝试体
新中.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62471
[3] 李黎红.迎接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新春天———来自全
国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的报道[J].现代特殊教育,2006,(2):5261
[4] 罗伯特・鲍威尔1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M].翁
鸿珍.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542551
城市的雨篇七
《城市设计暴雨和设计雨型的推求及应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年第3期
文章编号:100722284(2004)0320035203
35
城市设计暴雨和设计雨型的推求及应用
黄会明1,邓 丽2,王立宏2,史 凯3
(1.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100044;2.北京工业大学,北京100044;3.沈阳市水利局)
摘 要:针对实践中存在雨量资料不足而推求设计暴雨,进而推求雨水管网汇流,确定管道尺寸的繁琐和不确定性,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地确定出地区设计暴雨公式。 关键词:超定量法;设计雨型;设计暴雨 中图分类号:TV125 文献标识码:B
在对挪威Risvollan,是选定设计暴雨,程线表示。
所具有的资料是1991~2000年自记雨量记录的气象站所积累的资料。所选择的站点位置偏上游,从这两方面内容来
(G看,取样符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BJ14-87,97)的规定。
对挪威降雨
特性进行分析,数理统计中的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与经验频率点子配合较好,因此,就用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对暴雨资料进行调整,而后选取某几个重现期的调整后的强度来推求暴雨公式。
配线过程通过计算机程序完成,配线结果见表1。
表1 Risvollan市雨量站特短历时降雨强度计算频率参数历时t/min
510152030456090120
由于该城市的暴雨资料只有10年,只达到规范规定的最低要求,为了能够选得较多的雨样,又能体现一定的独立性,以便于统计,我们选样方法采用超定量法。超定量法是一种选样方法,选取观测年限N中特定值以上的所有资料,资料个数与记录年数无关,它的资料序列前面最大的(3~4)N个观测值,组成年超大值法的样本。它适合于资料不太长的情况,但统计工作量也较大。本次计算最低重现期为0.33年,平均每年每个历时应选取3个最大值。由于一场被选取的降雨不一定它的9个历时的强度都被选取,因而,实际选取的降雨场数总数要多于此数。我们每年取4~6场雨,10年总计选取暴雨50场。按不同降雨历时,然后不论年次将每个历时的子样按大小次序排列,再从中选出资料的3~4倍的最大值,本次选3倍即
30场雨作为统计的基础资料。
平均强度
60.3345.0635.9330.0824.4119.9117.7014.6512.78
CVCS/CV
0.750.750.650.600.500.400.400.350.35
3.53.53.53.53.53.53.53.53.5
1 频率计算
(1)经验频率计算。根据公式:
Pn=m/(n+1)×100%
在频率曲线上,读取了各种历时不同频率的暴雨,结果如表2。
(3)计算重现期。重现期和频率的转换关系如下:
Pn=N/(n+1)×T×100%
式中:m为计算的子样在系列中按大小顺序排列的序号;n为样本的总个数,n=30;Pn为计算的经验频率。
收稿日期:2003212212
作者简介:黄会明(19692),男,编辑。
式中:Pn为重现期T相应的频率;N为系列年限,N=10年;n为样本的总个数,n=30;T为计算重现期,T=0.33、0.50、1、2、
5、10、20、50a。
用上式计算各重现期相应的频率如表3。
36城市设计暴雨和设计雨型的推求及应用 黄会明 邓 丽 王立宏 等
表2 不同频率各时段雨量
L/(s・hm2)
历时t/min
0.01
510152030456090120
492.29367.69241.81182.29117.6674.6666.3847.7636.55
0.1363.19271.26182.29138.9792.2760.5353.8139.5630.41
0.2324.58242.42164.56126.3484.9556.1549.9136.9228.63
0.33296.82221.69151.63116.4179.0952.9047.0835.0127.35
0.5274.50205.02140.85108.8974.7050.3744.7833.5526.33
1236.49176.63123.6096.2666.8845.9940.8930.9124.54
2199.09148.70105.6383.0259.0741.4136.8228.1322.62
5151.43113.1082.6466.1848.5835.4431.5124.4720.07
10115.8386.5265.7553.2440.5230.4627.0821.5417.89
2083.2662.1848.8740.6132.4725.4922.6618.4615.59
5043.4432.4428.0324.3720.9918.1216.1113.6312.14
7530.1722.5319.7617.1515.6214.1412.5710.849.97
9026.5519.8316.5314.4412.6911.5510.279.088.56
