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反义词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一
《做个特立独行的人》

做个特立独行的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想了很久,想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孔明特立独行,在天下不顺的年代,众人想在乱世上进,而他独退后,在简陋的房子里从容的生活。直至刘备三顾之后才走进仕途;季羡林特立独行,“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作为国学大师,什么都没有,也不想拥有,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无息的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李彦宏特立独行,当别人都在为网络游戏,短信平台而奋斗时,不少人捷足先登,赚得盆钵满,有人跟风而动,跌得头破血流。而他却专注于引擎搜索,最后创立百度。他们都通过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获得了成功。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早”亦使人想到“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要敢于将自己酿成一瓶美酒,哪怕是机会微小,前路渺茫,但必须前进。生活的风雨和前进路上的磨难,就会成为酿美酒的酒曲,用苦难来发酵,用执着来升温,挺过去,你就会成为甘冽的美酒。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在前进的路上,即使跌倒也要豪迈的笑,不抛弃不放弃,用自己的专注去开拓自己的舞台,“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坚守,专注,最后的成功也就会属于这些有准备的人。

孔明被人称赞为“内有满腹经纶佐世之才,外有文武干将挺立相助”,为刘备拼下蜀国,白帝城托孤,乃是忠臣,他的特立独行,让人生畏而可敬,真可谓:六出祁山,壮志齐天。鞠躬尽瘁,无人可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一种上进的心,一种更高的追求。但不同的是方式,他们总是寻求创新,也许是捷径,也许是更具挑战性的道路,一旦选择了,就不会畏惧不会后退,直至显现“胜利的辉煌”。

我也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有一种想望,一种追求,生活总需要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走在另外的路上,却始终在别人的前面,除却孤独与寂寞,失败与沉沦,一切都要在特立独行的路上。

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怀一颗谦卑的心,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认真的以自己的方式去做自己所喜欢的,让自己从不同的方向完成自己的追求。

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只是简单的设想,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憧憬就有希望,毅力是我前景的必备武器,不管飞黄腾达抑或失意落魄。

我要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成功只是一种状态,成功后的表现很重要,因为它代表着你是否可以较长时间的保持这样的状态。所以要永远上进。

你我的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就要崇尚这种英雄主义,在所谓的机会关头要勇于“亮剑”,既狭路相逢勇者胜。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二
《特立独行的大学》

特立独行的大学

作者:让.路易.汤伯来 曹 铮

来源:《视野》2009年第16期

这是世界上最不像太学的:一所大学:它既是校园,也是农场。地处加利福尼亚广袤沙漠之中的深泉学院只招收来自全美国最好的学生。这些早上是学生、下午是牛仔的年轻人,将在未来进入哈佛或者牛津这样的名校。

离开遍地摩天大楼的洛杉矶已经6小时。沿着死亡山谷和内华达山脉行进,驶过灰尘满天的小村庄,再穿过一片光秃秃大山中的一个山口,一片加利福尼亚东部的凹地在眼前豁然出现。这块盆地大约低于海拔线1600米,和越南的奠边府盆地一样广阔,但是更加干燥,也更加安静。

深泉学院就坐落在这里,离它最近的村庄也有50公里之远。“这是世界上最挑剔也具革新精神的大学之一。”《纽约时报》这样评论它。这所声望颇高的学校刚刚庆祝完它的92周年华诞。乍一看,这片校园更像是一个农场。这里很少有女性——深泉学院只招收男生。留着长长的头发和浓密的胡须,身穿满是灰土的背带裤,脚踏天伯伦的靴子,这些从17岁到23岁的不等的小伙子们正忙着他们的工作:有人在修栅栏,有人在圈牛。这正是这所学院最大的特色之一:每天的生活从早上4点半开始,上午上课,下午劳动(根据各人分配到的工作,每周至少干20个小时)。

在餐桌上,没有可口可乐,取而代之的是牛奶(产自他们自己养的奶牛)和水(来自泉水);没有汉堡包,而是许多蔬菜(菜园里种的)以及大块的牛排(最大程度地使用由学生们自己养殖和宰杀的牛肉)。校园里没有电视,到处散落的是书籍:尼采、柏拉图或简·奥斯汀的著作都放在一起。我们不禁心中一惊:若不是院子当中飘扬着星条旗,我们还以为自己正置身于傅立叶笔下的社会主义乌托邦。校长大卫·内多夫澄清了我们错误的观点:“这里并不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尝试,与上世纪60年代的公社和新左派运动也没有关系。更何况深泉的建立要远远早于这些运动。1917年诞生了两个乌托邦,”内多夫校长开玩笑道,“一个是共产主义,一个就是我们的学院,而只有后者一直生存了下来。”学校的创始人卢西安·L·纳恩不是一个布尔什维克,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西部征服者的典型。

