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一
《诗歌鉴赏训练 有答案》
诗歌鉴赏:2010年最新名校模拟精汇(130题)
【10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4分)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10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2分)
3、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作者描写了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等来表现“早”。(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3分)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2分)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3分)
【10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候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⑴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6分)
⑵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⑴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2分)想到的是:
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1分) 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1分)
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1分) 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1分)
⑵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4分)
【10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金陵绝望 高蟾 金陵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数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作者怀古伤今,借景抒情,为唐朝的衰败而感伤。(3分)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1分)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是世上画家画不出来的。(2分)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2分)
【109】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4分)
【参考答案】
(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1分)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
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1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同答问题 (7分)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3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手法和内容各1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伤春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2分) 一是忧国之情。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通郁结心头。(2分)
【1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写出诗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3分)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诗歌前面两句写了幽静清凉的秋景,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凄凉的。(每点1分,共3分)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的相思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分)
【112】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1)分析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分)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1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复明。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大举南侵,陈与义避寇逃难,辗转流徒,诗即写于其时。
(1)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阴晴”二字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阴晴”在诗中含义是什么?请结合颔联和颈联,谈谈诗歌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4分)
(2)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就上句进行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阴晴” 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暗喻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1分)颔联及颈联先写阴云密布,雷声震天,渲染雨前声势,再写雨压竹枝,直接描写雨势之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二
《高二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期中检测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12分,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渌水(lù) 钿头(diàn) 殷(yīn)岩泉 嘲哳(zhā) ....
B、纶巾(lún) 会稽(kuài) 呕(ōu)哑 教坊(fáng) ....
C、浣女(wán) 贾人(gǔ) 湓江(pén) 鹧鸪(gū) ....
D、饯行(jiàn) 晌午(shǎng)剡溪(shàn) 暮霭(ǎi) .....
2、下列各句中, 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大学生们为了对付各种考试,更为了备战职场,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磨刀霍霍向英语。 ....
B、古巴官员表示,对于美国政府的如意算盘,古巴政府洞若观火,将予以最有力的反击。 ....
C、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有过争吵,有过不同意见,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心照不宣的好朋友。 ....
D、民族艺术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活力:郭德纲的横空出世,让久违的相声艺术再度变成为....
大众消费的热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人紧迫性和主动性。
B、牛玉儒一生之所以能做到勤政为民、鞠躬尽瘁,源于他不忘本色,奋发进取,虚心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C、适当搞一些排行榜,对于推介精品、引导时尚、繁荣文化市场,谁能说未必没有一定的好处呢?
D、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4、对词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的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运用移情手法写出了扬州战乱的惨状。)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广阔。)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想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表达作者的惋惜之情。)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试题。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
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闹之中,更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5.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6.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一项是(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常》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三、(9分,每小题3分)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
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
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皭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
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
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
恢遂饮药死。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收:拘禁 .
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
D.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 .
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皭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弟子 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第II卷
四、(3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皭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3分)
译文:
②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2分)
译文:
③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③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4分)
答:
(2).颔联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 。(2分)
(3).这首诗借凭吊古迹而致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13、古诗文默写
(1)、《诗经》内容分为风(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采用“赋、比、兴”手法,“ ”合称为《诗经》“六义”。
(2)、比、兴是我国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运用比、兴手法能使诗产生很强艺术表现力。如《诗经卫风氓》中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中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3)、衬托,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以景衬声,能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请写出《琵行》中演奏完毕后,作者用以景衬声的方法表现琵琶女高超弹奏技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褒禅山记》中点明求学的人应持的态度是 。
(5)、《石钟山记》的中心论点是: 。
(6)、默写出《六国论》中说明六国灭亡的句子(中心论): 。
默写出《过秦论》(贾谊)的中心论点: 。
五、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20分)
庄周的燕子
格致
①今天的燕子,两千多年前就已飞入庄周先生的视线,并引起他的注意。看来他不仅仅喜欢蝴蝶。他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低头思索了一会儿说: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受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屋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便是处世的大智慧!
②庄周先生说到这儿就不说了,其实,这后边是有一大段空白的。庄子惜墨。几千年前,庄子辞了那个小官,生活可能十分困难,头脑里的思想又像春天怒放的花,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庄子写不尽它们,手里钱少,买笔买墨都要算计,有个思想,只能几笔画个轮廓,细节就顾不上了。像采花的蝴蝶,它要去光顾下一朵花。所以,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那是庄周的思想一路飞奔留下的空白。
③庄周的燕子直到今天还活着,仍重复着庄周时代的伎俩,未被人类识破。人类是见着..
什么鸟都举枪便射,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有许多珍禽异兽在人类的追杀中灭绝了,这也怨不得人类,实在是因为那些物种比人类还要愚蠢。 ①②
④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人类是一种你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的动物。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类,摸透了人类的脾气。又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便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
⑤说到底,燕子是最狡诈的动物,它控制人类的第一招就是信任。信任是对付多疑的人..