9525.9419.3815.8113.5411.7810.559.388.357.80
频率P/%
表3 计算重现期和频率的关系
重现期T/a频率/%
0.3397.8
0.564.5
132.3
216.1
56.5
103.2
201.6
500.6
根据表3关系,按各计算重现期对应的频率在各历时理论频率曲线上截取平均暴雨强度,所对应的P~I~t关系值如表
4所示。
表4 Risvollan气象站P~I~t关系值
重现期T/a
5min
0.330.5125102050
25.8635.0619140.66175.06214.19267.02
10min19.3244105.05130.75159.98199.44
15min15.5055.4377.5494.20112.73137.37
各历时平均雨强/(L・s-1・hm
20min1545.6662.3374.6688.23106.39
m17.26.5735.5346.1253.6762.11
73.01
-2
)
min13.9519.3924.4430.1434.1438.4744.02
90min7.6612.0016.0419.6123.5826.3029.2432.99
120min7.1710.8713.9316.5419.3821.3023.9925.97
459.8315.6921.8127.4933.9038.4043.2849.52
根据表4的数据,用EXCEL点绘出平均暴雨强度、历时、频率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2 暴雨公式推求
(1)暴雨公式的编制。暴雨公式的编制,需由多年的自记
雨量资料通过频率计算,以推求未来暴雨强度的变化规律,据此推求暴雨公式。对于图1可以用数学方程即暴雨公式表示。
从图1可知,暴雨强度随历时的增加而呈曲线递减,这种曲线基本上属幂函数类型。公式采用如下形式:
I=A1(1+ClgT)/(t+b)
c
式中:A1为重现期为1年的设计雨力;b为时间参数;n为暴雨衰减指数。
公式中参数的确定直接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的高斯-牛顿法或修正的高斯-牛顿法即麦夸尔特法进行求解。此过程通过编制FORTRAIN程序来完成,最终确定的参数如表5。公
图1 平均暴雨强度、历时、频率关系曲线
重现期T/a
A1Cnb
式计算值见表6。
表5 各公式参数值
1
2220.001.4000.6202.500
5270.001.5000.7004.00
10400.001.4980.8005.614
20550.001.4980.8905.614
50600.001.4980.9205.624
0.3394.501.1220.3750.200
0.594.501.1220.3750.200
183.541.3040.5501.370
城市设计暴雨和设计雨型的推求及应用 黄会明 邓 丽 王立宏 等
表6 公式计算值
历时t/min
0.33
510152030456090120
23.4118.1815.6614.0712.1010.419.358.037.21
0.533.7226.1922.5520.2717.4314.9913.4611.5710.39
165.6947.6338.9133.5627.1221.8318.6914.9912.80
289.6665.3253.0245.3736.1228.5524.0818.8915.87
5118.8087.2070.4159.7946.8536.2830.0922.9918.94
10150.99110.8788.7874.6257.3243.2735.1626.0120.91
20198.15140.54109.7590.4667.4649.3439.1628.0121.97
50
37
重现期T/a
242.08169.72131.44107.6479.4857.5245.3032.0424.93
表7 相对误差
重现期T/a
0.33
510152030456090120
-0.0948-0.05860.01030.07170.09460.0.04850.0050
0.5-0.03830.0002-0.00990.0127-37-0.0349-0.0365-0.0442
10.07350.04210.0281002080.9-0.0362-0.0657-0.0809
2-0.0626-0.0857-0.0430.0385-0.0146-0.0367-0.0405
5-0.1554-0.00.90.01600.0701-0.0016-0.0247-0.0227
10-0.137500.00050.06810.12690.0300-0.011-0.0183
200.07490.1215-02640.02530.08610.14010.0179-0.042-0.0592
50-0.0934-0.1490-0.04320.01170.08860.16160.0290-0.0289-0.0400
历时t/min
(2)成果比较。从理论频率曲线上读取的数据与以往资料计算成果相比较,稍微偏小。
从表7中可以看出,相对误差87.5%在10%之内,用新公式与以往资料计算成果相比较,普遍都偏小,除了重现期是10
a,历时为5min的计算值偏小20%以外,常用重现期在0.33~2
别不那么明显,此外,本设计区域只是Risvollan城区的一个分区,面积非常小,考虑到这两方面的特性,就可以点代面,即用排水区中心点的设计雨量代替排水区面平均设计雨量,也用本雨量站的设计雨量代替本分区的面平均设计雨量。
设计暴雨的降雨过程,一般称为暴雨的时程分配雨型。由于本站资料太少,因此在推求设计雨型时采用典型放大法。以
1993年8月1日的降雨为典型,以10min为单位时段,找出10min最大雨量P1,再找包括P1在内的30min最大雨量P3,接着
年范围内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8%。
分析以上原因,一是气候发生变动,二是资料太少,以此来确定较大重现期的降雨强度,容易导致数值偏小。
3 设计雨型的推求
