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杜牧写的诗有篇一
《杜牧诗》
杜牧写的诗有篇二
《杜牧的诗》
杜牧的诗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挂的幌子。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解】:
1、秦淮:河名,源出江苏省溧水县,贯穿南京市。
2、商女:卖唱的歌女。
3、后庭花:歌曲名,南朝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后人亡国之音。
【韵译】:
烟雾弥漫秋水,月光笼罩白沙;
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歌女为人作乐,那知亡国之恨?
她们在岸那边,还唱着后庭花。
【评析】: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
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清明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2、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3、遥指:指向远处。
4、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 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 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 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 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 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
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七夕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解】:
银烛:一作红烛。天阶:一作瑶阶。
卧看:一作坐看。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韵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
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地清凉;
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评析】: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杜牧写的诗有篇三
《杜牧诗句》
2013/5/13 第1遍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赏析】
杜牧的绝句被评为“韵致可观”,在晚唐诗人中是“自开堂奥”的。这一首七绝,是诗人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将离开长安到吴兴任刺史时所作。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慨叹自己过着娴静生活看似有味实为无能,表明他并不愿意闲置终生,从这愤激的反语中可以见出其深刻的苦闷。后两句写他赴任之前,独望昭陵,寓有深意。唐太宗作为唐王朝的开创者,知人善任,唯才而用,使唐王朝的文治武功,煊赫一时,出现了史称盛世的“贞观之治”,令人向往。诗人不满现时政治的衰败,自感空怀报国壮志,因而遥望昭陵,追怀向往唐初盛世,这就进一步表现了自己有才无所施展的悲愤。全诗精练、深刻、含蓄、沉郁,为杜牧诗中的名篇。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之作,也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通过观看古战场的遗物对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发表看法,感叹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这样论史,既不落常套,又有新意,仔细玩味,便可体会其言外之意。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体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此诗为“绝唱”。诗人通过写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晚唐统治阶级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全诗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相结合。首句创造了悲凉的意境,茫茫沙月,迷濛烟水,写出了江夜的萧瑟索寞。第二句上下承转,三四句重在抒情,由“酒家”引出“商女”,由“商女”引出唱《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从观感到听觉,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达官贵人们的醉生梦死,诗人对晚唐衰败的隐忧之情也不言而喻。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
扬州在唐代是一座经济文化繁荣的江南名城,佳人如花,美景如画。此篇虽为抒写友情,但诗行中洋溢着诗人对扬州的赞美与怀念。诗的头两句写景,写扬州的山川物候,为后两句询问韩绰别后的情况作垫衬。最后两句的重点在于探问韩绰在清风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女们倚箫而唱,歌舞终宵。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赏析】
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中任职,在扬州居住多年,政治上却颇为失意,故日夜驰逐于娼楼歌馆之间。但这首诗是杜牧对其扬州十年生活的追悔,表露出诗人一事无成的感伤。虽然说诗人生活放荡不羁与其政治失意不无关系,但如此虚度年华实令人叹惜,连诗人自己也悔恨不迭。杜牧素有才志,可是转眼荒废了十年光阴,最终只“赢得青楼薄幸名”,有悖其夙志,怎不令他伤感悔叹?当然,杜牧写这首《遣怀》或者也是有意无意地告诫亲友后人:此生苦短,珍惜光阴便是珍惜生命,莫“用青春赌明天”。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这一首《秋夕》,也是一首宫怨诗。诗人不刻意雕饰,而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两幅秋夜鲜明图景,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两个动作,不着议论,不发感慨,怨情表现得异常深沉含蓄,余味悠然。全诗达到了“句中无其词,而句外有其意”的艺术境界。
赠别二首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
前一首诗是杜牧离任时赠别一年轻女子的诗,着力赞美了她的美丽。第二首诗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颇能引人遐想。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赏析】
此诗当是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诗人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时所作。金谷园由晋到唐初盛极一时,但到晚唐已破败荒芜。暮春傍晚,诗人来到金谷园,看到荒凉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抒发吊古之思。全诗情景交融,深沉的感慨全都寄寓于暮春景色之中,并且巧妙地把历史典故和景物描写结合起来,创造了深远的意境。首尾四句,都扣一“散”字。
杜牧写的诗有篇四
《论文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目 录
论文摘要„„„„„„„„„„„„„„„„„„„„„„„„„„„„„„„1 关 键 词„„„„„„„„„„„„„„„„„„„„„„„„„„„„„„„1 正 文„„„„„„„„„„„„„„„„„„„„„„„„„„„„„„„2
一、忧怀诗„„„„„„„„„„„„„„„„„„„„„„„„„„„„„„„„„„2
二、咏古诗„„„„„„„„„„„„„„„„„„„„„„„„„„„„„„„„„„2
三、咏史诗„„„„„„„„„„„„„„„„„„„„„„„„„„„„„„„„„„3
四、赠别诗„„„„„„„„„„„„„„„„„„„„„„„„„„„„„„„„„„4
五、写景诗„„„„„„„„„„„„„„„„„„„„„„„„„„„„„„„„„„4
六、宫词、闺怨诗„„„„„„„„„„„„„„„„„„„„„„„„„„„„„„„4 参考文献„„„„„„„„„„„„„„„„„„„„„„„„„„„„„„„„„„„6
[内容摘要]
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 杰出诗人 创作情怀
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2011春汉语言本科 *************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自踏入仕途。先后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忧怀诗
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郡斋独酌》中写道:
“„„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又《早雁》:
“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二、咏古诗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咏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
杜牧五、七方古今体诗都有佳作,七律、七绝更为擅长。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名篇除前面已引的《赤壁》等诗外,《秋夕》、《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也都脍炙人口。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李深婉而杜俊爽。
三、咏史诗
他的咏史诗成就较为突出,他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东江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的咏史诗,把有寓意的思想融化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评论之中,诗的形象圆满,对历史的兴衰和成败的关键的评论,不是吟悲吊古,而是借古喻今,使人从历史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有一种豪迈的气息。
首先,杜牧的咏史诗通常借古讽今,有现实针对性。例如《泊秦淮》中,诗人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 ,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 ,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 。“犹唱 ”二字上溯历史 ,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其次,杜牧的诗能跳出呆板的陈述史实和抽象议论的陈套,选择史实的某一片断,寓讽意于形象描写之中。如《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诗人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诗歌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
第三,由于杜牧具有史识,常在咏史诗中表现一些迥异常人的议论,启人深思。如在《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人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
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的咏史七绝成就很高,它不追求文辞的华美,诗意的含蓄,而惨淡经营于立意的高奇,议论的警策,因而显得气势雄放豪宕,格调爽朗明快,代表了唐人的咏史七绝的最高成