类的最尖锐的武器。因为人类不信任别人,对来自别人的信任受宠若惊。燕子将自己最脆弱的那一环──巢及卵放到了人居住的屋檐上。你一抬手就可以捣坏,这是最彻底的信任。没有任何一种鸟敢于这样信任人类,于是人类被感动,像从人海中找到一个相知的朋友一样对待燕子,就差不能同燕子握手拥抱。但燕子第一招奏效之后,马上智慧地拉开了同人类的距离。它马上把自己从同人类的亲密接触中抽身出来,落到了人类够不到的树枝上,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因为它知道,人类能容忍它把巢建在屋梁上,却未必容得了它在人类生活空间里长时间地没大没小。它绝不嬉皮笑脸地落到人家的饭桌上、手上、肩上做亲昵状。这样小心还不够,它在人类的私生活领域求生存,担心这样时间长了会出问题,于是,住上几个月,便举家搬迁。人类刚刚有些厌烦了燕子的飞进飞出,乳燕动不动声嘶力竭的大叫,正要发作,想不到燕子就在这时知趣地搬走了。于是人的所有怒火平息了,又念起燕子的好来。你看它们也不伤害小鸡,也不啄食园子里的菜。过了几个月,人类已经开始思念燕子了,燕子也就在这个时候又回来了。燕子巧妙地循着人类情绪的起落而安排自己的生活节律。
⑥还有一种敢于亲近人的鸟是麻雀。它也将巢建在人的屋檐下。但它们的蛋被顽童任意毁坏,成鸟被大量捕杀。原因何在?其一,麻雀鬼鬼祟祟,不信任人类,却又不远离人类,这不是找死吗?它进进出出很小心,怕被人发现,这种做法激怒了人类:小小的鸟,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玩花样,你以为我是瞎子?麻雀的这种做法,极大地伤害了人的自尊心。其二,既防着人,又不远离人,整天围着人聒噪,而且一旦住下,就再也不走了,惹得人烦不胜烦。
⑦是有人将燕子比做剪刀的,这是就外形说的,可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它一刀插入人类精神深处,游刃有余地在人的精神脉络中出神入化地游动,既不伤人类,也没让人类坚硬的骨骼碰伤自己,在不知疼痛的情况下,人类已被小小的燕子大卸了八块。
14.从全文看,庄子从燕子的身上领悟到了什么样的“处世的大智慧”?(4分) 答:
15.结合第二自然段,理解“庄周的身后是狂草的墨迹,存在着大量的飞白”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
16.同样是与人类一起居住,燕子和麻雀有哪些不同?(6分)
答:
17.根据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 分析文中加点的“伎俩”“狡诈”表达的情味和效果?(3分)
答:
(2)怎样理解“燕子从形到神都是一把锋利的刀”这句话的内涵?(3分)
答:
六、语言知识及语言运用部分(7分)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三
《语文热身卷答案》
2012语文热身卷答案
成语专题
1、选C A立此存照: 立下契约字据保存起来以备查考核对。B 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 决问题。 D.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指一言不发。
2.、选B A、三令五申;再三命令告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语意过重。 C、背道而驰: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D、有生之年:一生中最后的岁月,多用于老人。
3.选D A 首善之区:最好的地方,指首都。 B 连篇累牍:语言罗嗦,用过多篇幅叙述。C 呼之欲出:文艺作品中的形象生动。 D、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法则。 4. 选B A.、.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应该为“不负众望” C、平地一声雷:名声地位突然升高;也指突然发生一件可喜的大事。D一发而不可收拾:贬义词,事情一经发生就难以收拾
5.选A A、 捷足先登: 行动敏捷,先达目的。 B、目不交睫: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C、不胜其烦:繁琐得使人受不了。 D、丝丝入扣:十分细腻准确,指文章或艺术表演。
6. 选B A、 见风使舵:跟着形式转变方向,贬义词。 C、司空见惯:用法不对,不能带宾语。 D、瑕不掩瑜:优点多,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7. 选B A 、鼎力相助:敬辞,用于对方。B打秋风:借名义向别人索取财物。C从善如流:很快的接受别人的意见。D呼之欲出:绘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生动。
8.选A A、安之若素:身处逆境,将挫折看得如平常一样。B、不绝如缕:声音细微悠长;形势危急。C南辕北辙:行动目的相反。D、不堪卒读: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9. 选B A、 孤掌难鸣:一个人的力量单薄,难以成事。B、风口浪尖:社会斗争的激烈尖锐之处。C、侧目而视:又恨又怕。D、在劫难逃:命中注定的劫难,难以逃脱 10.选C A、耳提面命:长辈恳切的教导。 B相形见绌 :与“相比”重复。C、 捉襟见肘:衣服破烂货困难重重。 D、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不成功,用反了。 病句专题: 1、答案C
A项成分残缺,应在“姓名权”前加上“侵犯其”; B不合逻辑“突破2亿多人”;
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依据此次联考笔试成绩”或“以此次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
2、D(A中“但终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前应该加上主语“小悦悦”,B中“服务”后面应该加“目标”,C中把“较为合适”去掉)
3、B(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与“是……结果”不搭配;C“治愈好”赘余;D不合逻辑,“社会问题”与“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不能并列)
4、C (A项, “超过50%以上”,成分赘余。B项,“不仅对世界……而且反映美国……”,语序不当。D项,“燃煤行业、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以及工业生产”,不合逻辑)
5、D(A、成分赘余,去掉校际间的“间”,B、搭配不当,把“改编剧本”的“本”去掉;C、不合逻辑,把“空气污染”改成“空气质量”。)
6、D (A “防止”“风险”错误,应为“防止……风险发生、出现”;B“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结构混乱,前后牵连;C“针对”缺中心词“不良的现状、情况”等)
7、答案:D、语序不当。
8、答案:C(A项成分残缺,应在“姓名权”前加上“侵犯其”;B不合逻辑“突破2亿多人”;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依据此次联考笔试成绩”或“以此次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 9、C.(A.关联词搭配不当,张家的行为不仅无所依据,而且有悖人情。 B.语序不当,应该是“改革和完善”。D.成分残缺,人家强调的是母语教学。)
10、A[解析]B项语序不当,“不仅”“而且”后的内容应调换位置;C项“否定不当”,“难道我们能否认这不是事实吗?”这个句子含三重否定,“事实”最终还是被否定掉了,与想要表迭的意思相反。D项主宾不搭配,大会应是“谋求绿色共识”的大会,在句末加“的大会”,或者将“共同主办的”中的“的”改为“了”。 古文专题
1君王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理家庭的人不欺骗亲人。从前齐桓公不背弃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婪讨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与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思想道德并不是最好的,而卫(商)鞅更算得上刻簿,当时又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人都赶着用欺诈作为手段,他们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蓄养民众,何况作为太平盛世时侯的执政者呢!
