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散文诗

| 职称俄语 |

【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一
《音乐散文》

音乐散文 好音乐好心情 “竹雨松风蕉叶影,茶烟琴韵读书声”。一幅对联描绘了一幅惬意的风景。琴韵应该就是指音乐吧,耳边飘过悠扬的音乐,享受一杯茶、几页书,该有一份多么美好的心情啊!境由心造,乐由心生。常在阳光的午后,打开CD机,或听几首民乐,或听几段钢琴曲。

音乐心情之二 周华建——《刀剑如梦》 倦了,就坐着。 剑,恭敬凝神地立于身边。功名利禄也远远抛在门外。 风,从胸膛穿过,那血已渐渐变冷。 满眼虚幻,一如春梦,梦醒了,两手全空,顿失方向,迷惘寂寞,黯然自伤。 来去匆匆,和你相遇 。

音乐心情之一弦子——《昆明湖》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的诗依旧在春风里微笑,而时间像花朵一样纷纷凋落,我——在绵绵细雨的二月里,独自捧着“人比黄花瘦”的诗卷苦吟着。 

献给喜欢梁静茹音乐的可爱女生 《序》 《我还记得》2004 是我《最快乐那一年》 因为《有你在》 我的生活《多数是晴天》 在《宁夏》的《好夜晚goodnight》 我却《不想睡》 打开天窗 《半个月亮》 静静在天空

思绪在音乐笼罩下的日子伫立窗前 看一枚枚缓缓坠落的果子 所有的谜底豁然开朗 叶子在时空之外微笑 这是个音乐的季节 马车辚辚 1

在肌肤深处行走 心的触角 沿着风和经脉覆及泥土 枫树以殷红告白过程  流水的柔情 

音乐摆渡 在纯金属一样的音乐里, 思想缓缓地攀援着。 在晚秋的旷野上, 两三个拾柴人缝合着季节。 也就在这个季节的边缘,杨树林正绿得发蓝。 便在冰凉的深夜, 也会笼住一团沉默的温暖。 这是一条闪光的河

在音乐里醒来我经常会想:“音乐如果只是音乐,那么音乐也就死了,音乐是和人的心灵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性格并不相同,但是每个人其实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找寻着自己心灵上与音乐本身的一个结合点。音乐是用时间流逝的方式,告诉我什么是美!” 

音乐和断章取义 喜欢音乐,尤其纯音乐。发觉音乐收藏里藏着很多绝美的纯音乐,似乎很久没听过了。除了《茶花女》和《蝴蝶夫人》等,还有海顿、莫扎特;除了《高山流水》《渔歌唱晚》,还有《一意孤行》《孤芳自赏》„„边选边听的同时,也选喜欢的传给朋友。

清晨的音乐 一夜的雨,从轰轰的雷声转为安静,从哗哗如瓢泼转变为濛濛如牛毛。雨声却格外清晰,有节奏地敲打着未启的窗棂。这几日颇怕冷,轻轻拉开窗子便浑身战栗,可那好闻的雨味,却让我不忍推上已经拉开的窗子。只好穿上长衣长裤,却依然抱紧双肩。 

在音乐中沉睡! 在这样的夜晚你有没有这样的想我?我总是心太软,总会想到许多过去的事情,想到许多的美好,而刻意的去忘掉不快的事情。虽然这样的事情也曾伤过我,只是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去为谁而心痛了。撕夜的痛已经埋在 2

忧伤的音乐调息你的呼吸 聚集你的神精 预备吧! 徘徊在空旷的郊野中 放飞的心 与天相拥 穿梭在漫无止尽的山草间 伴着飘雪 踏着清晰的脚步 带着忧伤 缓缓而来 缓缓„„ 缓缓„„ 

抚摸音乐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抚摸音乐,同时也被音乐抚摸了。这是一条遥远的心灵的归乡之路。仿佛泊在天庭的湖波中,被浪花轻轻地、轻轻地濯洗,伤心、悲凉、无奈,而又幸福无比。这是一种被剌痛的快乐、一种被伤害的温柔。当旋律把我包围和笼罩时,我甚至眼眶溢满

