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仁的句子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有关仁的句子篇一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 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 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 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 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于下位 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人。

2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

2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 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3、君子周急不继富。

品德高尚的人,对于穷困危急之人的帮助是雪中送炭,而对于富贵人家的帮助并非锦上添 花。

24、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25、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26、曾子曰:“君子以义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

27、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

2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别人的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别人的品德不好就废弃他的正确 意见。

29、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说: 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 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30、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 恰当,便怎样干。”

31、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一件也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 敢的人不惧怕。

32、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人渊博广泛地学习文化、文明,并约束于社会行为规范,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3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尊重贤人,也容纳普通的人;嘉奖好人,也同情能力差的人。

34、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智能,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 谨慎。

3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 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3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37、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有敬畏之心。一是敬畏天命,二是敬畏有道德学问的人,三是敬 畏圣人的言论。小人不知道天命而无敬畏之心,对大德之人怠慢不敬,对圣人之言侮辱不 敬。”

3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有九种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确,不可以有丝毫模糊;听要听得清楚,不能够含混;脸色要温和,不可以显得严厉难看;容貌要谦虚恭敬有礼,不可以骄傲、轻忽他人;言语要忠厚诚恳,没有虚假;做事要认真负责,不可以懈怠懒惰;有疑惑要想办法求教,不可以得过且过,混过日子;生气的时候要想到后果灾难,不可以意气用事;遇见可以取得的利益时,要想想是不是合乎义理?

39、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40、“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

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41、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说:君子只计谋于道,不计谋于食。耕田也有饥饿的时侯,学道也可得禄食。所以君子 只忧道之不明不行,不忧贫不得食。

42、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

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4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法来实行义,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忠诚的态度来完成。 这就是君子啊!

4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 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45、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孔子说:“那怎么会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46、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有过错时,人人都 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 仰望着。 47、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说:虽然只是小路而已,但是也一定会有值得欣赏的景色:相反如果走得太远恐怕就 会有泥泞了,正因为这样,明智的人才不会这么做。

48、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说:工匠在作坊里完成产品,君子通过学习来领悟道理。”

49、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懂得客观自然规律,就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的礼义礼节,就不能立足于社会; 不懂得分辩言语明辨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50、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有德行的君子,与人相处恭敬谦逊,与世无争。如果一定要找他有所竞争的地方,那一定是见他在比赛射箭的时候。 仔细观察他将要开始射箭的时候,一定是先行礼,后上场, 射完之后,必与一同射箭的人一同下场来,胜者敬酒, 君子之争就是这样的情形。

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

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般的器皿,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宏富的学问,无所不通。所以孔子要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除了广博的学识,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孔子还再一次强调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一个人如果能遵循着‚三戒‛,‚三畏‛,‚九思‛去做,那就可以完成君子的德行了,这与‚修己以敬‛是一致的。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都能修成君子之德,那么人际关系就能和谐,人的欲望就能得到合理的节制,天下就会实现大同之治。

三、孔子的“仁”的思想

仁的内涵:爱人;仁的出发点:正名;仁的本--孝悌;仁的标准--礼

(一)、“仁”的修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恢复、实践)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归向)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二)、“仁”的行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诸侯),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诸侯领地)无怨,在家(大夫领地)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三)、仁的态度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守信)则人任(信任)焉,敏则有功(效率),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四)、仁的语言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谨慎、慎重)。”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实践)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有关仁的句子篇二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

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

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论语原文]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6.[论语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译文】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论语中“礼”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2.[论语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3.[论语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4.[论语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评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5.[论语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宽容,向人行礼没有敬意,面对丧事毫不悲伤,我还有什么期待呢?” 6.[论语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7.[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8.[论语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论语中“智”的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ì)?”

【译】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论语中“信”的名句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有关仁的句子篇三
《论语仁的语句》

《论语学而》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八佾》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5、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于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里仁》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论语公冶长》

13、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4、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5、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雍也》

16、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仁义之路)也?”

18、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0、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述而》

22、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2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泰伯》

2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论语子罕》

29、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30、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颜渊》

3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34、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35、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3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子路》

37、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3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3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宪问》

40、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4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4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4、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45、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卫灵公》

4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7、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8、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49、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50、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阳货》

5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5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3、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5、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

有关仁的句子篇四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

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5.[论语原文]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6.[论语原文]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译文】孔子说: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论语中礼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孔子说: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听,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2.[论语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3.[论语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无论大事小事,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和谐执中的办法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4.[论语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评析】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5.[论语原文]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孔子说:处于上位却不宽容,向人行礼没有敬意,面对丧事毫不悲伤,我还有什么期待呢?

6.[论语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7.[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8.[论语原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闯祸,只是率直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论语中智的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2.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樊迟问怎样才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倡导)人民应该遵从的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不可沉迷于靠鬼神求福),就可以算明智了。又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好动,有仁德的人沉静稳重;聪明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条,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您的自我表述啊!

6.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zh)?

【译】孔子说: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一件美事.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论语中信的名句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事,讲究信用,节省财用,爱护臣下,根据农事的忙闲合理使用民力。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弟-子,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人。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对待妻子,能看重其品德而不看重其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经过学习,我必定说他学习过了。

4.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从事学习,学业就不会巩固。要把忠诚和信实作为(待人处事的)主导思想。不跟与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要不怕改正。

5.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诺言符合义的原则,才可以实践诺言。恭敬符合礼的原则,才可以免遭耻辱。依靠自己的亲族,也就可靠了。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他怎么做人哩!(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

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古代文献,行为规范,对人忠心,诚实守信。

8.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译文)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固执的小人呀!不过也

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9.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可以称仁。孔子说:能将五种品德施行于天下,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恭敬,宽厚,信实,勤勉,(给人)恩惠。恭敬就不会招来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拥护,信实就会得到别人任用,勤勉就会有成绩,(给人)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交往没有做到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经常复习吗?

有关仁的句子篇五
《孔子仁学的话语结构》

孔子仁学的话语结构——孔子仁学思想新探(一)

摘要: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 表述的。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 分。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我”

与“他者”应该和谐一致。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 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 求得“我”与“他者”和谐一致。

关键词:仁学;人文主义;我;他者

孔子仁学,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容的政治伦理哲学。《礼 记•大学•经》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修身”是孔 子仁学的核心内容。

孔子仁学产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有周至春秋,卿、大夫有“家”, 诸侯有“国”,周天子有“天下”;有“天下”者,为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有“国”有“家”者,为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贵族;有“天下”有“国”有“家”

者,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以层层分封而立家、建国、有天下,建立了 属于奴隶主统治的“社会大家庭”。如何保持奴隶主统治的“社会大家庭”的 稳定?周代统治者在夏、商两代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周代的制度。孔子 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周代制度的依据就是“礼”, “礼”既是孔子仁学出发点,又是孔子仁学的归宿。

周天子的最高统治权是从商代统治者手中夺过来的。周代统治者认为“天命” 无常,有德者得“天命”,商纣王“无德”,因荒淫无道而失去“天命”。所 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子“德性”。所谓“德性”,就是要保 持人民对自己的信任。而这种“德性”,必须以“修身”得之。因此,产生于 周代社会的孔子仁学则认为“德性”是政治领导不可分割的一个向度。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发生了天崩 地裂的变革,出现了 “礼崩乐坏”的文化失范局面。夏、商、西周以来逐渐形 成的宗法等级制度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天道失落,社会结构松动,“社稷无常 奉,君臣无常位”,个人社会地位出现了 “三后(虞、夏、商)之姓,于今为 庶” [2]的戏剧性变化。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传统天道的失落改变了 人们思考问题的视角,在天人问题的大背景下,孔子特别重视人,尊重生命, 从人的视域来思考文化与人的价值与意义,重新思考文化的终极性与神圣性、 文化的神性与人性等问题。

1、什么是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学话语,多见于《论语》,部分见于《礼记》之《表记》、《中庸》、 《仲尼燕居》,以及《孔子家语》等。

