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一:三峡翻译
《三峡》课文和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毫无中断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 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季水涨,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水路都被阻隔断绝了,(不能通航)。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有时皇帝有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瀑布在那里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很有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逢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萧索,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课文解析
课文是在“江水又东”后面所注文字的第一段,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七
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
首先,写三峡两岸的山。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重岩叠嶂:即“重叠岩嶂”。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这个句子,应按照“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 这一层写山。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写峡必定要写山。作者抓住峡江的特点来写,第一句写山的长、多。“七百里”可见其长;相连、无,缺,再加上一个“略”字,可见其多。第二、三句写山陡、高,江面的狭窄。 “重”“叠”“隐蔽”四字,着重刻画了山的高峻。“自非”一句,则从侧面极
力渲染了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
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写了江流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
襄:上升到高处。绝:断。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
啊。
或:这儿当“有”讲,不能解为“有时”。“朝发白帝”即“朝于白帝发”。虽:在这里表假设,应译为即使。奔:在这里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课文是《水经》“江水又东”后面的一段注,不能不大记其水。写水,从哪儿写起呢?作者没有按四时先后一一写来,而是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先写最盛的夏水。“襄陵”“阻绝”可见其凶险;“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可见其迅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用比较的方法,更现其迅疾。读起来,一泻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使人感到豪气万丈。
写了山、水之后,接着写三峡春冬景色。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
影。
时:季节。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素湍绿潭,回
清倒影:即“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
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绝,极。飞漱其间;是“飞漱于其间”的省略。“飞漱于其间”即“于其间
飞漱”。于,从。其,它们,指怪柏。漱,冲荡。
这一层急转直下,文气由紧张激烈变得轻松晓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清”“荣”“峻”“茂”一字一景,简洁概括,精当确切。“良
多趣味”则是直抒胸臆,由衷的赞叹。
下面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
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
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转:同“啭”,声音曲折。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两句歌词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呜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
湿了衣裳!
这一层又和上一层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选择“晴初霜旦”之时,在“寒”“肃”的气氛中,响起了凄凉怪异的猿啼,再加上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最后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
船夫的悲惨生活。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文章布局匠心独运。百余字,要穷三峡风光,尽四时景物,确非易事。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接写夏水迅猛,继写春冬美景,末写寒秋肃杀,有其匠心。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不按秋、冬、春的顺序来写,而是先春冬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
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人情人理。 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写萧瑟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弛缓、凄清、悲凉。从部分看,以第三层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巘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是动。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课文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但虽然简练,却十分生动。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个字就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个字就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就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个字都没有直接写出对象,但细细体味,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如在眼前。而“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则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二:七年级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寓言二则》知识点整理
