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篇一
《唐代文学2》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篇二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生平简介

陈子昂(约661年-702年)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政治热情很高,“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十七、八岁开始折节读书,二十一岁入京,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任麟台正字,后升为右拾遗。而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反对外族统治者制造分裂的战争,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其时,他写下许多诗篇,反映边地人民的痛苦,抒发报国壮志无法实现的悲愤。东征之后,辞官回乡,后被人陷害,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二岁。今存《陈伯玉集》。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有《陈子昂集》,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被收录为沪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唐诗精华上)第十三课。

被后人称为诗骨。

相关事件

(一)

陈子昂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

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二)

父亲的去世,给陈子昂以莫大的打击,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陈子昂老家所在的射洪县县令段简是个贪得无厌的小人,他听说陈家钱财富足,就心生歹意,图谋勒索。陈子昂家人给县令送去了20万缗,尚不能满足段简的胃口,没有满足的段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陈子昂打入了南监。

据说,陈子昂在狱中曾经自己给自己卜过一卦,卦相大凶,陈子昂惊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不久,他果然死在狱中,时年42岁。

这是《唐书》上的记载,但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一直到死,陈子昂都是未解职的朝廷谏官,不知当地县令的“勇气”何来,居然敢敲诈“国家工作人员”,以至于让陈子昂冤死狱中,这一直是一个谜。后来,有人说是因为陈子昂在朝做官时曾开罪于武三思,所以武三思才指示当地的县令如此折磨陈子昂。这似乎也不太好理解,因为武三思如果想收拾陈子昂,根本用不着搞得这么复杂。

不论怎样,陈子昂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盖棺论定,新、旧《唐书》给予他的一致评价是“褊躁无威仪”。所谓“褊”,意即狭小、狭隘;所谓“躁”,意即性急。“褊躁”用在陈子昂身上,也许比较合适。

陈子昂的一生其实就是褊躁的一生,从自我炒作,到大拍武则天马屁,其实都是陈子昂褊躁的表现。但是,陈子昂却有一件十分得意的事情,此事载于《唐书》之中。

某日,武则天治下发生了一桩轰动一时的谋杀案。被杀者是御史大夫赵师韫,他在外出公干途中被人杀死于一家驿站。凶手是同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徐元庆,当时徐的身份是该驿站里的一名服务人员。刁民杀高官,这显然具有十足的爆炸性,整个帝国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

为什么这个小服务员要杀害朝廷要员呢?标准答案是徐元庆为父报仇。原来,赵师韫曾任下邽县尉,我们知道,县尉在古代是县令的属官,专司当地的治安工作。徐元庆的父亲因为犯罪被赵师韫正法。不久,赵师韫升任京官。徐元庆为报杀父之仇,隐姓埋名,到一家驿站做起了服务员。因为他心里清楚,这是他可以接近赵师韫的唯一方法。终于有一天,赵师韫为公事出差来到了徐元庆所在的驿站,徐元庆抓住机会,干净利落地干掉了赵师韫,报了杀父之仇。

徐元庆到底是孝子还是凶犯,该杀还是该予以表彰,这在当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占上风的观点是,徐元庆应该受到表彰,至少应该予以无罪释放,因为徐元庆是为了替父报仇才走上了杀人的道路。因此,尽管徐元庆杀了人,但他杀人的动机高尚,出发点良好,在

讲究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朝廷应该赦免徐元庆的罪行。

就在此事将要以这样的结果落下帷幕之时,陈子昂力排众议,写下了一篇《复仇议》,他在文章中说:“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陈子昂的意思很清楚,徐元庆谋杀之罪,案情清楚,按照唐律当然毫无争议地应该判处死刑,只有判处死刑才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徐元庆这样做却是为父亲报仇,是对父亲的一片孝心才让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将杀父的仇恨记在心间,誓与仇人不共戴天,其孝心感天动地,足以令日月变色。因此,陈子昂建议在对徐元庆处以极刑之后还应为他举行盛大的表彰会,以颂扬他的一片孝心。陈子昂的建议巧妙地解决了“礼”与“法”的冲突,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最后徐元庆案也就按照陈子昂的建议给了结了。

事情得以如此圆满地解决,陈子昂难免得意扬扬,他顺理成章地要求:有必要将我的《复仇议》“编之于令,永为国典”。陈子昂的要求最后也得到了满足。然而,几十年后,陈子昂的《复仇议》就被柳宗元给抓住了把柄。柳宗元认为陈子昂逻辑混乱,大脑不清。柳宗元开宗明义地说:毫不怀疑,陈子昂的建议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为什么?柳宗元条分缕析地说:徐元庆一案的要点在于徐元庆的父亲是否真的有罪,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有罪,那么被县尉正法就是罪有应得,父亲有罪被诛而徐元庆却执意为父报仇,谋杀朝廷命官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杀之是题中应有之义;反之,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死于无罪,赵师韫就涉嫌草菅人命,这样的恶官被徐元庆杀掉也就毫不足惜,徐元庆的行为在客观上也就是为国除害,徐元庆不但不应被杀,而且还应予以表彰;徐元庆要么有罪,要么无罪,二者只能居其一,一个人决不可能像陈子昂所分析的那样既有罪又无罪。柳宗元因而断定,陈子昂的分析看似滴水不漏,实则精神分裂,其本质是核心价值观念的多元论,陈子昂的建议最终也只能扰乱人心,让人无所依从。就这样,陈子昂唯一的一次辉煌记录被柳宗元给解构了,柳宗元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驳复仇议》的文章,并被作为定论收入在了唐朝的法律文献内。

硕果累累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有诗文《庆云章》、《感遇诗三十八首》、 《观荆玉篇》、《鸳鸯篇》、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赠赵六贞固二首》、《答韩使同在边》、《征

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答洛阳主人》、《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送别出塞》、《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秋园卧病呈晖上人》、《登泽州城北楼宴 山水粉图》、 《彩树歌》、《春台引》、 《寒食集毕录事宅作》、 《登幽州台歌》、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度荆门望楚》 《晚次乐乡县》、《同王员外雨後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东征答朝臣( 一作达 )》、《相送》、《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题李三书斋》、 《崇嗣》、 《送魏大从军》、 《送殷大入蜀》、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送客》、《春夜别友人二首》》 《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送梁李二明府》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月夜有怀》、《夏日游晖上人房》、 《春日登金( 一作

九 )》、《华观》、 《群公集毕氏林亭》、 《宴胡楚真禁所》、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晦日宴高氏林亭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上元夜效小庾体》、 《洛城观●【左酉右甫】应制》、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抚事述怀应制》、《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白帝城怀古》、 《岘山怀古》、 《宿空●【左舟右令】峡青树村浦》、 《宿襄河驿浦》、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卧病家园》、《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後不相及》、 《同●【上日下文】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古意题徐令壁(一作题著作令壁)》、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末句缺一字)》 作品一览

庆云章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昔在帝妫,南风既薰。丛芳烂熳,郁郁纷纷。

旷矣千祀,庆云来止,玉叶金柯,祚我天子。非我天子,庆云谁昌。非我圣母,庆云谁光。

庆云光矣,周道昌矣。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感遇诗三十八首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沉冥。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 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先天诚为美,阶乱祸谁因。 长城备胡寇,嬴祸发其亲。赤精既迷汉,子年何救秦。 去去桃李花,多言死如麻。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谗说相啖食,利害纷eq々。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七雄方龙斗,天下久无君。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篇三
《诗骨陈子昂》

陈子昂 百科名片

中文名: 陈子昂

别名: 陈拾遗

国籍: 中国

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出生地: 射洪县)

出生日公元659 期:

逝世日公元700 期: 职业: 唐代文学家 代表作

《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品: 首和《登幽州台歌》 字: 伯玉

目录

史虬修竹篇》、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赠赵六贞固二首》、《答韩使同在边》、《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答洛阳主人》、《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送别出塞》、《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秋园卧病呈晖上人》、《登泽州城北楼宴 山水粉图》、 《彩树歌》、《春台引》、 《寒食集毕录事宅作》、 《登幽州台歌》、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度荆门望楚》 《晚次乐乡县》、《同王员外雨後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东征答朝臣( 一作达 )》、《相送》、《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题李三书斋》、 《崇嗣》、 《送魏大从军》、 《送殷大入蜀》、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送客》、《春夜别友人二首》》 《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送梁李二明府》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月夜有怀》、《夏日游晖上人房》、 《春日登金( 一作九 )》、《华观》、 《群公集毕氏林亭》、 《宴胡楚真禁所》、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晦日宴高氏林亭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上元夜效小庾体》、 《洛城观●【左酉右甫】应制》、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抚事述怀应制》、《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白帝城怀古》、 《岘山怀古》、 《宿空●【左舟右令】峡青树村浦》、 《宿襄河驿浦》、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卧病家园》、《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後不相及》、 《同●【上日下文】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古意题徐令壁(一作题著作令壁)》、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末句缺一字)》 作品一览

庆云章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

大人作矣,五色氤氲。

昔在帝妫,南风既薰。

丛芳烂熳,郁郁纷纷。

旷矣千祀,庆云来止,

玉叶金柯,祚我天子。

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非我圣母,庆云谁光。 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感遇诗三十八首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 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曷见玄真子,观世玉壶中。 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吾观龙变化,乃知至阳精。 石林何冥密,幽洞无留行。 古之得仙道,信与元化并。 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沉冥。 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 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 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卧观无始。 众芳委时晦,鶗鴂鸣悲耳。 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篇四
《陈子昂》

陈子昂

子昂何其人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生平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中进士,后升为右拾遗。而后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多次进谏,未被采纳,却被斥降职。

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

有《陈子昂集》,事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

硕果累累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有诗文《庆云章》、《感遇诗三十八首》、 《观荆玉篇》、《鸳鸯篇》、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 赠赵六贞固二首》、《答韩使同在边》、

《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答洛阳主人》、《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送别出塞》、《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秋园卧病呈晖上人》、《登泽州城北楼宴 山水粉图》、 《彩树歌》、《春台引》、 《寒食集毕录事宅

作》、 《登幽州台歌》、 《喜马参军相遇醉歌》 《度荆门望楚》 《晚次乐乡县》、《同王员外雨後登开元寺南楼因酬晖上人独坐山亭有赠》、

《东征答朝臣( 一作达 )》、《相送》、《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 《居延海树闻莺同作》、 《题李三书斋》、 《崇嗣》、 《送魏大从军》、 《送殷大入蜀》、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落第西还别魏四懔》、《送客》、《春夜别友人二首》》 《遂州南江别乡曲故

人》、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送梁李二明府》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喜遇冀侍御●【左王右圭】》、《崔司议泰之二使》、 《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 《月夜有怀》、《夏日游晖上人房》、 《春日登金( 一作九 )》、《华观》、 《群公集毕氏林亭》、 《宴胡楚真禁所》、 《魏氏园林人赋一物得秋亭萱草》、 《晦日宴高氏林亭 晦日重宴高氏林亭》、 《上元夜效小庾体》、 《洛城观●【左酉右甫】应制》、 《奉和皇帝上( 一作丘 )礼

抚事述怀应制》、《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白帝城怀古》、 《岘山怀古》、 《宿空●【左舟右令】峡青树村浦》、 《宿襄河驿浦》、 《赠严仓曹乞推命录》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 《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卧病家园》、 《于长史山池三日曲水宴》、 《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峡步趁不及眷然有忆作以示之》、 《万州晓发放舟乘涨还寄蜀中亲朋》、 《入峭峡安居溪伐木溪源幽邃林岭相映有奇致焉》、 《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後不相

及》、 《同●【上日下文】上人伤寿安傅少府》、 《南山家园林木交映盛夏五月幽然清凉独坐思远率成十韵》、 《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已》、 《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题田洗马游岩桔槔》、 《古意题徐令壁(一作题著作令壁)》、 《赠别冀侍御崔司议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见岁时杂咏末句缺一字)》

慧眼看子昂

<晚次乐乡县>是陈子昂由故乡东行入京,在襄州乐乡县留宿时所写的一首抒发羁旅之情的五律.顾璘曰:“无句法,无字法,天然之妙”。 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

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

“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初唐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

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象《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 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象“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当然,陈子昂的诗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他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学习得不够。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集中竟没有一首七言诗(注:只蜀刻本《陈子昂先生全集》有《杨柳枝》七绝一首,真伪难定。)。《感遇诗》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诗影响,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更难能可贵的。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篇五
《初唐边塞生活的剪影》

初唐边塞生活的剪影

—论陈子昂的边塞诗

上官蕊

(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9)

摘要:初唐诗人陈子昂曾两度出塞,他的边塞诗现实性强,并且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往往成为诗人干预时政的武器。他主张增强边防,明确反对穷兵黩武,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舍取,风格雄浑悲壮,因此,他的边塞诗中放射出耀眼的思想光华,为盛唐边塞诗的发展成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边塞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21-03

对于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人们多论及他的《感遇》三十八首,而很少注意他的边塞诗,阵子昂的边塞诗内容深广,雄浑悲壮,深刻影响了盛唐边塞诗。

一、边塞诗主要以边塞的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要的表现内容,阵子昂的边塞诗同样以这两部分为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以描述边塞战争为内容,反应兵民的苦难。

武则天垂拱二年(六八六年),金徽州都督仆固叛唐,骚扰北部边疆。“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赠赵六贞固》)唐军分东、西两路进击,东路由贺兰山北上,西路由张掖,居延海东进,对叛军形成了钳形包围圈[1]P27。“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十五)。早就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陈子昂,此时慷慨激昂的随着西军参加了北征的战斗。这次塞上的驰驱,诗人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收获:

戎马风尘,不但扩大了他的见闻,而且使他有机会接触了边境的人民和戍边的战士的苦难,加深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在塞外,他目睹侵略者大肆掳掠,边地人民和戍边士卒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的惨景,如《感遇》三[3]:

苍苍了零塞,今古缅荒途。亭堠何摧兀,暴骨无全躯。黄沙漠南起,白日隐

西隅。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这首诗主要是说作者痛感边备不修,致使士卒丧生,边地人民惨遭掳杀。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于匈奴,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部边境,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改称回纥。在西北边陲,诗人遥望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古今”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近处的亭堠(即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残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的黄昏景色,狂风刮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伤感。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了对他们的遗骨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不仅如此,即使身居朝阁时,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仍给予极大的同情。《感遇》二十九[3]: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丁亥这一年,诗人尚在东都洛阳任麟台正字,并未置身邛道,亲临羌城。与此诗同时而作的《谏雅州讨生羌书》说:“窃间道路云:国家欲开蜀山,自雅州道入讨生羌,因以袭击吐蕃。”显然,此诗是诗人听到侵略羌族的消息后,有感而作。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诗人竟能逼真的写出广大军民顶风冒雪,赢粮荷戟,攀高越险,葬身山野的惨景,正如李白未经蜀道,却将蜀道的险阻写的如亲临其境一样。咫尺万里的艺术构思,全赖往昔的生活积累。由此可见,陈子昂对广大老百姓备受军役赋敛折磨是多么的熟悉[1]。

(二)以描写军族生活为内容,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

通过北征亲身体验,陈子昂对朝政的黑暗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陈子昂满怀

报国建功的满腔热忱,从戎征战,但是,却受到了阻遏和压抑。“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感遇》三十五);同征沙场的友人乔知之遭谗受谤,也只能“徒嗟白日暮”(《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入仕以来的初次失意惆怅,使一味憧憬未来,对国家和个人前途想入非非的诗人开始清醒起来。此时,他已经明白,原来武则天执政的朝廷并不是洁净无瑕的一片清明。他怀着悲愤之情写了《题祀山峰树赠乔十二侍御》: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这是诗人第一次尖锐的批评朝廷,在他看来,朝廷已经存在着重用奸佞谗谄,轻待忠直有功之臣的严重弊政。

