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一
《论语先进十一原文翻译评析归纳》
论语-先进十一 本篇谈论的是孔子对众弟子的具体评价以及鼓励和教诲。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译文】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普通百姓。后学习礼乐的人,是世袭的贵族。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就遵从前者"。
【解读】对这一章的解读各家不一,就目前我读过的书来看,我还不能完全赞同那一家的说法,于我个人而言,坦率地说我还没有完全参透孔子的原意,暂且这样理解吧。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跟从我周游陈蔡之间受苦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了。道德修养好的人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和仲弓。善于辞令、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贡。长于政事的学生有冉有和季路(子路)。文学才华突出的有子游和子夏。"
【解读】我的理解,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晚年回到鲁国的时候了。他带着满怀的感情回忆和他一起颠沛流离的那些学生和那些过往的岁月。有感慨、有惋惜、也有留恋,万般情感皆在心头。接下来他对自己的弟子做了一个总评,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孔门"四科十哲",这十哲也就是孔子一生的学生中最优秀的十个人。十哲的优秀不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定奖学金获得者,而是各具特色和突出长处的学生。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才很值得思考。
11.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学生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对我所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解读】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视之如子、如生命之友,但他为什么说颜回是对自己没有帮助的人呢?这里直接反映了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观念,那就是"教学相长",孔子不但希望弟子能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得到提高,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学中有所成长。颜回好学,完全相信老师,从不提出质疑和反驳,所以,孔子就难有新的提高。从另一个方面看这对师徒关系,能够感觉到颜回对老师的虔诚信仰。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亲其师,信其言,行其道",于此,我们更可以看出颜回与孔子师生之间的笃深的感情。 11.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大孝子啊!人们从来不挑剔和怀疑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孝顺的话。" 【说明】闵子骞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小孔子15岁。性格沉静寡言,为人恭谨端正,终身以修德为目标。《韩诗外传》记载这样一件事,闵子骞早年丧母,他的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足见闵子骞的"孝哉闵子骞,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的诗句,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了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意思是:"白圭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言语中的错误,"南容叨念这句话是为了警醒自己说话做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有个叫颜回的最为好学,可惜不幸短命死了,"
""这句话在《论语·雍也第六》篇中记"不迁怒不贰过"六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 颜渊死的时候,颜渊的父亲颜路要求卖掉孔子"无论有无才华,对个" 我一直对这一章的解读存有疑问,为什么颜路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啊!苍天灭我啊!" 颜渊死的时候,孔子已经是老年晚境时刻。《论
感表现。唯独记载了弟子颜渊死的时候,他悲恸欲绝。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的极端情感?我们要知道孔颜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师徒关系,是亦师亦友、亦父亦子、亦兄亦弟的关系,是生命想通、心灵相通的朋友,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一生的努力和探寻的学问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唯恐都系于颜回一身,文化的延续是孔子生命的根,断绝这些,孔子能不锥心的悲恸吗?
11.9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颜渊死,孔子哭得过分悲恸。跟随的人说:"您过分伤心了!"孔子说"过分伤心了吗?这样的悲恸不为他还为谁呢?"
【解读】孔子为这样的一个弟子悲恸,伤心伤情,也因为这样的失去伤了身体。不全是为了师生之间的亲亲情感,更是为了文化的断续而悲。
11.10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同学们想要以厚礼埋葬他。孔子说:"不可以这样。"他的同学还是厚礼埋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想父亲那样看待,我却未能把他当儿子那样看待。不是我要这样,是那些同学要这样啊。" 【解读】理解这一章需要考虑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世人大多会认为葬礼隆重就是对死者的尊重。然而,孔子认为对死者的尊重应该体现在对死者意愿的尊重。颜渊生前节俭,不喜欢铺排。所以,隆重的葬礼并非颜回的生前意愿,而这样做也不是孔子这样做的。
11.1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子路问老师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说:"还不能很好地侍奉现世的人,怎么能侍奉好鬼神呢?"子路说:"冒昧地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你还不知道生,又怎么能知道死呢? 【解读】这是不断被后世研究者引用说明孔子思想认识的一章。后世大多认为孔子对鬼神存而不论,认为儒家文化关注现实人生。我却不这样看,要知道这一章记录的是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子路的性格急躁,有些过。孔子这样回答实在是在教育子路要脚踏实地。懂得对待生死问题,是人生的一个很高境界。子路急于了解,才如此发问。在孔子的思想观念里,生死是一个大事。本来生死就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这两者是一体的。但理解这两者需要一个过程,孔子的意思过好活着的这段时间,就自然会懂得死的问题了。 生死问题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它包括了人生观和人死观问题。对比儒道佛三家文化就会发现,儒家持有入世的思想观念,道家持有避世的观念,佛家持有出世的观念,从这里我们就不能看出孔子之所以持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孔子重视现实人生。这一看法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是一致的。死是人生之外的事情,所以孔子不是认为"学"的认"下学而上达","下学"的是"上达'的是命理,没有充分的"下学"就难以真正"上达",这正是孔子强调生的最本质原因。
闵子侍侧,訚訚(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若由也,不得其"
