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元好问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清平乐元好问篇一
《清平乐 太山上作 元好问》

清平乐 太山上作 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清平乐】

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一说李白曾作《清平月》,恐后人伪托。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元好问

(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

背景

蒙古灭金之后,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赏析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间写风。风不可见,借物可知,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

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清平乐元好问篇二
《元好问1》

点绛唇 长安中作 元好问--赏析2009年02月19日 星期四 10:27点绛唇 长安中作 元好问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出去。【赏析】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答案】1、词中的①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加以分析。①句更能体现。②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

在这首词中,不仅问而无答,更是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已老,连一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2、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答案】1、词中的①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加以分析。①句更能体现。②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问而无答,更是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已老,连一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2、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本题属于开放型,言之成理即可)①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不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即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了年青有志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的精神。②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前面已经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做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处寻求,甚至梦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③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继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轻人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积极心态。④这首词所表现的是淡淡的惆怅。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起句“沙际春归”,令人联想丰富,我们似乎看到,这暮春时节,春色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但作者没有过多地伤感哀叹,而是想方设法留春、问春、寻春、直至梦春,词人是年轻的,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是健康而执著的。

清平乐元好问篇三
《元好问》

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木兰花慢 游三台

渺漳流东下,流不尽,古今情。

记海上三山,云中双阙,当日南城。

黄星。几年飞去,淡春阴、平野草青青。

冰井犹残石秋(下为“瓦”),露盘已失金茎。

风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壶声。

想骊酒临江,赋诗鞍马,词气纵横。

飘零。旧家王粲,似南飞、乌鹊月三更。

笑杀西赋客,壮怀无复平生。

玉漏迟 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淅江归路杳。西南仰羡,投林高鸟。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萦绕。

不入麒麟画里,又不与、巢由同调。

时自笑。虚名负我,平生吟啸。

扰扰马足车尘,被岁月无情,暗消年少。

钟鼎山林,一事几时曾了。

四壁秋虫夜语,更一点,残灯斜照。

青镜晓。白发又添多少。

石州慢 赴召史馆,与德新丈别于岳祠新店,明日以此寄之。

击筑行歌,鞍马赋诗,年少豪举。

从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间风女。

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

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

羁旅。山中父老相逢,应念此行良苦。

几为虚名,误却东家鸡黍。

漫漫长路,萧萧两鬓黄尘,骑心漫与行人语。

诗句欲成时,满西山风雨。

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鹧鸪天

华表归来老令威,头皮留在姓名非。

旧时逆旅黄粱饭,今日田家白板扉。

沽酒市,钓鱼矶,爱闲真与世相违。

墓头不要征西字,元是中原一布衣。

清平乐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

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语珊珊,海棠帘幕轻寒。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论诗三十首(丁丑岁三乡作)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

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钟嵘评张华诗,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柳子厚,晋之谢灵运;陶渊明,唐之白乐天。)

纵横诗笔见高情,何物能浇块垒平。

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

清平乐元好问篇四
《元好问词的创新》

元好问词的创新

摘要: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不仅是金元之际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且以文坛领袖的身份,奔走呼吁,起衰救坏,为加快蒙古政权的汉化进程,延续中原传统文化,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元好问 生平 词的创新

第一章 生平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生于一一九0年七月初八,卒于一二五七年九月初四。系北魏拓跋氏鲜卑族后裔。唐代诗人元结为其远祖。高祖宜,曾任忻州神虎军使。曾祖春,在北宋末年曾任隰州团练使,后从平定迁忻。祖滋善,金正隆二年赐出身,曾任柔服丞。生父德明,累举不第,教授乡里,以诗文山水自娱。元好问出生七月后,过继给叔父元格。元格曾任山东掖县、河北冀州、山西凌川、甘肃陇城等地县令。 元好问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早年求学(一一九三-------一二一六)。元好问四岁开始读书认字。七岁作诗,被时人誉为神童。先后随叔父辗转掖县、冀州、凌川、陇城等地,二十一岁扶叔父灵柩归乡。此后一段时期,便往返在忻州、定襄读书。从十四岁开始,在陵川名师郝天挺门下学习六年,肆意经传,贯穿百家,为他今后的做人和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十六岁赴并府试途中,听捕雁者讲述大雁殉情的故事,写下了著名的《雁丘词》。首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

二、避乱科考(一二一六-------一二二四)。自一二一一年以来,蒙古军频频南侵。一二一四年,金宣宗迁都汴京。一二一六年,元好问携家避乱河南三乡,后又移居嵩山。一二一七年,其《箕山》、琴台等诗受到当时文坛盟主赵秉文赏识,被誉为“少陵以来无此作”,名震京师,人称“元才子”。同年,完成《论诗三十首》,对从魏至宋的诗歌分别正伪,见解精当,奠定了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自十六岁以来,他前后科考八次,三十二岁(一二二一)中词赋进士。