城市设计暴雨一般不考虑雨量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管网所负担的地面排水区面积不大,可以忽略点雨量与排水区面平均雨量的差别,虽然一场实际暴雨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雨量在空间分布的梯度可能相当大,但由于暴雨中心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使点雨量与面雨量之间的差
找出包括P3在内的最大60min雨量P6,最后找出包括P6在内的最大120min雨量P12,然后统计出各个时段雨量分配比例,各时段分配比例见表9。
配制设计雨型:以10min为单位时段,分析出120min雨型分配比例。采用重现期为50a的暴雨公式配制:
I=600(1+1.4979lgT)/(t+5.6137)0.92
以1993年8月1日为典型。
表8 重现期为50a各历时的设计雨强值
10
30
60
120
重现期
T/min
强度/
(L・s
-1
・hm
-2
)
雨量/mm
10.18
强度/
(L・s
-1
・hm
-2
)
雨量/mm
14.31
强度/
(L・s
-1
・hm
-2
)
雨量/mm
16.31
强度/
(L・s
-1
・hm
-2
)
雨量/mm
17.95
N=50169.7182079.4818445.3021424.92526
(下转第40页)
40
对预测结果值列表1进行比较。
表1 神经网络组合预测结果
实测值
224025362194184016872130177716761561
一种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在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胡 平 康 玲
分析可以看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
m/s
3
较原来单个的预测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针对各种不同的预测问题确定模型的最佳组合形式,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精度,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
模型1预测值
340326631829171517161962172216901574
相对误差
-0.519-0.050.1660.068-0.0170.0790.031-0.008-0.008
模型2预测值
286524851832170717322018173017081647
相对误差
-0.2790.0200.1650.072-0.0270.0530.026-0.019-0.055
组合预测值
223425802091163815822000199915601475
相对误差
0.003-0.0170.0400.1000.0600.061-0.1250.0690.055
3 结 语
复杂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组合模拟、预测和调控,是当今系统科学界和应用界日益关注的研究方向。有关数据处理的分段、分解、综合、降维等技术,也正在不断充实、丰富并得到有效的应用,但仍很不完善。本文所运用的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在经济预测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尝试用于径流预测,结果表明是可行的,它的有效性还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检验。
参考文献
□
如果以相对误差小于或等于10%为合格,则模型1的合格率为67.7%,模型2的合格率为74.1%,组合预测的合格率为
84.3%。
[1] 文新辉,牛明洁.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4,(12):66-72.
[2] JNBates,CWJGranger.Combinedforecasting[J].JournalofOpera2
tional,1969,20:451-[3.,1988,(5):24-27.].1987,(3):14-18.径流中长期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
为了更进一步检验组合预测效果的好坏,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及均方误差2个指标进行评估。
(1)平均绝对误差。
MAE=
n
n
i=1
∑|
n
yi-^yi|
(2)均方误差。
MSE[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9):104-108.
[6] 杨位钦,顾 岚.时间序列分析与动态数据建模[M].北京:北京
n
i=1
∑(yi-^yi|)
2
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
[7] 许 东,吴 铮.基于MATLAB6.x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神经
计算有:模型1、模型2及组合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
213.9、174.0、118.0;模型1、模型2及组合预测的均方误差分别
网络[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8] 董景荣.基于小波网络的非线性组合预测方法研究[J].系统工
为60.23、45.05、27.12。
(上接第37页)
程学报,2000,(12):383-388.