闵子骞侍奉在孔子一侧,恭敬和悦的样子;子孔子很高兴。又说道:"像子路这个样子," 这一章让我们看到,在孔子这个老师的周围洋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老样子,怎么"孔子说:"这个人不轻易发表意见," 闵子骞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孔子在这里高
子曰:"由之瑟,奚为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仲由弹的这手瑟,怎么是我的门徒"因为这个,学生们便不尊敬子路。孔子说:"子路" "升堂入室"是指学问或技能由浅入
子贡问:"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谁更贤能?""子张有些过头,子夏有些不足。"子贡接着说:
"那么说就是子张要好一些了?"孔子说:"过头和不足是一样的。"
【解读】师指的是就是子张,姓颛(zhuān)孙,字子张。春秋末陈国人,小孔子48岁。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卫国人,小孔子44岁。这里体现了孔子所奉行的中道原则,要恰到好处,过和不及一样,都不是最好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都是个性极其鲜明的人。
11.16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孙氏比周公还富有,而作为季孙氏的家臣的冉求还帮助季孙氏聚敛搜刮更进一步增加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 【解读】《大学》篇有"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冉求虽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但他帮助季孙氏搜刮民财,已经"堕落"为季氏家里的"聚敛之臣",已经成为一个不仁的"以利为利"的"小人"了。孔子非常不满冉求的行为,号召门徒讨伐冉求。有人说冉求是孔门的叛徒,也有人说孔子批评最重的就是冉求,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的就下这样的断言。但这一章确实反映了孔子反对暴敛的思想。
11.17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 【解读】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参,姓曾,名参,字子舆;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曾子是"质"的一面比"文"的一面要多,所以"鲁"。这四个人性格各有优长,放在一起对比又各有其短。王弼说:"愚,好仁过也;鲁,质胜文也;辟,饰过差也;喭,刚猛也。"《四书全义》说:"有其病则有其善,愚者必厚重,鲁者必诚朴,辟者才必高,喭者性必直,此皆圣门气质有偏而未为习染所坏者。愚者充以学问,鲁者励以敏求,辟者敛以忠信,喭者文以礼乐,只因其好处,克去其偏处,便可至于中庸,故语之使知自励也。"
11.18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孔子说:"只有颜回差不多,可他经常缺衣短食。子贡却不相信命运去做生意,猜测行情经常很准确。"
【解读】这一章有的人把它和上一章放在一起来解读,也很有道理。单纯的理解这一章感觉有些突兀。如果将其与前一章放在一起看,孔子评价颜回的意思应该是说只有颜回的综合素质差不多,只是常常陷于精神的困顿。子贡不安于学问却热心买卖,还能经常获利。我看此章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跟着前"
"见"的思想。回到今天来看,我们除了向身边的好人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言论笃实的人可以称许他为善人," 这一章我采用了孙钦善的解释。言论笃实得到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说一个道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就去做呢?"冉有也问:""孔子回答说:"听到了就要去"公西华问老师:"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的回'"孔子说:"" 我们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在这一章的对话中就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颜渊最后一个逃出来。孔"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回答说:"您" 我们可以仔细体会当时的情境,师徒在那样紧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
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回答说:"我以为你问谁呢?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啊。所谓的大臣,就是以道义侍奉国君,如果行不通就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只能算是具备做臣子的条件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是听从长上的人吗?"孔子说:"杀父弑君的人,他们是不会跟从的。" 【解读】季子然这个人是季氏子弟,孔子对季氏家族没有好感,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冉求又在季氏手下做事,问话背后有话,孔子也是巧妙地回答。
11.24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译文】子路让子羔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是坑害别人家的子弟!"子路说:"那里有老百姓可以治理,有社稷可以祭祀,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学问?"孔子说:"因为你这样狡辩,所以我讨厌巧嘴利舌的人。" 【解读】子羔,也就是高柴,是子路的小师弟,小子路21岁。孔子的为学观注重修德,但孔子认为子羔年龄尚小,还不懂得权变。而子路的令孔子极为恼火,说他是狡辩。
11.25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而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岁稍长就受拘束。平常你们
'没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要怎么做"
"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
冉求,你会怎么样?"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 公西赤,你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能做什么,"
曾点,你会怎么样?"曾点正在鼓瑟,瑟声渐渐稀落,"我和他们三个人想的"
"没关系,我们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先在沂河沐浴斋戒,然后登上雩台,唱歌跳" "我赞成曾点的想法。" 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了后面。"他们三位说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
"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回答说:"治理" "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怎么能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
"只有公西赤谈论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二
《论语-先进第十一》
