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黄河罗隐翻译篇一
《黄 河》
黄 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 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 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和讥讽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混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接着又用“天意难明”四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骋想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不清”。这也是有寓意的。“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混浊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翻译出来就是:要到黄河象衣带那么狭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上句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象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时才肯放手。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他们既然占据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见王嘉《拾遗记·高辛》),所以诗人说,三千年(应是一千年)黄河才澄清一次,谁还能够等得着呢?于是笔锋一转,不无揶揄地说:既然如此,就不劳驾您预告这种好消息了!换句话说,黄河很难澄清,朝廷上的乌烟瘴气同样也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对唐王朝表示绝望的话。此后,罗隐果真回到家乡杭州,在钱镠幕下做官,再不到长安考试了。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这构思就很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所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论”。 曾十次赴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参加进士考试,但都名落孙山,没有中第。他也曾行书投卷,奔走于宰相郑畋、令狐绹、李蔚等公卿之门,希望自己的才华能被高官大臣们所赏识,但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唐末官场里,终因他出身寒门,“貌古而陋”、“乡音乖刺”的原因和“恃才傲物”、“讥评刺谑”的性格而不为公卿所喜,被拒之于门外。他也曾浪迹天下,希望有个安身立命之地,但四处碰壁,投效无门。直到后来成为吴越王的钱镠,在他手下充当幕僚,五十五岁的垂暮之年,怀才不遇、穷愁失意的罗隐不得不东归浙江,投靠时任镇海军节度使
黄河罗隐翻译篇二
《古文观止全解全译:英雄之言(罗隐)》
古文观止全解全译
英雄之言
[唐]罗隐
【作者小传】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晚唐文宗至哀宗七个朝代,目睹并身历唐王朝从衰败到灭亡的过程。据《旧五代史·罗隐传》载,他早有才名,“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事部分中第”。这“讥讽”,显然就是出于他对现实的不满。事实上,不仅是诗,他的文章也饱含讥讽。由于十次参加进士考试,都遭到失败,使他更是愤世嫉俗,在诗文中形成一种嘲讽的笔调和批判的风格。为了应付考试,他“随贡部以凄惶,将帖十上;看时人之颜色,岂止一朝”(《谢湖南于常侍启》)。为了谋生,他更不得不奔走四方,投靠地方郡守,谋求一个幕僚佐吏之职,所谓“命薄地卑,一十二年,看人变化,请事笔砚,以资甘旨”(《湖南应用集序》)。因为这是他的自我写照,便只有沉痛之言,没有嘲讽意味了。最后,他五十五岁的时候,回到故乡浙江。节度使钱镠委任他作掌书记、节度判官等职。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建立梁朝,罗隐劝说钱镠举兵讨伐,说:“纵不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见《吴越备史》)罗隐把朱温称为“贼”,固然表明他忠于唐朝的正统思想,但也表明他对残民以逞的军阀的憎恨。相比之下,同是割据称雄的钱镠,对待他所统治地区的人民尚是宽仁的,所以罗隐把征讨逆贼朱温的希望寄托于他。但钱镠不能听从。
罗隐的著作有:《江东甲乙集》、《淮海寓言》(已佚)及《讒书》等。雍文华校辑的《罗隐集》,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收集罗隐现存作品(也有个别伪作),较为完备。
【题解】这篇《英雄之言》是《讒书》中的一篇。《讒书》是罗隐自编的杂文集,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编次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这年罗隐三十四岁。据他的自序,书名《讒书》,乃是“自讒(自我毁谤)的意思。又说他著书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可见他名为“自讒”,实际则是“警世”。全书思想敏锐,笔锋凌厉。
《英雄之言》所批评的是借“救民涂炭”口号而窃取政权的帝王们的本性。在他看来,抢财物的是强盗,取国家的也是强盗。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