(三)以边塞的神奇壮观风景为内容,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北征之前,陈子昂对边关不甚了解,北征中,他登临雄伟辽阔的边关山川,激发了对边疆山河的热爱。在西北边陲,诗人即写了“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感遇》三)的雄浑景象,又描写了峡口山的崖崒奇观:

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丛石何纷纠,小山复翕绝。远望多众容,逼之无异色。崔崒半孤断,逶迤屡回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这首诗通过写峡口山之景来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国志向的进一步激励。

在东北边疆,诗人既勾勒了“辽海方漫漫,胡沙飞且深”(《 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的阔达场景,又描绘了晓霁的山岩:

晓霁望嵩丘,白云半岩足。氛氲涵翠微。宛如嬴台曲。(《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二、 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其边塞诗风格也雄浑悲壮,有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战争诗;有绘画壮丽山河的风景诗,其边塞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格高气壮,声情激越。

1,个性“刚果强处在国力上升时期的陈子昂,在儒、侠兼备的家风熏陶下○

23毅○”,又有“以义报国”的壮志○,浩气在胸。然而,偏偏屡遭挫折,对现实感触特深,发为吟咏,气壮情衰。因而,他的诗在立意谋篇,描写场景,塑造形象方面,常常贯以正大高远,慷慨悲壮之气,如《感遇》(三十四):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诗的立意,是替那些为国效力却备受压抑的人们鸣不平,格调甚高。谋篇布局,先倒叙:在清秋之夜,辽河边的戍楼上有人不停的抽泣,起势突兀,惊人视听;接下来让主人公自叙抽泣的原因,真实感人,说服力强。在自述中,又先以豪曲快字状写其早年的刚直奋发,再以结语叹词道其暮年的悲凉凄楚。慷慨激昂之气运行其中,跌宕起伏,顿挫有致。诗人写周围环境,没有细腻的描绘,只作了粗线条的勾勒:“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场景阔大萧瑟,气氛苍凉,与诗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和谐一致,浑然一体。诗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楚楚可见。

另外一首边塞诗也有如此气势,《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戎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这是勉励第二次出塞御敌的一位将军的诗。全诗紧紧围绕这位将军“。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的慷慨行为,纵横铺陈,夸张渲染,描绘了一个英勇威武、比建奇功的爱国英雄。为此,诗人着意选用了劲健有力的动词:“装”、“集”、“开”、“吹”、“耀”。同时,又用这些劲健有力的动词巧妙地组织了全篇:或将相距辽阔的“楼兰国”、“朔方城”连成一片;或将“黄金”、战马”、白羽”、神兵”、“星月”、“天阵”、“山川”、“地营”、“晚风”、“画角”、“ 飞旌”等色彩明朗,形态生动的人、物、景摄进同一画面。从而,以天地之间的壮阔场景,烘托了昂扬报国的激情,造成了雄浑一体的意境。

(二)洗华从朴,语言遒劲。

齐梁至唐初的诗歌,大都喜好以秾华艳丽的词藻设色点染,片面讲求声律排偶,堆砌典实,迭床架屋。结果,掩尽本色,伤其美感。陈子昂一反百年积弊,

以淡朴无华,遒劲质直的语言,写出了真情实感的诗篇。如《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虎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有汉臣功。

这首虽是送别诗,亦有边塞诗的风格。首二句写形势,不添枝加叶,直书其事;颔联写送别,用追攀六郡良家子的豪言壮语,点出魏大的爱国热情,化离情别绪为慷慨激昂,质直硬朗;颈联以“横”、“接”两个动词,联结“雁山”、“代北”、“孤塞”、“云中”四地名,与颔联的豪气相配,也是末二句建立军功的伏笔,只以豪壮之气贯注其中,不加绘藻取胜;尾联勉励魏大,祝愿他能像东汉大破匈奴的窦宪将军那样,勤石铭功于燕然山,朴实刚健,情深意浓。

三、陈子昂边塞诗在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这首诗是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八对陈子昂在唐朝诗歌发展上所起作用的评价。《国语·越语》曾记载,春秋时,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范蠡协助勾践发愤图强,报仇雪耻,灭了吴国,轻舟隐循。越王勾践怀念范蠡,特意给他塑造了一座金像。元好问认为,陈子昂一洗六朝污垢,振兴唐诗,可与范蠡同功,故云:“合著黄金铸子昂”。[1]

就陈子昂在理论上合实作实践上高举革新旗帜,开创有唐一代的诗风而言,元氏次评,颇为惬当。陈子昂边塞是的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且以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的思想感召了后来的诗人,启发了他们的创作,促进了诗苑的繁荣。

他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倾向影响了后来现实主义诗

4,并进一人杜甫。在陈子昂的影响下,杜甫极力推崇反映现实的“比兴体制”○

步发扬光大了批判现实的战斗精神,写出了“三吏”等“诗史”,从而发展了陈子昂提倡的优良传统。

盛唐边塞诗是陈子昂边塞诗的后继者。高适、岑参诸人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调等方面对陈诗有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2]P。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的深度方面大有突破,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义,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是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岑参则两度出塞,对边塞生活了解既广又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篇六
《试探陈子昂的送别诗》

试探陈子昂的送别诗

从如《送东莱王学士无竞》中的王无竞;有手握兵权的大将军如《送魏大从军》中的魏大,《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中的将军;有朝廷重臣如《落地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中的刘祭酒;有朝廷小官吏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中的崔融。

武则天时期,继承唐太宗制定的基本国策而广开仕途,使很多寒族用功弟子得以做官,实现祖祖辈辈建功立业的夙愿。陈子昂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庶族地主家庭,初唐的用人政策给隶属于这个阶层的陈子昂带来了希望。他积极投身科举考试,经过两次应试得中进士,释褐授将仕郎;又因“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徐鹏校《陈子昂集》附录)而担任正九品下的职事官秘书省正字,后成为从八品上的拾遗。陈子昂在十多年的政治生活中,曾两次从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是人类所共有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验,因此也常常写入诗歌。陈子昂现存的诗歌中有21首写送别。本文将从陈子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诗歌风格及对前代送别诗的突破、风格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期望较全面地揭示陈子昂送别诗的创作风格。

陈子昂的送别诗中,送别亲人的有《合州津口别舍弟至东阳步趁不及眷然有怀作以示之》,送别朋友的有《春夜别友人》、《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不明送别对象的有《送客》,其余送别对象全是同僚。其中有太子的文学侍浒传》宋江赦者,遂阴结上所幸通事王永,彦明遂潜见上豹房。”[7]这则资料在马蹄疾、朱一玄所编的三种《水浒传》资料著作中均未辑录。不过《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1期的刘知渐《〈水浒〉的书名及其所谓“真义”》一文曾经引用它来证明《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萧相恺、苗怀明与石昌渝讨论《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两篇论文也运用过,但双方对这则资料的理解不一致。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杨廷和(1459-1559)是熊南沙的忘年知交杨慎(1488-1561)的父亲,武宗、世宗两朝叱咤风云的宰辅。其扶危定倾、改革弊政的政治功绩,为朝野上下所称颂。熊南沙能在为杨廷和所写的墓表中提到《水浒传》,也可见他对《水讲传》的熟悉与欣赏。

以上几则文献资料都透露出熊南沙与《水浒传》的关系,反映出《水浒传》在嘉靖年间已经开始流行并且获得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以及明代中期俗文学

在文学接受中的地位提升。这无论对熊南沙还是对《水浒传》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熊南沙及《水浒传》的研究者重视。仅从这一点来看,熊南沙也不应该成为一个被古代文学史及古代文学研究者遗忘的学者、文人。

注释:

[1]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十三《题何平子禹贡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754页。

[2][6]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50,248页。

[3][4][5]宋杰辑《水浒传:名家汇评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177页。

[7]熊南沙:《南沙先生文集》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91册,第662页。

(题图:明万历容与堂本《水浒传》)

作者:湖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武昌)讲师

军边塞,结交了许多官场朋友,因此在他的送别诗中出现了大量与送别同僚有关的诗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人热情追求功名,积极入世,报效国家的精神风貌。