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之死?」◎白话解:子路问如何事奉鬼神。孔子回答说:「不能事奉人,那能事奉鬼神啊?」子路又问:「请问人死之后是怎样?」孔子回答说:「我们对于生的道理都不清楚明白,哪里谈得上死了以后的事?」※ 孔子以为,事人优于事鬼,知生重于知死。《论语 · 颜渊第十二》菁华选粹白话解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白话解:颜回问如何做到仁。孔子说:「约束自己的心行,实践『礼』的规范,那就是仁了。果真有一天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都称他为仁人了。为仁与否完全在自己,不是靠别人啊!」颜回说:「请问老师实行仁的条目有哪些?」孔子回答说:「凡是不合礼节的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不要听,不合礼节的话不要讲,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颜回听了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老师放心,我愿意遵照老师这些话努力去奉行。」2.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白话解:孔子说:「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白话解:凡是人的生死,皆是命中注定的,一生的富贵也有上天的安排。君子只要言行谨慎没有过失,与人相处谦恭有礼,那么四海之内,人人皆乐意和你亲近,都像兄弟一般了。※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请看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了凡四训』。4.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白话解:子张问如何可以算是崇德与辨惑?孔子说:「言行以忠诚信实为主,闻义即能改过迁善,可以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他活得很好,讨厌的时候,希望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白话解:齐景公问孔子为政治国的方法。孔子答说:「君王尽君王之义务,臣子负臣子的责任,父亲尽父亲的义务,儿子负责儿子的责任。」齐景公说:「这番话说得太好了,如果做君王的不尽君王的义务,做臣子的不负臣子的责任,做父亲的不尽父
亲的义务,作儿子的不尽儿子的责任,纵然有米粮,我也吃不到啊!」※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则天下大乱矣!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白话解:孔子说:「君子成全他人的好事,不成全他人的坏事;小人刚好相反。」※ 君子小人存心不同,所好亦异。君子量大,故成人之美;小人气量狭窄,嫉妒心作祟,见不得人好,故反是!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白话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是群众的事,应当以正道治理,不能偏邪。你若以正道来领导,在下面的部属人民,谁敢不正?」※ 己身正,不令而从。8.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白话解:孔子说:「在上位的人就好象风,老百姓好象草,风加在草上,草一定会随着风吹而倒。」※ 故君子有领导风气之责。9.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白话解:孔子说:「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冲动行事,忘了自己的身命安危,乃至于连累父母家人,这岂不是迷惑胡涂的行为?」※ 应从忍一时之气,以保百年之身。提升到学问深时意气平之境界。10.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孔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白话解: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如何是智?孔子说:「知人。」樊迟听了不明白。孔子为他说明:「举用正直的人,来指导教化那些枉曲的人,可以使不正直的人也变得正直了。」樊迟听了还是不明白,只好退下。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向老师请教如何是智?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怎么说呢?」子夏说:「这话含意太丰富了,从前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出贤能的皋陶,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都远离了。后来商汤有了天下,从众人之中选出贤能的伊尹,来治理国家,那些不仁的人也都远离了。」※ 选贤与能,知人善任乃治国平天下之大道。1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白话解: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说:「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应该诚心地给予忠告,善巧地将他导入正轨,如果不能听从就要停止,暂时不要再劝了,以免自取其
辱。」※ 规过劝善,乃朋友之义。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三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四
《先进第十一》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翻译:孔子说:“我的学生中,先学习礼乐的,是那些地位低微的人;后学习礼乐的,是那些有社会地位的人。如果我来选用他们,那么,我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子曰:“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翻译:孔子说:“我在陈国、蔡国期间,跟随我的学生,现在都不在这里了。”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贡。政事科:冉有、季路。文学科: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
翻译: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呀,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我的话,他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翻译:孔子说:“真孝啊!闵子骞他父母兄弟说他好的话,人们一点也不怀疑。”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翻译南容在一日之内,反复诵读“白圭”诗,孔子将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翻译:季康子问:“您的学生中,那个能称得上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称得上好学,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我学生中就没有称得上好学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翻译: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买了车为他置办外棺。孔子说:“有出息没出息,对我们各自而言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下葬时有棺材而没有外棺。我不能(卖掉车)步行来给他置备外棺。因为我身在大夫之列,不能没有车而徒步出行。”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翻译:颜渊死了。孔子叫道:“唉呀!老天要灭我啊,老天要灭我啊!”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翻译:颜渊死后,孔子哭他极为悲痛。孔子的随从道:“先生您太悲痛了!”孔子说:“是太悲痛吗?不为此人太悲痛而为谁太悲痛呢?”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翻译:颜渊死,孔子的学生们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这样做。”学生们还是厚葬了颜渊。孔子说:“演员对待我像对待父亲一样,我却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不是我(主张厚葬),是我的那几位学生这样做啊。”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翻译:季路向孔子请教如何对待鬼神。孔子说:“没能得体的对待人,怎能得体的对待鬼?”季路又说:“冒昧的请教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没有通达有关生的事,怎能理解有关死的事?”