2、(1)为什么不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盍”、“诸”两个兼词) (2)这不是你所了解的(采分点判断句式和“是非”、“若”) (3)我不担心没有鸡吗(采分点“病”是活用)
(4)没有鸡,不吃鸡也就罢了,距离饥寒还很远,像这样,为什么要扔掉(赶走)这只猫呢,(采分点“则己耳”的语气,“去”、“犹”和“若”、“之”、“何”) 古诗专题
1.(1)【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3分)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3分)
【解析】 此题考查了考生对景物形象的概括能力。首先应对诗歌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之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
(2)【答案】 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以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三个表达技巧”各1分,“情感”2分,共5分。)
【解析】 此题考查了考生对诗歌常见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答题时应能准确判断,并能结合诗歌语言加以阐释,最后要在对手法的分析中归纳出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
首联两句分点“苏武”与“庙”。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久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是两幅图画。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这两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被幽禁于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想到当年出使的情况,能不感慨唏嘘吗?
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独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悼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性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1)【答案】 ①作者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表明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答对一点1分,全答对5分)
【解析】 “归”为退居之意,从“了却公家事”可以看出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从“倚晚晴”可以看出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从“已”“聊”二字看出自己无知音,无意仕途,从“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
(2)【答案】 两首诗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首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三点共6分,每点2分)
【解析】 可从黄庭坚和杜甫的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和意境上来进行分析,要结合各自的风格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诗歌赏析】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晖里,倚栏远眺。这两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两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两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
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五、六二句,诗人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两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衬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内心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能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之无愧。 语言连贯、得体、生动、形象
1、是一线阳光,哪怕是照亮了一分黑暗!是一颗螺丝钉,哪怕是拧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2、(1)又把拥有的遗弃。(2)是还没有拥有的东西
3、例如:能买到文凭,不能买到知识;能买到选票,不能买到尊敬。
4、(1)处处充满着生机(1分),(2)洋溢在我们体内(1分),(3)珍惜青春那样珍惜春天 5、公平的——使有些人奋发搏击,名垂青史。
6.【解析】 关键是捕捉图的核心信息,注意图的变化,注意文字的提示作用。
(1)标题:愿望
(2)内涵的理解:时间是个不可逆的人生历程。少年时源于一种对生命的好奇与挥霍,老希望把时间前移;老年感慨于“夕阳无限好”,希望时间为自己倒流,抓住生命的美丽,弥补人生的遗憾。这两种愿望都是人之常情,但又是不可实现的,所以要把握当下,珍惜人生的每个过程;以一种平和、坦然的心态面对时间的流逝。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四
《2009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精选含答案》
2009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精选含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评分参考: 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则从情景交融的间接抒情含蓄特点论,可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例。 如果认为以“一声长叹”作结好,,则从直接抒情,感情激烈饱满、爱憎分明角度论,可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例。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从标题“九日”及全文内容看,本文主题应为重阳佳节,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应为表达主题的句子。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人老白发的凄凉,告戒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楼 旧 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五
《苏武学案教师练习答案》
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整体感知 文中在塑造苏武这一中人物时运用对比映衬手法 1.疏通文意,依照示例给每段内容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三种对照 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①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小标题 ①武至匈奴,单于受赠 ②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②缑王谋反,张胜知之 ③谋反未果,欲杀汉使 ④舍生取义,匈奴急医 ③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⑤卫律劝降,苏武不屈 ⑥北海牧羊,贫贱不移 ⑦李陵劝降,岿然不动 1)苏武和张胜——张胜见利忘义,在匈奴剑下丧失骨气,屈膝投降,反衬出苏武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⑧李陵再劝,忠诚如一 ⑨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⑩艰险尽尝,发白归汉 2)苏武和卫律——卫律贪图名利,投降匈奴,并且为虎作伥,作威作福,逼迫苏武投降,对这种卖国求荣1出使匈奴,以求通好出使匈奴,单于受礼23虞常谋反,祸及汉使 的叛徒嘴脸的揭露,更突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4舍生取义,以死明志(34叙述武及其属下被扣留在匈奴的直接原因和武临变时的表现。)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6饮雪吞毡,矢志不渝(流放北海,杖节放羊)7李陵劝降,忠贞不二8武帝驾崩,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恸哭数月9汉匈和好,请还苏武10历经艰难,发白归汉 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文章思路:本文是人物传记,以时间为经、事迹为纬,可分为三部分,依次为出使匈奴、被困北地、3)苏武和李陵——李陵出征匈奴,矢尽粮绝,不得已而降。他先晓之以“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发白归汉,生动刻画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见”之理;再动之以情,陈述苏武出使后所未知的家庭变故和不幸;继而将心比心,陈述自己初降时的自然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主要交代了苏武心情;最后指出汉高祖年事已高,喜怒无常,大臣安危难卜的朝中实况。
