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一
《浅析孟郊的失意诗》
浅析孟郊的失意诗
梁雅妍 AP0501420 内容提要:从孟郊的《夜感自遣》、《长安羁旅行》、《感兴》、《赠李观》这几首失意诗中,浅谈其失意诗的风格特征、意象的奇特、两个世界的不和谐等,着重笔墨于诗中让读者震惊的字词的分析。
关键词:浅析 孟郊 失意诗 意象 不和谐
正文:
从“郊寒岛瘦”中知道孟郊这一人,可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他的名字,渐渐地,才知道那首著名的《游子吟》是他的诗作之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因为诗中浓浓的母子情深,对他的好感倍增。近来,对他的诗作萌发出浓烈的兴趣,在看了很多资料之后,才明白对他的认识竟是这么的浅薄。
他的一生沉落下僚,郁郁寡欢,受尽了苦难生活的磨难。科举失意、仕进无门是他诗歌创作的主旋律,但他的杰出作品也由此而生。
尽管孟郊有着强烈的复古情绪,但他还是在强烈个性化的诗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在《古意》等诗中,他的复古情绪对伦理道德的重视还十分明显,不过,孟郊很快从生涩、直白的说教诗转向抒情诗。运用他独特的字词和奇特的意象,造就出一种新的抒情诗,孟诗中的强烈情感不再是对大历诗风的追随,他的诗歌是其痛苦和愤闷情绪的发泄。
孟郊的诗歌中总是存在两个对立的世界,京城的世俗世界和隐逸风景的对立,诗人心灵和肉体的对立,愿望和行为的对立。《赠李观》中,他自己的失败和朋友的成功对立;《感兴》中,孟郊与自然的疏离、情感的孤独,和朋友的欢聚与自然的合一相对,这些是一种无法调和的冲突。下边以他几首诗歌为例。
下边这首诗歌将道德说教、精湛的技巧和谨严的控制,演变为一种迥然不同的东西。
夜感自遣
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雠。
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
清桂无直枝,碧江思旧游。
这首诗歌的情绪逐渐紧张,一直到最后一句“碧江思旧游”才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我们看到诗人彻夜学习,一直到天明还没有停歇,他诗歌中的痛苦如此强烈以致感染了“神鬼”,这痛苦来自于内心世界的分裂,是由于“心与身为雠”。诗歌第四句违背了诗的一般准则,使诗歌更加奇特,连词“与”用来表示区别和对立。
诗歌中的“死辱”指自杀,是不孝的大罪。“死辱”指的是肉体上的短暂痛苦,“长年羞”指的是伴随诗人一生的心灵的煎熬。桂树的比喻揭示了作者痛苦的原因也概括了痛苦的后果。最后孟郊通过对“游碧江”幸福往事的怀念从强烈的痛苦中得到释放。
下边这首诗把建功立业的雄心和科举失败的世俗世界与作者渴望归回的田
园风光相对照。
长安羁旅行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应该做的事情——梳理头发——他做得很少:十天梳一次;他不该做的事情——饮酒——他做的很多:三旬中九次。这些数字表明了诗人的不平衡状态,他失去了与自然的和谐,不是一对一,而是十对一,九对三。对于万物来说春天是“及时”的,孟郊却感到自己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
在孟郊的诗歌中,情感世界、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融合在一起,内心世界把外部世界转化成一面反射自己的镜子。精神上的孤独转化为肉体的寂寞;表示行为的数字的不平衡转变为诗人和季节之间的精神的不协调,竟得长安成了一个“君子”不能归属的“喧竞场”。
感兴
拔心草不死,去根柳亦荣。
独有失意人,恍然无力行。
昔为连理枝,今为断弦声。
连理时所重,断弦今所轻。
吾欲进孤舟,三峡水不平。
吾欲载车马,太行路峥嵘。
万物根一气,如何互相倾。
诗歌的前两联把自然的坚韧和人类情感的脆弱相对照,诗人再一次认识到他与自然的不和谐。“连理枝”的意象表明他先前曾与自然处于和谐状态。`现在失去了与自然的合一,在诗歌的最后一联,作者用抽象的意象表现了恢复天人合一的愿望:“万物根一气”。
第六句和第八句中断弦的意象表现出孟郊比喻的复杂性。断弦就像是从连理枝分离出来的一个具体意象,一根树枝就像一根断弦,曾经与其他的同类联合并得到支持,曾经和谐地演奏,现在却无力而孤独。树枝需要其他枝条的扶持,琴弦也需要其它琴弦的配合才能奏出和谐的旋律。断弦声作为描绘诗人幻灭和痛苦的意象既贴切又传神。
在下一首诗里,孟郊毫不掩饰地把李观当成了他嫉妒的对象。
赠李观
谁言形影亲,灯灭影去身。
谁言鱼水欢,水竭鱼枯鳞。
昔为同恨客,今为独笑人。
舍予在泥辙,飘迹上云津。
卧木易成蠹,弃花难再春。
何言对芳景,愁望极萧晨。
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
原君语高风,为余开苍旻。
和大多数抒写失意的诗歌一样,与情感、风格的极端相匹配,这首诗的主题存在着两个对立的世界。希望破灭的“我”和成功的“你”相对立。前两联的反问是一种痛苦的嘲讽。第一句都假定一种和谐的联合,但在第二句中却残酷地迫害这种和谐。灯火影离本是正常现象,但是在这里,影是身的“皮肤”,失去影子,血肉关系就会被破坏。