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一个是想住进他的宫殿,一个是想坐上他的宝座,如此而已。这种对于封建帝王起事创业的揭发,无疑是大胆而辛辣的,在当时更是针对性很强的。晚唐藩镇割据,群雄蜂起,个个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这些人有许多本来就是“群盗”出身。因此,如果说罗隐这篇文章,揭发的就是当时这批窃国大盗,也是可以的。全篇短短二百来字,以简捷警策取胜,代表晚唐犀利激拗的文风。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1],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2],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3]、正廉之节[4],不常其性耳[5]。2视玉帛而取之者[6],则曰牵于寒饿[7];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8]。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9],楚籍则曰“可取而代”[10]。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11],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
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12],不为人所窥[13]者,鲜也。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罗隐集》
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人也是一样。盗贼也是人,同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了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象秦皇这样。”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可以取而代之。”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象他们这样的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不为人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注释】
物:物品,指贵重的物品。韬晦:隐藏不露。韬:藏匿。晦,晦迹,躲藏起来。[2]冠屦(jù句):戴帽穿鞋。屦:鞋子、靴子,一作履。冠屦原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样的用法。[3]退逊之心:谦退忍让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4]正廉之节:正直不贪的品格。指做人的高尚人品。[5]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装句法,原意应是“其性不常”。不常,不能长久不变的
意思。“常”是形容词作动词用。[6]玉:宝玉。帛:绸制品。玉帛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会盟时的礼物,后代作为财宝的总称。[7]牵于:出于、受制于。这句可译作“受„„所牵引”。晚唐作家写文章爱用生硬语或生僻语,这是一例。[8]涂炭:困苦。涂:泥土。炭:火烧成的黑炭。生灵涂炭就是人民的困苦象陷泥坠火一样。[9]西刘:指汉高祖刘邦,他建都长安,称为西汉。居宜如是:据《史记》和《汉书》所载,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去京城咸阳出差,见到秦始皇出游,叹息道:“大丈夫当如此也!”后来起兵,率先攻进咸阳,“欲止宫休舍”,打算住进秦皇宫殿,被樊哙、张良谏止。罗隐这里说刘邦讲过“居宜如是”的话,大概就是指的后一件事。[10]楚籍: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可取而代”:项羽年轻时,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苏州),一同观看秦始皇的出游,说道:“彼可取而代也!”见《史记·项羽本纪》。[11]盖:可能是、大概是。在文言文中,“盖”字一般用来承接上文,提起下文。靡曼骄崇:奢华尊贵。靡曼原意是奢侈华丽,骄崇有姿意尊贵享受的意思。[12]峻宇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指帝王的居住与游乐。[13]窥:窥视。这里指羡慕、觊觎。
黄河罗隐翻译篇三
《汉诗英译比译40首》
汉诗英译比译40首
目录:
(1) 登鹳雀楼(王之涣)
(2) 诗(王梵志)
(3) 春行即兴(李华)
(4) 回乡偶书(贺知章)
(5) 边词(张敬忠)
(6) 日没贺延碛作(岑参)
(7) 咏声(韦应物)
(8)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9) 夏夜(韩偓)
(10) 微雨夜行(白居易)
(11) 采莲曲(王昌龄)
(12) 咏萤(虞世南)
(13) 春雪(韩愈)
(14) 题竹林寺(朱放)
(15) 小松(杜荀鹤)
(16) 秋日(耿湋)
(17) 题鹤林寺僧舍(李涉)
(18) 芦花(雍裕之)
(19) 行营即事(刘商)
(20) 中秋月(李峤)
(21) 秋思(张籍)
(22) 春晓(孟浩然)
(23) 瑶瑟怨(温庭筠)
(24)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
(25) 雨晴(王驾)
(26) 江村即事(司空曙)
(27) 终南望余雪(祖咏)
(28) 落叶(孔绍安)
(29) 过酒家(王绩)
(30) 春望词(薛涛)
(31) 雪(罗隐)
(32) 感事(武瓘)
(33) 望夫石(刘禹锡)
(34) 瀑布联句(李忱)
(35) 宿石邑山中(韩翃)
(36) 鹿柴(王维)
(37) 咏春风(何逊)
(38) 夜坐(张耒)
(39) 临江仙(杨慎)
(40) 菩萨蛮·秋思(沈宜修)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Upward!