就。杜牧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与晚唐君主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还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笞,这些又是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他对国家,对人民,都有无限的希望,满腔的热诚,只想恳诚地供献给国家,给人民,同时杜牧一生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矛盾的思想,而都是时时刻刻在转变之中。杜牧咏史七绝的出现,标志着史论式七绝咏史诗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杜牧也因此而成为咏史诗发展长途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四、赠别诗
赠别诗最有名的莫过《赠别二首》:“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此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而“惟觉樽前笑不成 ”,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三、四两句,诗人用赋比兴的手法,将眼前蜡烛的形象与黯然销魂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化等艺术手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特佳作。他在一些诗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
他的一些送别诗中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如《送陆洿郎中弃官东归》:“少微星动照春云,魏阙衡门路自分。倏去忽来应有意,世间尘土谩疑君。”有的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真挚友谊,如《江南送左师》:“江南为客正悲秋,更送吾师古渡头。惆怅不同尘土别,水云踪迹去悠悠。”
五、写景诗
杜牧的写景,画意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生机,明丽的画面则给人隽秀之感。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清明》看似随手拈来,通俗易懂,却在平淡中见清新,清新中见自然,时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足见其生命力之强。
杜牧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经霜枫叶与二月花巧妙地连在一起,运用对比的手法,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山行》 更神妙绝伦。尤其是那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神来之笔,使全诗灿然生辉。与“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样,千百年来被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传诵着、欣赏着、回味着„„
六、宫词、闺怨诗
杜牧写的诗有篇五
《杜牧诗三首 lai》
杜牧写的诗有篇六
《浅论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第n卷第3期(2006)寸啸高奸于拒
VoI.11No.3(2006)
浅论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肖
蓉
730000)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摘要:从古体诗、近体诗两种诗体中分析了杜牧诗歌的艺术风格,并从作家性格、家世、时代几方面分析了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豪健;俊爽;性格;家世;时代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6)03—036一004
一个人的艺术风格,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
体中,始终有一个主旋律,把握住了这个主旋律,也就认识了
奔觥槌鼓助声势,眼底不顾纤腰娘。”(‘失雨行>)再如(池州送盂迟先辈>结尾郝的奇妙想像,浪漫主义色彩更为鲜明。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
一个诗人艺术风格的主体。风格代表了一个诗人创作的最
高成就,显示了其艺术才能与创作个性。艺术家的创作往往有多种风格,但在多种风格中,必有其主导风格。杜牧诗或
揭取北斗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月于何处去?日于何处升?跳丸相趁走不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为灰。”这种江涛海浪似的浪漫主义激情,正是他古体诗豪爽奔
放特征的外化,又和雄健峭拔相统一。
含蓄蕴籍;或清奇绮丽;或自然飘逸;或清倩华美、情韵缠绵,显示了其诗风格的斑斓多彩、摇曳多姿。关于杜牧风格的独特性前人多有评论,“杜牧之与韩、柳、元、白同时,而文不同
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可云特立独行之士矣。"‘‘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胡应麟在‘诗薮》里说杜牧诗的基本风格是“俊爽”“豪健跌宕”“独持拗峭”,紫微尝有旬日:“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此正一生所得力之处,故其诗文俱带豪健。(《栽酒园诗话.又编>)这许
杜牧的近体诗,特别是七律、七绝艺术成就最高,名篇也多,最为后代人喜爱称颂,也最能代表他的风格。俊爽可以
说是他近体诗的主要风格。
杜牧的七言律诗,在其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樊川集>前四卷中共收各体诗26l首,其中七律就近60首。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也取得很高成就。杜牧在律诗的创作上有所创新,关于他律诗的艺术特点,刘克庄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升庵诗话))所谓“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常格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
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
多概括,尽管语句不同,但主体意向都是说明杜牧诗的主要
风格特征是豪健俊爽。
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在他的五古中表现得相当突出。这部分诗述志咏怀,感慨时事,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激动人
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荡雄浑的意境。所以杜牧的七律诗
常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有一种俊爽的风格,显得
心的艺术力量。<樊川集’中最早的一首诗,就是他在未出仕前,初登诗坛时所写的(感怀诗》。这首长篇五古约五百多字,央叙夹议,用作古文的方法作诗,气势矫健。茅盾认为,
诗中叙事、抒情、发议论,把唐朝由盛而衰的内外因素,横贯四朝的政治得失,边患严重,民生疾苦,用刚健俊爽的艺术手法作了形象刻画(《白居易及其同时代的诗人》)。高瞻远瞩,
峻直峻峭,气力健举,增加了雄浑豪荡的气势。如<题宜州开
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陈情慷慨。笔力道劲,气逸调高,具有豪健劲拔的风骨。
杜牧在古诗中极大地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全祖望在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中。
诗人登临揽胜,托物抒怀,气含广宇,思接千载。酋句由眼前景物兴起六朝兴亡之感,言昔日的衣冠文物,尽成荒草,唯有
淡天闲云,今古所同。笔力贯注,大有包举宇内,涵盖千古之
<杜牧之论>中赞叹道:“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
耶!”<吟谱)说:“杜牧诗主才,气俊恩活。”当诗人澎湃的激情
奔腾难抑时,那气贯长虹的浪漫主义情调汹涌而出,使他豪放健朗,俊迈不羁的精神风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鼹。“东垠
黑风驾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神鞭鬼驭载阴帝,来往喷酒何癫狂!.’‘‘大和六年亦如此,我时气壮神洋洋。东楼耸首看不足,恨无羽翼高飞翔;尽召邑中豪健者,阔展朱盘开酒场。
势。二三句写宛溪一带的山色水声、飞鸟居人、深秋帘幕、落
日楼台,一幅壮阔的山川风物秋景图,如现目前。尾句抒发登阁遥望五湖所产生的恩慕古人的豪情,表现了对功成名就后泛舟太湖的英雄人物范蠡的向往。全诗情景交融,气魄壮伟,沉雄劲健而不木质枯直,有韵质而不流于柔弱无力,明
收稿日期:2006—01—23
作者简介:肖蓉(1973一),女,甘肃兰州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36
万方数据
第11卷第3期(2006)肖蓉:浅论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VoI.1lNo.3(2006)
朗、俊爽之气回荡于全诗。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杜牧之
晚唐翘楚,名作颇多,……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境,岂特人称小杜丽已哉。”又如(九日齐山登高>这首诗: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课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表面看来,诗人面对清秋中的落晖,将红尘看破,引黄花美酒为知己,借以排遣人生多忧的愁绪,情调是低沉的。但实际上杜牧并未变得心灰意懒,万念俱空,他只是把以往的豪情
壮志,借助旷达之情曲折地表达出来,旷达之情是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的豪放之情,基调仍是开朗达观的。
即使在悲秋季节登临的又是远离京师的池州齐山,但也不“恨落晖”,而且插花满头,饮得酩酊大醉,却又并非纯粹的借
酒浇愁,倒很有些像曹操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
忧?唯有杜康”。(<短歌行>)其中的慷慨豪放之情,沛然流
于笔端。杜牧在一些诗文中,对曹操的政治抱负与军事才能推崇备至,他自己的为人在慷慨豪放、论政谈兵方面也与曹操相似。曹操诗的“跌宕悲凉”(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与“气韵沉雄”(敖陶孙<瞿翁诗评>)的风格特点也大体与杜牧此类七律的风格特点相似。此诗在语言情调上的俊爽豪宕与情感上凄恻低回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而又含思凄恻。杜牧一生的诗文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还属绝句。吴乔<围炉诗
话>云:“杜牧诗,唯绝句最多风调……,”所以杜牧的七言绝句更多地体现了他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有着独特鲜明的艺
术风格,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陈氏书录>说:“杜紫微才高,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
及。”这种过人的才干,正是杜牧的杰出之处,是形成他豪健俊爽之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新桃,脉脉无言几度春。至竞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堕楼人。
开头弧句,似乎是怀着同情和原谅的心情,形象地描绘息夫
人“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亩”的情景,但到第三句笔锋一转,
提出问题,“至竟息亡缘底事?”金谷园里的绿珠和楚宫里的
息夫人同样是以美色招致亡国破家之祸的,前者坠楼而死,以身徇情,而后者却忍辱偷生。诗的结语对绿珠的赞叹,也
就是对息夫人的鄙薄。笔锋锐利,有如匕首投柱,此诗粗读
含情脉脉,细细琢磨,却柔中有刚,给人以豪健之感。杜牧的
写景诗,气韵清拔,格调高峻。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
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把峻岭秋光写得如此绚烂明丽。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觉新奇,再用“红于”二字加以渲染,于浓郁中见清新之美,不但表
现出经霜枫叶耐寒的特质,同时也闪耀着诗人飘逸豪爽的性格。
晚唐,由于唐帝国江河日下,使得当时的涛人大都染上
了一层感伤主义色彩。表现在绝句创作中意境更加深沉,调
子也更加低缓和哀怨,在这一片低沉的韵调中,杜牧却独具声响。他虽不能完全摆脱时代投在他心灵上的阴影,也有忧
万
方数据愁和感伤,使得他的绝句调子较为低沉。却仍有明快轩昂的