责备的语气,痛苦的自嘲,意象的病态和丑陋、强烈的情感,这些都违反了唐代诗歌庄重典雅的风格,给传统诗歌以有力的冲击。通过直抒胸臆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孟郊打破了诗人和读者之间的界限,同时也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不能逐一分析,不过我相信这几首诗已经能够将孟郊失意诗的情感、意境、和意象的奇特表达出来。不能说孟郊是众多诗人中最特别的一个,其实,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失意也不是他的专利,只是我选择了他的失意诗进行分析而已。尽管他当时处于失意,很潦倒,可“失意”带领他创造出这么些优秀的诗作,他的“失意”也算为诗坛作出一点贡献。说实在的,很佩服他用词上的精巧与奇丽,往往的一“词”见血,让人自叹不如。
当然,很多东西,不能言传,只能神会;很多东西,不能说自己已经完全领会,只能浅谈自己的观点,浅析,浅析,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
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二
《唐代诗人孟郊》
唐代诗人孟郊 (751-814)
【诗人介绍】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贫困,曾游两湖、广西,无所遇合,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50岁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孟郊专写古诗,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其中有的诗反映现实,揭露藩镇罪恶,如《征妇怨》、《感怀》、《杀气不在边》、《伤春》等;有的关心人民疾苦,愤慨贫富不均,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现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结爱》、《杏殇》等;有的刻画山水风景,如《汝州南潭陪陆中丞公宴》、《与王二十一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归天台》、《峡哀》、《游终南山》等;有的写仕途失意,抨击浇薄世风,如《落第》、《溧阳秋霁》、《伤时》、《择友》等,还有的自诉穷愁,叹老嗟病,如《秋怀》、《叹命》、《老恨》等;而“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一类诗,虽反映了世途艰险,但也表现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诗艺术风格,或长于白描,不用词藻典故,语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浅易;或精思苦炼,雕刻奇险。这两种风格的诗,都有许多思深意远、造语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诗过于艰涩枯槁,缺乏自然之趣。他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唐人张为称他的诗“清奇僻苦主”,而苏轼则称“郊寒岛瘦”。后来论者把孟、贾二人并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有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夏敬观、华忱之均著有其年谱。
代表诗作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背景】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诗境】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三
《豪愁国愁和己愁诗仙诗圣与诗囚_比较李白_杜甫_孟郊诗中的_愁_》
总199期 第1期 2006年1月
贵州社会科学 SocialSciencesinGuizhou
Vol.199.No.1 January.2006
豪愁国愁和己愁诗仙诗圣与诗囚
———比较李白、杜甫、孟郊诗中的“愁”
张振谦 张海沙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题材,、杜甫、
孟郊诗中的“愁”因产生时代和诗人性格原因所致,,:李白多是“豪愁”,杜甫多是“国愁”,孟郊则多是“己愁”。。
关键词:咏愁诗;;;;排解方式
:A 文章编号:1002-6924(2006)01-126-128
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中说“:忧愁意识普遍
地存在于中国艺术中,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咏愁诗可谓比比皆是,诸如“:我心忧伤,愁
