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一
《文言文翻译》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二
《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里,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某种比较固定的句式,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 ……为、何(奚) ……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文言文的翻译规律文言文的翻译规律中学生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五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状语后置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编辑本段]状语后置的类型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
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例如: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鲁迅《白莽〈孩儿塔〉序》)③老爷爷多么好啊!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泪,〈一定〉!(老舍《女店员》)④我们要用带血的声音,一万次呼唤:醒来吧,总理!〈继续〉您的革命生涯〈以你对党的忠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
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三
《现代汉语词性》
现代汉语词性
目录
词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有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 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段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①基数: 一、二、百、千、万、亿
②序数 :第一、第二、第三
③分数 :十分之一、百分之二十
④倍数 :一倍、十倍、百倍
⑤概数 :几(个)、十来(个)、一百上下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 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 你 您他 她 它 我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它们 咱
们 自己 别人 大家 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 你们自己 大家自己)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 谁 什么 哪(问人或事物)哪儿 那里 (问处所) 几 多 (问
数量) 多 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 怎样什么样 (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 那 (指人或事物)这儿 这里 那儿 那里 (指处所)
这会儿 那 会 儿 (指时间)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那么 那样 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 那些 这么些 那么些 (指数量) 每 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 某 另 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范围、语气、程度等。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八.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九.连词
词、词组或句子之间起连结作用的词汇。如:那么、所以、并且、或者等。
其在句子中往往表示一定的关系,如表示并列、表示选择、表示转折、表示原因等等。
如:既„„又、要么„„要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不但„„而且等等。
十.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虚 词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虚词的共同特点
读音
释义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18个文言文虚词
1、而
2、何
3、乎
4、乃
5、其
6、且
7、若
8、所
9、为
10、焉
11、也
12、以
13、因
14、于
15、与
16、则
17、者
18、之
展开
虚词的共同特点
读音
释义
现代汉语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四
《翻译》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五
《北师大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基础课年(古代汉语及中国文学)一、名词解释分、王引之、释名、马氏文通、会意兼形声字(要求举例)、纽
二、解释加点词分(实词说明词义,虚词说明词性及语法功能)、今京不度非制也、后秦稍蚕食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王其庶几召我 5分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而贰于楚也。 2、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四、论述
1、举例说明汉语古今词义的继承与发展。 10分 2、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差异。 10分
五、给下列文字加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15分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患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宣子乃说轻币 文字词汇 40分
一、汉字标准化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0分 二、举例说明形声字形旁的作用和局限性。 10分 三、语境对词义有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10分 四、辨析下列两组同义词 10分 为难——难为 分外——格外
中国文学一、填空、文学史上的中古期是指到中叶这段时间。、“善养吾浩然之气”,语出“有德者必有言”语出。、《史记》五种体例是表、书、列传、、。、杜丽娘是明朝戏剧家的剧作中的人物。、“别是一家”的词论是提出的。《词源》的作者。、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在理论上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以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以创作题材而言,不管哪种流派的作家,大量描写的都是和。、三十年代的海派小说中,穆时英,刘呐鸥等人的新感觉“小说”和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具有较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在曹禺的“生命三部曲”中日出以“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代大都市为背景,则表达了与“爱”交织在一起的“复仇”主题。、
二、简答 20分 各5分
1、举例说明山水诗和田园诗是区别。
3、为什么说矛盾的《子夜》是对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全方位”的正面描绘?
赵树理以传统说唱文学为基础,创造了一种体的现代小说形式。、后期新月派诗人特别强调以区别同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对外部世界的叙事的偏重。、作为奴隶丛书出版的萧红的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农村市镇的生活图景。
三、分析句子成分(任选一句,要求分析到词) 2、简述《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4、简要说明鲁迅小说中的乡土中国与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中国有什么不一样?