旋律,悲凉中寓豪健,哀伤中见旷达,构成了他的感怀诗怨而
不怒。哀而不伤的鲜明个性特征。试看(登乐游原>一绝:
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元树起秋风。
沈德潜评日:“树树起秋风,已不堪回首,况于无树耶!”可见
这里的感慨是多么深沉,哀伤是多么沉痛。但是诗人却把这
种感慨和哀伤放到“长空”、“万古”的境界中,浑阔俊爽,表现
出一种悲壮的美。李商隐也有<登乐游原>一绝:“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首诗一对比,
就更容易看出杜牧的特色。
杜牧的俊爽之风还表现在对一些传统题材的处理上。
宫怨是唐人绝句中表现最多的题材之一,杜牧也有一首‘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与其说是表现了宫女们的极度痛苦和无限怨恨,倒不如说是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执着的追求。宫女们面对茫茫星河,寻找着牵牛织女星,不正是他们对理想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吗?诗中最有哀伤,倍觉空灵,虽有失望,却有憧憬,而不是一味地唱唐宫怨哀伤凄恻的老调。杜牧过人的才气,更多地体现在他的咏史论证的绝句中。咏史
诗是将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用在历史题材的创作中,诗人因史实而起兴,以史实比拟和讽喻现实。通过对史实的咏叹反映现实,表达真实的感情。杜牧生于富贵之家,自负才略,
喜论兵事,他对兵法颇为精通,曾注解‘孙子:}十三篇,并在
<注孙子序>中认为士大夫应当知兵,丽当时士大夫对于兵事漠不关心,杜牧对于这种情况很不满意。历史上曹操也曾注
过<孙子>,比杜牧幸运的是,曹操是军事、政治领袖,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军事思想付诸实践,曹操又是当时建安文学的领袖,可以说曹操是个有诗人气质的军事家,而杜牧却徒有报国济世的军事才能,“拟致位公辅,以时无右援者,快快不平而终”,虽也曾上书李德裕,陈述用兵方略,李也曾采纳了他
的意见,取得胜利,杜牧却始终没有获得亲自筹划用兵、领导
军队的机会,故将自己满腹才能表现于咏史诗中,所以他终
究只是一个颇具军事才能的诗人。
杜牧的咏史绝句常出新意,如在‘过郦山作>中:“黔首不愚尔亦愚,千里函关囚独夫”就颇具新意。秦始皇更民名曰
“黔首”(<史记一秦始皇本纪))“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
谊<过秦论))杜牧对秦始皇的愚民政策,没有使老百姓变得愚昧,他自己的蠢事却做得越来越多,结果落得个“千里函关囚独夫”的可悲下场,进行深刻的揭示。这首诗从思想上看,
爱憎褒贬十分鲜明,既有深刻的哲理,也揭示了历史真实,从艺术上看,用词犀利尖锐,具俊爽之气。
杜牧的咏史绝句另一大特色:便是好翻历史陈案。如
<赤壁》<题乌江亭><题商山四皓庙>等。<余冬诗话)云:“<赤
壁>诗说天幸不可幸,<乌江>说人事尤可为同意思。”在这掰首诗中,杜牧特别强调了指挥者的决定作用。
37
第11卷第3期(2006)
甘青高秆子拒
V01.11No.3(2006)
折戴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眷深锁二乔。
(<赤壁>)
字里行间,洋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才气。他讥笑
周瑜以偶然的机会在赤壁取胜,如不是天赐与便,则国破家亡,妻妾不保。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讥笑项羽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毅力。宋人胡仔在‘苕溪渔
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噼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
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但实际上,杜牧在这酋诗中关心的并不是项
羽能否卷土重来的问题,而是惋惜项羽的灰心丧气、白走绝
路,恰恰表现了诗人自己的非凡气度,正体现了杜牧绝句的
俊爽之风。
杜牧的咏史诗,讽喻现实,抒写怀抱,往往有立意高绝的
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并喜作翻案文章,表现出过人的才识。赵翼云:“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辞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他之所以要立意奇辟,
多作翻案语,就是在艺术上追求高绝,表现自己的才识。在‘献人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可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予中间。”他有明确的创作主张,他的许多咏史诗就是他创作主张的艺术实践。‘赤壁》、<题乌江亭>等,在翻案中表现他非凡史识。吴乔云:“牧之数诗,俱用翻案
法,跌人一层,正意益醒。”杜牧知军事,好谈兵,然不为当局
所重,握瑾怀瑜,而不得一试,心情忧郁,产生激愤情绪。<赤壁)讥讽周瑜全凭天公作美,正是希冀自己有一展才干的机
会。也就是说,赤壁之战如果是自己指挥,一定能稳操胜券,万无一失,决不靠侥幸成功。<题乌江亭》通过对项羽兵败乌
江的议论,批判他不能包羞忍耻,以曲求伸,缺乏一种坚毅的
复仇精神,乌江之战如果指挥者是自己,一定要在江东东山
再起,卷土重来,与刘邦周旋到底,正是自己不服输性格的写照。杜牧的咏史诗并不追求感情的委婉与文辞的华美,而是
重在立意的高绝和议论的精警,并将其高绝的议论与过人的
史识寓于诗的形象中,借以指摘时弊,针砭现实,气势豪健,风格俊爽。其诗既有诗人深长的情味,又饱含政治家敏锐犀利的目光,融政治才能与艺术才情于一炉,才气横溢,诗意高
绝。
那么,杜牧诗的豪健俊爽的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原
因很多,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分析。
布封说:“风格即人。”我国古人又说:“文如其人。”可见
作家的性格特征与作家的艺术风格有密切关系。杜牧的性格是疏直阔朗,俊迈不羁,傲视世俗,洁身自好,不屑与势利
钻营之辈同流合污。<樊川文集>记载杜牧“邪柔利己,偷苟谗谄,可以进取,知之而不能行之,非不能行之,抑复见恶之,
不能忍一同坐与之交谈。”他的志向在于经邦治世,平边安民,为此甘愿“烹身灭族”,疆场舍死。<新唐书》本传说杜牧
38
万
方数据“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政治上的豪情壮志与远大抱负一方面使他的诗多是论政谈兵的奋发有为之盲,另一方面又决定了他的诗表现出一种豪宕雄浑,劲健挺拔的气势。他关心边防,痛伤河西、陇右为吐
蕃统治者所占领,怀念当地受奴役人民,所以他曾作<河湟>
诗,一方面对予代宗时元载策划及宪宗有意收复河湟,而都未实行表示深深的惋惜,另一方面却又将这些有作为的皇帝
和大臣以及有民族气节的人民作为赞美的对象加以歌颂。
同时抒发了自己渴望安边复土,实现国家统一的豪情壮志,
使全诗显得沉雄豪壮。
杜牧豪放有为,刚直敢言,但仕途却坎坷。他的政治抱负在一些咏史诗中,得到充分表现,并不时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他在<感怀诗>中写道:“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崎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荡荡乾坤大,瞳瞳目月明。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韬舍辱壮心,叫阔无助声。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在<郡斋独酌)中说:“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又在‘洛中送冀处士东游>中说:“但可感鬼神,安能为献酬?好入天子梦,刻像来尔求。”这只能是天真的一相情愿,怎能不使他义愤填膺?但即使是这些怀才不遇的诗,其基调仍是开朗豪健的。
杜牧性格的另一面是风流潇洒,倜傥不羁。<一瓢诗话:}中讲:“畅快人诗必潇洒,敦厚人诗必庄重,倜傥入诗必飘逸,疏爽人诗必流丽,寒涩人诗必枯瘠,丰腴人诗必华赡,拂郁入诗必凄怨,磊落人诗必雄壮,豪迈人诗必不羁。”基本道出了一个诗人的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杜牧具有畅快、倜傥、
疏爽、豪放的性格,但本质仍是豪放刚直的。所以即使在一
些描写青楼红粉,舞榭歌台的艳情诗中也时时露出一种豪气。如<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尽管全诗写的是与歌妓的离别之情,但最后却以“待得枚皋相见日,自应妆镜笑蹉跎”作结。诗人所感叹的岁月蹉跎,其意不仅在青楼红粉一面,其
中也包含了壮志难酬,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感叹。又如<遣
怀>:“落魄江湖载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后人对这首诗颇有微词,因为他直接表现
了挫牧的携妓生活,殊不知这正是杜牧的痛快之处。他从不
遮遮掩掩,总是那么坦率,实际上,这首诗固然反映了诗人不
谨慎的一面,但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悔恨和否定,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心情和满腔的愤懑,是诗人不幸生活的曲折反映。姚莹‘论诗绝旬:》云:“十里扬州落魄时,春风豆蔻写相思。谁从绛蜡银筝底,别识谈兵杜
牧之。”这可以说是透过杜牧诗的外表看到了杜牧性格的本
质。
另外,家世和时代的影响,是杜牧创作风格形成的基础。
杜牧生平善于论兵,似乎颇有他十六世祖杜预的遗风。而他受他祖父杜佑的影响却相当大。杜佑很有政治才能,曾历任容管经略史、水陆转运史、岭南、淮南诸镇节度史等,德
宗末年为宰相。并在各任提出很多好建议,以节约开支,增
加财政收入。杜佑还很好学,博通古今,对刘秩所作<政典>
细加研究。撰成‘通典)二百卷,这部书,搜采详实,组织完
第11卷第3期(2006)肖蓉:浅论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v01.11No.3(2006)
密,考辨精审,其中也颇有可取的见解。在杜佑的子孙中,能够将他的经世致用之学继承而发扬的,只有杜牧了。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到他们自己的家:“旧第开朱门,
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
驰皇王。”他夸耀家中的万卷书,而特别提出“家集二百编,上
下驰皇王”,就是指的他祖父杜佑撰著的‘通典>二百卷,可见
他是很注重这种家学的。杜牧生平留心当世之务,论政谈
兵,卓有见地,他在‘上李中丞书>中说自己“世业儒学,自高、曾至于某身,家风不坠”,又说自己对“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
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颇有研究,这正
是他祖父杜佑作‘通典>考明历代典章制度以施诸实用的家学传统。加之杜牧自身孜孜以求,自强不息,通晓经史诗赋,研究注释<孙子》、<考工记》丰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为
他艺术风格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较之家世,历史时代对杜牧创作的影响更为重要。杜牧处于政治、经济、军事都走向衰微的晚唐,然而宪宗是个稍能振作的皇帝,他改变代宗、德宗以来姑息藩镇的政
策,欲有所作为,这就是史称的“元和中兴”。“元和中兴”虽是短暂的,却给杜牧带来了想干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力量。抱
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跃跃欲试,“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冥”。认为只要努力,完全可以扭转危局,而国治兵强。因此他慷慨激昂地论兵谈政。<阿房宫赋>、<感怀诗》等充分表露了他雄姿英发,傲视权贵的豪迈气概。积极向上,奋斗不止,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基调,豪健俊爽也成为他艺术风格的主骨架。
另外,杜牧艺术风格的形成也与他自身积极的追求有
关。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前人创作经验的继承和借鉴,另一方面他又极大发挥了艺术独创性,对一些既成的诗文规则进行创新改造,使他能在晚唐诗人中独树一帜。
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对同时代作家的相互关照。杜牧也不例外。他说:“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胸班马香。李杜泛浩
浩,韩柳摩苍苍。”(《冬至目寄小侄阿宜诗>)从这首诗看来,
杜牧是在仿效继承前贤的基础上起步的。经、史、屈、宋、班、马、李、杜、韩、柳都在他效法之列。尤其对杜甫、韩愈特别崇拜:“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风凰谁得髓?
