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翻译】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一
《翻译》
1.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从数骑: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从,使动用法,使„„跟随。骑,名词,一人一马叫一骑。微行:皇帝或官员为隐蔽身份,穿平民衣服出行。
2. 则席地倚墙而坐
以„„为席 名词作状语 就是以地为席
3.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我老师的意志,如铁石铸造似的坚强啊。
4. 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活。意动用法
5. 先破秦人入咸阳者王之
最先打败秦国人进入咸阳城的人称他为王。王:名词作为动词,称王。
6.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7.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我用精神感觉到而不需用眼睛看
8.没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每当遇上筋腱、骨节聚结交错的地方,我看到难于下刀。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
借用马的人行路,不是用他自己的脚走,可以行千里。假:借用
10.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以外的地方,不积累小的流水,就不能形成大江大海。无”应该是“不能”的意思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 上,向上。下:向下
12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等到将军的驾临。籍,登记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之所以排遣将兵来守关的原因,是防止他人的盗窃和意外的变故。所以:(缘故)之所以„..的原因所以:一是当“----的人(事物、方法、态度----)”讲,比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作“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哪”!二是当“-----的原因”讲,比如“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在古文当中往往被归在“古今异义”当中。因为在古文中它引出原因,比如“所以遣将守关者”,解作“派遣将领把守关隘的原因是-----”;而现代汉语中是引出结果的,比如“因为病了,所以没来上班”!
1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举:恐怕
15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多次向项王暗示。数(数)shuò ⒈屡次,经常
16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从水凝固得来的,但是比水要冷。
青:靛青,一种染料。取:提取。前一个“青”字是名词,后一个“青”字是形容词。于:前一个“于”字当“从”讲,后一个“于”字表差比(即此胜于彼),相当于“比„„还(更)„„”。蓝:蓝草,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为:形成
1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整个句子是一个判断句。 然后“假于物”是介宾结构后置,即“于物假”,“向外物借助”的意思。于: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生:本性。假:借用。
1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善心累计自然成为高尚道德情操,从而感到心神安定,这是做圣人需要具备的条件
1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深层含义: 做事情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成功;要是半途而废,很难获得成功。
2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曾经常常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尝:曾经 须臾:片刻 所学:所字结构,指学习的收获
2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子:这里指有才能的人。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知”通“智”,聪明
2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于凭借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河流。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假:动词,凭借。绝,,横渡。水,动词,游泳
2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2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怎么知道他(这个人)的年纪是出生得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2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人被(人们)认为(他是)圣明的原因,愚人被认为愚蠢的原因。
2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
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27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非笑他 2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2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3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也
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 3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伯也拔剑舞起来,时时用自己的身子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得手。
3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如今的形势人家好象是切肉的刀和案板,我们是鱼肉,好有什么说的呢 3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以深慎
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水能载船也 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您为我(将他)叫进来,我要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他.
3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36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3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38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 39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如果灭亡郑国对你有好处的话,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
40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41君不能早用子,今急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4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43夫晋,何厌之有
国,有什么满足 的呢”
44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45汝识之乎?
你记下这个情景了吗?
46此世所以不传也
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
4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4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4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破败灭亡,非战备与兵力不行,关键毁于赂秦,赂秦使国力受损,是灭亡的根源啊!
50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报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51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二
《古代散文选修重点文句翻译》
古文选修重点译文
1.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译文】现在,我只用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还在活动。
2.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译文】依照天然结构,击入牛体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从未(触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呢!
3.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译文】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因为它集中到一点,动作也因此缓慢下来。
4.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文】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5.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译文】(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6.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译文】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7.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然而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战争的过错啊。
8.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文】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我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9.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译文】今天本来就要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汉军旗臶。
10.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译文】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11.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12. 13.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送你个人情吧!