一 重点词语的解释
1.至之市(到„„去) 2.反归取之(同“返”,返回)
3.及反(等到) 4.遂不得履(最终)
5.从其所契者(„„的地方)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7.入水求之(寻找) 8.遽契其舟(立即)(雕刻)
二 一词多义
度 度已失期(估计)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宁信度(量好的尺码)
之 而置之其坐(量好的尺码)
而忘操之(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到„„去)
何不试之以足(代,鞋子)
而 而置之其坐(承接连词,无实义)
而忘操之(转折连词,无实义)
自 先自度其足( 自己)
自舟中坠于水( 从)
三 中心思想
《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二则寓言的异同点:
不同点:这二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一是郑人买鞋,一是楚人求剑。
相同点:讽喻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幼时记趣》知识点整理
一 重点词语解释
余忆童稚时(我)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 心之(助词,无实义)所向(想象的景象) 春冬之时(季节)
私拟作群鹤舞空(私下,指“自己”)(比)
则或千或百(那么)(或者) 项为之强(因为)(同“僵”,僵硬) 留蚊于素帐中(白色的) 怡然称快(„„的样子)
常蹲其身(自己的) 以虫蚁为兽(把„„当作)
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二虫尽为所吞(为所表被动,“被„„”)
二 一词多义
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 心之所向(助词,无实义)
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昂首观之(代词,“群鹤舞空”的景象)
观之正浓(代词,代“二虫斗草间”的景象)
其 细察其纹理(它的) 使其冲烟飞鸣(代,蚊子)
常蹲其身(自己的) 神游其中(那)
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作青云白鹤观(看)
予观夫巴陵盛状(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
以 徐喷以烟(用) 太医以王命聚之(用)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把)
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
以丛草为林(作为) 项为之强(因为)
向 心之所向(想象)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先前)
三 中心思想
四 写作特色
1.观察细致,想想奇特。把飞舞的蚊群想象为“群鹤舞空”等。
《三峡》知识点整理
一 重点词语
略无阙处(空缺)
夏水襄陵(上升到高处) 虽乘奔御风(即使)
或王命急宣(有时) 良多趣味(实在)
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同“啭”,声音曲折) 飞漱其间(冲荡)
清(水清)荣(树茂)峻(山高)茂 (草盛)
二 一词多义
自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假使)
有朋自远方来(从)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已自布字(另外)
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 沿溯阻绝(断)
群响毕绝(消失) 哀转久绝(消失)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天下独绝(极妙)
间 飞漱其间(里面) 其间千二百里(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遂与外人间隔(隔绝)
虽 虽乘奔御风(即使) 虽人有百手(即使)
今虽死乎此(即使) 虽鸡狗不得宁焉(即使)
虽欲谏,无可进者(即使)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虽然)
虽多忌克(虽然)
三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四 重点词句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四 重点句子翻译
互文: 重岩叠嶂意思是“重叠岩嶂”。
隐天蔽日意思是“隐蔽天日”,解释为:遮住了太阳和月亮。
林寒涧肃意思是“林涧寒肃”。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整理
一 重点词语的解释
方为秋天之害(正)(成为)(的)(危害) 悉为两段(都)(成为)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庄稼大丰收) 其虫旧曾有之(这种)(过去) 土人谓之“傍不肯”(称) (这样)
乃以瓦布之(于是,就)(铺排) 而动如初(从前,当初)
问塔动之因(的) 此易耳(不译)
但逐层布板讫(终了,完毕) 便实钉之(用钉子钉)
塔遂定(于是,就) 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
二 一词多义
尽 子方皆尽(消灭) 尽其肉(吃光)
二虫尽为所吞(都)
方 方两三级(才) 方七百里(方圆)
方为秋田之害(正) 方出神(正)
履 人履其板(踩,走) 郑人买履(鞋子)
如 匠师如其言(遵照) 如土中狗蝎(像)
六幕相连如胠箧(像)
谓 土人谓之“傍不肯”(称,命名)
太守自谓也(称。命名) 太守谓谁(是)
以 则以钳搏之(用) 太医以王命聚之(用)
徐喷以烟(用) 岁以大穰(因此)
盖 盖一癞蛤蟆也(原来)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 盖地有高低(原因是)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大概)
持 吾忘持度(拿,携带) 六幕相持(支撑)
遂 遂不得履(最终,终于) 塔遂定(于是,就)
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三 中心思想
,
四 重点句子
“人皆伏其精练”
五 文学常识
《梦溪笔谈》
《论语》的知识点整理
一 重点词语的解释
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诲女知之乎(教导)(同“汝”,你)
不知而不愠(恼怒) 可以为师矣(凭借)(了)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不耻下问(以„„为羞耻) 默而识之(记)
必有我师焉(于之,在里面) 不悱不发(口中想说却不能够恰当地表达)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类推) 则不复也(答复)
(谓,称为)(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二 关于“而”的用法
1.学而时习之(顺承连词,不译)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2.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
3.默而识之(修饰连词,不译)
4.远嫌而避怨(并列连词,不译)
三 文学常识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赵普》知识点整理
一 重点词语的解释
少习吏事(熟悉) 寡学术(少)
太祖常劝以读书(拿) 及为相(等到)
手不释卷(放下)(书) 每归私第(自己的住宅) 阖户启箧取书(关上)(打开) 读之竟日(整天)