三、十年为官(一二二四--------一二三三)。元好问进士及第后未就选,三十五岁试博学宏词,在国史院任编修之职。不到一年,辞官归嵩山。三十八岁至四十二岁,在河南内乡、镇平、南阳任县令。期间,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推行仁政,招抚流亡,恢复农耕,政绩颇著。当地县志载其政绩,称为“循吏”。四十二岁秋,调任尚书都省掾。此后一二年间,蒙古军围汴,金哀宗出奔,崔立兵变,汴京沦陷。他为拯救汴京百万官民,向留守二执政面陈己见;上书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提出保护安置中原文化秀士的建议。此时他写的《岐阳三

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等反应丧乱的诗篇,后世誉为“诗史”。

四、羁管山东(一二三三--------一二三八)。汴京陷后,元好问作为亡金官员,被押往山东聊城,囚居两年,过着孤独寂寞、饥寒交迫的生活。后又迁往冠氏。一二三八年,羁管期满后,携家返忻。期间,不仅写了《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反映民众亡国悲哀的诗篇,而且以“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的坚定信念,撰写了《南冠录》、《壬辰杂编》等史著。其《中州集》搜集编选了金代二百四十九人的诗作,并冠以小传记叙评论,开创了断代诗歌总集的新体例。

五、晚年修史(一二三九----------一二五九)。一二三九年,元好问回归忻州后,在乡人的协助下,在故乡韩岩村建野史亭。他往来于晋冀鲁豫等地,寻访遗逸,杂录史料百余万言,编写《金源君臣言行录》等书,为后人撰写金史提供了大量资料。他在晚年还给政界官宦、学者名流、亲戚好友写了大量的碑铭,从另一个侧面起到了修史的功用。一二五二年夏,与好友张德辉觐见主政汉地的忽必烈,奉其为儒教大师,并请免除儒者兵赋。一二五七年九月初四,在河北获鹿寓所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归葬故乡后,其弟子遵嘱在墓前立小碑,书“诗人元遗山之墓”。

第二章 创作概况

元好问词涉足领域颇广,思想内涵丰富,其词作中描写心志抒写情怀的作品一百七十多首,往往与驰骋疆场、雪耻杀敌、国运危殆相联系;其爱情词约占全部词作的六分之一,与花间词派的淳艳不同,元好问对感情的描绘真挚深沉,表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其咏物词咏物寄托,以曲笔抒怀;山水词主要以北方雄伟壮丽的山河来表现崇高的精神;农家词不仅描绘了农村风光,还写了农家的疾苦,揭示了当时的阶级压迫;还有部分寄赠词以寄赠激励友人;词的创作特色:元好问以苏、辛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长,因而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

第三章 词的创新

词的发展到了金朝繁荣渐退,元好问词形成于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这也就决定了元词特殊的历史风貌,其词作的艺术手法必然显现出与之前作家的不尽相同。

一、词境的开拓;在元好问的山水词中首先是对自然山水空间方面进行了开拓,展现了北方雄奇峻美的山川。例如《清平乐·太山上作》

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涧风来号万窃,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 世间多少秋毫!

词一开篇“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展现一派苍莽景象: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眺,夕阳余辉照遍山川河流尽染大地,时而自比井底之蛙见到了大海上如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的太阳,大开了眼界,此时身之所处,眼之所见发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毫!”的顿悟;《临江仙荷叶荷花何好》则展现了济南妖娆多姿的大明湖上荷花初展娇容,绿叶翠盖

的如画景象;《水调歌头与李长源游龙门》中摄入眼帘的是洛阳龙门胜景的美不胜收;而《水调歌头赋三津门》书写的是“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的黄河。北方山川的壮阔一览无余,与词人壮阔的胸怀形成共振,这有别于两宋词人的多表现南方的山水,而鲜有涉及北方的高山大川。例如苏轼的《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秦观的《踏沙行雾失楼台》等两宋词人都是极尽南方山水之秀美,充满诗情画意。试看《踏沙行雾失楼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此词以愁山怨水写羁旅之思,可谓刻意生新。在景物的描写上颇为用心“楼台”“桃园”“馆驿”“杜鹃”„„具是南方景致,可以看出较之元词在自然空间表现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可以说继两宋之后,元好问在对自然山水空间的开拓是极具意义的,是一种独特的创新。

其次,元好问的爱情词也不同于流行于两宋爱情词的柔肠软泪,苦恋悲思,而独辟出另一种境界,即歌唱赞美那种感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忠贞爱情。例如《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品评这首雁丘词,它是写的大雁的殉情,作者在其间驰骋着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对大雁的生活、大雁的心理活动和大雁的殉情原因,层层深入的展开描写,用凄凉的景物衬托了孤雁的悲苦,增强了悲剧气氛。在词尾作者表达了对大雁殉情的赞美,其高尚的感情,上天也生嫉妒。“千秋万古”是从正面的歌颂,而“莺雁黄土”是从不同的方面共同阐明了大雁殉情的不朽社会价值。

问莲根、有丝多少, 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妖相向, 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 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柘石烂情缘在, 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 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 红衣半落, 狼藉卧风雨

