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怎样形容朋友相聚分别之后的那种孤寂的心情篇一
《古诗词》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2分)
描写了月夜、人家、星星、虫声、绿色的窗纱等景物。烘托月夜的寂静。
(2)请给诗句“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2分)
在更深人静、夜寒袭人之时,诗人忽然感受到春天温暖的气息,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透露出春意,令人欣悦。这两句诗是诗人全身心去体察大自然,展现出诗人捕捉物象的敏锐独特的审美视角,饱含了对乡村生活的一片深情,洋溢着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之情。
(3)“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4)“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喜悦(惊奇、喜爱)的心情。
(3)(“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一句可以联想到苏轼的诗句“竹外桃花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人说,月夜中的这一句既有生命的欢乐,又有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请说说你的理解。
万籁俱寂之际,响起了初春的虫声,诗人以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
发现生命的欢乐之欢乐:从偏知新透可以读出。诗人从静谧的月夜中的虫声中感受到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这是诗人心中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新”字不仅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听到第一个报春信息时那种新鲜感、欢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紧相呼应。“绿”字则进一步衬出“春气暖”,让人从这与生命联结在一起的“绿”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气息,感受春回大地的欢乐。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2.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视觉、听觉两个角度)
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答: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任一点即可)
13.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其作用如何?
“燕子”、“梨花”、“碧苔”、“黄鹏”、“飞絮”,众多意象秀美明丽,足见春色之娇人。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展示了古代少女的纯洁心灵。
3、这首词下片历来备受推崇,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疑怪’三句)如闻香口,如见冶容。”请作简要赏析。
下片写青春少女的小故事。两个东西相邻的少女,在采桑小路上相遇。东邻女伴的笑容引起了西邻女子的疑问,以为是她昨晚作了好梦。问答中才知道原来是今天斗草赢了。“巧笑”已闻其声,见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观其形。“疑怪”两句通过观察者心理活动,用虚笔再现“女伴”的生活细节,将村姑的天真可爱一笔点到,与上片生气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谐的画面美与情韵美。“笑从双脸生”一句特写,收束全篇。两个“笑”字,一写笑容晏晏之美,一写笑挂双脸之盛,写出采桑女子明快活泼、天真快乐的形象。
【破阵子·景晏殊赏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美好的词。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这首词运用典型化的手法表现主题思想。上片写景是在诸多的自然景物中,选取能够表现暮春景色的典型性的景物进行摹写,而在摹写之中,选用能够表现这些景物的特点而又有春天特有的活跃生机的动词、数量词,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下片写人,则以两个采桑女作为典型形象,用“巧笑”和“笑从双脸生”,从外貌描绘她们的喜悦,通过这典型形象表现人的美。自然景色的美和社会人的美的结合,构成了美好春天的意境。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这首词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什么样的心情?(4分)
(1)这首词写初夏时的乡村生活情景。表现出主人公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写出季节和情景各1分,写对心情得2分,总4分)
(2)、具体说说这首词在写景上的特色?(6分)
(2)这首词一改他诗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常见写法,而是别出心裁地将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各种声响搬入词中,于平易中见神奇。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融为一体。 (在基本符合思路前题下,只写特点得3分;具体说特点得6分)
(3).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特点如何?营造了怎样的氛围?(5分)
答案:(3)移步换景,一句一景(白描)视听结合,营造浓郁乡村气息,欣欣向荣繁忙景象
(4).简析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6分)
(4)体恤民情、和善、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酒困人渴的太守求饮的细节将官与民之间的融洽之情轻轻点出。
赏析 这首词写初夏乡村情景,极富农家生活气息。词上片写景,重在路途之声;下片言事,重在行人之态。纵览全词,起笔于有声,落笔于有声。
中见别致。村头枣花掉落衣巾声、农家缲(sāo)车抽茧出丝声、农人粗服柳下卖瓜声,声声入耳。些少三句,全从声响中来,使乡村的季节色彩、田家的农事活动、农村的生活情态以及久旱雨后丰收有盼的淡淡喜悦之情,均有不同程度地表现。
