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诗歌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睡不着诗歌篇一
《诗歌诵读》

《送友人》、《夜雨寄北》

诗词诵读教学案例

黄陂区祁家湾街五岭中学 李爱武

一、教学设想:

诗歌诵读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读一读、背一背的简单的层面上去处理。新课标规定,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送友人》和《夜雨寄北》两首七绝,从形式到表达的感情方面有共同之处。从教法安排上,可以进行比照阅读。

两首诗又在诗情、意境处理上各有特征,因此,充分去品味诗情之美、画意之妙,让学生在品析吟诵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发掘诗词的语言魅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前准备:

1. 搜集唐代经济、政治背景材料,制成多媒体幻灯片,介绍唐代边境的兵事,亲人多离散的社会现实,加强对诗情的理解。2. 制作多媒体音画两幅,其一为水乡芦苇荡的夜景,一幅为雨夜红烛的特写景象。

3. 设计好几个思考问题,供教学使用。

三、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亲朋好友要分离,你会怎么样表达离愁别绪呢? 生:可以写信、写赠言。 生:可以唱歌。

生:还可以弄好吃好喝的送别亲朋好友。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在古代,由于社会经济、交通等原

(二)导学《送友人》。

(播放《真的好想你》如泣如诉的音乐)

这首乐曲,反映了我们现代人对思念之情的表达。你能从诗

生:用“离梦杳如关塞长”来表达。

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表达。 师:找得很准。那么你从诗和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师播放第一幅画面——水乡芦苇荡夜景)

生:我看到一位诗人站在映着月色的水边,眺望远方。 生:我看到芦苇上亮晶晶的东西,像是诗人流的泪。 生:不是泪,是霜。

生:天冷,谁会在夜里到水边散步,这不有病?

师:问得好,诗人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她有一种用药无法治

生:我懂了,是相思病吧!

因,亲朋聚少离多。在唐代,战争仍频的时期,许多人就用诗来寄托对亲人朋友的留念。今天我们来学习《送友人》、《夜雨寄北》。中读到古人怎么样表达这思念之情吗?的病。

师:说对了!她在思念友人,友人也会思念她。哪怕天凉了,下霜了,在梦中与友人相会,使诗人难以释怀,只得在水边徘徊。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诗人在离别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非常强烈。“离梦杳如关塞长”就是证明。她看到的是冷清的水、月光、芦苇,还有霜,还有山。

生:山是朦朦胧胧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月寒山色共苍苍。”

生:她会想到朋友也正在做着思念自己、与自己快乐相处的梦吧。

生:我猜想,应该是诗人和朋友在一起,共叙别情。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谁言千里自会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有一种反问意味,这说明,不需要“离梦”了,朋友肯定在身边。(鼓掌)

师:你们的发现是很有依据的。有理有据,看法就一定成立。让我们再来吟诵《送友人》。

(三)导学《夜雨寄北》

师:大家再看这幅雨夜红烛图,你能从《夜雨寄北》这首诗和画面中看到什么呢?

(生读《夜雨寄北》)

生:我能看到,雨下得很大,诗人夜里睡不着,点着红烛,在灯下写家信。

师:你怎么知道是写家信?

生:书桌上摆着一只信封嘛。

师:你真会观察!有谁还能发现某些特别之处吗? 生:我看到红烛,想起了李商隐的另一首诗上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红烛代表了思念之情。

师:是“蜡炬成灰”。对呀,运用联想,调动平时的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个好方法。也希望每个同学都会运用这种好方法!大家读这首诗,还有哪些地方你有疑问?

生:(思索后)老师,巴山夜雨长秋池,怎么知道是秋天的池塘?你这幅画上的树木花草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怎么没有秋的意味?

生:我看到了一两片落叶落在水面上了!秋已慢慢降临了嘛! 师:观察得细致,才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情意。 生:“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一句说的是想象的情景吧? 生:那当然,何当,“什么时候”的意思。“共剪”的“共”字不正是团聚的标志吗?

师:同学们,大家读诗的方法很好。我们既要观察,还要思考,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还要通过诗句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这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呢?请你诗着用自己觉得适当的方式来读。

生:(读完全诗)老师,我觉得诗人很有些惘怅、失落。不知什么原因,回不了家,只能把思念写在纸上。所以,我读的时候,用低沉舒缓的节奏来读这首《雨夜寄北》。可我不知道古人为什么老是回不了家?

生:打仗了!

