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职称俄语】
朱熹的诗句篇一
《朱熹诗歌大全》
朱熹
【诗人小传】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 。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落职罢祠。后以守朝奉大夫致仕。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 。嘉定初 ,谥“文”。《宋史》有传。事迹另见黄榦所撰行状及《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卷一二、宋本《四朝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三等。自宋祝穆、李方子始,后人所撰年谱、传略数十种,以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较为详赡熹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张载、周敦颐之学,集北宋理学之大成。有《朱文公文集》一百卷 ,词有《晦庵词》一卷 。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引《读书续录》云 :“晦庵先生词,几于家弦户诵矣。其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诗《水调歌头》一阕,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套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 :“《词综》所录朱晦翁《水调歌头》、真西山《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
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 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鹿洞书院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拜张魏公墓下
衡山何巍巍,湘流亦汤汤。
我公独何往?剑履在此堂。
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
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
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
元戎二十万,一旦先启行。
西征奠梁益,南辕无江湘。
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
缟素哭新宫,哀声连万方。
黠虏闻褫魄,经营久彷徨。
玉帛骤往来,士马且伏藏。
公谋适不用,拱手迁南荒。
白首复来归,发短丹心长。
拳拳冀感格,汲汲勤修攘。
天命竟难谌,人事亦靡常。
悠然谢台鼎,“骑龙白云乡”。
坐令此空山,名与日月彰。
千秋定军垒,岌嶪遥相望。
贱子来岁阴,烈风振高岗。
下马九顿首,抚膺泪淋浪。
山颓今几年,志士日惨伤。
中原尚腥膻,人类几豺狼!
公还浩无期,嗣德炜有光。
恭惟宋社稷,永永垂无疆。
温泉
连山西南来,中断还崛起。
干霄几千仞,据地三百里。
飞峰上灵秀,众壑下清美。
逮兹势力穷,犹能出奇伟。
谁燃丹黄焰?爨此玉池水。
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
当年谢康乐,弦绝今久矣。
水碧复流温,相思五湖里。
温泉
连山西南来,中断还崛起。
干霄几千仞,据地三百里。
飞峰上灵秀,众壑下清美。
逮兹势力穷,犹能出奇伟。
谁燃丹黄焰?爨此玉池水。
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
当年谢康乐,弦绝今久矣。
水碧复流温,相思五湖里。
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兰
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
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水调歌头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画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水调歌头
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炼丹成。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阕。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彻。
西江月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忆秦娥
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赋水仙花
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晚兰荪,高标摧冰霜。
湘君谢遗褋,汉水羞捐珰。
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肠。
徒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
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
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水口行舟
郁郁层恋隔岸青,青山绿水去无声。
烟波一棹知何许,鶗鴂两山相对鸣。
念奴娇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粗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
莫教容易波折。
浣溪沙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鹧鸪天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祗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
罢江风拂玳筵。
鹧鸪天
已分江湖寄此生。长蓑短笠任阴晴。鸣桡细雨沧洲远,系舸斜阳画阁明。奇绝处,未忘情。几时还得去寻盟。江妃定许捐双佩,渔
父何劳笑独醒。
鹧鸪天
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与非。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未寻跨凤吹箫侣,且
伴孤云独鹤飞。
南乡子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
目断晴空雁字连。
满江红
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忆秦娥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西江月
堂下水浮新绿,门前树长交枝。晚凉快写一篇诗。不说人间忧喜。身老心闲益壮,形癯道胜还肥。软轮加璧未应迟。莫道前非今是。
菩萨蛮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菩萨蛮
朱熹的诗句篇二
《朱熹诗词》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汉族。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偶题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
云起欲为雨,中川分晦明。
才惊横岭断,已觉疏林鸣。
空际旱尘灭,虚堂凉思生。
颓檐滴沥余,忽作流泉倾。
况此高人居,地偏园景清。
芳馨杂悄蒨,俯仰同鲜荣。
我来偶兹适,中怀淡无营。
归路绿泱漭,因之想岩耕。
游烂柯山
局上闲争战, 人间任是非。
空叫禾樵客, 烂柯不知归。
偶题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咏蕙
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老。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
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
赋水仙花
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
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
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
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
弱植晚兰荪,高标摧冰霜。
湘君谢遗褋,汉水羞捐珰。
嗟彼世俗人,欲火焚衷肠。
徒知慕佳冶,讵识怀贞刚?