1880至1890年间,纳恩发迹于科罗拉多州。一开始是个矿工,然后成了银行家,最终他因建造一系列水电站(特别是尼亚加拉水电站)以及在美国西部建立交流电输电网而积累了大笔财富。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些有操作技能的年轻知识分子,而且这些人最好在肉体和精神上都能适应斯巴达人那样的生活。这是一种具有先锋性的精神。于是有一天,他卖掉了所有的资产,在美洲大陆上来回穿梭,最终来到了沙漠深处,在这儿买下了深泉的土地。

地理位置上的与世隔绝是深泉学院的主要优势。纳恩坚信“沙漠中会有一条(通向智慧的)道路”。他希望未来的精英们能远离城市里糜烂腐朽的诱惑,在这里接受培养。有两条基本准则从1917年建校以来从未受到过质疑:杜绝饮酒以及禁止男女同校。学校的三个“支柱”,同样也是纳恩哲学思想的基础,从没有改变:高质量的教学、义务劳动以及自治型管理。你只需查看一下教授们开出的课程分配单以及图书馆的书架,就不难知道懒惰的学生在这里不受欢迎。 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实验室。学生们广泛地学习希罗多德、海德格尔、哥白尼日心说革命以及线性代数等专题。经过两年的大学课程(只在中期有一次三个星期的假期),这些才华横溢的学生们就会进入最好的学府: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或者英国的牛津大学。这也难怪一项民意测验将深泉排在全美大学的第三名,仅次于普林斯顿和耶鲁。 然而,对于这里的学生们来讲,深泉学院最吸引他们的是体力劳动。每两三个月,学生们就会被指派一项工作:负责10匹马和300头牲畜、种植苜蓿和蔬菜、看管停车场、采购物资、学院日常事务打理等等。山姆·艾伦,这个来自马萨诸塞州的20岁小伙子每天早上4点半开始放牛。他给我们总结了一下他的想法:“这种教育方式是独特的,能丰富知识。过去6个月,我一直负责屠宰加工牲口。明天开始,我要做个牛仔,负责照看一头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用的。深泉因此而自给自足,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学习才是免费的,这在美国大学中非常罕见。”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深泉学院的学生自治。校长向我们透露:他的工作主要是经营这所大学(管理校友的一些捐款和基金会资金),其他的事务全部由学生自己决定。同学们每周集会一次进行辩论和投票。这有点像雅典的广场,所有的事情都由大多数人讨论并决定:从是否能携带宠物到教师及学生的招募——每年有近千个申请者,通过申请材料和笔试选出40名,然后在学校实习三天后选出最终的人选者。

吃惊吗?那是一定的。但是请别对别人说,因为深泉学院并不喜欢广告。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课时安排:2

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王小波的生平创作情况。

2、领略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的文章风格。

3、引发对于自由以及如何获得自由的思考。

教学重点: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王小波生平创作简介。

王小波生前很少有人知道他,但死后却盛名广播。

他先后做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美国大学的“老”学生,文学硕士,大学统计学讲师。

1980年,与社会学家李银河结婚,共同从事同性恋的调查研究。后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最初发表的小说是《天长地久》,后有《唐人故事》、《黄金时代》。

成名作《黄金时代》出版,王小波说出版这本书比写这本书困难得多。这本书曾一度遭到查禁,不准在国营书店出售,但在个体书摊上却售出了好几万册。

小说集还有:《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王二风流史》等。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思维的乐趣》。

他还创作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同性恋题材《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成为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中国第一人。他还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1997年,王小波英年早逝,其后两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 随后,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各种纪念会、作品研讨会层出不穷,网络上也很热,有人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甚至成立了“王小波门下走狗网络联盟”。如欢乐宋等人。

二、欣赏课文

(一)、题目有何幽默之处?

特立独行: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品行,不肯随同流俗。特立独行是形容人的。但是王小波却用“特立独行”形容猪,从标题可就看出本文的幽默。但作者并不是用幽默让读者笑一笑就完了,他不是让你发笑的,他是让你悲哀的,悲哀之后思考“特立独行”这个问题。

(二)、全文共四节,分几个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提问)

第一节第一部分,写我插队时,动物们在人的设置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但它们都接受了这种生活,安之若素。

第二、三节是第二部分,写“猪兄”的特立独行之处,它有种种精彩的事迹,最后当农场的领导要对它“专政”时,它成功地逃了出去,获得了自由。

第四节是第三部分,写我一直很怀念“猪兄”。

(三)、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插队”的含义

字典的解释有两种:插入已经排好的队伍;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较长时期从事生产劳动,插队落户。

百度百科的解释:插队就是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初中到大学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统一安排下到农村去,从事农业劳动。一开始是住在老乡家里,后来成立了青年点,就集体居住在青年点里。到文革后期和文革结束后,逐渐通过招工、当兵、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以及恢复高考后考大学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有些人在农村成家,就留在了当地。

2、“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没有什么消遣。”前后都是写动物的生活,为什么插入了这一句,表现人的生活。

这一句插得很自然,往往不引人注意。而这句却是全文的文眼。因为文章要说的毕竟不是猪,而是人。这一句虽然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文革期间单调生活的愤怒已经幽默地传达出来了。人的生活与动物差不多!