还别魏四懔)“平生亦何恨,夙昔在林丘。”(《遂州南江别乡曲故人》)“东山宿昔意,北征非吾心。辜负平生愿,感涕下沾襟”;“峨眉杳如梦,仙子曷由寻?”(《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有道君匡国,无闷余在林。”(《赠别冀侍御崔司议》)。这些诗表明陈子昂对待人生的态度乐观旷达。陈子昂还有一类有关从军征戍的送别之作,格高气壮声情激越。如《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以一位刚从西北边塞回来又立即被调到北方戍边的将军为中心纵横铺陈渲染,塑造了一位英勇威武的唐朝军人形象,并勉励他像班超一样平寇立功。诗中“忽闻”、“横行”、“始返”、“还向”写出军事行动的神速和威赫的气势;“黄金”、“战马”、“白羽”、“神兵”、“星月”、“天阵”、“山川”、“地营”、“晚风”、“画角”、“春色”、“飞旌”等意象则构成壮阔的场景,形成雄浑一体的意境。全诗充满气壮山河之势、慷慨豪迈之气,决无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态。诗人在诗歌中常激励对方平寇立功,如“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送魏

陈子昂送别诗的抒发之情全出自内心,跳出了前代文人写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打破了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送别传统,一扫前代文人送别诗低徊缠绵凄美的情调而昂扬向上。正如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称赞的:“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陈子昂的送别诗全是借送别场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对朋友的祝福之情或表白自身心志,充满淳朴深厚、诚挚难舍的深情,“尤重交友之分”,“笃岁寒之友”(卢藏用:《陈氏别传》)。如《春夜别友人》前两句以浓丽之笔谱写宴会之盛;颔联引出寓别主题,欢声笑语中渐有惆怅伤感之意;颈联以景衬情,从傍晚到天晓时间飞逝,友人迟迟不肯散去,道不完的离别深情;尾联展望征途,盼见问归,收束全篇。全诗渗透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浓浓深情。他如“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送客》),勉励故人永葆坚贞之节;“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送东莱王学士无竞》),勉励政治上失意的王无竞要做孤云一样的坚贞之士,不要因一时挫折而颓唐。

陈子昂送别诗格调明朗昂扬。如《春夜别友人》、《送客》、《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诗人改变前代诗人写送别惯用的黄鹄徘徊,胡马依依,秋草丝竹,凄风苦雨等萧瑟孤独的意象,常选用色彩明丽的如杨柳、春风、白、绿芷、芙蓉、青江等意象,显出一幅幅清新淡雅的画面。即使在诗人处于困境时也没有过分的悲哀情调。如诗人在落第归途中作的《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用笔有气势,少了一份落魄的哀伤,多了一份临别友人的劝慰。“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道出贫贱之交不可忘的心声,显得慷慨沉着。诗人还常常以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挫折,“还因北山径,归守东坡田。”(《落第西

陈子昂赋《修竹篇》(子娟 绘)

西蜀草茅贱臣也。以事亲余暇得读书,窃少好三皇五帝霸王之经,历经《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陈子昂集·谏政理书》)陈子昂钻研经邦治国的学问,期望“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借助仕途通泰发达来建立功业。但在现实中,陈子昂虽能受到武后的鉴拔,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不过,儒家“达则以公济天下,穷则以大道理身”的思想贯穿子昂一生。当陈子昂受到重用正为国立功时,能高唱“白羽一指,可扫九都。赤墀九重,伫观献凯。心期我愿斯遂,君恩共有。策勋饮至,方同廊庙之欢”(《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序);当在仕途受挫时又能安然归隐:“进不

大从军》),“君为白马将,腰佩骍角弓。单于不敢射,天子伫深功”(《送别出塞》)。诗人也常常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表达自己要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愿望,如“挼绳当系虏,单马岂邀功”(《东征答朝臣相送》),一扫旧时邀功取赏的庸俗观念,呈现满腔报国激情。诗中多次提到“剑”的意象:“蓟楼望燕国,负剑喜兹登”(《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孤剑将何托?长谣塞上风”(《东征答朝臣相送》),“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送东莱王学士无竞》)等,塑造出诗人意气风发,“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三十八首》其三十五)的侠者风度。陈子昂的这类送别诗歌抒发了一片热忱的报国之心,将私人化的送别与国家民族利益相联系,冲淡了离别的儿女情长,唱出一曲曲奔赴边塞、高亢激昂的战歌。

忘匡救于国,退不惭无闷在林”(《赠别冀侍御崔司议》)。他的送别诗,既充满对功业的期许,又有对隐逸之志的表白。

(三)陈子昂积极向上的诗风与其诗歌主张相一致。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言中提倡“汉魏风骨”,认为好文章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要求诗歌用端直的语言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强调作品内容健康,气势飞动。因此陈子昂送别诗能突破抒发个人情感的狭小圈子,将送别之情与建功立业的豪情融合到一起,体现出积极向上的诗歌风貌。他的送别诗常选用明朗的意象为衬托。也常用壮阔之景抒发豪情:“仲冬边风急,云汉复霜棱”(《登蓟城西北楼送崔著作融入都》,“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写出边塞气候严寒;“燕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送魏大从军》),描写了边塞峡口山、雁山、孤塞的高大崔嵬、绵延横绝的深远雄伟的气势;“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

陈子昂送别诗风格不因袭前朝,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一)陈子昂生活在初唐武后时期,唐太宗励精图治,到武后时期唐朝已初具盛世繁荣之景,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乱象。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激发了诗人饱满的政治热情。身处强大的帝国中,文人的思想精神蓬勃向上,从而使诗歌创作也淡化了魏晋六朝文人凄苦悲切的情调,在送别诗中渗透出磊落的人生意气和旷达的处事胸怀。

(二)与陈子昂受的儒家思想有关。“臣子昂,

色耀飞旌”(《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则以广阔雄浑的景致,赋予送别诗一种宏阔悲壮的情思,显得格调高昂。

高棅《唐诗品汇》曰:“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送别诗在唐代大放光彩,王维、岑参、高适、李白等人都留下千古名作。而在他们之前的陈子昂,其送别诗内容丰富,思想健康、情感醇厚、意境雄阔、音调俊朗。陈子昂与王勃可谓是唐代豪放明朗一派送别诗的开拓者。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硕士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篇七
《唐代边塞诗歌》

摘 要::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关键词:初唐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中唐边塞诗;晚唐边塞诗

Abstract: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 tang poetry, which is of imagination as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the rich and the best part. some own frontier fortress life and military experience writer, to see to write information ; some old poet with the music conservatory grew by the lure. in the number of this amount, as previous had not seen through. Their creative early Tang Dynasty,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middle Tang Dynasty, late Tang Dynasty in four phases. What’s the most,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gained more high-spirited and artistic style to get the strongest.

Key words: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the Glorious age of Tang Dynasty;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he frontier fortress poem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唐代是诗歌鼎盛发展时期,而其中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浴血沙场的战斗,漫漫无计的风雪征途,还是穷沙绝漠之地归期无计的思乡,都为唐代边塞诗增加了永恒的魅力,它犹如一颗璀璨之星闪烁于唐诗的银河之中,烁烁生辉,极大地丰富了唐代诗歌特别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初唐边塞诗歌。

任何文学样式的繁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初唐是唐代边塞诗歌的发轫时期,它对盛唐及晚唐的诗歌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和铺垫。首先,以李世民、虞世南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歌创作是初唐边塞诗的草创期。他们曾有军旅生涯,所写的边塞诗境界广阔,语言顿挫有力,如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塞外悲风切,交河冲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风格峻拔,气势高昂。而虞世南则以数量最多而闻名遐迩,其诗歌内容也较为丰富,代表作有《结客少年场行》《出塞》《拟饮马长城窟》《军行二首》等。虞世南虽未曾亲自出塞,但他善于抓住这一重大题材,以丰富的想象描摹边塞战争,写出人民对战争的普遍感受,因而也是真实可信的。