既薨(已经) 家人发箧视之(打开) 虽多忌克(虽然)(对人忌妒刻薄) 尝奏荐某人为莫管(曾经) 碎裂奏牍掷地(把„„撕碎) 普颜色不变(脸色)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才)(最终)
二 一词多义
乃 太祖乃悟(才)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不知有汉(竟然) 乃大惊(竟然)
乃重修岳阳楼(于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复 普明日复奏其人(又) 复前行(又)
而复问其妾(又) 明日复明日(又)
未若复若赋(恢复) 不复得路(再)
以 跪而拾之以归(相当于“而”,无实义)
以天下事为己任(把) 一儿以日初远(认为) 发 发箧视之(打开)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
三 中心思想:
《两小儿辩日》知识点整理
《列子》
一 重点词语的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谁)(同“谓”,说)(同“智”,智慧)
孔子东游(向东) 问其故(原因)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距离) 孔子不能决也(判定)
二 一词多义
汤 及其日中如烫汤(热水) 持汤沃灌(热水) 浩浩汤汤(水流大而急)
为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 而能以天下视为己任(作为) 及为相(担任)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担任)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替)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三:三峡2答案
《三峡》(二)参考答案
自主预学
2.(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各位游客,欢迎你们来到三峡旅游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瀑布飞泉。夏季水涨,江流澎湃,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畅游此地。
互动探究
(三)1.长:七百里 多:两岸连山,略无缺处 陡、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凶险: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迅疾: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千二百里
3.观察角度多样 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鲜明的画面: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4.悲寂、凄凉: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哀转久绝
5.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简练体现在155个字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景象。 生动的例子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表现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清 荣俊茂”写出了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空谷传响,哀转久 绝”则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四)三峡四季山水景物 写山 写水
课堂练习
(一)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赏悬泉肃涧夏秋之水
3.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4.三峡两岸高山,没有空缺,利于蓄水;峡谷长,蓄水量大;水流迅猛,能量 储存丰富。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发电,调节水位,控制流量,利于下游防洪。(能结 合文章,言之成理即可。)
(二)1.B 2.A 3.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4.假设朝到暮为10小时,那么时速大约为120公里。
5.示例: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
拓展阅读
1.(1)取道,经过(2)像屏障的山峰 (3)有的 大约(表示约数)(4)形态容貌
2.高茂的树木,到了冬春之交稍显凋零。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不是午夜看不见月亮。
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4.介绍三峡之一西陵峡的特点。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四:《与朱元思书》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姓名:
(第一课时)
一:回顾所学诗文,写出一句写景诗句。
二、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能进行背诵,整体把握文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缥( )碧 急湍( ) 轩( )邈( ) 泠泠( )经纶( ) .......
嘤嘤( ) 鸢( )飞戾( )天 窥( )谷 横柯( ) .....
你还有哪些不认识的: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要求: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注意重读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 “奔”二字上。)
不好断句的是:
三、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 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第二课时)
逐层解析课文
(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
1、字词解释: (1)风烟俱尽( ) (2)从流飘荡( ) ..
(3)任意东西( ) (4)自富阳( ) (5)一百许里( ) ....
2、语段翻译: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作者是怎样概括的?可见本节在全文的作用
是什么?
4、请分别找出本段中写景、叙事、抒情的语句?
①写景:
②叙事:
③抒情:
5、本段中与
(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字词解释: (1)水皆缥碧( ) (2)猛浪若奔( ) ...
(3)急湍甚箭( )( ) ..
2、语段翻译: 3、这部分从态和态写出了水的、的特点。 4、 可见写水清用了
怎样的描写手法?
5、写异水这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中哪句话与
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字词解释 (1)负势竞上( ) (2)互相轩邈( ) ...
(3)争高直指( ) (4)泉水激石( ) (5)泠泠作响( ) ....
(6)好鸟相鸣( ) (7)千转不穷( ) (8)百叫无绝( ) ....
(9)鸢飞戾天( ) (10)望峰息心( ) (11)经纶事务( ) .....