闽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翻译:闵子骞陪在孔子的旁边,一副和悦恭敬的样子;子路也在,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也在,能言善变的样子。孔子见了,很高兴。“像子路这样的人,不得以寿终老。”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翻译:鲁国人改造府库。闵子骞道:“利用旧的,怎么样?何必重新造?”孔子说:“此人要么不讲话,讲究必定切中要点。”
子曰:“由之必奚为於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的瑟为什么在我门前弹奏?”孔子的学生们听了,就不尊敬子路了。孔子说:“仲由已经达到升堂的境界了,只是还没有达到入室的境界。”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翻译:子贡问:“颛孙师过头,卜商不够。”子贡道:“这样说来,就是颛孙师强了?”孔子说:“过头正像不够一样。”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翻译: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在为季氏敛财,给他增加财产。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了。后生们,可以大张旗鼓地伐他。”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翻译:高柴愚笨,曾参鲁钝,颛孙师偏激,仲由粗野。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贷殖焉,亿则屡中。”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思想修养大概接近道了,但常常缺吃少穿。子贡不听我要他学道的话,去做买卖,他预料(行情),
到屡屡说中。”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
翻译:子张问善人怎么样。孔子说:“善人行事,不按照道,但还没有充分掌握道。”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翻译:孔子说:“只要言论笃行就加赞赏,知道他是君子呢?还仅仅是神色庄重的人呢?”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问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译:子路问:“听说了应当做的事情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能‘听了应当做的事情就去做’?”冉有问:“听了应当做的事情就去做吗?”孔子说:“听了应当做的事情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您,听了应当做的事情就去做吗,您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冉求问您,听了应当做的事情就去做吗,您说‘听了应当做的事情就去做’。我就疑惑了,冒昧地请教。”孔子说:“冉求谦退,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胜,所以我就抑制他。”
子畏於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翻译:孔子在匡地受围困惊吓,颜渊一度掉队走在后面。孔子见了颜渊后,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说:“您在,我怎么敢死呢?”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翻译:季子然问孔子:“仲由、冉求可以称得上大臣吗?”孔子说:“我还以为你问什么了不得地问题呢,乃是问仲由与冉求。所谓大臣,按照道义来对待君主,如果不能按照道义而行,就辞职。现在仲由与冉求,只可以称作备位之臣罢了。”季子然又问:“这样说来,那么,他们都是听从上级的人吗?”孔子说:“叫他们去杀父亲与国君,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翻译:子路让子羔担任费邑宰。孔子说:“这会害他的子民。”子路说:“那里有治理百姓之事,那里有祭祀社稷之事(干这些事也是学习),何必读书,然后才算学习?”孔子说:“所以我厌恶那些伶牙俐齿的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而,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而,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父子晒之。“求!而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而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而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欲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子谓然而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晒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
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说:“应为我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我在而感到拘束。平时你们常说:‘不了解我呀!’如果有当道者了解你们,给你们机会,那么,你们怎么样呢?”
子路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个千乘之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被别国军队侵略,接下来十大灾荒;我治理这样一个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抗击外敌的勇气和力量,而且明白道义。”