孔子说“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的。

“仁”,三达德之一。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君臣也、父子也、夫 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 也。” [3]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 “仁”这种德行,表现在人的 行为的各个方面,“夫温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 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 分散者,仁之施也;……” [5]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6],有仁德的人,称之为“仁者”。孔子主 张“泛爱众,而亲仁。” [7]邢昜疏:“亲仁者,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孔子认 为:“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 可知也。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 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丁•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 [8] “智、 仁、勇”三者,“仁者必有勇” [9],“智者”与“仁者”相对。子曰:“智者乐 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0]朱熹注曰:“智者达于 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 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仁”,心之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0] 朱熹注曰:“仁者,心之德。心不远仁者,无私欲而有其德也。”孔子十分重视 “心之德”,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1]朱熹引游氏曰:“惟仁者无 私心,所以能好恶也。”所谓君子,是因为心中有“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 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1]朱熹 注曰:“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

过,斯知仁矣。” [11]朱熹引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 人常失丁薄。”朱熹引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也。”子曰:“志 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2]朱熹注曰:“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 也。” •

“仁”,善之道。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褅之礼,所以仁昭穆也; 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 也。” [13]陈濰注曰:“此五者之礼,皆发于本心之仁也。”陈潞引应氏曰:“好 恶对立,一长一消,恶者收敛而无余,则善者浑全而无亏矣。……养其良心,启其 善端,而不善者自消矣。仁者,善之道也。”人之善行,以“仁”为依据。子 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1]朱熹引程子曰:“仁者天下之 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人而不仁,便无人之善行。

“仁”,克己之行。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14]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14]《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卒,仲尼闻

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玉篇》:“己,己身也。”朱熹引程子曰:“须 是克尽己私,皆归丁礼,方始是仁。”朱熹曰:“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

预。” “克己”,乃“克尽己私”;“克尽己私”,即是不贪。子曰:“人皆爱其 死,而患其生,是故用之智去其诈,用之勇去其怒,用之仁去其贪。” [15] “己” 与“人”(他者)相对,“克己”与“爱人(爱他者)” 一体。《书•大禹

谟》:“稽于众,舍己从人。”杨泊峻引王念孙云:“爱即仁也。”爱,惠。“爱 人”,加惠于人。朱熹注曰:“爱人,仁之施也。” “克己”、“爱人”是君子 “修身”成圣的重要实践,是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论语•里仁》:“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 子曰:„夫子之道,忠恕之道也。’ ”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朱熹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也。忠恕一以贯之, 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

综上所述,所谓“仁”,或为“达德”、或为“心之德”、或为“善之道”、或

为“克己”、或为“爱人”。总言谓之“达德”,乃孔子观照人生的最高道德规 范;形于内谓之“心之德”,乃“善”之理据,或曰“善之道”;形于外谓之

“克己”、“爱人”,乃忠恕之道,或曰“尽己、推己及人之行”。

2、孔子的仁学预设

孔子仁学是对社会人生的观照。在孔子的仁学话语中,“人”是社会的人,每个 人都有一定的职分。“人”在社会中,或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或为人君, 或为人臣、或为国人,各有所当止之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16]孔子论

《诗•小雅•绵蛮》“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 如鸟乎! ”人若不知所当止之处,则“不如鸟”矣。

社会的“人”,是社会群体的一份子,这“一份子”属于“一家”,这“一份子” 与“一家”属于“一邦(国)”,这“一份子”、“一家”与“一邦(国)”

属于“天下”。因此,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份子”的“人”在社会中,首先应该

考虑的是,&己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是否正确,与他者(亲、朋、友好)的关系 是否正常,社会群体对自己的评价是好还是坏。

社会的“人”也有“自己”,“自己”又称之为“己”。“己”(我)与“人”

相对,“人”即“他者”。在“一家”(包括家族)、“一邦”(国)之中,父

母、兄弟姐妹以及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他者”称之为“亲”,除此之外的 “他者”称之为“人”。孔子认为在社会群体中,群体利益高于一切,每个“人” 都应该关心、爱护“他者”,尊重“他者”的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 邦无怨,在家无怨。” [14]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16] 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社会、关心天下,这是作为“社会群体 的一份子”的“人”的基本特质。古人之为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 [16]所谓“明德”,乃人得之于天(大自然)而应对万事万物的理据。人 为什么能心灵聪慧(虚灵不昧)?就是因为掌握了众多的理据并用来应对万事 万物(“明明德”)。所谓“亲民”,朱熹注曰:“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 人。” “人”不仅耍学习那些得之于天(大自然)而应万事的理据,还要推以及 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以尽天理之极,不能有丝毫的私欲。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只是“社会群体”的一员,是能与天、地并而为三极 的大写的“人”,而不是脱离“社会群体”的个体。一个“人”要想生存、要想 有所作为,绝对不能脱离“社会群体”,只有参与社会、关心天下,才能成为一个 真正的“人”。孔子认为真正的“人”要“知天命”、“明道”、“行道”,只

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做一个人。

什么是“天命” ?《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朱熹注曰:“性,即理也。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 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什么是“道” ?《礼记•中庸》 曰:“率性之谓道。”朱熹注曰:“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曰用 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 “天命”、“道”在孔子和洙 泗儒家那里,不是神性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所能认识的。“天命”,实际上就 是天地之间,万物之所以生、之所以成的事理。“道”,实际上就是天地之间, 万物之所以生、之所以成的规律性。

“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就必须“知天命”、“明道”、“行道”。“知天

命”是孔子对于人应该如何立足于社会以及“人”的人生价值的认定。“明道” 是“行道”的思想准备,“行道”是“明道”的实践。“行道”不能行之“过”,

也不能不“及”行。“明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子曰:“道之不行

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 [17]朱熹注曰:“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智愚贤不肖 之过不及,则生禀之翼而失其中也。智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 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 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孔子讲性与天道,但并不认为人的生、死、存、亡、祸、福与“天命”有关,他 认为人的生、死、存、亡、祸、福由自己的德行所决定,乃行之所取,“皆己而 已,,[18]。

孔子答哀公“智者寿乎、仁者寿乎”曰:“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 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 三者死非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有时,无害其性, 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 [18]

孔子答哀公“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唯人也”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 天灾地妖,不能加也。” “昔者,殷王帝辛之世,辛(帝)纣有雀生大鸟于城隅焉, 占之曰:„凡以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于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 亢暴无极,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国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时,诡福反为祸者也。又, 其先世殷王太戊之时,道缺法圮,以致夭檗、桑谷丁•朝,七日大拱,占之曰:„桑 谷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 ’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 道,三年之后,远方慕义重译者至,十有六国,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为福者 也。’,[18]

孔子认为“人”应该参与社会、关心天下;应该“知天命”、“明道”、“行

道”。“我”与“他者”应该和谐一致。“人”的一切都应该自己去争取;

“人”能不能立足于社会都取决于自己;人的生、死、存、亡、祸、福“皆己 而已” [18]。这就是孔子仁学关于“人”的预设。

3、孔子的仁学实践

孔子的仁学,以有别于西方世俗化人文主义的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为其思想基 础,要求“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自觉地“知天命”、“明道”、“行道”, 求得“我”与“他者”(包括精神的、自然的)和谐一致。

孔子仁学的“仁”是一个“道德”范畴,孔子将其列为“三达德”之一。子

0: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17] “达德”是对 “达道”而言的。朱熹注曰:“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 “智,所以知此 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 一则诚而己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 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也。”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仁”不仅要形 于内,而且耍形于外,形于内谓之“心之德”,形于外谓之“克己”、“爱人”。 “克己”、“爱人”是“仁”的实践,是“我”与“他者”和谐一致的实践活动。 孔子仁学的“仁”虽是一个“道德”范畴,但从总体而言,孔子仁学并不是单纯 讲“伦理道德”的“道德哲学”,而是讲“亲亲”、“尊贤”的“政治伦理哲 学”。孔子答哀公问政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7]朱熹注 0: “有是君、有是臣,则有是政矣。”为政在于得人,能否得人,在于为君者 自身;为君者自身如何,在于为君者能否修身;为君者修身如何,在于修道; 为君者修道如何,在于得仁。“修道”就是“知天命”、“明道”。“得仁”