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第二部分是第3—8自然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但苏武置家中命运和个人恩怨于不顾,坚贞不屈。这使李陵敬佩并自感惭愧,因而更衬出了苏武胸襟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先写了出使匈奴时所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津威逼利之广、信念之坚。 诱,苏武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第三部分是第9、10自然段,写苏武返回汉•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朝的过程。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忍不拔。苏武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内容探究 爱国忠诚的真君子!正因为如此,苏武才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他的名字,也成1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为了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的代名词。 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3.本文在写作上很善于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请你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突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出苏武的崇高的名族气节 ,强烈的爱国意识和艰苦绝卓的斗争精神) 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详略得当 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 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主人公:苏武 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被“胜、惠共止之”;第二次又被救活。又如写(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写了?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至死不屈的品德。 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 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仿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为苏武也写一份颁奖词。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例一:呼呼的北风,诉说着他的忠贞;漫天的雪花,显示了他的坚韧。他他在冰天雪地中,苦忍(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十九年,旄节脱落,心如磐石。他是一个忠君爱国的人,面对匈奴的劝降、禁闭、流放,他威武不屈;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面对地位、财富的引诱,他“富贵不能淫”;面对山珍海味,重权在握的引诱,他掘鼠食草,可谓“贫
贱不能移”。他用自己的忠贞回答了是么是心存汉庭,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他的2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
心,与日月争辉。他的精神,与天地共存。
性(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这些人物的 安排有什么作用? 例二:渴饮雪,饥吞毡,被困匈奴十九载。白发娘,念儿泪,孤独牧羊北海边。在他的忠贞面前,
金银财宝化为了乌有;在他的坚持面前,荣华富贵变成了虚无。贝加尔湖畔,一座丰碑耸立不倒,乌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拉尔山脉,一种精神万古长存。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
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
1
苏武传教师用
例三:十九年的忠心等待,十九年的海枯石烂。苏武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民族气节。他历经渴饮雪,饥吞毡的重重磨难,但他的一颗忠贞之心却坚如磐石,始终不从动摇过!他的民族气节终教匈奴心惊胆颤,共服汉德威!中华五千年历史因他的忠贞而更精彩。
例四:婀娜秀丽的乌拉尔山,留下了牧羊人憔悴的身影,碧波荡漾的贝加尔湖,倒映了守节人坚定的信念。十九年的艰辛,十九年的守望,十九年的漫长岁月动摇不了他炙热的爱国之心。他留胡节不辱,书写了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他的气节,让人敬佩万分。 文章主题
《苏武传》集中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信念与意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 苏武形象总结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4分) 【解析】展开想象,抓住意象,情感分析。 【答案】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2分)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归羊”“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2分)
(2)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解析】抓住“茂陵“”秋波“逝川”分析技巧既表现手法。 【答案】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三个表达技巧”各1分,“情感”1分,共4分)
2
二、1.A(第一句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2.D(第一句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第二句的“会”从会合中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第三句的“生”活着的意思,作状语。第四句的“生”也是活着的意思,但是是动词,作谓语)
3.C(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C项的“壁”也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A项的“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词)。 4.(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当”是抵押的意思)(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见”表被动)
(3)为什么要见你呢?(“女为见”是宾语前置的结构,其中“为”起提宾作用。)
5.失败的原因在于内部知情者告密;这说明了“行动策划”的不周密;文中写这件事是交代矛盾激化的原因,为进一步刻画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6.(1)见犯乃死,重负国(2)欲自杀(3)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4)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7.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从苏武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也可以从今天的角度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三、 1.A(曾经);2.A
3.C(万宝常所创作的音乐,不合世俗的口味,故大多没有得到流行) 4.(10分) (1)(2分)万宝常认为这样说对,就按和尚教的那样来回答苏威。 (2)(4分)太子洗马苏夔以擅长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万宝常。
(3)(4分)在临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书烧掉,说道:“还拿这些来于什么?” 附:古文翻译
万宝常,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叫万大通,跟随梁将王琳归顺了北齐。后来又图谋逃回江南梁朝,事情泄
漏,被杀。因此,万宝常被发配为乐户,因此他精通音律,各种乐器都能精熟演奏。他自己曾制造了一组玉磐,献给北齐皇帝。万宝常曾和别人正在吃饭,饭间讨论起音调,当时现场没有乐器。他就拿面前的餐具和其他杂物,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但他经历了北周和隋朝,都没能被提拔。
隋文帝开皇初年,沛国公郑译等人主持确定乐蓝的声调,起初定为声音洪亮的黄钟调。万宝常虽然只是一个艺人,郑译等人也常常叫他来一起商量,但他的主张大多不被采纳。后来,郑译的乐曲编成上奏皇帝,皇帝召见宝常,问他(这些乐曲)是否可行。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陛下您不应听这种声调!”隋文帝很不高兴。万宝常就极力说明这种声调表现了哀怨、淫邪、放肆的情绪,不是庄重的雅音,请求用水尺为准,来调正乐器声调。隋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万宝常奉皇帝的命令,制造各种乐器。
太子洗马苏夔以擅长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万宝常。苏夔的父奈苏威有权有势,因此凡是谈论乐律的人,都附合
苏夔,而说万宝常的坏话。万宝常多次到达官贵人们那里诉苦,苏夔因此责问万宝常,问他的音律理论从哪里学来的。有一个和尚对万宝常说:“皇帝平素喜欢祥瑞征兆的音乐,有说到祥瑞征兆的,皇帝都很高兴。先生您应该说您的乐律理论是从外族僧人那里学来的,并说这是佛门菩萨亲身所传,那么皇帝心里会喜欢的。这样,你所作的乐律就可以推行了。”万宝常认为这样说对,就按和尚教的那样来回答苏威。苏威听了,勃然大怒,说道:“外族僧人所传授的,是四周蛮夷的音乐,不应该在中原地区推行。”这事最后还是被搁浅下来。
万宝常曾经听大常寺演奏的乐曲,听完之后,流泪哭泣。人们问他为什么哭,万宝常说:”这乐声淫厉而悲哀,预示着天下不久将自相残杀,并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杀光。”当时全国正处全盛时期.听他说的都认为不会这样。隋炀帝大业末年,他的话应验了。
万宝常家里很穷,没有儿子,他的妻子乘他卧病在床,就把家的东西偷窃一空而逃走了。
万宝常挨饿了,也没有人送东西来给他吃,他竟然被活活饿死了。在临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书烧掉,说道:“还拿这些来干什么?”