14.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译文】六国覆灭了,天下统一了。蜀山的树木被砍光了,阿房宫建成了。
15.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译文】长廊如腰,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各凭地势,向中心攒聚,如钩连心脏;屋角互相对臷,像兵戈相斗。
16.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译文】那长桥卧在水面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那楼阁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彩虹?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
17.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译文】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18.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译文】(光如)明星闪烁,(原来是宫人)打开了梳妆的镜子;又见乌云纷纷,(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鬟发;渭水涨起一层脂膏,(原来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声音响起,(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19.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20.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当成)土块,把珍珠(当作)石子,丢得到处都是,秦人对待它们,也不怎么爱惜。
21.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译文】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毫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22.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译文】使得(阿房宫)支撑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墙还要多;管弦奏出的音乐,比市集中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23.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24.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译文】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族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百姓。
25.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让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来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26.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27.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28.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译文】想想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它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
29.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欲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
30.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以至于全部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3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32.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能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倘若与秦国相较量,也许还不能轻易判定。
33.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34.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假如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35.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译文】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
36.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译文】当他用绳索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
交还到晋王的灵前,把报仇成功的消息告诉晋王时。
37.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38.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那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39. 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hù),惟兄嫂是依。
【译文】我从小就成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兄嫂。
40.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译文】谁知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却得以保全呢?
41.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译文】 如果是真的,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却让他的儿子早死了吗?你这样纯正明智却不能蒙受先人的恩泽吗?
42. 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译文】你活着我们不能互相照顾,同住一起;你死后我又不能抚尸痛哭;装殓时不在棺前,下葬时不能亲临墓穴。
43.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译文】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象剑拔出鞘一样达几丈高,生来就是有竹节和竹叶的。
44.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文】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45. 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急速起身跟住它,动笔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捷,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46.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却不能做到,认识和实践不能统一,思想和行动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过错。
47.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操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
48. 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译文】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人赞成他讲的道理。
49.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译文】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绢匹来请他作画的,在他家门口脚与脚互相踩碰。
50.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译文】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51.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富人家为了种植花木观赏游览的,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
52.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看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没有谁能赶上他。
53.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译文】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生长罢了。
54.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译文】一般说来,种树木的方法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结实。
55.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译文】树木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栽好后臵于一旁要像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
56.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译文】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抚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养大你们的鸡猪。
57.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译文】我们小百姓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没有空暇,又靠什么来使我们繁衍生息来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都生活困顿并且疲惫不堪。
58.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你们平时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事情呢?”
59.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到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可以使人人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60.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61.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62.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
63.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64.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译文】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65.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译文】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百代的过客。
66.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译文】何况和暖的春天用秀美的景色来召唤我们,大自然把斑斓的色彩花纹提供给我们。
67.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译文】聚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里,畅谈兄弟间的乐事。
68.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译文】诸位从弟,文采隽秀,就像谢惠连一样;大家吟咏歌唱,唯独我不能和谢灵运相比而感到惭愧。幽美的景色还没有欣赏完,纵情谈论又转向清新的话题。
69.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译文】摆开丰盛美好的宴席坐赏名花;酒杯频传,醉倒在月光下。
70.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文】前面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把院子四周围上,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阳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7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译文】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和其他树木,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72.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或俯或仰,长啸吟唱,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能听见。
73.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花影摇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74、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成效,这孩子的成功,怕是可以期待的吧!”
75.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三
《六国论翻译》
《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於顚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旣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埶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埶;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打仗不擅长,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灭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国相互灭亡,全(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失去了有力的后援,不能够独自保全自己。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获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实际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战啊。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孙却对待土地不很爱惜,拿来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比喻轻贱的东西)。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比喻短暂的时间)。起来看看四周的
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这样下去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奉送(秦国)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须作战,强弱胜败已经分明了。终究灭亡,理应如此。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卫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人不归附秦国,刺客不到秦去,优秀将领(李牧)仍健在,那么胜负的定数,存亡的道理,应当能够与秦国互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预料。 唉!(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对付秦,那么我恐怕秦人会害怕得连饭也吃不下去啊。可悲呀!有像这样(强大)的国势,却被秦国久负的威势挟制,天天削减月月割让,因而趋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积蓄的威势所挟制啊!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却仍有可以不用贿赂(的方法)来战胜秦的可能性。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列于六国的下等了。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四
《必修二文言文翻译复习》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五
《文言文翻译》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是故无( )贵( )无贱( ),无长( )无少( ),道( )之所存( ),师( )之所存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小结:对译,即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
距( )关,毋内( )诸侯 译文: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 译文: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
小结:翻译要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竖子,不足与( )谋。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商量大事。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译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译文: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译文: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译文:
申之以孝悌之义 译文:
小结:翻译要注意文言文的句式(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译文: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惭愧呢?