3、“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这一句有何深意?

这一句发人深省。这是对人类本性的反思。举的例子是古希腊的斯巴达,这表明喜欢设置别人的生活是人类的一个毛病。

4、“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什么说很难改变命运?(提问)

因为喜欢设置别人的总是强者,比如父母长辈、领导,强大的政权。反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比如不听父母安排,可能失去他们的物质供给,不听领导的,可能下岗。大家都不敢反抗,害怕特立独行,害怕标新立异,最终,被设置的命运就很难改变。

(四)、浏览第2、3节,看看“猪兄”的特立独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提问)

这一只猪的特立独行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肉猪,却不肯长肉,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

其次,它敏捷如山羊,能跳上房顶晒太阳,到处游逛,根本不在圈里呆着;

第三,它只对知青好,有自己的好恶;

第四,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劁掉;

第五,它有很多的本事,学汽车响、拖拉机响、学汽笛叫; 第六,它对母猪有自己的选择标准;

第七,它最特立独行的一件事,就是单打独斗,对付了二十几个有思维能力的人和他们手里的枪;

第八,它不在乎人类给它喂食,为了自由而成了一头长着獠牙的自己觅食的猪。

(五)、阅读第四节,作者为什么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提问)

因为猪兄很勇敢,很有胆量,能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最终获得了自由,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大多数都是沉默的人。物以稀为贵,所以,特别怀念“猪兄”。

王小波赞扬特立独行的“猪兄”,其实就是批评那些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一个甘于受欺压的人,甘于受别人设置的人,是没有可能获得自由的,不可能成为特立独行的人的。

这一点上,王小波同鲁迅一样,都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中国人的奴性。希望中国人都能获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回答课后思考题:

1、《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寄托了王小波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众多生活主题被固定化的猪有何象征意义?(提问)

文章写了作者当知青时一只猪特立独行的故事。

当时,所有猪的生活都被人们规划好,它们的生活主题就是吃饭、长肉,被送进屠宰场。这种安排使猪们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

但是,有一只猪与众不同,它又黑又瘦,两眼炯炯有光,它总是到处游逛,根本就不在圈里呆着,喜欢跳上房顶晒太阳,或者模仿各种声音。后来,学会了汽笛叫,这个本领给它带来了麻烦。领导们拿着火枪要打死它,它勇敢沉着地逃了出去,跑进了甘蔗地里,长出了獠牙。

文章表面上是写猪,实际是写人。我们应该可把这个文章看作一篇寓言。它表达的寓意非常严肃深刻。

它是借猪写人,通过描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分析“对生活做种种设置”的谬误,探讨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道理。虽然作者的叙事语境是文革时期,但“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做特立独行的人,依然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命题。

文章中猪的形象是现实中人类的化身。

两类猪的形象: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猪;敢于长奔,冲出重围,长着獠牙的猪。

生活中的两类人: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渴望自由、敢于追求独立、自由的特立独行的人。

王小波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人们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要做特立独行的人,敢于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四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五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课件》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六
《大学语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七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八
《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

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这位和我从小一 起长大的朋友二十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 触最深的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 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 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只要中国人在一起,无 论是台湾人、 香港人、 大陆人还是多年旅居美国的华侨, 都非常实际, 讲求生活的享受与安乐, 中国人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 汽车, 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 求方面那么多元化。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 但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例如有的人喜欢冒险,而 在日常物质享受方面则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事业上的亿万富佬,但 生活却十分朴素,始终开一部普通的车子。钱赚得再多也不会想到买 什么高级轿车。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追求什么,物质生活 得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己觉得 值得追求的价值。换言之,中国人的人生追求相对而言则十分单一, 而且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既然社会上以物质生活为中心,在从众 心理的支配下,人们也就自然会去摆阔,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功。西 方人的生活追求则比较多元化。 甚至连日本人也比中国人生活价值的 多元化追求方面要丰富得多。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 思。在人生目标追求上中西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反差,我过去也隐约感 觉到了。就拿我所接触到的文科研究生与大学生来说,就我多年教学 所知而言, 其中相当强烈地出于对本专业由衷的热爱而选择这一专业 的学生实在并不多。前不久我见到的一位来上海开会的美国女教授。十八年以前,我 在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 就与这位研究中国历史的留学生成为好朋友。 她现在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任教,她说,她希望 的是提早退休,这样,她就可以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自由地研究中国文 化与历史, 因为她现在上课太忙了, 最缺少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 她 还说,她生活很简朴,只要再积一些钱,提前退休以后的生活不会有 问题。这种把学术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的生活态度, 在美国并 非少见。在美国大学里,人文学科的助理教职的收入并不那么有吸引 力,然而往往会有数十个博士或博士后宁愿不要去公司赚大钱,而要 前来应聘,大学教职竞争非常激烈。我曾向一位美国朋友提出这样一