音乐心情:帘动荷风 夏日的一场细雨,柔柔的,仿佛一把致密的梳,轻捋着荷的心事。风帘雨幕被满池硕大的荷叶濡染着,朦胧成一张绿色的网,在一泓碧波之上飘摇。清凉的雨滴,轻叩荷的心窗,季节悠扬的足音,踏着碧荷而来,惊醒了 。 有一种音乐 有一种音乐 只是在凌晨两三点出演 声嘶力竭地喊唱 在嘲笑熟睡的人们 哦!哦! 夜生活真美好 你们太没情调 有一种音乐 被一类人演唱 极限的伴奏中 有酒精的爆发 有尼古丁的欲望 嘈杂

音乐心情:倾听夜色 旖旎,婉约,有些缠绵,有些忧郁,缭绕,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忧郁和缠绵。闭上眼,细细品味,静静倾听,就如缓缓的小溪,沿着曲折的山径,款款而来,丝丝萦绕,袅袅展开,一遍又一遍„„

音乐的力量音乐是人类的灵魂,自从有了音乐的创造,人的灵魂就有了一个依靠。在心灵的深处,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激起那潭深水的涟漪。音乐是一条钥匙,这条钥匙能打开通向梦境、通向因果的时光隧道。 

3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二
《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2009-08-15 22:11“唐诗中的音乐描写”教学设计

〔分层教学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对应关系。

②了解对同一“情景”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试作研究性的分析。

〔重点与难点〕

①唐诗中音乐描写的“各有侧重”分析。

②相关的音乐描写的“不同手法”分析。

〔思想方法与人文因素教育

①时代造就了诗人,诗作反映了时代。

②个性化的风格,创作出风格化的诗作。

〔教法与学法〕

① 比较阅读,专题讨论。

② 对象-手法-目的,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课前预习〕

查找有关描写某一情境的诗句。

〔教学步骤〕

师导入:中国传统诗词的创作,非常讲求“景与情”的对应关系,无论是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或词人都很注重对有关“景”的信息的撷取。讲究对有关“景”的信息的转达,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概莫能外。今天,我们就以“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为话题,从分析《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的手法和特点入手,通过比较阅读来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对同一景况或情境,因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表述的基本特点。 师:这里的“景与情”的对位具体指什么?

生:用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要合乎情理。

师提示:大家应该记得《琵琶行》中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吧!下面分小组来背诵一下。 生:背诵诗句。

(边打出幻灯片,边请上网查阅过的同学说明这些有关音乐描写的句子的共同的特点) 让我们在诵读中聆听

――《琵琶行》中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边归纳边打出幻灯片)

师:如此的比喻描写凸现了音乐的什么特点?

生:分别回答。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

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

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

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

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师阶段小结: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李贺《李凭箜篌引》是如何描写音乐的。请大家打开课本39页。一起来朗读这首诗。

生:集体朗读。分头找到。

师提示:根据课文前面的提示,找出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对音乐的描写,明显与《琵琶行》有区别,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生:《琵琶行》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描写,《李凭箜篌引》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师:总体的风格是什么?具体的表现在哪里?

生:浪漫主义。

(归纳并逐条打出幻灯片)

鬼泣神惊 妙不可言

—《李凭箜篌引》的音乐效果

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

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

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

乐声使神妪感动得也来求教李凭;

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

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师生共同归纳: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瑰丽的比喻。

白居易——侧重于音乐的形象描写;

李 贺——侧重于音乐的效果描写。

师:下面请10位同学把他们查找到的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朗读并分析一下。

生:分别朗读并分析。

师归纳: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大致如此。

(打出幻灯片)

对好音乐的描写与赞叹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瓠巴鼓瑟,而鸟舞鱼跃。”

“座上美人心尽死,尊前旅客泪难收。”

师: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首同样是描写音乐的诗歌――《听颖师弹琴》。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生: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师:与《琵琶行》及《李凭箜篌引》比较,《听颖师弹琴》中音乐描写的角度及手法又有哪些特点或不同?