(12)窥谷忘反( ) (13)横柯上蔽( ) (14)疏条交映( ) ....2、语段翻译:
3、描绘奇山时,作者从觉和觉两个角度紧扣 、
的特征。 4、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5、主题探求: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巩固训练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凭依) B(至) C窥谷忘反(筹划) D.千百成峰 ( 指示 ) 2(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我泛着小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听任它时而向
东,时而向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猛浪,比箭还飞得快,又像奔马一样。) C.好鸟相呜,嘤嘤成韵。(美丽的鸟儿在相互对叫着,鸣声嘤嘤,和谐动
听)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鸣叫了千次也不停歇,猿啼叫了百
次也不断绝。)
3、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
二字,抓住“_____”和“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
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 之美。
4、阅读理解
(1)文章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2)写山奇,分别从____ 觉和____觉来写景,这样写的好处
是。
(3)作者在欣赏了奇山秀水后发出了怎样的感
慨?。
(4)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
层意思的理解。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与朱元思书
先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正面描写
异 水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侧面描写 清澈 (夸张)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对偶比喻)
(清、急)
夹岸高山„„千百成峰 (视觉)(拟人) 后分 奇 山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听觉)(对偶)
横柯上蔽„„有时见日 (视觉)(对偶)
鸢飞戾天者„窥谷忘返 (感觉)(比喻、对偶)
第一课时
理解课文
一、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山水小品是指文章内容,而骈体文是指语言特点。
二、一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 蝉声 猿声
第二课时
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使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4、:①写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尽兴观赏的情形。)
③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
5、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二)3、、静态和动态;写了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富春江水“异”的特点。
4、、①静态:A,水色——水皆缥碧(正面描写);B,水清——千丈见底 直视无碍(或用前四句即可表明水清)
②动态:水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以深度写水清为间接描写。
6、请大家浏览全文,列举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并简单分析作用。
明确:“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与“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与“猿则百叫无绝”等是对偶;
“急湍甚箭”“鸢飞戾天者”等是比喻;
“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等是拟人;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是夸张。
7、“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本文直接描写,而《三峡》是对比衬托。
(三)3、视觉: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转不穷、猿叫无绝四种。
4、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5、衬托,如以动衬静(见第3题分析);以观者感受衬山势之奇,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6、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7、小结主题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板书:厌弃世俗 向往自然
第三课时
1、C 2、D 3、D 4、(3)富春江山水 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5、(2)视 听 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4)从“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世俗官场和功名利禄的鄙视,含蓄地流露出热爱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课外美文欣赏
翻译:现在接近十二月末,景色、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我知道你正在 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等到渡过灞(bà)水,(这时)清朗的月亮已经映照着城郭。在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wǎng)川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冬天远处的山火在树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晚上村中用杵臼(chǔ jiù)捣谷(的声音),与庙宇传来的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常常回忆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等到来年春季,草树蔓延生长,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绿,小白条鱼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早晨野鸡鸣叫,这美丽的景色不久就会有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性情高远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闲事相邀呢?然而,这里可是有着浓厚的情趣啊!不要忽略。托运送黄檗的人顺便带信给你,不能一一尽言。山中人王维说。
6(1) 月光、灯火、犬声、舂声 (2)怀念友人之情。 ( 3)“当待春中„„麦陇朝雊”。
对比阅读拓展
1、先写山:“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是写山连绵不断。“重峦叠嶂,隐天蔽日”,这是写山的险峻、高大。
再写水:着重写夏水的湍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水的清澈,秀丽。秋水的凄凉。
2、相同点:①两篇散文都是从视觉、听觉、感觉等角度来写景。②两处的水都清澈、湍急。
不同点:①本文体裁除了是写景散文还是骈文和书信。②结构上《三峡》先写山后写水,而本文是总分结构。③富春江的山是“高、寒”;而三峡的山是“连绵、险峻”。
教师小结:是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景,不同的景给人不同的感受,有时,就是同一地方、同一景色,也会因心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富春江的山水让作者产生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而三峡的春冬是“良多趣味”,秋季则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不同地区的优美风光。以后我们写游记类的散文,要学会抓住地区景物特点来写景抒情。课后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当地的风光特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写景散文,写到课外练笔本上。