个问题,既然获得一个大学文科教职是如此困难,为什么在美国还是 会有那么多人选择去读文科学位呢?这位朋友告诉我, 这是因为他们 确实有志于哲学、历史、文学与艺术专业,确实以此种学科当作为自 己由衷的爱好,他们才会做出这种选择。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追求的单一化、同质化,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 深切的体会。记得有一天晚上,我的自行车坏了,正在车摊修车时, 放在车架上的一本《西方哲学史》的书名给一位路旁休息的中年人看 到了, 他好像是突然发现外星人似的惊讶地看着我, 并自言自语地说: “哈!哲学!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居然还有人在读哲学!”这件事至少可以说明两点, 一是这位市民周围确实长期以来没有 人对于纯粹属于人文领域的事物有兴趣,否则他不会把我看成异类, 并如此真切地感到惊讶。其次,他非常自然地认为,所有的人都理应 追求与他所追求的同样的价值。 他无法理解别人追求一种与他不同的 价值是合理的、自然的。他的表现正是他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最自然的 反应。我用这个例子只想以此来说明,中国人在人生价值方面,确实 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元化、 、板块化、同质化现象,中国人的价值观 分化程度很低。用这个例子可以从反面来说明,什么是“特立独行”的 生活态度。另一个例子是,去年有一天,我的一个发了小财的初中同学请我 和其他几位同学吃饭,在开往一家大饭店的出租车上,他突然大发感 叹,说我们当中最可怜的就是笔者本人了,他说这是因为笔者现在还 在拼命读书。在他看来,在当今中国读历史书又能赚多少钱?对此我 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我确实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对他的想 法提出反驳,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常识问题,而是一个不同的 生活价值态度问题。 这个例子之所以特别有意义, 是因为这位朋友在中学时期是全校 最杰出的优等生, 他的作文常常被语文教师当作全校高中生的范文印 出来让大家欣赏。而现在他却非常真切地把金钱与享受,作为人生唯 一值得的追求的价值来确认,并相当自然地认为,可以以此作为唯一 的尺度,对别人幸福与否或可怜与否来进行评价,丝毫不觉得这样做 有什么不妥。至少这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一元论的拜金主义、功利 主义、 世俗化的价值观如同潮水一样已经渗透在我们活着的一代人中。 以至于这种价值优势已经取得可以指点江山、 臧否人物的霸权地位了。再有一个例子是, 去年七月我在旧金山硅谷参加了一个中国新侨 民举办的家庭聚会。 我满以为这些旅居海外的朋友会由于我这位刚从

国内的老乡的到来, 而问及有关中国的一些话题。 然而在整个聚会中, 人们谈的只是各自如何赚钱,刚买不久的房子又涨价了,附近什么地 方的托儿所最便宜,等等。人们几乎完全没有注意到一位中国大陆来 客的存在。也根本没有想到问问自己的故乡有什么新鲜有趣的事情, 中国有什么变化,中国有什么问题,未来会怎么样。回来的路上,我 对此十分感叹,询问带我来参加这次聚会的朋友,这是为什么,我的 朋友一时也回答不上来,只是说,“这里大多数中国人圈子谈的都是 这些。不谈这些他们还有什么可谈的?”二 为什么会这样?是由于中国人的国民性中缺乏超越性的价值追 求?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有问题?还是是一时的、过渡性的现象?有人说,这是由于中国人长期以来太穷了,穷怕了。所以会以十 倍的努力来追求自己从来没有真正享有过的东西。 因为人毕竟是有欲 求的动物。从古北新区访友返回家后,我通过电话向我当年的一位中 学老师谈及这个问题, 这位老师用杰克伦敦的一部小说里的情节来说 明这一点:当一个落水者在海水中被救起时,这个被救者会不自觉地 把船上的水与食品偷偷藏到怀里去。因为他在海水中实在渴怕了。正 因为如此,这位老师认为,将来中国人富了以后,一切都会变的。人 们的追求会多元化的。但这种解释却不能说明, 为什么那些已经相当富裕的海外中国新 侨民中产阶层仍然如此强烈地追求实惠,在他们身上,似乎丝毫看不 出有什么新的价值观出现的迹象。就拿越来越富有的台湾来说,金钱 至上潮流,已经发展到越演越烈的地步。就拿香港来说,我在香港作 了三个月的访问学者,使我最惊异的一大发现是,号称为世界上第一 自由港的香港,拥有六百万高素质人口的特大都市,除了香港中文大 学办了一份《二十一世纪》外,居然找不到一本本地人办的纯人文刊 物。这是不是表明,香港的中国人比日本人更像是经济动物呢? 有人说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宗教因素有关, 这样的解释也有一定的道 理。因为宗教对来世,对超越性的彼岸世界的追求与信仰,往往能培 育人们超越功利的价值观。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相比,宗教心理确实是 相对淡漠的。佛教并不是中国的国教,本土的道教与其他宗教相比其 实也相当功利化,自古以来,包括历史代帝王在内的相当多人们信此 教的目的,也只是追求现世的长生,对来世与彼岸世界并没有兴趣。 在中国,人们即使信佛,也往往是怀着某种相当具体的功利的目的来 求神拜佛的。 一个结婚几年没有生儿子的中国人去观世音象前烧几柱 香,与其