— Wang Zhihuan
Westward the sun, ending the day’s journey in a slow descent behind the mountains. Eastward the Yellow River, emptying into the sea. To look beyond, unto the farthest horizon, upward! up another storey!
— Tr. 翁显良
Ascending the Stork Tower
The pale sun is drooping along mountain ridges
Into their termini.
The Yellow River is flowing
Into the Pohai Sea.
I wish to go up another storey of the tower
To exhaust my eye-sight
Reaching a distance of one thousand li.
— Tr. 唐一鹤
climbing the stork kiosk
— wang zhihuan
the pale sun is sinking behind the mountain and the yellow river is running toward the sea since I want to look at the end of the earth which is hundreds of miles away
well I have to climb these steps to do that
— Tr.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
The Guanque Pavilion
The white sun setting
against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running
into the oceans, you have
黄河罗隐翻译篇四
《语文》
资阳市高中201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到第8页,第Ⅱ卷第9页到第10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巫女神汉事、《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始祖感孕于天、夸父追日的神话。屈原思考人的本性与自然界事物的共同性,创造了香草美人这一圣洁的文学形象;思考天人关系,写出《天问》。记载鬼魅妖怪、神仙方术、佛法灵异事,则有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等。所有这些无不是在思考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时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荒诞的事却被古人当作真实的情况来看待,这与先民的思维方式有关。首先,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其次,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而时间、空间位置等观念是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来的。
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的起伏变化。这便是“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所在。正如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它蕴含着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其一,人与
自然是相依相惜的关系,人在看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以己观物,物我交融;其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其三,天与人的关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征。
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诗经》的开篇唱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人看到两只水鸟在欢唱,会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山上有木,木上有枝,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妾对君的喜爱也是多么自然合理的一件事,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屈原见草木凋零,便忧楚王大业衰败。以上这些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也与万物相关联。
(选自周杭的《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关系在早期文学作品中体现在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等方面。
B.《天问》《搜神记》等作品会受到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
C.荒诞之事被古人当为真实,与先民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的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发展阶段有关。
D.“情感表达”作为文学的灵魂,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人类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是深刻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出了“始祖感孕于天”等神话,展现出先民对客观世界中众多现象的解释。
B.“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以及“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这两个思维特点是有关联的。
C.虽然“天人感应”在文学创作中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但也有文艺理论家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阐释过这种观念。
D.《诗经》《越人歌》《离骚》等文学作品中均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但具体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法是不相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学初创样式的神话深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开天辟地神话中,盘古双眼化为日月、头发化作星辰等现象,体现出神话创作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C.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人们身心的潜移默化,以己感物,触景生情。这是“天人感应观念”的主要内容所在。
D.比兴的手法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有着相似情感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文学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
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
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
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5分) 译文: ▲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黄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8.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答: ▲
9.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劝诫女子不要同男子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 ,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 ▲ , ▲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强调人们要为国尽忠,死后方可青史留名的句子是:“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格桑梅朵
张玉兰
(1)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
黄河罗隐翻译篇五
《四川省资阳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试题》
资阳市高中201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到第8页,第Ⅱ卷第9页到第10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巫女神汉事、《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始祖感孕于天、夸父追日的神话。屈原思考人的本性与自然界事物的共同性,创造了香草美人这一圣洁的文学形象;思考天人关系,写出《天问》。记载鬼魅妖怪、神仙方术、佛法灵异事,则有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等。所有这些无不是在思考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时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荒诞的事却被古人当作真实的情况来看待,这与先民的思维方式有关。首先,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其次,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而时间、空间位置等观念是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来的。
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的起伏变化。这便是“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所在。正如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它蕴含着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其一,人与自然是相依相惜的关系,人在看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以己观物,物我交融;其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其三,天与人的关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征。 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诗经》的开
篇唱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人看到两只水鸟在欢唱,会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山上有木,木上有枝,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妾对君的喜爱也是多么自然合理的一件事,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屈原见草木凋零,便忧楚王大业衰败。以上这些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也与万物相关联。
(选自周杭的《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关系在早期文学作品中体现在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等方面。