①腊月下:当腊月(农历十二月)之末。景气:景物气候。故山:旧居之山;旧游之山。作者在终南山陲置有辋(wǎng)川别墅(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南);以前作者曾和裴迪一起在辋川山庄“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过:拜访。猥:鄙贱之意。谦词。③辄便:就。憩(qì):休息。感配寺:寺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④玄:幽深。灞:灞(bà)河。⑤辋水:即辋川,沦涟:波纹。⑥村墟:村落。舂:捣米。疏钟:稀疏的钟声。⑦仄迳:狭窄的小路。⑧蔓发:滋发。可望:可以观赏。鲦(tiáo):白鲦鱼。矫:举。⑨皋:泽边地。朝:早晨。雊gòu:雉鸣。⑩斯:这。指春景。倘:或许。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五:三峡笔记
《三峡》课堂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三峡的是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3、本文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三、课文理解。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这一层写山。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写峡必定要写山。
第一句写山的长、多。第二、三句写山陡、高,江面的狭窄。“重”“叠”“隐”“蔽”着重刻画了山的高峻。
“自非”一句,从侧面极力渲染了山峰之高峻、江面之狭窄。
这几句明写山,暗写水。既写了山势的高峻,又写了江流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水,作者没有按四时顺序一一写来,而是先写夏水。因为夏水最盛,最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襄陵”“阻绝”可见其凶险;“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可见其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用比较的方法,更显其迅疾。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这一层急转直下,文气由紧张激烈变得轻松晓畅,展现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 “清”“荣”“峻”“茂”一字一景,简洁概括,精当确切。
“良多趣味”则是直抒胸臆,由衷的赞叹。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一层又和上一层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晴初霜旦”之时,在“寒”“肃”的气氛中,响起了凄凉怪异的猿啼,再加上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
用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四、文章总结。
1、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热爱。
2、文章布局匠心独运。
全文思路: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之景
3、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从全文看:
写山为静;
写夏水为动;
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
写秋,文气转为沉重、弛缓、凄清、悲凉。
以第三层为例:
“素湍”“回清”是动;
“绿潭”“倒影”是静;
“绝山献多生怪柏”是静;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
4、文章语言简练、生动。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迅疾;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
“清荣峻茂”4个字都没有直接写出对象,但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如在眼前。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五、重要考点。
1、文学常识。
(背熟本讲义第一项即可)
2、生字注音。
略无阙处què 重岩叠嶂chóng 不见曦月xī 夏水襄陵xiāng ....
沿溯阻绝sù 朝发白帝zhāo 素湍绿潭tuān 绝山献....yǎn
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zhǔ ..
3、常考默写。
本文不长,且语言优美,全篇都是默写的常考点。在这个基础上,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
地方: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有类似的句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一层描写最有特色,也是默写的重中之重。)
4、词语解释。
前面笔记中所列的词语都要牢记于心。在这个基础上,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类词语: ①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
其间千二百里:这,指白帝到江陵 飞漱其间:它们,指怪柏 ..
沿溯阻绝:断 绝山献多生怪柏:极 哀转久绝:消失 ....
②特殊用法。
略无阙处:同“缺”,空缺 至于夏水襄陵:到 ...
虽乘奔御风:即使 虽乘奔御风:奔马的骏马 ..
春冬之时:季节 猿鸣三声:几声 ...
6、常考翻译。
前面笔记中全文翻译都要牢记于心。在这个基础上,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句子: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问题解答。
①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②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先写夏天的水?
③以第三层为例,分析动静结合的写法。
④文章结尾写渔歌的用意是什么?
8、相关课外文言拓展。
①《三峡·江水》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翻译:顺着江水继续往东,经过狼尾滩,就经过人滩。袁山松说:狼尾滩和人滩这两滩距离大约两里。人滩江水地势非常峻峭。南岸边有个青石,夏天被水淹着,冬天水枯就能露出水面。这个石头大小大约人走十步那么大,看着全像人脸,上面的人脸或大或小都有,其中比较清楚的,像是头发和胡须都有,所以给它起名为人滩。
②《答谢中书书》陶景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六:三峡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本解读
本文通过 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接着写夏水迅猛,继写春冬美景,末写寒秋肃杀,文章布局匠心独运。语言简练生动,写山的高峻,如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江水的迅疾,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而“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则使人感到哀伤悲凉。
全文虽然只有短短155个字,却骈散结合,综合运用比喻、衬托、对偶等多种手法,写的层次清晰,情景交融。文章以引用哀婉动人的渔歌结束,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北魏范阳涿县人,曾经担任过鲁阳郡太守,他非常好学,博览群书,《水经注》是他最主要作品,这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这本书详细记载了各水道两岸的地理情况、历史沿革、神话传说、风俗民情等,用优美简洁的文笔描绘了我国秀丽的山川景物,无论是在地理学还是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 重点词语释义:
1、 通假字
略无阙处 通 ,意思 。
哀转久绝 通 ,意思 。
2、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今义: ..
