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

| 翻译 |

【www.guakaob.com--翻译】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一
《文言文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言文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⑦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⑧,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1993年上海古籍版)

[注释]

①孔融字文举,东汉末鲁人,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对曹操多非议,为其所杀。 ②李膺字元礼,东汉末清议领袖之一

③俊才:才智出众的人。清称:指有名望的人。中表:指与姑母、舅母子女之间的亲戚关系。通:通报,传达。

④府君:汉代人称太守为府君。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君:您,表尊称。仆:我,表谦称。

⑥先君:先人。指前辈,祖先。仲尼:孔子字仲尼。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师资:老师。孔子曾向老子请教。

⑦奕世:累世。通好:通家之好,汉魏以师友为通家。

⑧了了:聪明伶俐。

⑨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一)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人以其语语之

②大未必佳

③韪大踧踖

(三)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四)试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一)我君仆其

(二)①前者是名词,话语;后者是动词,告诉 ②长大 ③很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韪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其实这个命题并不正确,孔文举在诡辩。

(四)提示:聪明机智、出言不逊、恃才傲物、狂放自大。

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孔融说这话的反击方法是什么?

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李元礼的家里当时有很多宾客在座,大家对年仅十岁的孔融竟能这样博学和随机应变感到惊奇。

正在这时一个叫陈韪的人来拜访李元礼。陈韪也是一名有些名气的学者。在座的宾客就将孔融刚才的表现告诉他。谁知陈韪却不以为然,当着孔融的面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言下之意,陈韪是一个庸才。陈韪被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趣味题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拜访李元礼。在座的宾客对孔融的博学和随机应变都感到惊奇,而陈韪却不以为然,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虽然很聪明,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我想陈先生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听后半天说不出话来。(《世说新语•言语》)

孔融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让陈韪如此的难堪? 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点拨]陈韪说孔融以后未必聪明;孔融反击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二
《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2司隶校尉。诣○3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

9。元礼问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

10有何亲?”对○11曰:“昔○12先君○13仲尼○14与君先人伯阳○15有师资之尊○16,是仆曰:“君与仆○

17也。”元礼及宾客莫○18不奇○19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20语○21之,与君奕世为通好○22,23踧踖(cù 24。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jí) ○

翻译: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膺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名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去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局促不安。

1李膺(lǐ yīng,110年—169年),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今属河南襄城县)人。注释:○

东汉时期名士、官员。祖父李修,汉安帝时官至太尉。 2为:担任。 ③诣:前往,到。 ④清称:有名誉。 ○

⑤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⑥乃通:才(予以)通报。 ⑦府君:李膺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10仆:我,谦称。 ⑧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坐:座位 ○

12昔:从前、以前。 ○11对:回答。 ○13先君,死去的祖先。 ○

14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5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

16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

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17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8莫:无。 ○

19奇:对……感到奇怪。 ○

20语:名词。话。 ○

21语:动词。告诉,说。 ○

22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23大:非常。 ○

24踧踖(cù○jí):局促不安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三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四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背后看小学生教育问题

东汉孔融小时候很聪明很有名气,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有人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长大以后就不一定聪明了)孔融立即反驳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那个人顿时羞愧地低下了头。

小孔融真是聪明啊,可是长大后的孔融却恃才傲物、桀骜不驯,处处与曹操公然作对,简直达到了迂腐的程度。反对曹操的人很多,为什么单单说孔融迂腐不化呢?首先曹操的政令无论正确与否,他都统统反对,不留情面。其次他人反对曹操,在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忍隐不发,比如刘备在曹营的时候装傻充愣,等到有了机会才揭竿反曹。而孔融就在曹操的眼皮底下,反操态度明显、毫不掩饰,甚至有哗众取宠之嫌,所以说孔融简直达到了迂腐的程度。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小孔融一样聪明,在孩子还没有从繁重的课业负担解脱的情况下,又给报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希望孩子拥有计算机一样的大脑,把琴棋书画都学完,完全忽视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

举个极端的例子,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里有那么多神童,为什么没有一个诺贝奖获得者?欧美国家并不像咱们那样推崇神童,小学课本知识十分简单,也没有那么多培