生:雨下大了,山洪爆发了! 生:可能是没有时间回家。

师:大家的猜想都很合情合理。从中我们也可以这么去看待这个问题:追求和平、统一、团聚、安宁,是每个人共同的心愿。如果心愿实现不了,千万不要悲观失望。只要你心中常牵挂着你的亲人,你就能获得人生的动力。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夜雨寄北》。

(四)当堂点人默写这两首诗,布置课外日记《我的思念》练笔,结束教学。

四、教后反思:

新课标重点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合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作为诗词诵读课,在处理教学流程与侧重点方面,品读,应是重点。在我看来:

1. 品读诗词要诵出诗的韵味。

无论对于哪首诗,知人论诗,调动情感触发点,才能做到品出诗的韵味。思念之情,是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而因景生情的写法,也是相似的。因此,借助多媒体的音画效果,营造吟诵的气氛,体味诗情画意,是引导生品味诗的味道的较合理的方法。

2. 品读诗词要调动生活积淀,品出诗的意韵。

在写景抒情诗品读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品诗的积极性,要善于发现诗中情景交融的楔合点。调动学生观察生活,调动阅读、

观察的积累,丰富对诗意韵的感悟,是品读诗词的一个必要步骤。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触发点,合理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感悟新体验。当然,离别诗在七年级教学中,也存在着学生对这种感情缺乏必要积淀的现实问题。这也要靠教师巧妙引导。如何让学生感悟,是一个很有必要探究的课题。

3. 培养学生与文本间生本对话的习惯,可以作为今后诗词诵读教学及其他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手法,让学生养成与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好习惯。

了解时代背景,探究写作原由,赏析美词佳句,品味画意诗情,都是生本对话的必要方法。

当然,对两首诗的比较赏析,比较的角度还可以更多样化。 读写结合是很有训练必要的。但在课堂上,读写结合的训练不太到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今后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

睡不着诗歌篇二
《诗歌鉴赏》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①,水一程,

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

夜深千帐④灯。

风一更⑤,雪一更,

聒⑥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⑦无此声⑧。

【注释】: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⑥聒:gūo,嘈杂搅人。

⑦故园:谓京师。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翻译】: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赏析】: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这词,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上阕写山水行程。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我们便可体会无二。

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继续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风雪交加嘛,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个人。写景毕竟为抒情。词人身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对家中的温暖的无尽的思念。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其一、上一阕,山水相迭,一程接一程,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主要是写时间上的延续。其二、上一阕,强调“身”,行程之中身好累。“„身‟向榆关那畔行”,“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大河小川,山海关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总之,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强调“心”,难眠之时心好苦。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心好苦,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其三、上一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一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园无此声”,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其四、上一阕,从大处着眼,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从白天到黑夜,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重在写外,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从小处落笔,内敛到“我”这一帐。重在写内,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总的来说,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容若词自然真切”。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名句点击】:

王国维曾经非常看好“夜深千帐灯”这一词句,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千山万水,千军万马,一路东进。风雪夜,那无数的帐篷都亮着灯火,那哪里是地上的灯火呢,简直就是天上璀璨的繁星呀。作者身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多少人还求之不得呢!但这并不妨碍作者流露出些许的思乡之情呀。随征有苦,能不苦吗?而不直言,只一句“夜深千帐灯”轻轻带过,清寒而不失壮观。

作者的词作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直抒胸怀,婉约清新;又哀思过多,情调略嫌消沉,但缠绵而不显颓废。例如,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有两句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又《如梦令》言:“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怪不得后人评纳兰性德其人其诗如是说:

1.顾贞观《通志堂词序》:容若天资超逸,储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婉而后喜悦。

又顾贞观《纳兰词评》: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卒读。

2.周之琦《箧中调》: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3.梁启超:容若小词,直追后主。

4.王国维《人间词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5.沈轶刘、富寿荪《清词菁华》:(性德)小令为清一代冠冕,奇情壮采,一往无前。

6.况周顾《蕙风词话》:(性德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

7.徐乾学《纳兰性德墓志铭》:清新隽秀,自然超逸。

8.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表现其“自然之情”,是纳兰性德创作的立足点。正因如此,尽管他有时文心周折婉曲,立意新颖精巧,但人们依然感受到他感情的真朴,依然能够透过绮丽的衣装,看到诗人跳动着的“赤子之心”。

【纳兰性德的故事】:

1.名号:纳兰性德,幼年有一个很好听的乳名,唤作“冬郎”。因为他生于清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即公元1655年1月19日。本名成德,为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讳而改成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2.身世:纳兰性德的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因土默特氏灭了纳兰部,占其领地,遂以纳兰为姓(“纳兰”又称“纳喇”、“那拉”,

