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篇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同步阅读_及答案》

明思教育四年级语文(下)单元导读

同学们,春天已经来临了,在这和煦的春光中,让我们一起去植树,一起去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我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阅读练习中,注意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句。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1走,我们去植树

【课文同步】

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我们一起去植树!

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

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1、辨字组词。

栽( ) 版( ) 乖( ) 渠( )

裁( ) 板( ) 乘( ) 梁(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春风 ( )的脚步 ( )的童年 ( )的小树

3、诗中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快乐的暑假

夏天的太阳,

流光溢彩。

我们到郊外,

做一回阳光的儿女,

欢腾跳跃,采花摘果。

我们来感受,

大自然真切的呼吸,

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欢快的笑声,

惊醒了树上的鸟儿。

扑啦啦,

几只雀儿掠过蓝天。

生动的画面,

比图画书上的还要美丽。

跳进清凉的海水,

我们是一群无拘无束的鱼儿,

相互泼洒着海水,

快乐便四处飞溅。

我们绽开的笑脸,

比阳光还要灿烂。

大人们惊觉:

放下沉重的书包,

我们仍是那群

率真的小孩儿。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 ( ) )

率 ________ ( ) 假 ________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率真--( ) 绽开--( )灿烂--( ) 惊觉--(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笑声 ( )的小孩儿 ( )的童年

( )的海水 ( )的书包 ( )的鱼儿

4、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我们绽开的笑脸,比阳光还要灿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对“我们”______生活的描绘,表现了_______的心情。

国文精粹

2第一朵杏花

【课文同步】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读拼音,写词语。

jīng quâ zhǎng wî gū jì guī lǜ

( ) ( ) ( ) (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立即--( ) 郑重--( ) 精确--( ) 估计--( ) 推断--( ) 代替--( ) 顷刻间—( )

3、从竺柯桢爷爷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照样子,写词语。

数着数着 一个一个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仿照下面的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1)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说你对“水滴石穿”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文精粹

3燕子

【课文同步】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聚拢--( ) 增添--( ) 鲜艳--( )

2、连一连。

鲜艳的 春天

雪白的 嫩叶

鹅黄色的 花朵

烂漫的 泡沫

3、按课文内容填空,再读一读,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一身______________的羽毛,一对__________的翅膀,加上________的尾巴,这就是___________的小燕子。

4、春天的景色多美感呀,你能把下面这段话背出来吗?试一试吧。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的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烂漫的春天。

【拓展阅读】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 ) 鲜艳—( ) 锐利--( ) 注视--( )

2、在括号里加上合适的词,使句子更具体。

例:翠鸟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1)小雨__________下个不停。

(2)小鱼__________把头露出水面。

(3)翠鸟__________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3、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的语句抄写下来,读一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文精粹

4古诗两首

【课文同步】

江南春 春日偶成

千里莺啼绿映红, 云淡风轻近午天,

水村山郭酒旗风。 傍花随柳过前川。

南朝四百八十寺, 时人不识余心乐,

多少楼台烟雨中。 将谓偷闲学少年。

1、比一比,填一填。

(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的 的景色,《江南春》抒发了诗人

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莺啼绿映红, 。“绿映红”的意思是

是 。

2、选一选,填一填。

下面这些景物,你觉得适合放到哪首诗当中?

云淡 风清 柳绿 黄莺 近午的阳光 酒旗

春风 绿叶 水乡 山城 长流的河水

《江南春》 《春日偶成》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你能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吗?

【拓展阅读】

春行即兴 城东早春

李华【唐】 杨巨源【唐】

宜阳城下草萋萋, 诗家清景在新春,

涧水东流复向西。 绿柳才黄半未匀。

芳树无人花自落,

若待上林花似锦,

《春日偶成》抒 ,“郭”的意思 ,

春山一路鸟空啼。 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解】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诗家:诗人。 清景:清新的景色。上林:唐代长安的皇家园林。 半未匀:柳枝发芽时颜色发黄,看上去有黄有绿,不太匀称。