这首《 双蕖词 》是《雁丘辞》的姊妹篇,都是驰名千古的佳作。《雁丘词》是写大雁的殉情,悲雁既是悲人;而这一首《 双蕖词 》却是直笔写人的,描写了民间男女殉情的悲剧,作者在其中也大量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更是以拟物的笔法写人。曾沉下徇情这肉体的荷花池塘眼下正盛开着他们魂魄化成的并蒂莲花,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同情与痛苦同在的心情。全词句句有情,在以凄婉愤懑为主要特征的基调下,又能时时作出变化,或是同情,或是痛惜,或是珍爱,或是抗争,以至于愤然高呼,种种感情错杂其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起伏多变的感情。这是完全不同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式的絮絮诉说,特别是有别于流行于两宋时花间词派的醇靡词风。试比较周邦彦《中吕落花》

正单衣试酒,恨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

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全词柔肠软泪,缠绵不已,对感情的表达转折隐讳,叹声连连,丝毫不像元词在表现爱情时的坚定大气。元好问笔下那种不惜生命,海枯石烂情不改的爱情,和柔情中带骨气的审美情感,是唐五代两宋词史上罕见的境界,是词境上的又一开拓。

二、词风的发展

元好问词风凌雄顿挫、深婉明丽,一方面是他对前人词风的借鉴和继承,融豪放与婉约为一体,试看这首《临江仙 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 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 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 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 未要论穷通。

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句,使人想到李煜“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悲凉。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交织而构筑成的情绪。全词的主要特色,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舒快之中,自饶深婉”,字面若潦倒颓伤,却有陆翁之悲痛。从元的作品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前人的痕迹,既有婉约也有豪放,这是对前人的借鉴和继承。两宋词人或以婉约为能,或以豪放见胜,而元好问则不仅在前辈们的诱导之下,兼备了这两种风格,而且善于将他们熔铸一炉,使其作品具有刚柔相济之妙,较之辛词带有了更大的普遍性。这是继苏、辛之后词风的又一发展。

另外,元好问词汇萃百家之长,自成清雅顿挫的风格,在师法苏辛的同时也汲取了诗家的精华:曹诗的刚健、陶诗的冲淡、李诗的俊逸、杜诗的沉郁。元好问尤其推崇杜甫,在论诗三十首中第二十八首中盛赞杜甫“古雅难将子美亲”,并批评今人不和古雅之道,无论作诗作词,元好问的态度都极为严谨,以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毫发无遗恨”的精神为楷模。

词的发展到金朝已经有大量的创作经验可以借鉴,元好问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挥创新精神,提倡凌云健笔,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胸中不平之气,故其词风疏快劲疾,抑扬顿挫,融豪放与婉约于一体。元词独特风格是继两宋之后词风的进一步发展,是顺应发展的必然趋势的。

三、结构的创新

在五代两宋直至金元诸多词的结构中,元词独树一帜,善于以领字发问,要议论、要质问,酝酿再三,到不可按捺之时,冲口而出。说明了词人对所有对象深有感触。其发问往往是作者思考的核心问题。这一出口便一发不可收拾。例如“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凭空陡然发问,奇思妙想破空而来。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已经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情是何物”这似乎是尽人皆知的问题,事实上许多人只是从形骸撒谎功能看待男女之爱,不懂得什么是“至情”,作者开头提出这个问题,显然是要唤起世人对至情的关注,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作章本;同时也是为了点出“情”字,并用它贯穿全词。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是互爱着的双方可以生死与共。情是何物?而至于生死相许!这是因大雁殉情一事引起普遍的感叹,同时也是对至情的讴歌。在“生死相许”前面加上“直教”二字,便补足了情。这样的开篇,中心突出,气健神通,为下文写雁之殉情蓄足了笔势。

《 双蕖词 》同样以“问”字其局,“问莲根、有丝多少, 莲心知为谁苦?”一个问字,领“莲根”“莲心”两句,“丝”即“思”男女双双殉情沉于荷花塘化身为并蒂莲,莲根之“丝”就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而“莲心”亦即人心,他们生不能结为伉俪,被道而死,其冤其苦可想而知,一“丝”一“苦”贯穿全词,劈头以领字发问,表现了词人不可按捺的激动情绪。

其次,“结构回环,转折开合”元好问与很多写景抒情词中都运用了由景物到人物,再由人物到景物的回环结构。例如:

“滩声荡高壁, 秋气静云林。 回头洛阳城阙, 尘土一何深。 前日神光牛背, 今日春风马耳, 因见古人心。 一笑青山底, 未受二毛侵。”

以滩声起笔点出了洛阳龙门的特有景色,下面笔锋陡转,以“回头”一语领起,将远在北面的古都洛阳的“尘土一何深”重重提出,继而词人又紧扣人事,连用典故来比况其挚友的情怀高朗,卓尔不群。纵观上片,由景物推向人事,又从人事转回景物,终于二者融合于青山一笑之间,转折开合严谨自然。再如《水龙吟 素丸何处飞来》

