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成人英语三级】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一
《阳光》
《阳光》教学生设计
【教学理念】学生每天都在阳光的陪伴下生活成长,但是却常常忽略了阳光的存在。能留意
阳光、感觉到阳光的时候并不多。所以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创设情境,让他们体会到阳光的美好和宝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树立导学意识,在丰富
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学情分析】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刚开始接受朗读训练,老师恰如其分的范读是必不可
少的,在这里,教师俯下身子,走到学生中间,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
读书活动。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两种笔画和1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教法学法】通过创设情景、编顺口溜、做游戏、合作拼读等形式,让孩子在自主实践中,
兴趣央然地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想象引入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说一段话: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
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师: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优美的课文——阳光!(板书课题)
二、生字词语学习
师:这篇课文有那些生字?谁来告诉大家?
生:生字有阳、像、金、野„„
(师在生回答中板书,其余学生书空)
师:哪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一下大家?
生:晨是前鼻音,是翘舌。
(师板书“晨” 的拼音于“晨” 字上)
师:能读一读吗?
生:(大声地)chen──
生:“长”容易读错,因为它有两个读音。
师:你知道的真多!是哪两个?
生:一个读“zhang”,“长大” 的长”;另一个读“cnang”,“长城” 的“长”。在这篇课文里应该读“chang”。
师:小小年纪就会用“一个” 和“另一个”来说句子,老师佩服你!
(师分别板书“长” 的两个读音,学生分别组词)
师:把这些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好吗?
(同桌读后,指名读、开火车读)
师:生字会读了,再读读词语怎样?
生:(齐声)行!
师:请大家小声地读读课文,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勾划下来,推荐给大家。咱们搞个“词语推荐台”活动。(板书:推荐台)
(生自读、勾画,师巡视指导)
生:我推荐给大家的词语有“阳光、洒遍、田野„„”
(声音较小,自信不足)
师:既然是自己信心百倍地向大家推荐,该怎么读?再试试!
(在老师鼓励下,她自信心增强,并读出了“洒遍”等词所蕴涵的内容及感情色彩) 师:读得好!第二次比第一次读得好多了,老师最喜欢你这样的孩子。
(其余学生踊跃举手,大胆推荐)
师:老师也要向大家推荐一些词语。(小黑板出示词语:金子、田野、更高了、更绿了„„) 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听。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
师:“金子” 这个词该怎样读?谁来试一试!
师:(一生试读后)如果在读这个词的时候,能想到它的意思,你会读得更好! (一些学生大呼“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生:(使劲地)金子!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金子很宝贵,所以应该读重一点。
(又有几名学生读)
生:金子的颜色是金灿灿的,要读出这种感觉。
生:人们都喜欢金子,我认为读的时候应该有喜欢的心情。
三、初读课文
1、打开书第八课,请你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
2、老师现在来检查一下,看看这些生字你能读准确吗?咱们开火车来读一读,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就跟着他读。
3、去掉拼音你能读吗?咱们再来试试!(课件逐个出示词语)
4、现在请你门两个人一组,相互当小老师,互相读一读课文,看看他的读音有没有掌握。并标出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谁来说说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四、写字
1、出示生字“也、长。”指导认读,用“也”练习说话。
2、小组讨论: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这两个字的笔顺和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汇报:提示:“长”字的第一笔是“撇”,第二笔“竖提”是新笔画,注意区别它和“竖勾”有什么不同。
4、教师范写。
5、学生在描红的基础上临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每个字都要尽量让自己满意。(教师个别指导。)
6、选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字组内评议。
(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既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更要有质量上的要求。教师要详细指导写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要求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本课所学生字词
二、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三、朗读感悟
师:金色的阳光像金灿灿的金子,洒遍„„(引读第一自然段)。禾苗、小树、小河在阳光下和平时可不一样哟!哪里不一样呢?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就知道了。
生:有了阳光,禾苗比平时更绿了。
生:在阳光的照耀下,小树长得更高了。
生:小河在阳光下像长长的锦缎。
师:从“更高了”“更绿了” 这两个词你能读懂点什么?请大家结合这两个句子,再认
真的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第二自然段的一、二句话)
生:禾苗在阳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才会变绿。
师:你是怎么知道光合作用的?