睡不着诗歌篇三
《中英诗歌对比》

中、英诗歌中的美女对比

这里仅就拜伦的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一诗说说英诗与中国古诗的一点区别。只谈一点,就是英诗与汉诗中美女的对比,不及其余。英语里面有个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的概念,说的是“体魄健全和精神健全”的关系,“灵与肉”的矛盾也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础命题。但西方文化讲究平等,英诗(乃至整个文学)里面的女人也多被赋予独立人格。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古诗里面的女人多半都是男性的附属,思念、哀叹、被选择,被恩宠,被抛弃,鲜有独立选择权。这当然是当时的制度造成的,跟农耕文明的家长制有直接关系,但归根结底也是生产力不发达造成的。农耕社会中是家长(或族长)一个人独霸大权,然后一层一层排下来,等级森严,最没有背景、最没有财势、最没有力气的那个人压在最底下,永无出头之日(当时的科举制度在此暂且不谈)。西方文明呢,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说得好听是“海洋文化”,实则无非海盗文化:大家都是刀头子舔血拼出来的,老子怕谁?公平合理还则罢了,不讲理还想压服我?没门!我定然跟你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大不了头掉了碗大一个疤。进入现代文明后,动辄械斗、杀人也不像样子,便坐下来,平等地谈判,谓之民主。 “民主”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平等身份、平等权利和平等话语权。妇女也一样。即如She Walks in Beauty这首诗,认真读一读就会感到,里面的女郎美则美矣,却也凛然不可侵犯,令人敬而远之,而不是仅仅从纤弱、柔媚、娇羞等角度来描写,这一点同中国古诗有很大区别。当然,你要是想追也可,那就要看你的手段了。叶芝有首诗《当你老了》,说的不也是有个美人他“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叶芝睡不着,便写了那首诗去劝人家后悔。大文豪莎士比亚也一样。他被美女拒绝后便走回家里,作诗,作很多诗,说些奉承话,倾诉衷肠,试图打动人家。大约可以说,中国诗歌里面怨妇多,而英诗里面“怨男”多。这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西方妇女拥有独立人格,男子可以追,追不上就只好自怨自艾,痛哭流涕。而过去的中国女子呢,是有钱有势之人的附庸,供人选择。要是丈夫不回家,才女便作首诗,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没本事自己写诗的呢,便只好等着男诗人什么时候替她们写首诗了。

宋玉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

英汉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 韩 丽 陆 梅

摘要 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是难度最大的, 英语和汉语诗歌的互译更是如此。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 不同语系, 其诗歌表现规律存在很大差异。 英语和汉语迥异的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 决定了灵活处理策略在 英汉诗歌互译中的重要作用。翻译是在另一个新

的背景下对原文的重新整合。只有恰当把握诗歌翻译中的灵活 性原则, 才能在诗歌翻译这一高难领域大显身手, 妙笔生花。

关键词: 诗歌翻译 韵律美 灵活性 效果对等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诗歌翻译历来被认为难度最大,英汉诗歌互译更是如 此。 诗歌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之一, 集韵律美和意境美 诗歌语言 于一身, 其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结合至真完美。 合乎韵律, 同时展现诗歌的审美意义。古今中外 朗朗上口、 的诗人都不断地追求诗歌的音乐性、 建筑性和绘画性, 力求 做到诗歌节奏铿锵和谐, 词语组合整齐均匀, 诗歌画面明丽 传神, 从声、 色等方面增强形式美 行、 (陈敢, ) 2004 。诗歌格 音韵和诗行等重 律是表现其音乐性的重要手段, 包括节奏、 要因素。 英汉古典诗歌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都刻意追求其 英汉分属不同语系, 其诗歌表现规律差异 节奏美和音韵美。 很大, 这就增加了互译难度。

二 汉语和英语诗歌的音韵特征 诗歌的突出特点是音韵与格律美,主要体现在语言表 达形式上。 阅读过程中它直接刺激读者的感官, 使他们产生 共鸣。 因此, 被称为形式美。 汉字由形、 义三要素构成。 音、 汉 字的字形构成文学的视觉美; 字音构成文学的听觉美; 字义 直觉意象美) (祁志祥, ) 1993 。 构成文学的想象美 (语感美、 英语诗歌形式主要通过重音、 韵律、 节奏、 押韵等表现出来。 然而, 英语语音学的核心概念是 “重音”可分为词重音和句 , 重音。英语常被描述为重音定时语言, 即语言的节奏、 重读 音节等是重复出现的。将重音同非重读音节组合就构成了 英语诗歌的音步, 形成了英语诗歌的基本格律—— —扬抑格。 要设法排除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互译障 碍, 出色完成诗歌翻译工作, 促进相关语言文化交流, 灵活 变通是至关重要的。