无人解合续弦胶!”杜牧学习杜甫风格中的“沉郁顿挫”,却剔除了杜甫诗中愁苦忧伤之气,同是反映现实的诗,杜牧却重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所以虽效法杜甫,但其诗风格却与杜甫不同,主要标志就在于减却了杜甫诗沉郁顿挫风格中的
愁苦忧伤之气而增加了豪放之情。杜牧的七律诗如<润州二
首》、<西江怀古》等,就题材上看与杜甫的‘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大体属同一类型,但深沉中却时露豪迈俊爽之气。
何焯<义门读书记>说:“晚唐中,牧之、义山俱学子美。牧之豪健跌宕,不免过于放。”所谓“过于放”,大概就是指与杜甫诗相较之下,杜牧与杜甫的不同之处。至于韩愈,由于他才
力雄富,唯古体诗足以恣其驰骤,所以喜作俊俏挺拔的古诗,杜牧的律诗在借鉴杜甫诗沉郁顿挫的同时,又参之以韩愈古
万
方数据诗跌宕挺拔的气势。但韩诗也有过于求奇求险的弊病,创奇格,用险韵,使他的诗有些“盘空硬语”,特别拗峭。而杜牧却将韩诗的“盘空硬语”变为“姿英发”了。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杜牧慕古、踵前,但却不拟古,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而他最为独到之处可以说是对律诗的改革了,
刘克庄与杨慎在论杜牧七律诗的艺术风格中都谈到“以矫时弊”。那么,晚唐七律的“时弊”究竟是什么呢?杜牧是
如何矫正的呢?
七律自初唐定型至中晚唐始盛,但就在中唐七律大盛时,诗坛上却出现“大力十才子”这一有倒退倾向的诗派。他们在诗歌内容上抛弃了杜甫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极少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而把点缀升平、应制酬唱、纵情山水、称
道隐逸作为基本主题;在艺术方面,他们都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善作七律,但他们却极力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之内遣词造句,安排声韵,追求形式、技巧的华美。所以脱离现实,诗风华丽柔靡,这种诗风直接影响到晚唐多数诗人。钱木蔻在
<唐音审体)中论及晚唐七律时说:“昔人渭七言律诗莫工于晚唐,然自此作者愈多,诗道愈坏。大抵组织工巧,风韵流丽,滑熟轻艳,千手雷同;若以义求之,其中竟无所有。”这正
概括了晚唐七律的“时弊”。为了矫正这种时弊,杜牧在他的
七律中不仅重视了思想内容和社会现实的联系,而且,他无
论反映什么内容,都能写得豪情满怀、气势磅礴,而在格律上
则有不甚拘于细谨,或故作拗峭,以增强豪宕劲健的气势。
如<商山富水驿》:“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
物议朱云小,后代升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
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首颔两联以汲黯、朱云为阳城的直言敢谏作陪衬。以此开头,奠定了全诗雄劲豪宕的基础。颈联以形象语句来概括阳城的刚直敢言与清贫生活。尾联提出应保留驿名,使“朝天者”警惕。全诗
充满了正义凛然的豪气,读来令人振奄。,另外,在“留警朝天者惕然”一句中,他还打破了七律前四后三的常格,而变为前五后二,更增加了全诗的豪宕峭拔之感。所以杜牧的七律诗
之所以写得豪宕拗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对这种单纯玩
弄技巧的柔靡诗风进行改革,正如<瓯北诗话》所说:“自中唐
以后,律诗盛行,竟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杜牧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杜牧的七律诗
之所以能以其特有的风格,独树于晚唐诗坛,与其对“时弊”的矫正及改革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刘熙载.艺概迁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
[3]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5]缪铖.杜牧传[M].广州: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魏琴
39
浅论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肖蓉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甘肃高师学报
JOURNAL OF GANSU NORMAL COLLEGES2006,11(3)0次
参考文献(5条)
1.洪亮吉 北江诗话 19982.刘熙载 艺概迁注 19863.胡震亨 唐音癸签 19814.赵翼 瓯北诗话 19635.缪铖 杜牧传 1999
相似文献(1条)
1.学位论文 李愚镛 杜牧诗歌研究 2007
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在唐代诗坛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时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因与同时代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杜牧亦善文,在骈文重新抬头的晚唐,坚持古文创作而颇有成就。本文为杜牧诗歌的整体性研究,分析诗歌的渊源、内容、成就、影响,探讨杜牧在晚唐诗坛上的地位和意义。现存杜牧诗除唐人裴延翰编次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比较可靠外,宋代以后编次的《外集》、《别集》等多有非杜牧之作混入。今人作了很多辨伪工作,本文在这些考证的基础上,对可靠的杜牧诗进行分析,力求对杜牧诗歌有新的认识和见解。
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简述研究方向,评述以往的研究成果。有关杜牧已有十余种专著和四百多篇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八十年代以后更突出。专著主要是传记、美学、综合研究等方面;研究论文主要是生平思想、文学思想、诗文研究、考证(辨伪、系年)等方面。其中,杜牧的卒年、杜牧对元白的批评、杜牧与牛李党争的关系等,一直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创作背景》,论述杜牧诗歌的渊源、生平和卒年。杜牧创作的渊源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家世渊源和文学渊源两方面进行分析。杜牧继承了祖父杜佑经世致用的家学传统,注重实用。他非常关心国事,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在《罪言》、《原十六卫》、《守论》、《战论》等文章中,发表了很多精辟的政治、军事见解;在《感怀诗》、《郡斋独酌》、《早雁》等诗歌中,反映了藩镇割据、边患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在文学渊源方面,杜牧受到了《楚辞》、李白、杜甫、韩愈的影响,其中韩愈对杜牧影响最深。
关于杜牧的卒年,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新、旧《唐书》本传说杜牧卒年五十,而未言卒于何年。杜牧《自撰墓志铭》撰于宣宗大中六年十一月十日稍后,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云,杜牧自撰墓志铭后“逾月而卒”,杜牧应卒于大中六年十二月,而大中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为公元853年元旦,因此杜牧的卒年应是公元853年。
第三章《杜牧的文学思想》,探讨杜牧在文学创作上的见解和主张。杜牧在《答庄充书》中提出“文以意为主”之说。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关系方面,他强调的是内容。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片面追求华丽辞藻的形式主义倾向。他很重视韩愈和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事实上就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继续。在诗歌方面,杜牧创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他在《献诗启》中阐述,自己追求的是“高绝”,即独辟新的境界,既不受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也不因袭古人。在《李贺集序》中,杜牧高度评价李贺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指出在文辞的奇丽方面李贺诗超过《楚辞》,但思想内容方面不如《楚辞》。
这一评价反映了他“文以意为主”的一贯观点。杜牧对当时广为流行的元、白“元和体”诗(包含艳诗)深表不满,认为“淫言媒语”。这与杜牧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的文学观有关。但杜牧自己也有狎妓之举和诗篇,因此引起了后人的争议。
第四章《杜牧诗歌分类与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节为忧国忧民。处在内忧外患的晚唐时期,杜牧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经邦济世的抱负。杜牧认为当时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藩镇跋扈和外族侵陵,主张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巩固国防。此外,揭露朝廷腐败、权臣乱政,表现了对国事的忧思。第二节为咏史怀古。这类诗,或直接议论史事,或借古讽今,或怀古寄慨,在晚唐咏史诗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三节为妇女题材的诗。这类诗大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关心和同情妇女的不幸命运,这些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是描写与妓女、少女产生的爱情,这些诗思想意义虽然不大,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生活、思想的某个方面,对了解杜牧也不无价值。第四节为写景抒情。在情景交融中,或即景生情,或触景寄慨,充满诗情画意。第五节为亲朋好友间的酬答寄赠。此类诗,数量很多,诗人自己从多角度感慨抒怀。
第五章《杜牧诗歌的艺术成就》,从诗歌的体裁,论述杜牧的古诗、律诗和绝句。杜牧诗歌以俊爽、雄姿英发的风格自成一格。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叙事议论,格调豪健跌宕,在晚唐诗人中自成一家。律诗,能于拗峭之中,具有风华流美之致,既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成就最高。尤其是咏史绝句,议论警拔,翻新出奇,有许多名篇。
第六章《后世的影响及评价》,论述杜牧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人对杜牧的评价。杜牧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不少他的诗文广为流传。杜牧的影响,虽没有李商隐大,但在杜牧之后的有关文史资料中可以发现,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少的。宋、元、明、清的许多文人在诗词中经常借用杜牧的诗句和诗意,凭吊杜牧。历代评论家对杜牧诗歌的成就、杜牧的才气、诗文兼擅的才能,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七章《结论》,对全文作了简要的概括,同时评价杜牧在晚唐诗坛上的地位和意义。
另外,本文将杜牧诗歌的辨伪、系年以及研究论文类编附录于后,并整理今人对杜牧诗歌的研究成果。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杜牧写的诗有篇七
《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_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
2005年1月 第12卷第1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Jan.,2005 Vol.12 No.1
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
———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
董 乃 斌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诗赠给杜牧,但杜牧没有回应。这里固然有种种
偶然性,但在万千偶然因素外,也应考虑杜牧有意不予回应的可能,并探讨他这样做的原因。李杜二人政治(党派)立场、文学观念、个性气质之不同,或者他们之间并无友谊,都毫不影响两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实事求是地分析他们的差异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友谊;党争;文学观;个性气质
中图分类号:I207.209 文献标识码:A :(01205
,有“小李杜”之称。李商隐有两首诗赠杜牧①,写得很热情,,论者多据此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
但是,现存杜牧集中却没有相应的诗文,故杜牧对李商隐的态度其实并不清楚。友谊应该是相互的,杜牧对李商隐是否存在友谊,还是个问题。
杜牧集中何以没有与李商隐相关的作品?对于李商隐的热情赠诗,何以没有回应?这里有多种可能和偶然性。一种最不可能的可能是杜牧当初实际上并未看到李诗。另一种可能是其时曾有过回应,但后来杜牧之作佚失了。但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当初就只有李赠而并无杜答。杜之不答,原因可以各色各样,并不一定表示他无视李商隐的友情。不过,在千百种可能性之外,也不能不想到: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即杜牧的未作回应并非偶然,而与他对李商隐的看法有关,至少他并不像李商隐那样看重这份友谊?