生:我是从《小哥白尼》上看到的。
师:通过自学,从课外书上获得知识,这种习惯非常好!
生:我读懂了小树会在阳光下生长,所以小树才能更高。
生:我知道了植物在阳光下都会生长。
师:阳光下的小河也是波光粼粼,非常漂亮,就像(引读第三句)。
师:谁见过锦缎?
生:我见过,有些装酒的盒子里有锦缎,我今天把它拿来了。
(其余学生见到了皆唏嘘不己)
师:锦缎漂亮吗?谁来说一说?
生:锦缎非常漂亮,它在阳光下会发光!
生:锦缎是用丝绸做的。
生:闪光的锦缎在阳光下像小河。
师:能说“锦缎像闪光的小河”,不错!
师:阳光下的景色多迷人啊!就让我们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吧!
(齐读,赛读第二段)
教师: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都发生了变化。田野里的禾苗„„,山上的小树„„,河面闪着阳光,„„
你能用“因为有了阳光”说一句话吗?
如果把这句话换成“因为有了金子”你觉得行吗?
这说明了什么?
四、比较分析、深入领会
师:大家会认字、会读书了,那会不会比较呢?
生:(自信地)会!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然后同桌说说哪个句子更好。
(出示两个句子:阳光照进了我的家。阳光跳进了我的家。)
生:我认为第二个句子比较好,因为它„„(说不下去了)
师:什么才会跳?
生:哦!阳光有点像小兔子,它们都会跳。
生:(自信地)我认为第二句好,因为它有想象力,让阳光会跳了。
师:有想象力,好!
生:第二句让人感到阳光会跳,好像有了生命。
师:阳光在作者眼里是有生命的,是会跳的。咱们现在就来读读这个会跳的句子。 (学生读得非常好)
师:阳光跳到屋里来了,谁去把它捉住?
生:(一愣,随后恍然大悟)阳光捉不住!
师:因为阳光是„„
生:(高声齐答)大家的!
师:阳光就像金子一样,那为什么还说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呢?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金子可以用钱买到,而阳光是买不到的。
生:阳光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存,人类也会灭亡。 生:阳光能使禾苗变绿,小树变高,但是金子不能。
生:没有金子,人类可以生存。没有阳光,人类就只能灭亡。
五、读重点句,结束本课
师:让我们再大声地读读这句话──“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师:是啊!阳光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希望,它比金子更宝贵。愿同学们在温暖的阳光健康成长!
【教学反思】
如金子般宝贵的何止阳光,还有学生积极思维碰撞出的创新火花,在教师巧妙引导下学生迸发出精彩的表现。如教师的引导“阳光跳进屋来了,谁去把它捉住?”,一个“捉” 字,跳出了一般性思维,唤起了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毕现,点燃起的创新火花自不待言„„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二
《21 太阳》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学习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用具
教学演示课件《太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再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菌(jūn)”的读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传、都、差、漂
3.注意不要读错以下括号里的字的读音:
比(较) (疾)病 (虽)然 (哪)能 (那)里 (抵)得上
4.“兽”“殖”“蔬”“蒸”是翘舌音,注意不要读错。
5.正字:
“殖”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横;
“蔬”字不要少写一点;
“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
“疗”是病字头,不是广字头。
“抵得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写成“亻”旁。它的意思是顶、相当。
“汽”和“气”:“汽”,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如汽车、汽水。“气”,如气体、空气、气味。
以上过程结合课件中“学一学”部分辅助进行。
二、思考解答: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活动?