路长惟欲睡”是倒叙,上片所写景由此而来。因路远酒醉,体乏人困,才有睡意朦胧中“听”来的乡村景致。日高人渴觅茶,见人物情态,真切中有不拘小节的生活真趣。结篇“含不尽之意”。既收于叩问声,呼应上片,又状出了身为太守的词人讨茶态度,“试问”所问,或者还含了农人的家常、丰收的盼望。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
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
2)“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3)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4)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5、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黄色的菊花自比,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
6、 解释并分析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的高妙之处。
① 解释:元代文人伊世珍曾撰写文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李清照把《重阳•醉花阴》一词用信函转给了丈夫赵明诚。赵明诚对此词十分赞赏, 觉得很惭愧, 自己的作品不如妻子, 却想一定超过她一回。于是, 谢绝一切宾客, 废寝忘食, 干了三天三夜, 写出五十阕词来, 将李清照的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这三句夹杂在里面, 让朋友陆德夫来欣赏评论, 陆德夫认真品味, 反复挑选, 最后说 “这些词里, 只有三句话最为优秀”。赵明诚叮问他到底是哪三句, 陆德夫回答说,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② 分析:此处不说思念 , 而思念又至深。作者自比菊花, 勾画出一个以秋菊为伴、 手然一身、多情善感的思妇形象。如花间仙子, 具体、生动、传神一一黄昏人静, 西风凄紧, 风卷珠帘, 蓦然发现自己比黄花还瘦。原因何在? 乃是女主人昼夜被离别折磨, 苦苦相思所致。此处字后藏情, 弦外有音, 情凄婉而意含蓄, 可谓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3. 问:此词有何创作特点?
4. 答:李清照的词作最具特色,具体有三条:
(1) 移情入景, 以环境烘托渲染闺阁孤愁。(2) 字后藏情, 弦外有音, 情凄婉而意含蓄, 可谓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3) 雅洁清秀, 明畅如话。
山坡羊
怎样形容朋友相聚分别之后的那种孤寂的心情篇二
《论李清照的词中的孤独》
论李清照词中的孤独
[摘要]从李清照词中表达出的思想上的孤独和情感上的孤独两个角度,分类鉴赏李清照的词,来感悟李清照词中所蕴涵的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心境和新婚离别、爱人远去,茕茕孑立的孤独心境,并从封建社会知识女性无人赏识、忧心国事无人理解、恩爱夫妻生里离死别无人关爱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李清照孤独心境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会根源,即封建社会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二是思想根源,即她自己作为有追求有理想的知识女性身上所具备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三是情感根源,即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所渴望的幸福美满生活无法实现。
[关键词]李清照 词 孤独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明水镇)人,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李清照生在豪门望族,其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是驰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名列“苏门后四学士”(廖正一明略、李格非文叔、李禧膺仲、董荣武子//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之首。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其母王氏,一说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亦知书善文。李清照在这个文化素养极高的书香
门第里,自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其诗作的方面的惊人才华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展现,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宋小溪人今四川遂宁撰成我国第一部词学专着《碧鸡漫志》,第一部糖业科技专着《糖霜谱》)在《碧鸡漫志》中赞她:易安“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1。李清照博古通今,晓音律,善棋画,诗词文俱佳,更擅长词,词的成就最大,被称为“易安体”。传世的李清照词有88首,包括存疑词14首。历朝历代对李清照的好评如潮:明人陈宏绪(明末藏书家、学者曾作《酉阳山房藏书记》和《抄本书记》),赞她: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2朱靖华在认为,李清照的词为“心态词”,她在词中运用铺叙的描写方法,使她的词类似于今天的“意识流”、“感受流”,所以,她的词在艺术上是“超前”的,在词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3郭豫衡称:李清照是两宋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4在意境一方面,在风格一方面,都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陶尔夫认为,李清照的作品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最高成就”,并认为“从《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身上都可以看见李清照的身影及其作品的某些韵味”。5但是,透过前人对她的盛赞,穿越千年的浮华,静下心来,在冷冷的寒夜里细品李清照的词,笔者感受不到古今第一才妇的耀眼光芒,也感受不到她和赵明诚所1