良多趣味 古义: 今义: .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义: 今义: .
属引凄异 古义: 今义: .
3、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绝巘多生怪柏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4、词类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每至晴初霜旦 霜: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2)名词作状语
空谷传响 谷: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3)形容词用作动词
林寒涧肃 寒: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肃: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4)形容词用作名词
回清倒影 清:原意为 ,在文中意思为 。
基础知识巩固
一、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
二、请为下列生字注音
1重岩叠嶂( ) ○3夏水襄陵( ) ○4沿溯阻绝( ) ○2曦月( ) ○.....
5乘奔御风6素湍绿潭7绝巘多生怪柏○ ○ ○( )○8漱( ) .( ).( )...○9属引凄异( ) .
三、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或王命急宣( )(2)沿溯阻绝( )(3)略无阙处( ) ...
(4)不见曦月( )(5)至于夏水襄陵( )(6)绝巘多生怪柏( )...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良多趣味( )(9)重岩叠嶂( ).....
(10)属引凄异( )(11)素湍绿潭( ) ..
(12)飞漱其间( )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9.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内容分析
1.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本文突出写了三峡的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峡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描写出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夏季的盛大水势。
3.《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体现出了夏日三峡水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作者写春冬之景时,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影四个字突出了水的特点;
第四段,则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了高猿长啸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传达出了三峡秋景的独特神韵。
5.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激活训练
五.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 林寒涧肃(肃:严肃) ..
六.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三峡七百里中 B. 春冬之时
自非亭午夜分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 其间千二百里 D. 巴东三峡巫峡长
七.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或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八. 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那里?
综合能力提高
十. 、如果把“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虽然简洁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会很深刻,请你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把这句话进行深加工。
十一.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
变化,字数不少于60字。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七:复习《三峡》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八:期末复习《三峡》复习导引
《三峡》复习导引
一、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 、
人物掌故 、神话传说等。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作品在写景物时多用四字句,受楚辞、汉赋的影响,
富有文学气息。
二、重点字词
1、注音或写字。
阙 属 zhǚ 引 绝巘 沿sù 溯 xī 曦月 . 素湍.2、解释加点字词。
(1)略.无阙处 空气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山峰 遮盖
(3)亭午..夜分 正午 (4)不见曦.月 日
(5)至于..夏水襄.陵 到了 上 (6)沿.溯.阻绝. 逆流而上 顺流而下 断
(7)或.王命急宣 有时 (8)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早晨 傍晚
(9)虽.乘奔.御风 即使 奔驰的骏马(10)不以疾.也 快
(11)则素湍.绿潭 急流的水 (12)良.多趣味 确实
(13)每至 寂静 .晴初霜旦 到 早晨 (14)林寒.涧肃. 凄清 (15)属引 ..凄异 连续 延长 (16)空谷传响. 回声3、一词多义
4、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 通 缺 ,解释: 空缺
(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转 通 囀 ,解释: 声音曲折 或婉转
5. 古今异义词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古义:为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到了;今义:指常连在一起,表
示另提一事。)
(2)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是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或者)
(3)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指虽然)
(4)不以疾也。(古义:快;今义:指疾病)
6、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活用为名词,奔驰的快马)
(2)素湍绿潭(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急流)
(3)回清倒影(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清波)
(4)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5)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荡山谷里)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作者写山从正面和侧面突出山高,正面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侧面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6)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课文解析
第一层,首先写三峡两岸的山,突出了山的长、多、高、险峻。
这里字字扣住了山,句句突出了峰,只字未提到水,但明处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既写了山势的险峻,又
写了江流的狭窄,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作了铺垫。
第二层:写夏水,突出了夏水的凶猛、迅疾。
作者没有按四时先后一一写来,而是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先写最盛的夏水。“襄陵”“阻绝”
可见其凶险;“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可见其迅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用比较的方法,更
现其迅疾。
第三层,写了山、水之后,接着写三峡春冬景色,突出“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这一层急转直下,文气由紧张激烈变得轻松晓畅,向人们展现了一副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素
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
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清”“荣”“峻”“茂”一字一景,简洁概括,精当确切。
第四层,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突出悲寂、凄凉的气氛。
这一层和上一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选择在“晴初霜旦”之时,在“寒”“肃”的气氛中,想起了凄凉
怪异的猿鸣,再加上空旷山谷里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回声,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最后用当地流行的
渔歌作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五、主题
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六、写作特色
1、文章布局匠心独运。
百余字,要穷三峡风光,尽四时景物,确非易事。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接着写夏水迅猛,继写春冬美景,
未写寒秋肃杀,有其匠心。
2、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写山为静,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以第三层为例:“素湍”“回
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艳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淑其间”是动。一起一伏,曲尽其妙;
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本人的语言简练、生动。