(诗经・)“焉如捣”《小雅・小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张继)“(李贺对愁眠”《枫桥夜泊》;一心愁谢如枯兰”《开愁)等等。特别是在诗歌最兴盛的唐代,悲音愁曲更是不绝歌》
于耳,一些名家如李白、杜甫、孟郊的诗中咏愁现象更是屡见不鲜。但又因人因时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笔者不揣浅陋,拟将三位诗人的“愁”略作比较,聊抒鄙见。
却在不同的两个时期,李白二十多岁时处于蒸蒸日上的开元
盛世、天宝前期,而杜甫二十多岁是处于唐由盛转衰时期。李白的大部分诗歌写在“安史之乱”之前,而杜甫现存诗歌的十之八九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及乱后。“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唐朝元气大伤,日益残败,处于内忧外患包围之中,战争不断。诗人杜甫也未能免于战争的冲击,同时也经过了苦难生活的洗礼,使得他能更清楚地观察生活,体验人生,能更深切地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其作品的“诗史”称号也因此而得。因此,杜甫不仅是盛唐文化熏陶出来的诗人,而且也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见证人。与其说杜甫诗是盛唐的一面镜子,不如说是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战乱的回音与反照。“考杜公诗,于国家之利病,军国之成败,往往先事而谋,援古而讽,无不洞中
[3]
窥要”。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都是他悲愁的对
(北征》)“杜甫的忧象和来源。“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4]
愁竟像终南山一样的广袤而不可收拾”。也如“日日江草
(愁》(至日唤愁生”《“何人却忆愁穷日,,日日愁随一线长”《
遣兴奉寄北省日阁老两院故人二首》之一)的绵长。可见,杜甫的愁不是李白那样的“豪愁”,而是一种“国愁”。众所周知,孟郊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民生凋敝。经过“安史之乱”后到处是一片混乱破落的景象,大唐帝国已经失去了盛唐时的强盛和威严,而显得处处秋风萧瑟,满目疮痍。孟郊眼中所见的是连绵不绝的战火和硝烟,耳中所闻的多是劳苦大众无奈而痛苦的呻吟。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自觉不自觉的使诗人的作品染上了一股浓郁的悲愁苦涩之
(赠别崔纯亮》),在这样的味。“食荠肠亦苦,强歌生无欢”《
一、时代与“愁”
“愁”的不同在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生活在特
定的历史环境中,由于周围人和事的影响和感染,人们内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与惆怅。其愁情必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其二,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态度、性格特征的不同,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愁”也会迥乎不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认为“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
[1]
定”。作品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作家是一个时代的乐手。作为源于生活的诗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制于它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李白生活在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他所处的时代有着一股生机勃勃的盛唐气象。李白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具有一种乐观、自信、向上、傲视天下、气吞宇宙的气概,这种精神和气概决定了他的“愁”既是一种区别于忧国忧民的悲愁、区别于个人忧闷的哀愁,也区别于那种锁在小楼深院中的闲愁,而是一种强音盛调的愁,是一种豪愁“,有一股浩然
[2]
之气充溢其间,李白的愁是‘万古愁’”。杜甫虽然比李白小十一岁,常被人视为盛唐诗人,但李白和杜甫世界观形成
作者简介:张振谦,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海沙,女,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第1期豪愁国愁和己愁诗仙诗圣与诗囚
127
时代,知识分子往往只能是浸泡在苦海愁洋之中,一肚子苦水愁液,只能吐诗泄愤。从中易知孟郊的愁乃是一种“苦愁”“、哀愁”。