看到的人从火中抢救出来几卷,现在这些音乐还流传在世上。人们谈到此事时,还为万宝常而悲哀。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六
《第二阶段复习卷及参考答案》
语文必修2复习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积累与运用。(34分)
(一) 按要求填空。(10分)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的颤动,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荷塘月色》
2、桑之未落,。于嗟鸠兮,。《氓》
3、亦余心之所善兮,。《离骚》
4、忽反顾以游目兮,。《离骚》
5、足下蹑丝履,《孔雀东南飞》
6、《短歌行》中化用《管子·形解》中的文句和运用《史记·鲁周公世家》典故的两句诗是 ,
7、《归园田居》中运用比喻表达对往昔生活的眷念与怀念的诗句是
8、,不仁。,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9、,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10、项庄舞剑, 。(司马迁:《鸿门宴》)
(二) 语言综合运用(20分)
11、2003年“6•5环境日”的主题是“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请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四个开头是“水”的成语。___ ____ ___ ____ ___ ____ _____ __(4分)
12、按要求写成语(每项写3个)。(6分)
以“一”字开头,例:一蹴而就___ ____ ____ ___ ___ ____ 以“深”字开头,例:深入浅出___ ____ ___ ____ ____ ___
1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析几个比喻的作用。 (6分)
教育者也要懂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的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有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刀法”比喻 “万像”比喻 “万龙点睛”比喻
14、根据加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句式的特点,在横线处仿写修辞方法和句式结构相同的句子,注意语意衔接。(4分)
诺贝尔活在那个世风日下、人欲横流的时代,但他心如中流砥柱,身居闹市车马稀,躲进小楼 当奸商狡贾诺贝尔欣喜若狂地从爆炸的硝烟中跳出来,振臂高呼:“成功了,我成功了!”
(三) 常识与名著(4分)
15、下列文学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作品主要有《荷塘月色》《春》《背影》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
C.《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D.《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谋议或辞说。
16、《家》中的主人公高觉慧是一个觉醒中的、《秋》两小说合称“ 。”(2分)
二、诗歌鉴赏(8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①②③④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48分)
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18~27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6分)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玉玦( )④瞋目视项王( )⑤目....
眦尽裂( ) ⑥沛公之参乘( ) ..
1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0分)
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 ..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 ....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 ..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
2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2分)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通
21、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22、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7分)
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 ,他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 ;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 ,收到的效果是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 , 。
23、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分)
答: 。
24、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原因:
刘邦性格:
25、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5分) 答:方法: 。 效果: 。
26、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答: 。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项羽的那些弱点。(8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译文: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3分) 译文:
弱点: (2分)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8——30题
雁的悲剧(中杰英) ①天要黑了,一群南归的雁落在湖畔,饥饿、劳累和寒冷让它们非常难受。
②雁儿们望着西沉的太阳,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这守夜的雁奴,便自然摊在最新丧偶的孀妇名下。为什么这样安排,不大清楚。打孤雁,便是它们那个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不过雁奴似乎无意去计较那不公平的待遇,她伶俐地站在土丘上,机警地歪起脑袋,一只耳朵捕捉危险的信息,另一只耳朵倾听在草堆栖息的伙伴的动静。啊,那一对对夫妻多么幸福,或许那梦中正在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③夜渐深沉,风声凄紧,一种古怪的声音远远传来,几个小黑点仿佛在朦胧中闪动……这是梦吗?不对,昨天不就是这样的小黑点夺走了我最亲爱的伴侣吗——从那里喷出一股火焰,扑天盖地的沙子打过来,于是它张开翅膀遮住了我的胸脯,一刹那间便从天上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她不禁慌忙发出本能的警号:
④“伙伴们醒呀,危险——”
⑤雁儿们骚动了,纷纷探出头来,可是大家什么也没有发现,那古怪的声音和小黑点霎时隐没了。
⑥“我们睡得好好的,你瞎咋唬什么!”“想你死鬼了吧!也不害臊!”‚这家伙一准是患神经病了,给她治治……” ⑦那群因未能吃饱而满心怨恨的小生灵,立刻鼓噪起来,扑过去拔它的毛,拿她出气。她本想申辩的,不过,最好还是把头埋起来吧,说不定这还真是我自己的过错呢!
⑧好久好久,喧闹声平息了,傻瓜们又渐渐进入梦乡。这倒霉的哨兵才把脑袋从泥草里拔出来,忍住浑身的伤痛,跛着脚重新爬上土丘。哎呀,不好啦!那些小黑点又闪出来啦,还有几条绳子在晃动!发警报吗?假如又跟方才那样闹鬼呢?他们会把我鹐死的.最聪明的办法,当然就是趁那些黑洞洞还没有喷出火来的时候,独自逃走,藏到安全的角落去……可是,此刻她绝不再怀疑自己的眼睛了,那巨大的网子明明正在顺风的方向拉起来,乌黑的枪口却从逆风的方向迅速逼近。
⑨“逃命吧—逆风飞呀——”那可怜的雁奴大声嘶喊起来,衔起一块泥巴拼力掷过去。
⑩在发出震耳欲聋的第一声巨响的同时,傻瓜们全都逃跑了。只剩下这悲惨的守夜者,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了两下,原地不动——那羽毛早已被同伴们拔光了。当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的时候,一只大手掐住脖子把她拎起来,“瞧这只没有毛的丑鸟,就是她坏了事!”