说是出于对超然世界的追求,不如说是一种对神灵的贿赂, 体现的恰恰是最功利的态度。 一个缺乏彼岸观念的国度里, 讲求实惠、 注重于现世的生活, 务实而少幻想, 便成为我们中国人的民族性品格。 如今又处于一个商品世俗化成为潮流的时代,那么,走向全民性的物 质财富的追求也就自然而然了。有人说中国人的价值同质化这种现象与大一统的儒家价值有关, 因为儒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例如与伊斯兰文化、东正教文化与西 方基督教文化相比,由于没有宗教作为自己的形而上的存在基础,儒 家缺乏强烈的宗教情怀,缺乏超越功利的价值。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 文明,因而与其他文明相比,无疑是一种世俗化程度最高的文化。 然而,当我们追溯到孔子的思想中去时,却会发现孔子恰恰是一个具 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的人。 孔子本人是有强烈的超越功利的价值追 求的。例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儒家先贤那里,对形而上 的道的信仰与追求是相当执着而且强烈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 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个像颜回那样的有精神信仰的 君子,会生活得相当充实并具有人格力量。孔子从来对超功利的艺术 与精神领域的追求看得远比物质上的收获更重要,他说过“饭疏食饮 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他还意识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他看来,贵在自得之乐,一个人的追求才具 有真正的动力。他对音乐的热爱可以使他“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步。在 《论语》中,人们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许多言论。另一方面,孔子对“道”的追求又并没有使他成为禁欲主义者,他 从来没有单纯地拒绝过物质上的享受。 他并没有像后世的佛教徒那样, 一般意义上反对“富且贵”。他只是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无宁说,他主张在现世生活中,在追求崇高的超越性的“道”同时,仍 然保持着一种有节制的世俗物质生活。这是一种相当乐观的、积极向 上的、既有精神追求又有物质享受的人生图画。一个以原典意义上的 儒家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的君子, 他希求的是在精神与物质方面达到 的平衡和谐状态。这使我想到了我的祖父。直到六十代年初期过世,可以说他属于 中国最后一代的受儒家影响的老式读书人。 根据家人的回忆与我小时 候对他的依稀的记忆,他是一个乐天的老人,自命为“谑翁”,喜欢喝 酒, 喝得过量也会发酒疯, 对人非常善良。 读书甚勤, 拥有万卷藏书, 购书成为生活中最大的爱好。每次发薪水就用来购书,购书之后往往 是身无半文。

反过来还要向子孙辈“借钱”。 吃的则基本上是粗茶淡饭。 高兴时会眼泪纵橫。对子女又非常宽容,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 就鼓励自己的女儿(即我的姑妈)去读易卜生的《傀儡家庭》 ,去追 求自由恋爱,他从来不以自己的意志要求他人。朋友很多,见到别人 有难总会尽力相助。记得我小时候,哥哥笑话祖父填写表格时把“宗教信仰”一栏填写 为“信仰儒教”,哥哥说,“儒家怎么能算是宗教呢!”现在想来,祖父 正是在精神上最接近于孔子原本意义上的那种儒者了。 他对他所理解 的“道”的诚挚信仰,与对现世生活的热爱、对现世价值的享受有机地 结合到一起, 并达到和谐的地步。 他从来没有压抑自己的个性, 用“发 舒”这两个字来形容这位谑翁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他的这种自由舒展 的个性与他的人生意义的追求结合到一起, 形成一种乐天的生活态度 与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态度的意义就在于,对天道的尊崇,使一个人 可以摆脱那种单纯的物质金钱的追求, 而对现世人生的热爱与乐天的 态度,又使人不至于变成“道”的殉葬者而不自知。我想,这种和谐的 生活,可以产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人格,一种不是刻意包裹与 修饰自己, 以迎合世俗生活的人生风格。 一种有着丰富的精神追求的, 达到“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境界。可惜这一种类型的儒者 与我们之间已经出现无法接合的断层。现在想来, 人们从五四反封建的文学作品中见到的近代以来的士 绅形象已经脸谱化了:中国的儒家士绅阶层是专制的,不开化的,僵 化而封闭的,生于儒家士绅统治家族社会,只有打倒它或者离家出走 一途。巴金《家》里的那个士绅老家长的形象实际上是被高度符号化 了,自五四以来,几乎就成为中国旧家长制度的象征。其实,中国士 绅阶层本身在在外部文化的冲击下也处于转化过程中, 分化出不同的 类型。士绅中的专制家长当然不在少数,但并不是没有其他类型,至 少在我们家里,就出现了从传统士绅中转化出来的一种新类型。在一 定的条件下, 儒家文化在与外部文明的融合中未必不能衍化出一种能 够容纳超功利的精神价值追求的、容纳特立独行的人格的、通达发舒 的新类型。可惜的是,这种自然的转化由于种种因素而在中国没有实 现。二十世纪以来,士绅文化终于彻底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带 了革命特色的农民文化。而农民不得不为稻梁谋的生活处境,使这种 文化注定具有相当实用性与功利性特质。当然,这一点肯定不能解释 我们提出的问题的全部,但也许可以解释部分。三当然, 从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九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案