三、读古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10分 回车驾言迈, 悠悠涉长道。 回顾何茫茫, 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 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 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 岂能长寿考? 奄奄随物化, 荣名以为宝。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文学史专业试题
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文学史专业试题
〖学校〗 北京师范大学 〖系院〗 文学院
〖专业方向〗 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考试科目〗 中国文学史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注意事项:请将填空题答案填在相应的下划线上。填在其他地方不给分。 1.断竹,续竹,飞土,----- 。
2.“斑衣戏彩”歌颂的是春秋时楚国孝子------ 。
3.古书中记载:一次X派儿子Y外出打工,过了时间而Y没到。时值战乱,人们都怀疑Y可能被杀了,皆曰:“Y必死于野矣。”X曰:“吾尚活,竖子安敢遽死!”这位牛人X名叫 ----- 。 4.昭君入宫时,由于没有给画工------送贿,
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升迁机会。
5.竹林七贤中最有经商头脑的是----- ,据说其家有好李,必钻核而后售。
6.“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7.李贺父亲名叫 ----------- 。
8.“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 -------------- ------------- -------------- --------------
---------------------------------------。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9.“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一生休。”
10.“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中,有----个衬字。
11.《三国演义》关公气愤地说:“虎女焉能嫁犬子!”此处“犬”指----。
12.在《红楼梦》120回题目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人物是--------,多达23次。
13.“总之君子之身,--------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
14.“前七子”中年纪最大的是---- ,寿命最短的是------ 。
15.“运输队长本姓蒋,------------,运输能力大呀大增强。”
16.著名作家------------在中学时代三次遭学校斥退。
17.“我们的意志如烟囱般高挺,我们的团结--------------- 。”
18.被瞿秋白称为“无产阶级文学难产期的作品”的是《 ------ 》。
-----------------------------------------------------------------
-----------------------------------------------------------------
-----------------------------------------------------------------
-----------------------------------------------------------------
-----------------------------------------------------------------
19.《围城》中方鸿渐给----------- 三百法朗作小费。
20.无产阶级文学又名---------- 。
21.最早讴歌抗日英雄的作家是--------- 。 22.“将屠夫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这是-----骂-----的话。
23.郭沫若被-----誉为“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24.1975年,四人帮对电影《-------- 》罗织了十项罪名;毛泽东作出批示:“太过分了。” 25. --------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部分作品如《秋虫》等有反动倾向。
26.“每个山每个水的每条路上,有时哭有时笑的每个地方,人们挤在------------------- ,牛也肥花也香的每个村庄。“
27.“我知道钩是种武器,在十八般兵器中名列第 ------- 。”
28.降龙十八掌第十一掌是-------- 。 二、简答、计算、证明题
(考生必须答第1、2题;并在第3、4、5、6题中选做两题。每题10分,共40分;选做题答三道题或四道题者按所答题的前两题评分) 注意事项:答选答题时,请将所选题题号(3、4、5、6)填写在“所选题题号:”后的横线上。
1.在“女子自言好,---入郎君怀”的划线部分提供5个可以填入的字,并分别简评其艺术效果。 答:
2.阿Q说:“孙子才画很圆很圆的圆。”古书里也写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请问这两个“孙子”有何异同? 答:
3.计算题:假如天下有文才5386110688923407436468775433392166523升,子建多少升?其余的又如何分配?(注:文学史考试允许使用除手机外的计算器;答案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4.证明题: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什么诸葛亮听后说“这对我是一种极大侮辱”? 5.韦小宝的七个老婆分别叫什么名字?各生了几个孩子?
6.简评青楼文学的源起和利弊。
所选题题号:--- 答:
所选题题号:--- 答: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答三道题或四道题者按所答题的前两题评分)注意事项:请将所选题题号(3、4、5、6)填写在“所选题题号:”后的横线上。
1.“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都不得好死。”试根据古代文学史情况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2.“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试结合我国文学发展历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我国文学史上,有过行凶杀人经历的作家有哪些?试从文学与人性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这两个角度分析他们的犯罪心理。
4.有人认为,文学作品从文言演变成白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断层”,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际上形成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背叛”。对此请结合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实际情况阐述你的观点。
(一)所选题题号:--- 答:
(二)所选题题号: ----- 答:
四、作品分析(40分) 试对下列作品进行分析。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2004年文学院综合试题(附答案)
2004年文学院综合试题 括号后是答案
一、 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______认为,艺术家作为摹仿者并非由于无能,而是天性使然。(亚理斯多德)
2、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与功利、______、______等综合性的______活动。(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话语)
3、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______。(哲理性) 4、什么是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______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虚构)
5、“原始意象”说的提出者是瑞士的心理学家______。(荣格)
6、______提出了“陌生化”的著名概念。(什克洛夫斯基)
7、“文学本体论”这一新术语的提出者是______。(兰塞姆)
8、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观点是______提出的。(王国维)
9、“帝子降北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____,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陶渊明
11、“春水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______!”(伤如之何)江淹
1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______,尽是他乡之客!”(沟水相逢)王勃
13、“______,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