以虞世南为代表的诗人,他们处于新旧王朝的交替时期。一方面,他们受六朝绮靡诗风的影响,写出了不少浮艳之作;另一方面,他们又继承了隋唐边塞的优秀传统,写出了一些拜托尘俗的边塞诗,为唐代边塞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既虞世南之后发展边塞诗歌的初唐诗人要数初唐四杰尤为突出。他们受旧时代的羁绊更少,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新气象,同时也把边塞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四杰敢于斗争,勇于创新,他们对“骨气都尽,风健不闻”的“上官体”大加批判,决心革除时弊,追求一种阳刚壮美的诗风。如卢照邻的《刘生》,杨炯的《从军行》,骆宾王的《从军行》。这些诗作,塑造了一个个侠肝义胆,南征北战,为国效力,为君尽忠,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骆宾王高唱道“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从军中行路难二首》之一)。然而,他们的诗风也并非一味的豪壮,当他们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惆怅与灾难时,这种激昂之音,就变成了对现实的悲愤诉说,揭露边塞生活中残酷的一面。如杨炯“冻水伤寒马,悲风愁杀人”(《战城南》)的苦寒。初唐四杰为边塞诗再次打下了基础。

初唐边塞诗人中还有一个被后世所称道的要数陈子昂。他早年抒发自己奋身报国的豪壮之作最是光彩照人,感动人心。如《送魏大从军》,《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等。这些诗,立志高远,激情澎湃,抒发了自己投笔从戎,报效国家的决心,表达了自己南征北战,杀敌立功的满怀壮志。气势荡气回肠。其中最富于创见精神的,一是代表了当时广大士卒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如《感遇》其三;二是深刻揭示了边塞不保的内在原因,这就是《感遇》其三中所说的“塞恒无名将”;三是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他多次投笔从戎,亲临边塞,出谋划策,结果却反遭嫉恨,贬黜江南。理想的破灭,使他愤懑难平,写下了组诗《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和震烁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前者通过对古人的追忆,

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悲愤。后者更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悲歌,使他的艺术创作达到顶峰。从而完成了他雄浑悲壮的艺术风格。

边塞诗发展到陈子昂时期,已经渐渐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日渐成熟。它们在唐代诗歌的发展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对促进初唐诗风的转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唐及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歌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盛唐边塞诗歌。

盛唐是边塞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一方面受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出现很多如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边塞诗人。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首先出现在盛唐边塞诗坛的,是以王昌龄、王翰、王之涣为代表的一派。他们的边塞诗都创作得较早,大约都是天宝初年之前的作品,是最早体现盛唐之音的一批边塞诗作。 此三人的边塞诗作,其主体部分都与音乐有关。据《唐语林》卷五载:“天宝中,乐章多以边地为名,如《凉州》、《甘州》、《伊州》之类是也”。傅璇琮先生认为:王之涣这首诗有题作《听玉门关吹笛》,大约以"凉州"为题者乃以乐曲命名,而所谓"听玉门关吹笛",则叙其作诗时情景。他们主要以短小的诗体形式来表现边塞题材,尤其是其中的代表作,基本都是七言绝句的形式,以一种极富概括力的表达形式来表现边塞题材,场景阔大,情调或是激越昂扬,或是遐想的凄美,或是虚构的悲凉慷慨,是这一代边塞诗的共同审美特征。如王昌龄现存诗180多首,五七言绝句几乎占了一半,其中尤以七言绝句最负盛名,被誉之为"中兴高作",而他的七言绝句又是以边塞、从军为最著名,如《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等。

盛唐边塞诗的第二类,可以高适为代表。边塞诗到此,经历了由初唐四杰时代的长篇边塞诗,到盛唐初期三王开元时代的短篇乐府边塞诗,再到盛唐中后期高岑的七言歌行式的长篇边塞诗的转型。高适的歌行边塞诗,正是这种转型的关键。高适(约702-765)之边塞诗大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古诗,夹叙夹议直舒胸臆。将边塞见闻、功名志向、不遇的感慨和对边事的议论糅合在一起。可以名篇《燕歌行》为代表。一首《燕歌行》,开始了唐代诗人对边塞题材进行的一种有意创作。它既有开元时代概括性写作的特征,又是对多年边塞生活经验积累的升华与创造。

盛唐边塞诗的第三类,就是岑参代表的真实边塞生活的写作。岑参(约715-770),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天宝八载第一次出塞,在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二次出塞是在天宝十三载,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大量优秀边塞名篇的写作,大都在这个时期。岑参已经在天宝三载登进士第,并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以后,却仍然两次从军边地,这正是盛唐时代的典型表现。真实的边塞军旅生活,成就了岑参边塞诗大师的诗史地位,也造就了岑参边塞诗的种种艺术特质:瑰奇峭拔。岑诗突出了一个“奇”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的 “马疾过飞鸟,天穷

超夕阳”„„可谓“奇才奇气,风发泉涌”(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语)。而在诗体形式方面,承续高适的《燕歌行》而来,广泛使用七言歌行的形式,并且将这种歌行体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地将这种诗体与边塞风物、边塞语言打造为一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盛唐边塞诗的第四类,是王维代表的边塞诗。王维赴边塞生活之前的这一时期,由于王维本身边塞战争实地经验不足,多是依靠大量使用对仗和典故来加以弥补。叙事的情节和细节描写由对偶和典故加以补足完成。而后是王维在西部边塞过着短暂的边塞军旅生活时的作品。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王维的这种边塞经历,既不同于杨炯式的想象写作,也不同于岑参式的长期边塞生活写作,他是以中央使节的身份来宣慰边塞将帅,所以,比较岑参而言,他没有岑参艰苦卓绝的生活磨砺,也没有边塞题材的种种细节,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式的边塞军旅生活。

盛唐边塞诗的第五类,是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边塞诗。李、杜都有一些边地生活的实际经验,但又不同于岑参式的和王维式的,他们都以非军旅人员的身份而经历边地军旅生活,他们边塞诗的共同特点,是都以诗人之心体验战争,书写战争的苦难,以边塞战争题材来指陈时弊,抒发自己的政治思想。其中杜甫的边塞诗更是进一步用来记载历史,阐发自己的军事思想。表现的较为全面的,便是“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不难看出,初盛唐边塞诗,经历了杨炯式的想象战争、渴望战争,到岑参式的立功疆场、投笔从戎的边塞诗,再到杜甫式的记载战争,指陈时弊,由豪迈而到悲壮沉郁。初盛唐边塞诗,在短短的百年间,经历了一个完整过程,边塞诗的诸多种类一一上演,而边塞诗的历史使命也就得到了阶段性的完成。

三,中唐边塞诗歌。

首先,中唐边塞诗在总体上具有投身边塞壮怀激烈的渲染以及对雄阔边塞风情和戍边将士英雄豪情的大力讴歌“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李益为伸壮志,曾居边塞二十余年,冗长的边塞生涯,使其诗有浑厚的“塞情”沉淀。其《从军诗序》作了比较贴切的表述,“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或军中酒酣,塞上兵寝,投剑秉笔,散怀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气。”他在《塞下曲》简洁地抒发了捐躯报国、立功扬名的壮烈情怀:“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剑定天山。”

其次中唐边塞诗从风格特征上完成了由“雄浑”“瑰丽”向“悲、忧、凄、冷”的转变。 初、盛唐处于高歌猛进的社会、政治上升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统治者在多重诱惑下,开疆拓土、穷兵黩武。此时边塞诗创作在沿袭、继承南北朝山水诗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边塞征战的特有色调,展现了描写战争“雄浑”“瑰丽”、抒发震撼人心的军旅激情的一代边塞诗。诗人们倾心于社会上升弧线中的“军功效应”,深深地被当时的胜利所鼓舞,强烈地透露出建功塞垣的雄心壮志和慷慨情怀,即使写“边愁”之诗,也展现出波澜开阔的“统情”。高适《塞下曲》对此刻画得淋漓尽致:“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但是到了