生:既有有关音乐本身的描写,也有相关音乐效果的描写。

师:很准确!我们再请几位同学就着具体的诗句来赏析一下。

(在学生赏析的过程中适时打出幻灯片)

生: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生: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赶紧伸手止住颖师不要再弹下去了。

好本事啊!你弹琴给我听,简直就是: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

师:现在我们可以把三位诗人诗作中的音乐描写作一番归纳小结了吧!

(打出幻灯片)

白(居易)诗移人—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

李(贺)诗泣鬼—笔下的箜篌音乐使鬼神动情落泪;

韩(愈)诗惊天—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

师:可见――诗国乐声别具一格,诗作状乐各具特色。

〔布置作业〕

课后查找、阅读与整理:

愁”(包括忧、悲、恨、,恼等等)是一种感情活动,如何才能形象而又生动地把它表现出来呢?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比喻。

请从你所阅读过的诗词和现在正在阅读的课文中,回忆和查找出借助比喻来描写“愁”的诗句。要求如下:

1、写出具体的诗词原句,能标明作者和出处最好。

2、在原句下注明喻体并说明此句突出表现了“愁”的何种情态。

3、一律写在练习本上,作为本次练习的第一项,多少不计。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108 更新时间:2008-3-22

Tags:中学语文免费教案,为您提供优秀的免费教案

“唐诗中的音乐描写”专题教学设计

安徽无为襄安中学高一(2)班语文教师 陈荣胜

[三维目标]

①了解古典诗歌中的“景”与“情”之间对应关系;

②留心对同一“情景”或形象描写的不同手法与特点;

③尝试对同一题材的描写音乐的诗歌作品进行探究性分析;

④赏读几首唐诗中的音乐形象;

⑤学习渲染、烘托的笔法。体会比喻摹声、通感的描写技法;

⑥激发兴趣,初步品味诗歌意境的美感。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趣味。

[教学方法]

1.拟用讨论互动式、精要点拨法。

2.准备中国经典乐曲带,适时播放,生成情境,营造音乐氛围,获得听觉享受,以期让师生满意,达成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时数] 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播放古曲,营造赏读的音乐氛围

1.导入专题 :天地万物皆成画,喜怒哀乐都是诗。好的音乐百听不厌。好诗不厌百回读,其中必有动情声。大诗人白居易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们专题赏读唐代著名诗人几首关于描写音乐的诗——韩愈《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

2.板书专题“唐诗中的音乐描写”。

3.伴乐朗诵《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经典语句——“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简评]音乐之声具有严格时间限制的表演艺术。诗歌是语言艺术。诗,是生命的诠释,是真情的流露;诗,是清新的韵律,是飘逸的舞蹈。随着浔阳江头枫叶纷飞、荻花的谢幕,那琵琶女在万籁俱寂的江上,奏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幽怨绝响,让每位听众浮想联翩。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探究三位诗人如何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特征的表演艺术,需要潜心体悟古人高超的形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联想能力。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把读者带进怎样的声音世界里。

4.齐读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预习《琵琶行》时已这两首诗印发给学生)

二、整体感知三首诗,理清基本思路

1.韩愈在《听颖师弹琴》里如何调动丰富的生动意象来构造听琴的具体感受及意境的?

2. 白居易《琵琶行》描写乐声时摹写的意象有哪些?

