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一
《咏荷上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二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无答

案)新人教版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轶(d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己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轶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四字以上的作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汉初官即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C.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3分) ( )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B.①犀首见之 ②齐闻犀首之北

C.①愿渴行于王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吾为事来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分) (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答: 。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答: 。

(二)古诗歌阅读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答: 。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空)(6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派云悉永昼》)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践而望矣, 。 (《荀子·劝学》)

(4)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一一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一一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的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慊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

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一一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一生发表的诗,虽然不超过十首,却又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也说明“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季先生拒绝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而痛快地应承北大副校长一职,说明季先生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

11.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

12.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迹”。(6分)

答: 。

13.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8分)

答: 。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

A.犟劲 厮混 砥砺 前倨后恭 待价而估

B.锱重 荫庇 蓬蒿 笨嘴拙舌 灯影幢幢

C.钮扣 瑕疝 信笺 掎角之势 集腋成裘

D.坍陷 绯红 渠道 理直气壮 凄风苦雨

1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

A.这对孪生姐妹在向记者介绍时,活泼的妹妹先声夺人,文静的姐姐却笑而不答。

B.王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有时为了使课上得生动形象,不停地指手画脚,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C.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D.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说,朝鲜人民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进攻和防御手段的、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力量。

B.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警告菲律宾公民切勿到中国旅游或出差,携带任何违禁药品,否则将可能遭受严重惩罚。

C.高考失败,小李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尽的痛苦啊!

D.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中国文学界人士认为,莫言的获奖是世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

17.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语意完整。(6分)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这是 ;“ ”,这是 。

18.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给“科学发展观”下个定义。 (5分)

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方法论。

②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⑧它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

答: 。

19.下面是摘自某报刊的新闻标题,许多读者对此类标题提出批评,请你指出批评的原因,并改写这两个标题。(6分)

(1)某报报道深圳富士康工厂又发生一起跳楼自杀事故,标题为“昨晚富士康再次上演高空飞人”。

(2)《××日报>刊发图片报道,针对街头的流浪汉,文章标题为“聊把大街当睡床,羞不羞”。 批评原因: (2分) 改写标题:① (2分)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三
《2015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

2015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灾难美学

①自然灾难以其毁灭性的力量,给人类的身体、心灵与生活以沉重打击,如

何从这种似乎不可避免的创伤性记忆中复苏?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用一种

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美学来进行自我的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灾难美学,其

实质是一种遗忘灾难的艺术,不啻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

②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一种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这种政治美学在

一些自称为舆论喉舌的“主流媒体”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每次自然灾难的发生,

无论是地震、洪涝、旱灾还是泥石流等,似乎都在造就盛世传奇般的领导干部,

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是领导们如何废寝忘食、亲力亲为地深入灾区,慰问灾民,调

查灾情,安置灾后。如果说灾难是一场悲剧,你会发现主角和配角的位置每次都

被翻转了。

③有一位宗教界的公共人物说得很入人心,他说,人世间的灾难、苦难本来

就是一个常数,这苦难降临在谁的身上是不可知的,而苦难的承受者,其实质是

替代我们去蒙受了身心的毁灭与创痛。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

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去理解苦难,去帮助灾民,去抚慰自己同样受

难的心。

④可在我们的公共生活里,一次次的灾难所唤起的道德觉悟与人性反省,就

好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瞬间的伤痛感,自我的省思,援助

灾民的道德冲动,迅速地被消费主义社会的滚滚洪流湮没、淘洗。这就导致每次

灾难的发生,我们好像都是第一次感受如此巨大的苦难,道德性的提升与努力,

每次似乎都是从零点出发。即便如此,灾难过后,我们还是常常容易被自己的道

德努力所感动。

⑤这种面对灾难的道德美学,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其本质就是,我

们面对灾难及其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在最宽泛

的意义上,我们毫不掩饰对受难者的慷慨的悲悯与同情,可同时,我们对于在受

难者这个抽象符号背后的具体的个人的苦难,却缺乏一种持久的道德激情,去进

行救赎与援助,而是开始迅速地冷漠,不耐烦,遗忘。

⑥在传统社会,巨大的自然灾难,往往含蓄地告诫、警示统治者的“政治之

恶”,所以才有罪己诏,普通人面对灾难,则在苦痛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对于不

可知的大自然的敬畏,因敬畏而生谦卑与自省意识。

⑦而在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人定胜天”乃至“无法无天”的自负与浅薄

大量滋生。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背后所隐含的目标却是一种最庸俗的世俗社

会的物质主义理想。这种精神特征,在每次灾难过后的政治话语、公共话语乃至

私人生活里都有体现,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人性的有限、人的能力的局

限、人的罪错感,却反而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

⑧人性包含着两种可能,即向上提升的可能与向下陷溺的可能,也就是人性

的自主性与可堕失性两极,正因为此,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家的道德哲学,

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省察克治、反求诸己的重要,这也就是一种人性上的幽

暗意识。可我们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幽暗意识往往被深度压抑了,意志美学

却总是得到伸张与发扬。这种意志美学,是前面所说的政治美学与道德美学的理

性根基,它不是从一次次的灾难中去学习如何做一个梭罗式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人,而是从灾难中看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尚且不够,人类驾驭世界的能力有