中唐,战争状况及结局与初盛唐产生了较大背离,频频出现“请表回军掩尘骨”的惨烈情景。更有甚者,吐番兵竟然长驱直入,直捣首都。战乱明显把诗人们的生活境遇和人生道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时代阴影和痛苦的经历使得文人感染了极端的悲伤,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在多次的民族磨难中黯然消退,加上这一时期文人地位普遍较低微的特征,使得诗人内心的思绪和“悲、忧、凄、冷”情怀都随着战争状态的转变而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在他们的创作中。 四,晚唐边塞诗。

由于晚唐国势日渐衰微,各种社会危机日趋严重,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边患频仍,统治者忙于自救,已完全失去了盛唐、中唐时期开疆拓土、成就帝王大业的气魄。文人士子也因时运艰难,失去了往日立功边塞、从军幕府的豪情,边塞诗的创作主体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既没有了像岑参、高适那种长期投身军幕、对边塞充满神奇向往并热情讴歌边塞生活的大诗人,也没有中唐像李益那样几度出塞、对边塞战争有深切体会、倾心创作边塞诗的名家。晚唐边塞诗非常分散。几乎整个晚唐诗中都有边塞诗的影子,却又缺少集中创作边塞诗的一流大家和遗响千古的名篇。由于他们的边塞诗是产生在对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的基础之上。所以能对晚唐边塞生活作较为全面的直接观照,又能结合晚唐病态社会的时代气息,注入自己的切身感受,抒写出既和盛唐、中唐边塞诗一脉相连。又深深打上晚唐烙印的大漠之声。

晚唐边塞诗和盛、中唐边塞诗之差别,首先表现在诗歌主题格调的改变上。晚唐却由于时局的江河日下,不可挽回,创作主体的心态已堕入消沉与绝望的深渊,边塞诗也就一变而为反战、休战的呼声而显得异常的凄厉与沉痛。考察晚唐边塞诗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极力描绘边塞战争的血腥肃杀之气,以抨击朝廷的平戎失策给士卒带来的沉重灾难。如李山甫《兵后寻边三首》之一:“风怒边沙进铁衣,胡儿胡马正骄肥。将军对阵谁教人,战士辞营不道归。新血溅红粘蔓草,旧骸堆白映寒晖。胸中自有销兵术,欲向何门说是非。”之三:“旗头指处见黄埃,万马横驰鹘翅回。剑戟远腥凝血在,山河先暗阵云来。角声恶杀悲与哭,鼓势争强怒若雷。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鸱清啸伏尸堆”。如此直接地描绘边塞战场的血腥与恐怖,是任何盛、中唐边塞诗所未曾有过的。从诗中我们可以间接读出诗人对战争的强烈反感和对生命的深沉呼唤。“战士辞营不道归”再也不是“欲饮琵琶马上催”那样的浪漫与洒脱,而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和苍凉。

晚唐士卒的无奈殉难就带有明显的湖涂性。晚唐边塞诗对生死的价值做了比盛、中唐更加理性的思考:既精到的描绘残酷的现实,还深沉的追索战争的负面意义和造成悲剧的根源一统治者对士卒生命的贱视和安边御侮的失策。第二种方式是用抒怀、寄远、怀远的方式直接抒发对战争的憎恨与反感。三是通过游边的文人士子对战后疆场荒败景象的客观描绘,揭示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四是晚唐还存在一些反映西南边陲和“南蛮”之间战事的边塞诗。晚唐的边塞诗歌给唐代边塞诗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同时也为后代文学埋下了种子

边塞诗的主题发展,走过了从初、盛唐的颂战、尚战,中唐的怨战、厌战而至晚唐的休战、反战的全过程,其格调也由盛唐的明朗壮大、中唐的哀婉幽怨而变为晚唐的凄厉和沉痛。无论是唐代的哪个阶段,边塞诗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唐代的诗歌的丰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后世文学充当着典范,与此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篇八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浅析》

第18卷第7期2003年11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LeshanTeachersCortege

V01.18.No7

Nov

2∞3

王维盂浩然送别请浅析

严俊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G,安微芜湖241000)

摘要:王维孟浩然送别诗在思想及艺术两方面含有新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而且刷新了进别诗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送别诗;情景交融;创新

中国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66(2003)07—0015—04

文学史上习惯将盛唐诗人王维、盂浩然并称,大多是基于他们之间的一段情深意挚的莫逆之交,以及两人共同创立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一山水田园诗派。然而同处于盛唐时代,漫游名山大川,广交天下之士的时代风尚从外部大大刺激了文人酬唱往来,吟咏送别的创作;加之中国悠久的送别诗文学传统从内部艺术的承继性上也滋养、启迪着盛唐送别诗的创作。盂浩然曾三游湖湘,两赴长安,一游吴越等地,王维则游居京洛、宦游济州、襄阳,出使凉州边塞等地。两人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创作了大量的送别诗。孟浩然有50余首,而王维则有70首之多。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等方面含有许多新质。故而本文将二人合并加以分析。

王孟的送别诗,从体裁上看,既有五、七言古体诗,又有五、七言近体诗。而且王维的送别诗中还有骚体与五言长律形式,如《双黄鹄歌送别》与《送李太守赴上洛》等。可谓众体兼备。从送别对象上看,两人的送别诗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送人赴边从军,送友归山隐居,慰人贬谪或落第,以及送人游历、还乡、赴任等。从整体上来看,他们的送别诗基调是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有别于传统送别诗

那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1,](P208)的悲苦凄惨的格调。虽有惆帐、伤感,但能在双方惜别的感情中融注各自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容量,刷新了送别诗的艺术境界。

一、送人赴边感奋激发

送人出征,生离死别,多令人气结不能言,而“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r4(P198)盛唐国力强盛,“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李白《古风》第46首),士子都渴望建功立业。整个时代都洋溢着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送人赴边,并不显得悲苦,反而豪迈激昂。早在初唐诗人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与《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两首诗中,就已显示出唐人献身边塞的爱国激情:“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只是数量较少。而王孟的这类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内涵更深。

(--)慷慨从征,忘身报国:边庭有急,一马当先。孟浩然的《送陈七赴西军》‘‘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以及《送王宣从军》“隆兵初灭虏,王粲始从

收稿日期:2003—07—12

作者简介:严值:(1979一),士.安徽芜湖市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古代文学2002毁硕士研究生。

万方数据 

军”,这种爱国的热忱,极大地鼓舞r诗人与后世的读者:“平生一匕首,感激赠夫君。”(《送王宣从军》)。再如《送莫氏处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人西军》“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廷。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鹊鸨。所从文与武,不战白应宁。”不仅写出赴边的昂扬斗志,雄壮威武,而且体现出了兄弟般的真诚友爱,以及作者对其能力的充分赞许和一种积极的战争观。这类诗作在王诗中亦有体现。

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呜刁斗,三军出井陉。忘身辞凤阚,报国取龙庭。”指出在春季,天上星宿将星摇动,喻指战争兴起。出征将士浩浩荡荡开往边塞,万里刁斗夜鸣,雄浑壮阔,抓住了赴边从军途中的典型细节,更富有感染性。是因为王维与孟浩然相比,他曾有过单车出塞的亲身经历,故而笔下边塞风物更真实、具体,感情更慷慨激昂。要报国杀敌,直取匈奴单子祭天拜鬼之所,豪气干云。又如《送张判官赴河西》“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展示出一幅塞外黄沙漫漫,白雪覆盖、蓬草飞旋、云黄天远的奇异之景,境界浑涵阔大,让人顿觉心胸畅达,精神为之一振。诗人倚剑高歌,催人振奋,为国戍边。这种昂扬刚健之辞+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盛唐风貌与盛唐气象,后人难以企及。

慷慨报国,并非是为了个人纯粹的功名利禄之心,而是出自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自尊。应是“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运筹将人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孟浩然《送告八从军》)体现了一种人生理想与态度,男儿志在四方,应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功成应身退。国有危难,应奋勇向前,是“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魄,激励鼓舞人奋发向上。