就是“亲亲”、“尊贤”。孔子告诫为政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 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17]也就是说,“知 天”、“知人”、“事亲”是“修身”的前提,“修身”是为了 “为政”,“为

政”即是参与社会,关心天下的积极行动。“修身”是“知”,“为政”是

“行”。如何“知”,如何“行” ?子曰:“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

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7] “力行近乎仁”的 “力行”,犹言竭力而行,所行无私无畏也,是孔子仁学实践的重要保证。 “修身”是作为社会的“人”参与社会,关心天下的精神训练,是培养圣人人格 重要途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9]这是孔子对自己的生命历程的表述, 是对后人的垂范和示教。孔子的“修身”历程说明:面向社会、通过自我努力 去学习成人是“人”的精神旅途有意义的开端,只有参与社会、进行内在的自 我修养才能自立,只有关心天下、获得深度的自我意识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只 有超越自我、追求与他者(包括精神、自然)的和谐一致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仁”既形于内,又形于外。形于内与形于外的统一,便是“仁”的实践,“仁” 的实践即是“修身”。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14] “己”(我)与“人”(他者)相对。“克己”, 胜己也,战胜己身的异化,参与社会、关心天下。“礼”,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 “复礼”,恢复社会秩序、建立新的行为规范。“克己复礼”是一个表条件关系 的连动词组,意思是只有战胜己身的异化,才能恢复社会秩序、建立新的行为规 范。春秋以降,社会混乱,行为失范,亟待建立新秩序,建立新规范。“克己复

有关仁的句子篇六
《_论语_首句_学_诠释中的仁学分化》

第40卷第5期

   

2009年9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Vol.40No.5

 

Sep.2009

《论语》首句“学”诠释中的仁学分化

张昭炜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

  摘 要:《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为全书枢要。朱子以效训此句之学,学与习相表里,心与理相涵养。阳明再传弟子胡直以觉言仁,觉即明觉、灵觉,十字打开,既有溥博之横摄,又有渊泉之纵贯。胡直弟子邹元标以愿学为宗旨,《论语》首句之学即觉即悟,以本心之明觉含摄一切,以本心之灵觉达之一切,以透悟超越一切。邹元标以《易》之时义贯通此学,以《论语》初编末句“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呼应首句之时。总之,,又有超越义,以效训学与以觉悟言学诠释各有侧重,,。  关键词:《论语》;学;觉;仁;朱子;王阳明;胡直;邹元标

  中图分类号:B22212  文献标识码:A  ()-05

  “,是孔子引学人之方,,学”字,则为学方之肯綮,笔一画之辟蒙。朱子特别看重《论语》首篇,指出:“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

[1]

者之先务也。”(47页)蕺山强调首句首字:“学字是孔门第一义,时习一章是二十篇第一义。孔子一

[2]

生精神,开万古宫墙户牖(阃奥),实尽于此。””及其“学”字,是理学家研习《论语》时需面对的重要问题。日本儒者在诠释此句时,以实行义表现出学修己治人之道、学道艺、践行社会生活伦理三种进路(162-171页)。宋明理学家在诠释此句时,既诠释以实行义,又侧重于超越义。相对于理学家对于“学”之重视,目前学术界对此则有所疏略。如杨树

[3]

达将此句训释为“学而时习,即温故也。”(1页)杨伯峻理解为:“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

[4]

它。”(1页)上述解读对于《论语》初学者尚可,而对理学研究则显得浅薄苍白。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此“学”进行考察。  一

[5]

(《论语学案》,1册,270页)由此可知,“学而时习之

  汉代多以觉训学。学同 ,其义为“觉悟也,从

教从冂,冂尚朦也”。冂之意为“邑外为之郊,郊外

[7]

为之野,野外为之林,林外为之冂”(69页)。如同从林外之冂进入邑一样,尚朦之人通过觉悟而知道。据《白虎通》,学之为言觉也,以悟所不知也。故学以治性,虑以变情。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道)。《御览》引《礼记外传》曰:“学者,觉也。”《御

[8]

览》引成伯璵《礼注》云:“学,觉也。”(254页)学为觉为悟,学以治性,学以觉道、悟道。皇侃引《白虎通》以觉悟言学之意疏“学而时习之”为“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性情,使自觉悟而去非取是,积成君子之德也。”(2页)

2.朱子之学与效“学之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学者必效先觉之所为,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朱子以效训《论语》首句之学,并在后文以“使先知觉后知,使

[9]

 学与效

  1.训诂

[6]

从字源上看,“學、 、覺俱从爻”(卷1)。学

收稿日期:2009-05-20  修回日期:2009-07-21

作者简介:张昭炜(1977-),男,河北无极人,2007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宋明理学研究。

第5期      张昭炜:《论语》首句“学”诠释中的仁学分化

[1]

・31・

先觉觉后觉也”补充以效言学之不足(47页)。以

效言学颇费解,“或问:学之为效,何也?曰:所谓学者,有所效于彼而求其成于我之谓也。以己之未知,而效夫知者,以求其知;以己之未能,而效夫能者,以

[10]

《论语或问》,6册,607页)求其能,皆学之事也。”(

朱子所言效与汉儒言觉具有明显的区别:效为效仿

[10]

他人,“学是学别人。”(《语类》卷20,14册,670页)其指向是唯他的,侧重效于彼,效彼而有所得。觉的指向是唯我的,侧重学者为己、在己,其“不亦说乎”之悦是源于内心觉解的自得之乐。虽然效与觉的最终指向是相同的,即都侧重于明善复初、个人境界之提升,但其方法却存在明显的内外之别。朱子理学中心与性理是二分的,“学矣而不习,则表里 格,而无以致其学之之道”。“故既学矣又必时习之,则

[10]

《论语或问》,6册,607页)学是效其心与理相涵。”(

是表,习是行是里,学习相合方能表里融洽。效虽有逐外之嫌,但在此过程中,心为理所润泽,得以提升。“夫学也者,能而效(晓)未至而求至者,颜子之所学,子思、,。其精纯尽在此书,

[10]

而此篇所明又学之本,故学者不可以不尽心焉。”(《答张敬夫问目》,《文集》卷32,21册,1401页)朱子所理解首句之学亦可言觉悟之学,学圣人之学。但在朱子诠释中学终是外在天理取向多,内在觉解取向少;依赖于性理之处多,自证自觉处少。

3.朱子仁说

朱子之所以讳言觉,与其仁学思想背景有关。在伊洛渊源中,程门高弟以上蔡(谢良佐)、龟山(杨时)为上,最能契二程之道。张九成从学于龟山,以觉言仁,仁即是觉,觉即是仁,宗旨颇近上蔡。“心有所觉谓之仁,故草木之实谓之仁,以其得土则生

[11]

也。四体不知疴痒,谓之不仁。”(《离娄章句上》卷14)不易言说的超越性道德觉解通过血气知觉的特性来表达,心之知觉近仁,心之生生亦近仁。朱子虽称其承伊洛渊源,但他既不能得龟山所传道南指诀之正宗,又反对上蔡以觉言仁之学旨。对于张九成,朱子视其为主要论敌之一,张九成著作之流传,“此

[10]

祸甚酷,不在洪水夷狄猛兽之下。”(《答石子重》,

《文集》卷42,22册,1924页)为了突出与以觉言仁的决

218页)如果朱子把灵觉归于性,则将导致与佛家言

心相近,很难区别。然而,过于区别则导致了“第紫

阳以来,惟惧灵觉之近禅,故必外心求性,外觉求理,自信辨析之精,不知与本心已隔几许层数,则文义意

[12]

)朱子也承认,“《复许敬庵》见之为害深也。”(觉

者,是要觉得这个道理。须是分毫不差,方能全得此

[10]

心之德,这便是仁。”(《语类》卷110,17册,3365页)但是,“抑泛言同体者,使人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其弊或至于认物为已者有之矣;专言知觉者,使人张皇迫躁而无沉潜之味,其弊或至于认欲为理者