B.《天问》《搜神记》等作品会受到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
C.荒诞之事被古人当为真实,与先民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的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发展阶段有关。
D.“情感表达”作为文学的灵魂,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人类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是深刻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出了“始祖感孕于天”等神话,展现出先民对客观世界中众多现象的解释。
B.“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以及“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这两个思维特点是有关联的。
C.虽然“天人感应”在文学创作中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但也有文艺理论家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阐释过这种观念。
D.《诗经》《越人歌》《离骚》等文学作品中均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但具体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法是不相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学初创样式的神话深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开天辟地神话中,盘古双眼化为日月、头发化作星辰等现象,体现出神话创作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C.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人们身心的潜移默化,以己感物,触景生情。这是“天人感应观念”的主要内容所在。
D.比兴的手法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有着相似情感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文学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
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
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
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5分) 译文: ▲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黄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8.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③②①
答: ▲
9.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劝诫女子不要同男子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 ,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 ▲ , ▲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强调人们要为国尽忠,死后方可青史留名的句子是:“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格桑梅朵
张玉兰
(1)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2)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3)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4)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5)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6)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
黄河罗隐翻译篇六
《四川省资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四川省资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到第8页,第Ⅱ卷第9页到第10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巫女神汉事、《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始祖感孕于天、夸父追日的神话。屈原思考人的本性与自然界事物的共同性,创造了香草美人这一圣洁的文学形象;思考天人关系,写出《天问》。记载鬼魅妖怪、神仙方术、佛法灵异事,则有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等。所有这些无不是在思考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时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荒诞的事却被古人当作真实的情况来看待,这与先民的思维方式有关。首先,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其次,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而时间、空间位置等观念是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来的。
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的起伏变化。这便是“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所在。正如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它蕴含着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其一,人与自然是相依相惜的关系,人在看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以己观物,物我交融;其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其三,天与人的关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征。 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诗经》的开
篇唱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人看到两只水鸟在欢唱,会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山上有木,木上有枝,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妾对君的喜爱也是多么自然合理的一件事,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屈原见草木凋零,便忧楚王大业衰败。以上这些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也与万物相关联。
(选自周杭的《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关系在早期文学作品中体现在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等方面。
B.《天问》《搜神记》等作品会受到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
C.荒诞之事被古人当为真实,与先民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的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发展阶段有关。
D.“情感表达”作为文学的灵魂,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人类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是深刻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出了“始祖感孕于天”等神话,展现出先民对客观世界中众多现象的解释。
B.“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以及“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这两个思维特点是有关联的。
C.虽然“天人感应”在文学创作中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但也有文艺理论家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阐释过这种观念。
D.《诗经》《越人歌》《离骚》等文学作品中均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但具体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法是不相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学初创样式的神话深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开天辟地神话中,盘古双眼化为日月、头发化作星辰等现象,体现出神话创作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C.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人们身心的潜移默化,以己感物,触景生情。这是“天人
感应观念”的主要内容所在。
D.比兴的手法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有着相似情感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文学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
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
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
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5分) 译文: ▲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分)
译文: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黄河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③②①
8.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答: ▲
9.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劝诫女子不要同男子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强调人们要为国尽忠,死后方可青史留名的句子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格桑梅朵
张玉兰
(1)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2)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生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3)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4)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的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5)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黄河罗隐翻译篇七
