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一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①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②。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③?

谪居正是君恩厚④,养拙刚于戍卒宜⑤。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⑥。

注释 ①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②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自谦之词。

③‚苟利‛二句: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以,用,去做。

④‚谪居‛句:自我宽慰语。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⑤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⑥‚戏与‛二句: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故事,旧事,典故。

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

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 《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背景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可谓英难失路,其悲愤之情自可想见。但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却不见叹息的悲鸣。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解析

一八四○年发生鸦片战争,英国用兵舰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朝道光皇帝吓破了胆,匆忙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将坚决禁烟、抗击英军的林则徐贬戍新疆伊犁。道光二十二年 (一八四二)八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临行前作此诗留别家人。这首七律诗前三联的写法,

很像在告别时与家人话衷肠。开头两句说:我能力低微而久当重任,久巳感到精力疲惫,要继续全力以赴地操劳政事,以我这样的衰朽之身,肯定是难以支持了。此时林则徐已是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平淡的话语中隐隐透出一场大风暴后他那种疲乏而低沉的心绪。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决不以个人的进退荣辱萦怀,于是,他话锋一转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想到了春秋时著名宰相郑国大夫子产,因实行政治经济改革,遭到国人诽谤,子产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才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品格啊!林则徐自励道: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作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争取呢?第二联这两句诗含意很丰富。一,是指目前贬戍伊犁事。从同时写的另一首留别诗‚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句,表明有人说他此次远戍,将如俚谚所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诗人在这里向家人表示,即使是祸,自己也在所不辞。二,表明自己过去所作所为,主要指禁烟和抗击英军,也都是从‚利国家‛‚不避祸福‛这一宗旨出发的。三、对未来,自己也将一如既往,不改爱国初衷。写此诗后数日,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说:‚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臵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委诸不闻不见?‛这段话正可作为这两句诗意最好的注脚。实际上这一联诗集中体现出林则徐的一生为人。据说作者生前最喜爱自己这两句诗,经常听到他嘴边吟诵有词,乃至身后被其子写入讣告之中。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评曰:‚盖文忠公矢志公忠,乃心王室,故二句诗常不去口。‛ 林则徐在启程远行时,向家人倾诉衷肠,无非是希望得到理解与谅解。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法解除家人对他此行的担忧。于是诗笔又一转,转而宽慰家人说:‚谪居正是君思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严厉禁烟和坚决抗敌,本是爱国壮举,未获朝廷封赏,反而得到充军伊犁的处分,自是天下不平事。为什么林则徐反而表示感谢皇帝对他处分的宽厚呢?封建政治是很可怕的,朝廷内派系斗争复杂,作为朝廷重臣,怎能像一般文人随便发牢骚呢?在这方面正表现出林则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深沉。况且,中国士大夫在不得意时还会学陶渊明的榜样。陶渊明《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林则徐说的‚养拙‛,也相当于陶渊明的‚守拙‛。所以,他故作轻松地对家人说:我这个做官缺乏才干的人,此次至伊犁去,有时间‚开荒南野际‛了,对我来说,当一名戍卒不是更适宜么!最后,诗人大概为了让悲悲切切的离别场面变得轻松一点吧,他想起了苏东坡为人的风趣旷达。诗人于此诗尾联作‚自注‛云:‚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林则徐想:此时自己也要效东坡故事才是,于是他‚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了。为了

安慰家人,冲淡巨大的悲痛,林则徐是用强作玩笑的戏语来同亲人告别的。 这首告别家人之作,国事家愁,几重感情交织,在儿女情长的脉脉温情中,透出一种雄健豪劲的英雄气。作为一个谪臣,语气平和,不作牢骚语,于旷达幽默之中,隐隐蕴含着压抑不下的忧患意识,颇见这位近代政治家的个性、心胸和风度。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二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三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深厚的爱国情思,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揭题,交代背景

1.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一首诗是由著名的爱国诗人林则徐写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 介绍背景:林则徐在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抗击英军,震撼中外,成为一代民族