[10]

有之矣。”(《仁说》,《文集》卷67,23册,3281页)朱子指责程门弟子主要偏失有二:其一知觉言仁,容易使人张皇或者认欲为理,导致迷其用,多指上蔡而言;其二同体言仁,,导致迷其体,。觉,又可指超越的指道德觉解,显然,这两种觉是不能等同的,而朱子的批评剔除了以血气知觉言仁的可能。从朱子心性二分理论体系的构架来看,血气知觉属灵底心,是人之所以能够感知、能动反应的基础;道德觉解属实底性,是人异于禽兽的根本特性,是人得以实现人性超越的能力。朱子侧重于二者的差异,而对于二者的一致性则有所脱略。心是一个意识流,“唤着便应,抉着便痛,这是心之流注在血气上底。觉得那理之是非,这

[10]

方是流注在理上底。”(《语类》卷110,17册,3366页)一心具血气知觉与道德觉解,二觉统摄于一心,二觉具有同源性、相似性的理路特征。四体麻木不仁,血气知觉丧失了其本有功能,而不能觉一体。人若无道德之觉悟,内在自我之提升,见孺子入井而为之不动,丧失了道德觉解之心,与禽兽无二。上蔡的以觉言仁、龟山的一体之仁,其指向显然侧重的是道德觉解、道德之性与灵觉之心的贯通。性不仅是实底性,亦具有心之灵动特性;心不仅是灵底心,亦具有实底性之超越。

综上所论,以觉言“学而时习之”之学,在文义及训诂皆能贯通。朱子以效训学,是其理学思想中心性曲折关系的体现;朱子讳言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过于强调与谢良佐、张九成以觉言仁的区别所致。鉴于宋季以至明初朱子学说地位的逐渐加强,以效言学便成为学术界主流,而因此招致了诸多问题。“学而时习之”中宾语不明确,并未指定所学的具体事宜。“学有虚字,有实字。如学《礼》、学

裂,朱子主张以灵觉为心,以理为性,将性之超越性

与心的形下性割裂。“心与性自有分别。灵底是

[10]

心,实底是性。”(《语类》卷16,14册,511页)“灵处

[10]

只是心,不是性,性只是理。”(《语类》卷5,14册,

・3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诗》、学射、学御,此虚字也。若志于学、可与共学、念始终典于学,则实字矣。此开卷一学字,自实有所指而言。乃注作‘效’字,则训实作虚,既失诂字之法,且效是何物,可以时习?”“善可效,恶亦可

[13]

,3页)毛奇龄对朱子的讥效。”(毛奇龄《四书改错》

讽并非空谷足音,早在明代,庞大的阳明后学阵营已对朱子此说提出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训诂学的,亦是义理性的;不仅是对于“学而时习”一句的纠正,亦是针对整个朱子理学。  二

觉悟明德大人之学。胡直曰:“夫人心惟觉则生。”

“是以舍人心之觉则无性矣,又焉有理哉?是故蕴而仁、义、礼、智藏焉,始非有物焉以分贮于中也,则觉为之宰也。感之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形焉,亦非

[17]

《六锢》有物焉以分布于外也,则觉为之运也。”(

卷28)“生而觉者仁是也。唯生而觉,则此大一身者

[17]

理而不痹矣。”(《征孔子》卷29)“大哉觉乎!上下四方之宇,往古来今之宙备矣。矧曰天下国家,又矧曰一身觉无弗公且爱,无弗能当于理然,而觉其近矣

[17]

《仁解四首赠同门刘仁山使君》卷16)胡直侧重乎。”(

以明觉、灵觉释仁体。明觉如离娄明目视物,如四明之水之鉴湖,无翳欲之染蔽,万物镜现于此明觉中;灵觉仁体内在于心中,随感随应,感无穷而应无尽,渊泉时出,流溢万理,既有横摄之溥博,,二者一,一者,,存神过化,而免揽厌之病。

,而胡直一体之仁正是建立在物为己之觉生的基础之上的。胡直不是认物为己,而是以己觉物。胡直所言一体之仁是因觉而生,觉不仅能觉心体之明,而且一身皆能觉,天地万物皆内卷于觉中;生不仅生万理,而且天地万物因此而得以感知。胡直之觉借用知觉所表现的特性来表达具有灵动、生生等性状的道德自觉,觉此仁体,达生生之源。朱子所言觉侧重觉之发用、多指向心体之血气知觉,由此性体与心体支离为二。而胡直之觉与生意是紧密相关的,心性借助觉得以贯通。他认为,灵觉能生,生而理。此为从内向外之生生不已、源泉混混、沛然莫能御、冲漠无朕而又幽深玄远之灵明、活理。此生生之灵觉需人潜心、无欲后方能呈现,绝非朱子所批评的张皇迫躁者能知之、体之。

2.邹元标之觉悟

邹元标蒙胡直提携而得入阳明心学,对胡直仁学多有继承。邹元标亦受近溪开启以顺适赤子真心、明觉自然。邓以讠赞私淑龙溪,以如来处行手段。万廷言研几极深,证冲然恬愉之境,与邓以讠赞右挈左提邹元标。鉴于其功夫修证有方得力及其在士林中的深远影响,邹元标成为阳明三传弟子中的集大成者之一。他命名其最重要著作为《愿学集》,以愿学为的。近溪及其弟子杨起元重孝,邹元标亦以孝言

[18]

学,“孝者,学也。学者,觉也。”(《书刻汪子手持孝经赞》卷8)学与觉是相通的,“觉者,学也。又学之有见也。”从心的角度来看,觉与不觉类似于神经系统

 学与觉悟

  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是针对朱子学支离、曲折

之流弊而展开的,良知学为以觉言仁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对于“学而时习”,阳明认为:“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说是‘理义之说我心’

[14]

之‘说’。”(《传习录》,31-32页)“之混成耳。”“,[14页)也,皆道也。”言学有逐外之嫌,、修道致良知。龙溪(王畿)主张:“学,觉而已。自然之觉,良

[15]

知也。觉是性体。”(《致知议略》,132页)近溪(罗汝芳)认为:“学,觉也;觉,灵知也。人心之灵,动于感应,其是非得失,微渺纤悉,罔不自知。循其知而

[16]

《近溪先生一贯编》,377致焉,是圣贤之关钥也。”(

页)从阳明及二溪所论来看,他们不仅在道体论强调学与觉与良知的对接,觉是性体,灵觉即良知。而且在功夫论上,学亦为致良知、求道体之功夫。阳明江右弟子众多,是王学的中坚力量。“王门小秀才”欧阳德“弟子半天下”,其侧重于知觉与良知的分疏。王学巨子罗洪先主收摄保聚,至晚年而悟生生仁体,觉一身乃为宇宙之发窍。胡直禀学于欧阳德、罗洪先,远承谢良佐、张九成,其宗旨以觉言仁。

1.胡直仁学

胡直认为:“大抵学问贵知头脑,若得其头脑,则圣贤千言万语非是突兀。”“孔子‘学而时习’一

[17]

章,竟不言所学何事,”“为突兀语乎?”(《答程太守问学》卷20)孔子所志之学即习乎古大人之学,所谓

(《孔征上》“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者”是也卷29)。朝鲜儒者认为《论语》首句之学为《大学》三

[5]

纲领之明明德(181-184页),这与胡直学之头脑在《大学》三纲领的诠释理路是一致的。学即致良知。

[17]

(良知即觉《明中下》卷29),“学而时习”之学则为

[17]

第5期      张昭炜:《论语》首句“学”诠释中的仁学分化・33・

感应与麻痹。觉为知之一端,觉通心性。“由觉入

知,则可以觉为知。”“伊尹引一夫失所为己辜,此则

[19]

以天下为己觉也。”(《觉说赠海南张生开光》卷11)先觉之觉为明觉,心觉为性,觉为性之灵明。先觉觉后觉,先觉是后学得以学道的资粮。先觉伊尹觉天下为一体,一物不得所,如己之觉痛,引为己辜。先觉资任,启发痿痹不觉者。邹元标重视“原自与物