杜牧和李商隐生活在同一时代。当时,大中三年(849)二人同在京城长安,杜牧任司勋员外郎兼史馆修撰,李商隐任京兆府参军。在此年牛僧孺下葬时,二人曾分别写过墓志和祭文,成为一时艳传的文坛佳
②话。李商隐虽与杜牧有远亲关系,③但此前似无诗文往来,故注家以为李给杜牧赠诗当在此时,是可信的。收稿日期:2004211215
),男,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简介:董乃斌(19422
①这两首诗是《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和《赠司勋杜十三员外》“: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陵(秋)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汉江远弔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②李商隐《樊南乙集序》“
:是岁葬牛太尉,天下设祭者百数。他日,尹言:吾太尉之薨,
有杜司勋之〈志〉与子之奠文,二事为不朽。”
③杜牧堂兄杜
杜七兄指杜
—12—。,与李商隐有远房姑表关系,请参《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及冯浩注文,这里的
无论从何角度言,杜牧都应对此有所反应,也能够有所反应(杜此时尚有精力写《牛僧孺墓志》那样的宏文,身体不是太差)。如杜牧对李商隐有友谊,则除答诗外,还可有别的举动,然而实际上却都没有。如果不把这看作纯系偶然,那么,其中似乎有些原因可供探讨。
下面的讨论完全是探索性的。既然设想是杜牧有意不答复李商隐的赠诗,当然要侧重考虑他这样做的原因,较多涉及他与李商隐思想行为不合的方面———也许正因为存在这些方面,才使杜牧对李商隐的热情采取了沉默态度?但杜牧不答李商隐赠诗也可能与这些全无关系。事隔千年,又无直接依据,笔者所论自免不了猜测臆断的成份,绝不敢自是。不予讨论则又于心耿耿。需要声明:李杜二人尽管有下述诸多不同之处,或者进而说,二人之间只有单方面寻求友谊的渴望而并不存在实际友谊,但绝不妨碍二人都是杰出诗人。齐名的诗人有友谊固是美事,无友谊或性格不合,甚至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也毫不影响他们的文学史地位,这应是没有疑问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杜牧与李商隐二人究竟有哪些不同。
一、对党争的态度不同
李杜二人对晚唐政治的感受和看法有不少共同点,特别是对晚唐三大政治痼疾中的两个: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他俩都是深恶痛绝的。对于朝政的腐败,乃至对于唐朝可忧的前景,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甚而至于,对于晚唐另一个政治痼疾———朋党之争,他俩都可能同样持反对或不满态度。然而,无可否认的是,他们自己在这场波及面很广的朋党之争中,也不能置身事外,无论他们主观意愿如何,己地卷进了这场党争,或至少被视为厕身于朋党之中,,。杜牧的堂兄杜是牛党的中坚人物之一。,因为晚唐的朋党之争,,。家族、亲属、同年与座,,在青年时代还直接受过牛僧孺
①。这在他为牛僧孺写的《墓志》中,有鲜明表现。相反,
。,尽管在李德裕当权的会昌年间他曾多次上书,对平藩和御边战争提供过许多精到的意见,但或许因为他的社会关系和党派色彩,他并未因这些意见的正确精辟而受到重用,而是辗转于黄、池、睦三州刺史的任上。这样也就增加了他对李德裕的反感,并使他对会昌之政的成就不能作出很公正的评价,而在他后来写的《牛僧孺墓志》《、杜顗墓志》《、祭周相公文》中有明显
②的贬低李德裕的倾向。 李商隐的情况比较复杂。作为一介寒士,他本无卷入高官集团派系斗争的必要和可能。但他自青年时代起,与牛党的令狐楚父子建立了很深关系,他的骈文技巧从令狐楚学来,他之得中进士与令狐绹大力推荐有关,令狐楚临终一定要他去执笔《遗表》,他自始至终参与了奔丧护柩之事,实际上某种程度地被视为令狐子弟。只是在他入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进而成了王家女婿后,才受到令狐绹的厌弃。因为
③王茂元被视为李党(其实并无根据),令狐绹就攻讦李商隐是“忘家恩,放利偷合”。应该说,这是令狐绹派
性太强,心胸狭隘,硬把“先牛后李”的罪名扣在了李商隐头上。李商隐为此很痛苦,曾反复向令狐绹陈情辩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中初年李德裕彻底失败的日子里,李商隐倒确实由同情而至于倒向李党①请参《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高彦休《唐阙史》所述杜牧在扬州狎妓及牛僧孺保护规劝的故事。
②杜为牛党中坚,见两《唐书》杜本传。杜牧受牛僧孺关照,会昌年间杜牧有《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上李太尉论江贼书》等,李德裕奇其才,实际上亦有所采纳,而不予重用,致使辗转于黄、池、睦三州刺史等事,均见两《唐书》杜佑传所附杜牧传。《牛僧孺墓志》基调为美牛贬李,如写牛之宽仁忠厚不计前嫌“:李太尉志必杀公(牛),后南谪过汝州,公厚供具哀其穷,为解说海上与中州少异,以勉安之,不出一言及于前事。”《杜顗墓志》写李德裕贬袁州,曾悔恨“:我闻杜巡官言晚十年,故有此行。”
③见《新唐书文艺传・李商隐传》。又《旧唐书文苑传:・李商隐传》“: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13—
了。他追随李党重要人物郑亚去桂海,接受郑亚委托为李德裕《会昌一品集》作序,无保留地赞扬了李德裕的会昌相业。他的这一表现获得后来研究者好评,认为他不顾李党失势而支持之,说明他能从政治大节上
①对待党争。问题是到了大中三年,他回到京师并做了京兆尹掾属后,又写了堪与杜牧《牛僧孺墓志》比美的祭文。这篇祭文虽已佚失,但其基调必是赞扬哀悼牛僧孺可不待言。在党派观念强的人看来很难统一起来的事,李商隐就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全都做了。在当时势难调和的牛李党争中,他到底应归于何派?或者他乃是超脱于党争之上?尚可商榷,但他在牛李党争中的行为确与杜牧又很不相同。杜牧是色彩鲜明、一党到底,李商隐则有几次变化,比较暧昧。事隔千年重看历史,李商隐的行为自有其原因,有变化也不一定不好,更不是就不能允许,但李杜在党争中表现的差异却是不能否认的。当李商隐向杜牧赠诗时,杜牧本该作答却终未作出相应表示,会不会与此有关?