课外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
俱到。“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个字就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个字就形象地表现
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九展现了一副动静结合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个字都没有直接
写出对象,但细细体味,江水清澈,数目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如在眼前。而“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
个字则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七、内容理解
1、说说下列句子表现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点。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陡,高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凶猛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澈,碧绿
(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长,多 高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凄凉,悲伤
2、成语积累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
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4、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
5、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7、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答: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8、课后第一题: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
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9.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0、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1、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4.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是为了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做铺垫,山高水的的落差就大,水速自然急速。
15.为什么后写秋天?为了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感情。
八、拓展延伸
1、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山峡,如今因山峡工程更文明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山峡写一句广告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宣传三峡、介绍三峡。
例一:走进山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山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
例二: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山峡人民,期待着您的光临。
2、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
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3、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3)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4、·作者是如何从不同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疾,突出降水的凶险和急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三峡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深秋的萧瑟的气氛。
5·作者先写夏水的目的是: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首写。
6·为什么后写秋天?为了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峰值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海枯石烂中国心 天高地厚华夏情 山险水急三峡美,天高地厚华夏情
7.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写三峡景色特点 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8.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三峡七百里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0、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即使是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1、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示例:山险水急三峡景; 山峻水清三峡美等,
天高地厚华夏情。
1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盛大,又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1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分)
答:【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
14.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字数在50个以内)(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
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
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6.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17.三峡导游词: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18.《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早发白帝城》用猿声衬托行船的快和作者的心情,《三峡》用原声带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
19.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答: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2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
22.诗人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两句诗,印证了本文中那些句子?(2分)
答: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 侧面(或间接)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2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25.婉幽美。
26.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早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答:(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
九、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高山连绵不断;没有一点孔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太阳和天空,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丘,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有时皇帝的命令急着宣告,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坐船快。
到了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每当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声音持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的唱道:“巴东三峡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九:第四单元知识要点及诵读欣赏拓展
第四单元知识拓展及诵读指导
初一语文
主讲教师:孙明
知识要点:
1.学习第四单元四课的知识要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
2.把握《春》中的几幅图理解课文,并把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解《三峡》课文意思和写作手法。
4.掌握《济南的冬天》课文具体内容,并学习老舍先生用词的准确。
5.赏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秋词》。
基本内容讲解:
十三《春》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曲春的赞歌。
开篇写盼春。作者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心情的急切。“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盼”字。四个词尾,两个“着”、两个“了”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中又充满了喜悦。
接着,作者开始描绘春天。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先宏观勾勒,再微观刻画。作者抓住春山、春水、春日的特点,勾画出春景的轮廓,为具体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春草图,着力描写了春草勃发的景象。