[20]

)之一体之学:“同体”(《问仁会录》学,学其同于人者”,“与渔樵牧豎匹夫匹妇同体,是真正学问。”

(《答钱启新侍御》卷2)“吾人精神与天地同体、万物同

[18]

情,纤毫无与愚夫愚妇异者,方为真为己。”(《柬顾泾阳光禄》卷3)“先知先觉者,作者之圣也。后知后觉者,述者之明也。先而非后,其流不远;后而非先,

《石莲洞全集序》卷4)伊尹为圣之任其传不真。”(

者,以先觉敢于担当“非予觉,而谁也”觉民之任。邹元标以伊尹先觉之任为楷模:以学之孝义,承担在家尽孝、在朝尽忠之任(自觉);以觉之一体义,物与、与愚夫愚妇同体,他);以学之觉悟义,),持正

[18]

[18]

时即睡是时习;梦时即梦是时习,不梦时即不梦是时

[20]

习。通乎昼夜而知,至为直截,至为明白。”(《仁

)“文会记》只是此一件紧切研磨,时刻不容已。”“唐人语云:语不惊人死不休。吾以为不至圣死不休[20]

)如果时习之时有间断,则功夫《铁佛会语》也。”(

亦是断续的。日夜之分、睡醒之别、梦境与实况之差也会在功夫上出现差别。在邹元标看来,心之灵明是通乎昼夜的,觉之意识流不止不断,无一息停时。日间清醒、实况之时着手作功夫,学者念念求心体、达性体,无一刻闲暇去说闲话、办杂事。在夜间睡时、乃至梦中仍不忘关注真心,不忘收敛性体,在极幽微、极玄远处将时习功夫贯彻无余。邹元标曰:“惟学说着一时字,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无针缝空。”“予尝试心量通一分,。心量隔一分,,不行,时字,天下更有何

,心与本心、?(《,即使在无限分割的时间内亦无相离时,人心处处与心体性体合一,与良知、道心、至善共在,时间在生命展开过程中隐退了,端倪之善延长为至善。人不再是一个在时间中被抛的、无主宰的流浪者,而是能时时觉、时时悟、时时证其学与悟,时时与至善同在。与时贯通,心量亦通,个体的生命境界与至善共融了。

一学者抱怨杨起元粤中大会数日只讲学而时习一句,邹元标启发此人曰,“君薄此数字耶?孔子圣,只是一时字。《易》每卦必赞曰:某之时义大矣哉。无论此两日说,经年说不尽,终生说不尽,千生说不尽。天高地下,日往月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鸟语花香,鱼跃鸢飞说不尽。尧兢兢、舜业业、禹孜孜、夫子发愤,俱为此一字不得亲切。学而时习首章,至末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噫!其义微

[20]

)在此诠释中,时不仅指时间的矣。”(《玄潭会记》

维度,而且也指向人生不同之境遇,愿学求仁之君子应“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易》有四卦言“时义”:《豫》以顺而动之时、《旅》以寄旅失所居之时、《姤》以刚遇中正而天下大行之时、《遯》以相时度宜而避世之时,《解》、《革》、《颐》、《大过》四卦则独言“时”,言“时义”而不独言“时”者,时之外有韵未尽也。《论语・乡党》之“山梁雌雉,时哉时哉”为孔子叹时之义。此时可两解,一为雌雉知时宜,孔子因叹人之不知时也。孔子相鲁以齐女乐沮乃行,睹雉因时飞而感时之不遇,“优哉优哉,聊以卒岁。”一为孔子与子路行至乎雌雉

压千邪,,而与世推

移,其一规一矩,必合当然之天则。他白刃可蹈、爵禄可辞、切时弊而敢言,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不惧危祸。邹元标以行动诠释先觉觉一体之学,知行合一,展示了觉者对于社会责任之担当,名重于晚明士林。

邹元标既重视学之实行义,不离孝友;又重视学之超越义,以悟无上妙道。“学以悟为入门”,“学必

[18]

先悟。”(《仁文会约语》卷8)悟是在明觉、灵觉基础上对于名相粘滞的超越。“小觉则小悟,大觉则大

)《观澜会记》悟。”(《论语》“时习”章常理解为“知

[18]

《答钱肇阳孝廉》卷3)有意之习,不知无意之习。”(

而应该是“未知学,人却要知学;既知学,人却要不

[20]

)“知有学。”(《龙华密证》学须彻底一悟,乃能一悟

[20]

便了。此体无声无臭,乃无证无修。”(《铁佛会)修行并不是藉此炫耀以自别于人,有无功夫非语》

[20]

在言语上能求,亦不是刻意去为一件事。修行时应该修无所修,即心不粘滞于有为,截断众流,一超直入如来地。学中自有真乐,即“学到婴儿学不休,天

[20]

)如此,则以本心之机滚滚自川流。”(《仁文会记》明觉含摄一切,物即我;以本心之灵觉达之一切,我

即物;以透悟超越一切,无我无物。

3.学之时义《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讲道学功夫:“昼时即昼是时习,夜时即夜是时习;醒时即醒是时习,睡

・34・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 

前,雉为耿介之禽,时已迫矣,而仍不知飞,孔子叹其

[13]

(733-734页)。上述两解均为孔子重时不知时也

之意,孔门弟子将此句作为《论语》第一次结集之末句,《论语》始于时,终于时,可见《论语》之深意微旨。

由上可知,邹元标受胡直以觉言仁影响很深,其解释“学而时习之”之学为觉为悟,觉为明觉、灵觉,悟为透悟;学是道体,时习为功夫。“不亦说乎”言学人自内心明觉、灵觉而习,则自无不乐,此为效验、为境界。总体上来看,以觉言学优点诸多。但是,觉

[17]

“非溺妙与用罔之谓也。”(《仁解四首赠同门刘仁山使君》卷16)“心本不讳言觉,但一忌莽荡,一忌儱侗。

[2]

儱侗则无体,莽荡则无用。斯二者皆求觉于觉。”

(《证学杂解》,2册,267页)如果理解不深,以觉言学亦

为《论语》篇首,实为彰显孔子一生精神之凝聚。学

以致道,觉而明道,悟而得道。此句非为突兀语,实乃到家语。“学”既可指道体,即对于圣道之觉悟;又为功夫,即学道、悟道。即行即知,即知即行;即功夫即道体,即道体即功夫。儒家真学非仅为知识之积累,又非道体光景之玩弄,而实与生命息息相关。知识积累者,与道德境界提升无受用;玩弄光景者,易溺玄妙。因此,学须以习补充之,习后方能得真知。学而习,觉而修,学者方能得身心之受用、道德境界之提升。觉为自觉,悟为自悟,此乃关系个人的生命道德境界的提升,非或使为之,亦非仅凭效彼者所能体得。“时”字之义既可平解为时时不间断,又可依据《易》之时义,余韵悠长,则意义更为充实。如此之学、,是对性理道体。[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刘宗周.刘宗周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3]杨树达.论语疏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黄俊杰.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M].上海:上海古籍

有偏失。溺妙者莽荡无所归,张皇迫躁而无沉潜之

味;用罔者儱侗迷其体,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以觉言学,下根人流于迷体,错认知觉为灵觉;沉于玄妙,误将欲当灵觉妙理良佐、,其用心之良苦可见一斑。  三

 小结

  “学”有多种含义,既可实指,亦可虚指;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既有实行义,又有超越义。朱子以效训《论语》首句之学,从训诂、文义均有不合宜之处,可谓孤鹤独鸣,和者甚稀。朱子在后文缀以“觉有先后,后学者必效先觉之所为”,则有亡羊补牢之功。邹元标以觉训学,此觉非血气知觉,而是指向明觉、灵觉与透悟。对于“学”训释之分化为朱子仁学与谢良佐、张九成、胡直、邹元标仁学思想不同走向的缩影。朱子笃实精密,以效而达天理,极辛苦但深稳;邹元标高明开阔,以觉而悟妙道,极爽朗而超逸。由于觉易堕入溺妙与用罔之流弊,如不详加辨析,尤其对于初学者,不如以效言学之稳当。效如初学入门,知所依有所据;觉如学久功深,悟其妙有所证。但初学入门者亦有所觉,学久功深者应有所效,二者交相润沃,不应偏执一端。

孔子十有五志于学,“孔子一生受用此个‘学’字”

[16]

出版社,2008.