凄凉柏舟誓,恻怆终风章。
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
好事近
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阕。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彻。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
面貌及其精神。
赏析:
诗歌叙述诗人外出河边寻春踏青,一眼望去就感觉到处焕然一新。为什么?因为天地间吹开了和煦的东风,东风催得百花齐放,百花为人们捧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象,同时也道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历来也被传为名句。
------------------------------------------------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 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又题:淳熙甲辰仲春,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十首,呈诸同游,相与一笑。
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脉的主峰——黄岗山的西南,上游流经山深林密,雨量丰沛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下游流过星村,进入武夷山风景区,绕了九曲十八弯,到武夷宫前汇入崇阳溪,全长约60公里。而从星村至武夷宫这段则为名震遐迩的九曲溪,长不过10公里。武夷山风景区的绝大部分风景点就分布在九曲溪两岸。
在历代文人骚客吟颂武夷诗中,首先全面概括描写武夷风貌的是朱熹的《九曲棹歌》。“棹”又作“櫂”,即船浆,棹歌就是舟子渔夫所唱的歌。朱熹这首用民间乐歌形式写的《九曲棹歌》,是对武夷山九曲溪的全景扫描,也就是描绘九曲溪的一幅长卷佳作。
《九曲棹歌》写景写情,一扫宋诗中“爱讲道理,发议论”的缺陷。当今大学者钱钟书评论说:“假如一位道学家的诗集里,‘讲义语录’的比例还不大,肯容许些‘闲言语’,他就算得道学家中间的大诗人,例如朱熹。”(钱钟书《宋诗选注》第107页)朱熹的《九曲棹歌》确是容许了相当的“闲言 语”,也就是说,用了许多抒情的诗歌语言。因此,它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传播海内外。
朱熹的《九曲棹歌》开头是一首小引,交代作歌的原因。“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这实际上是序诗,以便引出对武夷奇绝处的吟唱。
第二首“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一曲的溪北有高峰耸立,那便是入九曲所见的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也就是“幔亭招宴”的所在地。
传说宴会的当天,虹桥架空,群仙驾临,祥云缭绕,仙乐悠扬,轻歌曼舞,飞觞劝饮。乡人顶礼膜拜之余,亦皆开怀畅饮。宴罢乡人归,风雨骤至,虹桥飞断,神迹杳然。这一神话传说,充满奇诡神秘色彩。民间传说自从虹桥飞断之后神仙就不再光临此地了。唐朝李商隐为此咏道:“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几时回。武夷洞里生毛竹,老尽曾孙更不来。”朱熹所咏的“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也正是此意。一曲风景名胜颇多。曲畔的水光石上,有摩崖石刻群可供鉴赏。石刻杰作中除明明理学家李材的“修身为本”之外,还刻有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途经武夷时的题词:“大丈夫既南靖岛蛮,便当北平劲敌。黄冠布袍,再期游此”。
第三首“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艳照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飘飘欲仙,峰下碧波绮丽的“浴香潭”,传说是玉女洗浴的地方。潭中一块方形巨石,刻“印石”二字。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的“镜台”二字。民间传说玉女隔溪与一曲之畔的大王(大王峰的象征)苦恋,朱熹的二曲之歌即咏此。玉女峰和周围的山水构成一幅仙境般的画图。宋朝的李纲有诗赞道:“风舞芳林鬓脚垂,朝云暮雨湿仙衣。不知当日缘何事,化石山头更不归。”与李纲同时代的道教名羽白玉蟾亦有咏玉女的诗歌:“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烟映霞衣春带雨,云鬟雾鬓晓梳风。”作为道学先生,他们对男女相恋一般是避而不谈的,所以他们的诗也写得比较含蓄。提倡“天存理,灭人欲”的朱熹更担心人们由此而引起有关巫山神女的风流联想,因而调侃似地咏道:“道人
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第四首“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这是咏三曲小藏峰的架壑船。小藏峰又名仙船岩,在峻峭的岩壁隙洞间,有船形的木制古遗物,传说那是仙人得道时化去后所遗下的木舟,舟中藏有遗骨,称作“遗蜕”。宋朝陈梦庚《仙船》诗咏道:“此船何事驾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而最早对虹桥板、架壑船作出合理推测的,还是朱熹,他认为是“前世道阻未通,川壅未决时,蛮物所居”的遗物,经考证这些虹桥板、架壑船确实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悬棺葬的遗迹。
第五首“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两石岩”指四曲中的大藏峰和仙钓台。朱熹此处的诗意是:山花的花瓣还带着朝露,一片清绿,有如羽毛的散乱披离。这是以山花带露衬出山中黎明的时分。
四曲大藏峰壁有金鸡洞,传说武夷金鸡为世人司晨,可是谁也没见过金鸡,有的只是月下空山和卧龙潭。朱熹的四曲棹歌中的“水满潭”之潭,即大藏峰下的卧龙潭。潭水深不可测,也是四曲的一处胜境。“月满空山水满潭”写出了黎明前鸡鸣星稀,西天的月光下衬出的一片空山静境。在卧龙潭岩壁上刻有“飞翠流霞”四字。
第六首“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这是朱熹借写五曲胜景作自我描画、抒怀。五曲是九曲的中心,隐屏峰竣立溪北,峰峦挺拔,当年朱熹就在此建武夷精舍,聚徒讲学。朱熹的五曲之歌中的“山高”指精舍后的隐屏峰。由于山高云深,才烟雨无时暗锁平林渡口。“欸乃”是船夫出力摇船的应答声。“客”指朱熹自己。
第七首“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六曲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流水侵蚀久而深陷,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四个大字:“壁立万仞”。今日的晒布岩下是茶叶试验场,面溪背山,环境清幽,真个像朱熹所吟咏的那样,岩花自落,猿鸟不惊,清静极了。
第八首“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七曲有獭控滩,就是“移舟上滩”的滩,它的后面正好是隐屏、仙掌两峰,所以说“回看”。“飞泉”指凌空飞洒而下的山泉。七曲的北面为三仰峰,又称三迭峰,海拔700多米,三峰相迭,面背东向,雄姿巍然。在小仰峰的半壁上有壁宵洞,刻有“武夷最高峰”五个大字。