表9 120min设计雨量分配(重现期N=50a)
时序雨型分配比例/%平均降雨量/mm平均降雨强度/
(L・s
-1
-2
129.10.5849.73
241.70.83213.87
339.11.61026.83
41.010.180169.70
560.92.52042.00
629.20.5849.73
719.10.3135.22
814.30.2353.92
919.00.3125.20
1023.80.390
6.50
119.50.1562.60
1214.30.2353.92
・hm)
以上过程见图2。
4 设计暴雨公式和雨型的应用
暴雨是城市洪水的主要成因,同时也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暴雨公式和雨型分配过程是水利工程设计与排涝的重要依据,特别在雨水管渠的常规设计中经常用到它们。推求雨水设计流量,如用推理公式法,根据确定的重现期,利用设计暴雨公式,算出设计平均降雨强度,利用公式Q=CiA或Q=CvCriA,则可算出;如用过程线方法,如TRRL方法,首先第一步假设径流来自城市内不透水面积,并根据指定的暴雨分配过程由等流时线推求径流过程线;其次对第一步得出的过程线通过雨水系统的流量演算,从而得出雨水系统出流管的径流过程线。过程线的高峰值一般作为雨水管道系统的最大径流量。
□
图2 挪威Risvollan市120min设计雨量分配(N=50)
城市的雨篇八
《城市雨水的处理》
第五章:城市雨水的处理
5.1初期雨水介绍
城市雨水具有危害性及资源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硬质路面铺砌面积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引起地面雨水径流量增加,下渗量减小,洪涝频发,危害加剧;初期径流雨水含有大量杂质,直接排入水体,污染河道;许多城市由于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充,地下漏斗越来越大。而经过简单处理后的雨水,不仅可以作为开源节流的一种手段回用于城市绿化、喷洒道路等,还能渗透回灌地下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城市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尚处在初期阶段,城市雨水缺乏综合利用。雨水利用技术还较落后,缺乏系统性。城市雨水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雨水径流的污染控制、雨水作中水等杂用水源的直接收集利用、用各种渗透设施将雨水回灌地下的间接利用、城市生活小区水系统的合理设计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雨水径流有明显的初期冲刷作用, 污染物集中在初期的数毫米雨量中, 因此, 控制初期雨水成为雨水利用系统和城市径流污染控制的一项主要举措。所谓的初期雨水,简单来讲就是降雨初期时的雨水。一般来讲,初期降雨危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首先是在空气中,降雨初期,由于空气中含着大量的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遇到降雨,这些有害物质溶解在雨水中降落到地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酸雨的形成。其次是在地面上,由于现代城市地面有较多的沥青、水泥、建筑铁锈等物质,这些物质中含有较高的重金属、油脂和悬浮固体,它们受到雨水的侵蚀、冲刷而排入城市废水当中,给城市污水处理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成为现代城市水污染的一个棘手问题。图5是初期雨水形成图。
图5:城市初期雨水污染形成图
近年来,城市初期雨水污染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城市初期降雨给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带来极大的不便,更为甚者,城市初期降雨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研究表明,近年来城市居民皮肤病患者数量上升趋势明显,这将进一步说明城市初期降雨的危害性。鉴于此,有关国家开始着手并已研发出相应的处理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由于降雨的突然性和非连续性,加之现代城市大气污染的复杂性,初期降雨的处理的困难是相当大的。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有这样一个特点:降雨初期污染浓度大,伴随着降雨的增多,污水的浓度逐渐降低。因此,初期降雨形成了现代污染的“天——地”融合,如何有效处理这种污染,并且同时能够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收集,是摆在城市环境建设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5.2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的处理措施
5.2.1 源头处理
污染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污染的处理总是赶不上污染本身,也就是说污染之后再治理。以此,对污染的治理陷入了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当中,往往是先污染,再治理。面对当前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染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将污染从源头上解决才是解决污染的有效之道。
首先,减少工业有害气体的排放及在城市建设中使用健康环保材料。政府应在这个环节上发挥主要作用,加强工业气体和废弃物排放的检测,在生产环节和企业密切合作,严惩不顾要求排放废弃物的企业和个人,并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
支持。
其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文规定排放要求,奖励健康环保的有关企业。对排放量大的有关企业如造纸厂、加工厂进行合理安排,加大节能减排,在污染物排除的第一环节、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从而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外部效应。
最后,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城市,应及时将露天垃圾和废弃物,特别是含有油脂、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进行有效处理。