三 诗歌翻译的灵活性 英语和汉语迥异的语言规律和中西文化差异,决定了 灵活处理策略在英汉诗歌互译中的重要作用。译者必须综 合考虑各种语境, 包括语言语境、 情景语境、 文化语境、 社会 语境。 翻译是在另一个新的背景下对原文的重新整合。 在这 一过程中, 译者根据读者、 翻译目的、 原文风格等关键因素, 确定自己的译文基调, 尽力把握整体平衡, 恰当得体地置换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翻 原文语言以及其中的各种隐含意义。 译出好的作品。如 《春怨》 的英译: 译文: A LOVER ’ DR EAM S 原文: 《春怨》 By Jin Changxu 金昌绪 Oh, drive the golden orioles, 打起黄莺儿, From off our garden tree! 莫教枝上啼。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啼时惊妾梦, My lover smiled to me. 不得到辽西。 —W.J.B Fletcher (刘重德, ) 1996 原文是第二、 四句压韵, 译文也做到了。 从表达形式上 看, 英语译文用重音和非重音的组合模式, 替代了汉语原 文的平仄规律。 译文除了第二行受目的语语法限制多出一 个字外, 其余各行的字数一样多。译者按照功能对等理论 添词、 改变说法等翻译技巧 的要求, 选词灵活多变, 省略、 运用巧妙, 保留了原文的诗歌文体。 从内容意义角度出发, 《春怨》 “A Lover’ Dream” 体现了语义深层次的 译成 s , 标题 灵活对等, 最精彩的是末句把 “不得到辽西 ” 改换成 “My lover smiled to me” 堪称功能对等翻译的经典之作。试想, , 直译的 “Complaint In Spring” “I couldn’ go to Liaoxi” 和 t 会是 Fletcher 忠实传达了 什么效果?绝对让人不知所云。总之, 原诗的意义和实质, 保留了诗歌形象—— —枝头唧唧喳喳的 黄莺儿惊醒了女主人公与夫相会的美梦, 成功再现了一位 苦苦思恋丈夫的少妇形象, 她的夫君此刻正在千里之外驰 骋疆场。 当然,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翻译从来没有最好, 只有更 好。 作者尝试着对后两句作了修改, 算是锦上添花吧。如下 文所示: Their warbling breaks the dream Where in Lover smiling to me. 新译的一般现在时态,更好地反映了年轻妻子对丈夫 的日思夜想, 现在分词虽然不太符合语法, 却更生动形象地 再造了夫妻梦中团圆的感人场面。而且每一行的字数和重 读音节也一样多了, 读来更朗朗上口。 接着欣赏杨德豫翻译的拜伦 《抒情诗歌 70 首》 之一: 译文: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原文: SHE WALKS IN BEAUTY

