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及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论语及翻译篇一
《论语全文翻译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钱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五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

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 字: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事业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

曰”的字,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

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 乐:也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 人不知:词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

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 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就有高

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互相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采用,合适有很多朋友赞同我都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得到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救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委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有助于对第一章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⑧?”

【注释】

①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是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

《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到称字,只有曾参合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 孝悌: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

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 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 鲜:少的意思

⑤ 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

若为代词,一般至于动词之前。

⑥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

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弟作

为仁指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认识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吧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立即诶控制仪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一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真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度的道德要求。

孝悌鱼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倒是有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解释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

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 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和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人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该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直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五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

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 三省:检查、查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时三次检查;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

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指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

们之间的关系。

⑤ 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

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不断的检查自己的言行,是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为他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中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谓之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即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言,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① 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 千乘之国:乘she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

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繁,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 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

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的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无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既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的办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白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子曰:“弟子①入②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言,汎爱众,而亲仁⑤,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役使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使用第

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的住处,或说在家。

③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

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 汎:fa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 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区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学知识。”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弟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指致力于孝弟、谨言、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本书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吧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知识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层,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原文】

1.7子夏①曰:“贤贤②易③色;是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④;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①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欧诺

个字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②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 易:有两种解释;役使改变的意思,词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而是轻视的意

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 致其身:致,以为“献纳”、“尽力”。这是说吧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上是对上一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原文】

1.8 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注释】

① 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② 重:庄重、自持。

③ 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

固;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也” 。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跟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 过:过错、过失。

⑧ 惮:dan,害怕,畏惧。

【译文】

论语及翻译篇二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论语及翻译篇三
《《论语》全文翻译》

论语及翻译篇四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论语全文翻译(完整)

二十篇

目 录

《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

《论语》——八佾

《论语》——里仁

《论语》——公冶长

《论语》——雍也

《论语》——述而

《论语》——泰伯

《论语》——子罕

《论语》——乡党

《论语》——先进

《论语》——颜渊

《论语》——子路

《论语》——宪问

《论语》——卫灵公

《论语》——季氏

《论语》——阳货 《论语》——微子

《论语》——子张

《论语》——尧曰

《论语》——学而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注释】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1?2 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

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

1?4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不习乎?”

【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②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⑤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

1?5 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注解】

①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②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

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③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⑤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评析】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原文】

1?6 子曰:“弟子①入②则孝,出③则弟,谨④而信,汎⑤爱众,而亲仁⑥,行有余力⑦,则以学文⑧。”

【注释】

①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③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④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⑤□: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⑥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⑧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

论语及翻译篇五
《2013年人教 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

2013年人教 论语12章原文及翻译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ⅵ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论语·雍也第六》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1.字词解释

(1) 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

(2) 不亦说乎 说: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发怒。

(4)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 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2.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

4.出自本文的成语 1)温故知新 2)三人行必有我师3)择善而从 4)三十而立 5)三省吾身 6)逝者如斯

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题目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下面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学而不思则罔

2、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 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超过

C、人不堪其忧 可以,能够 D、不舍昼夜 舍弃

3、下面对各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第二则中“三省吾身”的内容来看,古代治学的人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

B、第七则告诉我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知之、好之、乐之,道出了学习的三重境界。

C、第八则和第六则一样,都在强调“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为物质的享受而四处奔忙,粗茶淡饭就能让他们乐在其中。

D、第十则讲的是做人要有理想,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敢于做统帅的想法。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很多成语沿用至今,请至少写出三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在论述学习方法时重点强调了什么?试举例具体说明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D 7、C 8、D

9、略 10、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温故知新、曲肱而枕、„„等等

11、强调了复习和独立思考,举例略。

论语及翻译篇六
《论语十则原文与译文》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3)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对三拆四增五删六调。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对(将单音词对应翻译为双音节的词)。

拆(文言文中有时连着用上两个单音词,如妻子,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 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就可以删去)。

调(把倒装句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可以推荐顺口溜。

文言翻译重直译,联系全文斟词句。

名字称谓不必译,单音词语双音替。

倒装语句调语序,其他特殊一般译。

碰见虚词因句译,能删能替看语气

论语及翻译篇七
《论语二十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翻译: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3、子曰∶“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使胳膊弯着做枕头,乐也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不值得关心)。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1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2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翻译: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论语及翻译篇八
《论语的经典英文翻译》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 as 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new, he may be a teacher of others.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perilous.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 of 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shamed to askand learn of his inferiors.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The silent treasuring up of knowledge; learning withoutsatiety; and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 wearied -- 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belongs to me?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may serve me as my teachers.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 follow them, 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them.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he Master said,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

二.