英雄。然而,清政府昏庸腐败,丧权辱国,反移罪于林则徐。1842 年8 月,林则徐忍辱负重,自西安启程赴新疆戍边。

3. 作者简介

林则徐(公元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进士。1838年12月底,清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次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协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与英美鸦片贩子进行了坚决斗争,迫使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及外国烟贩缴出鸦片,共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同时,林则徐等大力整顿海防,加强战守,组织团练水勇,并多次打退英军武装挑衅。

1840年,英国借口保护通商,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林则徐等在广东指挥军队坚决抵抗,多次击退英军。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妥协投降,反将林则徐撤职,另派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

1841年英军攻陷广州,占领香港,次年又攻陷上海、镇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1842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做了题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二:正确朗读 1.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同桌互读,注意有没读准字音

3. 字词提示:戍 占 庸 苟 趋 谪 拙 卒 吟

二.读出诗的韵律美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 让学生尝试标节奏符号,感受古诗的平仄。提示:这些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声调是

一声和二声的,用“//”表示;如果是三声和四声的用“/”表示。

2. 学法指导:一声和二声可拉长声音读,三声和四声读短促。

3. 教师范读

4. 学生连读

四.理解感悟,体会意境

(一)教学第一句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千斤重担,激烈斗争,使自己心神长久疲惫。“力微”则是谦词。如果再一次用尽衰弱的体力和平庸的才智,那一定支撑不下去了。这显然是安慰家人的话,言外的意思是贬赴新疆,就不会再“久神疲”了,否则反而会“定不支”的,你们放心吧。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难道林则徐安于戍边赋闲吗?当然不是。如果利于国家(的事),自己就会不顾生死(去做的),岂能考虑祸福而躲避或者追逐呢?

迫于时局,自己只能退一步,韬光养晦。这是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于是有下面两句。“生死以”,即“以生死气份“避趋之”,即“之避趋”, 这里“之”同“以”, “以避趋”来对待“祸福”。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谪贬在家(而不治更重的罪)那是皇恩厚重,而当戍边之卒刚好适宜退隐在家。

这是在皇权高压下的官场话,只能这样说,也是退一步宽慰家人,言下之意是:比坐牢杀头好多了,自己戍边养拙也不算坏啊。这样说,可见诗人宽慰家人的拳拳之心。终于,诗人化苦难为一笑,特地对妻子说了知己话。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人特地给老伴讲了古人的故事,请妻子试吟一首诗,来“断送老头皮”。

堂堂钦差大臣,同老伴讲故事,还戏说“老头皮”,可见诗人对家人、对妻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厚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

五.朗读全诗并背诵

六.小结

这首诗,从自己“久神疲”的身体说起,既述自己的心情和追求,又说容易为家人接受的宽慰言语,最后还戏说老伴,表现了诗人在蒙难背景下的为国为民的情思和眷恋家人的浓浓亲情。诗中有警句,有戏语,亦庄亦谐,富有魅力。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四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一、题目含义:

我即将作为一名戍卒起程奔赴边疆。临行前,我随口赋了这首诗以慰勉家人。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相关背景:

道光皇帝旨谕:“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据林则徐《壬寅日记》(即《荷戈纪程》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日,1842年8月11日)记载:“壬子。晴。起程,携彝、枢两儿同行,舟儿亦送往前途。己刻出西安城。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者三十余人 。”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三、情景导入:

2003年3月1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举行记者招待会。当温总理说道:“在我当选总理以后,我心里总默念着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我今后的工作态度。”会场上响起了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四、内容述评:

这首诗写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八月。由于投降派的陷害和清王朝的卖国求安政策,林则徐被革职后不久又遣戍伊犁。启程前,作者口占两首诗与家人告别,这是其中一首。

诗是作者送给家人的,面对自己官场遭遇,林氏一家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因此,作者一上来就从自己身体衰老、精力不济方面来排解家人的忧思,竭尽抚慰、劝说之意。想想自己多年来为国家大事殚思竭虑,如今年事已高,难以再当大任了,即使不被罢官也很难再支撑下去,你们又何必为我的谪居而忧伤呢?