1、读读想想。

宜阳城下草萋萋 春日融融,宜阳城外青草郁郁葱葱。

涧水东流复向西 溪水在山涧向东又转向西流去。

芳树无人花自落 花草树木散发着芳香,却没有人来欣赏。只好自开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一路上只有鸟儿在山林里孤寂地鸣叫着。

诗家清景在新春 为诗人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

绿柳才黄半未匀 柳枝刚刚吐出淡黄的的嫩芽,在早春时节显得格外清新悦人。

若待上林花似锦 倘若到了仲春时,皇宫御花园里繁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到处都是踏青游春的赏花人。

2、《春行即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手法,“芳树”对“_____”,“花”对“____”,“自落”对“_______”。

国文精粹

第一单元阅读测试

(一)

妈妈的爱

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

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

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

妈妈着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

1、给带点的字注音。

妈妈给我扇( )着扇( )子。填一填。

妈妈的爱是________________ 清凉的风,是________________遮雨的伞,是________________滴落的泪。

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篇二
《古诗文阅读 学案28》

学案28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

——炼 字

学案目标 1.了解鉴赏炼字艺术的常见题型。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分析方法。

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考点样题

1.(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①好事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①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②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③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探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有三个方向:一是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诗歌中关键句的赏析(含义、色彩、情味、效果),三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重点在第二个。考查角度主要是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词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的赏析,重点考查用词、用语的技巧,即着重考查词或句在整首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尤其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鉴赏语言,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

鉴赏诗(词)人的语言风格综合性强、难度大,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少有涉及,不是考点、学习重点。

山东卷近五年在语言考点上直接设题仅一次,但诗歌鉴赏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品读,而且,它将是山东卷的潜在考点。

一、赏诗眼

1.知识梳理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诗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辨析鉴赏: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高考考“诗眼”,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找出并分析“诗眼”;二是间接分析某字成为全篇关键的理由。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之说;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之说。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炼实词

1.炼动词

(1)知识梳理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

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啊。

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形容词

(1)知识梳理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作简要的赏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炼色彩词

(1)知识梳理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一首诗歌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叠字

(1)知识梳理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炼数量词

(1)知识梳理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炼虚词

1.知识梳理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

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做好炼字分析

下面是一道炼字鉴赏题,所提供的答案均是学生答案。请探究这些答案所存在的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现场答案一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现场答案二

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日色冷青松”,一个“冷”字用得很精妙,显得青松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分析欠准确,无意境分析。

现场答案三

分别是“咽”“冷”。作为山水田园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幽静怡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

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篇三
《古诗文阅读 学案28》

学案28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

——炼 字

学案目标 1.了解鉴赏炼字艺术的常见题型。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分析方法。

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考点样题

1.(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①好事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①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②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③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探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有三个方向:一是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诗歌中关键句的赏析(含义、色彩、情味、效果),三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重点在第二个。考查角度主要是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词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的赏析,重点考查用词、用语的技巧,即着重考查词或句在整首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尤其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鉴赏语言,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

鉴赏诗(词)人的语言风格综合性强、难度大,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少有涉及,不是考点、学习重点。

山东卷近五年在语言考点上直接设题仅一次,但诗歌鉴赏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品读,而且,它将是山东卷的潜在考点。

一、赏诗眼

1.知识梳理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诗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辨析鉴赏: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高考考“诗眼”,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找出并分析“诗眼”;二是间接分析某字成为全篇关键的理由。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之说;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之说。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炼实词

1.炼动词

(1)知识梳理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

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啊。

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形容词

(1)知识梳理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作简要的赏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炼色彩词

(1)知识梳理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一首诗歌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叠字

(1)知识梳理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炼数量词

(1)知识梳理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炼虚词

1.知识梳理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

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做好炼字分析

下面是一道炼字鉴赏题,所提供的答案均是学生答案。请探究这些答案所存在的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现场答案一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现场答案二

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日色冷青松”,一个“冷”字用得很精妙,显得青松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分析欠准确,无意境分析。

现场答案三

分别是“咽”“冷”。作为山水田园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幽静怡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