素丸何处飞来, 照人只是承平旧。 兵尘万里,家书三月, 无言搔首。

几许光阴,几回欢聚, 长教分手。 料婆娑桂树,多应笑我, 憔悴似,金城柳。

先写中秋明月虽然未被改变,但不同以往的是国土沦丧金瓦破损,人民遭受重重苦难,词人惟有“无颜搔首”而已。“几许光阴,几回欢聚”回忆了过去多年兵荒马乱,颠沛流离的生活,如此现实又怎能不令在中秋之夜仰望桂树的词人憔悴呢?整个上片从月里望去,看到兵荒马乱的狼籍,又从月中回来,展现现实中更深更浓的愁苦,将月亮作为明镜,哀痛之感一览无余。

另一首《青玉案》也使用了这种回环结构,并且环环相扣,达到了以婉转曲折之笔调写语意幽怀之目的。

落红吹满沙头路。 似总为、春将去。 花落花开春几度。

多情惟有,画梁双燕, 知道春归处。 镜中冉冉韶华暮。

欲写幽怀恨无句。

九十花期能几许。 一卮芳酒,一襟清泪, 寂寞西窗雨。

全篇以晚春落花其调,倒入感情的抒发,以人拟花,又借花写人。继而又写春燕对春色的执着追求,以寄托个人的怀抱。然后才写本人对自身景况不佳的感叹,转而又写花,感伤好花不常开,在转及自身描写。词义层层转折,越转越深。

四、表达的技巧

首先景物描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昭显出自然界的和谐之美。

“滩声荡高壁, 秋气静云林。”以滩声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荡”字用的传神,写出了水急声喧的景象,“静云林”也写出了云止林静的特有画面。词人写景短短两句,包含龙门山水之胜,一动一静,皆有声色,其间融进了词人对祖国河山的由衷热爱。 水调歌头 赋三门津

黄河九天上, 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 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 壮似钱塘八月, 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 依旧一峰闲。

词人写田地奇观,用浓墨铺写黄河之“怒”,更反衬烘托了砥柱之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也展现了词人立志有所作为的不凡怀抱。

其次,语言的借鉴翻新,多用典故,和以诗入词

摸 鱼 儿 楼桑村汉昭烈庙

清平乐元好问篇五
《点绛唇 长安中作 元好问 和不必完美的素材》

点绛唇 长安中作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出去。

【赏析】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答案】1、词中的①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加以分析。

①句更能体现。②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问而无答,更是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已老,连一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2、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

【答案】1、词中的①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②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哪一句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并加以分析。

①句更能体现。②③④句,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或:总还有可见、可问、可寻之处);但在这首词中,不仅问而无答,更是无可问讯,“花落莺无语”,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春光已老,连一点声息都没有了。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2、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梦里寻春去”是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词(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简析词人的思想、心态或精神。

(本题属于开放型,言之成理即可)①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问而不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声中,求得好梦。即

使在梦中也要去寻觅春天,反映了年青有志的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的精神。②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前面已经言明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做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处寻求,甚至梦中去追寻。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也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③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人家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继而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还要到“梦里寻春”,这些充分表现出年轻人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积极心态。④这首词所表现的是淡淡的惆怅。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起句“沙际春归”,令人联想丰富,我们似乎看到,这暮春时节,春色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但作者没有过多地伤感哀叹,而是想方设法留春、问春、寻春、直至梦春,词人是年轻的,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是健康而执著的。 你不必完美

主要观点】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美的事物也有缺憾,但并不掩其美。

【成语典故】①“怀瑾握瑜”、“瑕不掩瑜”。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④断臂的维纳斯。

【生活实例】①史翟芬•霍金是世界上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又一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著有《时间简史》一书,为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年轻时患上肌肉萎缩症,导致全身瘫痪,唯一能动的只有手指。在这样残酷的打击之下,他并没有对自己丧失信心,而是坚持不懈地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努力在完美与残缺中寻找平衡点,最终取得了成功。 ②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年轻时下乡插队,劳累过度,导致下身瘫痪,从此坐上轮椅。他曾一度对自己的未来迷惘,深入思考残缺人生的价值。在醒悟之后,他走上了文艺创作的道路,身残志坚,笔耕不辍,奋斗不息,写下了无数深刻的文字……

【实例启示】虽然他们的身体已残缺,不完美,但他们的灵魂上却是完美的。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贡献给人们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面对并不完美的人生,怎么办?拾起你生命中那最美的一枚贝壳。因为,人,不必完美。也许正是失去,才让自我完美。

素材

《孙子兵法》有一种“寡备说”叫做“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即使不是打仗,论俗世人生,也是很有见地的,正如完美不美。 先说做人的完美,叫人情圆熟。《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个中代表。她的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她做人的标签。但还如她的写螃蟹的诗“皮里春秋空黑黄”,一幅面具脸,而肚里黑黄春秋总还是有的,不免让人觉得冷。“我们需要的越少,就越近似神。”苏格拉底如是说。追求人情完美的薛宝钗,只落了一个古卷青灯,守活寡,拉扯遗腹子的命运,人生又怎么完美了?神是完美的,可是祂是用来膜拜的,不是用来生活的。

你怎么混同了小说和现实生活,有人难免质问。人与人来往,都是喜欢心直口快,不藏不掖的性情中人。人简单不可怕,一条小溪,一滩静水,一眼望到底倒好了。怕就怕是个烂泥塘,明明水不深,却陷人不浅。相对于性情中人的简单,轻松,直接,追求完美的人,往往苦于心机,疲于应酬,对自己和别人要求都难免失于苛刻,丢了本真,失了本性,反而完美不美。 事做到完美,也很难。一件事,就是一个矛盾。说是一个矛盾,可能是一堆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也可能是一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要完美的做好这件事,除了处理好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之外,还要处理好诸多次要矛盾的次要方面。面面俱到了,却又落到了“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圈套里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焉得完美?