待提升。灾难在强化着人类虚妄的主体性与贪得无厌的掠夺心理,灾难不再被看

成是对有罪的人类的一次警诫与惩罚,而被看成在考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就与科

技能力。

(有改动)

1、下列关于“灾难美学”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灾难来临时,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

难的受难者。

B.灾难发生后,灾民成为了这场悲剧的配角,这是政治美学的表现,政治美学

就是灾难美学最核心的体现。

C.灾难面前,缺乏精神资源的某些国人,进行自我精神按摩和情感麻痹,这种

遗忘灾难的做法,其实是对受难者的二度伤害。

D.灾难美学在现实中成为公众集体性的媚俗艺术,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我们对

具体的个人的苦难毫不掩饰自己慷慨的悲悯与同情。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描述了灾难之后的政治美学的相关表现,与第①段的内容形成对比,

很好地阐释了灾难美学的本质。

B.第③段告诉我们面对灾难,应感同身受,理解苦难;第④⑤段语意一转,叙

述了人们面对灾难时的不持久的、媚俗的表现。

C.第⑥段指出传统社会中,人们因敬畏自然而有谦卑和自省的意识;第⑦段表

达了“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

D.第⑧段点出意志主义是政治美学和道德美学的理性根基,意志主义强调应与

自然为友,注重自我反思。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我们不应遗忘灾难,而应该正确地面对

灾难,对待受难者。

B.“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我们在面对灾难时,

缺乏道德激情。

C.一次次的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与省思,却反而一次次雄辩地证明了

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

D.人性包含着向上提升与向下陷溺的可能,因而,无论是基督教教义,还是儒

家的道德哲学,或其他宗教文明,都强调一种人性上的幽暗意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独 乐 园 记

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

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

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

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

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

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

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

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

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

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

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

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

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

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

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

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

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

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

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 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

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

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 家:定居,安家 .

B.杂莳草药 莳:种植,移植 .

C.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 野:郊野,郊外 .

D.而林薄茂密 薄:草木茂盛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相如因持璧却立 ..

B.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 蜩与学鸠笑之 ..

C.夫又何求于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D.皆以蔓药覆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引出下

文对独乐园的描写,以及对“独乐”的阐释。

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

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伺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

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

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

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

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5分)

译文: ⑵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青波。

8、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4分)

答:

9、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都

答,则按甲题计分) (6分)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乙:1. ,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6.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你不信任我

[俄]格·戈林

出租车把我载到一所大楼前。“劳驾,”我对司机说,“别关计价器。我到公司里去去就回来,然后我们再朝前开。”

司机不满地皱了皱眉。“也许,先结账不是更好吗?”他问。“不不,我还要继续坐您的车呢,”我说,“瞧您,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司机说,“什么样的乘客都有嘛,有人会溜,有人不会„„” “哎,就是说,您还是认为我可能会溜?那好„„我把我的帽子押在您这儿。”

“您说哪儿去了!”司机生气道,“我要您的帽子干吗?我信任您„„您把公文包留下再走。”

“啊,什么?”我冒火了,“行啊,我把我的公文包留下。只是您要允许我记下您的车牌号码。”

“您这是干吗?”司机皱起了眉头,“不信任我吗?您想我会开车溜掉?” “我什么也没想,”我说,“什么样的司机都有嘛,有人喜欢帽子,有人喜欢公文包。”

“啊,说什么呢!”司机说,“那好,把我的车号记下吧:MT-40-20。不过您得先让我看看,公文包里都有些什么。”

“这是干吗?”

“免得过后说不清楚。”

“看吧。”我没好气地说,“喏,里边有文件,书,电动剃须刀。” “剃须刀是完好的还是坏的?”

“怎么会是坏的呢?现在还能用。”

“什么叫‘现在’呢?我可不打算在这儿测试。”

“谁知道您?”我冷笑一声,“您的胡子还没刮呢,脸有点浮肿,眼睛是淡色的,左颊上有个瘤„„”

“在记我的外貌吗?”司机凶巴巴地说,“那好!我也不会忘记您的!蒜头鼻子,圆眼睛,两只耳朵不对称„„左边有颗镶牙„„”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四
《语文试题》

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

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将会或已经遇到的问题,需

要我们去思考。

这些问题的产生,实质上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

诉求。经济发展,技术化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

后的防卫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

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

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

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

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

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

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要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

使它成为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

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

的失真”。

网络时代语言的书写形式是键盘操作。这种键盘书写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同

时也是销蚀和改变我们语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天生是为拉丁字母准备的。

虽然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槛,但它已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

种机械智能的操作。这是一种拒绝汉语思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时下,这种书写形

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语文教育。

此外,网络时代的汉语文本还在不断地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

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

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一种普及的诠释文本

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

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读者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就会

因为读图的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

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是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

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

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该如何应对挑战?我

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一些将会或已经遇到的

问题”的一项是( )(3分)

A. 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后产生了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这正体现了一种

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

B. 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面临“文化身份”缺失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网络语言和克隆世

界的普通话对汉语,甚至对汉语诗歌创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C. 网络时代以键盘操作为主的语言书写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同时也正在

销蚀和改变着我们的语言。

D. 汉语文本不断卡通化、图像化,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取代。这将会限定和剥

夺读者的想象能力与个性化阐释。

2.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语言是文化渗透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部分,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这主要是由经济的

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和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造成的。

B. 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就要在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中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

要尽量避免异族语言的渗透和彼此之间的交流。

C. 根据于坚的观点,在21世纪,如果能够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就能够成

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D. 汉语正处于“两难”境地:不参与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会失去很多机会,因落后而被殖

民;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吞噬。

3.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坚持

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

真”。

B.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槛,但它已

经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从而成为一种拒绝汉语思维和汉语人

文特性的写作方式。

C. 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能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文字的想象,会

使阅读趣味盎然。因此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它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

产生依赖性。

D.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

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

个性化的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事之,

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于是士大夫

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

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食食之,

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又尽数.