除了上述源头控制措施外还可以在径流的输送途中或终端采用雨水滞留沉淀、过滤、吸附、稳定塘及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需要注意雨水的水质特性,如颗粒分布与沉淀性能、水质与流量的变化、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等。我国对城市雨水水质特性和相应的处理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随着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开展,雨水的净化处理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5.2.2 就地处理
就地处理是指合理设计和规划城市布局,增加城市地表的雨水渗透量。由于城市用地的日益紧缺,在城市中绿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雨水的渗透空间减少。因此,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中,合理布局,在停车场等含油脂高的地方周围建设绿地,增加雨水的渗透力度和渗透空间,使初期雨水能够及时有效的渗透和稀释掉。这种处理方式有几个方面的优点,城市绿地建设一方面美化城市环境,清洁和净化空气,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城市初期雨水的处理。因此,这种方式是我国目前城市初期雨水处理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成本比较低,不用较高的技术含量就能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城市绿地建设可带来多重效应。
5.2.3 集中处理
这种处理方式是针对湖泊较少或者河流较少的城市。在这个处理方式中可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这些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可根据我国城市具体的情况进行推广,集中处理方法也是我国目前城市工业污水的主要处理方式。在进行集中处理时,首先要对初期雨水的污染指标进行测算,由于初期雨水的污染随着降雨的增加而降低,可分不同时段进行处理。与此同时,我们在集中处理城市初期雨水
时要注意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多项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多城市出现用水短缺的问题,在处理污水的同时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解决城市用水紧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初期雨水的处理和水资源的再利用应该分具体情况而定,找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区位初期雨水的处理利用方式,做到在处理污水的同时,珍惜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5.2.4 分流处理
初期雨水污染负荷较高,为了防止初期雨水对淡水系及城市用水的污染,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处理:在城市生活排水和淡水系外侧布置初期雨水截流管,将初期雨水截流,最后集中处理后可排放至淡水系或者城市排水系统。但是这样做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如何设计截留管的大小。截留管的大小可根据所在城市最大降雨排水的 30%来设计。因为初期雨水只在降雨初期进行处理,随着降雨的增多,雨水中所含的有害物质的浓度也随之降低,此时可将雨水排至整个城市排水系统。与此同时,少量经源头分散控制措施作用后仍存在的雨水径流会汇流成一股,集中进入水体,因此,需要在排放口实施雨水污染的末端集中控制,进一步减少进入淡水系的污染物。在降雨径流的入河排放口,多数以雨簸箕的形式出现,可以根据周边的环境,利用雨水入河口的小部分土地构建小型的人工湿地,在入河口底部通过堆积碎石、插种植物的方式拦截入河雨水中的污染物质,即在汇流口附近铺上碎石,使污水在流入河道前先经过碎石床,利用碎石上的生物膜对水体进行净化,对进入河中的径流作最后的过滤净化处理。湿地构建时应考虑其美化景观功能,以各种观叶、观花的湿地植物为主,使建造的小型人工湿地与周边的环境相谐调。
5.3雨水处理工艺
5.3.1 屋顶雨水处理工艺
屋顶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事业单位的非饮用水, 如浇灌、冲厕、洗衣洗车、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自然沉淀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处理方法。
5.3.2 道路庭院雨水处理工艺
道路雨水水质污染程度大, 水质复杂, 应先除去初期径流, 再进行混凝、沉淀、除油和过滤等工艺处理, 必要时增加生物活性炭工艺, 然后再回用或回灌地下水。在道路和庭院雨水径流中通常有许多大颗粒杂物和油污, 使用滤栅除去径流中的树叶、纸张、塑料废弃物及其他大颗粒杂物, 如果滤栅被堵塞, 采用溢流装置将水溢至沉淀池。
对于雨水中的油污, 采用弯管法拦截。例如, 在雨水由沉淀池进入过滤池的管道上安装弯头, 使正常水位在弯头的进水口上, 漂浮在水面上的油污就被拦截在沉淀池内了。机动车道径流由于污染程度太高, 处理难度与成本非常大, 故不主张对其处理与回用, 可直接排入市政管道进污水处理厂。
5.3.3 常规雨水水质处理工艺
(1)筛网与格栅。由于雨水中含有较粗的漂浮物与悬浮物, 如树叶、果皮、纤维等, 为减轻后续处理负荷, 需采用格栅或筛网对其进行截留。对于道路径流雨水需设格栅与筛网去除雨水中较粗的悬浮物质,对于屋顶径流, 可不设格栅, 直接采用筛网过滤, 能去除绝大部分树叶与粗颗粒物质。
(2)混凝沉淀。对于悬浮物含量较高的雨水, 加设混凝设备能提高后续处理效率。混凝是水体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混凝剂推荐用铝盐、铁盐或聚合电解质, 助凝剂可用生石灰、活化硅酸等。混凝剂投加采用液体投加方式, 将固体溶解后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投入水中。沉淀是解决雨水泥沙与悬浮物的最适用的方法, 形式宜采用平流式沉淀池, 易于建造, 沉淀效率较高。沉淀池停留时间最小不应超过2 min, 对于屋顶径流 (去除初雨后) 等较清洁的雨水在沉淀后能去除 70%的悬浮物、40%的有机污染物质, 可直接回用于绿地灌溉。对于道路径流等污染程度较严重的雨水, 混凝沉淀能去除 60%~80%的污染物, 但仍需进一步过滤处理。
(3)过滤。过滤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去除前处理中剩余的悬浮物固体颗粒、胶体物质、浊度及有机物等, 提高出水水质。雨水在过滤之间应去除初期雨水, 否则滤池极易堵塞, 对于道路径流, 在过滤之间还应增加沉淀工艺。雨水过滤池设计一般采用单层滤池和双层滤池, 单层滤池滤料可采用细砂, 滤料粒径以0.5~
1.2 mm为宜, 也可粗至 1.5~2.0 mm,滤层厚度为 80~120 mm。双层滤池滤料采
城市的雨篇九