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人上失了天真,不再单纯,自然谈不上可爱。枯燥乏味的人,朋友也少吧。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做事上失了主次,不再条理,自然谈不上可称。一个乏善可陈的人,事离业也远吧。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既不可亲,又不可敬,无甚可重,完美又怎么美呢? 完美既然不美,做人倒不妨做一个“不失其赤子之心”的人,做事倒不妨做一个“率性而为”的人。不失其赤子之心,对俗世还抱一分好奇,二分天真,三分本然,虽有时不免“傻”到可

爱,但再怎么说,也是一个至少有着体温的人。人,往往都喜欢孩子。孩子朋友多,是因为他有一颗烂漫的心。轻松,阳光,春风春阳或是春夜春雨,又有谁能拒斥呢?率性而为的做事,当然不是肆意妄为,凡事尽力而已。世事我曾努力,成败不必在我。不让“完美”,“成功”这些先入的成见,束缚来手脚,凡事该怎么干怎么干。由着事理,尽我所能,如此而已矣。

完美既然不美,就忘了它。又做事就是做人,所以自然而然最本然。

拥有双臂的维纳斯

关键构思

1.提出一个极富创意的问题:拥有双臂的维纳斯美不美?

2.立足于维纳斯来谈缺陷,谈的是“缺憾美”

我静静地看着那尊优雅高贵的维纳斯雕像,不禁被她深深吸引。倒不是为她姣好的面容,窈窕的身姿,而是由于她那双断臂所带来的浮想让我愈加不能看透她的美丽。我在心中纳闷:她,该拥有怎样的一双皓臂,才配得上这完美的身躯呢? 与我有相同疑问的人有很多很多,这就足以证明维纳斯的创造者是多么高明。 他蔑视世俗对完美的追求,不停留于眼睛的取悦,因此毅然地斩掉了维纲斯的双臂让人们去注意缺陷,让人们为缺陷或扼腕叹息或浮想联翩。这样,维纳斯就扣住了人的心灵,不知不觉中为她神驰心游,自然就更能流芳百世了。

维纳斯的创造者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想证明:缺陷也是美丽的。这与以往人们对美的看法大相径庭。以往,人们对美总是要求完整与圆满。因此,“美”只有到“完”时,才算达到了美的极致,而美中如有缺陷,哪怕是一点,也被贯以“美中不足”的名目加以批判。而断臂的维纳斯却向人们展示了另一种美,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完美。

倘若维纳斯拥有了双臂,那么她无疑是完整的,也许是完美的。人们对她的完美只可欣赏,只可赞赏,却失掉了令人的心灵驰骋遨游的能力。久而久之,她也终将沦为一只完美的尤物,除了完美,不会再给人带来什么新鲜感。

拥有双臂的维纳斯不懂得缺陷美。其实,缺陷是对完美的另一种看法。它不同于完美。它不确定,不单一。在这里,缺陷是对完美欲言又止的表达,是对完美包罗万象的诠译。人们只能依据缺陷的部分去猜测完整的部分,这样,完美不再是专一的,也由于这不专一,才能使更多的人有想像的余地。由此,这缺陷带来的完美,永远能吸引人们,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如果承认了缺陷美,也就不必忙着为维纳斯找胳臂了。在你我心中,都有一个完整又完美的维纳斯女神的形象。她或者直臂俏立,或者弯臂交叠,或者玩弄着饰物。不管怎样,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人们语言所不能描绘,人类双手所不能雕刻的缺陷美的极限! </P< p>

清平乐元好问篇六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2012年高三测试(四)语文试题》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

2012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

语 文 试 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必 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中国的武术之意,绝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武术。古书中的武术意为“武之术”,包括术、技、理、意、道等含义,即广义的功夫。“武术”被作专用词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事,民国期间称作国术。然而从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又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

从修而言,武术修人,武道修道。武术能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让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但也只限于此。武道能让武术升华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夫中即为包容宇宙人生智慧之禅道。从用而言,武术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国、治军,即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两军作战。规模不同,道理如一。如能修悟武学、武道,则能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治大国如烹小鲜”。 现代人提到武术,就想起规定套路,也就是“样板武术”。在少林功夫中,除武道禅道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击、功夫(抗打力和杀伤力)。样板武术是在基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动作,仅此而已。这就是为什么说传统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的原因。 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实际上,武术与中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穴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的。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比如大家都熟知的少林功夫基本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讲究的也都是阴阳变化,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化。