(分组齐读)明确:儿女语/赴敌场/浮云柳絮/百鸟群/孤凤凰(旋律变化:柔—刚—柔)

归结:诗中的琴音忽高忽低,起伏缓急,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前10句,后8 句思路明晰,既有正面摹写,又有听琴感受;选取的画面有“起坐”不安,有“推手止之”、“泪雨滂沱”、“冰炭置肠”。大喜大悲,冷暖刺激实叫人无法承受。这种情绪上的强烈震荡,无法用语言形容,但韩愈能凭真切的感知,生动的文字描摹得穷形尽相。

(指名同学一人读白居易《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前的调弦、校正指法,弹奏过程。)

归结:诗人是这样选择意象凸现音乐特征的。意象:急雨/私语/珍珠落盘/莺语/泉流/瓶破浆迸/铁骑刀枪/裂帛(旋律变化:繁密的声势→清幽的音韵→清脆而和谐→悠扬而明快→低沉而冷涩→突发而激烈→清脆而尖锐→刚劲而激越。意象组合呈现出琴声的起伏变化,由徐缓而激越,而低沉,而休停,而快捷收束,戛然才止。搞艺术有一句行话:雕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也是流动的雕塑。音乐形象看不见,诗人们却能用如此丰富的意象完美地再现乐声,把抽象听觉转化为可视之物象(即具象)。

3.集体朗读或背诵(借助想象)。请大家想想以上二首诗意象组合都采用什么修辞或描写方法?

讨论后归纳板书: 比喻—通感;正面渲染,塑造音乐形象。[提示:比喻传递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因为喻体是可以不断变换的,于是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脑子里形成鲜明可感形象,才能品味语句,领会意境。以上二首诗运用了比喻摹声和视听切换处理(即通感),成功地描写出音乐形象,就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要求背诵白居易《琵琶行》描写乐声的名句,熟读韩愈《听颖师弹琴》。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比较研习,赏读探究

1.检查背诵。再齐读《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启发同学们思考: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贺《李凭箜篌引》描写乐声的侧重点有何区别?其风格各自有什么特色?

讨论后明确:《琵琶行》侧重于音乐本身描写,风格写实;《李凭箜篌引》侧重于音乐效果描写,风格相当浪漫;《听颖师弹琴》则兼而有之。

2.《行》《听》《引》三首诗描写技法主要是正面铺描,摹声渲染得充分,想想还有没有别的笔法?

选择《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中的其中一首,加工为现代诗歌。

[教师示范]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喁喁私语/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群音中一声独闯如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以上是正面写琴声)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音乐的耳朵/一窍不通竟也被乐声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终被美妙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再也不能承受琴声对感情的牵扯/

赶紧伸手去止住颖师不能再弹下去了。/好本事啊!一会儿放块冰在我的心里,一会儿又放块炭在我的心上。(以上是侧写听琴感受)。

韩愈以自己百感交集、无可名状的体验来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催人泪下;而白居易用听者入迷沉醉其中,“悄无言”、“秋月白”句,将人物景物和谐烘托,突出琵琶女弹奏艺术的高妙,行文笔法是有区别的。

3.再读《李凭箜篌引》。李贺的诗与前二首既有相同表现手法,更有在意境创造、描写技法的不同。

[提示]李贺作诗想象奇特,选取物象非凡。箜篌之音使鬼泣神惊,简直妙不可言。

你想——乐声使神女感动得悲啼不止;乐声使天帝感动得变暖天气;乐声使天惊石破落下萧萧秋雨;乐声使神妪来求救李凭;乐声使鱼龙感动得随波起舞;乐声使吴刚忘情而夜不能眠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三
《音乐散文》

在学习的天地里,到处都是书,教科书,课外书、习题书、辅导书一排排列在那里,等待我一本本去攻克,我攀书山,游题海,历览了许多美丽的风光。疲倦时,我就进入我的另一片天地——音乐的世界。