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

婴天谴;不可说。”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异之,遂

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

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

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

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

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少

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

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

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

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

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

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

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

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

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贤:贤能 B.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益:增..

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 婴:遭受 D.乐审所与壮士在焉 与:跟..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3分)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乐与归,寝处共之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云鹤谦虚好学,再加上好友的帮助,他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后来夏平子染病死去,于是

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把自己因

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然后

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天”,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自己也

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5分)

译文: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注】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答: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2)沉默呵,沉默呵! ,就在沉默中灭亡。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

(4)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

(6) ,余不忍为此态也! ,自前世而固然。 ?

夫孰异道而相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潇洒钱钟书

仲利民

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钱钟书,偏偏不喜抛头露面,拒绝记者的采访,躲避摄影记者的镜头。最有趣的一次,钱钟书与夏衍同住一病房,夏老过生日,他的孙女将蛋糕也送了一大

块给钱钟书,这时的摄影记者从后面开始偷偷地拍摄,当记者大着胆子转到前面来的时候,

钱钟书先生居然拉起了被子连人带蛋糕一起盖起来。

香港记者林湄到北京想采访钱钟书,又怕遭到钱先生拒绝,就邀请当时的《文艺报》副

主编吴泰昌先生帮忙,吴先打了个电话被其婉拒,就让林来一次突然袭击。当他们出其不意

地来到钱钟书房门口时,钱先生幽默地说:“泰昌,你没有引蛇出洞,又来瓮中捉鳖了„„”

让人感受到钱钟书并非不近人情,他拒绝媒体的采访,仅是自己坚持的一种生活方式。

吴泰昌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时,想约钱钟书先生写点文章,想不到钱钟书先生

突然起身摆着手大声说:“写文章的事今天不谈。”不过,事隔一年多,当吴身体有恙,钱

钟书先生却特意去信,“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

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

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杨绛同候。”这句“空话”里又包含钱钟书先生对友人

多少关心的真情实感啊!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五
《河北省保定市八校2013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请将客观试题1—6题答案涂在答题卡1—6题位置上,12—14题答案涂在答题卡7—9题位置上;主观试题(含作文)工整书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

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4—7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之,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擢通政参议 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 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 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 守:遵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分) ( )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 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 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 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5分)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传不习乎?”

(孔子《论语·学而》) (4)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梁,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工,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侈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侈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何爹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6分)

(3)文章最后详写何爹最后一次给三明爹剃头的情节有何作用?(6分)

(4)怎样看待何爹“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的这种坚持?面对传统技艺的衰落,你对当今逐渐失势的传统文化有何思考?(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梁漱溟为什么与众不同(节选)

刘仰东

梁漱溟是不是学者,这本来不成问题。1916年,他23岁时就在蔡元培校长的引荐下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门(系),次年开讲,先讲“印度哲学”,再讲“儒家哲学”。讲“儒家哲学”时,听者踊跃,除一般学生外,还有四五十岁的前辈,还有一些当时及后来的风云人物。四年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出版,更使他享有新儒学先驱者的盛名。他是因学问而出名的,世人历来也是以“知名学者”来看待他的。

但是,梁漱溟本人却一向不自视为学者,也一向不为了学问而做学问。他生前曾在许多文字或演讲中明确表态。1930年,他在题为《我是怎样一个人》的文章中写道:“大家误解我什么?这就是误认为我是一个学者,甚或说是什么‘哲学家’‘佛学家’‘国学家’„„这真是于两面都不合适:一面固然糟蹋了学者以及国学家,一面亦埋没了我简单纯粹的本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六
《省中高三寒假作业(sk) - 副本》

高三寒假作业

命题单位:常熟中学

审稿单位:浒浦中学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 ) (2分)

A.躯壳/金蝉脱壳 粘液/粘贴标语 处理/处变不惊 ......

B.哽咽/狼吞虎咽 假期/假公济私 载体/千载难逢 ......

C.标识/博闻强识 楷模/大模大样 揣度/度德量力 ......

D.强迫/强弩之末 屏退/敛声屏息 落枕/落落寡合 .......

A项分别读qiào,nián/zhān,chǔ。B项分别读yâ/yàn,jià/jiǎ,zài/zǎi。C项分别读zhì,mó/mú,duó。D项分别读qiǎnɡ/qiánɡ,bǐnɡ,lào/lu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B ) (2分)

A.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

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B.马英九以一个“外省族群”者的身份在台湾政坛立足的困难性,使得他在政治考量方面多了一份顾虑和如履薄冰的....心情。

C.未能配备其他厂商普遍配备的刹车优先系统的问题曝光后,

丰田总裁在美国与中国就此事件道歉的不同态度,受到了

坊间的求全责备。 ....