孔子不以为然地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我治理这么大的地方,等到三年,可以使百姓生活充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等有道君子来做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道:“我不是说能当官,但愿意学。在宗庙祭祀之事中,朝拜或外交活动中,我穿礼服戴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点!你怎么样”
琴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下来,铿然一声响后,曾点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道:“与三个同学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有什么不妥呢?也是各言其志罢了。”
曾点说道:“莫春时分,春天的服装已经穿上了,成人五六个,少年六七个,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归来。”
孔老先生长叹一声,道:“我赞同曾点所说的啊!”
三个学生出门了,曾点在后面。曾点问道:“那三个同学的话怎么样呢?”孔子说:“也是各有其志罢了。”问:“先生为什么要对仲由不以为然的笑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用礼,他说话就不合礼让之道,因此我就不以为然地笑他。”“冉求所说的不是国家吗?”
“怎见方圆六七十或五六十的地方还不是诸侯国?”
“公西赤所说的不是诸侯国吗?”
“宗庙祭祀、朝拜、外交,有这些事的,不是诸侯国是什么呢?公西赤当小司仪,谁能当大司仪呢?”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五
《论语讲记先进第十一》
先進第十一開講前提示論語講習班第二期,有舊同學,有新同學,這組織法必須知道,安排都是為同學著想。上下論,本來應當一個人講。雖然自古以來文同字同,但是其中的風俗、飲食起居、言語行動,古今有差異。但是百變不離其宗,思想就是一個,所以多人講是大錯誤。孔子,聖之時者也,依病下葯,沒有病就不必再用葯。但是其中的義理無限,講百遍也不算多,必得多聽,然後可以融會貫通,遇到事情才能辦,能說話。如一個碗具有七方面,知道以後再見一個碗,就有具體的認識。吾這次改講下論,徐老師師改講上論,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本來可以不必如此。其中的義理無限多,不能以為聽全七方面,就以為可以了,自己的學問自己必須知道。所以必得講究「背誦」,若不能背誦,印不上心裡,這毫無用處。吾幼年熟誦,到老了便能一引就有資源。論語講究依著實行,不能依著實行,熟讀到老死,也不夠學分。不能依著實行,只是能誦念而已,那是書呆子,如今連書呆子也不比不上。今日講論語,不是因為國家的提倡,而是現今學生底子不及三十年前國文補習班的同學,因為種種條件不同,從前回家溫書,如今回家是看電視。既然讀了論語,再看報紙還不知道,就是「報呆子」。未來的前途全在今日的所作所為,這與佛法的因果相同。今日唯有自身好自為之,若其他人沒有聽聞的,那是虛度一生。能在這裡聽聞論語,不容易,別處不是如此,佛法的亂相可想而知。福慧能在某一處修,這要看個人的福分。諸位聽聞了論語,還要自己去求。孔子循循善誘,只是誘發他的學習心而已。吾雖然老了,還是奢望大家將論語學成,出去為社會盡義務,為公家辦事。善惡就在公私上,私心就是惡,而為公必有為公的好處。開學第一天,將講學的宗旨、重辦第二期的情形,以及講究背誦的所以然,為同學們說說。你們要錄音,吾說話就必須小心有分寸,這樣你們不得利益,因為今日是危行言遜的時候。古書,古時候已過去了,讀它有何用?讀書必須懂得事故人情,讀古書要今用,讀書全在致用。你們既然在學校已讀過論語,吾何須再講論語?吾講論語的用意你們不懂。吾是不通,還不夠資格講,但是吾雖然讀書不多,已讀萬卷有餘,你們沒有讀百卷,如何聽得懂?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才是真正有學問,自己覺得不錯了,就是無學之輩。你們有求學嗎?來此聽論語就叫求學,只是短時間而已。教然後知困,不認字的人,也不知困。現今有洋大師,字義
不會講,字也不認得,卻要改經,他只是字義不懂,還說不上是經義不懂。馬鳴、龍樹不懂阿難境界,阿難不懂迦葉,迦葉不懂佛的境界,我們能懂佛境界嗎?可見求學、教書都不容易。吾采用集釋,你們在第一屆論語班已聽過一遍,但是料想你們連百分之一也不明白,不明白集釋的用意。你們以前只見朱注、正義,集釋是集合了六百餘種書,吾視諸位的需要與否,及時代的需要與否而採用。 你們必須求學,求吾教,雙方要合作才可以,兩者缺一不可。求學之外還有重要的事,就是尊德性而道問學。例如:大家念了三十年的佛,誰會念佛?什麼叫「問學」,什麼叫「道」?「朝聞道,夕死可也」聞到道了,就不怕死。沒有聞道,自己不能做主,死不得。如今善根尚且還沒有紮住,道從那裡獲得?像今日的某洋大師,那是刨善根。一、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論語下冊一開頭就麻煩,只看一種注解容易,不看注子不知麻煩,若想求真實義就更不容易。學論語,不得功名,不能吃飯,若自認為容易,必定逢事不會辦,一辦就糟糕,甚至辦壞了,也不能了生死。所以老子說:「聖人不死,大道不止」,你們不出來辦事,只要順其自然,天下就可以太平,一出來辦就亂了。「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先解釋字義。進,往前進,所進的什麼?不能說,因為「進」字有若干講法,只能講由這裡到那裡去便是進。禮樂,全球都不一樣,中國是禮義之邦,以禮樂治國。平常過日子,就是學禮學樂,例如見面有一定的規矩,就是禮。人人有思想,也有七情,這就是天然的音樂。樂記中記載,喜怒之音都不一樣。人人有七情,作亂或辦好事都是情,因為感情會衝動,所以必須要用音樂調和。違背禮樂動用警察,再不聽就是犯了刑法,必得坐監獄懲罰。法治好嗎?成天打官司不好。坐監獄好嗎?周朝成康、漢代文景之治,監獄淨空長草了,才是好。刑期無刑,雖有刑罰,希望不必派上用場。中國是禮樂國家,外國如何懂?野人,野,質樸的人。「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後進,前面有人往前走,後面有人也往前走。君子,不太質樸的人,文縐縐,腳邁方步,與鄉下人不一樣。「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如用之,這是孔子說,孔子他若要採取禮樂。先進的禮樂,有野人的質樸;後進的禮樂,是文縐縐的君子。孔子願意采取先進的禮樂。上來解說文字意思,再來須講文字義理。先進、後進,指的是什麼?這就難講了,有人說「先進、後進」指時代,解釋