于君子

1.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whether, in transacting business for others,I may have been not faithful;-whether, 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I may have been not sincere;-whether I mayhave not mastered and practiced the instructions of my teacher."

2.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The Master said, "If the scholar be not grave, he will not call forth any

veneration, and his learning will not besolid. "Hold faithfulness and sincerity as

first principles. "Have no friends not equal to yourself. "When you havefaults, do not fear to abandon them."

3.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The philosopher Yu said, "In practicing the rules of propriety, a natural ease is to be prized. In the waysprescribed by the ancient kings, this is the excellent

quality, and in things small and great we follow them."Yet itis not to be observed in all cases. If one, knowing how such ease should be prized, manifests it,

withoutregulating it by the rules of propriety, this likewise is not to be done."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The Master said, "He who aims to be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in his food does not seek to gratify his appetite,nor in his dwelling place does he seek the appliances of ease; he is earnest in what he is doing, and careful in hisspeech; he frequents the company of men of principle that he may be rectified:-such a person may be saidindeed to love to learn."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The Master said, "At fifteen, I had my mind bent on learning. "At thirty, I stood firm. "At forty, I had nodoubts. "At fifty, I knew the decrees of Heaven. "At sixty, my ear was an obedient organ for the reception of truth.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what my heart desired, without transgressing what was right."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catholic and not partisan. The mean man is partisan and not catholic."

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The Master said, "Yu, shall I teach you what knowledge is? When you know a thing, to hold that you know it;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allow that you do not know it;-this is knowledge."

8.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n the world, does not set his mind either for anything, or against anything;what is right he will follow."

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thinks of virtue; the small man thinks of comfort. The superior man thinksof the sanctions of law; the small man thinks of favors which he may receive."

10.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The Master said, "The mind of the superior man is conversant with righteousness; the mind of the mean man isconversant with gain."

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The Master said, "When we see men of worth, we should think of equaling them; when we see men of acontrary character, we should turn inwards and examine ourselves."

1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The Master said, "While his parents are alive, the son may not go abroad to a distance. If he does go abroad, hemust have a fixed place to which he goes."

13.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wishes to be slow in his speech and earnest in his conduct."

14.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The Master said, "Where the solid qualities are in excess of accomplishments, we have rusticity; where theaccomplishments are in excess of the solid qualities, we have the manners of a clerk. When theaccomplishments and solid qualities are equally blended, we then have the man of virtue."

15.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extensively studying all learning, and keeping himself under the restraint of the rules of propriety, may thus likewise not overstep what is right."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posed; the mean man is always full of distress."

1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The officer may not be without breadth of mind and vigorous endurance. Hisburden is heavy and his course is long. "Perfect virtue is the burden which he considers it is his to sustain;-is itnot heavy? Only with death does his course stop;-is it not long?

18.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The Master said, "The commander of the forces of a large state may be carried off, but the will of even acommon man cannot be taken from him."

1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The Master said, "The wise are free from perplexitie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and the bold from fear."

20.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

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sze-ma niu asked about the superior man.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has neither anxiety nor fear.""being without anxiety or fear!" said nui;"does this constitute what we call the superior man?" the mastersaid, "when internal

examination discovers nothing wrong, what is there to be anxious about, what is thereto fear?"

21.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sze-ma niu, full of anxiety, said, "other men all have their brothers, I only have not."tsze-hsia said to him, "there is the following saying which I have

heard-'death and life have theirdetermined appointment; riches and honors depend upon heaven.'"let the superior men never fail reverentially to order his own conduct, and let him be respectful to othersand observant of propriety:-then all within the four seas will bee his brothers. what has the superior manto do with being distressed because he has no brothers?"