D.对骑自行车春游的提议,他一会儿反对,一会儿又表示赞成,左右摇摆,莫衷一是,真是太没有主见了。 ....

“如履薄冰”形容戒惧敬慎的心理。

“交相辉映”意思是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用错对象。 “求全责备”意思是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不合语境。 “莫衷一是”的意思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而不是犹豫不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D )(2分)

A.最近,“被就业”成为新流行。有大学生说,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写着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B.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专业人士告诫说,18岁以前是孩子长高的重要时期,请家长们在起居、饮食、运动及心理等方面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好相应的准备。

D.近20年来,高浓度污水长期在境内滞留、渗透,造成了以滏阳河、滏阳新河沿岸为重点的大范围浅层地下水污染。 A项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应在“该公司的公章”前加“盖着”。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C项句式杂糅,“请„„做好相应的准

备”与“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保留一种说法。

4.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审美移情”的三种情形。(不超过12字) (3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说的都是“情”和“景”的关系,而“雁”意象群的发掘,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写景(物)”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言志)”的诗句,但数量最多的还是写景(物)与抒情(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审美移情”的情形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审美移情”的情形指的是:

5.下面《典故杂咏》的小诗巧藏20个成语典故。请根据示例从其他三联中任选一联写出四个缩用的成语典故。(6分)

沧桑世事见天壤,唇齿衔环今古情。

缘木守株贻笑柄,枕戈尝胆赞英名。

七擒三顾笑汗马,八斗五车能点睛。

投笔击楫钦裹革,移山填海尚鹏程。

示例:颈联 七擒七纵,三顾茅庐,汗马功劳(汗马之劳),八斗之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画龙点睛。

首联:沧海桑田,天壤之别(天渊之别),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结草衔环;

答:( 联) 、 、 、

颔联: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枕戈待旦;卧薪尝胆;

尾联:投笔从戎,中流击楫,马革裹尸,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鹏程万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王曾,字孝先,青州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

辞。咸平中,由乡贡[乡贡,唐代

指不经学馆考试而由州县推荐应

科举的士子;又指由州县选送。

后指乡试]试礼部[试礼部,指参

加会试]、廷对[廷对,原指在朝

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这里指廷

试,殿试]皆第一。杨亿见其赋,

叹曰:“王佐[王佐,王者的辅佐,

佐君成王业的人]器也。”宰相寇

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政事堂,唐

宋宰相的总办公处,北宋在中书

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

密院分掌政、军],授秘书省著作

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

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

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

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其见尊礼如此。

府益都县人。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于写文章。宋代咸平年间,以举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他被(朝廷)尊重礼遇到了这样的程度。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

讹言[传布的流言]有妖起若飞

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

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扬言]

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间,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

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

“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

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

利[榷利,国家通过专卖以增加收

入],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己)上,

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

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

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

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

折之。今加以大恶[大恶,大罪过,

惊慌。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速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逃难。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 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方法,王曾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 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地位在自己之上,曾经流露出不满情绪。等到利用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七
《安徽省蚌埠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蚌埠市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

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轶(dà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己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轶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四字以上的作三排布局。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还有一种在印文周围加饰图案的印,常见图案为代表四方神灵的青龙、白虎、朱雀(凤)、玄武(龟),有饰四边的,也有饰二边或三边的,统称四灵印。

1.下列各句中,对汉代印章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汉初官即的文字都用小篆,形成庄重浑穆,平整规矩的整体格调。

B.汉代的私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印文以笔法灵活的缪篆为主。

C.汉官印的印文在文字布排上有铸印和凿印两种风格迥异的排法。

D.汉私印将鸟虫书入印,既美化了印文,又隐含了较深的文化意蕴。

2.下面对“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解说无误的一项是(3分) ( )

A.增损笔法的运用,依印文疏密需要而定,排布灵活有致,完全突破了秦的格式。

B.结构很不规范的,成了印章专用文字的缪篆,被列为与小篆齐名的汉字六书之一。

C.朱白相间的印章中,因笔画的交错相映,构成一种较为匀称的印文文面。

D.把借鸟形、虫形、鱼形而形成的鸟虫书用入印章,增强了印章外观的美感。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秦代印章有较为统一的制度,官印用田字格和日字格。

B.汉代印章风格的变化,首先从汉初官印印文面目的改进开始。

C.秦代官印文字与汉初官印文字相比,线条相对纤细。

D.汉印在印文周围加饰常见的四灵图案,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遒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者,魏之阳晋人也,与张仪不善。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曰。”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愿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①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②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 ..

B.①犀首见之 ②齐闻犀首之北 ..