《四川省资阳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资阳市高中201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到第8页,第Ⅱ卷第9页到第10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2.第Ⅰ卷和第Ⅱ卷中的单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3.考试结束时,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巫女神汉事、《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始祖感孕于天、夸父追日的神话。屈原思考人的本性与自然界事物的共同性,创造了香草美人这一圣洁的文学形象;思考天人关系,写出《天问》。记载鬼魅妖怪、神仙方术、佛法灵异事,则有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等。所有这些无不是在思考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时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荒诞的事却被古人当作真实的情况来看待,这与先民的思维方式有关。首先,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其次,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而时间、空间位置等观念是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来的。
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
(上天)的起伏变化。这便是“天人感应观念”的精髓所在。正如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它蕴含着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其一,人与自然是相依相惜的关系,人在看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以己观物,物我交融;其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其三,天与人的关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征。
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诗经》的开篇唱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离骚》:“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古人看到两只水鸟在欢唱,会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山上有木,木上有枝,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妾对君的喜爱也是多么自然合理的一件事,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屈原见草木凋零,便忧楚王大业衰败。以上这些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也与万物相关联。
(选自周杭的《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人关系在早期文学作品中体现在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等方面。
B.《天问》《搜神记》等作品会受到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
C.荒诞之事被古人当为真实,与先民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的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尚处于最初发展阶段有关。
D.“情感表达”作为文学的灵魂,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人类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对情感表达的影响是深刻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人们创造出了“始祖感孕于天”等神话,展现出先民对客观世界中众多现象的解释。
B.“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以及“先民的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这两个思维特点是有关联的。
C.虽然“天人感应”在文学创作中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但也有文艺理论家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达阐释过这种观念。
D.《诗经》《越人歌》《离骚》等文学作品中均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观念,但具体采用的文学艺术手法是不相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文学初创样式的神话深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开天辟地神话中,盘古双眼化为日月、头发化作星辰等现象,体现出神话创作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C.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人们身心的潜移默化,以己感物,触景生情。这是“天人感应观念”的主要内容所在。
D.比兴的手法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有着相似情感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体现了文学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
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
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
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
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5分) 译文:(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黄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②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③,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银汉:本指上天,这里指皇室、朝廷。③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这句话是说功臣的爵位永不失去。
8.本诗前两联所写的“黄河”有何特点?请概括并分析。(5分)
答:9.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的“讽喻”特点,并简要概括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6分) 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劝诫女子不要同男子沉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 , ▲ 。”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寄托于江水和明月的句子是“ ▲ , ▲ 。”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强调人们要为国尽忠,死后方可青史留名的句子是:“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河罗隐翻译篇八
《小升初必记古诗词及译文(二)》
小升初必记古诗词及译文(二)
36 《忆江南》 白居易(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37 《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正在学垂钓,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映衬着他的身影。遇到有人问路他老远就招着小手,唯恐怕鱼儿被吓跑他不敢大声应答。
38 《悯农》(其一)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译文】
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里,农民们种下一粒谷子,待到收获的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农民还是会饿死。
39 《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 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
【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40 《寻隐者不遇》 贾岛(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①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②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41 《山行》 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
42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注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43 《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
1、郭:外城。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44 《乐游原》 李商隐(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45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46 《江上渔者》 范仲淹(北宋)
黄河罗隐翻译篇九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译文) 2》
1、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这是一首描写江南人采莲的诗。犹如一幅曼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莲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的鱼儿在嬉戏,还有那水上愉快地采莲的男男女女,闭上眼,采莲女温润柔美的歌声仿佛萦绕耳旁,滑进你的心间。这首诗生动表现了鱼在莲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
2、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啊,铺展在阴山脚下多么宽广。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啊!蓝蓝的天空广袤无际,绿茫茫的草原辽阔无边,风儿吹过,草儿低伏,哦,现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3、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4、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叫它白玉盘,又以为
是瑶台仙镜,飞到了青云之上。传说月亮中有神仙,月亮刚升起的时候,能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我只看见团团的桂树。月中有玉兔捣药,不知它捣药给谁?