⑾“狠狠地煮!拿她下酒!”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
28.小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9.说说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对刻画“雁奴”形象和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答:
30.小说第⑦段的描写,意在揭露怎样的现象?(3分)
答:
语文必修2复习卷答案
1~5略。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8~10略。
11、水涨船高、水深火热、水落石出、水火无情、水泄不通 12、一筹莫展、一锤定音、一箭双雕;
13、“刀法”比喻教育者所使用的教育方法。“万像”比喻 14、为名声利益低吟高诵俗不可耐时;为蝇头小利精打细算蝇营狗苟时 15、B 16、封建统治的反叛着;激流三部曲。
17、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18、①戮力攻秦(lù)②范增数目项王(shuò)③玉玦(jué )④瞋目视项王(chēn)⑤目眦尽裂(zì)⑥沛公之参乘(shèng)
19、①戮力攻秦(合力)②范增数目项王(屡次以目示意)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④故遣将守关者(特意)⑤而听细说(指小人的谗言)⑥坐须臾(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领)⑧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⑨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义词连用,保护,掩护)⑩臣死且不避(尚且)
20、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
21、B(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
22、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法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劳苦而功高如此„„此亡秦之续耳。” 项王赐酒、赐彘肩、赐座,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险,使刘邦得以顺利脱身。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
23、心直口快,直来直去,表里如一。
24、原因: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刘邦性格:工于心计,善于应变、擅长用人,能言善辩。
25、方法:①紧扣情节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不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来表现;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如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效果: 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26、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7、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三(或“多”)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项王说:“真是一位壮士!——赐给他一杯酒。”“赐给他猪肘。”“壮士!还能再喝(酒)吗”? 分析:(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只要合乎文章的描写即可)
28、小说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南飞雁们旅途的艰难困苦,为下面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29、说说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对刻画“雁奴”形象和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答: 表现雁奴坚守岗位的责任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渲染危险来临前的宁静。
30、小说第⑦段的描写,意在揭露怎样的现象?(3分)
答: 揭露雁群中同伴们对善良的雁奴的冷酷和残忍。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七
《2014届高考复习(苏教版)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考点针对练一 Word版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杨伯虎即席书事
张 镃
四面围疏竹,中间着小台。
有时将客到,随意看花开。
拂拭莓苔石,招携玛瑙杯。
昏鸦归欲尽,数个入诗来。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过访友人杨伯虎居所的即兴之作。
②小台:小楼。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杨伯虎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竹围楼台,显示了居所环境的幽静和雅致;携客看花、饮酒作诗,显示了居所主人心境陶然、乐在其中的雅趣。从中可以看出杨伯虎远离闹市、随性自然、闲适淡泊的隐者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蝴蝶。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情景的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先明确作品的写作对象是蝴蝶,然后结合词中对蝴蝶的描写,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这一描写对象所拥有的特点。 ②①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解析 首先应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 都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①①②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②③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③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独居(节选)
马 戴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游子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秋季里独听滴露、与僧为邻、孤寂凄苦、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游子形象。无名氏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徘徊在暮春时节的美景中,却偏偏有家难归的内心悲苦的游子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元十八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 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②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槛、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图。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地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八
《成都市“六校联考”第三学期期中语文参考答案》
成都市“六校联考”高2014级第3学期期中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C 6、A
7、(1)郡中一些邪恶少年喜欢干不义之事,用钱(花钱)求得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日后能论功授官。“以资”,用钱(花钱);“窜名”,列上自己的名字;“冀”,希望;“(于)卒伍”是省略和倒装”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估量自己食用多少来收取粮食,其余的全部交给学官,(让学官)供给学生来鼓励他们学习。“量”,估量;“委”,交给;“给”,供给;“劝业”,鼓励(他们)学习;各1分,语句通畅1分。
8、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1分)
想到的是:
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1分) 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1分)
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 (1分)
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1分)
9、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借景抒情)、化用(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借景抒情),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
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各2分,必须有分析,如只答手法,没有分析,只有1分)
10、(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1、(1)AB
(2)情节方面,玉蟠螭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分)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鲜明。(2分)侯六为盗玉蟠螭为东家赶车,结尾又为东家盗回玉蟠螭,玉蟠螭贯穿了全文,突出了侯六侠义的性格;东家以玉蟠螭为宝,但关键时刻却用玉蟠螭救回了侯六,表现出东家善良仁义的品格;讽刺了吴知府贪赃枉法的丑恶嘴脸。(具体分析2分)
(3)侯眔:武艺高强,知错能改,侠肝义胆,知恩图报。(2分)小说通过东家关心侯六婚事、侯六主动投案、东家舍玉救侯六、侯六窃玉及帐本、结尾时茶客们的谈论等情节来刻画人物。(2分)东家:仁义,乐善好施,不图回报,重情轻财,乐于帮助迷途的人,热爱旷达闲适的生活。(2分)小说通过人们对东家乐善好施的传扬,东家关心侯六婚事、舍玉求侯六、为侯六担心等情节来刻画人物。(2分)
(4)(1)使小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2)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3)语言简洁明快,一句一段,形式上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排列,有一种诗歌的音韵之美。(4)环境特点鲜明,便于叙事场景的灵活切换,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每点到为2分任意答出三点,就可满分。)
12、C 13、B 14、B
15、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1分)分享(1分)2015(1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分)
16、答案示例:
(1)天,一碧如洗,似乎没有尽头;地,满世界的枫叶都似乎在簌簌飘落。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
(2茫茫无边的荒漠,黄沙漫漫,九月的夜,冷凄、孤寂,狂风像发疯的野兽
怒吼、咆哮,随处可见的碎石,块块大如斗,在迅猛的狂风中,翻滚,翻滚。
(正确使用修辞2分,写出诗歌的意境4分,文句通顺1分。)
17、写作指导:
(一) 审题立意
作为材料作文,审题要抓住关键词。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往往
是材料中的评议性语句。本则材料的关键句子就是“必须懂得以某种方式共处。”围绕这一点,写作本文,正确立意主要有:1、学会宽容(包容);2、学会尊重;
3、互相理解;4、以和为贵 错误立意:我们是一家人,论和平与战争或分裂,矛盾、民族、得失、舍弃、人种等。
(二) 选材
事实材料:负荆请罪、管鲍之交等
名言:
1、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纪伯伦)
2、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马克吐温)
3、 太(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4、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雨果)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九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章 第二节 考点针对练一 Word版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欧阳修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长是为花忙。
这首词的吟咏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蝴蝶。通过对双双对对的江南蝴蝶在傍晚的阳光下翩翩飞舞情景的描写,表现出蝴蝶天性轻狂的特点;通过描写它“才伴游蜂”“又随飞絮”,表现了它对情爱不专一的特点。
解析 解答此题,必须先明确作品的写作对象是蝴蝶,然后结合词中对蝴蝶的描写,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进而分析这一描写对象所拥有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了梅花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明早梅的与众不同;“白玉条”,疑梅为雪,表现早梅的冰清玉洁。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诗人写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残月、啼鸟、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通过这些意象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
清冷的氛围,烘托了羁旅者孤独清寂的感受和愁思。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恶禁持:恶,猛;禁持,摇晃。②亚门:几乎与门等高。
本词上片写了哪些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了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以哀景衬托归家之心切。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
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之志。
解析 首先应对诗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定位、感知,借助想象力还原画面,最后用准确的词语进行归纳概括。答题时还应注意景与情的关系,在答出内容后加以适当的关联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②①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故 都
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终不觉,冯②③①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③冯: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以脱身。
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池、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灞上独居(节选)
马 戴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杂 诗
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游子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马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秋季里独听滴露、与僧为邻、孤寂凄苦、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游子形象。无名氏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徘徊在暮春时节的美景中,却偏偏有家难归的内心悲苦的游子形象。
苏武庙阅读答案篇十
《潍坊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12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高三语B 第页(共8页)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B
高三语文
201301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是
A.辟谣/复辟 蛮横/发横财 估量/量体裁衣 .......