(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文: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
通五经,贯六艺。
译文:贯通五经六艺。 小结:对于有修辞(比喻、借代、用典、铺陈、互文、婉说等)的语句的翻译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二、小结点评
1、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翻译步骤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调整至答卷。
二、课堂练习
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请其矢,盛以锦囊 译文: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译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译文: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译文:我的门客蔺相如制止我说:您凭什么了解燕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计策没有定下来,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文:永元年间,有人推举他当孝廉他不就职,屡次被三公官署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应召。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并且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精神和智慧就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用刀雕刻一下就停止,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用刀雕刻永不停止,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译文: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得知真理本来比我早。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读书来帮助他们断句的,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们是不屑提及的,现在士大夫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舞动,使孤舟中的寡妇哭泣。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我们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他面对长江畅饮,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世英豪,但是现在他又在哪里呢?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但实际上未曾消逝。月亮时圆时缺,但是始终没有增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从不变的一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有各自的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我也不会取用。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译文: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因而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译文: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比较秦国(由于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多到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译文: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译文:(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着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终于落到全部覆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草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译文: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坚守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译文: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作战失败了而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较,(结局)也许还不是轻易能判断的呢。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都咽不下去了。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自取下策而沿袭六国灭亡的旧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译文: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珍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满地狼籍,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译文: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占,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文: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又浅,很晚才得到儿子。 臣欲奉召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译文:我想手捧召书马上赶路,只因刘氏的病日重一日,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译文:只因为祖母刘氏已像接近西山的落日,只剩一缕将断的气息,生命十分危险,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祈望陛下能体恤我愚拙至诚之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或许祖母刘氏能因此侥幸,最终得以安度余年。
译文: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译文:又过了两年,我因久卧病榻,心情无聊,于是叫人再次整修南阁子,式样与以前稍有不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庭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在她去世那一年亲手栽种的,现在已长得高大挺拔,像伞盖一样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文:天色苍苍茫茫,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太高太远,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打算飞到南方去。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译文: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的职守,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期已矣。 译文: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外物的区别,辨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六
《六国论翻译》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②。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③,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⑤、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⑥,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⑦,何哉?与嬴⑧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⑨。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⑩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①本文选自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中的第八篇。
②弊:弊端。
③互丧:相继灭亡。
④独完:单独获得完整。
⑤厥:那些,指六国现在在任的国君。先祖父:这里指六国的开国之君。
⑥弥繁:更加频繁。
⑦未尝:没有。迁灭:灭亡。古时一个国家被打败后,这个国家的贵重器物都会被迁走,因此称为“迁灭”。
⑧与嬴:帮助秦国。与:帮助。嬴:在这里指秦国,因为秦国的国姓是“嬴”,所以常常用“嬴”来指代秦国。
⑨始速祸焉:才导致了灾祸的发生。
⑩李牧:赵国名将,封武安君。
邯郸为郡:把邯郸割让给秦国,成为它的一个郡。邯郸: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六国时是赵国的国都。
三国:指楚国、韩国、魏国这三个和秦国接壤的国家。
并力西向:一起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积威:长期形成的威势。劫:胁迫。
天下之大:这里暗指北宋朝的广大的疆域。
从:跟随。故事:旧事。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拿着土地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而国力亏
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是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了用战争取得的土地之外,小的得到邑镇,大的得到城池。比较一下秦国由于六国行贿而得到的土地,与战争取胜而得到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要多百倍,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土地,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土地,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的最大欲望,诸侯国的最大祸患,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这么一点的土地。子孙却不爱惜,拿来送给人,如同抛弃小草一般。今天割让五城,明天割让十城,然后换取一夜的安稳觉。(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的边境,秦兵又到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暴虐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奉送给他越多,侵犯各国就也越急。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明了。那么直到灭亡的结局,从道理上讲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如同抱着柴禾去救火,柴不烧尽,火就不灭。”这话是说得对的。