《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城市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前言: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并非是新鲜事,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修建池塘拦蓄雨水用于生活的记录,而西北地区水窖的修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国外收集利用雨水的记录也不乏其例。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雨水收集利用尤其是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约20年时间里发展起来。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城市缺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环境与生态问题也同步扩展。为了解决缺水、环境、生态等一联串的矛盾,人们把注意力放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这一课题正好是解决了缺水、环境、生态这一联串的问题。国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国内城市收集利用雨水起步较早的首推北京,而上海在收集利用雨水的问题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是上海尽管水的质量不好但并不缺水。然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解决的并不仅仅是水的问题,它还可以减轻诸如上海地区日显巨大的自来水的供水压力、路面积水等问题。对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等问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一、为什么要收集利用雨水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收集了一组南桥地区的有关数据:
2004年南桥地区的高峰用水量为13万吨/日,而目前第三水厂的制水能力为10万吨/日,由于输水管道的管经达不到要求,实际输水能力仅为8.5万吨/日左右。为了添补用水高峰的缺口,不得不启用老水厂救急。在这本来就很紧张的用水环境中,又增加了绿化用水10万 吨/月,道路冲洗用水7万吨/月。(洗车用水还没统计在内)。
从中不难看出,南桥地区的自来水供应已难以同步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城市的浇灌绿化、冲洗马路等公益用水及洗车等新兴的用水行业又进一步加重了自来水供应的负担。可是每年的暴雨季节,泛滥的雨水又给城市排水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正好解决了这一给城市建设带来的两大难题。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的好处,我们可以把收集来的雨水用于日常生活,如洗衣洗车、冲洗厕所。当然浇灌绿化、冲洗马路、消防灭火等等更是雨水利用的大户。 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还可以减少城市街道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同时有效降低雨污合流,减轻污水处理的压力。
有此可见,我们有必要把雨水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
二、收集雨水的可行性分析
雨水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明确了,接下来我们就要分析本地区能不能收集雨水?为了研讨这个问题,笔者又收集了这样一组南桥地区的有关数据:
据奉贤水文站40年的实测雨量统计,南桥地区常年平均雨量为1111.6毫米,每年的4—9月的平均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上。
雨水充沛是本地一个显著的气候特征,这是我们能不能收集雨水的一个先决条件。此外,我们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是,到那里去收集雨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屋顶是一个最好雨水收集点,马路、广场、操场、绿地等等都是收集雨水的好地方。由此可见,本地区有足够的雨水,有足够的雨水收集场所,收集雨水是可行的。
国外已有许多雨水收集利用的成功范例。
日本最早实施"雨水利用"工程。东京都墨田区把降到各家屋顶的雨水通过导水管收集到水箱中,然后用于冲厕所、浇庭园和洗车等。这项和居民合作来普及雨水利用的工程,获得了国际环境自治团休协商会的第一届环境奖。目前,越来越多的日本地方政府响应在首都中心建立"微型水库"的号召,对些项费用提供补助,已先后在国技馆、日本电视台和上智大学图书馆等1000多个场所建立了微型水库。这对防止排水不及而造成的城市道路积水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德国Ludwigshafen已经运行十年的公共汽车洗车工程利用1000m2屋面雨水作为主要的冲洗水源;法兰克福Possmann苹果轧汁厂将绿色屋面雨水作为冷却循环水源等等
特别是1992年建于柏林市的某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工程,将160栋建筑物的屋顶雨水通过收集系统进入三个容积为650m3的贮水池中,主要用于浇灌,将溢流雨水和绿地、步行道汇集的雨水进入一个仿自然水道,水道用砂和碎石铺设,并种有多种植物。之后进入一个面积为1000m2、容积为1500m3的水塘(最大深度3m)。水塘中以芦苇为主的多种水生植物,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使雨水在水道和水塘间循环,连续净化,保持水塘内水清见底,形成植物鱼类等生物共存的生态系统。遇暴雨时多余的水通过渗透系统回灌地下,整个小区基本实现雨水零排放。
柏林Potsdamer广场Daimlerchrysler区域城市水体工程也是雨水生态系统成功范例。该区域年产雨水径流量2.3万m3。采取的主要措施:建有绿色屋顶4ha;雨水贮存池
3500m3,主要用于冲厕和浇灌绿地(包括屋顶花园);建有人工湖12ha,人工湿地1900m2,雨水先收集进入贮存池,在贮存池中,较大颗粒的污染物经沉淀去除,然后用泵将水送至人工湿地和人工水体。通过水体基层、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进一步净化雨水。此外,还建有自
动控制系统,对磷、氮等主要水质指标进行连续监测和控制。使该水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野鸭、水鸟、鱼类等动植物依水栖息,使建筑、生物、水等元素达到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怎么样收集利用雨水