C.①愿渴行于王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D.①吾为事来 ②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

5.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陈轸游说才能的一项是(3分) ( )

①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②“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

③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④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⑤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⑥“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陈轸面对秦王的质问,肯定张仪的看法,是以退为进,体现了游说之士的权谋机变。

B.陈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取譬设喻,言之成理,使秦惠王深信不疑,并进而善待他。

C.陈轸、张仪、犀首都是能够倾邦覆国的说客,相互之间争宠妒能,挑起了许多纷争。

D.经过陈轸的精心策划,使本无所事事的犀首一时垄断了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

(2)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二)古诗歌阅读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答: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六个空)(6分)

(1)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派云悉永昼》)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践而望矣, 。 (《荀子·劝学》)

(4)沧海月明珠有泪, 。 (李商隐.《锦瑟》)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王羲之《兰亭集序》)

(7)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一一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究,算不上国学大师”。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他的平凡,即如他所说,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的大有人格魅力,就在于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后八个字,是我自己加的,季先生生前若听到,一定不赞成。记得有一年,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学兄出版《此情犹思一一季羡林回忆录》,在前言中写上“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北大唯一终身教授”等词,季先生阅后,坚决要求删去。季先生说:“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的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不过生的晚些,活的时间长些罢了。”

2006年,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在我国山东泰安召开,会上,季羡林、高占祥、李国彝三位被评为世界桂冠诗人。这又是一顶高帽。季先生在中学时,曾有“诗人”外号,说明他是喜欢诗的,是有这方面的素养的,但他一生发表之诗,据笔者所知,不会超过十首。季先生著作等身,身列作家之林,还自慊是票友。以不到十首诗的数量,荣膺世界桂冠诗人称号,他老人家肯定会感到惶恐。我没有猜错,一次见面中,季先生说了创作经过。季先生讲:“原本是泰安地区来人,说请我写一首诗,关于泰山的。我自幼景仰泰山,至今初衷不改,兴致一上,就动笔了。7月29日(2005年),温总理来,来得特早,我桌上摊着稿纸,没有收拾。总理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说在写关于泰山的诗,并且念了开头几句。以后新华社就作了报道。再以后,你们都知道了的,我季某人忽然就成了桂冠诗人。”说到这儿,季先生转为“难得糊涂”,他说:“桂冠诗人不是随便戴的哦,他们这么做,只能使我脸红。”

笔者觉得,仅就94岁的老人,依然拥有这般创作活力,《泰山颂》就值得一读;在这一点上,季先生完全用不着脸红。季先生写完搁下,但一直未定稿,他自觉不够完善,到了2008年12月21

日,97岁了,又拿出来修改,在一处添了三行24字:“万木争高,万卉争艳。争而不斗,和谐自然。天人合一,宛然实现。”其他几处亦有修改。这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泱泱中华,特点是人多,人多思想杂,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许多议论,是颇为滑稽的。譬如有人转给我一篇文章.是从网上下载的,讽刺季老是官迷,理由是从杨绛的《我们仨》推测,那个想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而最终没有当成的,估计就是季羡林。嘻嘻,胡为乎来哉!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他对官场,一向敬而远之,了无兴趣。证以笔者的目睹: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一天,有老友自城内来见季先生,落座,喝茶,老友说起近来见了哪些哪些高官,禁不住眉飞色舞,唾星四溅。季先生干坐一旁,默然无语,待老友走后,只幽幽地说了一句:“他还很得意。”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即以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来说,倒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文革”后,某要员曾建议季先生出任此职。季先生么,婉拒了。尔后,北大让他当副校长,他倒是痛快地应承。为此,有人曾当面讶怪:“为什么放着副部级的职位不要,却要这个副局级呢?”季先生说:“什么级别,我脑子里没想过这个!”一一他想的,就是当他的教书匠。

(节选自《文汇报》)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季羡林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只是一个教书匠,至多再加一个写家;他一生发表的诗,虽然不超过十首,却又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

B.季羡林先生亦儒亦释亦道,而又非儒非释非道,从心所欲,脱略形迹,无法取替,不可超越。这正是“国学大师”应有的魅力和境界。

C.94岁的季羡林老人创作了《泰山颂》,97岁时,又拿出来修改,表明季先生为了避免名不副实而坚持修改文稿,也说明“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

D.季先生拒绝出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一职,而痛快地应承北大副校长一职,说明季先生贵有自知之明,与其力不从心,不如扬长避短。

E.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几处人们对季老先生的不一致的评价,然后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简要描述出来,虽未直接评论,但足以让读者了解季老先生的为人。

11.文中说:“季羡林也是一个大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2.文章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这一句就表明了季先生的心迹”,说说表明了季先生怎样的“心迹”。(6分)

13.对于季羡林究竟算不算“国学大师”,作者没有直接评论。你读了本文以后,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呢?(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24分)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

A.犟劲 厮混 砥砺 前倨后恭 待价而估

B.锱重 荫庇 蓬蒿 笨嘴拙舌 灯影幢幢

C.钮扣 瑕疝 信笺 掎角之势 集腋成裘

D.坍陷 绯红 渠道 理直气壮 凄风苦雨

1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 )

A.这对孪生姐妹在向记者介绍时,活泼的妹妹先声夺人,文静的姐姐却笑而不答。

B.王老师学识渊博,幽默风趣,有时为了使课上得生动形象,不停地指手画脚,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C.人事处通知,对那些久假不归的同志要查明情况,对其中无故旷工者要严肃处理。

D.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说,朝鲜人民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进攻和防御手段的、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力量。

B.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警告菲律宾公民切勿到中国旅游或出差,携带任何违禁药品,否则将可能遭受严重惩罚。

C.高考失败,小李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尽的痛苦啊!