杨德豫 George Gordon Byron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好像 175 作家杂志 Write r Ma ga zine 2010 No.3 思考与言说 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无云的夜空, 繁星闪烁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明与暗的最美的形象 And all that’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s 交会于她的容颜和眼波,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融成一片恬淡的清光—— — Thus mellow’ to that tender light d 浓艳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泽。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多一道阴影, 少一缕光芒, One shade the more,one ray the less, 都会损害那难言的优美; Had half impair’ the nameless grace d 美在她绺绺黑发上飘荡,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在她的腮颊上洒布柔辉; Or softly lightens o’ her face; er 愉悦的思想在那儿颂扬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这神圣寓所的纯洁高贵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那脸颊, 那眉宇, 悠闲, 沉静, And on that cheek, and o’ that brow, er 情意却胜似万语千言; So soft, so calm,yet eloquent, 迷人的笑容, 灼人的红晕, The smiles that win,the tints that glow. 显示温情伴送着芳年;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和平的、 涵容一切的灵魂!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蕴涵着真纯爱情的心田!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杨德豫, ) 1996 多美的诗歌, 原文和译文皆如此! 原诗以丰富遐想和美 学手法, 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位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美丽娴 繁星点缀的静谧夜空。 那份美犹如流动在 静犹如万里无云、 她黑发上的光彩, 多一分或少一分, 都会损害其完美形象。 纯洁和善良更为她的形体美增添了丰富内涵。杨先生选择 英 直译法, 译诗的内容和形式均与原诗保持一致。事实上, 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言谱系,各自诗歌的韵律节奏不可 能完全吻合。 译者没有死扣原诗字数, 以音顿为节奏单位翻 译这首优美的抒情诗歌, 比如,愉悦” 思想” 颂扬” “ 、 “ 、 “ 分别 对应 “serenely sweet” thoughts” “express” 韵脚基本整齐 、 “ 和 , 压韵,“优美、 像 柔辉、 高贵”“千言、 和 芳年、 心田”重现了原 , 诗歌的音乐美感。 这种方法游刃有余, 有利于把握原诗歌的 形式和节奏, 整体上取得对等效果。 受目的语语法制约, 译者几乎对每一行都做了语序调 整, 最后两行尤其明显, 和平的、 “ 涵容一切的灵魂! 蕴涵着 176 和 真纯爱情的心田”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迥然不同。句型改变更为显著, 第六 行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是肯定句, 直译是 “上 ,罗 杨先生反其 帝拒绝给艳丽的白天以清淡的光”哨 嗦乏味, 道以否定句 “浓艳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泽” 译出, 表面结构虽 “ 一词的意味被彰显得淋漓 不同, 功能效果却相近, denies” 尽致。增词、 减词、 转换词性等现象比比皆是, 不必逐一赘 述。 杨先生为了符合汉语语言规律,满足中国读者的审美 需求,采用了很多灵活变通手段,保证了译诗的意境和氛 本着精益 围, 使译文读者跟原文读者一样得到了美的享受。 求精的原则, 作者尝试修改, 更多地运用了灵活对等的方法 和标准, 具体译文如下:

漫步月下的倩影 她在美丽中徜徉, 弥漫于莹润脸颊。 无云夜空繁星点缀; 体现着表情温和安详, 明暗巧妙融合面庞, 映衬出容颜靓丽纯净。 清醇眸间荡漾柔媚。恬静悠闲在眉宇留存, 恰似玉女临天堂, 胸中藏有万语千言, 浮华人世谁媲美。面露迷人笑容, 灼人红晕。 多一份幽暗, 少一缕光亮, 幸福吉祥伴送芳年, — 皆要毁损曼妙绰影—— 就平和宽厚的灵魂! 摇曳在乌黑秀发, 真纯爱情滋润心田!

四 结论 灵活性是诗歌翻译中存在的普遍规律,从一定程度上 说, 它是诗歌翻译的质量保证。 本文通过生动典型的翻译实 例, 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诗歌翻译的难度很大, 翻译过程 中需要照顾考虑的因素错综复杂, 除了翻译中的共同矛盾, 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如果 表达形式和诗歌韵律尤其重要。 被翻译得枯燥乏味, 诗歌韵味大打折扣, 就注定是败笔。只 有恰当把握诗歌翻译中的灵活性原则,才能在诗歌翻译这 一高难领域大显身手, 妙笔生花。

参考文献: [1] 陈敢: 《论中国现代格律诗》 ,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 )

2004 年第 1 期。 [2] 祁志祥: 《格义声色—— —中国古代文学的纯形式美 论》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3 年第 3 期。 , [3]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996 年版。 [4] 杨德豫: 《拜伦抒情诗选 (英汉对照) , 》 湖南文艺出 版社, 1996 年版。

作者简介: 韩丽, 1965—, 女, 陕西人,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 英语 语言教学、 跨文化交际学和翻译等, 工作单位: 江西理工大 学外语外贸学院。 陆梅, 1980—, 女, 广西人,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 英语 语言教学、 文学和翻译等, 工作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 贸学院。

睡不着诗歌篇四
《2007读者诗歌》

2007 读者诗歌(五) (2009-02-12 16:13:39)

转载

标签:

杂谈

想起那个人的时候

雷抒雁

想起那个人的时候

正有云从我的窗口飘过

轻轻飘飘的云朵,衬着蓝蓝的天空

很像是谁的生活

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巧合

那朵云并不特别意味着什么

高楼的窗口,每天

都有伸手可及的云彩飘过

它们从何处而来

又到何处而去

会不会被突然的,风吹散

都不值得人刻意去思索

正像那个突然涌上心头的人

从如烟往事里偶尔闪过

其实,正有一片云彩

在窗外用淡淡的目光看我

诗三首

骑士之歌

●[西班牙]洛尔迦

○董继平 译

科尔多巴

孤悬在天涯

漆黑的小马

橄榄满袋在鞍边悬挂

这条路我虽然早认识

今生已到不了科尔多巴

穿过原野,穿过烈风

赤红的月亮,漆黑的马

死亡正在俯视我,

在戌楼上,在科尔多巴

唉,何其漫长的路途

唉,何其英勇的小马

唉,死亡已经在等待着我

等我赶路去科尔多巴

科尔多巴

孤悬在天涯

在我生前,凭我生命

●[以色列]耶胡达-阿米亥

○黄福海 译

生命被称为生命,正如西风被称为

西风,虽然它吹向东方。

同样,死亡被称为死亡,虽然它吹向生命。

在墓地,我们回忆起生前,出了墓地——

就回忆起死者。正如过去通向未来,

虽然它称为过去,就如相爱时,

你通向我,

我通向你,

虽然我叫我的名字,你叫你的名字。

犹如春天供养夏天,夏天铺设秋天。

犹如我会思想,直到我生命的尽头。那是我上帝的旗帜。

那一世

●仓央嘉措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转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呀

不为修来世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诗三首

睡莲

◎[美]莎拉〃蒂斯代尔 ○王文丽译

若你已忘却那群山间幽暗的湖面 午后阴影下漂浮的莲花,

若你已忘却那催人入眠的湿润芳香.

那么你可回来且无须惧怕。

倘若你仍记得,那么请你永远离开 去那远离湖泊的平原或草场,

那里你不会遇见黄昏时闭合的睡莲, 山峦的阴影也不会落在你的心头。

冻结

[德]威廉.缪勒 陈鹤译

我在冰雪中徒劳地寻找

寻找她留下的痕迹

她曾挽着我

在这儿,走过一片绿地

我愿亲吻这片冻土

用热泪

融化冰雪

直至露出土地

那儿有我们曾看过的花朵

那儿是我们走过的草地

所有的花都已死亡

所有的草都已逝去

难道不曾留下纪念

好伴我离去

假如我的心停止伤痛

谁能告诉她这个消息

我的心已死亡

她的娇容冻结在那里

也许解冻的时候

我才能把她忘记

爱比遗忘厚

[美]爱德华?艾斯特林?肯明斯 ○徐翰林译

爱比遗忘厚

比回忆薄

比潮湿的浪少

比失败多

它更加疯狂

相比只不过是

比海洋更深的海洋

它更加长久

爱总比胜利少

却总比生存多

不比最小的起点大

不比原谅少

它最理智也最阳光

相比只不过是

比天空更高的天空

它将永生

诗二首

穆旦

我看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从温馨的泥土里伸出来的 以嫩枝举在高空中的树丛,

睡不着诗歌篇五
《诗歌2011》

睡不着诗歌篇六
《诗歌案例》

两只老鼠胆子大

两只小老鼠,个儿一样大,一只叫圆耳朵,一只叫尖嘴巴。它们都说:“我的胆子最最大!”

圆耳朵说:“见了狐狸我不怕,我敢咬它的小脚丫。”

尖嘴巴说:“见了狗熊我不怕,我敢打它一巴掌!”

圆耳朵说:“狗熊没有老虎凶,我敢揪老虎的尾巴!”

尖嘴巴说:“老虎没有狮子凶,我敢拔狮子的大牙!”

“啪!”的声响,电视打开啦,荧屏上面一只猫,“喵喵”“喵喵”叫两下,吓得圆耳朵连忙躲桌下,吓得尖嘴巴东爬西爬找不到家。

根据韵体童话《两只老鼠胆子大》删改

中班《两只老鼠胆子大》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在观察、探索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和主题的含义。

▲帮助幼儿正确地运用动词“咬、打、揪、拔”,并学

习语调、表情、动作等表现角色对话,并编讲故事。

【活动准备】

图五幅(l-4幅,列在教室两旁);附小样(角色:两只小老鼠)。

【活动过程】

一、引起观察的兴趣

1.吱吱吱,谁来了?(出示两只老鼠)这两只老鼠哪个大?哪个小?(一模一样)

2.两只小老鼠,个儿一样大,一只叫回耳朵,一只叫尖嘴巴,有一天,它们俩在一起聊天,都夸自己的胆子最最大,还把自己的胆子怎么大用图画画了出来。圆耳朵在这边画,尖嘴巴在那边画。请小朋友看看它们怎样用图画来告诉别人,它们的胆子究竟有多大。

二、理解作品内容与主题

1.观察、探索画面的内容。

(1)幼儿分散两边观察画面,看看、议议。

(2)老师指导语——圆耳朵/尖嘴巴说“见了谁我不怕,我敢怎么样?”