成時代就麻煩。有人說夏商周三代,三代以上曰先進。民國初年李得順德文好,德國人不敢跟他講,因為德人說土話,李氏說的是官話。又如詹天佑開隧道,兩頭開,兩節火車的掛鉤也是中國人發明,一竅通百竅通。有人說先進是五帝,有說是堯王,有說周家,都有道理。又注解說先進、後進,不是指時代,而是指學者,所謂先學後學。又有注解說是指孔子的弟子,有先學弟子及後學弟子。吾采其中一種說法,也不敢妄作聰明,離開古人的範圍。後儒批駁朱子,因為改經的緣故,因為疑經而改經,這是背經叛道。朱子集注中好的很多,卻因改經而遭到後人的批駁。你們求學,首先要去除貢高我慢。吾采取「時代」說。孔子那時為後進,孔子之前為先進。現今這個時代是沒禮樂的時代,無禮樂之邦。禮樂,有位無德不敢作禮樂,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也不敢作禮樂。所以孔子作春秋說: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春秋也。現今沒有禮樂,所以禮從俗。以台灣而論,台灣風俗很厚,六十歲以上者還知道禮,六十歲以下的人不知道的多,不僅禮不知道,風俗也不知道。現今國家不要禮樂,你為何偏要講禮樂?不管先進、後進的禮樂都沒有了,現今是反攻第一,反攻以後國家再來制禮作樂。你們既然來學論語,如今沒有禮樂該如何?今日吾教你們學禮樂,現今國家也提倡禮教,但是要在那裡學?飲食起居都有一定的禮,聚餐也有禮,國家既然提倡東方文化,還不普遍,只有標語而已。從前民國初年,制定中山裝是禮服,吾有事才穿中山裝,這個制度沒有廢除前吾穿有什麼不對?這是已定的制度,我們隨從照辦。平時行鞠躬禮,但是吾信佛,所以拜佛必須禮拜。對孔子,吾則跪下叩頭。這不就是雜亂嗎?今日祭孔,爭議祭太牢的是與非。吾說這個,並不是毀謗政府,不可像別人無主意、沒有辦法。吾為佛教徒,卻贊成太牢。自古祭天用太牢,有其用意,梁武帝信佛用麵作,也是太牢。如今退出國聯,全靠自己民族,國家的文化就是民族精神。起初為了復興中國文化,吾曾參加開會,主張祭孔用三牲,以及祭孔的服裝等等,那也是雜湊湯。現今祭孔雖無古禮可依,但曾開過會討論過了,有決議案也可以代替。祭孔時的樂器都是古樂,祭器也是用竹籩木豆,祭時也穿古時衣服。穿周朝的衣服,卻行今日的鞠躬禮。由此可知書的難講。禮從俗,長袍馬掛是普通禮服,吾二十年前為人證婚都如此穿,有四季的長袍馬掛,國家規定鞠躬為禮,我們就實行。文人鞠躬、軍人舉手,若穿長袍而舉手可以嗎?拜佛行佛門禮儀,在父母之前行跪拜禮,
待父母如佛。在外學常禮舉要,不惹人討厭。禮的本意,原則就是恭敬人,使人討厭如何是恭敬人?博我以文,約之以禮,常禮舉要就是規範身口意三業,如曲禮說的「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先進,民國以前都是先進,都是叩頭。孔子也有從後進的地方,如云「吾從周」。這一章說是從先進,先進有什麼好處?論語是說孔子時的先進,元、明對我們這個時代都算先進,就孔子而言則元明是後進了。禮是自卑而尊他,「敬」就是了,請客用金盤玉碗,卻滿臉傲慢,吾不食這種嗟來之食。自古皆有死,人必須有骨頭,對人必須「敬」。後來的禮漸趨完備,只是擺樣子而已,例如台灣的發喪,擺兩條街的花車,就是大錯誤。禮與其奢也寧儉,儉就是野、質樸。林放問禮之本,就因為當時的禮太繁雜,所以孔子說:「吾從先進」,學質樸。論語其他地方有說「吾從周」,因為「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周禮由周公制定,所以孔子說:「吾從周」,這並沒有矛盾。學然後知不足,你們知道論語的難處,要學謙恭,決不可貢高我慢,如洋大師那樣損害眾生。 今日台灣的喪禮,穿白衣、披蔴戴孝,民俗就是如此,實在就是從古禮來的。所以讀過古書的人,就不致於講台灣獨立。台灣的風俗,全球諸國都不如此,因為台灣就是中國。台灣話,也有許多山東土話。二、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辦事都須有軌道,手續法要先懂,才能上軌道。這裡是道場,讀書、學論語所為何事?為的是「尊德性而道問學」,一則學道,一則學文。從前吾都注重道,近兩年才講文字,因為從前的人文學比現今的人好,如今太多數人已經不知文言是什麼了。從前的注解,三人注就有三個樣注,絕不雷同,因為古人的起居飲食都是推測考察的。就今日的事情來說,同一事件有三位記者記,三分報紙就有三樣寫法,不僅文字不同,動作、意義也不一樣。不論什麼事有權有實,必須有方法,學者是書呆子、經呆子。現今吾注重道,「文以載道」的原故,今人主張「純文學」,這「純」字就不通。但這是時興,你若有見地,自己能評判,否則就得碰運氣,遇胡說者就倒楣。例如佛法,晉朝先傳入的是淨土宗,佛首先說華嚴經,在華嚴會上佛就有說淨土法門,其次才說小乘教。淨土宗是特別的一派,如何特別?其他經講信解行證,淨宗無解無證,愈解愈糊塗,惟佛與佛乃能究盡。今人敢出來改經,呵佛罵祖,這種人連文字還不會講,爾雅、說文等書也沒見過,其實帶業往生,淨土三經都有說,只是他見
不著。而且淨宗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條列宗派時,淨宗就殿於末後,當學佛無門可入時,淨土宗就是保險的。如今已有人出來說話,若無四土,何來「凡」聖同居土?他以為彌陀經無九品、四土、三根,這樣就無法同他談了。吾為大家講論語,為的是「文以載道」也要學文,古德因為「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一字之差,而墮野狐身五百年,文字不可不學。先進的禮樂,以敬為根本,不在形式,金碗銀碗,心不恭敬也沒用。左傳說:「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于王公。」禮與其奢也寧儉,全在恭敬上。禮從俗,聖人不敢改前聖,也不敢改「古之諺有云」的老言語,今人狂妄,敢無知妄作。論語的編者,凡經文前面有「○」記號的,就是指一件事。若沒有「○」記號,好幾段也是指一件事。分不分章大有干係,款章節目,不能錯亂。從前考舉人在省城,考秀才則在本地,考秀才的題目不許離開四書的範圍。若舉人則範圍大,從五經出題目。自宋元明清以來,從四書出的題目,都會記下來,怕出相同的題目。後來考的試題,取某一章上半句,取某一章下半句,不依整章的句法,已經很難解答了。後來就有人出「○」的試題,有人破題為「聖人未言之先,儼然一太極也」二句。「○」就是易經太極圖中,什麼都沒有,而什麼都包括在其中,什麼也不出這範圍。在「子曰:從我於陳蔡...」之前就有「○」記號,所以這一章是指另外一件事。朱子注解把這一章連下章合成一章,這樣不對。台灣三十年前有一大名家,什麼書都敢注,自「子曰學而時習之」而下,把論語寫成一篇文章,那是他的創造。從漢儒到清儒從來沒有一人如此注。三字經云:「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論語是群弟子會集孔子的語錄。而且論語每篇有若干章,如何綴成一篇文章?大家必須學謙,老師不通,你們能通嗎?都是青出於藍嗎?這章和下一章必須分為兩章講,這章是記載另一件事,不是講道理。吾今依文講。「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孔子在陳蔡二國之間絕糧,因為兩國發起戰事,孔子被困在陳蔡邊境,那時隨孔子週遊的弟子,有那些人?即使漢朝人也沒親眼見到,就是現今的記者也對眼前的事弄不清楚,所以後來的注解大家都是未見而造謠言。最早在史記提到,只記了三個人,顏回、子貢、子路,其他書就各說各有理,史記比較可信,也不完全可靠,就算說對了又與我們何關?既無關係何須考證?這一章要注重下文「皆不及門也」,「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六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先进篇第十一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