14、“人生到处知何似?就似飞鸿踏雪泥。______,鸿飞那复计东西。”(泥上偶然留指爪)苏轼
15、“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出自著名剧作《______》。”(牡丹亭)
16、《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著名小品文作家______。(张岱)
17、《红楼梦》又名《石头记》、《______》。(情僧录、风月宝鉴或金陵十二钗)
18、《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与《______》并称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孽海花)
19、1923年胡适、徐志摩、______、陈西滢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新月”诗社。(闻一多) 20、作为一个文学理论家______在三十年代的批评文章大都收在《咀华集》、《咀华二集》里。(李健吾)
21.1927年______创作的话剧《潘金莲》受到田汉徐悲鸿等人的热烈称赞。(欧阳予倩)
22、师陀最为成熟、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946年出版的小说集《______》。(果园城记) 23、魏连殳是鲁迅小说《______》中的主要人物。(孤独者)
24、诗句“你站在桥止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出自中国现代派诗人______的短诗《断章》。(卞之琳)
25、巴金在1978年到1986年的八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称为《______》。(随想录) 26、1985年刘索拉的中篇小说《______》发表,引起了热烈反响,被有的批评家称为“真正的”现代派小说。(你别无选择)
27、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大红灯笼笼高高挂》是根据作家苏童的小说《______》改编而成的。(妻妾成群)
28、______的《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杨绛) 29、现存古希腊悲剧中唯一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是《______》。(波斯人)
30、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是盎格鲁-撒克逊史诗《______》。(裴欧沃夫) 3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______》被看成是一部攻击革命的小说。(群魔)
32、屠格涅夫长篇小说《______》的主人公被称为语言的巨从、行动的矮子。(罗亭)
33、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上都摹仿古希腊的《______》。(奥德修纪) 34、艾略特的长诗《______》被看成是西方20世纪诗歌的划时代作品。(荒原)
35、日本小说家田山花袋的中篇小说《______》
既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也被看成是“私小说”的开山之作。(棉被)
36、被称为“非战后派的战后派”的日本作家______以其长篇小说《假面的告白》奠定了在文坛上的地位。(三岛由纪夫)
37、埃及小说家______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迈哈福兹)
38、日本作家______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中坚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雪国》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川端康成)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韵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术语,晚唐诗人司空图提出,其核心理论是探求诗歌的“味外之旨”,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他认为诗歌作为整体的意象要大于每个意象的个体之和,因此诗歌欣赏要跳出具体意象从整体上去把握意境,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司空图写出了著名的《二十四诗品》,将诗分成二十四种风格,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诗歌的意境美,并且说明了诗人要达到这种意境所要求的条件。
2、孟诗韩笔
指中唐孟郊的诗,韩愈的文,文学史上也有韩孟诗派之说。韩愈诗文,气势雄大,又以怪奇意象著称,形成了以俗为美以丑为美的特点。另外,韩愈以写赋的方法作诗,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孟郊的诗风也比较怪奇,但因才力所限,他的诗风更多地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素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3、“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专用名词,指1985年以后出现在当代文坛上的注重形式探索的小说创作群体,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洪峰、余华、孙甘露等。这些作家小说形式上了积极的探索,元小说的叙事方式,强调小说虚构的本质;迷宫式的结构模式,设置了一些阅读障碍;非常规化的语言,自由嬉戏的语言,这些形式上的探索都可以说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一种颠覆。在内容上,先锋小说对生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认为,人生是虚无的,生活是不真实的,肯定了存在的虚无与人生的荒诞。先锋小说之所以成为先锋也就在它的实验性,当它被大量认同和复制时,它也就丧失了自身的先
锋性。
4、可比性
比较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成立的一个前提,没有可比性是无所谓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一种内在的价值,文学是人学,人类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有着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欲求,共同的磨难,共同的困惑,这些反映在文学中,自然产生类似的文学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可比性并不等同于相似性,从相似性到可比性,中间还有一距离,还要考察这种相似性的研究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根基可比性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如何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道题童庆炳的书上有答案,手上没有书了,自己找吧。)
2、 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公安派是晚明文学领域中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新价值观点的理论主张。“性灵说”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是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感情的重要性,反对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从“独抒性灵”出发,公安派反对拟古蹈袭,这对明初以来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是一个有力的反拨。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他们大都不喜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的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但这种随意轻巧的风格也让后期的公安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不恰当地插入大量的俚语,也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这些在公安派之后的竟陵派中得到了一些矫正。
3、 简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乡土小说”这一概念最早由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小说二集》中提出,最初指二十年代初中期寓居在北京的一批青年作家,模仿鲁迅