收集雨水首先要有一个集水面,再配一套输水管,最后是蓄水池。收集雨水的系统并不复杂,投入最大的是蓄水池,其次是输水管。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收集屋顶的雨水,集水面也有,输水管也有,缺的只是蓄水池。而建蓄水池也并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只要在每栋房前的花园或绿地底下建一个蓄水池,上面留一供取水和清扫池底垃圾的口,顶上复盖土并种上绿化。这样的蓄水池还可以和人防建筑相结合,一方面满足了人防的建设指标,另一方面又增加了一条收集利用雨水的投资渠道。
高速公路同样也是一个收集利用雨水的好场所。我区现有的两条高速公路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现有的高速公路路幅为24米,A4高速公路全长为23832米,集水面积为857952平方米。A30高速公路全长为39612米, 集水面积为950688平方米。两路共计集水面积为1808640平方米。以六月份0.154米的平均雨量为参考数据,两条高速公路的集水量可达278530.56立方米。考虑到路面收集雨水的损耗,以85% 计,两条高速公路可收集到雨水还有236750.976立方米。换言之,就一个月两条高速公路可收集到雨水23.6750万吨。 只要在高速公路的边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建一蓄水池,再把各个蓄水池串联起来,把一个个分散的小蓄水池变成一个统一的蓄水系统,结合高速公路的绿化带的用水,这样就可以方便的收集和取用雨水。
四、雨水利用的水质控制
用以上方法收集来的雨水并非是纯净的水。雨水水质控制是现代城市雨水利用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雨水质量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大气的污染,直接由降水带来的污染物。城市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致使雨水水质下降,不少城市出现酸雨。从部分城市降雨水质分析结果看,天然雨水中含有的污染成分为SS、COD、硫化物,氮氧化物等,但浓度相对较低。
其次是屋面材料的影响和在非降雨期屋面上积累的大气沉降物。
路面雨水径流水质和影响因素相对其他方面的污染要复杂的多。路面材料、汽车排泄物,生活垃圾、裸露或植被地带冲出的泥沙等等,其成分复杂,随机性很大。主要污染成分有
COD、SS、油类、表面活性剂、重金属及其它无机盐类。COD、SS均可能高达数千毫克/升。
为了有效控制雨水的水质,我们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路面雨水截污装置、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等等。
为了控制路面带来的树叶、垃圾、油类和悬浮固体等污染物,可以在雨水口和雨水井设置截污挂篮和专用编织袋等,或设计专门的浮渣隔离、沉淀截污井。
也可设计绿地缓冲带来截留净化路面径流污染物,但必须考虑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限用于污染较轻的径流,如生活小区、公园的路面雨水。
设计特殊装置分离污染较重的初期径流,保护后续渗透设施和收集利用系统的正常运行。
除了上述源头控制措施外,还可以在径流的输送途中或终端采用雨水滞留沉淀、过滤、吸附、稳定塘及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需要注意雨水的水质特性,如颗粒分布与沉淀性能、水质与流量的变化、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等。
我国对城市雨水水质特性和相应的处理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随着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开展,雨水的净化处理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结语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选择雨水利用系统方案时,要特别注意地域及现场各种条件的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由于项目间各种因素和条件的不同,宜采用的方案也可能完全不同,切勿生搬硬套。
规划设计要根据现场的气候及降雨、水文地质、水环境、水资源、雨水水质、给水排水系统、建筑、园林道路、地形地貌、高程、水景、地下构筑物和总体规划等各种条件,充分考虑收集利用和各种渗透设施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通过水量平衡、水力计算和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方案,力求最佳效果。
城市的雨篇十
《国内城市雨污分流经验介绍及启示》
国内城市雨污分流经验介绍及启示
雨污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排污方式。雨水可以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水质达标后再排到河道里,这样可以防止河道被污染。我国以前由于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落后,没有对排水管道根据水的来源进行分设,采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的形式,即合流制的排水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意识的增强,再加上水资源越来越珍贵,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各先进地区相继开始实施雨污分流工程。 青岛市:吸取和承袭德式排水系统科学体系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的城市,雨污排放水平也走在全国前列。青岛建置初期,没有排水设施,市区地势东高西低,地面水主要依靠天然河流和冲沟流入海中。德国侵占时期,当局制定了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市政建设,1898年开始设置污水管道,至1905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采用雨污分流。德国侵占时期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铺设污水管道41.07公里。随着污水管道的逐步修建,当局在青岛地势低洼处设立四个污水泵站。从1898年10月起,德国人在前海一带开始建设明沟和暗渠,前海一线主要设有12个大的暗渠,总长度为5464米。德国人100多年前修建的雨污分
流系统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