这篇是写物——太阳(属天体)的说明文,但不是自然课。学习这一课,除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还要学习介绍有关太阳知识的语言和表现方法。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第一句是第二段的总括句,如画了这一句也不算错误。)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或利用太阳光预防和治疗疾病)。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四、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4~8自然段为第二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提醒学生: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即第4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既是两段之间的过渡,也是第二段的总括。
五、指名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要求学生把数字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
(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
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粗。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5小段句式,说几句话。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三、通读课文,总结: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2.做模句练习:
仿照第1、2句,做第3~5句的模句练习。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三
《5送阳光导学案》
5、送阳光 总课时:2课时
教师导课:看课题想问题(你给别人送过阳光吗?有一个叫苗苗的女孩,就送过阳光,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二、检查自学:(组内交流、自学汇报)
1、我能把课文读顺,做到不少字、不加字、不错字,标自然段序号。(生读)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2、默读读文,在文中批注出含有生字的词,并大声读给同桌听。
3、屏幕出示会认的生字让学生认读。出示会写的生字先认读,口头组词,并用部分词语说一句话,重点指导易写错的生字。然后写。
4、认读词语,进一步认读巩固,积累词语。
5、读文,在文中圈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学听,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三、点拔互学:
1、和大家分享课文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2、如果你是苗苗,你会怎么对奶奶?
四、训练验学:
1、我认识的生字有:2、我会写的生字有:
3、我知道的多音字有:
4、我积累的词语有:5、我喜欢的短语有:
6、我能用“安慰”说一句话
7、通过学习,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知道苗苗是一个 的人。
5、送阳光 总课时:2课时
二、检查自学:(组内交流、自学汇报)
1、字词听写
2、再看课题
《送阳光》你怎么理解的?
3、讨论:你所知道的苗苗是怎样的一个人?
完成:( )的苗苗
从哪看出来的?(书上批注有关语句并展示发言)
三、点拔互学:
1、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作者思想。
解读重点句子:我的好宝宝,阳光没有丢,阳光已经跑到你的心里去了。你能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2、“照耀”什么意思?你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3做人应像苗苗那样 。
四、训练验学:
1、看到苗苗这样关心奶奶,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2、分角色读文。
3、写一篇小读后感。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四
《阳光》
阳光
一、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早、阳”6个字。认识2个笔画和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二、教材说明、重点难点
本篇短文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与美丽,说明了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朗读课文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中最后一段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教师可搜集一些表现阳光像利箭、像金线洒向大地的摄影作品。
(二)认字、写字
1、认字
本课9个生字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金、进”的前鼻音,读准“阳、更、长”的后鼻音,读准“长”的翘舌音。可通过汉字构字特点或结合语言环境和插图引导学生认记生字。
2、写字
本课写字练习中有两个新笔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它们都是一笔写成。为此,教师可准备一截彩色电线,先拉直,然后逐个折、摆出这两个笔画。接着,教师范写,讲清起笔、运笔、收笔的轻重、停顿,学生练写笔画,教师注意巡视辅导,就共性问题再作讲解。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描红、临写,教师注意巡视,个别辅导,就突出问题再作指点。
(三)词句
理解课文最后“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这一句话,关键要理解课文前四个自然段。在教学中,可把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对句子的理解结合起来。
课文第一段是一句话。虽然学生对“金子”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阳光像金子”还是很不容易感受的。因此,教师可出示表现阳光像金线的摄影作品,给学生增加一点感性认识。
第二段课文的前两句话,可利用比较法让学生感受“更”的意思及用法。教师出示“田里的禾苗绿了。山上的小树高了”与课文原句比较,帮助学生体会出因为有了阳光,禾苗比原来更绿了,小树比原来更高了。第三句主要通过看图,感受河面上波光粼粼,像绿色的锦缎般美丽。
第三、四两段可通过做动作理解“拉开、跳进、捉”等词,通过看图上小朋友的神情感受阳光的美好。
(四)朗读
本篇课文前两段的朗读基调是优美抒情的,三、四两段是活泼俏皮的,最后一段渐趋沉稳、抒情。全文适宜配乐朗读。朗读的指导可与重点词句的学习紧密结合。如第一段,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了“金子”一词后,即可让学生练习朗读这个词,指点学生要读得明亮、响亮,让人听了仿佛看到了金子明晃晃、亮灿灿的光泽。再如“田野”这一生字词,通过看图帮助学生认识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让人听了能感受田野的宽阔与富饶,然后,让学生连起来练习朗读完整的句子。第二段里的三句话都比较长,朗读指导要注意层次性。先让学生看清标点,读好停顿,然后结合词句的学习进行朗读练习,注意突出“更绿了、更高了、长长的”等词语。总之,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要让学生“读中有画面、有形象”。
(五)实践活动
1、本课课后安排了一项“读读说说”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对带有“日”字旁的字的理解与运用。先让学生读读带有“日”字旁的字,再练习口头组词。还可鼓励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带“日”字旁的字。
2、围绕“假如没有阳光,世界会是什么样”这样一个主题,让大家用各种方式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五
《教育技能太阳题和答案》