训班,却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诺贝奖获得者。暂且不论诺贝奖是否是人才的评判标准,这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小学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关键是我们的教育太着急了。本来儿童时期应该注重道德、兴趣、认知的培养,而我们恨不得把大学里的知识灌输给孩子,恨不得把孩子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这无疑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五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为何不可太早启发孩子的聪明

我讲这句话时的心中,是有意将「知识」与「智能」对照,亦即把「知识的学问」与「生命的学问」暂时分别来看。其实,这两个层次之不同,在古人是很清楚的。如张横渠就有「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分。 司马光有「才与德」之论,重德而轻才;佛家称世俗之聪明多才为「世智辩聪」而小之。放在民族文化的立场说,这也就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见识之所本。 只有到了近代,中国因为受五四轻浅(轻浮而浅薄)之影响,才混淆了两层境界。说实了,不是混淆两界,乃是抹杀了忘记了上一界,而只存知识界,甚至将学问窄化到只剩下「科学」。

学校教育日渐单以知识聪辩为一切,国民等而堕落为只以现实为目的,而不知人生尚有更高者,更光明者之可追求。两界如此混淆,甚至以讥嘲圣贤为能事,则天地失其心,生

民也无其命了。

当然,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谓崇本息末,守母存子。此两界原则上是相通且相需的,一个君子是愿于上下兼摄的。只是君子务本就是了。务本,则两层皆得,失本,则两层俱丧.

吾人提倡儿童读经,即是要在顺应人生一生的发展,把握其可能的时机,做最恰当的学习安排,达到最高的成效(所谓最高的成效,不是现实上达到什么固定目标,乃只是要人人不浪费他的时机,不辜负他的生命而已)。

儿童,正是知识能力未开,而淳良生命尚在的大好时机。所以儿童正是给他智慧教养最好的时机,如果不善运用,提早开发了他的聪明智辩,因为理智聪辩是较浅显的能力,也是在现实中可表现的能力,所以是能迷人的,更是一般没见识的家长老师所赞赏的。儿童太早沾上爱阅读爱求知爱表现爱思考爱辩解的「习气」,则恐怕汩没了他的淳良

本性,丧失了他接受深度文化教养的能力。

所以,吾人推广读经,对一般见识较浅的家长老师总是说:读经能开发潜能,让孩子功课好。先以此言吸引他们,好让他赶快教读经,反正只要教读经就是好的。但,对真正有深心大愿,想要教育子弟成人成才的家长和老师,我就要进一步地警告:所谓功课好,不是重要的;聪明资优,考第一名,不是重要的;甚至喜欢阅读,博覧群书,多才多艺,也不是重要的。人生还另有要事在! 一个有高度文化教养的人,也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必也会尽力追求知识,而且智深勇沉辩才无碍。

俗云三岁看到老,而今人六岁犹浑噩,西学当道,懂了才教之弊也。不知不懂亦可令其自学自修之大道。小学六年,中文字认两千,英文字一千,数学懂四则,此三事自学读经六岁以上儿童, 不休寒暑假, 一年可毕其事。其余灌输之社会自然常识,本不学而能;

应对进退,亦在日常生活之中,又何劳在校多年不断考试、补习、安亲折腾;在外电视、计算机,电玩轰炸;周遭名牌攀比,口舌是非,贫富男女,污染迎拒之不遑,灵明又何由生根发芽?

而我在家读经自学儿童,童年时光在无考试、无作业、无进度、无名次、无补习、无压力环境下,纯任自学,其思想发展,读书习惯,人格培养,自有其不期然而然之进境。上述诸生固其佼佼者,而芸芸读经童子,会背就有兴发,只要尚能坚持,至不济亦有轻松快乐还学到真本事的童年。

若是小时了了,已然智珠在握,大何必佳?盖无更佳者也。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六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拓展阅读----类文欣赏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题解读。

“小时了了”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选用了文中陈韪(wěi)的话。“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 lì),做聪明伶俐讲,说明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孔融

相关资料

孔文举:又称孔融,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

七子”之首。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

好学,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

李元礼: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

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

段解。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

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为后文做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道理启发。

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阅读题。

1、“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

2、解释加点的字: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 ....