而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甚至佛教也讲。禅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与“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然,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深奥的佛教思想。其他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变化莫测,随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禅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是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不在话下了。所以少林拳谱上说:“盖以外功之修炼,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善,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 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武术”一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术在实质上是“武之术”,包括术、技、理、意、道等多方面的含义,其实也就是我

们所说的广义的中国功夫。

B.“中国武术”这一词语是代替不了“功夫”的,因为中国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

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

C.中国武术在内容上不仅源自我国传统文化,而且还在其中发展、完善,因而它具备我国传

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着传统文化特征。

D.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武术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等,都包含着

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思想与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武术在古书中为“武之术”,在民国期间称作国术,一九四九年之后“武术”一词才被

作为专用词而广泛使用。

B.从用而言,武术用来治人,武道用来治国家和军队,两者的规模虽然不相同,但道理是一

样的,也就是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了两军作战。

C.太极拳和八卦拳等拳家常说的“能动能静,拳道之圣”等话语是他们的拳理从传统阴阳八

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的一种体现。

D.少林功夫非曲非直,刚柔相济,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化等,

讲究的也都是道家专利的阴阳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让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这是中国武术在修

方面的一种效果体现。

B.规定套路是在少林功夫的基本功、套路、技击和功夫四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动作,

和武道禅道没有什么关系。

C.曹洞宗讲的“偏正互回”与“君臣五位”等吸收了阴阳思想并结合了五行八卦,充分表明

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

D.少林功夫以禅入武,身心两修,“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

故合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变化莫测,随心所欲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注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

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延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

官。

卒时,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脱粟:糙米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 .

B.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 .

C.执政阴沮之 .

D.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衔:怀恨 沮:沮丧 酹:祭奠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分)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②属吏惮其威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⑤瑞以身矫之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他穿布袍吃粗粮糙米,即使为母亲祝寿也才只买了两斤肉,他死

时挂的还是葛布帏帐,用的也是破烂竹器。

B.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时,很多贪污的人自动离职,显赫权贵人家把大红门漆成黑色,任江南

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车马随从。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又加上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因

此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

D.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才半年就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当老百姓听说海瑞解职离开时,不

仅一路呼号哭泣,还画像来祭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译文: (2)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①清平乐·太山上作

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②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词。 ②醯鸡:醯,读xī。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8.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兽国黄昏

【美】艾伯特〃马尔兹

十三岁的查理掌心里掂着一枚手榴弹。等汽车离开,他就把那枚致命的飞弹高高地投到空中。飞弹正落在汽车顶上,爆炸开来。查理满意地笑了,又抓起雪去做第二枚手榴弹。他是个矮小结实的孩子,面色苍白。他一心盼望能买些糖吃。他有个法儿能把一块奶油糖吃上半个钟头,那就是把糖放在舌头上去舔。他还想要不是星期天就好了,因为星期天工厂都关了门,他家周围冷静得像一片墓地。

他一口气跑到家里。“妈,给我三分钱,行不行?”话里含着命令的口气,“有人掉了钱在地下道通风孔里。要是我有几块橡皮糖就能把它粘上来。”

法仑太太给了他仅有的两分钱,说:“这两分钱你也得还我。”

“没错。”他已经忙着找绳子去了。

“唉,真是,”他妈妈说,带着他听惯了的久经患难的哀叹声。“从前,你向爸爸或我要一分钱,我们就会给你五分钱,你要五分钱就会得到一毛钱。可现在你爸爸残废了。赚钱虽少,他已经感激不尽了。”

在公共汽车停车牌旁边,他伏在冰冷的铁格子上。水门汀的沟底上布满了垃圾、雪和一小滩一小滩的水。他开始把贴在铁格子上面的身子一寸一寸地挪动,心兴奋得乱跳,而面包房橱窗的影子也在他脑中闪动。

他看到了那枚银币。他紧闭着的嘴唇上带着微笑,他把绳头儿绕了好几道,打了个结,于是把嚼得又软又湿的橡皮糖的橡皮胶缠在结上,又把底面弄得宽宽的、平平的。然后再把橡胶放进嘴里最后湿了一下,才小心翼翼地放到沟底去。

他在聚精会神地工作。有人从他背后走过来,生得瘦小,衣服破烂,约四十五岁。查理还没看见他就听见他的声音了,那人呼吸很吃力,仿佛在沉重负担下挣扎似的。查理匆匆望他一眼,又集中力量去做最困难的工作。那人默默观望了一会儿,在查理身边跪下去,用沙哑的声音说:“咦,五角钱哩?”他低头望望那摇摆在钱币上面的绳子。“那么搞太费劲,是不是?”他轻轻问道。 查理没有理他。

“天这么冷,橡胶当然马上就冻硬了。”他说,“而且天渐渐黑了,你得有顺手的工具。”

那人站起来往四下迅速扫了一眼,一个人都没有。他后退几步解开大衣,他上衣里有四根皮带系牢的细竿子,他熟练地把它们接上。最末一裉尖端还有小小的吸盘。他走上前很利落地把竿子插入铁格子,跪下把竿子伸到沟底。“我让你看看,一个行家是怎样干的。”他若无其事地说,“另一种办法是用胶油,用胶油连镯子都能粘得上来。”

“滚开!”查理用左手死拖那人的手臂。“滚开!”