王小波

教学目标

1. 初识一位特立独行的自由思想者。

2. 领略以幽默笔触写作严肃题材的文章风格。

3. 引发对于人生价值取向和自由选择的思考。

教学要点

1. 作者“文坛外高手”的特殊地位。

2. 文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意义。

3. 本文幽默诙谐之笔法与严肃主题的关系。

一、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1. 由边缘到热点

王小波生前鲜有知音,死后声名广播。他先后做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美国大学“老”学生,文学硕士,电脑早期使用者,大学统计系助教,人民教师。1980年,与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结婚,并共同从事男性同性恋者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后开始其充满野心的小说创作。1995年,成名作《黄金时代》出版,识者寥寥,甚至一度被查禁,不准在国营书店摆卖,却在个体书摊上售出数万册,并且出版了台湾版和香港版,逐渐得到众多读者和评论家激赏。《人民日报》海外版称“这部小说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留学生中偶一露面,总会造成排队购买的局面”。他还创作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同性恋情题材的《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成

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的中国第一人。他还是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唯一一位中国大陆作家。他在1997年4月11日英年早逝。其后两年间,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随之评论、纪念文章书籍大量涌现,如《浪漫骑士》、《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王小波画传》等。网络上更是人声鼎沸,竟有自称为“王小波门下走狗”者,甚且成立了“王小波门下走狗网络联盟”──可见其“热”。一位严肃作家、思想者,被如此广泛地阅读、关注、讨论,委实罕见。

附: 王小波生平年表

1952年5月13日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山东牟平插队;后作民办教师。

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逝世于北京

2. 王小波语摘

对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我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当然我不想把这个标准推荐给别人,但我认为,聪明、达观、多知的人,比之别样的人更堪信任。

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他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倘若对自己做价值判断,还要付出一些代价;对别人做价值判断,那就太简单、太舒服了。讲出这样粗暴的话来,我的确感到羞愧,但我并不感到抱歉。因为这种人士带给我们的痛苦实在太多了。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我总以为,有过雨果的博爱,萧伯纳的智慧,罗曼罗兰又把什么是美说得那么清楚,人无论如何也不该再是愚昧的了。肉麻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应该被赞美了。人们没有一点深沉的智慧无论如何也不成了。

看过但丁《神曲》的人就会知道,对人来说,刀山剑树火海油锅都不算严酷,最严酷的是寒冰地狱,把人冻在那里一动都不能动。假如一个社会的宗旨就是反对有趣,那它比寒冰地狱又有不如。 现在应该解释的是我为什么老是愣愣怔怔,这是因为我老觉得自己遇见的事不合情理,故而对它充满了怀疑。比方说,我上班时遇上了开会,想道:开这些屁会干什么?难道有人乐意开会?事实上谁也不想开会,但是非开不可。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觉得不合情理,就发起愣来。但是哪天我去班上碰上没开会,又会发愣:怎么搞的,回回开会,今天却不开了。结果是为了开会的事要发两回愣。

二、文章概述:

所谓“特立独行”,即有与众不同的见解与品行,不肯随同流俗,而它却是只猪。从文章标题已经可见本文的幽默,但读完全文就会明白,作者绝不是用这幽默让读者发一笑就完了,他甚至不是让你发笑的,而是要让你觉得悲哀,悲哀之后沉思“特立独行”这个问题。 文章借猪写人,通过描写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故事, 分析“对生活做种种设置”的谬误,探讨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道理。虽然作者的叙述语境是文革期间,但“无视对生活的设置”,做特立独行的人,依然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命题。

王小波张扬得最彻底的,是一个人作为个人的自由与完整,是灵魂的独立与桀骜。他渴望的世界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自己的世界,是猪能够按照猪的方式生活的世界,是所有人最大限度地不被设置和统一安排的乌托邦。