B.执拗/拗断 炽热/白炽灯 载客/风雪载途 ......
C.诧异/侘傺 刷卡/涮羊肉 邮戳/戮力同心 .....
D.熟稔/谂知 冠军/冠心病 偌大/一诺千金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诠释 暮霭 节骨眼 香消玉陨
B.怄气 申辩 联锁店 李代桃僵
C.嬉闹 平畴 众生相 曲肱而枕
D.渲泄 座舱 口头禅 醍醐灌顶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高速公路上出现横向裂缝时要及时 ,否则,冬天灌进雨雪水冻融后,道路将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②记者今天从省公安厅获悉,我省公安机关现场 ,鉴定水平不断提高,破案数连年大幅增加。
③与现实社会管理一样,在互联网管理方面,行业与个人的自律 不可缺少,机制与法律的约束却更为重要。
A.处置 勘测 虽然 B.处置 勘验 固然
C.处治 勘测 固然 D.处治 勘验 虽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为了增强影片栩栩如生的3D效果,动作大片《冰封侠》制片方重金聘请《超凡蜘蛛侠》剧....
组的技术团队加盟。
B.任何一所学校举全校之力,精心准备,都可以把一件事或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得美轮美奂,....精彩纷呈,但有些又有多大意义呢?
C.安倍晋三上台后,要求修改《防卫计划大纲》,计划从美国购买“全球鹰”无人机和“鱼鹰”运输机,其危言危行必将加剧钓鱼岛危机。 ....
D.许多科技界精英对京剧艺术情有独钟,他们不仅能中肯地评价演员的表演,而且还能装扮登....
台,客串角色。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产业西迁浪潮中,我们既要看到西部和东部非常悬殊的经济差距,也要警惕骤然加快的西部工业化节奏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B. 在1月5日举行的首届WTA深圳公开赛女单决赛中,“中国一姐”李娜力挫捷克选手扎科帕洛娃,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七个单打冠军。
C. “居者有其屋” 一直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房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住房条件
是高质量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D.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不仅仅是“实施惠民政策、践行社会公平”的重大民生问题,而且还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关键问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画的创新
周子牛
中国画的创新是指中国画外延的广度和内涵的深度的创新。外延的广度主要是指题材的广
泛,内涵的深度则是指内蕴的丰富。
当今的中国,处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阶段。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中国画创新的外延广度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要吸纳姊妹艺术的创新理念,丰富中国画的创作,比如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理念、动漫中的卡通画思路等等,都可以作为中国画创新广度的有益元素,当然,姊妹艺术中肯定有一些不利的因素,美术的创新中也有一些不雅的现象,应当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中国画内涵的深度是表现手法的成熟和内在情感的饱满。中国画是和中国文化相伴而行的。书画同源,在表现形式上是平面的,它不同于西方的油画。西方油画从雕塑、建筑中发展而来,在视角层面有较强的立体塑造感。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过西方油画的影响,尤其在近代,一批留学西方的画家归国后对中国画的改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甚至有人提出“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极端地将中国画西方化。但是,中国画毕竟是姓“中”的。中国画的深度探索还是在人文精神上,注重的应该是作品的内涵。中国画的根和源是中国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偏离了这一指归还能叫“中国画”吗?因此,中国画在深度探索上要求画家必须专家化、学者化。一个中国画的画家首先要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技能上达到“家”的基本要求:技进乎道。其次,要接受优良的文化理论培养,在学术修养上符合学者的基本素养。专家化、学者化完美结合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一个有高度的创新,这样的探索方是寄予希望的探索。
当然,中国画外延广度和内涵深度的创新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有广度的深度内涵才能更为丰富,有深度的广度外延也就有了隽永的魔力。
中国画的创新同样必须遵循其基本规律,也就是美术界常说的“自律”和“他律”。“自律”就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中国画的发展是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因而,继承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是手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是继承的目的。“他律”是指中国画与其它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中国画的创新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和道德的教化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而与哲学的本质联系尤为密切。哲学把一切社会现象上升到最高的精神状态,哲学也是社会现象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哲学的发展必然指导中国画的创新。其中,关于中国画的起源和创新,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观点,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多个视角,开阔了中国画创新的空间。同时,“自律”和“他律”必须紧密地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使中国画的创新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结出丰硕的成果。
(选自《新华副刊》,有删改)
6.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创新是在外延的广度和内涵的深度上进行探索,这两方面的创新探索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颇。
B.中国画的创新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文化的全球化日益推进的背景下做深入的思考、艰辛的探索。
C.中国画的创新要求画家必须专家化、学者化,在此基础之上的创新才是一个有高度的创新,在此基础之上的探索才是寄予希望的探索。
D.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中国画的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即处理
好“自律”和“他律”的关系。
7.下列各项不合乎“中国画的创新”的做法的是
A.中国画吸纳姊妹艺术的创新理念,如艺术设计中的概念设计理念、动漫中的卡通画思路等有益元素,以丰富其创作。
B.近代,中国画被一批留学西方的画家改造,出现了“笔墨等于零”的创作理念,中国画被极力西方化。
C.中国画的画家接受优良的文化理论培养,专家化、学者化完美结合,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具有崇高境界的中国画。
D.中国画接受哲学家们提出的关于中国画起源和创新的很多观点,有了更多的视角,开阔了创作的空间。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画创新的外延的广度主要是指题材的广泛,内涵的深度大多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成熟和内在情感的饱满上。