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篇四
《古诗文阅读 学案26》

学案26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

——炼 字

学案目标 1.了解鉴赏炼字艺术的常见题型。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分析方法。

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考点样题

1.(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①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②③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③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注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①好事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①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②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③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探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有三个方向:一是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诗歌中关键句的赏析(含义、色彩、情味、效果),三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重点在第二个。考查角度主要是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词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的赏析,重点考查用词、用语的技巧,即着重考查词或句在整首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尤其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鉴赏语言,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

鉴赏诗(词)人的语言风格综合性强、难度大,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少有涉及,不是考点、学习重点

一、赏诗眼

1.知识梳理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诗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辨析鉴赏: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高考考“诗眼”,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找出并分析“诗眼”;二是间接分析某字成为全篇关键的理由。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之说;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之说。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炼实词

1.炼动词

(1)知识梳理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啊。

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形容词

(1)知识梳理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作简要的赏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炼色彩词

(1)知识梳理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一首诗歌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叠字

(1)知识梳理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炼数量词

(1)知识梳理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炼虚词

1.知识梳理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做好炼字分析

下面是一道炼字鉴赏题,所提供的答案均是学生答案。请探究这些答案所存在的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现场答案一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二

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日色冷青松”,一个“冷”字用得很精妙,显得青松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三

分别是“咽”“冷”。作为山水田园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幽静怡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日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四

分别是“咽”“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

语言鉴赏题,重点难点在分析。要做好分析,从答题角度上要注意:①词语含义,②词语所用手法(若有的话),③营造意境,④表达情感。从答题规范上要注意:①分析要准确;②分析要具体,扣住语言,展示分析过程,不可架空分析,泛泛而谈;③要联系全篇主旨和意境,不可孤立分析某个字。

听课记录:

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篇五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故事激趣: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在东坡之上。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诗眼。苏东坡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前句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之曰“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我们也不妨吟玩一下其中的味道:“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东坡的“摇”、“舞”当与“狂风”相配才妥帖。下句中添“映”全无朦胧之美,“隐”也欠贴切。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一着此字,满句生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味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炼字”给诗歌带来的妙处。 二、试题研析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思想感情。

2、炼字佳句赏析: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问题: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为什么好?

答: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3、演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1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尽的思念愁绪。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4、方法归纳:

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

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析“炼字”“炼意”方法指津 (一)知识点:

中国古典诗歌特别注重语言精练、凝缩,言简意赅。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分析“炼字”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动词(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和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

1、分析动词: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哀江南》

问题:试分析“剩”字的表达效果。

“剩”字有残存、残余的意思。一个“剩”让人感觉眼前出现的不仅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给人今不如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之感。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如下例子可选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字,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与南山相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隐逸生活。如果换成“望”则表示诗人主动去看,那就索然无味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叶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分析形容词:

(1)、分析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表达效果: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可见人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2)、形容词的活用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前人评价“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请你说说其中的妙处。

答:这“绿”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用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和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3)、色彩形容词的选用。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如: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天空延伸,表达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情。

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如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

2

分析下面两首诗中的色彩词的表达效果。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太眠。

答案: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是在空朦、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答案:作者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这一特征,从视觉上对“时光容易把人抛”加以补充,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红”和“绿”在这里都作使动词用,再各加上一个“了”字,从动态中展示了颜色的变化。当然,不光是在写景,而且是在抒情,抒发了对年华消逝的慨叹。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3量词:妙用量词不仅能令语言形象生动,引人联想,而且常常牵系着整篇文章的意境与主旨。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问题:诗中“螺”字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整个诗句写君山之美,作者先以青髻的量词“螺”为喻体,说明水仙刚刚梳洗罢的乌黑发髻高高蓬起,就像螺壳那样的形状,真是美丽至极。作者又想象洞庭湖是水仙的一面镜子,仿佛水仙正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青髻,娟秀挺拔的君山恰似镜中的螺形发髻高耸的样子,这种联想绝妙奇特,然而后面的联想完全是在前面“螺”这个量词比喻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螺”的美化作用的分量。