由是观之,因李白、杜甫、孟郊三位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而导致他们诗中的“愁”也有很大差别:盛唐李白的“豪愁”“、万古愁”,唐转折时期杜甫的“家愁”、“国愁”和中唐孟郊的“苦愁”“、哀愁”。
二、个性与“愁”
“诗人独立个性和人格的确立,是诗的美学价值赖以获得的基本前提,诗人的个性和人格闪耀着什么样的光泽,他
[5]
的诗歌就吐放着什么样的芳香”。如果要比较李、杜、孟诗中“愁”的异同,必须从三位诗人的个性品格之别入手。因为诗风往往因人而异,诗歌作品实际上是诗人心性流露的载体。而不同的人生遭际又塑造了诗人不同的个性风格。
李白主要生活在唐代的开元天宝年间,时代造就了他乐观向上,豪放傲岸,自信自负的性格特征。他带着笑眼看生活,对于不顺心的事,不是垂头丧气,“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虽然有时觉得“抽刀断水水更流,,还是乐观自信,,(。李白在舟”《“高堂明镜悲白发,……,,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同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将进酒》)的豪言壮语。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在感慨人生旅途艰难无比后,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行路难》)”海”《。可见,李白的愁不是挥之不去的怨愁,而是带有乐观、豪迈、浪漫自信等鲜明个性的“仙愁”。
和李白齐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和怜悯同情心。他胸怀天下,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淳”《
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他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安史之乱”及
(潼关吏》乱后十数年的现实生活。王嗣 评“二吏”《除外)、
“三别”时说:“此五首非亲见不能作。他人亲见亦不能作。
(杜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遂下千秋之泪。”《
)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在杜甫的思维中更多的是对国事臆》
[6]
的关心。“前者谓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未尝忘君”。杜甫的这种性格是在儒家思想影响和下层生活的磨难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他既有民本思想又有着忠君报国之志,既关心民众饱暖又担心国家的安危。如果说李白是笑眼看生活,他则是皱着眉头观察记录生活,因此它的作品就充斥着沉郁忧伤,悲愤愁苦的感情色彩,这种愁也是杜甫“沉郁顿挫”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沉郁顿挫”表现在感情基调方面就包含着一种深沉的愁思,一种在战乱中萌发的、把自己的不幸和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的深沉感情。周紫芝在《太仓秭米集》中说“少陵有句皆忧国”。杜甫诗集中忧国伤时之愁的确屡见不鲜“:自非矿世怀,登兹翻百忧……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人正愁”《“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凤凰》)“《;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数州消息断,愁生
(对雪》)等等。由此观之,杜甫的正书空”《“愁”包含着强烈
的爱国爱民及忠君思想,负荷了太多的时代苦难,立足点高,
所见者大,能忧者深,可谓“圣愁”。如果和中唐诗人孟郊的诗愁比较一下,就更能说明这一点。
孟郊虽然也是现实主义诗人,但他的性格与杜甫有较大
(旧唐书》差异,更区别于李白。他“孤僻寡合”《,或可说是
(新唐书》“性介少谐和”《。别林斯基在《论文学》中说“:伟大
的诗人读着他自己,读着他的‘我’的时候,也就是读着大家,读着全人类。”这用于李杜恰如其分,而中唐诗人孟郊则强调个人情感的得失,多只关心与他个人有关的事物和个人困厄的生活。其诗歌仅限于叙述个人的穷苦遭遇和一些悲欢离合的事件,而没有把它们融合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没有像杜甫的诗歌那样含有更深的社会意义。诗歌的主题也以表现一些他个人认为重要和有兴趣的事物为多,而不是更广。因此苏轼批评孟郊“:诗从肺腑出,“:东野,”:唐,也不是杜甫的“圣三、“愁”之表现