静静的,坐在窗前。轻轻地,啜饮一口清茶。打开MP3,戴上耳机,我与窗外清风,茶中馥香一道,享受精彩音乐。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生动的歌声,像流水一样在我的心头荡漾。顿时觉得特别轻松,好像肩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被卸下来了。闭上眼睛,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我最喜欢流行音乐了,它节奏快,感情充沛,激情燃烧,活力四射,常常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亮起一盏盏航灯。 曾记得,有一次我考试失利,放学回家后,泪如雨下,恨自己的粗心,悔自己的不认真。无精打采的躺在床上,打开MP3,让优美的旋律漫过心头,这时一首熟悉的歌曲在我耳边响起,是许美静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路上痛苦和喜忧,愿与你分担所有,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我心中不停的重复着那些歌词,耳边回响着高昂的旋律,信心和勇气又回到我到的身体里。“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之上有晴空。”我暗下决心,要勇于面对挑战,用智慧和汗水去创造那绚丽的彩虹。因为“错过了太阳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音乐,陶冶着我的情操,喻佳丽的《幸福港湾》,使我懂得了幸福的意义;段林希的《追梦的孩子》使我更努力的追逐梦想,刘忻的《如果有一天》使我明白成功需要努力……我在音乐的花园里徜徉,心灵得到了洗礼。 如果说学习是我的一个天地,让我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乘风破浪。那么音乐则是温馨的港湾,我可以在这里停泊疲倦的心灵,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休憩,而音乐就是这样一个让我得到休整和重新启航的地方。 我的另一片天地,是属于我自己一个人的,他将伴随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他是一位老师,开阔了我的视野,还教我做人处世;他是一位朋友,分享我的喜怒哀乐,催我努力进取。

音乐,让心灵获得宁静,让人生得到启迪。我喜欢我的另一片天地——音乐。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四
《音乐的力量(散文)》

音乐的力量(散文)

陈维津

近日,我在一处公园里见到了一位年约九旬、身体却依然硬朗、精神矍铄的老者,上前求教养生之道,他只说了四个字:“常听音乐!”细思之,深以为然。

音乐的力量是巨大的。美好的音乐可以让人忘却忧烦、心情快乐;可以消除疲劳、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可以让人怀念过去的岁月,追寻美好的未来。

音乐还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在音乐方面造诣颇深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常常说自己的科学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音乐,他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仅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

工作之余,我最爱听的歌曲便是童丽演唱的《烟花三月下扬州》,随着甜美的歌声和动听的旋律传入耳中,疲劳顿消,内心满是甜蜜,并对江南烟雨生出丝丝向往。

我曾去过陕北,听陕北人原生态的《信天游》,嘹亮、质朴的歌声怦然打动心扉,歌声中传达出一种不向困难低头、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我想,一代又一代陕北人正是靠这种精神,在黄土高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助推着华夏文明。

正是因为音乐有着感染人、激励人等巨大作用,聪明的商人加以利用,使音乐成为商品促销的一种手段。

家门口一左一右相隔不远,有两个小商贩,左边的是卖糖葫芦的,右边的是卖玩具马的。左边摊位前的喇叭里反反

复复唱的只有一首歌曲,那就是曾上过1997年央视春晚、歌手冯小泉演唱的《冰糖葫芦》。“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看着小贩红火的生意,我常想,或许正是这优美的歌声才吸引了众多顾客吧?!右边的摊位反复播放的则是歌手朱贝贝演唱的歌曲《马上有钱》。“马上马上马上有钱了,马上马上马上有房了……”听着这优美的歌声,抑扬顿挫的旋律,我的内心里满是温暖,禁不住生出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五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列子》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古诗中的音乐描写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口头创作到书面创作的过程。最初的诗歌是在口头上传唱的,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本身就是“诗”与“歌”的结合体。好的诗歌往往以其铿锵的节奏、优美的韵律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而描写音乐的诗歌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两者交融,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随手翻看几首描写音乐的古诗,发现这些作品在描写音乐时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手法。

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

再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 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

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

这种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不由得使我们想起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

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对音乐描写的一段美文,摘自《老残游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

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中唐诗人王表的《成德乐》也是采用这种手法:“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

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就可想而知了。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这里没有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如响在耳边,令人嘘唏不已。

《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也是如此吗?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 僧,故以绿绮切之。 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 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 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 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 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 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

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听颖师弹琴》赏析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六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之音乐短章》

纪伯伦经典散文诗之音乐短章

我坐在我心灵的爱恋者身旁,倾听着她的诉说。我默然无语,静静地听着。我感到在她的声音里有一股令我心灵为之震颤的力量。那电击般的震颤,将我自己与自己分离,于是我的心飞向无垠的太空,在那里畅游。它看到世界是梦,而躯体是狭窄的囚室。