(二)、练习: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彀绉:即皱纱,用来比喻水的波纹。②闹:热闹、浓盛。③浮生:飘浮无定的短暂的人生。“浮生若梦”,是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种消极的人生观。④肯爱千金轻一笑:怎么肯爱惜金钱财富而轻视欢乐的生活。

[鉴赏提示]:他的诗词多写个人生活,题材较窄。其词语言工丽,善炼字句,活泼生动,意切境新。这首词是一首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尤为人津津乐道。上片是写景,下片由写景转人抒情。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王国维认为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请用 100 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闹,安静、肃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竟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②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磨,拭 问题:(1)诗中描画一幅雨后池塘图,前二句与后二句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 有人评说“淡磨”二字看似平常却颇可玩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前二句着眼于“静”,写的是雨后池上的静态美,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的是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2)“淡磨”即轻磨拂拭的意思,诗中将经雨水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的明镜,比喻中有拟人,这比一般常见的“水面如镜”比喻更显新意而更见意境,如此略带动感的“淡磨”,不仅突显了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情态,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此前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3、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4、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3

问:叠词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全诗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的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达了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5、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问:请仔细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意境,说说“直”“圆”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孤烟”写塞外的单调荒凉,紧接一“直”字,却表现出它的劲拔、坚毅这美。“落日”本给人亲切温暖又苍茫的感觉。一个“直”,一个“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壮观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孤寂苍凉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6、 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怎能载得起? ------《西厢记·长亭送别》 问题:请说说“鞭”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鞭”用得形象贴切,使人仿佛看见四周山色中;渐渐西下的残阳,离山只有一鞭子高了。既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又曲折地描绘出了莺莺依依不舍的心理:张生的马已经望不见了,但莺莺那颗依恋的心,却还始终系牵在张生的鞭梢上。同时,“鞭”字还创造出令人销魂的意境:四周山色,黄昏笼罩,莺莺伫立凝望远方,张生的身影由近及远,逐渐消融在残阳晚照中,唯有那道鞭影时隐时现,依稀可辨,从而形象而有效地突出“送别”这个主题。

四、语言的风格

清新 绚丽 平淡(质朴) 明快 含蓄 简洁(洗炼) 1、清新: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质朴、自然):

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委婉(含蓄): 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

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8、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二、品味语言风格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

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淡质朴、沉郁顿挫、豪迈奔放、自然„„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1、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题: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4

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篇六
《古诗文阅读 学案28》

学案28 鉴赏诗歌中的语言(一)

——炼 字

学案目标 1.了解鉴赏炼字艺术的常见题型。2.掌握鉴赏炼字艺术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分析方法。

考点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考点样题

1.(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向子: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①好事近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①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②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③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笋皮。③帙: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探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高考题对语言的考查有三个方向:一是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诗歌中关键句的赏析(含义、色彩、情味、效果),三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重点在第二个。考查角度主要是对词、句含义的理解,对词句的表达作用和效果的赏析,重点考查用词、用语的技巧,即着重考查词或句在整首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尤其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鉴赏语言,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

鉴赏诗(词)人的语言风格综合性强、难度大,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少有涉及,不是考点、学习重点。

山东卷近五年在语言考点上直接设题仅一次,但诗歌鉴赏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品读,而且,它将是山东卷的潜在考点。

一、赏诗眼

1.知识梳理

所谓“诗眼”,是指一首诗(词)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句。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的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作用。诗眼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辨析鉴赏:

(1)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字词。

(2)抓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

高考考“诗眼”,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找出并分析“诗眼”;二是间接分析某字成为全篇关键的理由。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诗眼”有“句中眼”,即一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之说;也有“篇中眼”,即一首诗的精神所在之说。有人说,开头“流落”二字为本篇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炼实词

1.炼动词

(1)知识梳理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

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啊。

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情。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诗的第三联中“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炼形容词

(1)知识梳理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四句中的“轻”字别有一番意蕴,请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作简要的赏析。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诗人当时喜悦欢畅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炼色彩词

(1)知识梳理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2)演练体悟

分析下面一首诗歌中的色彩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绝句二首(其二)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炼叠字