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青岛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资料显示,1981~1990年间,青岛在市区新辟山东路、南京路等十多条道路时,道路建设前就首先铺设了雨、污水分流的排水管道。一份截至1990年底的青岛市排水管道统计资料显示,当时青岛市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其中污水管道310公里,雨水管道256公里,雨、污水混合管道30公里。据了解,这一水平至今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处于前列。根据城市发展需要,2009年、2010年青岛市用于地下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的投资分别为10亿、7亿,2011年还将投入20亿元。高起点实现雨污分流的青岛,雨水排水能力优势显而易见。
广州市:以河涌截污为重心,中心城区分类实施
自90年代起,广州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以雨污分流制为指导思想,除旧有排水系统外,中心城区新建道路与小区均按照雨污分流制进行建设,构建完善了猎德、大坦沙、西朗、沥滘与大沙地五大污水处理系统。1998年以后,在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主干管道逐步成型的基础上,广州市污水治理逐步转变思路,将工作重心转移至河涌截污工程,通过沿河涌建设截流式合流管道收集排往河涌的城市污水,历经近十年的努力,污水收集率显著提高,水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抑制,珠江水质明显改善。
在基本完成河涌截污工程,初步形成截污式合流制排水体系
的前提下,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包括两方面内容:市政道路上雨污分流管道系统的建设、各个街区雨污分流改造。
1.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除特殊状况外,市政道路上的排水管道基本构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骨架。污水管道覆盖整个污水分区的市政道路,并延伸至各个街区污水排放终端;雨水管道依据地势而建,分散排入城市的河涌水体中。
2.街区内的雨污分流工程
目前广州市街区性质包括:居民区、商务区、工业区及混合区几种类型,面临的排水系统状况有三种:
一是本身具备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并接入临近的市政雨污分流系统;二是本身具备雨污分流排水系统,但周边不具备雨污分流的市政排水系统;三是本身不具备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仅具备一套合流排放系统或根本无系统的排水系统(主要出现在依涌而建的城中村)。
第二种状况雨污分改造工程较容易,确定现状街区内雨污管道的排放口位置后,待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后依据市政道路预留的雨、污水接入口进行排放口改造即可实现雨污分流。对于第三种情况。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必须在街区内新建一套或两套排水系统。合流街区内的雨污分流改造优先考虑新建一套雨水收集系统,确保新建雨水系统中无污水接入;原有的合流排水系统与截污管道相结合,通过封闭拍门,转变为闭合的污水收
集系统。当街区内雨污分流系统完成后,改造街区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的衔接口,就基本实现街区雨污分流的改造。
深圳市:加强制度保障和后续管理
国内外诸多城市的实践经验来看,实行彻底的分流制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在国内大城市中成功的范例尚不多见。深圳市是新建城市,在新开发的区域内排水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完全采用分流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任然存在着错接乱排的现象,部分雨水管和污水管错接一起,大量污水进入了雨水系统,直接排河造成污染。
为保证排水设施建设的雨污分流,《深圳市排水条例》规定:排水设施建设时,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不得混接;建设项目要实行“三同时”,即主体工程应与排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和同时使用;加强对涉及排水设施建设施工方案的审查,对现有未纳入建设程序的涉及排水设施改造或者扩建工程的排水方案也要加强审查,以杜绝不规范的排水设施建设和管线接驳;此外,还将排水设施验收作为专项验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其中,排水设施验收不仅包括市政排水工程验收,还包括建筑工程的室外排水工程和排水接驳工程验收,确保雨污水管道的正确接驳,从源头实现雨污分流。《深圳市排水条例》对排水户排水行为的监督管理也作了相应的具体规定:首先,要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雨水污水管道须正确接驳;其次,向排水设施排放的污水应当符合《排入城市下水道
的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三,无论是接入小区管道还是接入市政管道的经营类排水户,都需申领城市排水许可证;第四,明确水务部门和环保部门、排水运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对排水户排水行为各自的职责;第五,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日常排水执法的手段,对于生产、经营性质的排水单位和个人违法排水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限制供水,并责令停业整顿。
成都市:高标准建设,以严厉的处罚加强管理
由于雨污不分,占成都市日排污总量一半多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由雨水口全部排入河道,造成成都市内30余条河流污染。为改变污染状况,成都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城区雨、污水分流整治工程。
成都市本着“谁污染谁治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排水户在整治办公室的指导下进行雨、污水分流的改造。对未按要求整治的经营性排水户,市政公用、环保、工商等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限期整改。拒不执行整改、情节严重的将由工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对内部未实施雨、污水分流的房屋开发商,规划、建设等部门按要求强制其实施雨、污水分流,必要时可对其实行市场准入限制。
成都斥资3亿元花了近2年的时间基本改变地下雨、污水合流现状。现在运行的城区雨污分流系统有两个并列的系统——雨水排放和污水排放系统。而污水排放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上一篇:分手挽回最有力度的话
下一篇:分手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