第九首“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潆洄。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八曲滩高水急,溪畔浮出水面的有“牛角潭”的牛角,“青蛙石”的石蛙。鼓楼岩下,有一石如张牙舞爪的狮子,称为“上水狮”,有块椭圆如龟的岩石,称“下水龟”。溪南和鼓子峰相望的大小两块岩石,称为大廪石和小廪石,对大小廪石南宋名相李纲有诗赞道:“仙家何事也储粮?石廪团团曲水旁。应驾玉龙耕紫石,琼芝千亩个中藏。”
第十首“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平川是地名,指九曲尽头星村一带。这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桃源景象,正如朱熹棹歌所咏:舍此而欲更觅桃源路,那除非人间之外别有天地了。
朱熹的《九曲棹歌》的次序是乘坐上水船逆流而数的,而坐竹筏逆流而行,危险性较大,所以现在游九曲
朱熹的诗句篇三
《论朱熹诗》
朱熹的诗句篇四
《论朱熹的思想与诗歌》
论朱熹的思想与诗歌
论文摘要:朱熹不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还创作了一千二百多首诗,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出入三家、笃于儒学的道学性格;系于国事、关心农民的忧患意识;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的人生经历;传承儒学、倾心书院的教育活动。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解读,以足够的事实证明,朱熹的诗歌蕴含了多层次的价值,是研究朱熹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理学著作,还创作了一千二百多首诗。一般来说,理学家比较注重理性思维,大多视诗歌为雕虫小技。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中有这样的话:“哲学家对诗歌的排斥和歧视在历史上原是常事,西洋美学史一开头就接触到柏拉图所谓‘诗歌和哲学之间的旧仇宿怨”’。朱熹前的理学家如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程颐的“作文害道”,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对诗歌的轻视。宋代后期开始,朱熹的理学思想逐步成为主流思想,受到高度重视,他的理学家身份也逐渐确立。同时,他的诗歌也慢慢被人所忽视。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陆续有学者关注到他的诗歌。本文是在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朱熹诗中所展示的一代大儒丰富真切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并结合他的理学思想,揭示其诗歌的独特意味。统观朱熹的诗歌,大体可分为四类:出入三家、笃于儒学的道学性格;系于国事、关心农民的忧患意识;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的人生经历;传承儒学、生动活泼的教育思想。
一、出入三家、笃于儒学的道学性格
朱熹系统的儒学思想并不是一时形成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也体现在他的诗中。王柏《跋北山书朱子诗送韦轩》已经注意到了朱熹诗的这种阶段性,以三十岁为界,他把朱熹的诗分为二个大阶段,即少年之作与成熟之作。和他同时代多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朱熹早年一度流于佛道。“绍兴二十一年春铨试授同安县主簿,至二十三年赴任同安。留意佛老之学,是这个时期朱熹思想的特征之一。”他在这一阶段创作了一些有关佛道的诗,如《久雨斋中诵经》:“端居独无事,聊披释氏书。暂释尘累牵,超然与道俱。门掩竹林幽,禽鸣山雨余。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读道书作六首其一》:“岩居秉贞操,所慕在玄虚。清夜眠斋宇,终朝观道书。”据《朱子语类》卷一百四载:“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禅学一自注)”。绍兴十四年(1144),朱熹在刘子罩处初见道谦禅师,向他学禅。这两首诗分别作于绍兴二十二(1152)、二十三年(1153),此时朱熹已接受近十年的佛学熏陶了,从诗中也可见朱熹对佛老之学的熟稔。晚年他作《论语集序》说“昔者吾几陷焉”,应该指的是早年溺于佛道。不过佛道并没有让朱熹真正解脱。他这一阶段的大部分诗作中流露的情绪都比较低落,他经常提到“端居”、“斋居”、“独居”等词语,如“端居独无寐,林扉空掩关”,“幽林欲雨气含凄,春晚端居园径迷”。
绍兴二十七年(1157)朱熹开始师事李侗,逐渐脱离佛道走上儒学的道路。不久写出了《仁术》、《克己》等表达钻研儒学的感受,如《困学二首》其一:“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此诗作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朱熹曾把“网学”作为他的斋名。据王懋兹《朱子年谱考异》:前两句“乃用达摩、慧可故事称已十余年出入佛禅”,后两句“乃谓已舍弃佛禅而返归儒学正途”。这一时期朱熹还有写得最好的说理诗,化理学思想人诗中,诗致与理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理趣横生,如《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
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两首诗是朱熹和许升讨论“敬”字活与不活时,吟咏自己对“敬”的豁然领悟。源头活水就是指“敬”,“敬有死敬,有活敬。若只守着主一之敬,遇事不济之以义辩其是非,则不活”。“会读书的正如一个船搁在浅水上,转动未得,无那活水原将去,更将外面的事物搭载放上面,越见动不得。”王柏评日:“前首言日新之功,后首言力到之效”。诗中并没有直接说这些道理,而是运用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通过对日常现象的简易描画传达出这种深层次的领悟,真正做到融情、景、理于一炉,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种诗“寓说理而不腐”,“惟有理趣而无理障”。这两首诗是为后人极其称道的,至今仍广为传诵。
乾道八年(1172),朱熹作《斋居感兴二十首》,从“昆仑大无外”、“人心妙不测”、“大易图象隐”到“圣人司教化”等,其儒学思想比以往更系统,是对于寒泉时期思想的系统总结,从诗中可见其理学思想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二、系于国事、关心农民的忧患意识
有宋一代,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关注国事的热情在宋代诗人身上有深刻的体现,而在理学家诗中却不多见。据查,朱熹前的理学家如周敦颐、二程、张载等人的诗,基本上没有反映国事的作品。仅邵雍有几首这方面的诗,如《思患吟》:“仆奴凌主人,夷狄犯中国。自古知不平,无由能绝得。”不过,有意识地集中反映最新时事的,只有朱熹。
绍兴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以“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之势领兵南下,妄图一举歼灭南宋。开战之初,直逼两淮,朱熹很担心,作《感事》:“闻说淮南路,胡尘满眼黄。弃躯惭国土,尝胆念君王。却敌非干橹,信威藉纪纲。丹心危欲折,伫立但彷徨。”十月,刘镝皂角林之捷后,朱熹即写诗庆贺,即《次子有闻捷韵四首》:
神州荆棘欲成林,霜露凄凉感圣心。故老几人今好在,壶浆争听鼓鼙音。 杀气先归江上林,貔貅百万想同心。明朝灭尽天骄子,南北东西尽好音。 孤臣残疾卧空林,不奈忧时一寸心。谁谴捷书来荜户,真同百蛰听雷音。 胡命须臾兔走林,骄豪无复向来心。莫烦王旅追穷寇,鹤唳风声尽好音。
诗中,作者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几乎每首诗的后一句都直接提到了战争的胜利,即“好音”。到了十一月,虞允文统领士兵,获采石矶大捷,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朱熹作《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如其三:“雪拥貂裘一马驰,孤军左袒事难期。奏函夜入明月殿,底事庐儿探得知。”
十二月,金兵北退,朱熹在《与黄枢密书》中主张:及时安抚淮北遗民,起用张浚这样的良将,最终击退金兵,收复失地。他担心朝廷有什么变故,于是写了《感事书怀十六韵》寄刘珙:“胡虏何年盛,神州遂陆沉。翠华栖浙右,紫塞仅淮阴。志士忧虞切,朝家预备深。一朝颁细札,三捷便闻音。授钺无遗算,沈机识圣心。东西兵合势,南北怨重寻。小却奇还胜,穷凶祸所临。旃裘方舞雪,雪刃已披襟。残类随煨烬,遗黎脱斧砧。戴商仍夙昔,思汉剧讴吟。共惜山河固,同嗟岁月侵。泉蓍久憔悴,陵柏幸萧掺。正尔资群策,何妨试盍簪。折冲须旧衮,出牧仗南金。众志非难徇,天休讵可谌。故人司献纳,早晚奉良箴。”刘珙是朱熹老师刘子翠的侄子,朱熹早年与刘珙友善。此诗表现了朱熹对当时朝廷倾向的深刻洞察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样慷慨激昂的爱国诗可与陆游的《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等诗相媲美。除了关注当前重大时事外,朱熹“一刻未敢忘忧国”,在南宋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中,他始终坚守在主战派的立场上。绍兴三十二年(1162),朱熹上孝宗《应诏上封事》:“今日之计不过修政事攘夷狄”,“今敌与我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所谓和者,有百害而无一利”,“本朝御戎,始终为‘和’字坏”。每当国家命运落到主和派手里或者是抗战不利时,朱熹便忧心如焚。朱熹对当时主战派将领张浚尤其敬重,写过《拜张魏公墓下》:“念昔中兴初,孽竖倒冠裳。公时首建义,自此扶三纲。精忠贯宸极,孤愤摩
穹苍。„„士心既豫附,国威亦张皇。”朱熹与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交往深厚,互以道义相许,都主张抗金。朱熹逝世时,正值理学被禁,许多弟子、朋友都不敢去送行,陆游、辛弃疾等却冒死相送。
除了关注国事外,朱熹还很关心农民。他在《庚子应诏封事》中说:“臣尝谓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还说过“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朱熹十分同情农民的艰难处境,如《杉木长涧四首》其四:“阡陌纵横不可寻,死伤狼籍正悲吟。若知赤子元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这首诗作于乾道三年(1167)七月,崇安山洪暴发,诗中描绘了无辜农民死伤无数的惨状,呼吁上层统治者要抚恤农民。当时朱熹得到州府传檄参与赈灾事宜,在《答林择之书》中说:“熹以崇安水灾被诸司檄来与县官议赈恤事,因为之遍走山谷间十日而后返,大率今时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是难与图事”。此外,朱熹在绍兴二十三年(1152)任同安主簿、乾道四年(1168)崇安县饥荒、淳熙六年(1179)南康旱灾及淳熙九年(1182)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灭蝗虫等等,做出了许多成绩,而且他曾多次乞请减轻农民的赋税。朱熹一生做官时间不长,大多数时间过着著述讲学的生活,常亲事稼穑。他的有些诗句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如“凿井北山址,耕田南涧湄。”
三、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的人生经历
理学家写自然山水诗,并非自朱熹始。邵雍《伊川击壤集》有很多的流连山水的诗。但真正把自然山水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并结合与朋友的游历酬唱,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自然山水诗的,非朱熹莫属。
朱熹天性喜好山水景物,他曾说:“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外,竞日目不瞬。”“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福建通志·列传》卷十二《朱熹传》:“自号紫阳,箪瓢屡空,然天机活泼,常寄情于山水文字,南康志庐山,潭州志衡岳,建州志武夷、云谷,福州志石鼓、乌石,莫不流连题咏。相传每经行处,闻有佳山壑,虽迂途数里,必往游”。朱熹为官时间不多,《宋史·本传》载:“熹登第五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这为朱熹游山观水提供了客观条件。正如刘勰所说:“人禀七情,因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自然与诗情融合在一起,“不堪景物撩人甚,倒尽诗囊未许悭。”“石滩联骑雪垂垂,已把南山入小诗。”
朱熹常与同仁一起出游,如淳熙元年(1174),“与刘光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以识其趣”,写下了《百丈山六咏》,如“层崖俯深幽,微迳忽中断。努力一跻攀,前行有奇观。”“颠崖出飞泉,百尺散风雨。空质丽晴晖,龙鸾共欣舞。”
淳熙八年(1181),朱熹与尤袤同游庐山,作《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而且朱熹生平中几次大型的学术交流都产生了优秀的山水诗。乾道三年(1167),朱熹应邀前往湖南讲学,与张拭张孝祥游历长沙,以及后来同游南岳编成《南岳酬唱集》,留下了许多山水诗篇,如:
“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鸩乐,莫作雍门哀。”(《登定王台》)
“穿林踏雪觅钟声,景物逢迎步步新。随处留情随处乐,未妨聊作苦吟人。”(《道中景物甚胜吟赏不暇敬夫有诗因次其韵》)
除此之外,朱熹还有不少咏物诗,最突出的是“梅”与“雨”。据初步统计,咏梅诗约有32首。朱熹很少直接描写梅花的姿态,大部分是借梅花抒己意。如借梅花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如《梅花两绝句》其一:“溪上寒梅应已开,故人不寄一枝来。天涯岂是无芳物,为尔无心向酒杯。”或是抒发心中的不满,如《墨梅》:“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如今白黑浑休问,且作人间时世装。”据郭齐先生考证:此诗作于庆元四年(1198),正值诏