第二部分:案例题(包括教案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说明】“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特点及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语言通俗、明了,运用了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科学课及课外科普读物中对太阳等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会产生兴趣,教学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对太阳的认识,教学时在阅读中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以下本试卷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考查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其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要求如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
【教学对象】 小学二年级学生
【教学环境】 教室内有多媒体演示设备并只为教师提供了已连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或机房
【教学要求】 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基于给定的教学环境,恰当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案设计、资源准备、、实施教学、并进行评价及反思。
教案设计(本部分共7个题,每题4分,满分28分)
在进行“太阳”一课的教案设计时,应进行学习者和教学环境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9题 (单选题)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生字、造句时的积极表现及其学习结果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从学习者特征分析角度上看,这是出于对小学生(A )的考虑。 (4 分)
A.附属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教师赢得地位内驱力
资源准备(本部分共4个题,每题4分,满分16分)
在“太阳” 这一课中,需要收集一些和 “太阳” 这节课内容有关的图片和音、视频资料,同时准备扩展阅读资料来扩展学生的阅读。
第16题 (单选题)在Word软件的操作中,常用到"常用"工具栏中的"格式刷"按钮,以下对其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A)。 (4 分)
A.可以复制格式,不能复制内容
B.既不能复制格式,也不能复制内容
C.可以复制内容,不能复制格式
D.既可以复制格式,也可以复制内容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六
《三21太阳》
三21太阳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学习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用具
教学演示课件《太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解生字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划下来。再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读音。
1.读准本课生字读音,特别注意“菌(jūn)”的读音。
2.防止读错以下多音字读音:
传、都、差、漂
3.注意不要读错以下括号里的字的读音:
比(较) (疾)病 (虽)然 (哪)能 (那)里 (抵)得上
4.“兽”“殖”“蔬”“蒸”是翘舌音,注意不要读错。
5.正字:
“殖”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横;
“蔬”字不要少写一点;
“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
“疗”是病字头,不是广字头。
“抵得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写成“亻”旁。它的意思是顶、相当。
“汽”和“气”:“汽”,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如汽车、汽水。“气”,如气体、空气、气味。
以上过程结合课件中“学一学”部分辅助进行。
二、思考解答:
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活动?
这篇是写物——太阳(属天体)的说明文,但不是自然课。学习这一课,除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还要学习介绍有关太阳知识的语言和表现方法。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第一句是第二段的总括句,如画了这一句也不算错误。)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或利用太阳光预防和治疗疾病)。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四、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4~8自然段为第二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提醒学生: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即第4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既是两段之间的过渡,也是第二段的总括。
五、指名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要求学生把数字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
(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
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粗。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5小段句式,说几句话。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三、通读课文,总结: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2.做模句练习:
仿照第1、2句,做第3~5句的模句练习。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七
《21 太阳》
执教时间: 4 月 22 日 8 周星期3 累计 52 节
执教时间: 4 月 23 日 8 周星期 4 累计 53 节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八
《21.太阳》
21.太阳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你最想知道太阳的哪些方面?通过学生课前自学课文,课外知识的积累,你能说说有关太阳吗?(交流已有知识)师:同学们对太阳的了解还真不少,关于太阳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更科学的解释,你想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宇宙去探索太阳吧。(点击太阳的主页封面和文本)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读准生字词
1.P4标拼音,画词语,自由读
2.同桌互读,互读之后给对方画小星星——目的是读生字词情况能得到反馈
二、带着生词自由读课文(第一遍读课文)——目的是把生词带到句子中,更好地理解生词。
三、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1.一个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目的是让全班读准
2.全班同学一起读,老师及时纠正——目的是人人过关,读通
3.去掉拼音,加速读——目的是读顺
四、正确流利地自由读课文(第二遍读课文)
五、接力读课文(第三遍读课文)
目的是检验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学生易读错的长难句。
六、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遍读课文)
思考解答: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活动?