那人把他挡开,一面哑声地笑,很无趣地。“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你弄不上来。何必留给别人来捡呢?”

查理站起来,走到那人背后,照他的背心猛踢一脚。那人痛叫起来。他们之间相差三十岁,但两人都矮小、枯瘦而倔强。

那人前后左右瞟了瞟那寂无行人逐渐暗下来的街道。“你以为我喜欢干这个吗?”他突然问,“你

以为我乐意和你这样一个小孩子争夺这五角钱吗?”可是一颗几乎被捏得变成冰块的雪球正打在他额上,他用一只手按住了头,又痛又气,快要哭出来。“天快黑啦。没有顺手的工具,你弄不到手,我和你平分吧。”现在那人在哀求了。

“不干!那钱是我的!”查理气得浑身发抖。

“老天爷,我总得分一些呀!”那人叫道,声音都给羞愧和痛苦弄涩了。“这就是我的职业,孩子。我一整天什么都没有找到,你一定要分点给我,说什么也得分!”

“不分!”

那人摊开了两只手。“你这孩子!”他绝望地喊道,“如果你大十岁的话,你就会明白了。你以为我喜欢干这个吗?”

查理的嘴唇绷得紧紧的,冻得青一块白一块的脸上满是怒容。“要是我大十岁的话,我就会把你的脸打扁。”

那人痛苦地弓下腰去捡起竿子。他手按着背心,脚微跛着走了开去,不禁哭了起来。 查理站在那里浑身发抖,他的脸却像石头一样毫无表情。

天已经黑了。

(有删改)

【注】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查理用含命令的口气向母亲索要三分钱,表现了查理的蛮横无理;而母亲法仑太太要求儿

子归还那仅有的两分钱,则表现了家庭生活的拮据。

B.查理把贴在停车牌旁边冰冷的铁格子上面的身子一点点地挪动着,他看见五毛钱后心兴奋

得乱跳,而面包房的面包也在诱惑着他的胃口,说明查理急于用这即将到手的五毛钱来改善家里的生活。

C.当约四十五岁的男人捡起竿子哭着走开时,查理站在那里浑身冷得发抖,他的脸“却像石

头一样毫无表情”表明查理不想表露出胜利的喜悦。

D.《兽国黄昏》是一篇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无论是其具体的情节安排,还是每一处精致的细

节描写,都是真实而准确的。

E.小说从小空间的铁格子四周、短时间的黄昏、极少的人物、简单的情节和穷人生活的小插

曲下笔,以小见大,反映出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

(2)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对查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请分析概括文中约四十五岁的男人的形象特点。(6分)

(4)有人说查理是被社会扭曲成的一只野兽,也有人说查理体现了男孩儿的天性。你同意哪种看法呢?请结合小说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恪守寂寞之道

——大师齐白石的传奇人生

1957年9月,国画大师齐白石悄然辞世。他早年贫寒的出身,备受冷落的境遇,以及晚年的盛

清平乐元好问篇七
《2014届福安一中高三语文模拟试卷word含答案》

2014年福安一中高三模拟考试卷

语文试题 (2014.5.23)

(分数: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将往观乎四荒。(屈原《离骚》)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6)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

宝界山居记

【明】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

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孑卑稚①,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

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湫山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

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

子冈、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壒③之

④外,而天宝之末,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chǔ).

⑤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

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aì):

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水或束隘迫狭 .

B. 不足以极水之趣 . 或:如果 极:穷尽

C. 顾不能自引决 顾:转折,却 .

D. 令人千载有遗恨也 恨:痛恨 .

3.根据文章,下列句子全部直接写太湖的一组是( )(3分) ....

①广五百里 ②重涯别坞,幽谷曲隈 ③天下之水,得山而止

④山或孤孑卑稚 ⑤漭淼澒洞,沉浸诸山 ⑥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第①段写太湖的独特之美主要是为了衬托宝界山的美,为下文写王氏父子作铺

垫。

B.第②段的主要内容是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

由。

C.第③段写王维并说明“士大夫一失足遂不可浣”,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失节之士

的批判。

D.“何可及哉!何可及哉!”作者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王氏父子退隐有道

的赞赏。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凡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2)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忆镇阳①

【金】元好问

悲欢聚散。世事天谁管。梳去梳来双鬓短。镜里看看雪满。 燕南十月

霜寒。孤身去住都难。何日西窗灯火,眼前儿女团栾②。

【注】①金灭亡后,词人不再为官,生活无法安定,常往来于忻州、镇阳、燕都等地,本词

大抵作于从镇阳到燕都的路上;镇阳:作者家人所在地。②团栾:即团圆。

(1)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2)请简要评析“何日西窗灯火,眼前儿女团栾”。(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法国大革命时期,葛朗台就是位有实力的箍桶匠。他贿赂官员,低价钱买下