2.幼儿讲述看图后的理解与感受。

它俩是怎么说自己胆子大的?(幼儿按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述,教师指导:正确 运用动词;以故事词句强化印象,为学编故事打下基础。)

3.学说对话:

我们一起学回耳朵、尖嘴巴说话时很得意的样子。

(1)集体学说(注意语气、语调、音高、表情、动作与词义的相符);

(2)分两大组,分别扮演角色,进行对话练习。

4.设疑讨论,理解主题。

(1)圆耳朵和尖嘴巴都说自己胆子大,它们真的敢咬狐狸的脚丫,打熊的巴掌,抓

老虎的尾巴,拨狮子的大牙吗?

(2)你喜欢这两只老鼠吗,为什么?(吹牛说大话,g一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三、幼儿编讲故事

请小朋友试一试,把刚才生动有趣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要把两只老鼠开始怎样碰到,怎样吹牛,最后发生什么事,都编进故事里。

1.以两人为一组,结伴编讲故事;2.选两对幼儿在集体前示范讲故事;

3.师生共讲——教师讲故事的开始,幼儿分别扮演

角色,讲述中间段,故事结尾按幼儿各自编的内容进行

讲述。

春天

春天轻轻地向我们走来了。

春天像美丽的小姑娘,

她一边走一边悄悄地说: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花儿听见了,露出了笑脸,花儿开得红艳艳;

. 小草听见了,钻出了泥土,草地变得绿油油;

小燕子听见了,唯惺惺惺地叫着,从南方飞了回来。

春天真美丽啊!

散文《春天》中班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仔细倾听词句,在听听、说说、演演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丽景致。

2\激发幼儿学习表演诗的兴趣。

3\理解词:悄悄、露、钻、红艳艳。

【活动准备]

春天背景图一幅(附后);春姑娘的花环;配乐诗 磁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1.什么季节到了?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春天来了?(辅助问题:冬天和春天有什么不一样?)

2.冬天,北风呼呼地吹,人们穿着许多衣服还觉得很冷,冬天慢慢地过去,不知不觉天气渐渐地暖和了,阳光普照着大地,人们暖洋洋的,衣服也越穿越少,感受到春天正在向我们悄悄地走来,春天好美呀!小朋友,春天哪些景色很美呢?请听诗:《春天》。

二、配乐诗欣赏

正.欣赏配乐诗后提问:你觉得春天美在哪里?

th春天的景色真美,我把它画下来,请小朋友一边看、一边听,诗歌里哪些话很优美?

2.再次欣赏教师念诗。

欣赏后问:你觉得诗歌里哪些话很优美?

(幼儿按自己的意思说,老师以诗中词句强化印象)

三、理解学习重点段落

1.朗诵第一、二自然段。

朗诵后提问:

春天是怎样走来了?她一边走一边悄悄地说了些什 么呢?(念一、H段)什么叫悄悄?.

2.朗诵第三自然段后问:

(互)花儿听说春天来了,高兴得怎么样?(教师作花苞开放露出笑脸状,帮助幼儿理解诗意)花儿很美,诗歌里用了一个什么词?小草是怎么欢迎春天的?(边学边 配动作)

(2)小草是怎么从泥土里出来的?什么叫法?小草 都钻出来了,草地变得怎么样了?一起学做小草是怎么欢迎春天的?(边学边配动作)

③小燕子听说春天来了是怎么做的?(学说与配动作)

(4)花儿、小草、小燕子都喜欢春天,它们高兴地说:“春天真美丽啊”!一起来学学它们是怎么赞美春天的。(注意语气、语调、音高)

四、散文诗表演

春天这么美。可以用诗歌表示,用图画表示,还可以用动作来表示,想不想看看表演?

1.教师扮演春姑娘(即兴用花环、柳条等打扮)。提问:为什么说春天像美丽的小姑娘?(在幼儿表述的基础上,教师从天气暖和、万物复苏、色彩鲜艳等方面解释)

2.教师在配乐诗伴奏下表演。

表演后提问:你看到春姑娘用舞蹈动作说了些什么呢?(要求幼儿用诗歌中的语句讲述)

3.一幼儿表演春姑娘,其他幼儿配音。

4.师生共同表演。

大树妈妈

大树妈妈,喜欢娃娃。

小鸟说:“我来当你娃娃,给你唱歌。”

大树妈妈说:“好啊,好啊。”

松鼠说:“我来当你娃娃,给你跳舞。”

大树妈妈说:“好啊,好啊。”