禁伪学,“如今白黑浑休问”,表达了朱熹对是非不分的党禁的愤懑。另一种则是展示梅花高贵的品质,如《梅花两绝句》其一:“幽壑潺谖小水通,茅茨烟雨竹篱空。梅花乱发篱边树,似倚寒枝恨朔风。”此诗赞扬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梅花。这种颇具个性的梅花形象也是朱熹本人性格的写照。朱熹的仕途并不顺利,朱熹的理学思想也有过曲折经历,但他始终坚持理想,有着“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精神,与梅花的个性有共同之处。宋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梅花类”中选录朱熹咏梅诗达八首,可见朱熹的咏梅诗很受诗坛重视。 朱熹集中写雨的约有20首,大部分是借雨抒发个人的幽独情怀,如《夜雨二首》其一:“拥衾独宿听寒雨,声在荒庭竹树问。万里故园今夜永,遥知风雪满前山。”一个人在寒夜听雨声,推想出故乡的今日已是大雪满山了,不由得产生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朱熹还有少量直接描绘出下雨时的情形的诗,如《山馆诸兄共赋骤雨鹭鸶二绝》其一:“平畴焦渴不堪论,箫鼓悲秋彻帝阍。霹雳一声云自墨,山前山后雨翻盆。”由此诗可知这是久旱不雨后下的一场大雨,来势凶猛,描述得很形象生动。除此之外,朱熹还借雨抒发对下层农民的关注,如《苦雨用俳谐体》:“仰诉天公雨太多,才方欲住又滂沱。九关虎豹还知否,烂尽田中自死禾。”《和喜雨二绝》其二:“黄昏一雨到天明,梦里丰年有颂声。起望平畴烟草绿,只今投笔事农耕。”第一首诗抱怨大雨过于频繁,使农作物腐烂了;第二首是对滋润农作物的及时雨的喜悦之情。
四、传承儒学、倾心书院的教育活动
朱熹的诗集里还有一些题咏书院、精舍的诗,这在他之前的理学家中是少有的。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文化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了平民子弟受教育的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也免不了把人们引向醉心场屋、图名逐利的歧途。而书院与官学不同,不必通过科举考试,而提倡“为己之学”,在北宋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有了著名的四大书院。在这方面,朱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方彦寿《朱熹书院门人考》统计,与朱熹生平有关的书院共有67所,其中他参与创建了4所,修复了3所。朱熹诗集中提到的书院有10所。其中朱熹修建的白鹿洞书院最为有名。淳熙六年(1179),朱熹在知南康军任上,寻访白鹿洞遗址,写过《寻白鹿洞故址爱其幽邃议复兴建感叹有作》:“清泠寒涧水,窈窕青山阿。昔贤有幽尚,眷言此婆娑。事往今几时,高轩绝来过。学馆空废址,鸣弦息遗歌。我来劝相余,仗策搴绿萝。„„永怀当年盛,莘莘衿佩多。博约感明恩,涵濡熙泰和。”修复后,朱熹写过《次卜掌书落成白鹿佳句》:“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呜。三爵何妨奠苹藻,一编讵敢议明诚。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元从乐处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这几乎是朱熹经营书院的宗旨:与同道同学,潜心学问,不追求眼前的利益。“青云白石聊同趣,霁月光风更别传”,并要学生“珍重个中无限意”,“莫苦羡腾骞”,“有志须精学”,“莫谈空谛莫求仙”。朱熹不仅修复了白鹿洞书院,还亲自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并于淳熙八年(1182),邀请陆九渊前来讲学。
能与白鹿洞书院相提并论的是著名的武夷精舍、云谷晦庵草堂。蔡元定就曾在这两个书院从师于朱熹。淳熙十年(1183),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弹劾唐仲友受挫之后,奉祠主管崇道观而归居武夷,当时“上无人主之知,次无元老大臣之助,下无天下之誉,又值王鲁公辈当轴秉钧,止有山林一路可入,别无他法”。他在这样的情况下入住武夷,创建了武夷精舍。朱熹写到武夷精舍的诗很多,如《行视武夷精舍作》:“神山九折溪,沿溯此中半。水深波浪阔,浮绿春涣涣。上有苍石屏,百仞耸雄观。崭崖露垠塄,突兀倚霄汉。浅麓下萦回,深林久丛灌。”
而且“唯南山之南有蹊焉,而精舍乃在蹊北,以故凡出入乎此者非鱼艇不济”。在这样的环境下,“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林间有客无人识,歙乃声中万古心”。据考证,朱熹在武夷精舍有91个门人。再看云谷晦庵草堂,“危石下峥嵘,高林上苍翠。”“峰回危迳转,垂练忽千寻”,因而“自作山中人,即与云为友。一啸雨纷纷,无劳三奠酒”。“高居远尘杂,
崇论探杳冥。叠直玄运使,林林群动争。天道固如此,吾生安得宁?„‘登山思无穷,临水心未厌。沉疴何当平?膏肓今自砭。”
书院在南宋勃兴的过程,正是理学传播和普及的过程,在遭受官方压制的环境中,在理学被斥为伪学的情况下,朱熹及其弟子们通过书院讲学著述,使理学逐步发扬光大,并开创了书院自由讲学、独立研究的传统和精神,并影响到朝鲜。正如徐梓在《元代书院研究》中所说:朱熹是“我国书院制度的建立者”、“我国书院传统的开创者”、“我国书院精神的奠基者”。
除了这四种外,朱熹诗集中还有其他类别的诗,如题画诗、挽诗,都达十首以上。题画诗中写得不错的如《题祝生画呈裴丈二首》。
的确,我们能找到朱熹降低诗歌位置的诗论,如“今言诗不必作,且恐分了为学工夫,然到极处自知作诗果无益”。朱熹只是认为,作为理学家,应该集中精力钻研理学,不应把重点放在诗上,这也是有道理的。宋代儒者与诗人的界限已经很分明了。所以朱熹说:“熹闻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答杨宋卿》),“然古之圣人,欲明是道于天下而重之万世,则其精微曲折之际,非托于文字亦不能以自传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实他并非盲目地反对诗歌,而是强调要言之有物,要平淡自然,这就是他在诗论上超越前代理学家的地方。
朱熹说:“间隙之时,感时触物,又有不能无言者,则亦未免以诗发之”。实际上,朱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造就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作为一个诗人,他一旦进入了创作境界,便“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更多的是事物与神思刹那交融的展现,这是多数诗人包括朱熹能超越自己的诗论创作出高水平作品的原因。把朱熹的诗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仍是有分量的。后人对朱熹的诗也有过很高的评价,如“道学宗师,于书无所不通,于文无所不能,诗其余事,而高古清劲,尽扫余子,又有一朱文公。”李重华《贞一斋诗话》在论及陆游诗的时候,就说过:“南宋陆放翁堪与香山踵武,盖开浅直路径,其才气固自沛乎有余,人以范石湖配之,不知石湖较放翁,则更滑薄少味,同时求偶对,唯紫阳朱子可以当之,盖紫阳雅正明洁,断推南宋一大家。”今人钱钟书也说:“朱子早岁本号诗人,其后方学道名家。”正如束景南先生所说,朱熹的诗“最生动反映他的生平交游、道学性格与文化心态”,是很值得研究的。因而,我们在研究朱熹理学思想的同时,对他的诗歌予以关注也是必要的。
朱熹的诗句篇五
《朱熹四季诗》
朱熹四季诗;“晓起坐书斋,落花堆满径,只此是文章,挥毫有余兴。”
“古木被高阴,昼坐不知暑,会得古人心,开襟静无语。” “蟋蟀鸣床头,夜眠不成寐,起闻案前书,西风拂庭桂。” “瑞雪飞琼瑶,梅花静相倚,独占三春魁,深涵太极理。”
朱熹的诗句篇六
《朱熹诗文名句辑录(按音序排列,原创)》
朱熹诗文名句辑录 (按音序排列,原创)
B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朱熹《答巩仲至》
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一》