(1)知识梳理

叠词之妙首先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其次是加强感情的表达效果。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是“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赏析这两句诗中叠词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炼数量词

(1)知识梳理

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韵味平添。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说?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炼虚词

1.知识梳理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

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有人说“忽见”的“忽”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细读却耐人寻味,为什么这样说?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做好炼字分析

下面是一道炼字鉴赏题,所提供的答案均是学生答案。请探究这些答案所存在的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现场答案一

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现场答案二

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日色冷青松”,一个“冷”字用得很精妙,显得青松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 分析欠准确,无意境分析。

现场答案三

分别是“咽”“冷”。作为山水田园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出一幅幽静怡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

杳杳寒山道阅读答案篇七
《初三语文试题》

语 文 部 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6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题目。(7分)

阅读,是一种明悟,我们品味“无可奈何花落去, ▲ ,小园香径独徘徊”的落寞惆( ▲ )怅;也感受曹操“ ▲ ,壮心不已”这一老当益壮的情怀;.

也领略岑参的“散入珠帘湿罗幕, ▲ ”的边塞奇寒。没有阅读便没有ruì( ▲ )智,没有深suì( ▲ ),没有长袖阔带的文气,没有风流倜( ▲ )傥的洒脱。 .

①按顺序,根据拼音写汉字,并为加点的字注音。(4分)

▲ ▲ ▲ ▲ ②根据前后提示按顺序默写诗句。(3分)

▲ ▲ ▲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后面问题。(7分)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注释:①寒山,生卒年不详,自号寒山子,唐代诗僧,他长期住在浙江天台山寒岩。

(1)这首诗所描写的天台山寒岩道上的景致有何特点?(3分)

(2)本首诗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3.2015年是羊年,下面收集了一些关于“羊”的材料,阅读后请完成后面题目。(10分)

【材料一】无论野羊还是家羊,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头上长着形状各异的角,角内部是空心的。现在的野羊包括岩羊类、半羊类、高鼻羚羊类等;家羊的品种很多,分为山羊和绵羊两大类型。

【材料二】加拿大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让山羊“吐”出了“蜘蛛丝”。由于其丝的质地较之钢铁还坚韧,但是质量非常轻,它已成为替代碳纤维的首选材料,用途越来越广。

【材料三】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羊已经被打上了温室气体排放源的标签。澳大利亚大约有16%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农业,而66%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羊、牛等偶蹄目动物以打嗝排出体外的甲烷。澳大利亚科学家希望能够培育出打嗝次数更少的“绿色”羊。 ①【材料一】主要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4分)

②【材料二】中一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2分)

③阅读【材料二】、【材料三】后,你对羊有哪些新的认识?(4分)

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所提问题。(12分)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现在的汉字教育的方针是快速认字,识字年龄提前。小学一年级不到,就要人家认识2500个汉字。但是没有告诉他汉字之美,汉字的文化,汉字怎么构造的。一些老师还编出很多故事来讲文字,可是这个字不是这样的讲法。

我们为什么要普及《说文解字》?因为《说文解字》就在讲为什么这个字这么写。《说文解字》讲得非常有意思。过去的狗有三种作用,守家的、放牧的、打猎的。放牧的狗一定是一只狗带着一群羊,所以说“群”字从羊、“独”字从犬等等。所以我们应该讲解字源字理,从文字里面看到文化。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国文化。

①从王教授的话中可以看出现今的汉字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是什么?(4分) ....

②王教授是怎样逐步提出自己的观点的?(4分)

③根据以上材料,请你猜测一下王宁教授对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会如何评价,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第二部分 阅读(44分)

(一)名著阅读。(16分)

5.下列关于名著内容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飞岛国中,最善长的是数学和音乐。他们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建造房屋,房屋建得坚固耐用。

B.《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勤劳正直、诚实善良、纯洁憨厚,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的。

C.格列佛在大人国中被指控犯有叛国罪,最终逃往不来夫斯库。

D.“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6.根据名著内容填空。(3分)

①《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认为有些孝道还能勉强做到的,如 ▲ ,有些则令人反感,如 ▲ 。(2分)