的创作,以以自己熟悉的故乡村镇为背景,描绘乡土风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一系列小说创作,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台静农,蹇先艾,许杰,彭家煌,许钦文等。这最初的“乡土文学”的实践者,并不是始终扎根在乡土上的,他们流寓在北京、上海这样他们的大都市,收到了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的洗礼。被生活驱逐,对家乡的思念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原动力,因而展示的是自己最熟悉的那部分生活,提起来如数家珍。思念与牵挂又在他们描写的乡村生活风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重凝聚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特别是与现代文明对照下,乡村的穷困愚昧,也使作品在悲凉的气氛中更添了一些沉重。对愚昧无知的批判源于对故乡的爱,爱得越深,揭示得也越深刻,批判也显得越沉重。另外,“乡土文学”作家在集中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过程中,尤其注意展示某一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而且不同的作家写出了不同地区的区域特色,呈现出自然景观与社会景观交融的特点,具有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对三四十年代的沈从文,汪曾祺以及八十年代的寻根文学作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简论巴尔扎克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特性。 巴尔扎克使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其长篇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很好地体现了“典型环境中发典型人物”着一现实主义地根本原则。巴尔扎克非常重视详细而逼真的环境描写,一方面为了再现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刻划人物性格,真实、具体的活动背景使人物获得了真实感、典型性,紧扣着环境表现人物,环境的变化使人物发展,典型人物又使环境具有典型性。同时,巴尔扎克遵循现实主义集中概括的典型化原则,咱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因而他笔下的人物从肖像到性格都具有鲜明突出的特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性格描写上,巴尔扎克特别渲染他笔下每一个典型最基本、最富于特征、最能表现其性格本质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达到充分揭示形象的目的,作者又把这类主导特征加以扩大,提炼和夸张,乃至用近于漫画的手法,刻划得淋漓尽致。巴尔扎克的小说对后来现实主义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按卷面提供的文本,自选题目进行作品分析。字数1500-2000字。(50分) 我的老师 贾平凹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六
《古代汉语通论下学期讲义》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第四章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第一节 古代汉语判断句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 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2、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甲、主語+謂語+也 〈1〉制,岩邑也。 (左传) 〈2〉楚,大国也。 (左传) 〈3〉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 桃花源记》 乙、主語+者+謂語+也 〈4〉兵者,凶器也。 (韓非子·存韓) 〈5〉陳勝者,陽城人也。 (史記·陳涉世家) 〈6〉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遥遊) 丙、主語+者+謂語 〈7〉兵者,凶器。 (史記·酷吏列傳) 〈8〉虎者,戾虫。 (戰國策·秦策二) 丁、主語+謂語 (9)荀卿,赵人。 (10)刘备,天下枭雄。 要注意辨别“者”的用法 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陈涉世家) ②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晏列传) ③此五者,知胜之本也。 (孙子兵法·谋攻)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 〈1〉是非君子之言也。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乎? 〈3〉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吾乃梁人也。 〈6〉是皆秦之罪也。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梁父即楚将项燕。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四、“是”字溯源 是 字溯源 。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基本意思是“此”(这)1古代汉语通论讲义(1)是社稷之臣也。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用之,是寡人之过也。 (3)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4)是岁,元和四年也。 (5)韩是魏之县也。 (6)此是何种也? 煞句“也 的用法 五.煞句 也”的用法 煞句 1.用在因果句的句尾。 (1)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念悲其远也。 (2)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2.加强肯定语气。 (3)蔓难图也。 (4)客无好也。 (5)责毕收乎?来何急也? 3.表命令语气。 (6)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7)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第二节 古代汉语被动句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 2. 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 什么是被动句?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 施事者。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 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意念被动句。 思考:意念被动句的特点 ①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论语·子罕》 ) ②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 《庄子·胠箧》 ) ③(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 《左传·成公二年》 ) ④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 ) (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 1、“于” 字句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 ,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 被动句。 “文愦于事,惓于忧” “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志乎古,必遗乎今。” 介词“于”除了可以用在被动句里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外,还可以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等。有时甚至在一些表 示被动的句子里,介词“于”也只是介绍动作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出主动者。 “吾围于陈蔡之间。” 2、“为”字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为(wé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所……” 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助词“所”, 构成“为+名词 (施2古代汉语通论讲义事)+所+及物动词”被动句式。 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 某些作品,只为少数人所偏爱,而为大多数人所不需要。 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所爱重。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史记·项羽本纪》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 ) (鲁迅《儒术》 )3、“见”字句 在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被动句式。 “见……于……”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 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 “见” 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 4、“被”字句 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被动句。 “被”作为介词介绍施事的“被”字句产生于东汉以后,并一直沿用到现代。 ①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② 亮子[被苏峻]害。 ( 《世说新语·方正》 )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安书》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史记·屈原列传》 ) “被”在文言中常读 pī, (将军)被坚执锐。 “光被四表。” “(灌夫)身被数十创,幸有万金良药,乃得不死。” “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 思考: “于”字句与“为”字句在语法结构上的区别是什么?第三节 古代汉语双宾语结构相关概念 在句子中,谓语动词所带的两个宾语叫双宾语,所形成的短语或句子叫双宾语结构。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 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近宾语往往指事物。 古汉语中具有授予义的动词“赐 、 与 、 予 、 贻 等可以带双宾语 它们所带的宾语, 等可以带双宾语。 (一)古汉语中具有授予义的动词 赐”、“与”、“予”、“贻”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对 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 象,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 ①公赐之食。《郑伯克段于鄢》 ( ) ②文公与之处。《许行》 (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 ) ⑤汤使遗之牛羊。《孟子·滕文公下》 ( ) 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语 、 告 、 教 、 示 等可以带双宾语 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对象, 等可以带双宾语。 (二)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的动词 语”、“告”、“教”、“示”等可以带双宾语。近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对象, 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例如: 远宾表示告语、教示的内容。例如: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 《郑伯克段于鄢》 ) ②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 《许行》 ) ③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 《城濮之战》 ) (三)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古代汉语中有
不少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到了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双宾语了 ①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 。 ( 《韩之战》 ) ②天生民而立之君。 ( 《左传·襄公十四》 ) ③紾兄之臂而夺之食。 ( 《孟子·告子下》 ) ④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 《孟子·万章下》 ) 古汉语中的动词“为 也可以带双宾语 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双宾格式。例如: 也可以带双宾语。 古汉语中的动词 为”也可以带双宾语。这也是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双宾格式。例如: ①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 《左传》 ) ②厚为之礼而归之。《左传》 ( )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战国策》 )3古代汉语通论讲义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侍坐》 ) 双宾语结构表达的内容也可用“状语 动宾结构”或 动宾结构 补语”的形式来表达 状语+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补语 的形式来表达。 双宾语结构表达的内容也可用 状语 动宾结构 或“动宾结构 补语 的形式来表达。 1.“以+直接宾语”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 ) 2.“于+间接宾语”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论语》 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四)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①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 ( ) ②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 ) ③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 ( 《左传·哀公十六年》 )第四节 古代汉语倒装句什么是倒装句? 一.什么是倒装句? 什么是倒装句 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的类型。 二.倒装的类型。 倒装的类型 (一)宾语前置 一 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1)吾谁敢怨? (2)卿欲何言? (3)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提示: 介词宾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亚父南向坐。 ”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 (1)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貫女,莫我肯顾。 (2)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3)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 而良人未之知也。 《孟子·齐人
有一妻一妾》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 示例: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宋何罪之有?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陈言之务去 惟兄嫂是依 惟你是问。 练习: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二)状语后置 二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4古代汉语通论讲义(三)定语后置 三 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3)马之千里者。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6)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四)主谓倒装(强调谓语) 主谓倒装( 四 主谓倒装 强调谓语) ⑴甚矣,汝之不惠! (2)快哉此风!《风赋》 ( )5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七
《初中课外现代文阅读练习附答案》
篇1:
咬人草小记
①在新疆,有一次到山里访问哈萨克牧人,很偶然地认识了一种奇怪的植物。
②如果不是新疆友人介绍,我决不会注意它们的。那是在爬坡的路上,前面的人突然大声叫起来:“小心!咬人草!”
③咬人草?草会咬人,我有点不相信。这是生在路边的一种普普通通的草本植物,叶色暗绿,有点像深秋经霜后的菊,没什么可怕的地方。“可别轻视它,碰它一下,就像被毒蜂蜇一样,手上要肿痛好几天呢!”友人正儿八经地关照我,绝无开玩笑的意思。
④这愈发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俯下身子,绕着一丛咬人草仔细看了半天,除了发现叶瓣上有些细小的透明的刺之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我掏出随身带的旅行剪刀,用摊开的笔记本接着,小心翼翼地剪下两片叶瓣。我要把它们带回去,让上海的朋友也能见识一下这种奇怪的草。“算了吧,它会咬你的。”友人笑着劝我。“不怕。”我很自信地回答。
⑤咬人草夹进了我的笔记本,我却安然无恙。这叶瓣似乎有些桀骜不驯,硬硬的,不肯平伏,那些尖尖的小刺竟戳穿了两页纸。,但不管怎么样,它们是我的俘虏了。这种小草会咬人,如同河豚的有毒,如同海胆的有刺,如同贝类的有壳,只是它在同其他生物的生存竞争中形成的一种自卫本领。
⑥几天之后,我几乎淡忘了这小草。一次,我翻开笔记本准备记一些什么,还没来得及写一个字,只觉得手指上猛地一阵剧痛,就像被尖利的牙齿狠狠咬了一口。我一下子把笔记本摔得老远,那咬人草的干叶从本子里掉出来,落在我的脚边——依然是硬硬的,一副倔强的模样,仿佛一对暗绿色的眼睛冷冷地嘲笑着我„„
⑦啊!咬人草,它终于咬了我!