三、课文线索:

猪:猪总是猪,它被安排的生活或者被阉了长膘,或者配种。——人不仅喜欢设置动物,还喜欢设置自己的生活。——一头特立独行的猪的精彩事迹。

人:文革期间人的生活比猪强不了多少,单调乏味。——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一群自己被设置也喜欢设置别人的人的种种举动。

设置别人的生活,就是扼杀人的自由;而甘于被别人设置,则是自动放弃自由,因此作者怀念这头猪,意思是,人都要向它学习。

四、阅读提示:

课文第一段除了开头与中间两句,全写猪。开头一句平起,引出下文。中间一句:“我不认为这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我们当时的生活也不见得丰富了多少,除了八个样板戏,也没有什么消遣。”这句插得自然,往往不引人注意,而这句却是这一段甚至全文的文眼。因为文章要说的毕竟不是猪,而是人。这一句虽然轻描淡写,但作者对文革期间被设置得单调的生活的愤怒,已通过黑色幽默传达出来:人的生活居然与动物相差无几!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

特立独行的反义词篇十
《广东省潮州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广东省潮州市2013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脸颊/挟制 炽烈/卷帙 混水摸鱼/混浊

B.挑剔/警惕 伛偻/囹圄 损兵折将/折本

C.羞赧/牛腩 酩酊/绿汀 模棱两可/模样

D.孝悌/涕零 骠勇/剽悍 翘首以待/翘楚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孟非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主持人,常常妙语连珠,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

B. 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面能见度0米。

C. 新教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用力甚多、改动颇大,因为设计练习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D .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约百名来自各经济体的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了活动。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如果把韩寒放到国际视野,他的优势可能多少会被剥除。 。 。 。一方面,这可能是最珍贵的,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最没有门槛的。 , 。由此推论,很多人是否从韩寒身上看到希望,这个就是见仁见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韩寒给年轻一代传递的,绝不是希望的反义词。

①如果要学,思考是可以学的,勇气也是可以有的,至于智慧,也无非是后天修炼的。

②但是,和西方所熟知的钢琴家郎朗、篮球明星姚明相比,韩寒又是那么与众不同,你几乎能够一眼辨认他。

③但是韩寒不一样,他没有特殊的东西,他最大的资本,来自于他的智慧、他的独立、他的无所顾忌敢说敢干。

④这个时候,韩寒就显示出他强烈的草根特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韩寒,都有可能成为韩寒,这是最了不得的——这种与共性注定韩寒是这个时代最特立独行但又最具平民特质的明星。

⑤郎朗和姚明走向世界,很明显靠的是特殊技艺,这份技术是一般人做不了、学不来的。

A. ③②①⑤④ B. ②⑤③①④ C. ③②⑤①④ D. ②③①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权为将军,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县连年亢旱,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百姓蒙赖。时吴、会稽、丹杨多有伏匿,逊陈便宜,乞与募焉。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禽。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

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逊建议曰:“方今英雄棋峙,财狼窥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权纳其策,以为帐下右部督。会丹杨贼帅费栈受曹公印绶,煽动山贼,为作内应,权遣逊讨栈。栈支党多而往兵少,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潜山谷间,鼓噪而前,应时破散。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会稽太守淳于式表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逊后诣都,言次,称式佳吏,权曰:“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逊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蒙曰:“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兼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若见至尊,宜好为计。”蒙曰:“羽素勇猛,既难为攻,己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稳,内察形便,然后可克。”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都督,代蒙。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逊开仓谷以振贫民,劝督农桑 劝:劝说

B.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 领:兼任

C.若逊复毁式以乱圣听,不可长也 毁:摧毁

D.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 矜:怜悯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会稽山贼的首领潘临,很久以来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历年官府都没能捉住他。陆逊率领手下招募的兵,进入深山险地实行讨伐,所到之处山贼都被降服。

B.孙权多次向陆逊征询世务。陆逊建议说,山寇惯匪,这一心腹之患还没有消除,就难以图谋向外发展,可以大规模地部署军队,攻取他的精锐部分。

C.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攻击陆逊非法掠取百姓,骚扰地方。陆逊认为淳于式意在保养民力,所以才告他的状。陆逊不但没有对淳于式怀恨在心,而且还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

D.在接替吕蒙的人选问题上,吕蒙认为:从陆逊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以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还需要观察,才能确定。

9. 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3分)

(2)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3分)

(3)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4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共7分)

菩萨蛮

赵令畤①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②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③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作者与苏东坡极友善,东坡为爱其才,曾荐其于朝。东坡因政争遭贬谪时,作者亦受牵累。②頩:pīng,光润美好的样子。③燕,同“宴”。

(1)结合词句分析,词中如何体现梅花是“人间第一枝”?(3分)