第一句从“点”上描绘。“偷偷地”在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
思,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春草人格化了;“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地写出了春草“新”的特点。第二句从“面”上描绘。“园子里,田野里,瞧去”,由近及远;“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第三句用“坐”“躺”“打”“踢”“赛”“捉”等动词写孩子们的嬉戏,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第四句用风的“轻悄悄”衬托草的“软绵绵”,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勃发的春草与活泼的孩子们组成的这幅图景,洋溢着新春的活力。
春花图,着力写春花竞放的景象。
这一段按“树上”“花下”“遍地”的顺序,层层铺叙,层次井然。
写“树上”着力写了三种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
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争”写活了。作者描写了春花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的特点。 写“花下”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繁茂、鲜艳和甜香。“闹”中不仅有声响,而且还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
写“遍地”的野花,“遍地”表现数量多,“杂样儿”写种类丰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经寓于描写中了。因为有阳光,所以野花才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
这一段文字中,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勾连映衬,烘托渲染,画面五彩缤纷,立体感很强。
春风图,描绘了春风的和煦、芳香和悦耳。
风本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可以感觉到它的强弱,因此,要写风
就要借助其他事物。课文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
作者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课文引用了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了春风的温暖,又写了春风的柔和;接着用一个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就是轻轻地摸,而且是“母亲的手”“抚摸”,这就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然后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使得春风中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微微润湿”写出了春天空气的特点,它不像冬天那么干燥;“酝酿”则形象地写出了在阳光下这种芳香不断加浓的过程。这里又照应了前文的春草图和春花图。
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的声响。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应和”和“也”这两个词使四种声音浑然一体,组成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
这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春雨图,描绘了雨中特有的美景。
“看”,引导人们的视线。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西丝”,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征: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密密地斜织着”,上文已写春风,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可已含蓄的透露出了春风的所在。
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儿和小草儿。地上的小草是“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所以会“青得逼你的眼”。这是侧面烘托,激发读者想像,去想像“青”到什么地步。这两句写出了雨中景物的新、美。后面三句把视线转移到人间。为什么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呢?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是一直贯到末句的;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句的“绿”、“青”正相连接。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描绘春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迎春图,写春早人勤。
这幅图画中,人是画面的主体。“风筝”是儿童的天使,又是春天的信号。
天上,有放风筝的了,是春天了;地上,人也在争春。“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也赶趟儿似的”,“也”
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作者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文最后用三个比喻句颂春作结。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春》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选用准确的词语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
大量运用叠词叠句和对称、排比的短语短句,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运用许多精彩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
十四《三峡》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弄清文意,这样分析起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也会
更加的得心应手。所以,在此,我先把这篇文章的意思串讲一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
天和太阳。【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都阻隔断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宛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本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文章布局匠心独运。百余字,要穷三峡风光,尽四时景物,确非易事。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接写夏水迅猛,继写春冬美景,末写寒秋肃杀,有其匠心。劈头落笔于山极为自然,夏水暴涨承山高江窄而来,最富三峡特色。下面不按秋、冬、春的顺序来写,而是冬春合写,后独记秋天,也是承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涨,冬春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顺势而下,入情入理。
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写萧瑟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弛缓、凄清、悲凉。从部分看,以第三层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一起一伏,扣人心弦。
本文的语言简练、生动。课文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讲风景,山水草木面面俱到。字数如此之少,容量如此之大,语言的简练由此可见。旦虽然简练,却十分生动。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个字就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个字就形象地表现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8个字就展现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图。“清荣峻茂”4个字都没有直接写出对象,但细细品味,江水清澈,树木繁茂,群山峻峭,花草茂盛,如在眼前。而“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则使人感到哀伤,悲凉,寒气透骨。
郦道元的《水经注》本是为记载全国河流水道的专著《水经》所写的注释,但它的价值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地理方面,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文学方面,我们更应该记住这位受南朝文风影响很深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了。
十五《济南的冬天》
单是看老舍的名字,我们就清楚了这篇文章的分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标题“济南的冬天”,“济南”说地方,“冬天”说季节,“济南”对“冬天”这个中心词起限制作用,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美济南是个“宝地”。
“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紧接着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
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山上写矮松。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山腰着重写光和色。最后一句“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
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红屋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使人感到篇十:三峡
上一篇:刘羽冲偶得古兵书阅读答案
下一篇:庄子二则教材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