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七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八
《论语选.先进第十一》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注:先进、后进:这两个词的解释很多,我这里折衷刘宝楠、杨伯峻、方尔加三家的说法。“先进”是指先学习了礼乐制度而后做官,“后进”是指先做官然后学习礼乐制度。野人:指平民子弟。君子:指卿大夫的子弟。评:孔子这句话可以看出,他是主张从下层选取人才的。这既可能是他从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有可能是他对现实观察后的选择。一来下层子弟接触社会,二来其未经官场,还保留着其朴素的本性。宁取平民之朴素,不取世宦之机械。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注:回:指颜回。评:孔子一向很称赞颜回,但这里却说他对自己没有帮助。为什麽?因为颜回对自己的话没有不喜欢的。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任何批评,甚至连质疑、疑惑都没有。一个对你没有任何意见的人,对你的进步是不会有什麽帮助的。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注:事:服侍。敢:表敬副词,无实际意义。评:孔子的鬼神观很有意思,“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很敬重,但躲得远远的。孔子重视的是现实世界。你连自己生活的世界都还没搞明白,怎麽搞得明白那没人说得明白的世界呢?就算搞明白了,不也是本末倒置吗?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注:师:瑞孙师,字子张,孔子弟子。商: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过:过分。不及:赶不上。愈:更好一些,强一些。过犹不及: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评:这一章里,孔子讲了一个度的问题。无论是超过了这个度,还是赶不上这个度。都是不好的。作人做事,稍有不慎,都会过犹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符合中庸之道,才是对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注:季氏:鲁国当时实际掌握政权的权臣。周公:有两种说法,一说指周公姬旦,一说泛指周天子身边的卿士,我个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求:冉求,孔子的弟子,当时在季氏手下为官。聚敛:搜刮剥削。附益:使增加。小子:对学生的称呼,犹言年轻人。评:季氏当时已经很富有了,甚至超过了鲁国的始祖周公旦,但冉求还替他搜刮,等于是拍季家的马屁。这势必造成财富不均、贫富悬殊,大大违背了孔子的德政思想。所以孔子说,这个人不是我的学生,可以开
除了,你们可以公开的把他轰出去。这就是孔子对学生品行方面的要求。儒家学问的中心是要能做事,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注:论笃是与这里是“与论笃”的倒装。“是”是帮助倒装用的词。“与”,推许。“论笃”言论笃实的人。色庄:神情上装着庄重的人。评:孔子在这里讲了一个很重要却也很平常的道理: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蒙蔽。往往看上去最善良的人,反而是大恶。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九
《论语(先进)阅读题》
《论语》(先进篇)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3分)
二、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11.3)
(1)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从教的方面来说,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任选划线中的一人,结合《<论语>读本》,对他的某一方面作简要评析。(3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11.8)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11.10)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11.11)
【注释】①椁: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②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渊死了,孔子悲痛至极。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
B、别人以为孔子哭得太悲伤了,但孔子却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这句话看出孔子对颜渊的重视,把他看成自己学说的继承者。
C、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也同意这样做,与学生们一起隆②①
重地安葬了他。
D、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2)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同意了吗?为什么?