“文学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变形、虚构和象征等手段,真实地反映生活。抒情性作品重在主观情感的表现。所以,诗的真实,主要不是指客观的真实,而是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逻辑的真实”。“抒情诗中的真与幻是辩证统一的,违背客观事实的幻,恰恰表现了感觉经验的
[7]真”。罗宗强在《李杜略论》中写到“:李白在许多诗里写幻境,不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而是理想的外化,理想通过幻境表现出来。幻境是理想的形象表现”。如果仔细翻阅李白的咏愁诗,这理论同样适合他笔下的“愁”。他在《远别离》一诗中写到“: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在这里,诗人为揭露政局的黑暗,而把人间的政治风云幻化为自然界的风云,用自然界的愁惨现象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在李白诗中,也常常以幻境的形式反映安史之乱给他带来的愁苦“: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
(西上莲花山》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十七)。此外,
李白为了表现对将来出现篡权叛乱的一种忧愁,在诗中也幻化了一个传说“: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孔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云不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花梧山崩湘水绝,竹上立泪乃可灭”。这个传说在诗人笔下展现了一个哀愁万里的幻境:舜沿着湘江的波涛一去不复返,他的两个妃子寻找他,思念他,远望苍梧山,相思的泪落在绿竹上,竟使竹子上呈现泪迹斑斑。诗人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政治的无限忧愁幻化为一种催人泪下的“愁”境。
(王国维),以景衬情,这“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
是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常用的写作手法,但大多都是以哀景衬愁情,以悲凄景物入诗,而杜甫在许多诗中,则逆流而上,用美景衬愁情,愁越深而景越丽,并且这里的景物都是实景而有别于李白笔下的幻境。清人王夫之把这种表现手法总结为“反衬”。他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
[8]
乐”,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俯拾即是,举不胜举。例如“:清夜沉沉动春韵,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
(醉时歌》)写的是美丽的春夜,痛饮高歌,本是死填沟壑?”《
一种享受,但诗的最后还是弥漫着浓浓的悲愁和抑郁,本来
128
贵州社会科学总第199期
想暂忘穷愁,结果却愁苦倍增。在妇孺皆知的《春望》一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城中已是破落残败,但诗人还是引入花鸟作衬,在春花争奇斗艳,飞鸟高歌的春天,与战争给诗人带来的忧国忧民的悲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更觉愁的滋味。又如“莺入新年语,花开满故枝。天清云卷幔,草碧水连池。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鬓毛元
(伤春五首》自白,泪点向来垂。”《之二)亮丽的春色与对时局
的忧愁构成极大的反差。再如“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
(清明》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湖,白 愁杀白头翁。”《之二)
等等。因此,李、杜二人在愁的表现方法上有较大区别。
与李白的幻境写愁和杜甫的“引实录美景入愁诗”不同,孟郊则以苦涩、不幸、痛苦、晦暗的意象来点染自己挥之不去的苦愁。他的笔下是凋零的花草,纷飞的荷叶,萧瑟的秋风,无定的蓬草,短暂的朝露,沉落的暮日,是寒泉、野竹、冷石、危巢、瘦马、惊兽等愁苦景物,因此他写穷、写病、写泪,写忧愁、写愤怒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出亦愁,入亦愁,他的一生
(上达溪舍伴随着愁苦和愁怨。“常恐众毁至,春叶成秋黄”《
)“(冬日》)。愁的连绵不绝人》;万事有何味,一生虚自囚”《愁的回肠荡气。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诗憔悴枯槁,其气局促不伸……孟郊诗“初如食小鱼,,,(读孟郊诗二首》)《阆仙、东野二人生李杜之后,,,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郊寒岛瘦”之称。孟郊以愁苦的字写愁苦,以凄凉的字写凄凉,艺术成就虽然出色,但毕竟使人看了,得不到字面之外更多的东西,印象总是愁苦而已。孟郊写愁虽然在字面上求新追异,但其表现愁的方法却落入俗套,不见其改,像死水一潭。
