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董颖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江上董颖篇一
《诗歌鉴赏江上 董颖》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作品注释: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作品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作者简介 董颖 (生卒年不详)字仲达,德兴人。根据洪迈“夷坚乙志”卷十六的记载,他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跟韩驹、徐俯、汪藻等人往来,有《霜杰集》。这部诗集看来在当时颇为传诵,后来全部遗失,这首《江上》是保存在南宋人陈起所编《前贤小集拾遗》卷四里的。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董颖还值得注意,因为他留下来十首叙述西施事迹的“道宫薄媚”词,衔接连贯,成为一套,是词正在蜕变为曲的极少数例子之一.

江上董颖篇二
《201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与答案》

2014浙江湖州中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试题与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题。(4分)

江上

[宋]董颖

万顷沧海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选自《宋诗鉴赏辞典》)

14.前两句诗写出了“水”“天”__▲__、__▲___的特点。(2分)

【答案】(1)空阔(宽阔、高远) (2)澄澈(明净)

评分标准:共2分,没空1分,意思对即可。

15.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中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示例一: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 示例二: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离别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

示例三:第四句。说等待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表现眼下正有离别之愁。

评分标准:共2分,意思对即可。

江上董颖篇三
《江上》

江上(王安石创作五绝诗歌)

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界开阔而幽深。写天就顺手把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晚)都交待了,却交待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江北秋阴一半开”,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在。

作品名称江上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王文公文集》文学体裁五言绝句作 者王安石同名诗词1作者:王安石同名诗词2作者:董颖同名诗词3作者:王士禛同名诗词4作者:王次回

作品信息

【名称】江上【年代】北宋【作者】王安石【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译文

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离别之情给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作品鉴赏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简析】

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门与钟山之间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此诗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界开阔而幽深。写天就顺手把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晚)都交待了,却交待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江北秋阴一半开”,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在。但是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的。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联想到它。

《和圣俞百花洲》 欧阳修 野岸溪几曲?松蹊穿翠阴。不知芳渚远,但爱绿荷深。 简释: 诗人乘一叶小舟,在水中漫游。弯弯曲曲的溪岸,随着溪流伸展开去,松林间的小路隐没在葱翠的绿阴之中,诗人不去寻找那繁花似锦的芳洲,只愿到荷叶繁茂的地方,去领略那一片浓绿。诗人写出一派清幽深邃的意境,诱发人的无限遐想。

江上董颖篇四
《10-11第2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2)》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十一县(市)高一年级期中联考Ⅰ卷(语文试卷

36分)

一、基础题(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绾.着(wǎn) 厢庑.(wǔ) 盥.手(guàn) 畏葸.(sī) B、吞噬.(shì) 榫.头(sǔn) 拓.片(tuò) 草窠.(kē) C、门槛.(kǎn) 渣滓.(zǐ) 屏.气(bǐng) 牲醴.(lǐ) D、聒.噪(guō) 踝.节(huái) 模.板(mó) 瞋.视(chē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标致 脊髓 斑斓 兴高彩烈 B、蹂躏 嬉闹 谪亲 撒手人寰 C、沾惹 寒喧 湮没 刨根究底 D、懵懂 陶醉 桅杆 沸反盈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杭州一名乞丐——“犀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使他迅速走红。由于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人甚至怀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实性。

B、青春、时尚、流行,似乎成了某些选秀类节目的金科玉律....,以致脱离了它的“艺术为上、全民舞台”的属性,渐渐滑落到时尚娱乐至上的地步。

C、盘点一下娱乐圈女明星们的发家轨迹后人们会发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她们有的重包装,有的玩“自曝”,手段不同,各有千秋....。 D、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生前三令五申....,青少年学生应该努力学好语文,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4、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 A、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不少钢琴变奏曲,甚至可以说,变奏曲这种形式是通过贝多芬的艺术实践才日益发展和成熟的。

B、那天,我们几个一到他承包的果园场,他就首先带领我们参观科研成果陈列室,然后参观果实累累的葡萄园和苹果园。

C、在法国队接连攻进两个球之后,巴西队才对法国队重视起来,加快了进攻的节奏,以求扳平比分,甚至反败为胜。

D、近年来,江西省充分发挥“赣台会”、“香港招商周”等招商平台以及相关对台资源,深入开展赣台交流交往活动,做好台胞台商的服务工作,促进两地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序往来。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最可悲的是我们的孩子,他们( ),( ),( )。有一位作家写到,她曾带几个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们( ),( ),不要误了他们喜欢的一个电视节目。

① 心里惦记着的是及时赶回家去

② 在这样一种与大自然完全隔绝的生活模式中成长 ③ 对月亮和海毫无兴趣

④ 因而也很难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真正兴趣

⑤ 压根儿没有过同大自然亲近的经验和对土地的记忆

A.②①④⑤③ B.②⑤④③① C.①⑤③②④ D.③④②①⑤ 6、下列对有关名著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曾与贾宝玉在花园里共读《西厢记》,史湘云知道后,就告诫林黛玉说:“至于你我,只

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B、王熙凤是贾琏之妻,有着出众的才干和权术,但就是这样一个精明的女人,也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C、《高老头》中的穷大学生拉斯蒂涅从外省到巴黎来上大学,雄心勃勃,想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寒窗苦读,成为一个大法官,用丰厚的收入来报答父母。

D、住在巴黎日内维新街伏盖公寓里的高老头没有社会地位,但是他有钱,他用70万法郎的陪嫁,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雷斯多伯爵,指望自己可以成为贵族的座上客。而雷斯多伯爵为了钱可以迎娶一个面条商的女儿,但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一个丢脸的岳父。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科学家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学说需要重新审视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恩里克·戴维森认为,“任何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都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重新审视。”