四、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④ ,不可徒行也。”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不同意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
B孔子认为颜渊的葬礼不能超过自己的儿子。
C.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夫,不能没有车。
D.孔子并不是因为节俭而舍不得卖掉车子给颜渊买椁
(2)结合上面的语段,分析下面选段中孔子对待颜渊的葬礼持什么态度。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五、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注】 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兼人:好勇过人。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B.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C.本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D.孔子认为做学问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下面选段孔子说的这句话,说说孔子何以这样主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①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
六、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4.①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②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
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孔子这样评价子路的理由是什么?(1分)
(2)请就第②章内容,谈谈你对孔子认识。(3分)
七、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1分)
(2)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3分)
八、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孔子认为师的不足是“□” 商的不足是“□□”,两者都未能做到“□□”。
(2)孔子是如何评价师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
九、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1分)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
十、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
【注释】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兼人:好勇过人。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话间接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B、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C、本段对话生动得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D、孔子认为做学问要谦虚敬慎,不能骄傲自满。
(2)结合上面的选段,练习下面选段孔子说的这句话,说说孔子何以这样主张。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6.21)
【注释】①语(yù):告诉;讲话;谈论。
十一、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第二十四章)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第二十三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对君主的缺点错误要忠言相劝,谏而不听,就不必再劝,可以辞职不干。
B.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有限度的,对朋友如果他不听劝告就算了,没有必要发展到对抗性矛盾,使以后的事情更不好办。
C.“不可则止”也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孔子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D.孔子认为为官.交友关键是要坚持正道,不能跟着国君.朋友一起做坏事,否则,便是自取其辱。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怎么理解《论语?泰伯》中孔子所说的“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的?
①②①
论语34:先进第十一子路翻译篇十
《王力《古代汉语》中的《论语》文选翻译》
王力 古代汉语《论语》文选及翻译 {好辛苦的整理呀}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经常学习,不也喜悦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快乐吗?得不到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求饱、住不求安、做事灵敏、言谈谨慎、积极要求上进,就算好学了。”
(二)为 政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就象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
(三)里仁、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四)公冶长[1]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他象朽木一样无法雕琢,象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他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看人,听他说,再
看他做。因为宰予,我改了过来。”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五)雍也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无,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哀公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对人发怒,不重复犯错。
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却没有,没听说过谁好学。”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原文】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不想前进了。”
(六)述而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也在其中了!缺少仁义的富贵,对我来说,就象天上的浮云。”
【原文】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不知道快要变老了等等?”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七)泰伯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八)子罕
【原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如流水!日夜不停留。”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原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厩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
(十)先进
【原文】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子张与子夏谁能干些?”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子夏总是差点火候。”说:“那么是子张强些喽?”孔子说:“过头和差点一样。”
【原文】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 季氏比周公还富,然而冉求还在帮他搜括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敲锣打鼓地声讨他。”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十一)颜渊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问:“不忧不惧,就能叫做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何来忧惧?”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品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有文化?”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理解君子,您应为说这话而后悔。文化和品质同样重要。就象虎豹的皮革与犬羊的皮革难以分别一样。”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哀公问有若:“饥荒年,国库空,怎么办?”有若说:“赋税减半。“现在我还嫌税少,怎么能减半?“百姓富裕了,您还会不富裕?百姓贫穷了,您哪来富裕?”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案,我跟别人一样。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如果您不贪婪,即使盗窃有赏,也没人去干。” (十二)子路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子路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呀!”子路说:“是这样的吗?你太迂腐了,纠正名分有什么用?”孔子说:“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不懂的事情,一般都采取保留意见。名分不正当,说话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罚就不会公正;刑罚不公正,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领导做事必须说得通、说话必须行得通。领导说话,绝不随便、马虎。”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领导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领导自身不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原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 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了,又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富了后,又该做什么?“使他们受教育。”
【原文】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 子夏做莒父的市长,问政。孔子说:“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只求速度,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原文】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周围的人都喜欢的人,怎样?”孔子说:“不好。“周围的人都讨厌的人,怎样?“不好。不如周围的好人喜欢、周围的坏人讨厌的人。”
(十三)宪问
【原文】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 孔子说:“郑国的法令,都是由裨谌起草的,世叔审阅的,子羽修饰的,子产润色的。”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时,召忽殉死,管仲却不去死。管仲不算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仁,这就是仁。”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从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时,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做齐桓公的宰相,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现在还都享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
恐怕我们还要受愚昧人的侵扰。岂能拘泥于匹夫匹妇的小节小信?自缢于沟渎而不为人知呢。”
【原文】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做起来就难了。”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三种品德我没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说自己呢。”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十四)卫灵公
【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有眼前的忧愁。”
【原文】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会因为某人说话动听而举荐他,不会因为某人品德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善意规劝。”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十五)季氏[1]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也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颛臾(专鱼)。虎兕(四)
【译文】 季氏要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是你的错吗?颛臾曾做过先王的东蒙主,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一部分,为何要打它?”冉有说:“季氏要打的,我二人都不想打。”孔子说:“冉求,有句老话说:‘在其位就要尽其责,不然就辞职’,危险时不支持,跌倒时不搀扶,要你这个助手何用?而且,你还说错了,虎兕跑出笼子,龟玉毁在盒中,是谁的错?”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又离费城很近,现在不夺过来,将来会成为子孙的后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说自己‘想要’,却要找理由辩解的人。我听说有国有家的人,不怕钱
上一篇:爱需要想念的英文
下一篇:清平乐元好问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