②“他知道娶了一位母夜叉,可是这个夜叉会做饭,会收拾屋子,会骂他也会帮助他。”一句中的“母夜叉”指的是《骆驼祥子》中的 ▲ 。(1分)

7.阅读下面《水浒传》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0分)

王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晁盖等慌忙施礼。王伦答礼道:“小可王伦,久闻晁天王大名,如雷灌耳。今日且喜光临草寨。”晁盖道:“晁某是个不读书史的人,甚是粗鲁。今日事在藏拙,甘心与头领帐下做一小卒,不弃幸甚!”王伦道:“休如此说,且请到小寨,再有计议。”一行众人,都跟着上山来……山寨里大吹大擂筵席。众头领饮酒中间,晁盖把胸中之事,从头至尾,都告诉王伦等众位。王伦听罢,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虚作应答。筵宴至晚席散,众头领送晁盖等众人关下客馆内安歇,自有来的人服侍。晁盖心中欢喜,对吴用等六人道:“我们造下这等弥天大罪,哪去安身?不是这王头领如此错爱,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报!”吴用只是冷笑。

①晁盖为何投奔王伦?(2分)

②“王伦听罢,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虚作应答。”回忆前后情节,说说王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3分)

③吴用为什么对晁盖的一番话“只是冷笑”?(3分)

④选段之后紧接着又发生了哪一情节?(2分)

(二)阅读下面欧阳修《丰乐亭记》的选段,完成后面问题。(12分)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

①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

②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

焉。

注释:①掇:拾取,采取。②上:皇上。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修之来此 ▲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 ▲ ..

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 ④而喜与予游也 ▲ ..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10.本文画波浪线处与《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一处都是写景,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妙。(4分)

分析: ▲

(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16分)

一株令箭

这学期,新换了一个姓胡的班主任。他接二连三地收到消息:他在课堂上吃东西、不写作业、逃课、打断了英语老师讲课并把她气哭了……小胡老师沉思良久,决定不叫家长,直接把他叫到办公室,拿出自己学生时代的相册给他看。

“你从相册中能联想到什么词汇?”

“阳光,干净,信心,青春飞扬。”

“呣,不错。我看过你小学升初中的成绩也很好,也曾听说过你曾经的懂事,上进,和现在简直判若两人。老师想告诉你:父母的婚姻你干涉不了,但你可以管理好自己的人生。一个人的心境会凝固成他日后长大的表情,你若不调整这种自暴自弃的心态,你将失去你在相册中想到的那些词汇。”

小胡老师从窗台上的一个花盆中掰下一个分枝,又拿起一个装满土的空花盆递给他

说:“这花送给你了,半个月后,你带来给我,看看是否养活了。”

“哪有男生养花的?”

“我和你打赌,如果你能将花养活,你就能改掉现在的所有毛病,做回你自己。反之,你每天都要来我这里报到,我看着你学习。”

“这不公平,不管输赢都要听你的,我不接受!”

“你记住:世界上就有这么不公平的事情,除非你强大到能主宰自己的世界,否则你的人生还会遇到更多的不公平。”

半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他的花蔫了,颜色不再深绿,他无奈地带到学校。 “你想到以后每天来我这里写作业很痛苦吧?”

“故意整我,没有根的花百分之百无法成活。”

小胡老师笑了,将花枝从土里拔出来,拿出一把小刀将霉烂的部分削几下,又松下土,.........将剩下的部分栽下去,又浇些水,递给他说: ......

“这次你拿回家,隔一周再浇水,它自然能成活。”

“老师你别逗我了。”

“让你见证一下奇迹。这花叫令箭,生命力非常顽强,没根也一样能成活。你现在的状态就像这没根的令箭一样,你很聪明,只是没搁对地方。你没方向,家庭的变故让你对别人产生怨恨,你吸烟,喝酒,打架,不写作业,气老师,气你爷爷,你让周围的人因你而暴躁。你自己心情不好,也让别人不好过,可是你快乐吗?”