[6]方以智.通雅[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3.[8]陈立.白虎通疏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9]皇侃义,疏,何晏,集解.论语集解义疏[G].知不足斋本.[10]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

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张九成.孟子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胡直.太虚轩稿[M].明刻本.国家图书馆藏.[13]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王畿.王畿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6]罗汝芳.罗汝芳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7]胡直.衡庐精舍藏稿[G].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8]邹元标.愿学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邹元标.存真集[M].清刻本.

[20]邹元标.南皋邹先生语义合编[M].明刻本.

(英译下转第86页)

(《近溪子四书答问集》,307页)。“学而时习之”

有关仁的句子篇七
《有关时间流逝的优美句子》

有关时间流逝的优美句子

1.细数门前落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此次响起,你被雨淋湿的心,是否依旧。

2.站在寒冬的冷风中,漫天的雪花正纷纷扬扬地包裹着这座寒冷的城市。想着逝去了的那份真挚的无价情义,我忍不住怆然泪下。

3.你在雨中行走,你从不打伞;你有自己的天空,它从不下雨。

4.那段岁月,无论从何种角度读你,你都完美无缺,你所缺少的部分,也早已被我用想象的画笔填满。

5.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斓的光影,记忆的屏障中,曾经心动的声音已渐渐远去。

6.往事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而你是我唯一鲜明的记忆,那绿叶上的水珠,是思念的泪滴。

7.相信优美的生命,就是一曲无字的挽歌,漫过心际的孤独,早已蔚然成冰,而你,是这个季节最美丽的音符。

8.酒般的思念,一饮就醉,醉时就用全部的热情读这忧伤的月色。于是,月醉了,夜醉了,我也醉了。

9.谁与我醉明月,愁在夕阳中。

10.融进银河,就安谧地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这样,才算得上善待生命,不负年华。

11.她忧伤而美丽的面容,是我一辈子都读不厌倦的诗。

12.爱是一种牵挂,无论步迹到哪里,心却系在哪披肩秀发的发梢。

13.人生不能缺乏的是雨夜——淅沥地,独自的雨夜。这样的雨夜里,天有泪,烛有泪。天泪有声,烛泪有形,唯有斯人面上簌簌流下的,是点点无声无形的热泪。

14.云一样的思绪,飘过来又飘过去,最终还是落在我的手掌上。绚丽如霓霞,哀怨如晨雾。我看得清你,你看得清我,我们在同一地平线,做着不同的梦,我的梦白如花朵,你的梦红如晚霞。

15.童年的那一个个追逐嬉笑的日子,有如行云流水般在我的生命的旅途中流淌。

16.曾在阳光下幻想着云游四海,浪迹天涯。

17.别让别人徘徊的脚步踩碎你明天美好的梦想,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许这人间真的只有朦朦胧胧才是真。

18.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对昨日悠长的沉淀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也正是因为有了思念,才有了久别重逢的欢畅,才有了意外邂逅的惊喜,才有了亲友相聚时的举杯庆祝。

19.我常常以为,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在时间的流逝里,它会一团团的淡去。而中学生活的一日日枯燥的翻转,也慢慢淡去。刻骨的,只有那么几个回眸,牢不可破地粘在了记忆里。

20.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地飘舞。

21.一个秋风萧瑟的寒夜,当天边那弯孤独徘徊的月儿轻轻告诉了我该如何描绘心中最美的风景之后,我便不再抱怨为什么人生总是有太多的遗憾,不再感叹生命的尽头总是轻烟。

22.一个人走在城市的黄昏,孤独被斜阳曳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

走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忽然发现自己失去了方向。在异乡的街头,我突然那么强烈地渴望你能不经意地走来,牵着我的手,陪我,走一段漆黑的路。

23.在这世间,有些路是非要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

24.谁的指间滑过了千年的时光 谁在反反复复中追问可曾遗忘 我等你用尽了我所有的哀伤 而你眼中却有我所不懂的凄凉

25.人生一世,白云悠悠,漂走的事多少沧桑与眼泪;人生苦短,汗流尽,沉淀的又是多少往事与回忆。

26.单调而沉闷的空气窒息着我幼小的心灵,缠绕着我飞翔的翅膀。

27.我的少年的日子是寂寞的,寂寞的让我现在想起来都心冷,只有单调的影子与我一起看流岚,听松风,闻花香。

28.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

29.一轮孤月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30.夜夜难眠,天天泪痕,泪水淹没日月,混淆乾坤,也无法挽回流失的岁月,重返最初之净泊。

31.我想,我还会架一支鱼竿,独钓岁月那一边的故事。

32.孤独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孤独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同行者,孤独是为了孤独背后的解脱。孤独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真爱的过程。

33.平淡而不平庸,平凡而能平静,在离群索居,无伴独处中思索,追求创造,高瞻远瞩,洞幽烛微。

34.爱那一场场繁华落尽后的曲终人散。(好像是安妮宝贝的)

35.喜欢那种被岁月沉淀后的沉静和忧郁。

36.我现在只能做的,便是以一段拙劣的文字来祭奠我那段流逝的岁月。(以前的文字中,用了很多次这句话,哈哈)

37.自己是蓝色的,音乐是悠扬的,心情是透明的,灵魂是飞舞的。

38.在别人的轨迹里看到自己曾经那么认真,那么虔诚,可是却无比悲凉的足迹,想到自己一路这么千山万水地跋涉过来,我就想哭。(郭敬明的,汗!)

39.岁月的洪流,卷走了青春,卷走了年华,剩下的只是一个被岁月刻下深深印痕的伤痕累累的躯壳,和一颗沧桑的心。

40.太阳的光芒远远胜过月亮,但太阳永远只能独自天马行空,而月亮却有星星相伴。世间万物中,其实太阳最寂寞。

41.千古佳人,荷笠斜阳,最终都不过是红颜怅老,青山远归。真正能在心中美丽永恒的,唯有刻骨的一刹那记忆而已。(摘自《武侠》)

42.青春结伴,我已有过,是感恩,是满足,没有遗憾。

43.人生,有时轻似风,淡如水,有时浓如油,烈如酒。

44.当有一天你走出人生的迷茫,在夕阳下回首,你身后那串歪歪斜斜,磕磕绊绊的步履,便构成了你生命年轮中极珍贵的一瞥,时刻回想起来都会令自己无限感动和无限欣慰,铭刻心中挥之不去。

45.平庸,使人走漫长的路。(喜欢)

46.遥远的距离使我相思成灰,阴阳的间隔使我欲哭无泪。

47.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世上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村上春树某部小说第一句话)

48.感谢上天让我孤单,忍受灵魂的磨难。(零点乐队某句歌词)

49.也许曲终人散之后,离开的离开,忘记的忘记,然而旋律最好的时候,感谢上天让我们是在一起的。

50.随着时间的围困,我的步伐越来越沉重缓慢,时间仿佛把我逼到了死角,让我陷入了绝地,我无力挽回些什么,只有忍着痛,步履维艰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51.到了一定的时候,我身边的人纷纷离去。当一个个熟悉和离去的越来越快的时候,我发现已经很久没有遇见以前朝夕相伴的人了。(好像是韩寒的)

52.其实有人扮演别人时,不自觉表露的正是自己。

53.我记忆中童年的太阳已经从记忆的洞穴和幽谷上沉落。(没记错的话,出自孔庆东《28楼407》)

54.春天是死亡的高发季节,但不朽的灵魂总能泅过时间的潮水,屹立在永生的彼岸。(也是孔庆东的,后半句也引用过,具体见《注定 路过 人间》,哈哈)