(二)靖边保国,必胜信念:大唐疆域辽阔,对待少数民族进犯,应有正确的边疆、外交政策。在王维的一些送人赴边诗中,就包含这些政治内容。

《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以历史上汉武帝派遣李广利伐大宛取良马,获胜凯旋,苜蓿、葡萄随之传人中国的典故,来说明对待外族,应巩固国防,加强国力,使之惧怕,不敢挑衅来犯。这也是王维对唐王朝雄厚实力的一种高度自信与自豪。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汉~统论,有利于王朝统一发展,是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待异

16

万 

方数据族入侵,应该“当令犬戎国,朝聘学昆邪”(《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支头。”(《送平淡然判官》)。

总而言之,王孟送人赴边之作,将传统的黯然销魂的愁怨抛开,高亢激越,爽朗明快,催人奋进。

二、慰人失意真情厚意

封建时代的文人,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唐人的功名进取心更强。热衷于科考、仕宦,而仕途坎坷、宦海浮沉,落第、贬谪、弃官、归隐等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故而这类送别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王益此类诗作,不仅饱含深情,精神格调高扬,毫无低沉、缠绵之态,而且能借题发挥,将情景与现实密切结合,拓展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写出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宽人落第、真情慰解:孟浩然四十应进士举,本是踌躇满志,“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31(P1621),却不料名落孙山,自此仕途一直困窘,仅晚年一度在张九龄幕下征辟为从事,故而对人落第报以深切的同情,有一种强烈的遭际认同感,诗中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而王维少即闻达于诸侯,科场也一帆风顺。宦海虽屡有风波,亦官亦隐,始终能以禅宗的闲静、豁达心态对之。也有不满与失意,但诗风主要偏向于平和与乐观。

孟浩然的《送从弟氍下第后寻会稽》“落羽更分飞,谁能不惊骨”,虽读来令人心惊,但并不觉低靡。表现了诗人及广大士子科场失意后的心悸魄动。以己之遇来与对方共同分担挫折与痛苦,劝弟宽心、释怀。而孟浩然另有两首送人赴进士举的诗歌,从侧面表现自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t4(P1652)的愤懑不平。《送丁大风进士举》“惜元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对于自己赴举落第,仕途无望,归于朝廷无显贵当权者为其后盾,空有苏秦一样的才华,也只能黄金散尽,黑裘敝破,怅然而归。愤世疾俗之意,直抒胸臆。诗尾突然一转,劝友也应看清社会、官场的污浊,及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送张子容进士举》,则通过自己与友人隐与王维的几首慰人落第诗,则另是一番境地。

仕的对比,对友人提出殷切希望:“无使《谷风》消,须令友道存”,间接批评了当时世风浇薄,朋友道绝的不良习气。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安慰他,时值开明盛世,这次落第纯属偶然,不必担心天下无人赏识您的才华。显得旷达而乐观,真正是“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4】(P16)《送盂六归襄阳》: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全诗笔调轻松。铩羽而归并不可悲,远离官宦,投身田园,效仿陶潜,饮酒读书,何等惬意。劝慰好友,无需曳裾豪门,谒拜求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维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

再如《送丘为落第还乡》“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知弥不能荐,羞为献纳臣。”对丘为处境表示深切同情。而且从自己角度出发,时为左补阙谏官,却未能举荐对方,深感羞愧、歉意。以一颗真诚的心与诚挚的友谊融化对方心中的坚冰。

(二)贬谪归隐,寄寓感慨:王孟的这类送人远谪、弃官、归山的送别诗,数量较多,而且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盂浩然《都中送辛大》、《送席大》、《送王吕龄之岭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送张五归山》等等。

《都中送辛大》:“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余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还寄《式微》吟。”赞誉对方,也暗喻自己,都有辅佐帝王济世治国之才,然“未逢”明时,生不逢时,将矛头直指统治者。“徒有”抱负,亦只能归隐,满腹牢骚、愤慨之情。“乡关万余里,失路一时悲”(《永嘉上浦馆送张子容》),则暗含了失意、不得志与当时平步青云朝夕瞬变的沧桑感,不必太在意,慰人慰己。而“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送席大》),则是一种同命相怜的喟叹。

送友贬谪,盂浩然不写悲凄伤感场面,而重在以浓浓的友情、乡情宽慰离人。设身处地为友人考

虑,岭南远在天边,是“土毛无缟纡”,而“乡味有

查头”,但也不必忧伤,真挚的友情会常伴左右,“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送王昌龄之岭南》)。

总而言之,孟浩然此类诗,既联系身世遭遇有愤怨不平之意,又显得无可奈何,只得归隐。这似与王维厌弃官场,深受禅宗思想影响,将世俗万物看空看虚,自主投身自然,向往归隐而有所不同。

王维的《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微物

万 

方数据纵可采,其谁为至公?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流露出作者对现实官场的不满。自己愚钝不谙此道,官场混浊,谁又能秉公持正呢?故而诗人也想辞官归隐,去过那种松山白云、醉卧菊丛的仙逸生活。在《送张五归山》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倾向:“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不过,他的隐居生活远不同于一般寒士的生活,有辋)llgrl业,奉禄优厚,生活悠闲而舒适。

王维的送人贬谪诗,劝慰、勉励之意更浓,更积极乐观。如《送杨少府贬郴州》:“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虽用贾谊贬长沙之典故,但却反其道而行之,勉慰杨少府有才华,不会长期被朝廷弃置,不必自伤自悼。真是“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惟李供奉《巴陵赠贾舍人》……与右丞此篇(指《送杨少府贬郴州》)结句,俱得忠厚和平之旨,可为用事翻案法。”

(sI(P192)

三、游历赴任积极乐观

送人游历还乡与赴任之作,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已包含在以上诗作之中,在此不再赘述。

王孟山水田园诗在艺术特色上给予送别诗很大借鉴,使送别诗里情中有景,景中有情,二者水乳相融,不同于《诗经》以来送别诗中情景分离的格局。引入更多的山水描写,沾染上人的思想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孟浩然送别诗中景物描写,似主要用叙述笔调表现,看似平淡,无句可摘,但却饱含深情,越咀嚼越有味。“思归长望自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漠落空嗟滞江岛”(《和庐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白云思归,秋叶飘落,滞留孤岛,都是带有明显离愁别绪的意象,用“望”、“惊”、“空嗟”这样感情色彩鲜明的字眼加以渲染,更觉凄清。《送友人人京》“君登青云去,余望青山归。云山欲此别,泪湿薜萝衣。”这里“青云”、“青山”、“薜萝衣”,不仅是实景,而且是有着特定含义,有典可依的。以仕途畅达与归山隐居作比,喻此分别后归期之遥,切合题意,故而泪洒友人。此外如“清旦江天迥.凉风西jE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送谢录事之越》)与“荆吴相送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描写了一派水乡烟雾弥漫,水波浩渺的日落晚景,渲染衬托了游子飘泊在外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笔下的白云也似有情,伴随人左右。

17

而《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与《高阳池送朱--)画法。“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诗中之景,色彩显然要明艳些,画面也更明朗些。舟》)与“寒回山河净,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描写鹦鹉洲日落及月下的优美风光,是因为“遥爱“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送宇文太守赴宣江中鹦鹉洲”。“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城》)等,画面廓大辽远,景物都蕴含着人的感情。光”、“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夕阳西“寒”、“净”、“急”,渲染了离愁别绪,在这样的环境下,岸边沙滩金光闪闪,夜晚明月与芦花互相辉中友人分离,为其操心担忧,所以是“解缆君已遥,映。皓月当空,风飘花香。这样的美景使人陶醉,忘望君独伫立”,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却离别之苦,反而触发人回归自然,“君子来来莫江天际流“情感一致。

相忘”。后者虽通过高阳池今昔盛衰之景的对比,而“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有感伤之情:“红波淡淡芙蓉发,绿岸毵毵杨柳“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垂”、“四面荒凉人径稀……空余草露湿征衣”。但国》)、“槐色阴清画,扬花惹暮春”(《送丘为往唐并不痛苦,也引发了作者的归隐之心,要“殷勤为州》)等,则侧重于画面的色彩效果,或幽旷、或新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奇,移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维是个绘画行家,送别诗中的山水景物描二人送别诗在语言上摆脱前人送别所惯用的写,极具构图、设色、虚实特色,而多有名言佳句。

“灞桥”、“折柳”、“南浦”等俗语滥调,创作出清新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自然、音韵和谐之作。多是近体诗作,如王维的《山第还乡》),将树木拟人化,追随相伴旅人左右,这中送别》、《送沈子福归江东》、《送梓州李使君》等,是远景;而此时选行之地正是余晖斜照,这是近孟浩然的《赠王九》、《送友人人京》、《送张祥之房景。前者为想象中的虚景,而后者则为眼前实景。陵》等。

虚实相映,不仅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而且将景王盂送别诗思想艺术价值值得我们关注与研写活,富有灵性,蕴含了诗人的一片真情。境界开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阔,视角独特,符合中国山水画远近虚实散点透视

参考文献:

【1]朱衷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口1郭绍虞治浪诗话拉释【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75.