经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李白、杜甫、孟郊同样是写愁,但愁的表现方法却截然不同:李白爱用幻境写愁,杜甫常以实录美景衬愁,孟郊则用苦景、哀景染愁。
四、“愁”之排解
虽然三位诗人都是用诗歌的方式发泄心中的愁苦“:愁
(杜甫)“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字及与
愁有关的字在他们的诗集中都占有较大比重(据粗略统计,李白、杜甫集中各出现二百次之多,孟郊集中也有百余次),但他们排除心中愁苦的方法又有很大差别:李白经常饮酒,关于李白和酒的关系已有多人论述,不再赘言。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李白饮酒和“愁”的联系。李白往往用酒来消愁,酒
(杜甫),现使他十分兴奋“李白斗酒诗百篇”,《饮中八仙歌》
实中的愁情悲意随着他的酒兴,化作飘逸的诗句而迅疾、畅
(对雪醉后快地吐出“:君家有酒我何愁,客多乐酣秉烛游”《
):(过汪氏别业》赠王历阳》“酒酣益爽气,为乐不知愁”《之
一)“;酒来关复歌,兴酣乐事多。水影弄月色,清光奈愁何”(金陵江上遇攻蓬池隐者》)“《: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
(将进酒》)“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
(月下独酌》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之四),等等。
和李白相比,杜甫也有“借酒消愁”之作“:沉饮聊自遣,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放歌破愁绝”《,去远留诗别,
(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等等。但杜甫愁多任酒醺”《
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把个人的“小愁”升华为国家民族的“大愁”,从而暂时掩去个人之愁。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按常人而言,应为自己的住所发愁,但最后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家愁”到“国愁”的过
(暮秋枉裴道州手渡。“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当他个人处境已是札,率尔遣兴寄递。近呈苏涣待御》“入
门闻号,幼子饿已卒”,他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北征》)。杜甫就是这样《“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因此他自己的悲愁、愁苦早已被国家人民之愁所代替。
中唐诗人孟郊又是如何对待自己心中的愁呢?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几,因此他的诗题材比。,处于抑郁愁闷的时代,“:夜
(夜感自,如何不自闭,心与身为仇”《
)(赠崔纯亮》)”,强歌声无欢”《“寄泣须寄,此中怨声流彻天。愁人出有夜灯见,一纸乡书泪滴
(闻夜啼赠刘正元》),等等。正如苏轼所言“穿”《:诗从肺腑
(苏轼)。由此可知,孟郊一生囿出,出则愁肺腑”《读孟郊诗》
于自己个人愁苦的小天地不能自拔,整日关心个人的得失和不幸的命运,而郁郁终生,个人之愁在他脑中生根发芽,挥之不去,这恰恰是一种自虐自恨的方式,不但不能起到宣泄的作用,反而增加愁苦的郁结,最终死死地陷入愁情编织的罗网之中。所以说孟郊是“愁苦的诗囚”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白、杜甫、孟郊的诗中的“愁”,还有许多异同之处。譬如,他们诗中的闺怨、乡思、送别诸诗中的离愁别绪,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时“愁”的表现。李白愁的“清水美”形态、杜甫愁的“悲壮美”形态以及和孟郊愁的“病态美”的比较,李、杜、孟写愁诗中的修辞手法的差别等等,由于笔者见识有限,不能尽全。
[责任编辑:章 金]
参考文献:
[1]狄德罗.论戏剧艺术[M].文艺理论译丛.1958,(1).[2][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欣赏[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7.
[3]张忠纲.杜甫诗话校注五种[Z].杜工部草堂记[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
[5]孙子威.文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6]洪迈.容斋续笔卷三[M].杜老不忘君[J].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6.