一种奇异的魔力,汇人我爱人的声音之中,它随心所欲地支配我的情感。因着那让我满足于无言的魔力,我竟疏淡了她的语言。

人们哪,她就是音乐!我听到了她,——当我的爱人在某些情词之后叹息时,或在某些情词之中微笑时;我听到了她,——当她有时用断断续续的语言,有时用流畅连贯的语言,有时又用留一半于唇间的语言讲述时。

我用我听觉的眼睛,看到了我爱人那颗心的影响。她让我全神贯注于她通过音乐——心灵之声——张扬的感情的瑰宝,而顾不上品尝她语言的珍懂。

是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她又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过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

音乐是呼唤着的温柔曲调。如果她是凄切的,她就唤回痛苦和忧伤时光的回忆;如果她是欢快的,她就唤回舒朗和欢乐时光的回忆。她将唤回的一切置于想像的册页上。

音乐是令人忧愁的声音的汇聚。你听到她,她便让你驻足,使你的心中充满痛苦焦灼,像幽灵幻影为你描绘不幸。

她又是令人欢快的旋律的汇编。你感受她,她便攫住了你的整个身心,于是她在你的胸助间欢快地跳舞。

此篇是纪伯伦最早正式发表的一篇作品,于lop年在美国阿拉伯侨民刊物上刊出。

她是琴弦发出的挣挣之声,带着以太之波飘入你的耳际。她可能化作一滴热泪,从你的眼里流出,这眼泪是因情人远离的痛苦或时光之齿噬咬的伤口的痛楚引起。她也许化作一个微笑,从你的双唇间绽出,那微笑实际上是幸福和安乐的表征。

她是临终者的躯体:它有灵魂,来自愿望;它有理智,来自心。

人出现了,于是音乐启发了他,作为来自上苍的一种语言。和其他语言不同,她讲述的是心灵的隐蕴,在一颗心对另一颗心之间,因为她是心灵的私语。她像爱,其影响遍及人复。于是沙漠里的荒蛮歌唱吟咏了,宫殿中国王们的前后左右震动了。丧子的母亲把她和自己的哀拗哭号交织在一起,这时她便令铁石心肠者心碎;欢天喜地的人将她与自己的快乐一起传播,这时她便是鼓舞被灾难击倒者的一曲颂歌。她又像太阳,用阳光照活了田野上的所有花卉。

音乐好似明灯,驱赶着心中的黑暗,照亮了心房,使心底隐藏的一切呈现出来。乐曲在我看来,是真正自我的倩影,或是活生生的感觉的幻象。心灵如同明镜,立于世上各种事件和各个行为者面前,反映出那些情影和那些幻象的画面。

心灵是品评之风面前的一枝柔嫩的花朵,晨风吹拂着它,朝露压弯了它的纤茎。它又是小鸟的啼略,把人从蒙眈中唤醒。于是人去倾听,去感受,同它一起歌颂智慧——小鸟甜美啼维和自己细微感情的创造者。那啼哈激发了他的思维力,于是他问自己,问周围,这微不足道的小鸟的歌声,究竟道出了何种秘密,竟能拨动他感情的琴弦,向他启示前人书著中包含的意义?他探究,询问:小鸟是在呼唤田野上的花朵,还是在效学树冠上的柔技?是在模仿流泉淙淙,还是在同整个大自然畅叙友情?但是他未能找到答案。

人听不懂枝头小鸟说的是什么,也听不懂鹅卵石上轻轻流淌的泉水叮步和缓缓推向岸边的阵阵涛声。他不解雨水不住地滴落在树叶上讲述的故事,不懂其用轻柔的指尖敲击玻璃窗时讲述的故事。他也不懂微风对田野上花朵诉说的是何种情惊。不过他感到他的心知晓并理解所有这些声音的意义,因此才时而高兴为之震颤,时而又因忧愁和烦恼为之悸动。一些声音用一种隐幽的语言呼唤他,智慧将之置于他的自然天性面前,于是他的心同自然频频交流,而他自己却默默无言,犹豫惶惑,仁立一旁。或许眼泪替代了他的语言,因为眼泪是言语最好的传递者。