小星星说:„哦来当你娃娃,晚上陪您说做悄话。”

大树妈妈说:“好啊,好啊。”

大树妈妈有了很多娃娃。有小鸟娃娃、松鼠娃娃、小

星星娃娃,还有许多树叶娃娃。

大树妈妈给娃娃们讲故事,娃娃们给大树妈妈唱歌。

跳舞、说悄悄话。

散文《大树妈妈)中班

【活动目标】

1、欣赏和感受散文所表现的美妙意境,体验诗中妈妈与娃娃之间相依相偎的情感。

2、了解娃娃们的各自特点,理解各自特点与各自说话的关系,初步学习有表情地复述对话。

【活动准备]

图一幅(附后),配乐诗,排练诗表演。准备道具:角色头饰及树叶细条。

【活动过程】

一、gi题

妈妈喜欢你吗?那么,大树妈妈喜欢它的娃娃吗?猜一猜,大树妈妈的娃娃是谁呢?西到底谁会做大树妈妈的娃娃呢,请听诗歌:《大树妈妈》。

二、欣赏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1.初次欣赏配乐诗。

欣赏后提问:大树妈妈喜欢娃娃,谁做了它的娃娃?西大树妈妈有许多娃娃,有小鸟娃娃、松鼠娃娃。小星星娃娃,还有许多树叶娃娃,大树妈妈是怎样欢娃娃,娃娃们又是怎样爱大树妈妈,请小朋友再仔细听。

2.目视画面图景,耳聆配乐诗,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情感。

(1)欣赏后提问:你觉得娃娃们喜欢大树妈妈吗?从哪些话里可以听出它们很爱大树妈妈?

(2)根据幼儿的信息反馈,教师随机示范朗诵重点段——娃娃们的话,以帮助幼儿熟悉和理解对话。

(3)鼓励幼儿有感情地模仿娃娃和妈妈说话的语气和语调。

三、理解比喻词

1.小鸟会唱歌吗?为什么诗歌里说小鸟会唱歌?(弓慢幼儿理解小鸟的叫声很动听,好像唱歌。)

2.小松鼠为什么说:“我给你跳舞?”(理解松鼠大尾巴摆动起来的姿态很美,好像在跳舞。)

3.小星星会说话吗,为什么小星星说“晚上陪你说

悄悄话?”(理解星星只有晚上看得见,而且一闪一闪好像

在说话。)

4.夜晚的天空,星星闪亮,小鸟和小松鼠在树枝上休息,树枝随风轻轻地摇摆,好像大树妈妈在给娃娃们讲故事,娃娃们给妈妈唱歌、跳舞、说悄悄话。

四、欣赏诗表演,再次领会诗歌的意境

豆.诗真美,还可以表演呢!我来做大树妈妈(教师扮演大树妈妈,手指套细细的叶条),大班幼ILN演娃娃,在场景与配乐诗的渲染下表演妈妈和娃娃们相依相偎的情感。

2.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幼儿分三组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边念边表演。

睡不着诗歌篇七
《诗歌表达技巧ppt》

睡不着诗歌篇八
《儿童诗》

睡不着诗歌篇九
《诗歌鉴赏结构技巧》

建昌营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诗歌鉴赏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编号: 007 编制人: 孙洪强 审稿: 日期:

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记分板上。 课题: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结构技巧

【学习目标】

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结构技巧的几种类型,并能根据语境和其所在的位置判断其所起的作用。

表现手法参考答案

1、①起笔两句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结构作用)②内容上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渲染了悲怆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内作用容)

2、①首尾呼应,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结构作用)②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相融,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3、①以景结情,给人以无限的想象。②夜幕降临,荒凉的大漠无边无际而又朦胧隐约。苍凉的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豪情融为一体。 4、(1)写阴雨连绵及居屋“似乘船”,表明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结构上先抑后扬,与后面写乐情形成反衬。

表现手法参考答案

1、①起笔两句在结构上统领全诗。(结构作用)②内容上所选景物如高台、朝日、悲风、北林都具有悲凉、阔大的特点,营造了高远的意境,渲染了悲怆的气氛,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内作用容)

2、①首尾呼应,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结构作用)②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相融,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

3、①以景结情,给人以无限的想象。②夜幕降临,荒凉的大漠无边无际而又朦胧隐约。苍凉的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豪情融为一体。 4、(1)写阴雨连绵及居屋“似乘船”,表明贬谪之地环境的恶劣;结构上先抑后扬,与后面写乐情形成反衬。

睡不着诗歌篇十
《推荐诗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