[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8]王夫之.清诗话[Z].姜斋诗话[M]4页.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9.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四
《诗囚孟郊》
孟郊
中文名: 孟郊
别名: 东野
国籍: 中国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出生地: 清)人
出生日期:公元751年 逝世日期:公元814年 职业: 诗人 《征妇怨》、《感怀》、《伤春》、《游子吟》、《结代表作品: 爱》
目录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五
《孟郊山水诗的思想深度探析》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六
《孟郊诗的“奇异美”略析》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七
《试论孟郊诗歌的尚奇特色》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八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孟郊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孟郊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叫《游子吟》.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关于孟郊的诗句篇九
《诗词话趣12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诗词话趣12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孟郊的“得意”与失意
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与李观、韩愈交往颇厚。韩愈曾写了一首《荐士》诗说他: 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敷柔肆纡余,奋猛卷海潦。
对他的诗歌创作极为赞赏。但孟郊一生却十分穷苦,仕途坎坷,穷途潦倒,常常衣食不继。他在贞元十二年(796)及第,到五十岁时才当了个小小的江苏溧阳县县尉。韩愈曾说他:“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几句话,可以说概括了孟郊穷愁苦吟的一生。
孟郊曾有一首《登第》诗,这是人人皆知的,至今仍脍炙人口: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贞元十二年孟郊登第后所写。当时,凡经考试登第者,朝廷均组织这些新登第的士子游览曲江,在长安城看花,所以孟郊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这首诗直抒胸臆,写了他在登第后的真实感受,一种抑制不住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而诗中的“昔日龌龊”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此之前,孟郊曾两次应试,均以名落孙山而告终,第一次落第后,他曾写了一首《落第》诗: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诗中说,自己落第,心情愁苦十分不好,别人都看到的是春天里万物欣欣向荣,而他却看见春天花朵上落下的是严霜。诗中以雕鹗比喻自己失势,又以鹪鹩比喻他需要人提拔扶持。最后说他被抛弃了,心中犹如刀割一样难受。
第二次落第后,孟郊又写了一首《再下第》诗来抒发感情: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诗中说,自己落第后,彻夜难眠,一晚上爬起来八九次感叹伤心,连回乡之梦也做不成了。这次连上次落第已经是第二回了,这两次都是含着泪眼来看长安城郊的花。
比较孟郊的两次落第诗以及登第诗,应当说,孟郊是很善于抒发他的真实感情的,作为诗人,这是很可贵的。并且孟郊落第诗都提到了花,一次是“独见花上霜”,一次是“空将泪见花”,一次是“一日看尽长安花”,仅从花上,就足以看出他的心情换了。这也足以见出孟郊写诗的高超艺术手法。这两点,对于写作诗歌的人来说,都是十分可取的。
然则孟郊之诗,却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一位叫熊勿轩的人,认为孟郊的诗怨气冲天,不守本分,太过分了。他引了高蟾的《下第献高侍郎》诗: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这首诗也是写自己落第的,但却是责备自己,没有怨恨,所以熊勿轩认为高蟾知时守分,无所怨慕,比孟郊的诗好。
而另一些人读了孟郊的《登第》诗后,却认为孟郊志气充溢,一日之间竟将长安花看尽,欣喜之情表现得太过分了,认为人的进取得失,是人之常事,而孟郊器量不大,将这些看得太认真了,品格有些低下。
应该说,上述两种批评都是不正确的,高蟾的下第诗运用了隐喻的手法,诗确实写得不错,而熊勿轩从诗的思想内容上,赞扬高蟾安分守己,批评孟郊抒发的真实感情,这就不对了。至于第二种批评,认为孟郊器量不大,品格未免有些低下,则更是典型士大夫的观点,就更没有多少道理了。
上一篇:用植物形容工作积极向上的网名
下一篇:对感情执着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