(2)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①中国长期以来强调以文立国,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偃武修文,四方来朝”,“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人的人生,就得熟悉中国的文学,因为对文有这种异乎寻常的尊崇。日本人甚至给中国取过一个讥讽性的外号,就叫“文学国度”。文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近乎是一种宗教。

②而文的核心,正是诗。所以,在古代,官员中有诗人,隐士中有诗人,皇帝、僧人、侠客中也不乏诗人。但哪个文人若是写小说或编戏曲,不仅不能登大雅之堂,甚至都不敢留下自己真实的姓名——所以四大名著的真实作者,至今争议不断。因此,现在风行的小说,在一百年前,还只是被贬为“小道”的文体,那时真正令文人骄傲的是诗。胡适当年发动白话文革命,阻力最大的也是诗,所以他说,如果把新诗的堡垒攻克下来,白话文学的革命就彻底胜利了。

③诗在民众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如林语堂所说,“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中国一直以来缺乏那种恒定的、终极意义上的宗教传统,许多人的心灵都处于无所信、也无从信的状态,即便有人说中国是偏重于信佛的国家,但在日常生活层面,佛教的影响其实也是很小的。许多中国人并没有把他的宗教信仰带到日常生活中来,真正影响、塑造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还是诗歌的力量。 ④西方人常常把人生的终极看作是神圣的,超越的,救赎的,而中国人却常常把人生的最高境界看作是诗意的,审美的,艺术的,二者之间有根本的不同。诗意、审美、艺术的人生由什么来承载?诗。在中国人的人生构想中,诗意的人生是比庸俗的、充满功利色彩的人生,甚至比遁入空门的人生更高一个层次的——即便和尚,中国人也是尊崇那些会作诗的和尚。正如一些人退休之后,觉得吟诗、写字、作画、刻章、遛鸟、养花,要比在家数钱更富审美价值,隐居也比入世更具诗意。所以像金庸的小说,写的是典型的中国人生,他的主人公,大多数最后都归隐,这样的人生如同艺术,有乌托邦色彩,令人向往;相反,多数读者不会羡慕金庸笔下的僧人生活,更不会羡慕萧远山、慕容博最终皈依于少林,原因就在于归隐的生活、田园的生活,是审美的,艺术的,比纯粹的宗教生活更富诗意——它背后的价值参照正是按照诗的精神来设计的。

⑤诗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它就是宗教,或者具有一种宗教般的力量。西方人习惯从小让孩子背诵圣经,中国人则常常让孩子背诵唐诗;美国人遇见

“9·11”,首先想到的是去教堂,向神祷告,倾诉,而中国人遭遇汶川大地震,首先想到的是写诗,举行诗歌朗诵会。“5·12”以后,中国的诗歌有一次热潮,就因为那时的诗歌起到了抚慰人心、安妥灵魂的宗教性作用。

⑥不能藐视诗歌的力量,它在关键时刻,可以唤醒一个人内心柔软的部分,甚至能让人热泪盈眶。诗歌的力量一旦深入人心,一种和诗有关的价值观,那种审美的、艺术的思想,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设计,因此,提倡“诗教”,其实就是提倡一种美育。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就主张打通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主张美育和智育并重的,他说,“常常看见专治科学,不兼涉美术的人难免有萧瑟无聊的状态”,他所召唤的也是那颗审美之心。所以,我很感佩于有那么多中小学老师,愿意从诗歌入手,对孩子们那些还未被过度污染的心灵实行“诗教”,进而培育他们。

⑦诗歌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诗的感性,容易被人领悟;诗的优美,容易激发人的想象;诗歌中那种结晶的语言,深藏着许多精致的心灵。以诗教之,对于孩子们,甚至对于普遍的国民,都能起到润泽人心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因为对文异乎寻常的尊崇,日本人给中国取过“文学国度”的讥讽性外号。

B.因为小说是被贬为“小道”的文体,所以四大名著的真实作者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

C.因为没有把新诗的堡垒攻克下来,所以白话文学的革命没有彻底胜利。

D.中国人喜欢张恨水、谢冰心这样的名字,因为这些名字有诗意,有一种特殊的美。

E.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诗意的人生是比庸俗的、充满功利色彩的人生更高一个层次的。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江南好

周海亮

江南好。江南有桑。

桑有纤弱的身子,纤长的颈,纤秀的臂,纤美的足。桑住在小镇,小镇依河而建,小河匍匐逶迤。黄昏时桑提着白裙,踏过长长的石阶。黄昏的河水是粉色的,河面上似乎洒了少女的胭脂。桑慵倦的倒影在河水里轻轻飘摇,桑顾影怀思。 桑躲进闺房写字。连毛笔都是纤细的。桑写,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两只鸟歇落树上,悠然地梳理羽毛。桑扔掉笔,趴到窗口,就不动了。桑常常独自发呆,然后,红了唇,红了脸,红了眼圈,红了窗外风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