西班牙塞韦罗·奥乔阿分子生物学中心的安东尼奥·加西亚-贝利多指出,“现代生物学的一大贡献就是证明过去的进化论过于保守。我们所看到的令人惊叹的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都是根据相同的调控因子产生的,或者说通过基因子系统,它们负责所有动物的发展演化。如果按照达尔文理论,通过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进化论并不会给世界上的生物带来多少变化。”

戴维森与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格·欧文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就动物进化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该设想与各高等院校中长期以来教授的正统达尔文学说产生了矛盾,并被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用来理解人类大脑的构造。

“近五年来,许多科学书籍和文章都提出,传统的进化论需要得到改变和扩充。其中一些观点是建立在可与进化论相比较的发育生物学的基础上,”欧文指出。

“我们的观点不是反达尔文学说。只是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体系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戴维森认为。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只能用来解释智人这一物种的出现,却不能揭示各种哺乳动物的演进过程,更不用说各种脊椎动物的演化。我们所谈论的已不仅仅是各种动物及构成它们的各种细胞的来源问题了。

戴维森还指出,“对于更高级别的动物,变化会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影响到形态,这需要一种不同的基因变化方式。这也正是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发育生物学方面的三位先锋人物加西亚-贝利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彼得·劳伦斯和伦敦大学的刘易斯·沃尔铂特均认为,发育生物学是理解进化论的关键。进化论与发育生物学的结合衍生出了一门新学科:进化发育生物学。

进化发育生物学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或者说大批高等生物物种是如何集中在那一段时期出现的,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脊椎动物等。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多种形式的变化。从地质学角度看,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是非常快速的。这其中一定包含着基因染色体的因素,”劳伦斯指出。加西亚-贝利多则认为,“当我们能够理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时,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进化。”

已故著名的进化论学者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曾在1980年发表一篇题为《新的进化论正在产生》的学术文章。在文中古尔德指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而非达尔文进化论里指出的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视为旁门左道。对此,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值金斯认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古尔德的理论其实是坚定地建立在达尔文学说基础上的。”

那么,古尔德的理论是否正确?“他的理论没有涉及任何本质。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学对于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影响。”戴维森说。 欧文认为,“所有资料都没有显示出大量物种的起源是突然性和跳跃性的,而我的怀疑是,这是—个迅速的过程。在我们与古尔德的思想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尽管在部分概念上我们之间的确存在联系。” 7.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论需要重新审视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尔文进化论不是建立在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基因发展体系上。 B.达尔文进化论过于保守,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 C.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更高级别的动物形态的演进过程。 D.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8.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生物学更多从基因发展体系上来研究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 B.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命形式的变化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 C.新的进化论与传统进化论迥然不同,认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 D.传统的进化论只是用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来解释生命进化问题。 9.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 B.达尔化进化论认为生物的演变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的结果,这种观点根本无法用以解释生命大爆炸问题。 C.进化发育生物学中的部分概念与新的进化论存在着联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 D.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并不表明进化发育生物学反对达尔文进化论,而只是强调达尔文进化论在对生物演变的看法上存在着不足。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

臣 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 B、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朕以.天下事委姚崇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D、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Ⅱ卷(114分) 四、(29分)

1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3分) 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4分)

(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3分)

(3)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董颖是宋代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摸。 ①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②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4分)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8分) ①、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杜甫《登高》中“ , ”两句写出了秋天景

象的阔美。

③. , ,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 ④、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

17.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8.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最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19.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①“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②“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到底要说什么?试作探究。(5分)

20.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分析。(6分)

六、作文(65分)

21、片段作文(15分)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既在诗里运用了叙事手法,又于叙事中写出了羁旅之人的一种特殊心理。请根据诗歌内容......,运用第三人...称.,写出作者诗中所叙事情的整个过程.........,并插入对这个人的神态和心理描写.......,200字以上。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春桃娇艳,夏荷清丽,秋菊高洁,冬梅傲雪。它们在不同的季节里绽放着自己的精彩。物如此,人亦然。

请以“各有各的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江上董颖篇五
《古诗鉴赏20练》

江上董颖篇六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所有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所有题目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时只需上交答题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

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

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

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

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世界

眼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今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

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今,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良莠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

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存在误区,下列不属于“误区”的一项是

(3分)( )

A.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古典文化。

B.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

C.把历史文化遗产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D.把“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中国城乡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

景观不断消失。

B.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是在“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的大背景

下进行的。

C.鲁迅、胡适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是有着宽广视野和博大胸

怀的中国精英。

D.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恋,抱残守缺,不会广采博纳,那就

无法得以发展。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A.外来文化的涌入是“文化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且这种“文化焦虑”弥漫

在当代中国社会,表明中外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冲突。

B.诸多专家学者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护、传承,缺少学习、

创新,这说明他们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有局限性。

C.从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影响来看,当代具有“文化焦虑”感的专家学者们

应该学习鲁迅、胡适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眼光和意识。

D.中华民族文化是整合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因此专家学者

应致力于儒家文化及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

二、文言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

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

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

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

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

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众素狂易 易:直率 .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 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彻:拆毁 . D.思明勒兵魏州 勒:率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

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

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

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5分)

(2)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共11分)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据洪迈《夷坚志》记载董颖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

长年奔走异乡。

8、本诗前两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9、尾句中有一字用得自然贴切而充满情思,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一)、文学类文本,完成(11)~(14)题。(25分)

峡 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

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痛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 的艺术风格。

1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 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1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1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完成(11)~(14)题。(25分)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江上董颖篇七
高三二轮诗歌》

江上董颖篇八
《(景物事物)讲课鉴赏》

江上董颖篇九
《诗歌技巧》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4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