二、文学观的不同
李杜二人在晚唐不但诗名相埓,而且文学观也并非处处矛盾。他们都是接受儒家诗教观,以诗歌为言志抒情、美刺讽喻之具,并有大体相近的好尚,如都喜爱屈原、杜甫、韩愈、李贺的作品。但细辨之下,还是可以发现二人之间的微妙差别。
首先是对文章的态度。李商隐十六岁就能写很好的古文,但遇令狐楚后发生从散入骈的转变,后竟以四六名家,且终生以此谋食。晚岁似曾反思后悔,但到底未能写出散文的杰作,如杜牧《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那样的鸿篇巨制。杜牧也能写骈体,但显然更倾心于古文,,文学史上也以他为韩愈古文运动的后劲。
其次在诗歌的审美标准方面。感,相反,③,。但杜牧对白居
,“:国俗厚薄,扇之于诗如风之疾速。,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
④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杜牧之言显然
偏激了。他所以如此,可能与他极其赞赏张祜,而白居易更看重徐凝,张徐二人曾赴杭求荐,张被白屈为第
⑤二的过节有关。这虽系传说,却也反映了杜、白诗歌审美趣味的不同。总之,在对待白居易和长庆诗风的
态度上,杜牧李商隐的距离不小。
再次,他们文学观的微妙差异还体现在各自创作的风格之中,杜牧和李商隐诗风的区别是明显的。但因为造成这区别的原因不仅在于文学观的差异,更在于个性的不同,所以,我们把这一点放到下面来谈。
三、个性的不同
李杜二人个性确有较大差异。杜牧出身名门,虽父亲官位不高,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宰相,杜牧也总是以此为荣。他的堂兄杜尚宪宗岐阳公主,荣为驸马,家世可知。杜牧自视极高而生性豪爽,其身上不免贵公子习气,即与此有关。他也确实才能卓越,具有高远的政治抱负,常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一旦步入官场,思考、议论和撰写的,就都与军国大事有关,并以积极姿态介入政治。他不甘心仅做一个文人,也①如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序》认为李德裕“入相,荐自晋公(裴度),功流社稷,史家之论,每曲牛而直李”,所以李商隐“之就王(茂元)郑(亚),未必非择木之智、涣丘之公”。今人,包括笔者也多从此角度肯定李商隐。
②见《蔡宽夫诗话》,转引冯浩《玉溪生诗集详注》卷二《骄儿诗》注《续修四库全书》,本。
③见《樊南文集详注》卷八《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樊南文集补编》,卷七《与白秀才状》。版本同上。④《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戡)墓志铭》《樊川文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⑤见范摅《云溪友议》卷中“钱塘议”条,并参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酬寄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诗冯集梧注,见《樊川诗注》《续修四库全书》,本。
—14—
不甘仅为州县小吏,特意注释《孙子兵法》,内心渴望镇守边疆领兵打仗,以复兴大唐,故他对长期担任刺史而未为方面大僚强烈不满。《新唐书》本传云“: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李商隐虽也出身仕宦之家,但基本上属于中衰清寒阶层,其父、祖官位低,去世又早,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在艰难困顿中度过,所以才会依附令狐,寻求奥援。李商隐自视也很高,但其才能主要在文章诗笔,一生作人幕僚,类似文字秘书,连治理百里的县令都未做过,实际生活使他的政治抱负很难有多么宏大和具体。他常以诗歌针砭朝政,但他算不得官僚集团中人,更像一个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自由知识分子。
杜牧的气质偏于阳刚外向,热情坦率,敢爱敢恨,年轻时在扬州有一段风流放荡的生活,接触过许多妓女,但也止于玩乐而已,并未启动真情。对美丽女子,他往往动心,常有浪漫的言行。对此他并不隐瞒,甚
(遣怀》)等于天真地亲授诟病之把柄给历代正至在诗中坦然承认“: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人君子们。他的诗风以豪健朗丽、骨气端翔为主,读之如见心胸透明之人,优点是晓畅利达,所向无前,缺点是有时锤炼不够,略显浅直。四库馆臣论杜牧诗,以为“平心而论,牧诗冶荡于元白,其风骨则出元白上”,①基本是公允的。李商隐的气质则比较内向含蓄,感情细腻而缠绵执着,在艳情生活中常常陷得较深,爱得很苦,因无力(客观上也无可能)真正冲决束缚谋取幸福,因而痛苦既深且强,更不易忘怀解脱。那些隐微的事件和感情本不宜公诸于世,但又忍不住要寻求表现,于是千思百虑,千锤百炼,诗风不免深曲晦涩,藏头露尾,常以美丽古奥的形式包裹难言的故事和深情。读李商隐诗,对其人的感觉恰如他死后崔珏
(哭李商隐》悼诗所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其二)崔珏着眼于政治抱负,活言,那么把“凌云万丈才”戏改为“满腔柔爱情”,,李杜二人都是重情的诗人,也都有过自己的艳情生活,,,和程度,特别是表述的坦率隐晦方面,四,那么,除以上所说那些差异可能是潜在原因外,或许也与李之赠诗本身的某些方面有关?这里也试作探讨。
李商隐两首赠诗虽有引杜牧为知己并隐然自比之意,但对杜牧确是一片赞扬和友好,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其中有几句,从李商隐主观意图和用典惯例来说本无问题,却会不会可能使杜牧有所不快,不妨作些分析。李诗中有这样两句“: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用江总比喻杜牧,一方面恰巧他们的名、字构成方式相似:一个是名总,字总持,一个是名牧,字牧之。这样的比拟,是一种文字游戏,在极熟的朋友中未尝不可,但含有戏谑性,不免稍欠庄重,与李诗全篇崇仰敬佩的格调略显扞格。当事人也可能因其语调滑易而不太舒服。另一方面,古人用典往往只取一偏之义,如以江比杜,是说二人文才相仿,或者还有注家姚培谦说的“总见文章必传世”之意,而并不涉及江总其人别的侧面。但作者的用意与读者的感受是否必然一致?此种用典惯例,杜牧固然不应不知,但是否会有具体的例外?也应考虑。关键在于江总这个人比较复杂,他的文名虽盛,但其生涯中有着很不光彩的另一面。江总任官于南朝梁、陈、隋三代,在陈后主朝位至尚书令,对荒淫无道的皇帝毫不进谏,反而同流合污,推波助澜。《陈书・后妃传》载:面对隋兵压境的严峻形势,陈后主每日仍只与张贵妃、龚孔二贵嫔、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女宠,和袁大捨等女学士“共赋新诗,互相赠答”,并选宫女千百,演唱这些新诗中尤其艳丽的篇章。(如)而参与此种活动的,就是以江总为首的一批《玉树后庭花》“狎客”。所谓“狎客”,定义如下“:后主之
②世,江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暄、孔範、王瑳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作为
一个冢宰大臣,竟成为帝妃的“狎客”,直到陈亡,又在隋朝任职,江总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李商隐有①见四库全书本《樊川文集》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
②见《陈书》卷二七《江总传》。《南史》卷三六《江总传》所记基本相同,并特意引出江总晚年粉饰生平的《自序》,指出“识者讥其言迹之乖”,揭示其自述的不可信。
—15—
《南朝》诗云“: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柹,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虽非着力鞭挞江总,但对他以文才服务于荒淫败亡之朝,显然持着讽刺和鄙夷态度。当然,李商隐给杜牧赠诗用到江总之典,绝不会采用此意。但读者杜牧的感受就很难说。倘若因某种联想而导致不快的感觉,也不能就责怪他不懂惯例或不够幽默吧。
小 结
从杜牧的不答李商隐赠诗,想到他俩友谊之有无,进而想到他俩党派立场上、文学观念上和个性气质上的种种差异,本意是想探究其中的缘故,但如射谜,未必能中。倘若有一天竟发现杜牧向李商隐表示友好的史料,则上述假设更将全线崩溃。然而,即便如此,晚唐两位大诗人各方面的差异仍然值得关注。揭示其差异,突出各人的特点,真正弄清他们的关系,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展现他们各自的形象、诗歌内涵和成就。特别是杜牧,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与李商隐的关系只是许多问题中的一个而已。顺便一提,与李商隐研究相比,杜牧(还有同时而齐名的温庭筠)研究要薄弱得多,确实亟待加强。这也是本文较侧重于杜牧分析的原因。
AComparisonBetweenLiShang2yinandDuMu
———TheTwoPoemsGivenbyLiShang2yintoDuMuandOthers
DONGNai2bin
(SchoolofLiteralArts,ShanghaiUniversity,S Abstract:BothLiShang2yinwell2OnceLiShang2yingavehistwopoemstoDu’tThereason,althoughthereweremanyotherocca2sionalfactorsapoliticalposition,differentliteraryviewandindividualcharacterfromLiShang2yin.Butfactthattheywerenofriendsdoesn’tinfluencetheirliteraryfames.Itisnecessarytomakeanapproachtotheirdifferentpositions.
Keywords:friendship;thefightingofpoliticalparties;literaryview;individualcharacter
(责任编辑:洪 彬)
—16—
杜牧写的诗有篇八
《杜牧诗三首 解析》
杜牧诗三首
早雁
翻译原则:补成分;调语序
这首诗的对象是雁,为什么叫早雁呢?
看到诗歌首联: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要读懂诗歌,先要翻译,理解每一句诗字面的意思。怎么翻译呢?以前讲过两个原则:补成分,调语序。我们先将首联两句补一下成分,或者调一下语序看看:
金河秋半虏弦开:
秋半,金河,虏开弦:秋天八月,金河地区,敌人张弓射雁。
所以由第一句可知,为什么叫“早雁”呢?因为大雁受人射杀的缘故,被逼提前南归,所以叫早雁。命运跟大家一样凄惨,他们不想走,被逼走了;你们早上不想起来,被生活老师无情的催起来。
敌人的张弓射箭,对它们造成了多大影响呢?