⑧咬是被咬了,我却并没有记恨,相反,倒生成一种敬佩的心情来——这任人践踏的、可怜的小草,性格的刚强不屈竟一至于此!它似乎要提醒我一些什么„„
⑨我没有再把草叶夹进笔记本,而是任它们在沙土中躺着。因为我确信,假如带着它们,我一定还会被咬的,我不可能老是警觉地惦记着它们,防着它们,也不可能改变它们的性格,与其强迫它们耿耿于怀地跟我,不如让它们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归宿。
⑩然而,关于这咬人草的故事,我是很难忘记了。
1. 咬人草从外表看是“普普通通”,骨子里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
中的两个成语概括)
2. 咬人草成了“我的俘虏”后,作者接着写了“河豚的有毒”、“海胆的有刺”、“贝类的有
壳”,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手法来描写咬人草呢?说
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与特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咬人草的态度经过了好奇——淡忘——敬佩——难忘的变化过程。
B.“让它们在自己的泥土中找到归宿”一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咬人草的同情。
C.“叶色暗绿,有点像深秋经霜后的菊”一句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D.作者借写咬人草意在赞美平凡的生命中所蕴含的刚强不屈的性格。
篇2:
认识父亲
⑪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⑫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⑬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⑭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⑮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⑯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⑰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⑱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⑲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⑳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⑴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⑵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⑶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⑷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⑸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
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⑹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⑺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1.第①段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6段中,“读不懂父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父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
清秋书简
潘纤云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
花开的声音
陈文和
花开也有声音么?
一个夏季的晚上,我在住家的阳台上,就捕捉到昙花开放的声音。那棵昙花的花苞早在两三天前就显露出了雏形,这个“雏形”的花苞越来越大,在枝头垂首有如纺锤。那一夜,我估摸它会开放的,便在阳台彻夜守护着,耐心地等待,等待。近午夜十一时,那美好的时刻终于在焦灼的期待中来到了。它的花苞慢慢地鼓胀起来,好像原先干瘪的汽球一下子灌进了风,紧接着,我便听到一声“噗”的响动,那是我盼望已久的昙花开放的声音。只见那由许多纤长洁白的花瓣组成的花蕊,快速、灿然地开放了。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除了昙花,我还真切地听到茶花开放的声音。茶花的开放可不是那种“急性子”,早在夏季时,它的蓓蕾就在枝叶间开始孕育,开头只有一粒米那般大小,和叶芽的形状几乎难以分辨,过了好几天,它的雏形才微微显露出来,又再好几天,它那结实的体态和叶芽松动的体态才泾渭分明。茶花花苞的长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一个长途旅者,走过了夏天,又走过了秋天,到了冬季,那一头尖的椭圆花苞,那花瓣如鳞片重重包裹的花苞,才终于展
现在你的面前,但距离开放仍有些日子。我栽在阳台的那一株茶花,叫“五宝茶花”,枝头共有十几个花苞,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约定,谁先开谁后开。那一天是休息日,我终于看到第一颗准备开放的花苞有些异样了,它在微微地颤动、颤动,仿佛是个睡美人,在阳台上睡了许久、许久,此刻才在深绿色的枝叶间苏醒,惺忪的眼眸,抖动的睫毛,微微地张开,张开。那张开的声音,和昙花的那一声“噗”完全相反,它是那么细微,那么柔和,那么舒缓。昙花开放的声音是短促的,茶花开放的声音是悠长的,不管短促或悠长,都是那么动听,那么迷人。由此我认定:花开的声音是自然界一种最美妙的乐曲,或者说是一种天籁吧!