其实,当时的林则徐才不过57岁,正是经验宏富、堪当大任之时,并没到

“齿发衰白’,眸中飞珠”的地步,这样写,足见作者用心良苦。首联出语貌似平常,实是情思蕴厚,发自肺腑,真正达到了“淡语皆有致,浅语皆有情”的境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意在强调国家利益 高于一切,只要于国有利,个人的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其实,作者又何尝不知此去伊犁行途修远、,山险水恶,“生离”难保不成“死别”,面对骨肉亲人,又能作何言语呢?作者敞开了自己的真正内心:没有怨恨,没有忧虑,表现的是一种不甘个人得失的宽阔胸怀。作者很喜爱自己的这两句诗,常常吟诵以之鞭策自励。百余年来,这两句诗不知感动过多少为国尽忠的仁人志士,成了流传甚广的名句格言。从写法上看,颔联严守律诗格式,虚实相对,整饬分明,在诗律的铁箍内,却能将人臣大义蕴含其中,写得游刃有余。

前四句为颈联的内容做了充分的铺垫,谪居、戍守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感谢君王的厚恩吧,他未给我更重的处分,让我去做名戍卒不正合适吗?作者旷达的诗句背后掩藏着多少不愿言明的抑郁与心酸!

有人以为这两句诗暴露了他“对清王朝的盲目感恩和无限忠顺”,实足不谙情理的肤浅之论。封建王朝,君国一体,在朝臣的心中忠君就是爱国,君名臣节的思想根深蒂固,作者将道光帝看作是满清帝国的政治代表,“君”就是“政权”,就是国家。当然,作者的“忠君”并不是汲汲于个人名利的贪婪之徒所表现的“愚忠”。他的“忠”是以“利国家”为原则的。另外,天子在封建朝臣心目中的地位,有些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今人所难以想象的。所以指责作者对道光帝“忠顺”是说不通的。“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也并非是作者的真心话,只是面对亲人,悃愫自知,不能不作“含泪的微笑’’罢了。

尾联,“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作者运用典故,在肝胆欲裂之时反而要博老妻、家人一笑,这给郑重肃谨的篇章点缀了点喜剧的色彩,作者这种强颜欢笑的心思在他口占的第二首诗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毫无疑问,作者此时的真正情感是压抑的,越是故作达观,越是让人感觉到那挥之不去的缕缕离愁。林则徐远谪伊犁又何止万里之遥呢?但他的诗却不愠不火,寓庄于谐。显得大气厚酲,表现了一种为国为民而无

怨无艾的浩大气度和对谪居生活的前景充满自信的乐观主义精神。

【思考与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1

2二、简答题

说说温家宝总理用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明了怎样的工作态度。

三、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在语言艺术方面颇具特色,试加以赏析。

四、拓展阅读题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

(1)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

(2)敝庐:破旧的草庐。

(3)青阳:春天。

借助注释,将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译成现代诗。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1、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而出的诗。

2、以:用,去做。

二、答:这种工作态度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匆匆国事,日理万机。只要是为国家求昌盛,为人民谋福祉,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表现了温总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主人翁的工作态度。

(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只要是为国家求昌盛,为人民谋福祉,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表现了温总理不畏艰险、不顾个人得失的顽强拼搏的工作态度。

三、答:这首诗饱含愤怒与不平,但却写得含蓄蕴藉,委婉得体:遭遇“谪居”,却感谢“君恩”,是含泪的苦笑;本是“戍卒”,却自诩为“养拙”,是典型的“阿Q式”的自我解嘲。心有怨气,不敢发牢骚;满腔怒火,不敢置一词。 诗人不仅不敢发牢骚,反而要感谢皇恩浩荡,愉快赴戍。诗人的灵魂在煎熬,内心在滴血。在貌似谦卑诗句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邃的思考;在表面幽默诙谐的调侃中,潜伏着作者无奈而愤怒的情感激流。

四、译诗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

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

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

岁月无情新春逼迫旧岁月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五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六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七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八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九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赴戌登程口占是家人翻译赏析篇十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上课用566ppt》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32181.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