云外惊飞四散哀:
(雁群)惊,飞云外,四散,哀:雁群受到惊吓,高飞至云层,并且四散逃离,哀鸣连连。 “云外”说明什么?大雁飞得高,大雁本来是不飞这么高的。而如今飞这么高,不是因为世界那么大,它想飞高点看看,而是说明敌人弓箭强劲,只好往高处躲。
“四散”说明什么?大雁飞行本来是很有秩序的,或者一字型,或者人字型,队列齐整,故人们爱用“雁阵”、“雁行”、“雁序”来比喻或赞美它。可是现在却四散逃离,说明受惊吓的程度之深。只有收到极度的惊吓,内心极度的惊恐,才有可能改变一贯的做法,变为四散逃离。
既然是逃离,逃往哪里呢?
往南飞。
看到颔联两句:
仙掌月明孤影过:
月明,孤影过仙掌;月明之夜,大雁孤单的身影掠过承露仙掌
或:月明,(雁)过仙掌孤影:月明之夜,大雁从仙掌孤单的影子上飞过。(就好像说,我的身影掠过你的头顶,没有问题。当然,有可能你太高,我跳不过,但是为了显得我厉害,我还是就说,我掠过你的身影)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仙掌。仙掌,是有典故的。当年汉武帝希望长生不老,于是建了一个金铜仙人,用双手举着一个铜盘,专门用来接露水,据说用这种露水跟玉屑一起服用的话,就能长生不老。当然,这是假的。高一点,顶多是空气清新一点,蚊子少一点,要说长生不老,就太天真了。
由上面的翻译可知,“孤影”一词既可指大雁,也可指“仙掌”,那么,如果指大雁的话,能够表明什么呢?大雁的形单影只。
指仙掌的话,有什么用呢?
衬托孤雁,也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凄清。想想,大雁本就命运凄惨,这银白色的月光,只能
带给人凄清的感觉,而这竖立的铜像,既毫无生气,又孤孤单单,更显此时的孤寂。 继续看,大雁还从什么上面飞过:
长门灯暗数声来:
数声来灯暗长门:数声孤雁的哀鸣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上一句写飞过了仙掌,这一句写飞过了长门。
长门是什么呢?不是长长的门,这是一个宫殿的名称。长门宫是汉武帝的皇后被贬谪后所住的地方,长门宫亦成为冷宫的代名词。
那么,诗歌写早雁飞过长门宫意欲何为呢?皇宫里那么多东西可写,却偏偏写这一个。 长门宫是冷宫,意味着住在那里的人是不受皇帝关注的,也就暗示这些飞过长门宫的大雁有人关注没有呢?没有。所以,也就暗示着大雁的处境:无人关注,命运凄苦。当然,长门一词也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那种悲愁凄冷,令人感慨。
颔联写大雁往南逃离。那么,逃离的大雁又何时可以再回去呢?
看到颔联:
须知胡骑纷纷在:须知纷纷胡骑在(边地)
应该知道大量敌人正在北方
“纷纷”说明什么?敌人之多。
“须知”是一定要知道的意思,比如考试有考试须知,恋爱有恋爱须知,这里是说谁一定要知道这种情况呢?大雁。作者用“须知”,表明了对大雁的一种什么态度?叮嘱、关心。这就像我经常对你们说的,你们一定要记得啊,迟到了是要写作文的,这话里面包含着对你们浓浓的关爱。
因为敌人大量存在,所以会怎么样呢?
岂逐春风一一回:
怎么能够跟随着春风,一一回归家园呢?
“岂”带有什么情感呢?对大雁不能回去的一种伤感,当然,这伤感背后也是关心来着。
既然回去已不可能,那这群大雁该如何自处呢?
不急,作者替他们想好了出路:
莫厌潇湘少人处:
不要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之处
水多菰米岸莓苔:
那里水中生长着菰米,岸边生长着莓苔(可供食用)
大雁呆在哪里呢?潇湘一带。
为什么是呆在这里,而不是再往南一点,比如来到韶关呢?
一是因为湖南有洞庭湖,是鱼米之乡,二则衡阳的气温足以使大雁度过寒冬。当然,也有少数体力比较好的大雁,还继续往南飞,那是大雁中的战斗机的了。
“莫厌”是什么意思?不要嫌弃,是一种嘱咐,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就像我每次深情款款劝告你们,不要嫌弃食堂的饭菜啊,油水是不多,但说不定还有减肥的功效呢,闭着眼睛吃吧。同样的体贴备至,不知你们感动了没有,反正我是被自己感动了。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这八句诗歌里面,所写的大雁的遭遇是怎样呢?
四散逃离,孤单凄苦,故地难回,寄食他处
作者对这群早雁的情感是怎样呢?
作者对它们是充满着同情的。
但是,作者的目的是不是真的就止于对大雁境遇的描写和表达对它们的同情呢? 肯定不是。
作为一首咏物诗,而且选进教材,它肯定没那么简单。我们以前学过,咏物诗,对象是物,目的呢,是来写人。同样的,这首诗也是用来写人的。
写什么人呢?
边地百姓。
所以,诗歌里面写早雁的地方,我们都可以换成人来看:
“虏弦开”本是写人射雁,既然是写边地百姓,这三个字的意思就变成了敌人入侵,抢掠百姓了。
“云外惊飞四散哀”,写边地百姓四散逃离。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就是写边地百姓逃亡内地,但有没有得到皇帝的关注呢?没有。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也就是说百姓无法回到故土。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对流亡者处地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关心。
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通篇为咏物体,前四句写大雁惊飞,影过皇城,鸣声回荡在长安城上空。言外之意是:不知是否能引起皇宫中统治者的关注?后四句安慰大雁:胡骑尚在,你们到春天时也不要急于北飞,潇湘之地也可以觅食。此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这是非常含蓄的怨刺方法。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我们历史书上说,封建社会是一个专制的社会,但是在唐朝,有一条却非常开放,就是对于前任君王的述说,无论是好是坏,都可以写出来发表。这一条,即使放到现在,也很难做到。而在唐朝,被人拿来说得最多的,就是唐玄宗。其中又以他和杨贵妃的故事最被大家热衷谈论。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就是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且说的还不是他们的好事。
看到标题。大家先看注释,了解一下华清宫。是唐代的行宫,行宫就是皇帝外出居住的宫室。建在骊山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来这里游玩。在宫里呆腻了,出来透透气,就来到这个地方。就像大家在家里呆腻了,来一中透透气。作者写这首诗,是因为他刚好路过这个
地方,想起了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迹,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
首句:长安回望绣成堆
翻译:从长安回头看那骊山,如一堆堆的锦绣。
解析:这一句是写骊山的景色,很漂亮、很优美。
唐玄宗呆在这么漂亮的地方,是不是为了静心想国事呢,就像来一中就是为了学习来的一样?这是第一个悬念。看下句:
山顶千门次第开
翻译:山顶上华清宫的千重宫门依次打开。
解析:“千门”说明什么问题?宫殿宏伟壮观。可是千门为何而开呢?这是第二个悬念。 接着往下看:
一骑红尘妃子笑
翻译:快马扬尘,飞奔而至,妃子破颜一笑。
解析:“红尘”一词说明什么问题?尘土飞扬,速度很快。那么,究竟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以致要如此飞奔呢?这是第三个问题。
再接着,杨贵妃看到这个东西之后,破颜而笑,那我们知道,至少这个东西是为杨贵妃准备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让杨贵妃破颜而笑呢?看最后一句:
无人知是荔枝来。
翻译:没有人知道,原来是荔枝从千里之外送来。
解析:我们先看到“无人知”这三个字,说明事情“无人知”,说明这件事怎么样?很重要。
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此重要?原来是荔枝。这样,终于解决了前面的两个问题。而且第一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唐玄宗来华清宫究竟是为了国事还是为了其他什么事情呢?为了享乐。
杜牧写唐玄宗千里运送荔枝来讨好杨贵妃,是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我们再来看,诗人在诗歌里面所写的这件事,是小事还是大事?大事。反映的主题是大还是小?大。这种手法,就叫以小见大。
现在回答这个问题:分析这首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借写唐玄宗运送荔枝讨好杨贵妃一事,寄寓了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
板书:
长安回望绣成堆:景色优美 来此何为? 享乐
山顶千门次第开:千门:宫殿宏伟 何事开门?
一骑红尘妃子笑:红尘:速度快,事情急 何事? 妃子为何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无人知:绝密、重要 送来荔枝
以小见大的手法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是杜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通读全诗,杜牧对项羽乌江自刎持什么态度? 反对。
原因有几个呢?
第一个原因:胜败兵家事不期:胜败是兵家常事,无人能够预料,此刻失败,说不定下一刻便是成功。
第二个原因:包羞忍耻是男儿:男人就应该能够忍受屈辱,司马迁、韩信
第三个原因: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最重要的一点,自己不是孤家寡人一个,而是有充足的后备力量。
这首诗,是一首议论诗,表达诗人对于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点,他们的题材都是源自历史,而且,通过写历史,来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或情感。这类诗,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咏史诗。
咏史诗: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古人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这些复杂的情感有哪些呢?