5、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柳里鸣叫,一行白鹭正飞上
蓝天。从窗口可以望到远处西山上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边停泊着行程万里而来的东吴的船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我在松树下询问小童,小童回答说师父上
山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中,可是云深雾迷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7、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在乌云遮月的夜晚,天边惊起了一群大雁,原来敌军妄想悄悄逃跑。正想要率领轻骑兵去追击敌军,大雪纷纷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8、夏日绝句 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9、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一株好像用碧玉打扮起来的柳树,万千柳
条像丝带一样低垂着。不知道这细长的叶子是谁巧手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二月的春风就像剪刀般锋利呀。
10、悯农 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可以收获许多的粮食。天下已经没有一块田不种粮食,可依然有农民饿死。
11、悯农 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们还在地里为禾苗锄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饭,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呢。
12、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文:无论是在田野还是在山冈,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有辛勤劳动的蜜蜂。它们采得百花酿成了花蜜之后,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呢?
13、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14、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15、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一座孤城耸立在高山峻岭之间。羌笛吹着悲伤的《折杨柳》曲,好像在埋怨这荒凉严寒的边陲春光来迟,其实这又何必呢,因为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来的。
1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挨着山头落下,黄河水滚滚向大海流去。你想望到更远的景色,那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17、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宁静的夜晚,床前那一片明净洁白的月光,好像是地上铺着的一层白霜。抬头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使人低头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18、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草原上茂盛的野草,一年一度由枯萎而繁茂。野火无法烧尽,春风吹来,又会生长起来。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道,阳光下的翠绿连接着荒凉的古城。目送远行的人离去,茂密的野草饱含着惜别的深情。
19、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好,我赶着马车登上了乐游原。快要落山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已经接近黄昏。
20、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黄河罗隐翻译篇十
《2014古诗》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小学生“经典诵读”修订稿(电子版) 三年级
目 录
(一)必背古诗20首:
1、《山行》(唐)杜牧
2、《竹里馆》(唐)王维
3、《江南春》(唐)杜牧
4、《乐游原》(唐) 李商隐
5.《少年行》(唐)王维
6、《蜂》(唐)罗隐
7、《元日》(宋)王安石
8、《人日思归》(南北朝) 薛道衡
9、《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10、《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11. 《咏菊》(唐)白居易
12、《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13.《客中行》(唐)〃李白
14.《暮春》(清)翁格
15、《示儿》(宋)陆游
1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17、《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18、《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19、 《风》 唐〃李峤
20、《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二、成语(20个)
三、名言、警句(各10个)
四、儿童诗(5首)
五、推荐阅读书目
(一)必背古诗词20首: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注释】
①山行:在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斜,今音xié,古读xiá,
这读古音,押韵。
④白云深处:白云笼罩的地方,指高山的深处。
⑤坐:因为
⑥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红色。
⑦红于二月花:比二月开的花还要鲜艳。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2、《竹里馆》
(唐)王维
huang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 huang是竹林。
②长啸:长声呼啸
【译文】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辟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3、《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注释】
①郭:外城。此处指城镇。
②酒旗:一种挂在门前以作为酒店标记的小旗。
③楼台:楼阁亭台。此处指寺院建筑。
④烟雨:细雨蒙蒙,如烟如雾。
【译文】
千里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叫,到处是绿叶映衬着红花。在水边的村落、靠山的城镇,到处都有酒旗迎风招展。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庙,如今都隐现在一片迷茫的烟雨之中。
4、《乐游原》 ...
(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①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② 不适:不悦, 不快。
【译文】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5.《少年行》
(唐)王维
dǒu xiá shǎo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
xì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
【注释】
①新丰:在今陕西临潼(tóng)县西北,是出产美酒的地方。
②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
③咸阳: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④游侠(xiá):游历四方的使客。
⑤少:读shǎo。
⑥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
⑦系(xì)马:拴马。
【译文】
新丰的美酒斗有很多,咸阳的游侠也很多而且大多都是年轻人。游侠们相遇,意气相投,于是在一起饮酒,把马儿系在楼边的杨柳数旁。
6、《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注释]
① 山尖: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