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你为什么活着》读书笔记
用了几乎一个学期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你为什么活着》。最近复习比较紧张,所以迟迟没有写读书笔记。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想到再不写可能就忘了书里的内容,就在复习之余写点自己的看法吧。
不敢说读完这本书后自己的思想会有质的飞跃,但也确实在某方面改变了自己以前的观念,一直都觉得读书就是为了不断颠覆重塑自己的三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而王小波恰好是我心中的“巨人”。
这是一本杂文集,我是比较喜欢读杂文的。杂文不同于小说跌宕起伏、扑朔迷离,也不同于散文全篇抒情有点无病呻吟,杂文记录的是生活中或平淡无奇或异乎寻常的事,用朴实的语言叙述,加之自己的思考,恰到好处地刺激了读者的中枢神经。我以为多读些经典杂文,多刺激自己的大脑,能让自己对生活多一些思考,不至于被生活奴役。
有人说王小波是这样的人,全盘否定中国文化,崇拜西方的一切。可是在我看来,王小波更是一个敢于批判社会不公、不愿被生活禁锢的作家,他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写到“除了这只猪,我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作为他最著名的一篇杂文可以说影响了后来一大批人,直至今天。
与其说他怀念这只猪,倒不如说他就是想要成为这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17岁到云南插队,后转插队到山东,做过民办教室,当过北京街道工人,文革结束后考上大学,又在美国读了几年书。假如没有这些意义非凡的独特经历,我想他对人生的认识也不会如此深刻。
这本书是他在生命里的最后几年写的,记录了他对很多事情和观念的看法,其中不乏有反对大众所认知的常理,大多数我还是比较赞同他的观点,也学着他用另一个角度去看待那些问题,只是有一些确实有点夸张,比如批评北京缺乏历史感,而竭力赞扬欧美的一些城市;总是喜欢拿中国人跟欧美人比来突出我们的低劣,或者是修整房屋,或者是饮食习惯,认为我们讲究吃喝,不吃生食都是造成我们老年人精神气不如老美的原因。我觉得还不至于这样,有些说法确实有点崇洋媚外的味道,好在那只是极少部分。
读完他的这些杂说,才能愈发感觉到他那特立独行的性格早已渗透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想的每一个问题,所以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作为全书开篇是很明智之举。王小波的笔触,纯粹而不艰涩,趣味而不恶俗,明察而不刻薄,坚定而不冷漠,智慧而不造作,对,用四个字概括:朴实无华,充溢着对美、自由和爱的体认。
遗憾的是王小波太早就去世了,也许是天妒英才。他的妻子李银河曾这样写:小波的早逝令人痛感生命的短暂,这是一个真切而残酷的事实,没有力量能够改变,只能默默承受。虽然人的肉体永远不可能飞离地面,但是灵魂却可以偶尔飞离,腾空而起,俯瞰人间世。无论在地面上多么沉重的事情,似乎都变得可以承受了,可以容忍了,可以让它过去了。当他俯瞰人间时,虽然能够变得超脱一些,但他也必是极其懊恼的,比起超脱自然地俯瞰,我想他还是更愿意去亲历世间的林总百态,因为还有太多是他未曾遇见的,本该用特立独行的方式处理的事也充满了无限未知。
在这个并不那么美好的世界,有人对生活的设置安之若素,有人强忍着绝望不得其章,而王小波的态度是:除了一个现实的此生之外,人们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写到这里,觉得自己不像在写读书笔记,倒像是在纪念王小波先生,想到今天是2016年的第一天,一切都还充满希望,也正好趁此机会表达对王小波的敬意。这个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的著名学者、作家,1997年病逝于北京。
上一篇:《贫穷的终结》读书笔记
下一篇:柳传志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