D.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是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中国文学界人士认为,莫言的获奖是世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

17.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仿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要求结构相似,语意完整。(6分) 从古至今,分别都是使人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 ”,这是 ;“ ”,这是 。

18.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给“科学发展观”下个定义。 (5分)

①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一种方法论。

②它的前提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

⑧它主张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它的总体要求是实行统筹兼顾。

19.下面是摘自某报刊的新闻标题,许多读者对此类标题提出批评,请你指出批评的原因,并改写这两个标题。(6分)

(1)某报报道深圳富士康工厂又发生一起跳楼自杀事故,标题为“昨晚富士康再次上演高空飞人”。

(2)《××日报>刊发图片报道,针对街头的流浪汉,文章标题为“聊把大街当睡床,羞不羞”。 批评原因: (2分)

改写标题:① (2分)

② (2分)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商人萧百佑所著《所以,北大兄妹》-书于2011年6月出版,写的是自己如何将儿女“打”进北大的故事。他的三个子女都被北京大学录取。萧百佑的教育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被称为“中国狼爸”。

【材料二】:经过公开面试和专家组评定,南师附中2012年北大清华推荐生正式出炉:高三(5)班的朱妮成为北大推荐生;高三(6)班的时羽剑成为清华推荐生。他们的父亲与孩子一同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因为对孩子十分平等温和,这两位爸爸被媒体称为“中国羊爸”。

读完上述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八
《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三上期语文半期考试题》

秘密★启用前

2014年重庆一中高2015级高三上期半期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2014.11

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号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概不给分。

第I卷(共32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原创)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战栗 勠力同心 恓.xī惶 怏.yàng怏不乐

xiù B. 煤碳 一笔钩销 吊唁.yàn 白云出岫.

C. 临摹 床第之私 筵.

D. 磋跎 绵里藏针 恸.yàn席 应.yīng届生 tòng哭 蒙头转zhuàn向

2、(原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保定“油条哥”刘洪安大学毕业后开起了早点摊,他坚持用一级黄豆油炸油条,被誉为“一级油条哥”,人们信任他的油条,一锤子买卖使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

B. 眼下许多人幻想一夜成功、名扬四海,人浮于事已成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事实上,....

大凡成功都是从小事中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C. 从第一篇作品开始,萧红就以革命斗士的姿态出现在东北文坛。以后,萧红一发不可收.....拾,在1933年就发表了三十余篇作品。 .

D. 有些养花的人喜欢把花卉搬进室内,殊不知这样做会有害健康。放在室内的花卉会释放...

出二氧化碳,这会使人感到气闷,降低睡眠质量。

3、(原创)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写出好诗,就不得不在这两方面注意:一方面要做诗人人格的涵养,一方面要做诗的艺术训练,写出自然优美的音节,协和适当的词句。

B.八月初五是唐玄宗的生日,被定名为“千秋节”(又称“千秋金鉴节”),到这一天全国

都铸造镜子,当作礼物送人以庆祝长寿。

C.谁都知道“蜀锦”是指四川成都织造的花锦,可是“蜀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历史发展中,每个时代花样有什么特征?还少有人认真注意过。

D.有个经济史料《范子计然》,曾道及当时山东盛产的锦绣价值,“齐细绣文,上等匹值二万,中值一万,下值五千。”

4、(原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礼宾司前代司长鲁培新表示,APEC服装的设计由外交部主抓,经过严格招标和层层选拔,最后拟采用东道国首脑本人的意见为准。

B. 作为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王洛宾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和民歌,创作出能赢得观众喜爱的富有民族风味的歌曲。

C. 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优素福·扎伊那为理想而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深深地打动了世界人民的心,甚至为她唏嘘落泪。

D.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以后,新生人口必然会增长,一方面将改变“4-2-1”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减轻适龄劳动人口赡养老年人的负担。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宿”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寂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这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回归自然。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实现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2003年第2期,有删改)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B.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钟声都有一种传递宗教意味的作用。

C.“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D.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中国古代不同的是,西方的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其中既包含表示日常生活的时间,也包含表示带有宗教色彩的时间。

B.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钟声往往能将他们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是借助钟声积淀在他们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来实现的。

C.在中国的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两大类。

D.在中国传统思想有了“空”的观念之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

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7、请根据全文概括 “钟声”的文化内涵。(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记 盗

杨衡选

南城萧明彝先生,家世为显官,厚其赀,庾于田。时当秋获,挈其爱妾,刈于乡之别.