时间陪伴着我。哦,神志清明的人啊!快登上那回忆的舞台,以便看清音乐在时光掩去的那些民族中占有何种地位。来呀!让我们思考,音乐在亚当之子各个发展阶段留下过什么影响。

迪勒底人和埃及人把音乐当成伟大的神灵来崇拜,向它跪拜,对它赞美。波斯人和印度人相信音乐是人间的上帝灵魂。一位波斯人曾这样说:"音乐原是天上众神的一位仙女,她钟情于人类,从高天降到地上,去找她心爱的人。天神得知,大发雷霆,派一股狂风紧随其后。仙女在空中把这股狂风打散,结果狂风散布到世界各个角落。仙女本人并没有死,绝对没有!她活着,栖居在人类的耳朵里。"

一位印度哲人也说过:"甜美的旋律巩固了我对美好永恒存在的希望。"

音乐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是一尊神。他们为他建起了巍峨的神庙,至今仍向我们谈论着他们宏伟的祭坛,并献上最美好的祭品和最芬芳的前香。这位神,他们称之为阿波罗。他们以全部的完美描绘他,使他卓然而立,就像河流将树木浮上水面。阿波罗左手操琴,右手拨弦,气宇轩昂,他的眼睛注视着远方,好像看到了万物的深速底蕴。

人们说,阿波罗琴弦的挣挣声是大自然的回声,是他从鸟儿的啼横、流水的淙淙、微风的吹拂和树枝的摇曳中移译的自然的声音。

在他们的神话中有这样的说法:奥尔甫斯琴弦上的乐声,打动了动物的心,以致凶猛的野兽都跟随着他。植物也是这样:花儿向

指人类。

指古代两河流域的民族。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七
《描写音乐的诗词》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八
《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关于音乐的散文诗篇九
《散文的韵律》

散文的韵律

昔日每读朱自清的散文,每觉其文字珠圆玉润,声调优美,韵律和谐;是以总欲探其究竟。大抵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以及思索,总算知其美妙的根由。

我们读古典的诗词曲赋以及骈文韵文散文,总感知一种音乐的存在,纵情朗读往往也是声情并茂,无论朗读者或是听者都得到了无比的享受,仿佛听到了阳春白雪的曲子,仿佛看见了古代服饰亦盛亦素亦雅的美丽的女子在眼前翩然舞蹈。究其原因,不外乎于古代的文章十分考究其韵律,把音乐巧妙地融化了进去。有些许古代文学常识的人都知晓古代的诗词讲究格律,也就是讲究平仄与押韵的规律。其实格律的发轫并不那么容易,古人经过漫长的探索,直到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出现才开始有了雏形。相比陆机的“少有奇才,文章冠世”的文学才华,我更偏爱他的书法才能,其形质神飞的《平复帖》,更是欣赏有余,但这里要提的是他的文学才华与成就;其《文赋》就代表了他在中华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煌煌成就与赫赫地位。关于《文赋》这里要提的是与格律密切相关的问题。陆机在《文赋》里提出了声音变化像五色相宣的主张,不可不为开格律理论建构之先河,功绩不小;也表明古人在文章创作上的音乐潜意识被激发出来;后来,南北朝的范晔识别宫商清浊,有意识地把音律运用到了写作之上。南北朝宋末以来,大抵文人开始了分别平上去入四声。关于四声,以前还有一首歌诀:平声平调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到沈约构制八病说,把四声和双声叠韵运用到文学创作上,格律诗才算像模像样。直到唐代解决了平仄的调配问题,格律诗才算真正定型。