秦始皇齐国人没有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跟着五国一起灭亡,为什么呢?这是他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缘故。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免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开始还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而后灭亡,这是用兵作战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以荆轲行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害。赵国曾经五次跟秦国作战,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秦军。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赵都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运用了武力而没有坚持到底。况且燕国、赵国处在秦国将要把各国消灭完了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力量孤单,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假使当初三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不亲附秦国,刺客不起身赴秦,赵国的良将仍然健在,那么胜败的命运,谁存谁亡的规律,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规定呢。
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可悲呀!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压迫,一天天一月月地削割下去,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蓄的威势挟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各自的势力比秦国弱,但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胜过它的形势。如果以据有天下的大国,而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以下了。
【评析】
这篇论文出自《四部丛刊》本《嘉祐集》中的《权书》,原来的题目是《六国》,一般选本都标作《六国论》。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评论史事。他借论说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内在道理是赂秦这一事实,是想说明赂秦的结果反而使秦国日益强盛,自己的国家走向衰弱,并且使那些不赂秦的国家也受到了影响,最终都被秦吞并。他明显地想借古喻今,引起当今执政者的警戒。苏洵在这篇《六国论》中,表明了他反对赂秦,主张联合六国抗秦的想法,实际上他是通过论史来暗指当今的政治:委婉地对北宋妥协苟且偷生的外交政策表达了不满。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转折连词,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下而[承接连词]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2、惜其[代词,它,代赵国]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4、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代词,它,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4、苟以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与:1、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介词,,跟,和]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丧失,丢失,动词)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向:1、向(先前,以前)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犹:1、以地事秦,犹 (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副词,还)在
始:1、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2、始(才,副词)速祸焉
终:1、终(终于,副词)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动词)也。
兵:1、斯用兵(军事行动,名词)之效也.
2、非兵(兵器,名词).不利
3、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名词)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2、此言得(适宜、得当,符合)之
五、文言句式
1、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判断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省略句:较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
(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于秦五战)
5、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七
《《六国论复习》翻译》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八
《六国论逐字逐句翻译》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九
《高三语文文言句子翻译(二)》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翻译篇十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於顚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旣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於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战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於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埶弱於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埶;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打仗不擅长,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就使国力削弱,灭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国相互灭亡,全(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是:“不贿赂的国家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失去了有力的后援,不能够独自保全自己。因此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获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的土地,和因战胜而得到的土地,实际上多百倍;诸侯由于贿赂所失去的土地,跟战败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实际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战啊。回忆六国的先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孙却对待土地不很爱惜,拿来给别人,如同抛弃小草(比喻轻贱的东西)。今日割让五座城池,明天割让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稳睡眠(比喻短暂的时间)。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而秦国兵马又到了。这样下去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的
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奉送(秦国)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所以不须作战,强弱胜败已经分明了。终究灭亡,理应如此。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灭。”这话说对了。
齐人未曾贿赂秦国,最后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结交秦国却不帮助五国啊。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赵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卫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是个小国却能后灭亡,这是用兵抗敌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行刺)作为策略,才招致了灾祸的来临。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啊。况且燕赵是处在秦(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侯,可以说是智谋和力量(变得)势孤力弱、处境危急,战败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当初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土地,齐人不归附秦国,刺客不到秦去,优秀将领(李牧)仍健在,那么胜负的定数,存亡的道理,应当能够与秦国互相较量,(结局)或许还不容易预料。
唉!(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对付秦,那么我恐怕秦人会害怕得连饭也吃不下去啊。可悲呀!有像这样(强大)
的国势,却被秦国久负的威势挟制,天天削减月月割让,因而趋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积蓄的威势所挟制啊!
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却仍有可以不用贿赂(的方法)来战胜秦的可能性。假如以(现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列于六国的下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