55.那些素面朝天的城市,那些洗尽铅华的容颜。

56.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温情。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

57.我是那么虔诚地喜欢着旅行,也是那么执着地厌恶着囚禁。

58.城市颓败的霓虹倒映在我灰色的瞳仁里,显得更加颓败。(应该是萌芽里的)

59.那些我们以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年年不忘的过程中,被我们忘记了。(萌芽,刘丽娜)

60.我们的心,早已死在最繁花锦簇的时刻(像是郭敬明的风格)

61.原谅我凌乱的文字,原谅我破碎的时光。

62.路灯和我之间,究竟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点缀。

63.我匍匐了一百年,微笑着焚烧了一百年,只等待与你灰飞湮灭的重逢,因为你的快乐,是我生命里全部的信仰。

64.人应有点远见,这样才能拯救自己,让自己的心,安详的存在。

65.生命令你这样的快乐与绝望。

66.因为爱字,所以放任,因为放任,所以成全。

67.当你想起旅途中某次惊艳,那个转身而去的女子其实早已老去。只有记忆像雾一样停留,而流逝的时间,就是那个远去的女子。(喜欢)

68.他转身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老人的背影,我知道,时间在老去。

69.河在我记忆中是个忧伤的符号。(《散文》)

70.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故事中漂流,像一根草屑。

71.如同一部黑白片在河流的背景下回放着。

72.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一种光芒与堕落,看见时光在闪回,像蝴蝶一样冷艳。

73.回去的旅程隔着无数的季节,无数坠落的经历。

74.我成长过程见见偏离真实轨迹,最早是从谎言开始的。

75.其实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就是它生命终结的时候,而它的种子,就是它生命的延续,在这个世界上继续承受风,经受雨,面对另一个轮回。

76.一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又掩,也还是要不时地表露出来。

77.静静地流淌的青春也会让人受伤吗?

78.我感觉我生命中的某些东西,也在沿着轨道静静地行驶。

79.四周一片漆黑。亲爱的,我一无所有。(顶)

80.黑夜里被风吹着的蜡烛,怎样才能等到日出。

81.我们恐惧墓地,尽管我们日夜兼程。

82.偶尔,我一个人站在黄昏的荒野,代替你主持夕阳的葬礼。

83.对于人类来说,友谊是一种交换行为。没有下次交换,友谊便不再继续。(某

位大师说的,细想之下,很是赞同,可能有些人不以为然)

84.童年,只有再回忆中显现时,才成就了那份完美。

85.回忆能远离平淡,能使本来平淡的日子背叛现实做一次超越的飞翔。

86.夜晚的城市像一朵即将枯萎的花朵,努力地开放出最后一缕艳丽。

87.在远离了熟悉的城市和人群的地方,灵魂不再受任何束缚。

88.当一个人喜欢孩子的时候,他便已不再是孩子。

89.生命,总会有一些令人回眸的空白。

90.火车就是这样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中间像是留有期待,留有着人生注定需要的某种时间。(《散文》)

91.同一天的周而复始,若不在哪里留下折痕,说不定会产生错觉。

92.我想,不管多老,自己始终都是一个善感的男人,一首歌,一片叶,一泓水,都是我忧伤的片段,别人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会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沦在茫茫的思想旅程。

93.青春不过是一种挥霍,我们在一起,我们仿佛无始无终般地在一起。

94.青春是阵偶尔滑过的风,不经意间,已吹得我泪流满面。(还是郭敬明的风格)

95.我想我不会孤独,因为我还有音乐。我想我将一直孤独,因为我只有音乐。

96.我放下钢笔,轻轻地合上我的日记,整个一年就这样在一个午后被我轻轻地合上,结束了。(日记中用过两次,意味着两年时光终结)

97.孤独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用一生去承担,无人能懂。

98.不知道表达感情的人,只能走很长很长的路。(或许这就是我走过千山万水的原因吧)

99.雨滴从玻璃上滑落的样子,原来是有迹可循的。(安妮宝贝)

100.在时间里面,我们什么也不能留下。包括痛苦,快乐,和生命。

有关仁的句子篇八
《关于幸福的句子名言》

关于幸福的句子

1、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你是我猜不到的不知所措,我是你想不到的无关痛痒。感情的戏,我没演技。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心疼。 2、一场雨季,破碎了谁的梦,泪湿了谁的心?也许终究是雨太大,伞太小,容不下你我,幸福就在这凄凉的雨季里冲刷而去,徒留一地悲伤和寂寞。也许,幸福就像雨季时的云彩,伤了,哭一场,就消失在湛蓝的天空,谁也不知道她来过。

3、幸福,是两个人找遍地图上所有想去的地方,然后一起去。 4、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是能和闺密都在一个城市,并且有共同的品位和价值观。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着你。 5、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着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了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6、所谓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和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 7、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

8、我爱你,与你无关。夜晚无尽的思念,也只属于我自己,不会带到天明。我爱你,与你无关。就算我此刻站在你的身边,依然背着我的双眼,不想让你看见。我爱你,与你无关。为何我记不起你的笑脸,却无限地看见,你的心烦。我爱你,与你无关。它只属于我的心,只要你能幸福,我的悲伤,你不需要管。

9、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笑生活愿望的达成,当你想吃的时候有的吃,想被爱的时候有人来爱你。爱情句子

10、时光飞逝,就如流水一般永往前进而不会回头。回首,我们的曾经,我们那些已逝的岁月,仿佛还在昨天,而一切已经走远,时光我们留不住,唯一留在我们心里的是那最美丽的回忆。快乐的,痛苦的,幸福的,刻骨铭心的这一切的一切,有欢笑,有泪水,有甜蜜。当然还有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11、彼此相爱就是幸福。如此简单,如此难。

12、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天不断地奔跑,甚至奔命、追逐的,是世俗的需要,而非心灵的需求。富可敌国的人,未必找到了快乐;权倾一方的人,未必寻觅到了幸福。快乐和幸福,说到底,不是金钱和权力,只是心底里的一种安闲与宁静。(经典语句

13、每天见不同的人,每个人几乎在说不快乐的事,事业成功的说工作压力大,工作清闲的人说这行业没前途,没有成家的说为什么还遇不到适合自己的人,遇到的却说不合适,幸福相足球一样踢来踢去,烦恼相奖杯一样不可撒手。其实我们拥有的才是自己的幸福,争取的既是希望,失去的只是记忆,而快乐是源自内心。 14、在爱情里,总是彼此伤害,彷佛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爱得轰轰烈烈。可是,爱情里没有孰对孰错。你爱她,她爱你,就已足够。不要试图让彼此脆弱悲伤。彼此相爱,需要的是温暖幸福甜蜜快乐。不要用沉默宣战,不要互不相让,更不要什么话都不讲就离去。要知道,你离去的时候,你的眼睛起了雾,她的眼角泛着泪。

15、我在楼上想你时,你突然出现在楼下,然后鞋带开了,感谢那鞋带,让你在我的眼眸中,多停留了几十秒,这样真好,我想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哪怕是我们都老的弯不下腰那一天,你可以把腿翘到床上,我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为你系好鞋带,那就是我今生最想要要的幸福。

16、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天真,总是驰骋于未来的追逐,遐想于远方的幸福。天真过后,

我们才发觉,未来很远,遐想无边,我们曾设计出最完美的人生之路,却很少有过走到的地方。于是我们知道了,经历的才是真实的,拥有的才是自己的,想象如浮云,只能点缀在心空,不能融解于生活。

17、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在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阵叹息。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关于幸福的名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列夫·托尔斯泰

坏记性是变得幸福的一大法宝。 —— 丽塔·梅·布朗

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 —— 修西得底斯

生活中最幸福之所在是我们一直以来搭建的情感网络。 —— 佚名

一个人的激情与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福。 —— 夏洛特·凯瑟琳

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来源于自我约束。 —— 乔治·桑塔耶那

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 德西得乌·伊拉斯谟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 —— 威廉·考伯