22.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seeks to perfect the admirable qualities of men, and does not seek toperfect their bad qualities. the mean man does the opposite of this."

2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the superior man on grounds of culture meets with his friends, and by friendshiphelps his virtue."

2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the master said, "when a prince's personal conduct is correct, his government is effective without the issuing of orders. if his personal conduct is not correct, he may issue orders, but they will not be followed."

2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affable, but not adulatory; the mean man is adulatory, but not affable."

2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the philosopher tsang said, "the superior man, in his thoughts, does not go out of his place."

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modest in his speech, but exceeds in his actions."

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

曰∶「夫子自道也!」

the master said, "the way of the superior man is threefold, but I am not equal to it. virtuous, he is free fromanxieties; wise, he is free from perplexities; bold, he is free from fear.tsze-kung said, "master, that is what you yourself say."

29.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n everything considers righteousness to be essential. he performs it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propriety. he brings it forth in humility. he completes it with sincerity. this is indeed asuperior man."

30.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distressed by his want of ability. he is not distressed by men's not knowinghim."

31.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dislikes the thought of his name not being mentioned after his death."

3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the master said, "what the superior man seeks, is in himself. what the mean man seeks is in others."

33.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dignified, but does not wrangle. he is sociable, but not a partisan."

3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does not promote a man simply on account of his words, nor does he putaside good words because of the man."

35.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不忧贫。」

the master said, "the object of the superior man is truth. food is not his object. there is plowing;-even in thatthere is sometimes want. so with learning;-emolument may be found in it. the superior man is anxious lest heshould not get truth; he is not anxious lest poverty should come upon him."

论语及翻译篇九
《论语十二章翻译及原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

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

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论语及翻译篇十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论语经典名句翻译

【原文】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读“lè”,快乐)乎?(《学而》)

【直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意译】有好多朋友从远方到中国来研究学问切磋技艺,不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快乐的事情吗?

【原文】2.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直译】礼的应用,以和为贵。

【意译】我们之所以用最高的礼节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认为同世界各国的朋友和谐相处是最可宝贵的。

【原文】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直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是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站住脚的。

【意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在社会上是怎样可以站住脚的。

【原文】4.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直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意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原文】5.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直译】让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朋友们得到信任,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意译】孔子的志向是:让普天下年老的人得到安适,让普天下的朋友得到信任,让普天下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原文】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直译】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意译】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安身立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安身立命,一个高尚的人自己想兴旺发达也要帮助他人一同兴旺发达。

【原文】7.知(通“智”,读“zhì”)者乐,仁者寿。(《雍也》)

【直译】机智的人动而不括故乐,仁厚的人静而有常故寿。

【意译】一个机智的人乐于自由运动,一个仁厚的人长于保持操守。

【原文】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直译】学习知识从不满足,教诲别人从不懈怠。

【意译】一个谦虚的人学习知识从来不会满足,一个敬业的人教诲别人从来不会懈怠。

【原文】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直译】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准则,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学习活动内容。

【意译】以道作为前进的志向,以德作为做人的准则,以仁作为行动的凭借,以六艺作为学习演习的内容。

【原文】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直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意译】品行好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宽广,品行差的人多行不义经常忧愁。

【原文】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直译】用不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天空的浮云一样。

【意译】用不合礼义的方法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好像是天空中漂浮的云彩一样,从不沾边。

【原文】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直译】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意译】战场上三军的主帅是可以俘虏过来的,生活中一个人的志向是不能强行改变的。

【原文】13.知(通“智”,读“zhì”)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直译】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意译】聪明的人足以明礼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迷惑,仁德的人足以爱人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忧愁,勇敢的人出自礼仁所以不会为一己私利而畏惧。

【原文】1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直译】后生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的将来不如现在呢?

【意译】年轻人是值得敬佩的,怎么知道他将来的造诣不如现在呢?

【原文】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

【直译】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意译】普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

【原文】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直译】君子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意译】品行好的人成全别人做好事,不助长别人做坏事。

【原文】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直译】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

【意译】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原文】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直译】君子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意译】品行好的人和谐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品行差的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原文】19.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直译】面对仁德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意译】在实行仁德之事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也不要谦让。

【原文】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直译】做工的人想把活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0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