花儿这样,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何尝不是如此。当它突然出现时,也会有一种异样的信息,一种类似花开的声音,那是一种文明之花开放的声音。美好事物的孕育、萌发、成熟,也有个渐进的过程,或许中间还会出现一波三折,受到某种压抑和禁锢。当它“破茧而出”或“破墙而出”时,会出现多大的冲击波啊,那一瞬间闪亮的冲击,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限的惊喜。这种声音,你只有保持一份纯净、洁白的心态,于细微处才能听到。对于美好的事物,不要有疏离感,要把它置于自己的关爱之下,用自己的羽翼和体温去为它孵化和催生,这样,你就可以及时地听到另一种“天籁”了。
长时间以来,我都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我始终认为,在人世间,倾述是一种方式,谛听也是一种方式。一个人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是十分幸福的,因为花开的那一刹那,会最充分地展开事物的内秀和外美,会给你带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满足。
(选自2011年第1期《南方》,有改动)
1.题目“花开的声音”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听到这种声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痴迷间,眼前仿佛跳出了一个长袖善舞的倩女,只一刹那,便羞煞了天际那半轮夏月,那美的光焰,撒向城市街道,使夜的峡谷为之闪闪发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迷恋于谛听各种花开的声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照全文,作者如何由物及理,从自然之花联想到“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
每一颗草都会开花
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八
《语言与社会生活》
语言与社会生活委婉语词(eupnemism)在社会生活中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的.不论在日常 生活上还是在政治生活上,随时都可以遇见各种各样的委婉语词.大概是为了说 得好听一些,含蓄一些,在某种容易激动的或敏感的情况下,人们容易通过.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有出色的委婉语词或委 婉的表达方法.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那个辩护士谈得相当好,他那种外省的语句,从前无论在巴黎也好,在洛 慕朗丹或蒙勃里松也好,是所有的律师惯于采用的,早已形成的词藻,在今天这 种语句已经变成了古典的了,它那种持重的声调,庄严的气派,正适合公堂上的 那些公家发言人,所以现在只有他们还偶然用用;譬如: 丈夫 称 良人, 妻子称 内助, 巴黎 称为 艺术和文化的中心, 国王称为 元首, 主教先生 称为 元圣, 检察官 称为 辩才无碍的锄奸大士, 律师的辩词 称为 刚才洗耳恭听过的高论, 路易十四世纪 称为 大世纪, 剧场 称为 梅尔波曼殿, 在朝的王室 称为 我先王的圣血, 音乐会 叫做 雍和大典, 统辖一州的将军 叫做 驰名的壮士某, 教士培养所里的小徒弟 叫做 娇僧, 责令报纸负责的错误 叫做 在刊物的篇幅中散布毒素的花言巧语等等, 等 等."雨果在这里开列了一大串代用词,但后面的一些已经属于讽刺语词,不好 叫做委婉语词了,头几个如"良人"(=丈夫),"内助"(=妻子)则是道地 的常见委婉语词.法语中的"lebon bon homme"和汉语中的"良",有点像; 英语叫"better-half", 直译出来是" (比我) 还要好的 (配偶中的) 另一半", 也就是同样的委婉语词.称妻子为"内助",反映了旧社会中习惯上男人出外谋 生, 女人在家搞家务, 故"内助"在旧时也称"内子", 与此相应, 丈夫称为"外 子"."内助"是称呼自己妻子的,略带有谦虚称谓;如果称呼朋友的妻子,则 加一"贤"字,做"贤内助",则又是尊敬又是委婉了.从前,称自己的妻子往 往卑称为"拙荆",译成现代日常用的汉语,就是"鄙人的很俭朴的女人". "荆"是"荆钗"中的"荆",有这么一句成语:"荆钗布裙",别在头上的 "钗"不用金属制成,而只用草木制成,就叫做"荆钗";穿的裙子不用绫罗绸 缎作料子,只用粗布做料子,这不就是俭朴的表现吗?"拙荆"中的"拙"就是 "鄙人"的委婉说法__或者说,是一种卑称,即说,我这个人不怎么聪明,我 这个人比较蠢,或说我这个人是个笨蛋等等.但你如果不写"拙荆"而硬写成口 头语,把自己的妻子硬说成"我这个没有教养的笨蛋女人",那就对尊夫人迹近 侮辱:对自己也迹近侮辱了.古人还把自己的妻子谦称为"山荆",可能就等于 说我这个伴儿不过是山沟沟里不见世面的女人一一现在这么说, 那就也不怎么妙 了.《水浒
传》中林冲对鲁智深说,"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 就是林冲刚才带了他"娘子"即"妻子"或"老婆"去朝山进香. 现代社会生活中称呼别人的妻子为"夫人",这"夫人"也是一种委婉语词,但只能用于称呼 对方,而不称呼自己的妻子为"我的夫人",当然,也可以半开玩笑地使用这种 表现法. 最可笑的是,人的生活中有许多事情,许多东西都是——唉唉,据说最好不 要直接叫出来.也许在几千几百年前的社会里,这是一种禁忌,一种忌讳,一种 塔布,后来人们有了知识,打破了某些迷信,对某些现象不觉得神秘了,所以对 这些名词也就不再忌讳了,但社会习惯势力是很利害的,虽不忌讳,仍然不愿去 坦率地把它叫出来,而在岁月的推移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忌讳.为了忌讳—— 就出现了代名词,这就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委婉语词. 比方说,几百年前的英语里不大说"裤子"(trorser)的,大概那时上流 人等神经过于敏锐, 或者说都是些假道学之流, 一提到"裤子", 就会想入非非, 竟至于想到不道德行为.