B.注重内涵深度的中国画并不讲求视觉层面的效果,它不同于从雕塑、建筑中发展来的有较强的立体塑造感的西方油画。
C.中国画的根和源是中国文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画的崇高境界,如果偏离了这一指归就不能叫“中国画”。
D.只要“自律”和“他律”紧密地结合,始终贯穿于中国画的创新过程中,中国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光
张光,字景武,江夏钟武人也。少为郡吏,以牙门将伐吴有功,迁江夏西部都尉,转北地
都尉。
初,赵王伦为关中都督,氐、羌反叛,太守张损战没,郡县吏士少有全者。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会梁王肜遣司马索靖将兵迎光,举军悲泣,遂还长安。肜表光“处绝围之地,有耿恭注之忠,宜加甄赏,以明奖劝”。于是擢授新平太守,加鼓吹。
陈敏作乱,除光顺阳太守,加陵江将军,率步骑五千诣荆州讨之。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将战,襄阳太守皮初为步军,使光设伏以待之,武陵太守苗光为水军,藏舟舰于沔水。皮初等与贼交战,光发伏兵应之,水陆同奋,贼众大败。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先是,秦州人邓定等二千余家饥饿流入汉中,保于成固,渐为抄盗,梁州刺史张殷遣巴西太守张燕讨之。定窘急,伪乞降于燕,并馈燕金银,燕喜,为之缓师。定密结李雄,雄遣众救定,燕退,定遂进逼汉中。光不得赴州,止于魏兴,乃结诸郡守共谋进取。燕唱言曰:“汉中荒败,迫近大贼,克复之事,当俟英雄。”正冲曰:“张燕受贼金银,不时进讨,阻兵缓寇,致丧汉中,实燕之罪也。”光于是发怒,呵燕令出,斩之以徇。绥抚荒残,百姓悦服。
时逆贼王如余党李运、杨武等自襄阳将三千余家入汉中,光遣参军晋邈率众于黄金距之。邈受运重赂,劝光纳运。光从邈言,使居成固。既邈以运多珍货,又欲夺之,复言于光曰:“运之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光又信焉。遣邈众讨运,不克,贼遂大盛。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佐吏及百姓咸劝光退据魏兴,光按剑曰:“吾受国厚恩,不能翦除寇贼,今得自死,便如登仙,何得退还也!”声绝而卒,时年五十五。百姓悲泣,远近伤惜之。
(《晋书》卷五十七)
【注】耿恭:东汉大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光抚厉将士 厉:通“励”,勉励 .
B.刺史刘弘雅敬重光 雅:一向,向来 .
C.不时进讨 时:按时 .
D.光婴城固守 婴:包围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牙门将伐吴有功 .
不赂者以赂者丧 .
B.皮初等与贼交战 .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
C.伪乞降于燕 .
不拘于时,学于余 .
D.既邈以运多珍货 .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11.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分别直接体现张光军事才能与忠诚报国的一组是
A.①以牙门将伐吴有功
②刺史刘弘雅敬重光,称为南楚之秀
B.①光抚厉将士,屡出奇兵击贼,破之
②光婴城固守,自夏迄冬,愤激成疾
C.①弘表光有殊勋,迁材官将军、梁州刺史
②绥抚荒残,百姓悦服
D.①光从邈言,使居成固
②光以百余人戍马兰山北,贼围之百余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氐、羌反叛,张光在太守张损战死、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带百余人坚守马兰山北,连续几次出奇兵大败敌人,终于突围而出。
B.讨伐陈敏乱军时,张光率五千军队参战,他从水陆两个方面巧设伏兵,与友军密切合作,为战役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C.张燕与贼首邓定、李雄暗中勾结,给朝廷的讨贼行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紧要关头张光采取措施,安抚百姓,化解了危机。
D.面对强敌,张光固守孤城,内外交困,愤激而死,不失其忠勇;但他的被困身亡是因轻信晋邈所致,这不能不令人叹惋。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以兵少路远,自分败没。(3分)
(2)光于是发怒,呵燕令出,斩之以徇。(3分)
(3)运之属不事佃农,但营器杖,意在难测,可掩而取之。(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云州秋望
屈大钧①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②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①屈大钧(1630-1696年),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一种少数民族乐器。③龙堆:泛指西北边疆戈壁沙漠。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4分)
(2)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2)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4) ,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五、(12分)
16. 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泰晤士报》透露,他们已经开始以让前环法自行车赛冠军阿姆斯特朗连本带息返还当年的庭外和解费为诉求重打8年前与阿姆斯特朗之间的有关侵害名誉权的官司。17.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杨家埠年画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根据农民点缀生活环境的实际需要,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神像类、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神话传说等,同时也有反映民间生活、针砭时弊之作,但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的主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复杂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板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18.请针对下面材料中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使用“虽然„„但是„„”句式,态度鲜明,理由中肯。(4分)
曲调欢快、动作滑稽的《江南Style》“骑马舞”一夜爆红后,重庆某中学用改编后的“骑马舞”代替了传统的课间操。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一)(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得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离开沙沟和西吉滩,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急急地前进了。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问答间已经能辨出方言的差异。西吉一别,即是隆德。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越过隆德。我们的心在六盘。
②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③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一个已经沉睡了的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六盘山雪路泞滑,路边灌木枝条上凝成银白的雪柱,山岩状如冰雪雕塑,白雪为悲壮的贫瘠山
上一篇:曷至哉?翻译
下一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翻译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