这篇是写物——太阳(属天体)的说明文,但不是自然课。学习这一课,除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还要学习介绍有关太阳知识的语言和表现方法。
七、写生字
1. 刚才我们读熟了课文,并且观察了书上的图片,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谁的字能写得更漂亮呢?我们一起看看课文要求我们会写的这些字。有什么字容易写错你想特地挑出来提醒大家的?四人小组讨论难写的生字的写法。指生说。
2.教师指导书写三个易错字
3.学生书写习字册(学生在课堂上写习字册时应让学生写前三个,即描一个,仿一个,自己再写一个。)
4.教师评价学生书写情况,投影展示。
我们想写一手好字,一定要有端正的写字姿势,胸口离书本一拳,眼睛离书本一尺。 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习字。老师你挑出一本习字册评奖。
师:老师惊喜地发现了这样一本习字册,我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了。同学们你们先说一说这些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里?
生:„„
师:真好,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好,写完了这三个难写的字,我们继续写其他的字。 生字中,“殖”的右半部“直”不要少一横;“蔬”字不要少写一点;“菌”的下部不要写成“因”;“疗”是病字头,不是广字头。
“抵得上”的“抵”是“扌”旁,不要写成“亻”旁。它的意思是顶、相当。 “汽”和“气”:“汽”,由液体或固体变成的气体。如汽车、汽水。“气”,如气体、空气、气味。
第二课时
(三)按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自己概括拟写。投影幻灯出示:
1.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2.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3.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4.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第一句是第二段的总括句,如画了这一句也不算错误。)
5.有了太阳才有云、雨、雪。
6.有了太阳才有风。
7.太阳光有杀菌能力(或利用太阳光预防和治疗疾病)。
8.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或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四)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4~8自然段为第二段: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提醒学生:第一段写太阳的特点,第二段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即第4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既是两段之间的过渡,也是第二段的总括。
(五)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要掌握适当的停顿。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要求学生把数字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
(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
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粗。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5小段句式,说几句话。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三)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2.做模句练习如下。
仿照第1、2句,做第3~5句的模句练习:
用阳光这个词说一句话篇九
《太阳》
《太阳》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本课生字词。初步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和方法。学习使用“如果„„就„„”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一边读,一边想”,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二)体会数字说明和比较说明的作用,并初步学习用数字说明问题的方法。
(三)学习用“如果„„就„„”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一边读,一边想”,通过阅读,了解太阳的特点,明确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认识数字和比较说明的方法,做好词语、句子的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指出课文引用了后羿(上古夏代有个穷国的君主,善于射箭)射日的传说做开头,后羿射日的传说是真实可信的吗?
(不可信,这是神话传说。)
2.既然不可信,课文为什么引用它做文章的开头呢?看看不用它做开头,一上来就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可以不可以?