1、历史兴衰之感:昔盛今衰、盛衰无常 《石头城》《扬州慢》
2、托古寄慨: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借古讽今:批判当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骄奢淫逸 《过华清宫》
4、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题乌江亭》
杜牧写的诗有篇九
《杜牧《清明》诗词 改编》
《清明》 改编
——杜牧《清明》七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
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
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等等,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影响到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
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1)删缩。有人以为《清明》诗的语言多含水分,需要挤缩删除。首旬删
“清明”二字,是因为诗题《清明》已示意。次句“路上行人”累赘,“路上”
二字当删。第三句“酒家何处有”,问意已明,故无需“借问”。末句“遥指”者
不必确定为“牧童”,可以泛指,故“牧童”可删。如此一来,七绝则成五绝:
时节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简则简矣,然氤氲诗中的舒缓情味与牧童形象则荡然无存矣。
有人则更是大刀阔斧,将每句的前四字统统砍光,只留下后面三字,俨然成为
一首《清明》“三字经”了。砍后之诗云:
雨纷纷,
欲断魂。
何处有?
杏花村。
如此之诗,还有何意境可言?像这样的删缩法,甭说九泉之下的“小杜”不
同意,就连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不予认可。删缩《清明》诗之举是徒劳无益的,
但却从反面证明了《清明》诗受人喜爱的魅力所在。
(2)变体。所谓“变体”,即通过增加有关词语或变动标点符号位置,将
原来的七绝诗体变成其他的文学样式。如此变体,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与审美旨趣。微型剧本之变体。有人在原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一些提示语与
标点符号,则变成了一则微型剧本。
题目仍为《清明》,其内容为: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戏剧要素一应俱全,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堪称世界上
最短的剧本。
绝妙好词之变体。宋代有一位书法家,将《清明》诗写在自己购买的白纸扇
上,友人见后,便添上了标点符号。经其一点,便成一阙好词,其云: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由诗改词,其意未变,而吟诵之间则别添一番抑扬顿挫之美,收到了声情并
茂的艺术效果。
雅趣酒令之变体。酒令中的雅令,种类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诗句作令者。
兹介绍两种:一种叫“诗句减字意足令”。具体方法是:每人诵古诗一首,将其
中一句减去一字或数字,但仍然成意。如《清明》改为酒令词则为:“清明时节
雨,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首句减去“纷纷”
二字,但并不影响诗意,符合酒令要求。按酒令规定,若有人说不出,那当然就
要罚酒了。另一种叫“七步成诗令”。此乃唐诗令中的一种。
方法是:令官先饮令酒,然后命众人依次行令。行令者需离席踱七步成诗,
要求各取诗一句。首句呤罢,令官便正色日:“晓得了。”次句需反其意,第三句
自问,令官即喝问:“为什么?”第四句解之。若七步不能成诗者则罚酒一杯,
杜撰者亦罚酒一杯,众皆称善者赏酒一杯。如有人这样行令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令官:“知道了。”)
路上行人欲断魂。
暗洒闲抛却为谁?(令官:“为什么?”)
西出阳关无故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正与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
(3)仿拟。仿拟,修辞格之一种。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
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拟。其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增
强概括力,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
代,一塾师只顾自己逃避城乱躲入乡村而抛弃学生不管。有人则仿拟《清明》诗
讽刺道:
清明时节乱纷纷,
城里先生欲断魂。
借问主人何处去,
馆童遥指在乡村。
1976年清明节,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众多诗歌中,有一首仿拟
《清明》诗则别具意味,诗日:
清明时节泪纷纷,
八亿人民恸断魂。
借问怨从何处起,
红墙里面出妖精。
此诗对周总理的爱与对“四人帮”的恨溢于言表,是一首难得的仿拟佳作。
(4)集句。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是谓集句。集句诗始于晋代的诗人傅
咸。在杜牧《清明》诗之后,有不少集《清明》诗句者。清人钱德苍《解人颐》
载有一诗云:
三生石上旧精魂,
化作阳台一段云。
词客有灵应识我,
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寺翔金雀,
竹里春愁冷翠裙。
莫向西沙歌此曲,
清明时节雨纷纷。
此诗以《清明》首句作结,凸现凄凉意境,效果甚佳。
(5)制谜。在谜海中,以《清明》诗句人谜者,不胜枚举。或作谜面,或
作谜底,无一不可。兹仅举作谜面者述之。《清明》诗句句皆可作谜面,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打《西厢记》一句,即为:“天不与人行方便。"
“路上行人欲断魂”,打一电影名,即:《苦难的历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数学名词一,即:求导。
“牧童遥指杏花村”,打一电视剧名,即:《爱在酒家》。
(6)对联。在一些酒厂、酒肆、酒店的对联中,每每可见《清明》诗的意
象与意境。如:清李宝嘉《南亭四话》中,载有一幅酒铺对联云:
“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另一联则更具形象美与画意美,云:
“画栋前临柳杨岸,
青帘高挂杏花村。”
还有将《清明》诗之四句分别与其他诗句集合成联者,如: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清明时节雨纷纷。”
“城南思妇愁多梦(杜甫《洗兵马》),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滁州西涧》)。”
“牛郎欲问瘟神事(毛泽东《送瘟神二首》),牧童遥指杏花村。”
(7)用典。“杏花村”最为典型。台湾三民书店《大辞典》(1985年版)
中“杏花村”条云:“《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
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后因泛指
卖酒之处。高启《五禽言和张水部》诗:
‘提葫芦,去沽酒,杏花村中媪家有。”
(8)故事。有一则“塾师索酒肉”的笑话故事这样写道:清代某文士于县
城一富家设馆授业。东家极为吝啬,供膳菲薄,久无酒肉,文士极感不快,恼怒
难忍。一日,学生送来题纸请先生出文题与诗题,文士不假思索,提笔即写道: “文题:三月不知肉味。
诗题:借问酒家何处有?”
学生将题纸带回家,东家一看,甚感惭愧。第二天,酒肉都给送来了。文题
出自《论语》,诗题出自《清明》,索肉要酒,该文士亦真够善谑的了。
(9)唱词。清王廷绍编订的明清民歌时调集《霓裳续谱》卷二中载有一首
据《清明》诗改写的民歌。其歌词云:
“桃花红,梨花白,
/香馥馥恰正值三春时候。
/清明节,家家户户祭扫坟茔,
/化罢纸钱,个个把春游。
/则见那青山迭迭层层,
/乱柳啼莺,百花开放。遍地锦绣。
/又见那牧童顽婴,头戴竹笠,
/身披蓑衣,口吹短笛在山头。
/上前去秉礼躬身,
/借问声‘酒家在何处’,
/说与我瓯上几瓯。
/牧童说——
/转过小桥向东走。
/杏花村飘落酒旗翻'
/桃花园醉倒几个闲游。
/上写着:开坛十里香、状元红,
/拿来欢欢,
/错过了今朝不能够。”
如此改编,原诗的基本精神大体不变,而形象性、故事性则更为鲜明突出了。
(10)题画诗。上海会文堂曾出版过古印本小丛书,其中则刊有据《清明》
诗意而画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图,并配有据《清明》诗意自度的曲子。其曲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欲问行人去哪边?
/绿杨柳下,
/流水呜咽;
/杏帘高挂处,
/袅袅茅舍炊烟。
/十里酒香,
/惹人梦绕魂牵。
/且劳牧童哥哥指路,
/暂事流连!”
文辞虽有变化,但原诗意境仍然保留,而吟唱时则更有节奏感、韵律美。
(11)广告诗。将《清明》诗的有关内容化于广告诗中,则又别具意味。
著名作家刘绍棠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写过一首广告诗便是如此。诗云:
“宝泉佳酿天下闻,车如流水人如云。
古今谁家酒最好?众望所归杏花村。
红杏枝头春意闹,清明时节柳色新。
返老还童须一醉,牛背短笛唱乡音。”
(12)争名。关于《清明》诗中“杏花村”地名究竟在何处的问题,千百
年来聚讼不休,奠衷一是。据笔者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著
名的有6个:
(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
(2)湖北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
(3)江苏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
(4)山西省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
(5)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杏花村”;
(6)安徽省贵池县西“杏花村”。
上列这6处杏花村,皆产酒,且与杜牧游迹有关,若要确认某一“杏花村”
为杜牧作诗处,委实很难。不过抢争名人以为一方旅游事业与经济发展而赢得声誉与效益,亦并非坏事。让“杏花村”这一文化资源为大家共享,则也无所不可。尽管杜牧当时作《清明》诗时可能是即兴而为,并未实指“杏花村”为某个村庄,然而后人硬要将其坐实,那也只能听之任之,是非两便了。这正应了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阅读接受效应。
一首28字的《清明》七绝,千百年来竞能对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诸方面产生如此深人而广泛的影响,此乃杜牧始所未料者也。尽管上述由《清明》诗衍生的诸多文体门类中有艺术高低之分,技巧优劣之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体现了人们对《清明》诗的钟情与酷爱。它是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清泉,只要你需要,你就可获得所期望的艺术养分。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也还将是这样。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我们则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清明》诗的接受方式。随着人们对接受方式的扩大,对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杜牧《清明》诗的影响将会更广更深更远。这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上的一大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清明》诗本身丰厚的情感内涵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