所以那时候的上流交际社会用的英文,留下了令人发笑 的委婉语词.比如说-- "我买了一条不能够描写的东西", 用 indescribables(不能够描写的东西)来代替"裤子",或者—— "他穿了一条决不可以提及的东西", 用 one-must-not-mention-'ems(决不可以提及的东西)来作委婉语词.有 时就说成是 unspeakables (别说出来的东西)或 sit-upon's(供你垫着坐 的东西) 如果在我们这里今天讲英语还用这几个令人发笑的委婉语词, 那不只叫人笑 破肚皮,简直会被送入神经病院也说不定.由此可见,委婉语词有时代性,决不 是一成不变的. 某些生理名词据认为也不能说的,说出来"有伤大雅".比方"拉屎",据 说很粗俗,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改称为"大便", "大解", "解手", "上厕所", 文言叫"如厕",但提到"厕所",也不见得怎么"雅".在西方社会里,一些 "文明"的"雅士",他明明出去"小便",却诡称"我出去一下",没有明白 地告诉你到哪里去, 可你心里明白了, 因为说的人怕说出了"不雅"; 或着, "我 到洗手间去一下",其实他的目的不在洗手.男性在女性面前要说话"雅"些, 以免显得"粗鲁",而女性自己以身作则,说起话来力求其"雅"--这就是西 方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外国女性有时说,"我打个电话就来",你别以为她真 的去打电话,其实是到那个不"雅"的地方去了.这样的社会生活在某种程度上 说,其实是有点虚伪. 日常生活中的不"雅"现象,是不少的.比如妇女的"月经",本来是正常 的生理现象,既非"雅",也非"不雅",而且也应当不能引起任何联想.但是 中外都很不喜欢直说.在解放了的中国,我们的妇女把这叫做"例假"--这个 新词倒记录了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因为解放后我们的工厂
实行劳动保护,妇女工 作人员遇到月经来潮时, 如有需要, 允许请几天假, 工资照发, 所以称为"例假", "我来例假"——例假怎能来呢?其实来的不是"假". 日本有些人把"月经" 期间叫做""ラルヘデヘ"即英语 blue day 的音译, blue 的引伸义是"忧郁", 也许是说妇女到了这么几天会发生这么一种精神状态. 据说别的民族还有其他的 称呼法,总之是人们竭力避开直呼"月经"一词,宁愿叫出一个委婉语词. "怀孕"--这就更说不出口,非常的不"雅".当然,这有什么不"雅" 呢?它也只不过是一种生理现象. 人们说, "她大肚子了", 大肚子也不"雅", 所以也不便说.人们从前宁愿说,"她有喜了",有喜,你一听就知道这就是大了肚子的代用词.人们也说,"她有了"——有了什么,自然不明说."她快当 妈妈了",这比较坦率,也比较委婉,据说是比"怀孕"雅了一点.这个习惯现 在正在打破. 英语世界也有同样的现象: 从前人们宁肯说个法国字"enceinte", 其实 enceinte 同英语 pregnant,是一个意思,不说英语就"雅"了?真有点欺 负人家不识法文. 有个美国幽默作家列举了一大串"怀孕"的委婉语词,时代不同,说法也不 一样,直到今天,人们才倾向于直截了当说出了事.那一大串委婉说法是很有趣 的①,请看: 1."她取消了她所有的社会交际."(1856) 2."她处在很有兴味的情况中." (1880) 3."她处在很微妙的情况中." (1895) 4."她正在编织小囡的袜子."(1910) 5."她快要当家了."(1920) 6."她快生(孩子)了."(1935) 7."她怀孕了." (1956) 委婉说法又长又罗嗦,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因此,到今天,又倾向 于有什么说什么了. "避孕"--这是计划生育的必要措施,本来是光明正大,无须忌讳的,但 是人们也很不愿意说这种字眼. 计划生育, 是我们用的术语; 西方叫"节制生育" (birth control),又叫"家庭计划"(family planning),家庭计划其实就是 计划生育的委婉语词,它表面上好像是讲经济计划,教育计划,字面上一点也不 涉及生孩子的事, 其实它管的就是这方面的事. 口服避孕丸, 英语里一般用 pill (通常用大写字母开头)来代替,就一个"丸"字,药丸而已,但在一定场合它 就特指这么一种丸.这就是委婉语词.男用的避孕套,英语用 condom 一字,牛 津词典说此字的语源不明, 韦氏词典则认为由一个叫做 Cundum 的军医演化而来. 但 condom 一字人们日常也不爱说,英国人把它叫做一种法国东西,("French letter")法劝人把它叫做一种英国的东西(Capote anglise).同是一个社会习 惯要回避的事物,英国人却说它是法国的,法国人又说它是英国的,煞是有趣. 生理上的缺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回避的说法,人们也尽量用委婉语词.比 如说人家"耳朵聋", 似乎也不很"礼貌", 人们不说"聋", 而说"耳朵背", 或者说"耳朵有点不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九
《高考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
三、答题技巧
(一). 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二).归纳要点 概括中心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
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四、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 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 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良人在现代是什么意思篇十
《当代文学课件》
上一篇:袁宏道《西湖游记》的翻译
下一篇:担心一个人的英文短句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