博学,谓天地万物之理,修己治人之方,皆所当学。然亦各有次序,当以急者为先,不可杂而无统也。 ——朱熹
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 ——朱熹
不学便老而衰。 ——朱熹
不以小恶掩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 ——朱熹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朱熹《偶题》
C
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 ——朱熹《仁说》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提示》
川原红绿一时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朱熹《出山道中口占》
D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朱熹《训子从学帖》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读书之要》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序说》
德行之于人大矣,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为先。
——朱熹《学校贡举私议》
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朱熹《四书集注》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朱熹
读书心在书,为事心在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朱熹
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朱熹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
——朱熹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学规类编》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思。 ——朱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晦翁学案》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朱熹 《四时读书乐》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 《四时读书乐》 F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朱熹《童蒙须知》
防小人之道,正己为先。 ——朱熹《近思录》
G
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朱熹
古之圣贤所以教人,不过使之讲明天下之义理,以开发其心之知识,然后力行固守,以终其身。
——朱熹《答巩仲至》
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朱熹《童蒙须知》
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朱熹《玉山讲义》
观书亦须从头循序而进,可以浅深难易有所取舍,自然意味详密。
——朱熹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朱熹《四书集注·孟子集注》 H
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朱熹
湖平秋水碧,桂棹木兰舟。 一曲菱歌晚,惊飞欲下鸥。
——朱熹《采菱舟》
活到老,学到老。 ——朱熹 J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
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 ——朱熹
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卷三
教学者如扶醉人。 ——朱熹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答姜叔》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君子所贵者,仁也。 臣子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 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聆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 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愤而报横越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天也。 人能如此,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用字行之道, 若衣食之于身体, 饮食之于口腹,
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君子之心,如一泓清水,更不起些微波。 K
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L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朱子家训》——朱熹《近思录》 ——《朱文公政训》 ——朱熹 ——朱熹
朱熹的诗句篇七
《简论朱熹的理趣诗》
2007年9月第16卷第5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Sep.,2007Vol.16No.5
简论朱熹的理趣诗
刘天利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宋代理学诗人的说理诗大多是枯燥乏味的语录讲义体,朱熹的说理诗也多为此体。不过作为理学诗
人中的杰出代表,朱熹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那就是他创作了不少富有理趣的小诗。本文以朱熹的理趣诗为论题,从作品的具体分析出发,辅之以确凿的材料,提出了以下观点:“朱熹的理趣诗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
关键词:理趣诗;赋物明理;以诗说禅;示道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7)05-0072-03
OnZhuxi’sPhilosophicPoems
LIUTian-li
legeofChines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116029,Liaoning)(Col
Abstract:
Differentfromotherphilosophicpoets,Zhuxiwrotesomeinterestingphilosophicpoemsbymeansofimages.Onthebasisofworks’analysisandauthenticmaterial,theauthorproposesthefollowingviewpointthatZhuxisphilosoghicpoemsarecreatedtoshowthetrainingwayundertheinfluenceofexplainingBuddhist’ideaswithpoems.