【4]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嘲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z】北京:中华书局,1961.

BriefAnalysisofLeavePoemsof

WangWeiandMengHaoran

YAN

Jun

(Research

CenterofChinesePoetry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Abstract:Thereare

tWOnewfeaturesin

thought

and

art

of

WangWei

and

Meng

Haoran’sleave

poems,which

not

onlyenhancethepoems’content,butalsorenewtheir

art

state.

Keywords:leavepoems;nlixture

ofemotionandsight;innovation

18

万 

方数据

王维孟浩然送别诗浅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严俊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微,芜湖,241000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2003,18(7)0次

参考文献(5条)

1.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 19792.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 19833.全唐诗 1975

4.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 19795.赵殿成 王右丞集笺注 1961

相似文献(5条)

1.期刊论文 王遐弟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浅析 -科技信息2010(2)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及选取物象上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地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

2.期刊论文 刘燕 含蓄蕴藉道别离--试论王维送别诗艺术特色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3)

王维送别诗虽篇幅短小,但其别情的感染力并未因此而受到限制,诗人凭借其敏锐的感受力,通过对时间、地名的巧妙处理,对意象的独特把握,抒写别情与描写景物的结合,使别离之情娓娓道来,含蓄蕴藉而感人至深.

3.学位论文 张立斌 王僧孺诗歌研究 2009

本文采用归纳分析法、例证法、引证法、比较分析法、综合评析法等方法,在深入阅读其诗歌文本的基础上,参考史书本传和前人评价,研究王僧孺的生平与著述、思想与人格、交友以及其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并总结出其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王僧孺从小经历坎坷却“佣书成学”,以才学著称。思想中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有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人格虽有委琐的一面,然始终是一位正直、无私的清廉之士。相对于其他诗人诗歌题材普遍狭窄,王僧孺诗歌内容比较丰富,且有真情实感。可分为:边塞游侠诗、咏物诗、咏女性诗、羁旅怀人诗、赠答送别诗、登临抒怀诗。其诗风呈现出高古雅怨、清隽闲谈、沉郁顿挫、幽怨婉转的特色。所谓“艳丽”或“博雅”诗风是不够准确的概括。王僧孺作诗重新变,其诗既有“永明体”新诗的特点,又见“宫体诗”之端倪。然与“宫体诗”不同的是,其诗受民歌影响,重情感抒发,轻声色描绘。可见其诗歌较有特色,对后世影响较大。

但后人对王僧孺诗歌关注不够。古代诗话家较少注意且评价亦不太公允,现在多数文学史对其介绍也过于简单,有的甚至不提,目前尚未见到研究王氏诗歌的论文。因此,本文对王僧孺诗歌的系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王僧孺(公元465--522年),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齐梁间学者、文学家、藏书家。王僧孺撰有《百家谱集抄》、《东南谱集抄》、《十八州谱》等,为南北朝时期的专门之学--谱牒之学作出突出贡献。与沈约、任昉并称三大藏书家。工于诗,梁武帝曾制《春景明志诗》,敕在朝之人沈约以下同作,武帝以王僧孺诗为工。王僧孺的创作时间大致处于“永明体”兴起时、大同诗风转变之前,虽由齐入梁,诗风仍承袭齐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体现出永明新体诗的特点。王僧孺创作大量咏女性诗,但此类诗与“宫体诗”不完全一样,他很少描写女性容貌、体态等,而重情感抒发,其中寄托了王僧孺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歌不仅内容较宽泛,风格也呈现多样化。由于王僧孺特殊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思想和独特的人格,使其诗在当时有一定特色。本文从王僧孺生平经历入手,结合其思想人格,交友境遇,对其诗歌的内涵、风格、艺术技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包括绪论、正文五章、附录。

绪论部分首先简单阐述了王僧孺诗歌的基本情况,明确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介绍目前关于王僧孺诗歌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最后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王僧孺的生平与思想。这一章的内容,前人很少涉及。本章又分王僧孺生平、思想与人格、交友考、学识与著述考四节。探究形成其诗歌内涵、诗歌风格的客观原因。王僧孺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贫苦,这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并了解社会现实。坎坷的经历和正直、无私的人格,形成了他不同于其他官吏的吏风,使他敢于揭露社会现实。其心中的怨愤不平之气,使其诗中有种挺拔的力量。王僧孺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也有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因而,其作品中有立志报国的理想抱负,也有淡泊平和的闲情逸致。学识的渊博和藏书的丰富,为其隶事用典提供了方便。交友广泛,且重情重义,其赠答怀人之作感情真挚、深沉。

第二章:王僧孺诗歌的思想内容。前人往往只注意其咏女性诗和边塞、游侠诗。王僧孺诗歌的思想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一,边塞、游侠诗,现存《白马篇》、《古意诗》两首。表现其渴望及时立功,有所作为,虽然困难重重仍不甘平庸,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积极进取思想。这类慷慨激昂之诗与当时诗坛绮靡之风格格不入,但却有着浓重的忠君报恩意识。其二,咏物诗现存《朱鹭》一首。此诗在齐梁咏物诗中颇有特色,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写朱鹭,生动形象,实则乃比兴寄托,借物言志,借朱鹭畏罗求识,暗寓自己的心境与情怀。其三,咏女性诗,这类诗占其现存诗歌总数约五分之二。又可分为代言体诗和非代言体诗。前者或表现女子的貌美、忠贞;或表现女子对爱人的思念和关心,皆纯情而真挚,格调健康。后者或表现思妇的孤独和渴望君子来归;或描写妾妇遭遗弃后的凄苦,表现了王僧孺的同情之心,其中也寄托了他自己的感慨。其四,羁旅怀人诗,这类诗也比较多。王僧孺一度转徙频繁,饱受羁旅行役之苦。但是,此类诗与其说是对独自外出为官生活的厌倦,不如说是其作为罕有的清廉之士,面对来自异己者的压力,没有知己可以慰藉心灵而产生的孤独感,从而使他常常怀念与故乡知己的友谊。其五,赠答送别诗。赠答诗往往开篇写景,有些诗似乎全然是在描写景物,如《秋日愁居答孔主簿诗》,但是景中还是散发着淡淡的愁,景中生情。《送殷何两记室诗》则表现了王僧孺与朋友间心心相惜的深情厚谊。另外其登临抒怀诗《落日登高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揭露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伤乞人诗》表现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王僧孺也作有一些《侍宴诗》之类的应制诗。

第三章:多样化的诗歌风格。本章论述王僧孺诗歌的艺术风格。首先就前人对王僧孺诗风的评价进行论辨,指出所谓“艳丽”或“博雅”都不能准确概括王僧孺诗歌的艺术风格。史称“其文丽逸”,后人更倾向于用“艳丽”一词评价其诗歌风格,而忽视了“逸”。“逸”用来形容诗文指一种奔放、流畅的文风。王僧孺心中有着慷慨不平之气,一以贯之,使其诗有着“逸”的风格。本文认为王僧孺诗歌呈现多样化风格,主要有高古雅怨、清隽闲淡、沉郁顿挫、幽怨婉转四个方面。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5110.html

    上一篇:厨房对联横批

    下一篇:投资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