提到八病说,不能不提到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刘勰,《梁书刘勰传》有介绍,恕不述之。《梁书刘勰传》不过几百来字,却简单扼要地介绍了刘勰的生平事迹,虽然其生卒年不可考明,但其中所说的刘勰为沈约推重一事,却引我释怀。八病说为沈约所制,大体为:平头,上尾,蜂腰,鹤漆,大韵,小韵,傍纽,正纽。虽然不尽科学,讲究形式主义,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如傍纽正纽反对隔字双声和隔字叠韵,因为怕念起来拗口;如平头中的上下句开头的音节平仄不应相同,注意平仄协调。总的看来,沈约是推崇诗文要讲求声律的,在其所撰《宋书谢灵运传论》里作出过诸多理论上的初步归纳;但是刘勰是并不赞成八病说的,而当时沈约乃文坛领袖,声名贵盛,却推重与自己意见并不符合的文人,其雅量可谓高致,其胸怀可谓浩大,而今天的聒噪的文坛那些文人相轻谩骂的现象,那些独霸文化资源的现象,不可不谓时弊之大病也,不可不内省内敛,不可不好自为之。

刘勰虽然不赞成八病说,但也讲究声律。其《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里明确讲到:“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双声隔字而每舛,迭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声有飞沉,实际上就是指声有平仄;双声,实际上就是指两个字的声部相同,发声相同,如踌躇二字;迭韵就是叠韵,指两个字的收声相同,如徘徊;而隔字双声就是指把符合双声的两个字之间插入别的字,隔字叠韵同理;与此同时他在《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里又提到:“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到隋唐时期一种新的古文体裁词便诞生了,唐代中叶格律也完全具备了。诗词以及后来的曲的滥觞都是离不开中国古代音乐的。古人谈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又加变宫变徵,共七个音,前面五个相当于西乐简谱的12356,变宫相当于简谱的7,变徵相当于简谱的4,古代的文人以这些音为基础经过漫长的摸索才总结出诗词曲的格律。

以上所述,实则是为讲散文韵律作铺垫罢。

我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启功先生不但在书画方面造诣精深,在古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屈指可数的。

其伟构《诗文声律论稿》“散文中的声调问题”里强调了散文的平仄规律,并旁征博引地举出古代散文进行了论述。但是他只强调了古代散文的声调问题,并未强调古代散文的韵律问题以及现代白话散文的韵律问题。

我以为无论古代文言散文或是现代白话散文都应讲求韵律(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这里所指的讲求韵律不等同于遵守严格的押韵规则),要把散文当诗歌来写,散文方才音调协和,珠圆玉润。当然已经有散文诗这中两栖体裁存在,可是散文诗终究属于诗歌范畴。

当然现代白话散文的韵律并不要求与古代诗词格律那般严格,形式主义过了头也不能流通起来;当然现代白话散文的韵律与现代散文诗的韵律有所不同。

我以为现代白话散文的韵律如下:

其一,有意识地运用双声,叠韵,或双声叠韵,忌讳隔字双声,隔字叠韵。

其二,偶尔押韵,韵脚不但限于句尾,句首句中皆可,引入西方诗歌的韵脚安排方式。 其三,平仄格律要有意识选用,如写伤感厚重沉郁激昂风格的散文要多用仄声字词,仄声字词在音调上是“抑”的;如写清新柔和风格的散文要多用平声字词,平声字词在音调上是“扬”的,朱自清的散文《春》大多是平声字词。

说一些题外话,散文除韵律有所要求外,散文在色彩上也有所规律:风格华丽的散文多半是采用了一些艳丽的辞藻,然后结合了一些平声字词,所以读起来才华丽柔软;风格沉郁顿挫的散文在色彩上一般是单调的,近于白描写意,单调的色彩结合仄声字词,所以读起来才厚重,很有硬度与骨力。散文除韵律色彩之外,在气势等方面都有诸多规律可探究,恕不赘述。

以前的散文家都是懂得散文的韵律的,因为他们都精于音律,他们都知晓文字的敏感是建立于文字的音乐想象之上的;而今天的许多散文家以及网络写手却是不懂得的,鉴于此撰此陋文以贻笑方家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5315.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