幸福永远是不会光顾那些不珍惜自己所有的人。 —— 佚名

不是因为身处何处何种情境,而是因为精神世界,让人或高兴或悲伤。 —— 罗杰·莱斯特兰奇

幸福来自成就感,来自富有创造力的工作。 —— 富兰克林·D·罗斯福

笨人寻找远处的幸福,聪明人在脚下播种幸福。 —— 詹姆斯·奥本汉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

真正的幸福包含了一个人能力与天资的完全运用。 —— 道格拉斯·斐杰斯

幸福不是被巨大的灾难或者是致命的错误扼杀的,而是被不断重复出现的小错一点点分解掉的。 —— 欧内斯特·蒂姆尼特

野心终止了,幸福就开始了。 —— 佚名

幸福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 ——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如果你希望别人快乐,那么请你学会同情。如果你希望自己快乐,那么也请你学会同情。 —— 达赖喇嘛

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见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鲁迅

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鲁迅

一切幸福,都是由生命热血换来的。——王烬美

真正的幸福,双目难见。真正的幸福存在于不可见事物之中。——杨格

我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雷锋

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雷锋

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雷锋

我觉得一个革命者就得应该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位,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的。——雷锋

一个人吃好、穿好,不算幸福,只有天下穷苦的人都过上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王杰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的事业却无限的长久,个人尽管遭到不幸和许多痛苦,但是我们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这幸福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一天,我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什么是最大的幸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艾润生

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张志新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马克思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马克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

当一个人专为自己打算的时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是对己对人都有利。——恩格斯

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列夫·托尔斯泰

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列夫·托尔斯泰

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列夫·托尔斯泰

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列夫·托尔斯泰

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列夫·托尔斯泰

有关仁的句子篇九
《一些关于阳光的句子》

一些关于阳光的诗句

1

我不得不对你表达敬意,阳光

即使我卑微的灵魂

追不上不断提速的时间列车

沧桑的手,拂不去眼睫上的沙粒与尘埃 风不曾把温暖放在掌心

即使那朵曾经灿烂的梨花

那残留的灵韵,在雨后的黄昏

泛起忧郁

我张大着嘴

那么孤独那么可笑

等待你的温暖

把我覆盖

我用我粗糙的手掌抚摸:

这是阳光,亮晶晶的诗歌

芳草一样蔓延,泉水般温暖

思想无迹可寻尘垢在逃遁,记忆

在天空之外舒展——

故乡哦,摊开那一页静谧

午后的松林,横卧我最初的天真

纵然冷风吹过,我纯净的梦想

依然温暖 文 / 红心萝卜 (粉丝群)

垄亩之上,收割之后的庄稼

在阳光中回味滋长、饱满和丰腴

那散落在地的童谣、山歌以及爱情 从梦到梦,从静寂到静寂

从水到水,从呼唤到呼唤

铺满眼睛的白霜,温暖如春

我用我粗糙的手掌抚摸:阳光

绸缎一样光滑,这柔软的质地

慷慨、大方、仁慈,没有厚此薄彼 母亲呀,倚在门楣的眺望

我晚归的足音,踏着余辉

把您的眼睛注满柔情

一灯如豆,摇曳的儿歌和安祥

夜枭,这恶之花朵拍翅飞去

即使冷风要偷袭屋后竹林,我的梦 如此宁静

阳光,我不得不对你表达敬意

即使我的眼睛开始嶙峋

思想漂泊无依,一层层剥落

我曾经的悸动,那脱掉纯粹绸衣的爱情 即使,我来时黑暗去时也黑暗

诗歌开始腐烂,梦也不绚丽

我伸出粗糙的手掌迎接,渴望

阳光把我逮捕,关进温暖牢笼

不只是因为寒

也是因为,在黑暗与黑暗之间

您让花朵绽放,尘埃有了光芒

夜有了梦梦有了亮度,让她和她们的笑 更加妩媚和灿烂

2

假若你蒙上太多尘埃,曾经鲜活的颜色 变得枯黄,把暴突的血管

裸露在白霜之中,没有动人的呼吸 假若,你干涸的肌肤在寸断

那一双龟裂的手,托不住一滴露珠 叶子呀,我无能为力

假若你容颜要开始憔悴,脱去羽衣霓裳 卸载昨日妩媚,发簪坠地

把美丽的遗体放在风中,蛊惑的眼神失去魅力 假若,你一片片剥去记忆

凋零的唇,不愿再提起那个开放的早晨 花朵呀,我无能为力

假若,你目光变得凹凸不平,梦想 褪去最初的守望,把沧桑与疼痛

种在月亮之上,不再执著于追寻

假若你抚着伤口,心灵注满绝望

假若,假若你撕碎爱情

不再相信玫瑰的旅行,不相信誓言的纯粹

人们啊,我无能为力

谁也无能为力,除了阳光 这圣洁的水

铺满天空,把黑暗驱散 让叶子的轮回更为磅礴 花朵,即使为泥

也是守护大地的精灵

你,可以看破红尘

甚至可以,怀疑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但我确信,因为阳光

你不再孤单与冷清

因为阳光,我看到你的眼睛 清澈、温润、充满热情

有关仁的句子篇十
《17句关于幸福的1》

17句关于幸福的励志名言

让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太多了,但是幸福的人们往往有些通性。这意味着向快乐的人们学习他们的通性是变得快乐的

一种方法。

所以我研究了历史上所有伟大的人们是怎么评说“获得幸福”这个问题的。我看了很多关于幸福的名言汲取了其中的深意。这些意义不仅是对生活有帮助的,

而且他们是永恒的真理。

现在我愿意和你分享一下我所学习到的东西。闲话少说,一下我列出十七个关

于幸福的真理。

1、忘记过去

坏记性是变得幸福的一大法宝。——丽

塔·梅·布朗

如果你总是不肯忘掉过去你就无法变得幸福快乐。你犯过错误吗?你有过很糟糕的经历吗?不管曾经发生过什么,都忽略掉。你无法改变过去,所以你最好忽略他们,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处理当前。

2、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

是勇气。——修西得底斯

只有自由了才获得幸福。自由的最根本一点就是有选择的权利。不过情况有多么坏,你还是有权利选择怎样面对。人们可以惹恼你,但是是否对别人发怒完

全是由自己决定的。

但是,上面的名言说到:自由需要勇气。自由选择的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为选择负责。当情况变得糟糕是不要埋怨别人,承担责任并且记住你有选择的权

利。

3、建立关系网络

生活中最幸福之所在是我们一直以来搭

建的情感网络。——佚名

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网络来活得幸福。原因很简单:只有通过这样的网络我们才能体验爱与被爱。把这些感情当作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寻找真正幸福的必

经之路。

4、寻找各种各样的激情

一个人的激情与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

福。——夏洛特·凯瑟琳

激情带你找到幸福。所以你不仅需要进一步增加自己的激情,更要寻找自己在其他方面更多的激情。这样你又为幸福

创造了可能。

寻找激情的方法是好奇心。如果你好奇,你就能发现世界上令人兴奋的事情是无

穷无尽的。

5、磨练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来源于自我

约束。——乔治·桑塔耶那

磨练自己的意志力是幸福的基础。当你对待你自己和你的朋友的时候能够自律

时,你就获得了宁静。

(磨练意志力的方法是做出承诺并且履行承诺。例如:你承诺再也不抽烟。当你真的开始履行的时候,你就是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再或者你向别人允诺准时,当你真的开始变得准时了,那就是

在磨练你自己的意志力。)

6、成为你自己

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德西得乌·伊拉斯谟

只有当你成为你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幸福。不要为了迎合他人的需要而为他人活着。大家可能期望你能做什么工作或者是某种确定的生活方式但是不要被他

们吓到,你要成为你自己。

7、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生活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威廉·考伯

只有你找到了生活的目标然后充满信念去追求,你就能够活得很满足。看看你最在乎什么,然后充满勇气的去追逐。

8、记得你获得的祝福

幸福永远是不会光顾那些不珍惜自己的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4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