墅。有少年三人,自屋而下,启其户,连进十数辈,曰:“萧先生睡耶?”就榻促之起,为先生着衣裳,进冠履,若执僮仆役,甚谨,曰:“先生有如君,男女之际,不可使窥外事,请键其室。”迎先生至外厅,设坐,面南向,爇烛其下,曰:“某读先生今古文,可一一为先生诵之,最佳者无如某篇。某篇之中,有某转某句,非巧思不能道。尝于某显曹处私伺先生宴,连饮十五犀觥,诸公不及也。江南藩司碑记,唯先生文为绝笔。”

左右有恐吓先生者,其盗魁力止之,曰:“此萧先生,不可以常态惊也。”索酒肴相啖食。先生为之陈庖厨,饮酣,曰:“某等闻先生名久矣!不惜千金路费至此,可出其囊橐,以偿吾...愿。”先生曰:“昨有四百金稻谷价,惜来迟耳,今早已送之城中。此所留者,仅羹酒之需,不过二十七金,人参八两,玉带一围而已,愿持赠诸豪士。”左右疑有埋藏者,盗魁曰:“此先生真实语也,不须疑。”启其箧。如数。夜将半,先生倦,且恐。盗魁曰:“先生倦乎?吾为先生起舞。”解长服,甲铠绣鲜,金光灿耀夺人目。拔双剑,起舞厅中,往来近先生鼻端,迹其状,如项庄鸿门意在沛公时也,良久乃止。先生待益恭,盗益重先生。自启户论文,.

始终敬礼先生,卒不敢犯如此。

先生房委曲,四顾夜黑,持灯周书幌曰:“此窗棂宜向某处上下,此楼宜对某方,所惜鸠工时少经营耳。”登楼,窥先生藏书,见《名臣奏议》《忠臣谱》二集,曰:“吾愿得此。”笔筒中旧置网巾二副,纳之袖中。字画多时贤为者,曰:“乌用此玷辱书斋?”择其不佳者毁

裂之。有美人一幅,乃名笔,曰:“此不可多觏者。”罗君某写有小楷扇一柄,藏笔床侧,曰:“吾与此公有旧好,宜珍之。”亦携之去。 将出门,邀先生送。先生强留曰:“若辈皆少年豪侠,待至明日归取四百金相遗何如?”盗魁曰:“世从无其事,余何能待?”请姓名,不答,曰:“后会有期。惜先生老,若少壮,当与之同往。”先生出走里许,见木舟二,泊溪口,尽登,摇橹而去。语作吴下音。

嗟乎!盗而如是,可以常盗目之哉?吾恐盗虚声者,灭礼义,弃《诗》、《书》,反不若是之深于文也!谓之曰“名士之盗”。

8、(原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厚其赀,庾于田 庾:谷仓 .

B. 先生为之陈庖厨 庖厨:肴馔 ..

C. 可出其囊橐,以偿吾愿 偿:实现 .

D. 迹其状 迹:察看,推究 .

9、(原创)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盗魁是“名士之盗”的一组是 ....

①某读先生今古文,可一一为先生诵之 ②索酒肴相啖食

③自启户论文,始终敬礼先生 ④择其不佳者毁裂之

⑤拔双剑,起舞厅中 ⑥笔筒中旧置网巾二副,纳之袖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0、(原创)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盗贼进入了萧先生的卧室,但因为萧先生的妾在场,盗贼以男女有别,不能让她看到外面发生的事情为由,请求关锁卧室,而让萧先生到外间的厅堂去。

B.盗贼在此之前,已经对萧先生有过了解,并曾经到过某个官员家里偷偷观察萧先生,看见他一连喝了十五杯酒,其他人的酒量都比不上他。

C. 从这些盗贼在萧先生家里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他们跟一般的盗贼不一样,对萧先生都非常客气和尊重,如果不是萧先生年纪大了,还想带他一起走。

D. 家中突然闯入盗贼,萧先生刚开始感到有些害怕,但看到盗贼对他的尊敬和他们不一般的见识,萧先生开始恭敬地对待他们,认为他们是少年豪侠,甚至要送他们钱。

第Ⅱ卷(共118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九
《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九月月考 (语文)》

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将会或已经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这些问题的产生,实质上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发展,技术化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

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要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使它成为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网络时代语言的书写形式是键盘操作。这种键盘书写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同时也是销蚀和改变我们语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天生是为拉丁字母准备的。虽然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槛,但它已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这是一种拒绝汉语思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时下,这种书写形式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学语文教育。

此外,网络时代的汉语文本还在不断地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

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一种普及的诠释文本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读者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就会因为读图的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是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该如何应对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

(节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一些将会或已经遇到的问题”的一项是( )(3分)

A. 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后产生了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这正体现了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

B. 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面临“文化身份”缺失的问题。英语作为一种网络语言和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对汉语,甚至对汉语诗歌创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C. 网络时代以键盘操作为主的语言书写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同时也正在销蚀和改变着我们的语言。

D. 汉语文本不断卡通化、图像化,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取代。这将会限定和剥夺读者的想象能力与个性化阐释。

2.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语言是文化渗透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部分,也是最后的防卫底线。这主要是由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和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造成的。

B. 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就要在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中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要尽量避免异族语言的渗透和彼此之间的交流。

C. 根据于坚的观点,在21世纪,如果能够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就能够成为克隆

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D. 汉语正处于“两难”境地:不参与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会失去很多机会,因落后而被殖民;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吞噬。

3. 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B.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键盘书写,汉语以其技术性的处理,走进了网络这个门槛,但它已经把中国语文的性灵挥洒转化为一种机械智能的操作,从而成为一种拒绝汉语思维和汉语人文特性的写作方式。

C. 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能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因此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它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D.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个性化的阐释。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

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

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

问其里居,曰:‚陆无屋,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

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雷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共怪之。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器排云,遥望故乡,.

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飗飗然瞬息及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贤:贤能 .

B.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益:增加 .

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 婴:遭受 .