2侯柯芳、李孝中辑注《王灼集·碧鸡漫志》卷十二第241页,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出版。 明·陈宏绪《塞夜录》,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4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3朱靖华《李清照词的创作本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4郭豫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第1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5陶尔夫《李清照:跻身峰巅的女性词人》,《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谓的“金石良缘,夫妻情深”,反而感受到的是一个孤独的李清照,一个从思想和情感都孤独李清照。屈原是孤独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是最好的见证;李白是孤独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无法排解心中的惆怅;孤独的李清照在“寻寻觅觅”中也只能落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
一、 曲高和寡——李清照思想上的孤独
李清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奸佞当道,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战乱和颠沛流离中度过。她虽为女流之辈,但是却有一颗拳拳爱国心和浓浓的民族情怀,她渴望国泰民安。渴望安居乐业,但是国破家亡的事实却让她极度失望。其《永遇乐·落日熔金》词中就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佳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表现了她孤独、凄凉、悲愤的心情:“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上阕前三句就乐景写哀,快落山的太阳像熔化的黄金那样光辉耀眼,晚云聚集在一起,像整块的玉壁那样色彩斑斓。多么娇艳美丽的夕阳,多么灿烂瑰丽的晚云,可是,却没有人陪词人欣赏,生离死别的悲哀,物是人非的感叹油然心头,留给读者一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背影。“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柳树被春色染得如同浓烟一般。笛里奏出的是凄凉哀怨的曲调,这样的光景有几分春色呢?春天本是百花开放,多姿多彩的季节,元宵佳节本来是万家团圆,欢欣快乐的日子,但是李清照在这样的季节和日子里却感
受不出春意有几许,感受不出节日的快乐气息,她感受到的是凄凉哀怨的笛声。“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在春风和暖的元宵佳节里,词人却想到的是转眼间可能会有风雨的疑虑和担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是不是没有朋友和亲人的陪伴让词人倍感孤独?当然不是,但她却谢绝了朋友的的好意邀请,选择了一个人独自品尝孤独。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一点也不,心境孤独的人在最热闹的地方也感受不到热闹,能够感受的只能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与其在喧闹的人群中触景伤怀,还不如独自感伤。但是,李清照感伤的是什么,她孤独的关键原因在那里呢?下阕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人们兴高采烈的回忆;对现今临安元宵她“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6凄楚悲愤心境的真实写照告诉了我们原因。是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和对亲人爱人的思念将她推入深深的孤独苦海,她就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柔弱女子生于乱世,却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7,“欲将血泪寄河山”。8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也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没有人理解她的伤感和孤独,没人懂得6
7李清照《清照词》第10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8李清照《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刘瑜辑《李清照全词》第5页,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出版。
她的国愁、家愁、情愁,她只能 “不如帘儿低下,听人笑语”,这既是她排遣孤独的方式,也是她对临安元宵佳节不屑一顾,对南宋统治者的轻视。
《声声慢·寻寻觅觅》则表现了李清照晚年颠沛流离中孑身一人,举目无亲,孤独、冷清、感伤、寂寞、忧愁的情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就连用十四个叠字把词人的孤独、伤感和凄凉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要寻觅被金人侵占的故国、京都,要寻觅被金兵蹂躏践踏的家乡故土,要寻觅曾经与她琴瑟合鸣、赌书泼茶、共玩金石的丈夫,要寻觅在战乱中散佚了的文玩,要寻觅自己在词艺上和学术上的价值,可是,最终她却只能有一个“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9孤独、凄凉的下场!这样的现实怎么不让她深哀入骨?“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天气(世事)变幻无常,难以得到将养和休息,即使是想以酒买醉,也抵挡不了迅疾的寒风,更开解不了伤感、孤独、凄凉的情怀,依旧是身寒心愁难以解脱。“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来就是伤心本来就孤独,却又看见了曾经传书带信的鸿雁,而今,雁还在,熟悉的人和事却远去了,只留下词人孤单一人空流泪,愁断肠。下阕头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以残损零落的菊花自况,感慨身世的寥落、凄怆和落莫。“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天色渐晚,孤独的词人将怎样挨过漫漫长夜,孤9 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清照词》第87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