葡萄园,老修道院和几块分租田。他巧妙地避税,经常拖欠债务,名声不好。

B.杜竹斋倒戈,韩孟翔和刘玉英背叛,性格刚愎自用,投资方向错误,民族工

业弱小,抵抗不住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合力进攻是吴荪甫失败的原因。

C.琴希望报考外国语专门学校,母亲推说将来再商量。《娜拉》中的台词给了琴

很大的激励。她写信约许倩如一起投考,并表示要坚决地奋斗,开辟一条新路。

D.有一个村子,老百姓在礼拜日聚在一起读《福音书》,法院认为村民违背教会

的解释讲解《福音书》,就可能被流放,甚至要服苦役,聂赫留朵夫对此不解。

E.甘果瓦误入圣迹区,按照摔罐成婚的规矩,甘果瓦把瓦罐摔成了四块,这样

爱斯梅拉达就可以与他结为四年夫妻,于是爱斯梅拉达要他做了真正的丈夫。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完成后面题目。

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

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文中“武侯妙计”为何计?孔明又为何发此感叹?

(2)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完成后面题目。

宝玉听了十分纳闷,想来必是被强盗抢去, 这个人必不肯受,一定不屈而

死。„„(宝玉)还说:“这样一个自称为‘槛外人’,怎么遭此结局!”

选段中的“槛外人”是谁?如何被强盗抢去?

答: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

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①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②哉?‛言亦心之所发,故并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犹可以伪为,眸子则有不容伪者。

【注】画横线的文字为朱熹作的注。①眊(mào):目不明。②廋(sōu),隐匿也。

9.这段文字论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孟子主张什么?结合朱熹的注释说说孟子

的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节日的现象学

张祥龙

节日是生命节奏与命运感受相交和而生发出的赞歌:它们是追忆之歌,又是希望之歌,也是及时行乐、忘怀得失之歌。那么,节应该怎样过才算实现了它

的本性呢?

首先,尽管节日都有自己的内容,但它总有一个非对象化的、让生命能自由

舒展的维度,这首先就意味着需要‚天下太平‛。兵荒马乱的状况,不管是现实中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极不利于‚过节‛。西班牙天主教神学家潘尼卡很有些出色的见地。他认为和平既不是为自己争来的,也不是向别人强加的。和平是被接受的,总含有‚受赐‛的、‚感恩‛的成份;它们又是被发现的和被创造的,没有现成在那儿的和平。在这个意义上,节日乃是和平开出的花朵。没有外在与内心的和平、宁静、劳动,就不会有原发的节日感和节期感。

其次,在节日的根源处是活生生的时间节奏,在节日那里,人的生存时间一定要歌舞出和激荡出浪花,不然就缺少节日气氛。

节的来源、讲究、风俗或过法本身含有时间花样,比如日子与历史事件或传说故事相呼应(圣诞、佛诞、湿婆诞辰、国庆等);数字的花样(比如节的月与日的数字:1.1; 1.15; 2.2; 3.3; 5.5等);和节期中的照应,比如春节期间送灶王上天照应于正月初四接灶王回府,除夕夜的烟火与元宵节的灯火相应;以及风俗、禁忌造成的生存时间的异常与激漾,比如除夕的守岁,正月初一的祭祖、放爆竹,白天不许炊煮、不许倒垃圾等等造成的不寻常和不方便。没有这些讲究和由它们构成的新鲜的生存时间感受,就难有浓厚的节日气氛。

节日似乎有一种通过节与节之间的相互牵连而成大观的趋势。‚孤节‛就不如‚连串节‛更像节。正在兴起的节会‚俘获‛另一些日子以作为自己的‚伴节‛,比如中国的春节在全盛之时俘获了灶王节、元宵节、乃至腊八节。

与上述两点密切相关,过节本身必有一种溢出了节日当下时的、对总体时间势态的鲜明感受,即:在过节前有预期,在过节后有保留或回味,而且过节前与过节后之间有鲜明的区别,好像跨过了某个重要的界限。换言之,这应是一场真实深刻的体验。过节绝不只是过那个‚现实的‛节,更不止于体验节的‚实项内容‛(比如‚吃饺子‛),而更在于对那形成‚节日气象‛的边缘视域的体验。实在的节日还未到,还未成为手边的一个现成者,但它已经存在于人们的生存时间的切近期望视域之中。节已在这光环朝霞之中诞生,越来越充满热力与辉煌地向我们迎来;人们还未尝到它带来的让人精疲力竭或磕磕碰碰的一面,却已活生生地感受到了它的真实与可爱。而且,这种‚越来越……‛的提升感、来临感和交汇感正是节日的神髓之所在。

第三,既然节日是生存时间与体验的旋涡、交汇和跌宕之处,那么,节日越含有不寻常的交汇与新鲜经验的构成,就越像个节。节日往往都有自身设立的一些禁忌,如伊斯兰的斋月与开斋节,春节的各种禁忌。这种‚不寻常‛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某些禁忌的突破,开日常体制的玩笑。由此造成节日中起伏异常的生存体验。更重要的是,这些禁戒与破戒在节日的时机光环中得到升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200593.html

    上一篇:荷恩承顾托 翻译

    下一篇:观月记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