nterestingphilosophicpoems;explainingtheideasbymeansofimages;explainingtheBuddhistideaswithKeywords:i
poems
南宋大儒朱熹创作了大量阐发理学义理的诗作,其中有不少是借景“喻道”的理趣诗,在理学诗人中显得十分突出。他的理趣诗采用的大多是短小的七言绝句体,请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在宇宙论上主张“理一分殊”理”是万,“事万物的终极本体,万事万物都是一“理”之所派
生,反过来说就是“万物一理”理”。因此要认识“就必须从“格物”入手。此诗说明的是“格物致知”的过程。一、二两句言在“无边光景”中“寻芳”即是在万事万物中不断地追寻探索,是“格物”的过程;三、四两句写追寻探索,即“寻芳”的收获,经过“寻芳”即追寻探索这样一个过程,你会在无意中“识得东风面”即获得对于“理”的了悟。东风会带来自然界的万紫千红”一理”会派生,正如““
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来说,一、二句说的是“理一分殊”四句说的,三、是“万物一理”从认识的过程来说,一、二句说的。是局部积累,三、四句说的是豁然贯通。这是第一首诗《春日》的形象内涵。
第二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写的是久读圣
收稿日期:2007-03-19
作者简介:刘天利(1962-),男,汉族,辽宁兴城人,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72・
贤之书的真实感受。朱熹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格物主要包括读书和应物,他特别强调读圣贤之书,在《朱子语类》第十一卷中,他说:六经》是三代以上之书,曾经圣人手,全是天“《
虚己切心”虚理。”要把书读好,必须要“。所谓“心”切,就是虚心涵咏圣贤之言,反复沉潜探讨。“己”就是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读书是要排除杂念,保持“湛然凝定”的心境,才能真正领会文意。这首诗以“源头活水”喻圣贤之书,以“方塘”喻人的心灵,以塘水清澈喻在圣贤之书中吸纳新知后心灵获得的净化效果。此诗大意是说,人们必须经常读圣贤之书,让书中之理源源流入心田,才能荡除心中的污垢,使心灵纯洁明净。
第三首《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则是借泛舟喻学。《千家诗》解释此诗大意曰:“此玩索有得焉之诗。艨艟巨舰皆大舟。推移,舟大水浅,必用多人推挽而后行也。文公以泛舟喻学。言春水未至而溪流浅弱,舟非推挽不能行也。及夫春水泛滥,虽艨艟巨舰,如羽毛之轻,顺水而行,中流自在,全不费力,何其易也!以比人见道不明,千思万索,及至悟
[1]74来,不思不勉,自然而然,从容中道也。这种解”
四句描写的是泉水注入出,一泻千里的情状;三、
平原地带后,扫荡一切枯枝断梗之类的垃圾后,成为一川清流的情状。在此诗中,诗人要说明的道理是:认识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获得真知后,心中的污垢就会彻底消除,我们就会进入明洁纯善的人格境界。
第三首讲的是认识的方法问题。一、二句表面意思是说,沿着流水逆流而上,寻找他的源头,走到了源头处,却让人感到一片迷茫。三、四句紧承前二句,说诗人悟出一个道理:真正的源头往往是千流万派的,执于一端,是无法发现的。寻源的正确途径应是“倚筇随处弄潺湲”,即不辞劳朱子语类》卷十苦,从无数山间小涧随处寻求。《
八指出穷理当“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是:要”获得真知,必须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去探讨,不可偏执于一端。
还有个别诗作,标题明示为一次山水优游经历的真实记录,实则为言理之作,如: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船风浪夜如何?今宵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这首诗是借一次行舟的经历以喻人经过艰苦的修炼工夫最终消除私欲,达到至纯至善境界的历程。金履祥在《濂洛风雅》中解释道:“喻私欲之波泛滥,如平旦开朗处,自复其天理生趣,而依
[3]77
然青山绿树之景也。满船风浪”喻人心中泛”“
释是很准确的。朱熹认为“读书穷理”是一个从不断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他说:“至于用力既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
[2]8
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泛舟》揭示”《
的正是这样的认识过程。
再看《偶题三首》: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地底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仙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悟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从标题看,便知这三首诗并非纯粹的写景状物之作,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第一首写诗人终日面对门外紫翠成堆的巍峨青山,总是看见山间飘浮的云彩,这云彩有时忽起变化成霖作雨。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人们却不知这云彩虽在山上,却是从地底来的。诗人借以说明的道理是观察事物不要只注意现象,一定要穷究本原。
第二首展示给我们的是认识的过程。一、二句描写的是泉水冲破面前的障碍,从山间奔涌而
滥的私欲。朱熹认为天理是先天存在的,而人欲为后天所生,他说:“天理人欲分数有多少。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问:‘莫是本来都是天理否?’曰:
[4]
人生都是天理,人欲却是后来没巴鼻生的’‘”
(卷一三)因此经过修炼,人欲是能够消除的。消
除了人欲,人就恢复到与天理通合为一,即至纯至善的本然境界。依旧青山绿树多”象喻的正是“这种本然境界。
诸如此类的理趣诗在朱熹的诗中还能找到一些,无须遍举。
把抽象的哲学道理完全寓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托物起兴,赋物明理,创作出富于理趣和美感的小诗,在众多的理学诗人中,朱熹可谓独擅胜场。他能独精此道,当然与他高超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关,而与他的禅学修养也不无关联。
・
佛教于西汉和东汉之交传入中国,到唐代,出现了全面隆盛的景象: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法相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宗派相继产生。其中禅宗向来被认为是真正的中国化佛教。惠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从惠能开始,佛学语言逐渐从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印度话语系统转化为具有直觉意会性的中国话语系统,而中国话语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歌。杜松柏先生说:“唐宋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禅的黄金时代。以诗而言,唐代诗人除了能以诗取进士第,登仕禄之途外,在唐太宗以诗兴教的鼓励下,历代君主王侯对诗人备极崇奖优容,影响所及,使社会大众,几全是诗的欣赏者。一首好诗,一联佳句,能哄传天下,名满宇内,这是禅人以诗寓禅的时代背景。禅宗于此时亦大振宗风,形成了宗门教下抗衡之势,而禅理禅境,又有不可言说的部分,为了绕路说禅,说而无说,于是借比兴的诗体,以寓无上的妙道,因为比兴之诗,能扣住诗题,‘不背’不触’、‘,又能隐约象征,妙传曲旨,而‘不脱’不粘’、‘,不落言诠,不涉理路,表
[5]24-25显所欲表达的机境。”可见,用象征比喻的
第二首以日常生活现象隐喻禅理,意他,赏爱他。
谓蝇子为追寻光明,在纸窗上乱撞,许久找不到出口,忽然间撞到了进来时的通道,才明白平生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受了肉眼的蒙蔽。在这首诗中,作者要展示的是修道者由迷到悟的过程,结尾一句,喻说人久不能悟的根由是为无明所障蔽。第三首以男女情事隐喻禅理。表面意思是说:少年在锦绣帏中与“佳人”厮混,酩酊大醉后,让人扶着回家。这种风流韵事,除了“佳人”,是不许他人知道的。实际上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禅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三首诗都以,局外之人是很难领会到的。具体的意象隐喻抽象的禅理,“不落言诠,不涉理路”,使人在审美愉悦中获得了哲理的领悟,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对于禅学,朱熹早年曾下过很切实的工夫,在《答汪尚书》中,他自言道:“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遵其道,求之亦切至矣,然未能有所得。”禅宗多所批(卷三十)[6]他后来虽然对佛教、评,却一直未能摆脱禅宗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启发弟子的方式上,请看以下一段对话:先生问寿昌:‘子见疏山,有何所得?’对曰:‘那“