(可以)
既然可以,课文用后羿射日的传说做开头,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3.这一小段后羿射日的传说和“太阳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公里”之间用“其实”过渡,
“其实”是什么意思?不用这个词可以吗?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段落中还有这个词或类似的词语。其实,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起转折作用。
4.接着课文写了太阳离我们很远,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远呢?(用数字) 如果不用数字,只说“很远很远”或“特别特别远”,哪一种说法好?为什么? (肯定:用数字说明问题,是说明事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它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确切的,有较强的说服力。)
5.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看看这两个自然段用什么写法说明太阳很大、很热的?写太阳很大时,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写太阳很远时,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要求学生把数字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的括号里,然后归纳:
(这一小段不仅用了数字说明的方法,表现太阳很大、很远,还用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太阳很大,就更加具体、鲜明了。钢铁是坚硬的金属,碰到太阳表面六千度的温度,竟变成汽。这就把太阳很热,形象具体地告诉了我们。)
6.齐读第一段,做课堂练习:
①用数字说明天气很冷或很热,火车行驶很快,塔楼很高,树干很粗,等等。 ②有一位篮球运动员身材很高,用数字或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很高。
③公园有一棵老槐树,树干很粗,用数字或比较的写法,说明它很粗。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是写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从哪些事实说明这种密切的关系呢?第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归纳了这段的意思,把它找出来。
2.这一小段的第二句的意思和第三句的意思一致不一致?这两句话在说法上相同不相同?
(意思是一致的,都说明太阳和地球上的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说法上不相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是事实;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不是事实。)
第二句虽不是事实,可是当作事实说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如果„„就„„)
3.指出:“如果„„就„„”通常用在表示假设的句子里。“如果”后面提出的事实“没有太阳”是假设的,“就”的后面是假设的事实所产生的结果:地球上“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4.课堂造句练习:教师提出假设的事实,学生补充可能产生的结果。
如果明天下雪,________________
星期六如果爸爸妈妈都休息,________________
村前这条小河如果架起一座桥梁,________________
5.读第五自然段。根据前面概括,这一段告诉我们: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云、雨和雪,为什么?根据下面的问题,画出段中的答案:
雨和雪是什么生成的?(云)
云是什么生成的?(无数小水滴)
无数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水蒸气是哪里来的?(从地面上的水)
地面上的水是怎样变成水蒸气呢?(吸收了太阳的热变成的)
6.看看这一小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讨论: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句话?上一句末尾的词语和下一句开头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也是下一句开头的词语)
归纳:这一小段话,承上启下,环环相扣,清楚地写明因为有了太阳,才有了云、雨和雪。
7.做课堂练习,用课堂讨论形式模拟第5小段句式,说几句话。上句末尾和下句开头使用同一个词语。出示第一句:“走进公园大门,迎面是一个圆形的花坛„„”,接下去,要求学生用“花坛”开头说出第二句。如“花坛里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花朵围绕着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喷出清亮的水珠”,“水珠映着阳光,闪着七色光彩”。
(如有同学问起这种说法叫什么,可以说明是“顶针”辞格)
8.读第6自然段。提问:这一小段是写有了太阳才产生了风,从段中指出的,谁能用一句话归纳:风是什么?
(风是流动的空气)
空气为什么会流动?
(空气有的地方冷有的地方热的缘故)
空气为什么会有的冷,有的热?
(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的热量多空气就热,有些地区吸收太阳热量少,空气就冷) 为什么空气有冷有热就会流动呢?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补充: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受热膨胀变轻就会上升、移动,随着冷空气就会补充,这就形成了流动,也就是形成了风。
9.读第7、8自然段。简要地说说太阳光有杀菌能力,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的实例(师生共同举例)。
提问:第8自然段共写了三句话,哪一句是全文的总结?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一句话)
再谈谈“第一句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用什么词语可以替换它?
(总之、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
10.回忆一下第4自然段的学习,再看看这一小段前两句的意思和说法上有什么特点? (意思相同,说法不同:第一句是从正面说的,第二句是从反面说的,是假设的,也用了“如果”。)
这一小段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是自然界的意思吗?用什么词可以替换它? (当然、理所当然)
(三)通读课文,结合板书总结:
《太阳》这篇说明文,通过阅读、分析,我们获得了有关太阳的特征的知识,明确了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课文两大段在内容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太阳很大,很热,距离我们又很远,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也才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通过课文学习,我们初步了解“数字”和“比较”的说明事例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说明问题,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会背最后自然段。
2.做模句练习如下。
仿照第1、2句,做第3~5句的模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