他始终耷拉着脑袋,不说话。

老师继续说:“你可以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活法,做回你自己,真正的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未来。把劲头用在学习上,孝顺你爷爷,即使你父母很少管你,你也要珍爱自己的人生。有一天,你也会和这令箭一样让所有认识你的人为之惊艳的。”

从那以后……

(选自2015年1月8日《扬子晚报》B5版,有改动)

11.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他”犯下种种错误有什么作用?(4分)

12.小胡老师给“他”看自己的相册有什么用意?(4分)

13.请简要分析“小胡老师笑了,将花枝从土里拔出来,拿出一把小刀将霉烂的部分削几.....下,又松下土,将剩下的部分栽下去,又浇些水”一句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4分) ..........

14.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评析一下小胡老师的教育方法。(4分) ..

三、写作(40分)

15.续写前文中的《一株令箭》。要求:①字数在300左右;②紧扣题目;③与所给的前文衔接紧密,能够前后呼应;④突出“他”在小胡老师教育下的心理、行动等方面的变化。

参考答案

1.7分 ①,chóu;睿;邃;tì ② 似曾相识燕归来;烈士暮年;狐裘不暖锦衾薄。

2.7分 (1)幽深(围绕“深”字作答);静寂(围绕“静”、“寂”等方面答);阴冷(围绕“冷”、“寒”来答),每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

(2)诗的每句句首均为叠字(1分);既有音节美感,又能给人以回环往复、连绵不绝之感;(2分)更有渲染氛围的妙处;(1分);共4分。

3.①分类别;(2分),主要说明了羊的特征及分类。(2分,“特征”、“分类”各1分)②把“但是”改为“而且”(“并且”也对)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羊对人类的贡献(或作用)更大;(2分)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危害。(2分)(意思相近即可)

4.①最大的弊端是没有从字源字理来进行汉字教学,只求快速认字。(“没有告诉学生汉字之美,汉字的文化,汉字怎么构造的”也算对,仅答“快速认字”不得分),4分 ②王教授先从汉字教育存在的问题谈起(1分);然后列举《说文解字》中对“群”、“独”等字的有趣讲解(2分);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汉字教育应该重点讲解字源字理。(1分) ③有问题(1分,意思相近),理由:该节目越来越靠字的难度、生僻程度来取胜,是在诱导大家去背字典,考的是记性;(1分)而不是考汉字本身承载的意义(或不是引导学生从字源字理上去掌握汉字)。(2分)

5.3分,D ;

6.3分,①陆绩怀橘(或子路负米);老莱娱亲 等 ②虎妞

7.①2分,智取生辰纲后,被官府追捕,逃跑至此。②3分,听了晁盖叙述他们一行七人杀了官兵、放了何涛等事迹,一方面唯恐招来祸患,连累自己;(1分)另一方面他们英勇了得,留在梁山会喧宾夺主,危及自己地位。(2分) ③3分,他笑晁盖没有洞察王伦内心细微的变化和真正的想法,被王伦的表象迷惑了。(意思相近即可) ④2分,林冲杀了王伦,晁盖夺取了梁山。

8.4分,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②以„„为乐,即享受乐趣;

③目的连词,来; ④我。

9.①四季的景色,没有不可爱的。

②于是每天与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水的声音。每句2分,共4分,

10、运用短句,语言精炼简洁;都能抓住四季特征来摹写,写的形象生动;而且四季美景连续描写,一气呵成。每答一点给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4分。

11.4分,引出下文小胡老师对他的教育;(2分),突出了小胡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2分)。 12.4分,让他联想到人性中最珍贵(美好)的东西;(1分)以此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1分)为教育他好好调整自己作铺垫;(2分);

13.4分,一连串动宾短语的运用,写出了小胡老师重新栽植令箭的详细过程;(2分)不仅表现了他动作的娴熟、经验的丰富,(1分)暗示了他对自己教育方法的自信。(1分) 14.4分,小胡老师教育学生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善于通过生活实际,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利用自己的相册,让“他”明白调整自暴自弃心态的重要性;又如栽植令箭一事,让“他”明白“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活法,做回你自己,真正的自己”的道理。(结合具体内容2分,理论归纳2分) 15.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20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