是会了拈归一壁?是不个且拈归一壁去。’曰:‘会了拈归一壁?’寿昌欲对云:‘总在里许。然当’时不曾敢应。会先生为寿昌题手中扇云‘长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执笔视寿昌曰:‘会’么?会也不会?’寿昌对曰:‘总在里许。’”(卷一一十八)在扇子上题两句带有象征意味的诗,让弟子自去领会,这正是禅宗祖师经常运用的示法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推论:朱熹的理趣诗正是在禅宗以诗说禅方式的影响下创作出来的“示道”之作。参考文献:
[1]千家诗[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3]金履祥.濂洛风雅[C].北京:商务印书馆,1939.[4]黎德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5]杜松柏.禅门开悟诗二百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3.
诗歌语言绕路说禅始于唐代,但由于唐代僧人受绮语为口业之观念和不立文字之原则的束缚,这种说禅形式并不十分流行。
直到宋代,禅宗发展进入“文字禅”的时代,这种说禅形式才真正得以广泛流行。自然景物、日常生活现象,甚至男女情事等都被用于隐喻禅理。请看以下三首诗:
白藕未萌非隐的,红花出水不当阳。游人莫用传消息,自有清风递远香。
颂古诗》———丹霞子淳《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平生被眼瞒。
偈诗》———白云守端《
金鸭香消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开悟诗》———昭觉克勤《
第一首以自然景物隐喻禅理,大意是说白藕出水前,并不将自性隐匿起来,而开花出水后也并不将自性完全显露出来,无须游人为之传播,清风自会将其芳香之气播送到远处。这首诗喻示的是修道之人未悟之前,并非有意隐匿自性,悟后也并不将自性显露无遗,人们自然会来亲近・74・
[6]朱熹.朱文公文集[C].四部丛刊本.
责任编辑:黄小妹
朱熹的诗句篇八
《朱熹》
朱熹的诗句篇九
《语文诗词》
语文重点诗句诗中春景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苏轼《浣溪沙》)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诗中夏景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诗中秋景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3、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这》5、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沙场秋点兵。(辛弃疾《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7、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诗中冬景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雄心壮志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中哲理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诗中夕阳(落日)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2、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3、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5、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
沙?秋思》)诗中忧愁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诗中树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诗中泪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4、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杜甫《石壕吏》)诗中塞外风景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2、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中鸟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用》)5、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6、山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诗中山河(江山)1、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5、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爱国诗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8、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
塞》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唐 ?李贺 《南园十三首(其五)》 诗中山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健《题破山寺后禅院》)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武判官归京》)诗中水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6、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中日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5、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中风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花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诗中雪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
歌头》)(注:写月但不带月字)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诗中雨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3、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诗中草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6、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村居》)诗中柳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云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诗中湖1、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海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颧雀楼》)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诗中舟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6、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酒1、开轩面场
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维》)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中乡情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的离别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惜时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