3、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4、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

5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6、你还知道孔文举(孔融)的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7、《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元方和选文中的文举,在年龄、语言、性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1、

2、语:①名词。话。 ②动词。告诉,说。 大:①长大; ②很。

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

4、聪明机智、能言善辩。

5、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虽然小时候很聪明,现在却很一般,是个庸才。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七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原文: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

注释:

1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先君,死去的祖先。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5.莫:无

16.语:告诉他

17.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18..踧踖(cùjí):非常局促不安。

翻译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通报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

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非常尴尬。

解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 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为后文做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语释义:说明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

道理: 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在另一方面,再说别的不足时,是不是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呢?不假思索 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运用的

阅读题:

1.解释加点的字

人以其语语之

大未必佳

韪大踧踖

2.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

3.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

4.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话语 告诉 长大 很

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

3.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

4.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一般,是个庸才。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八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反义篇九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_初二议论文》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_初二议论文

这几天看范军写的《最三国》时,在第一卷第87页中看到一个故事,具体是讲孔子一个叫孔融的后代十岁时与他的父亲一起去见老子的后代李膺,当时孔融表现得很机巧,人家问他为什么要来见李膺,他回答说他的祖先孔子求教过老子(以前我读《庄子》时也读到过这故事),他自己也来拜见老子的后人李膺。当时很多人听了很惊异于孔融的聪慧,连连称赞。但一个叫陈韪的大官却说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个故事后边还有精彩的内容,但我不想去介绍了,因为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写写陈韪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首先,我认为“小时了了”的人,即小时候什么事都懂的人是没有的,很多书中都说,人生理上基本没有什么差别,生理上的基本一致说明智力上也不会有太多的差异,而且知识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的。

第二,小时候由于条件不同,造成小孩子某一方面的智力突出也是会有的,上边提到的孔融就有小时让梨的事,同时又有本文中说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并没有证明孔融万事都“了了”,只说了他谦让和机灵的一个侧面。

三,小时候有点特长,但没有好好培养,长大了变得平庸的人也有。我的《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第五册第145页中也有一篇王安石写的“伤仲永”,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叫仲永“小时了了”、大了不成器的故事。我们讨论过,这个小孩子小时能作诗卖文章,大了反倒平平庸庸主要是因为家里没让他好好读书,而是把他当作了赚钱的工具。他小时作诗写文章也不是什么事都“了了”,只是他在这方面有些特长而已。

老师经常鼓励我们,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培育和光大,就会有业绩。但老师也说,“业绩”也只能是某一方面的某一程度,能“了了”万事万物的人是没有的。陈景润、爱因斯坦、霍金等人也并非能“了了”所有的事,他们也只是某方面的大师或者只是专家,这些人是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受到人们的尊敬,但他们中有些连生活都不能自理。

日常生活中,大人们总在谈论某某家小孩子是“神童”,也是“了了”之人,大了不得了之类。我们认为世间也没有什么神童,但有人擅长读书写文章,有人擅长唱歌跳舞,有人擅长作诗画画,有人擅长语言交际„„这也不能算“了了”什么。就我自己来说,跳过一次级,读了一些书,但我不擅长运动、歌舞,所以别人说我成绩好未来光明一片,我是不以为然的,虽然平时获过一些全国的奖项,这次小学毕业考也考得稍好一些,但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而且满分的那科个别地方我也是云里雾里。事实上,我天天都是在老师的教导培育下、在父母的提携修正下成长的。

另外,大人们喜欢相互客套吹捧,互相都说对方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如何如何出类拔萃,前面提到的孔融的事是不是也是有这样的成分在里边呢?

既然“小时了了”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未必佳”也就不用继续纠结了。

爸爸说,我们应当脚踏实地学习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并坦然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妈妈说天上不会掉下馅饼,通过自己努力做出一点成绩来,该低调时就应当谦虚,但该坦诚时就要实事求是。老师也说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必要时应当客观地向别人推荐自己,这也叫做诚信,与谦虚低调的品德并不茅盾。

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了”,了解自己擅长的“了”,把握好自己擅长的“了”,但绝不能认为自己“了了”,因为这个世界上谁也不可能万事“了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yingyuleikaoshi/215459.html

    上一篇:倒霉的语录

    下一篇:山居杂颂饶节翻译