D.乐审所与壮士在焉 与:跟随 .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3分)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乐与归,寝处共之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云鹤谦虚好学,再加上好友的帮助,他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后来夏平子染病死去,于是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天”,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景,自己也参与其中;

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5分)

译文: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注】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

8.词的下阕写雨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答:

9.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咏荷上雨 杨万里 翻译篇十
《如皋市海安县07-08学年度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卷》

如皋市海安县07-08学年度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2008.1

(满分:160分,答卷时间150分钟)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祥

①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词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

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选自《都市美

文》)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东坡“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4分)

2.文章第④段写到了柳宗元,有什么作用?(4分)

3.第⑤段中,作者说“中国的历史上„„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从上下文来看,“思想者”和“艺术家”的内涵分别是什么?(6分)

4.本文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收束全文,请你对此作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

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佑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

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倚,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箕而浩歌。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曰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唯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略有删

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 崇:高高的 .

B.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微:小 .

C.访诸旧老 访:拜访 .

D.不亦鄙哉 鄙:目光短浅 .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鄙视官场的一组是(3分)

①扁舟南游,旅于吴中

②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

③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曰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④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⑤唯仕宦溺人为至深

⑥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

A.③⑤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也暗示其被罢官后的愤懑和郁闷,为后文买地筑亭以及文末的议论作铺垫。

B.“沧浪亭”周围景色优美,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没有穷尽的竹林,澄澈的小河翠绿的竹子„„优美的景色令人陶醉。

C.作者常常到“沧浪亭”上游玩,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乐而忘归,其乐融融。这反映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D.全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笔墨酣畅,转合自如,前有铺垫,后有照应。触景生情,由情入议,浑然一体。

8.(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译文: ▲ ②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译文:

(2)把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 ④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散清波。

(1)从词的下阕来看,作者写的是庭院荷池上的雨,但上阕却写午梦西湖,这样构思的目的是什么?(4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咏荷上雨的?(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2)师者, ▲ 。人非生而知之者, ▲ ?(韩愈《师说》)

(3) ▲ ,抱明月而长终。 ▲ ,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4)可堪回首, ▲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粘贴(zhān) 佳肴(xiáo) 妃嫔(pín) 文采斐然(fěi) ....

B.犄角(yǐ) 烟垢(ɡòu) 悄然(qiǎo) 一泓秋水(hónɡ) ....

C.谪居(zhé) 倔强(jiànɡ) 拓片(tà) 翘首以待(qiáo) ....

D.熨帖(yù) 隽永(juàn) 坍圮(qǐ) 面面相觑(qù)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从纯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讲,“90后”的作家的作品确实还显稚嫩,内容也较单薄,与那些真正有实力的作家相比,“90后”的作家确实只能望其项背。 ....

B.一份在10月1日公布的美国国会报告称,美国去年再次证明了自己在世界军火交易中首当其冲的主导地位:美国竟占领了近42%的世界军火市场。 ....

C.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是中国人传统的赏月之日,天文学家介绍说,尽管今年农历八月的月亮要等到十七日23时13分才最圆,但中秋之夜的月亮同样是珠圆玉润的。 ....

D.仅仅在削减房地产商的利润上大做文章,无异于扬汤止沸;而由地方政府主导,来一场自我利益的革命,恐怕才是釜底抽薪之举。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专家认为,儒学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之一,因为孔子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所产生和将要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任何人难以比拟的。

B.作为新时期的人民警察,面对越来越隐蔽的犯罪分子,我们必须注意研究各种刑事犯罪的特点,以便稳、准、狠地识别和打击犯罪分子。

C.中日双方如果能以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为开端恢复高层互访,那么不仅能推动未来中日关系的发展,而且将有利于扭转近年来中日关系的下滑趋势。

D.“开心辞典”之所以能吸引广大观众的眼球,除了主持人反应机智、语言得体外,许多观众认为把娱乐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是它突出的优点。

14.下面是有关大津巴布韦建筑群的一段文字,请将关于圆锥塔的建筑特点的文字进行压缩概括。(不超过30个字)(4分)

大津巴布韦是一片聚在一起的石头建筑,没有屋顶,用灰色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在整个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群中,最神秘莫测也最令人费解的是椭圆形大围墙内的圆锥塔。这是一座下粗上细的的实心花岗岩建筑,高约20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它主要是用雕凿成砖块的平整花岗石堆砌而成,按一定的图案线条规则地砌起。石砖之间没有使用灰浆或其他种类黏合剂结合的任何痕迹,然而石砖之间的连接极为严密,其缝隙竟连薄刃也难以插进去。圆锥塔的外观神秘神奇,精致美观,而且坚固异常,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风雨的磨砺。

15.在下列语段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要求句式和画线句相同。(4分)

犹如寒冬之于腊梅,疾风之于劲草,对手能让我们的意气更加昂扬 ; ▲ 。把对手当作竞争伙伴的人,就能在“抗衡”中不断磨砺和完善自我。拒绝一切对手的人,自己也往往毫无作为。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国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11期)

16.下列对“教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能体现个人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的精神高度。

B.教养是人类的普世标准,应当与独立、民主、正义和个人尊严等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184249.html

    上一篇:宿甘露寺翻译

    下一篇:分手时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